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3)
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3)
1. 驚悸怔忡
〔《本》〕安神鎮心,治驚悸,消風痰,,辰砂遠志丸,。
石菖蒲,遠志,人參,茯神,川芎,山藥,鐵粉,麥門冬,天麻,半夏,南星,白茯苓(生。各一兩),細辛,辰砂(各半兩)
上為細末,生薑五兩,取汁入水煮糊丸,如綠豆大,另以硃砂為衣。每服二十五丸,夜臥服生薑湯下,小兒減服。
茯苓丸
石菖蒲,辰砂,人參,遠志,茯苓,真鐵粉,茯神,南星(牛膽制),半夏曲(等分)
上為細末,生薑四兩,取汁和水煮,糊丸,如桐子大,別用細末為衣,干之。每服十粒,加至二十粒,夜臥生薑湯下。
上二方療驚良驗。
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。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欲動。
〔《素》〕陽明所謂甚則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陽氣與陰氣相搏,水火相惡,故惕然而驚也。(脈解篇)黃帝問曰:足陽明之脈病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鐘鼓不為動,聞音而驚何也?岐伯曰:陽明者,胃脈也,胃者土也,故聞木音而驚者,土惡木也。(陽明脈解篇)
痰飲驚悸屬脾土。(見前痰飲條。)
運氣驚悸有三:
一曰肝木不及,金來乘之。經曰:木不及曰委和,委和之紀,其發驚駭。又云:陽明之復,則入肝,驚駭筋攣是也。
二曰火邪助心。經云:少陽所至為驚惑。又云:少陽所至為驚躁。又云:少陽之勝善驚是也。
三曰寒邪傷心。經云: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病煩心躁悸是也。
按經云:陽氣者,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瘻,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,俞氣化薄,傳為善畏,及為驚駭者,是痿瘡所為之驚駭也。蓋俞則瘻瘡之俞竅,其痛,氣留連肉腠之間,恐人觸著而痛,故化惕惕然之心內薄而傳為善畏驚駭之疾也。
〔《撮》〕心爍爍跳動,少衝瀉之,灸立效。
〔《甲》〕驚,善悲不樂如墮墜,汗不出,面塵黑,病飢不欲食,照海主之。
膽寒怯寒厥,手臂痛,善驚妄言,面赤泣出,液門主之。善驚悲不樂,厥脛足下熱,面盡熱,嗌乾渴,行間主之。
〔《素》〕肝脈騖暴,有所驚駭。(大奇論,王注云:騖謂馳騖,言迅急也。)二陽急為驚。(同上)白脈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虛下實,驚有積氣在胸中,名曰肺痹寒熱。(全文見積塊,下同)陽明澀則病積而善驚。
〔仲〕寸口脈動而弱,動即為驚,弱即為悸。
〔《脈》〕驚主病者,其脈止而復來,其人目睛不轉,不能呼氣。
〔仲〕病有奔豚,有吐膿,有驚怖,有火邪,此四病皆從驚發得之。
白話文:
驚悸怔忡
[《本草》]
能安定心神,鎮定心悸,治療驚悸,消除風痰。可以用辰砂遠志丸。
-
辰砂遠志丸:
-
成分:石菖蒲、遠志、人參、茯神、川芎、山藥、鐵粉、麥門冬、天麻、半夏、南星、白茯苓(生的,各一兩)、細辛、辰砂(各半兩)。
-
製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五兩生薑取汁,加入水煮成糊狀,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,再用硃砂裹上一層外衣。
-
服用:每次服用二十五丸,晚上睡前用生薑湯送服,小孩劑量減半。
-
茯苓丸:
-
成分:石菖蒲、辰砂、人參、遠志、茯苓、真鐵粉、茯神、南星(用牛膽汁炮製)、半夏曲(等量)。
-
製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四兩生薑取汁加水煮成糊狀,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,另外用細末裹上一層外衣,曬乾。
-
服用:每次服用十粒,可逐漸加至二十粒,晚上睡前用生薑湯送服。
以上兩種藥方治療驚悸都有很好的效果。
[胃足陽明經的病變]
當胃足陽明經的氣血運行異常時,就會出現疾病。如果聽到木頭的聲音,就會感到驚恐,並且想要移動身體。
[《素問》]
-
《素問》說,陽明經氣血運行失調嚴重時,會厭惡人與火,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。這是因為陽氣與陰氣相互搏鬥,水與火相互排斥,所以會感到驚恐。(出自《脈解篇》)
-
黃帝問道:足陽明經生病時,會厭惡人與火,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,但鐘鼓的聲音卻不會使人驚恐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說:陽明經是胃的經脈,胃屬土,木剋土,所以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恐。(出自《陽明脈解篇》)
[痰飲與驚悸]
痰飲引起的驚悸,主要與脾土功能失調有關。(詳見前面的痰飲相關章節)
[運氣學說中的驚悸]
運氣學說認為,驚悸有三種情況:
- 第一種: 肝木功能不足,導致金氣過旺而來侵犯。就像經書所說,木氣不足就會出現委和之紀的病症,發作時會感到驚恐害怕。又說,陽明經的氣機恢復正常後,就會進入肝經,這時出現的驚恐、肌肉痙攣也是這種情況。
- 第二種: 火邪助長心火。經書說,少陽經所到的地方會出現驚惑。又說,少陽經所到的地方會出現驚躁。還說,少陽經氣過盛時容易出現驚恐。
- 第三種: 寒邪傷及心臟。經書說,當年水氣過盛時,寒氣會流行,導致心煩、心悸。
經書還說,陽氣運行失常,開闔功能失調,寒氣就會趁虛而入,產生大的瘻瘡。寒氣侵入經脈會形成瘻瘡,停留在肌肉中,導致氣機運行不暢,氣化功能減弱,進而讓人產生害怕和驚恐的感覺。這是瘻瘡所引起的驚恐。瘻瘡的出口處會疼痛,疼痛的氣停留在肌肉之間,讓人害怕被觸碰到而感到疼痛,所以會產生一種內心怯懦不安,進而發展成害怕和驚恐的疾病。
[《撮要》]
當心臟像要跳出來一樣,感到心跳劇烈時,可以稍微刺激少衝穴來洩熱,用艾灸可以立即見效。
[《甲乙經》]
-
驚恐,伴隨容易悲傷不樂,好像要墜落一樣的感覺,不出汗,面色灰暗,容易餓卻不想吃東西,可以按摩照海穴。
-
因為膽經寒冷導致的膽怯、手腳冰冷、手臂疼痛、容易驚恐、胡言亂語、臉色發紅、哭泣,可以按摩液門穴。容易驚恐、悲傷不樂、小腿冰冷、腳底發熱、臉色發熱、喉嚨乾燥想喝水,可以按摩行間穴。
[《素問》]
- 肝脈跳動急促且暴烈,表示受到了驚嚇。(王冰註解說:騖是奔跑的意思,形容脈象急促。)
- 當兩個陽經的氣血過於急促時,就會導致驚恐。
- 當肺脈出現喘而浮的脈象,而且呈現上虛下實的狀態時,表示胸中有積氣,這種情況稱為「肺痹寒熱」。
- 陽明經的脈象澀滯不暢,容易積聚病邪,也會導致容易驚恐。
[《傷寒論》]
寸口脈(把脈位置)跳動微弱,跳動表示有驚,微弱表示心悸。
[《脈經》]
驚病的主要脈象是脈搏停止後又再次出現,患者的眼睛無法轉動,並且無法順利呼吸。
[《傷寒論》]
奔豚、吐膿、驚恐和火邪這四種疾病都可能由驚恐所引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