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七·陰陽臟腑部 (1)
卷之七·陰陽臟腑部 (1)
1. 刺灸通論(刺虛實,刺寒熱入治寒熱法)
〔《靈》〕小針之要,易陳而難入。(《針解》云:易陳者,易言也。難入者,難著於人也。)粗守形,上守神。(粗守形者,守刺法也。上守神者,守人之血氣,有餘不足可補瀉也。)神乎神,客在門。(神客者,正邪共會也。神者。正氣也。客者,邪氣也。在門者,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。
)未睹其疾,惡知其原。(未睹其疾者,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。惡知其原者,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。)刺之微,在速遲。(速遲者,疾徐之意也。)粗守關,上守機。(粗守關者,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。上守機者,知守氣也。)機之動,不離其空。(知氣之虛實,用針之疾徐也。
白話文:
《靈》中的針灸學要點,雖容易述說但難以實踐。《針解》提到,容易述說是指針灸理論容易理解,但難以實現則指針灸技術難以掌握並應用到實際操作中。粗略地遵循針灸手法,高明的針灸師則能洞察人的氣血,判斷出是過剩還是不足,並進行補益或瀉除。神與神,客人在門,指的是正邪氣體共同作用的狀態。神代表正氣,客人代表邪氣,門是邪氣沿著正氣出入的路徑。在未見病症之前,如何知道病因?這是指在診察疾病前,需要預先瞭解受治者的正邪氣體在哪條經絡上出現問題,以及病源來自哪個穴位。針灸的微妙之處,在於進針的速度與緩慢。粗略的針灸師只顧四肢,對血氣的進出沒有深刻理解;而高明的針灸師則能把握住氣機運轉的節奏。氣機的活動,不能離開針灸手法的選擇,即針灸時的快慢力度。
)空中之機,清淨以微。(針以得氣密,意守氣勿失也。)其來不可逢,(氣盛不可補也。)其往不可追,(氣虛不可瀉也。)知機之道者,不可掛以發。(言氣易失也。)不知機道,叩之不發。(言不知補瀉之意,血氣已盡,而氣不下也。)知其往來,要與之期。(知其往來者,知氣之逆順盛虛也。
要與之期者,知氣之可取之時也。)粗之暗乎,(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。)妙哉,上獨有之者。(盡知針意也。)往者為逆,(言氣之虛而小。小者,逆也。)來者為順,(言氣之平。平者,順也。)明知逆順,正行無問。(言知所取之處也。)迎而奪之,惡得無虛,追而濟之,惡得無實,迎之隨之,以意和之,針道畢矣。
白話文:
空中的氣息,清靜而微妙。針灸時要得到氣息的封閉,心意要守護氣息,不使其流失。氣息來臨時不能接觸,氣息旺盛時不能補益,氣息虛弱時不能放洩。瞭解氣息運轉之道的人,不能輕易觸發它。不瞭解氣息運轉之道的人,敲打也不能觸發。知道氣息的來去,要與其約定時刻。知道氣息來去的人,能理解氣息逆順、強弱的變化。要與其約定時刻,是為了知道可以採集氣息的恰當時機。如果對氣息的微妙和密閉一竅不通,那真是太奇妙了,只有高手才能做到。氣息離開是逆流,表示氣息虛弱且小;氣息到來是順流,表示氣息平穩。清楚地認識逆流和順流,正確執行針灸療法就不需再問。迎面攻擊氣息,怎能得到補益,緊追氣息並加以救援,怎能得到補充?迎著氣息跟隨其後,用心意調和它,這樣就完成了針灸的技術。
(迎而奪之者瀉也,追而濟之者補也。《難經》云:所謂迎隨者,知榮衛之流行,經脈之往來,隨其逆順而取之,故曰迎隨。又云:迎而奪之者,瀉其子也,追而濟之者,補其母也。假令心病,瀉手心主俞,是謂迎而奪之也,補手心主井者,是謂隨而濟之也)凡用針者,虛則實之。(氣口虛而當補之也。
《素》云:針下熱也,氣實乃熱也。謹按:針下,猶言針後也。)滿則泄之,(氣口盛而當瀉之也。《素》云:針下寒也,氣虛乃寒也。)宛陳則除之,(去血脈也。《素》云:出惡血也。)邪盛則虛之,(諸經有盛者,皆瀉其邪也。《素》云:出針勿按。)《大要》曰:徐而疾則實,(徐內而疾出也。
白話文:
迎著病徵去治療叫做「瀉」,追隨病徵去調理叫做「補」。《難經》提到:「迎隨」是指瞭解身體的血液和神經流動,以及脈搏的往返,根據其逆順去進行治療,所以稱為「迎隨」。再者,迎著病徵去治療,實際上是在治療子病;追隨病徵去調理,則是在補助母病。例如,如果心臟生病,我們會在手心主的穴位進行瀉法,這就是迎著病徵去治療;如果補充手心主的井穴,這就是追隨病徵去調理。
凡使用針灸治療,當病人氣血虛弱時,需以補法治療。《素問》提到,針灸後感到熱,表示氣血已充實。這裡的「針下」,可以理解為針灸後的狀態。當病人氣血旺盛時,則需以瀉法治療。《素問》提到,針灸後感到冷,表示氣血已減弱。
如果病痛久滯不愈,就需要去除血液和脈絡。《素問》提到,這種情況需要排出惡劣的血液。如果邪氣過盛,則需以虛法治療,即針對各經脈中邪氣過盛的部分進行瀉法。《大要》提到,針灸時,先慢後快,可以達到補益的效果。這是因為先慢慢將針插入,然後迅速拔出,這樣可以讓針灸效果更加持久。
《素》云:徐出針而疾按之。)疾而徐則虛,(疾內而徐出也《素》云:疾出針而徐按之。)言實與虛,若有若無。(言實者有氣,虛者無氣也。《素》云:言實與虛者,寒溫氣多少也。有若無者,疾不可知也。)察後與先,若亡若存。(言氣之虛實,補瀉之先後也。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。
)為虛與實,若得若失。(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,瀉則恍然若有失也,《難經》云:氣未實牢者為得,濡虛者為失,故曰若得若失。《素》云:為虛與實者,工勿失其法。若得若失者,離其法也。)虛實之要,九針最妙。(《素》云:為其各有一宜也。)補瀉之時,以針為之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慢慢拔針但迅速按壓。快速拔針而緩慢按壓,這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情況,有時似乎存在,有時又似乎不存在。'言實'指的是有氣息,'虛'則表示沒有氣息。'言實與虛者',指的是寒熱氣息的多少。'有若無者',是因為快速按壓不易察覺。觀察針拔出後和正常狀態的差異,可以判斷氣息的虛實,並決定補或瀉的順序。補瀉的關鍵在於針法。補瀉的時機,完全由針法來掌握。補瀉的關鍵技巧,九針是最為精妙的。選擇針法時,應考慮各自適合的情況。
(《素》云:補瀉之時者,與氣開閉相合也。)瀉曰迎之,必持而內之,放而出之,排陽得針,邪氣得泄。按而引針,是謂內溫,血不得散,氣不得出也。補曰隨之,意若忘之,若行若按,如蚊虻止,如留如還,去如弦絕,令左屬右,其氣故止,外門已閉,中氣乃實,必無留血,急取誅之。持針之道,堅者為寶。
正指直刺,無針左右。神在秋毫,屬意病者。審視血脈者,刺之無殆。方刺之時,必在懸陽,及與兩衛,神屬勿去,知病存亡。血脈者在腧橫居,視之獨澄,切之獨堅。刺之而氣之不至,無問其數。刺之而氣至,乃去之,勿復針。針各有所宜,各不同形,各任其所為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,效之信,若風之吹雲,明乎若見蒼天,刺之道畢矣。邪氣來也緊而疾,穀氣來也徐而和。
白話文:
《素問》提到,補法與瀉法的使用,應與氣的開閉狀態相配合。瀉法就是迎著針的方向進針,然後穩固地推進並慢慢抽出,這可以幫助排出陽氣,使邪氣得以釋放。但如果在進針後又立即抽針,這稱為「內溫」,會導致血液無法擴散,氣息也不能正常排出。補法則是跟隨針的方向,動作輕柔,好像忘記了針的存在,像是在行走、按壓,又像蚊子叮咬,又像是停留在某處,最後突然離去,如同琴絃斷裂,讓針留在一邊,另一邊的氣息自然停止。外部的門已經關閉,內部的氣息得到強化,一定不會有血液積聚,必須迅速處理。使用針的方法,堅定的握針是一種寶貴的能力。
正確的針刺方法應該是直接刺入,而不是左右搖晃。醫生的心神要集中在毫毛細微的變化上,全心全意關懷患者。在進行針刺之前,必須仔細觀察脈象,避免誤判。在準備針刺時,最好選擇陽氣較旺盛的時間,或是兩衛氣較足的時刻,醫生的神經應保持集中,不要離開。只有確診疾病是否痊癒時,才能進行針刺。脈象的位置在皮膚下,觀察到的脈象應該清澈穩定。即使針刺後氣息沒有來臨,也不要再增加針刺次數。如果針刺後氣息出現,就可以停止,不再需要再次針刺。每種針刺方法都有其適用的情況,並且有不同的形狀和功能。針刺的關鍵在於氣息來臨且有效果,效果的確切性就像風吹雲散,清晰明瞭,如同見到藍天。針刺的技術至此完成。邪氣來襲時,速度緊迫,氣息來襲則緩慢平和。
(並見九針十二原並小針解。)
凡刺之屬,三刺至穀氣,邪僻妄合,陰陽易居,逆順相反,浮沉異處,四時不得,稽留淫泆,須針而去。故一刺則陽邪出,再刺則陰邪出,三刺則穀氣至,穀氣至而止。所謂穀氣至者,已補而實,已瀉而虛,故以知穀氣至也。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,先淺刺絕皮,以出陽邪;再刺則陰邪出者,少益深絕皮,致肌肉,未入分肉間也;已入分肉之間,則穀氣出。故刺法曰:始淺刺之,以逐邪氣,而來血氣。
後刺深之,以致陰氣之邪。最後刺極深之,以下穀氣,此之謂也。故用針者,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也。(並見終始、官針二篇)
白話文:
在使用針灸治療時,一般遵循的原則是進行三次針刺以達到調節穀氣的目的。如果針灸手法錯誤,導致陰陽之氣位置錯亂,或是違反了四季更替的自然規律,導致針灸效果不佳或針灸時間過長,就需要重新針刺以調整。
每次針刺後,可以判斷針灸是否有效。一次針刺後,可以排除掉體表的陽邪;第二次針刺後,可以排除掉體內的陰邪;第三次針刺後,則可以調理到穀氣的運行。當穀氣運行正常,表現為補之則實、瀉之則虛,就表示針灸已經達到了目的。
在針灸過程中,先從淺層開始針刺,以驅除邪氣,接著深入肌膚,進一步調節陰邪,最後深入到更深層次,以調理穀氣的運行。這就是針灸的基本步驟。
使用針灸療法的人必須瞭解不同季節對身體的影響,以及氣候的變化和體質的虛實情況,否則無法成為一位合格的針灸師。這段話還提到了終始篇和官針篇等其他相關內容,但在此不作詳細說明。
上候氣有二:一曰邪氣,二曰穀氣。凡刺氣至則候邪氣盡,盡則穀氣至,至則止針矣。所謂邪氣者,曰緊而疾,曰補而未實,瀉而未虛也。所謂穀氣者,曰徐而和,曰補而已實,瀉而已虛也。
睹其色,察其目,知其散,復一其形,聽其動靜。(上工知相五色於目,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。)知其邪正者,(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。)右主推之,左持而御之者。(言持針而出入也。)氣至而去之。(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。)
以上見針解。凡將用針必先診視脈氣之劇易,乃可以治也。
〔《素》〕五臟已定,九候已備,後乃存針。(王注云:先定五臟之脈,次循九候之診,然後乃存意於用針之法。)黃帝問曰:經言氣之盛衰,左右傾移,以上調下,以左調右,有餘不足,補瀉於滎俞,余知之矣。此皆榮衛之傾移,虛實之所生,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。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,其病人何如?取之奈何?岐伯對曰:夫聖人之起度,必應於天地。
白話文:
中醫的理論中,「上候氣」有兩種,一種是「邪氣」,另一種是「穀氣」。「邪氣」表現為緊張迅速、補救但還未達到飽滿、放血但還未到虛弱的狀態;「穀氣」則是緩慢和諧、補救後已經飽滿、放血後已經變得虛弱的現象。
觀察病人的顏色、眼睛,瞭解他們的神態,重複確認他們的形狀,聆聽他們的聲音和動作。上等的醫生能夠透過觀察眼睛的五種顏色,以及調節針灸的尺寸、大小、速度、滑潤或乾澀來判斷病情。
瞭解邪氣和正氣的差異,知道如何區分虛邪和正邪的風氣。右手負責推針,左手則控制和引導針的出入。當氣息達到平衡時,就停止針灸。
這段內容主要談論針灸的使用方法和原則。在進行針灸之前,必須先診察脈搏和氣息的強度和變化,這樣才能進行治療。在理解了內經關於氣息盛衰、左右傾斜、調整上下的理論之後,我們可以得知這些變化是由於榮衛(即血液和淋巴液)的移動,導致了虛實的產生,而非邪氣從外部進入經絡。接著,我們想要瞭解當邪氣進入經絡時,病人會有何表現,以及如何進行治療。對於這個問題,岐伯的回答是,聖人的做法一定會符合天地的規律。
故天有宿度,地有經水,人有經脈。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。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。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。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湧而隴起。夫邪之入於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氣淖澤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。經之動脈,其至也亦時隴起,其行於脈中循循燃,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,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其行無常處,在陰與陽,不可為度。
從而察之,三部九候,卒然逢之,早遏其路。帝曰:候氣奈何?岐伯曰:夫邪去絡入於經也,舍於血脈之中,其寒溫未相得,如湧波之起也,時來時去,故不常在。故曰:方其來也,必按而止之,止而取之,無逢其沖而瀉之。真氣者,經氣也,經氣太虛,故曰其來不可逢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,宇宙間有固定的規律,如同天空的星宿度數、大地的經水流向,人類也有著運行著的經脈。當天氣溫暖和煦時,經水便能平靜流動;若天寒地凍,經水則會結冰凝結;當天氣炎熱,大地燥熱,經水便會蒸騰翻滾;若是突然有強風暴雨,經水便會波浪翻騰、掀起波濤。邪氣進入經脈時,寒冷會使血液凝結,炎熱則使氣息潤滑,若邪氣趁虛而入,就像風吹動經水一樣。經脈的脈搏,它的來去時有起伏,脈搏在脈管中緩緩跳動,到達寸口(手腕)時脈搏大小時有變化,脈大表示邪氣來臨,脈細則代表身體平穩。脈搏的運動沒有固定的位置,它在陰陽之間運行,無法確定其範圍。
如果要觀察診斷,可以通過三部九候(即寸、關、尺三部的脈象)來快速判斷。一旦遇到突發情況,要及時阻止邪氣的侵入。黃帝問道:如何通過氣候來預測疾病?岐伯回答:邪氣離開絡脈進入經脈,藏身於血脈之中,寒熱還未相互作用,就像風浪起落不定,來去無常。所以說,在邪氣來臨之前,必須先按住脈搏,再進行治療,避免邪氣衝擊,導致病情加重。真正的生命力,就是經脈的生命力,如果經脈虛弱,就無法阻止邪氣的入侵,這就是其道理所在。
(《靈樞》云:其來不可逢者,氣盛不可補也。)故曰:候邪不審,大氣已過,瀉之則真氣脫,脫則不復。邪氣復至,而病益蓄。故曰其往不可追,此之謂也。(《靈樞》云:其往不可追者,氣虛不可瀉也。)不可掛以發者,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。(不可掛以發者,言氣易失也。
)若先若後者,血氣已盡,其病不可下。故曰:知其可取如發機,不知其取如叩錐。故曰知機道者,不可掛以發;不知機者,扣之不發,此之謂也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此攻邪也,疾出以去盛血,而復其真氣,此邪新客,溶溶未有定處也。推之則前,引之則止,逆而刺之,溫血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》中提到,如果邪氣來勢強盛,那麼就不可進行補救,因為氣太盛了,補救反而會使真氣流失,一旦流失,就無法再回復,這樣邪氣就會再次侵襲,使得病情更加嚴重。所以說,當邪氣來臨時,如果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,那麼再進行放血療法,就會導致真氣流失,這樣反而會讓病情加重。
《靈樞》又指出,如果邪氣來臨時,氣血已經耗盡,那麼就不能使用放血療法。這就像知道某事發生得恰到好處一樣,要像突然發現一個機器開動一樣,立即行動;但如果不瞭解機器運作的原理,即使敲打它也無法啟動。所以說,知道如何把握治療節奏的人,就不會在錯誤的時機使用放血療法;反之,如果不瞭解這種治療方式的特點,即使多次嘗試也無法取得效果。
黃帝問:那麼,補救和放血的方法該如何應用呢?岐伯回答:這些方法主要是用於攻擊邪氣,迅速排出過多的血液,並恢復正常的氣血循環。當邪氣剛入侵,血液還未凝固在某個固定位置時,可以通過推按或拉引的方式,將它導向另一個方向,逆向刺入可以溫暖血液。
刺出其血,其病立已。邪之新客來也,未有定處,推之則前,引之則止,逢而瀉之,其病立已。(俱離合真邪論)
上候邪氣新客經脈而取之之法也。言邪之初客經脈,其寒溫未相搏,如湧波之起也,時來時去,故不常在。欲取之者,必於三部九候之間,診察以待之。儻於一部一候,見其如湧波之來,則按而止之,然後取之,不可逢其衝來便瀉之,故曰:其來不可逢。其或候氣不審,至於湧波之大氣已過去而瀉之,則真氣脫,邪氣復至,而病益蓄,故曰:其往不可追也。凡診三部九候而待邪至之機以發刺者,必專心致意,故曰:知機道者,不可掛以發也。
白話文:
拔出其血,疾病立刻痊癒。當邪氣初次侵入脈絡時,它還沒有固定的位置,可以被推動或拉動,遇見它就排泄出去,疾病就會立刻痊癒。
這是上古時期對於新進入脈絡的邪氣進行治療的方法。描述邪氣剛進入脈絡時,其寒熱還沒有相互融合,就像浪頭升起一樣,時而來臨,時而消失,所以不會一直存在。想要治療這種情況的人,必須在三部九候(即全身的脈絡)中,進行診察以等待它的出現。如果在一處一候(即脈絡的一個特定點)看到像浪頭來臨的現象,就要按住該點,然後才進行治療,不能在浪頭衝擊時就進行排泄,所以說:浪頭來臨時不可遇見就排泄。如果診察時觀察不精確,等到浪頭大的邪氣已經過去才進行排泄,那麼真氣就會流失,邪氣又會回來,導致病情加重,所以說:浪頭過去後不可再追尋排泄。在診察三部九候以等待邪氣出現的機會進行針刺治療時,必須專心致意,所以說:瞭解治療原則的人,不可以輕易地進行治療。
所謂湧波者,脈浮大也。三部九候,非寸關尺,乃面有三部,手有三部,足有三部,合三部為九部也。
帝曰:善。然真邪已合,波隴不起,候之奈何?岐伯曰: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,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,審其病藏以期之。不知三部者,陰陽不別,天地不分。地以候地,天以候天,人以候人,調之中府,以定三部。故曰: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,雖有大過且至,工不能禁也。
誅罰無過,命曰大惑。反亂大經,真不可復。用實為虛,以邪為真。用針無義,反為氣賊。奪人正氣,以從為逆。榮衛散亂,真氣已失。邪獨內著,絕人長命,予人夭殃。不知三部九候,故不能長久,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,因加相勝,釋邪攻正,絕人長命。(離合真邪論)
白話文:
"湧波"指的是脈象浮大。三部九候並非單指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,而是指臉部的三個部位、手部的三個部位、腳部的三個部位,合起來共有九個部位。
黃帝說:好。然而當真正和邪氣已經結合,波動並未產生,要如何進行診斷呢?岐伯回答:仔細檢查和觸摸三部九候的盛衰,並調整它們。觀察左右上下之間的差異以及減少的部分,詳細分析病因來預測病情。如果不懂三部,就無法分辨陰陽,無法分清天地人,只能在中間調節,以此確定三部。所以說:如果不瞭解三部九候和病脈的位置,即使出現了重大的錯誤,醫生也無法阻止。
行刑不能過度,這叫做大誤。違反了大經絡,真正的病症就不能再被恢復。使用實物作為虛假,以邪當正。使用針灸沒有意義,反而會成為氣的竊取者。奪走人的正常氣血,以順從為逆轉。營養和衛生的秩序被打亂,真正的氣血已經失去。邪氣獨自侵入,斷絕了人壽命的延續,給人帶來早死的災難。如果不瞭解三部九候,就不能長期保持健康,因此如果不瞭解與四季五行的配合,錯誤地使用相剋的方法,反而攻擊正常的身體機能,斷絕了人的壽命。"
上候邪客已久,真邪已合,而取之之法也。言取邪之新容者,但候波隴之脈來處取之。今其邪已合,波隴不起,而不知邪客之處也,故又必當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,視其盛處瀉之,虛處補之。左右相失,而左大右細者,瀉左補右。上下相失,而上大下小者,瀉上部補下部。上小下大者,補上部瀉下部。
左右上下皆相減而細者,審其何臟之減,以其減臟日時之衰者補其所減經,減臟日時之盛者瀉其所勝經,候邪去真復而止。故曰: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,則誅罰無過,反亂大經,用實為虛,以邪為真,真氣已失,邪獨內著,絕人長命也。
上工救其萌芽,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,盡調不敗而救之,故曰上工。下工救其已成,救其已敗。救其已成者,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,因病而敗之也。知其所在者,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,故曰守其門戶,莫知其情,而見邪形也。(八正神明論)
白話文:
古人對於疾病的治療,有著一套精確且深入的理論體系。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在辨識疾病與治療手法之間的關係。
「上候邪客已久」指的是疾病已經存在一段時間,邪氣和正氣已經融合在一起。「取之之法」指的是如何進行治療。「言取邪之新容者」指的是新發的症狀或新的疾病徵兆。「波隴之脈來處取之」指的是通過脈象來確定疾病的位置。
當邪氣和正氣已經融合,無法單純通過脈象來確定疾病的位置時,需要通過全身的脈象(三部九候)來判斷邪氣所在,並根據脈象的強弱進行治療。如果脈象在某一部位強大,表示該部位可能有邪氣,應該進行瀉法;如果脈象在某一部位虛弱,表示該部位可能有正氣不足,應該進行補法。
「上工」指的是高明的醫生,他們能及早發現疾病的萌芽,透過觀察全身的脈象來進行預防和治療。「下工」則指的是低水平的醫生,他們只能在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進行治療。對於已經形成的疾病,醫生應該確定疾病的所在位置,通過診察脈象來進行對症治療。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「守其門戶」,即找到疾病的入口進行治療,但同時必須瞭解疾病的真正情況,纔能夠準確地判斷疾病。
這段文字強調了在中醫治療中,觀察脈象、辨識疾病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的重要性,並且指出了不同醫生能力的不同,以及及時預防疾病的重要性。
〔《難》〕言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已病者,何謂也?然,所謂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則知肝當傳之於脾,故先實其脾氣,無令得受肝之邪也。故曰治未病焉。中工見肝之病,不曉相傳,但一心治肝,故曰已病也。(七十七難)自篇首至此,乃察病用針切要之旨。學者當潛心體認之。
醫而不知此,非工也。噫,今世稍知穴法,便自驕滿,由不知粗守形上守神之論也,可慨哉。
〔《靈》〕夫氣之在脈也,邪氣在上。(針解云:言邪氣之中人也高,故邪氣在上也。)濁氣在中。(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,濁溜於腸胃。若寒暑不適,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,故命曰濁氣在中也。)清氣在下。(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,必從足始,故曰清氣在下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提到「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已病」,這是什麼意思呢?確實,「治未病」的意思是當看到肝有問題時,就知道肝可能會傳到脾,因此會先強化脾的功能,避免肝的問題影響到脾。所以說「治未病」就是預防。中等水平的醫生看到肝有問題時,沒有理解它可能傳到其他器官,只是專注於治療肝,這就是「已病」。從文章開始到這裡,主要在討論針灸療法的基本原則。學習者應該深入理解這些原則。
不懂這些原則的醫生,就不是真正的醫生。唉,現在的醫生雖然知道一些穴位,卻自滿自大,因為他們不瞭解「粗守形,上守神」的理論,真是令人感慨。
《靈樞》提到,氣在脈絡中的情況,邪氣會在上面。也就是說,邪氣進入身體的方式通常是從頭部開始。混雜的氣體在中間,指的是食物和飲料進入胃後,其精華上升至肺,而剩下的部分流入腸胃。如果寒暑不適或飲食過量,就會在腸胃產生問題,所以稱為「混雜氣體在中」。清新的氣體在下面,指的是清潔的濕氣進入身體,通常從腳開始,所以稱為「清氣在下」。
)針陷脈則邪氣出。(取之上。)針中脈則邪氣出。(取之陽明合也。)針大深則邪氣反沉。(言浮淺之病不欲深刺也,深則邪氣從之入,故曰反沉。)皮肉筋脈各有所處,(言經絡各有所主也。)病各有所宜,《甲乙經》「宜」字作「合」。)各不同形,各以任其所宜。(見小針解及九針十二原)
〔《素》〕病有浮沉,刺有深淺,各至其理,無過其道。過之則內傷,不及則生外壅,壅則邪從之,淺深不得,反為大賊,內動五臟,後生大病。故曰:病有在毫毛腠理者,有在皮膚者,有在肌肉者,有在脈者,有在筋者,有在骨者,有在髓者云云。(刺要論),病在脈調之血,病在血調之絡,病在氣調之衛,病在肉調之分肉,病在筋調之筋,病在骨調之骨。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,(王注云:調筋法也。
白話文:
針刺脈象時,邪氣會被排出體外。(選擇適當的穴位進行治療。)若針刺於脈象上,邪氣也會排出體外。(這通常代表需要在陽明經的合穴進行治療。)針刺太深會使邪氣下沈。(說明針刺不宜太深,以免邪氣隨著針尖進入體內,反而使病情加重。)皮、肉、筋、脈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位置,(這表明經絡系統各自有其主要功能和對應的部位。)每種疾病都有其適合的治療方法,《甲乙經》中的「宜」字實際上應該是「合」字。(各種疾病的治療方式各不相同,應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方法。)
針灸的應用需視病情的輕重來調整針刺的深度,務必達到治療效果但又不能過度,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,或者導致病情加重。過度或不足的針刺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,邪氣會隨之進入,如果針刺深度不當,甚至會影響到五臟,引發嚴重的疾病。因此,針灸治療需要區分不同的疾病所在部位,如毫毛腠理、皮膚、肌肉、脈、筋、骨等,並根據其特性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。
對於針灸治療而言,主要分為調整血液循環(針灸脈象)、調整脈絡(調整血液循環)、調整衛氣(調整皮膚和表層組織)、調整肌肉(調整肌肉間的組織)、調整筋膜(調整筋膜)、以及調整骨骼(調整骨骼)。對於筋和急性的病症,可以使用燒灼針頭並迅速刺激(這種方法主要是為了調整筋的狀態)。
)病在骨,焠針藥熨,(調骨法也。)病不知所痛,兩蹺為上,身形有痛,九候莫病,則繆刺之。(刺絡脈也。)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,巨刺之。(刺經脈也。見調經論篇)
〔《靈》〕手屈而不伸者,其病在筋。伸而不屈者,其病在骨。在骨守骨,在筋守筋。(終始篇)
〔《難》〕言刺榮無傷衛,刺衛無傷榮,何謂也?然,針陽者臥針而刺之,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,氣散乃納針,是謂刺榮無傷衛,刺衛無傷榮也。(見七十一難)
〔《素》〕刺骨者無傷筋,刺筋者無傷肉,刺肉者無傷脈,刺脈者無傷皮,刺皮者無傷肉,刺肉者無傷筋,刺筋者無傷骨。刺骨無傷筋者,針至筋而去,不及骨也。刺筋無傷肉者,至肉而去,不及筋也。刺肉無傷脈者,至脈而去,不及肉也。刺脈無傷皮者,至皮而去,不及脈也。
白話文:
在骨頭上的疾病,可以使用烙針、藥物和熱敷來治療,這是調整骨骼的方法。如果不知道疼痛的部位,兩條小腿的軀幹部分是最佳選擇;如果身體某處有疼痛,但全身各個診斷位置都沒有問題,就需要使用異常針刺法,這是指對脈絡進行針刺。如果疼痛發生在左側,但右側的脈搏有問題,則需要使用巨大的針刺方法,這是指針對經絡進行針刺。
若手部彎曲無法伸直,可能是筋部出了問題;反之,若手部能伸直但無法彎曲,可能是骨頭出了問題。應針對骨頭維護骨頭,針對筋維護筋。
針灸時,對於營血的針刺不會傷及衛氣,對於衛氣的針刺不會傷及營血,這是什麼意思呢?實際上,針刺陽性的部位時要平躺,然後進行針刺;針刺陰性的部位時,先用左手抓握並按壓針刺部位的營血穴位,待氣息散去後再插入針,這就是針刺營血而不傷及衛氣,針刺衛氣而不傷及營血的方式。
針灸時,要避免傷害筋、肌肉、脈絡和皮膚。例如,針刺骨頭時要確保不傷害到筋,針刺筋時要確保不傷害到肌肉,針刺肌肉時要確保不傷害到脈絡,針刺脈絡時要確保不傷害到皮膚。針刺骨頭但不傷害筋,則需讓針尖抵達筋的位置即停止,不要深入骨頭。針刺筋但不傷害肌肉,則需讓針尖抵達肌肉的位置即停止,不要深入筋。針刺肌肉但不傷害脈絡,則需讓針尖抵達脈絡的位置即停止,不要深入肌肉。針刺脈絡但不傷害皮膚,則需讓針尖抵達皮膚的位置即停止,不要深入脈絡。
(林注云:此謂淺深不至所當刺之處也。)所謂刺皮無傷肉者,病在皮中,針入皮中,無傷肉也。刺肉無傷筋者,過肉中筋也。刺筋無傷骨者,過筋中骨也。此之謂反也。(戒其太深也。刺齊論)
〔《靈》〕凡針之要,官針最妙。九針之宜,各有所為,長短大小,各有所施也。不得其用,病弗能移。疾淺針深,內傷良肉,皮膚為癰。病深針淺,病氣不瀉,反為大膿。病小針大,氣瀉太甚,疾必為害。病大針小,氣不泄瀉,亦復為敗。失針之宜,大者瀉,小者不移,已言其過,請言其所施。(官針篇)
〔《靈》〕一曰鑱針,長一寸六分。頭大末銳,去瀉陽氣。(九針十二原,鑱鋤街切。潔古云:平半寸,長一寸六分,其頭大末銳,主熱在頭分宜此。)
白話文:
(林註雲:這指的是針灸時未到正確的淺深程度,所應刺之處。) 所謂針灸於皮膚而不傷及肌肉的,是指病竈在皮下,針頭進入皮膚層,不會傷及肌肉。針灸於肌肉而不傷及筋膜的,是指針頭穿過肌肉層,達到筋膜層。針灸於筋膜而不傷及骨骼的,是指針頭穿過筋膜層,達到骨骼層。這就是指針灸的深度錯誤。(提醒不要針得太深。)
(靈機經) 鍼灸的關鍵,在於掌握好官針的使用方法,九種針灸工具各有其適合的用途,長短大小各不相同,針對不同病症有不同的應用。如果未能正確使用,疾病便無法得到轉變。疾病較淺而針灸過深,會傷及好的肌肉組織,造成皮膚感染。疾病較深而針灸過淺,病氣無法排出,反而會形成大的膿包。疾病較小而針灸過大,會使病情加重。疾病較大而針灸過小,病氣不能排出,也會導致病情惡化。如果針灸手法不符適宜,針灸過度會使病情加重,針灸不足則無法改變病情。已經提到針灸的錯誤,接下來要談的是如何正確使用針灸。
(靈機經) 第一種針灸工具是鑱針,長度為一寸六分。針頭大而尖端細銳,用於排泄陽氣。(九種針灸工具和十二個主要穴位,鑱針的使用方式是用刀鋤般的切削動作。潔古認為,這種針灸工具適用於頭部的熱症。)
〔《甲》〕一者天,天者陽也,五臟之應天者肺也,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,皮者肺之合也,人之陽也,故為治鑱針。鑱針者,取法於巾針,去末半寸卒銳之,長一寸六分,大其頭,銳其末,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,主熱在頭身者。故曰:病在皮膚無常處者,取之鑱針於病所。膚白勿取。
〔《靈》〕二曰員針,長一寸六分。針如卵形,揩摩分間,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云:其身長針,針如卵形,肉分氣病宜此。)
〔《甲》〕二者地,地者土也,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,故為之治員針。員針者,取法於絮針,必筩其身而員其末,其鋒如卵,長一寸六分,以瀉肉分之氣,令不傷肌,則陽氣得瀉,故曰:病在分肉間,取以員針。
白話文:
【甲】第一條是天,天代表陽,五臟中與天相應的是肺,肺是五臟六腑的保護者,皮膚是肺的對應部位,人類的陽氣所在,所以用鑱針來治療。鑱針取自巾針,去除最後半寸的粗端,長度一寸六分,頭部加大,尖端銳利,讓它不能深入而引發陽氣外洩,主要治療頭和身體的熱症。所以說:如果疾病在皮膚上沒有固定位置,可以在病癥所在的部位使用鑱針。皮膚呈現白色時不要使用。
【靈】第二條是圓針,長度一寸六分。圓針的形狀類似卵形,可以輕柔地按摩肌肉間隙,避免傷及肌肉以調節分佈在肌肉中的氣息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說:這類針身長且呈卵形,適合治療因肌肉分佈不均引起的情況。)
【甲】第二個是地,地代表土,人類對應土的是肌肉,因此使用圓針進行治療。圓針取自絮針,必須有筒狀的針身和圓形的尖端,尖端形狀類似卵形,長度一寸六分,用來調節肌肉中的氣息,不傷及肌肉,這樣可以讓陽氣得到宣洩,所以說:如果疾病在肌肉間,使用圓針進行治療。
〔《靈》〕三曰鍉針,長三寸半。鋒如黍粟之銳,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云:脈氣虛少者宜此。)
〔《甲》〕三者人也,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,故為之治鍉針。鍉針者,取法於黍粟,大其身而員其末,如黍粟之銳,長三寸五分,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,使邪氣獨出。故曰:病在脈,氣少,當補者取以鍉針,針於井滎分輸。
〔《靈》〕四曰鋒針,長一寸六分。刃三隅以發痼疾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云:瀉熱出血,發泄痼疾。)
〔《甲》〕四者時也,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、為瘤病者也,故為之治鋒針。鋒針者,取法於絮針,筩其身而鋒其末,刃三隅,長一寸六分,令可以瀉熱出血,發泄痼疾。故曰:病在五臟固居者,取以鋒針,瀉於井滎分輸,取以四時也。
白話文:
【靈】第三種針叫做鍉針,長度為三寸半。針頭形狀像黍米一樣尖銳,用來按壓脈搏,確保不會過度刺入,以便調節氣息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認為,對於脈氣虛弱者適合使用這種針。)
【甲】這三個部分指的是人,人類之所以能生存,是因為有血液和脈搏,因此要治療鍉針。鍉針設計成黍米大小的圓形針頭,長度為三寸五分,能夠按壓脈搏而不會深入,以便引導氣息。所以說,如果脈搏虛弱,氣息不足,需要補充能量,則使用鍉針在井滎分輸進行治療。
【靈】第四種針叫做鋒針,長度為一寸六分。鋒針有三個尖角,用來治療慢性疾病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認為,這種針適用於排出熱毒,治療慢性疾病。)
【甲】這四種針代表了四季與八風對經絡的影響,導致腫瘤等病症,因此要治療鋒針。鋒針模仿絮針的形狀,針身較粗,針頭尖銳,長度為一寸六分,能夠排出熱毒,治療慢性疾病。所以說,如果病痛深藏於五臟,需要使用鋒針,在井滎分輸進行治療,並且根據四季進行調整。
〔《靈》〕五曰鈹針,長四寸,廣二分半。末如劍鋒,以取大膿。(九針十二原,鈹音皮。潔古云:一名破針,用以破癰腫血膿。)
〔《甲》〕五者音也,音者冬夏之分,分於子午,陰與陽別,寒與熱爭,兩氣相搏,合為癰膿者也,故為之治鈹針。鈹針者,取法於劍,令其末如劍鋒,廣二分半,長四寸,可以取大膿出血。故曰:病大膿血,取以鈹針。
〔《靈》〕六曰員利針,長一寸六分。大如氅,且員且銳,中身微大,以取暴氣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云:尖如毫,且員且利,身中微大,調陰陽,除暴氣。)
〔《甲》〕六者律也,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,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,故為之治員利針。員利針者,取法於氂針,且員且銳,身中為微大,長一寸六分,以取癰腫暴痹,令尖如氂,微大其末,反小其身,令可深內也。故曰:病痹氣暴發者,取以員利針。
白話文:
【靈】第五種針叫做鈹針,長度四寸,寬度二分半。針頭形狀如同劍鋒,用來提取大塊膿包。(九針十二原,鈹音皮。潔古雲:一種叫做破針,用於破壞癰腫和含有血液膿液的病竈。)
【甲】五種針分別代表音律,音律是冬季和夏季的分界,分佈在子午線上,陰陽之氣分開,寒冷和熱力相互衝突,兩股力量交織在一起,形成了癰腫和膿包,因此使用鈹針進行治療。鈹針仿照劍頭製造,針頭形狀如同劍鋒,寬度二分半,長度四寸,可以提取大塊膿包並引出血液。所以說:病患出現大塊膿包和血液,使用鈹針進行治療。
【靈】第六種針叫做員利針,長度一寸六分。形狀類似扇形,既圓又鋒利,針身中部稍微粗大,用來提取突然出現的氣體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雲:針尖形狀像毫毛,既圓又鋒利,針身中部稍粗大,調節陰陽之氣,消除突然出現的氣體。)
【甲】六種針代表律令,律令調節四季變化並與十二條經脈相合,邪氣侵入經絡導致突然的神經困擾,因此使用員利針進行治療。員利針仿照氂針製造,既圓又鋒利,針身中部稍粗大,長度一寸六分,用來治療癰腫和突然的神經困擾,讓針尖形狀像氂針,尖端稍微粗大,而針身則較細,以便深入病患部位。所以說:患有突然發生的神經困擾,使用員利針進行治療。
〔《靈》〕七曰毫針,長三寸六分。尖如蚊虻喙,靜以徐往,微以久留之,而養以取痛痹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云:尖如蚊虻喙,調經絡,去痛痹。)
〔《甲》〕七者星也,星者人之七竅,邪之所客於經,舍於絡而為痛痹者也,故為之治毫針。毫針者,取法於毫毛,長一寸六分,令尖如蚊蟲喙,靜以徐往,微以久留,正氣因之,真邪俱往,出針而養,主以治痛痹在絡也。故曰:痹病氣通而不去者,取之毫針。
〔《靈》〕八曰長針,長七寸。鋒利身薄,可以取遠痹。(九針十二原,沽古云:鋒利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)
〔《甲》〕八者風也,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,八正之虛風傷人,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之間,為深痹也,故為之治長針。長針者,綦針也,長七寸,長其身而鋒其末,令可以取深邪遠痹。故曰:病在中者,取以長針。(綦,巨其切。)
白話文:
【靈】第七種針具是毫針,長度為三寸六分,針尖形狀如同蚊虻的口器,操作時要穩慢地插入,細微地停留較長時間,並通過這種方式來治療寒熱症狀。
【甲】這七種針具像是星星,星星代表人的七個孔洞,邪氣侵入經脈後會停留在絡脈中形成寒熱症狀,因此需要使用毫針進行治療。毫針的設計模擬了毫毛,長度為一寸六分,針尖形狀類似蚊蟲的口器,操作時要穩慢地插入,細微地停留較長時間,使正氣得以進入,並與邪氣一同排出,出針後再進行養生,主要用於治療絡脈中的寒熱症狀。所以說,對於那些寒熱症狀持續不退的患者,我們應當使用毫針進行治療。
【靈】第八種針具是長針,長度為七寸,針尖鋒利,針身薄,適合治療遠處的寒熱症狀。
【甲】這八種針具代表風,風代表人的股、脛、肩、肘、腕、足等八個關節,風邪侵入後會深入骨節、腰脊和皮膚層間,形成深度的寒熱症狀,因此需要使用長針進行治療。長針是一種長度達七寸、針身長且尖端鋒利的針具,能有效拔除深處的邪氣,遠離寒熱症狀。所以說,對於內部的病症,我們應當使用長針進行治療。 ("綦"字讀作"巨其切")
九曰大針,長四寸。尖如挺,其鋒微員,以瀉機關之水也。(九針十二原,潔古云:一名焠針,針風虛合於骨解皮膚之間者。)
〔《甲》〕九者野也,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,淫邪流溢於身,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,故為之治大針。大針者,取法於鋒針,其針微員,長四寸,以瀉機關內外,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,故曰:病水腫不能過關節者,取以大針。
黃帝問曰:刺有五邪,何謂五邪?伯高曰:病有持癰者,有容大者,有狹小者,有熱者,有寒者,是謂五邪。(刺五邪法未詳。)凡刺癰,刺用鈹針,無迎隴,易俗移性,不得膿,脆道更行,去其鄉,不安處所乃散亡,諸陰陽過癰者,取之其輸瀉之。凡刺大邪,用鋒針,日以小泄,奪其有餘乃益虛,剽其通,針其邪,肌肉親視之,無有反其真,刺諸陽分肉之間。凡刺小邪用員針,日以大,補益其不足,乃無害。
白話文:
"九種針中,一種叫做大針,長度四寸。針尖如棒,針鋒略圓,用來排泄關節的水分。"
"九者野也,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,淫邪流溢於身,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,故為之治大針。大針者,取法於鋒針,其針微員,長四寸,以瀉機關內外,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,故曰:病水腫不能過關節者,取以大針。"
"九種針中,一種叫做大針,用來治療身體各部分的病症。大針取自鋒針,針頭略圓,長度四寸,用來排除關節內外的大氣,對於不能通過關節的病症,可以使用大針進行治療。"
"黃帝問曰:刺有五邪,何謂五邪?伯高曰:病有持癰者,有容大者,有狹小者,有熱者,有寒者,是謂五邪。"
"黃帝問:針灸有五種邪氣,是哪五種邪氣呢?伯高答:疾病有保持癰塊的,有容納大的,有狹窄的,有熱性的,有冷性的,就是這五種邪氣。"
"凡刺癰,刺用鈹針,無迎隴,易俗移性,不得膿,脆道更行,去其鄉,不安處所乃散亡,諸陰陽過癰者,取之其輸瀉之。凡刺大邪,用鋒針,日以小洩,奪其有餘乃益虛,剽其通,針其邪,肌肉親視之,無有反其真,刺諸陽分肉之間。凡刺小邪用員針,日以大,補益其不足,乃無害。"
"在治療癰塊時,使用鈹針,不要對著腫塊直刺,要改變針法,避免讓膿液流出,如果針路不順暢,要改變方向,離開癰塊所在的位置,讓它自行消散。對於陰陽失調引起的癰塊,要找到其輸穴進行放血。在治療大邪氣時,使用鋒針,每天少量放血,消除過剩的邪氣,疏通經絡,針對邪氣進行針刺,要親自觀察肌肉的反應,避免逆轉治療效果,針刺在陽經與肌肉之間。在治療小邪氣時,使用圓針,每天加大放血量,補充不足,這樣不會有害。"
視其所在迎之界,遠近盡至,其不得外侵而行之,乃自費,刺分肉之間。凡刺熱邪,用鑱針,越而蒼,出遊不歸乃無病,為開通闢門戶,使邪得出,病乃已。凡刺寒邪用毫針,日以溫,徐往徐來,致其神,門戶已閉,氣不分,虛實得調,其氣存也。(刺節真邪論)
〔《靈》〕凡刺有九,以應九變。一曰輸刺,輸刺者,刺諸經滎輸藏腧也。二曰遠道刺,遠道刺者,病在上,取之下,刺府輸也。三曰經刺,經刺者,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。四曰絡刺,絡刺者,刺小絡之血脈也。五曰分刺,分刺者,刺分肉之間也。六曰大寫刺,大寫刺者,刺大膿以鈹針也。
七曰毛刺,毛刺者,刺浮痹皮膚也。八曰巨刺,巨刺者,左取右,右取左。九曰焠刺,焠刺者,刺燔針則取痹也。凡刺有十二節,以應十二經。一曰偶刺,偶刺者,以手直心若背,直痛所,一刺前,一刺後,以治心痹。刺此者,傍針之也。二曰報刺,報刺者,刺痛無常處也,上下行者,直內無拔針,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,復刺之也。三日恢刺,恢刺者,直刺傍之舉之,前後恢筋急,以治筋痹也。
白話文:
在治療時,要根據疾病的位置和遠近,將針深入到肌膚層,防止外邪入侵,並在肌肉間進行針刺。對熱邪,使用鑱針,使其越過熱邪,讓熱邪離去,病狀就會消失;對寒邪,則使用毫針,溫暖身體,慢慢進針,達到調節神經的目的,當門窗關閉,氣流不能流通時,就能調整虛實,讓氣息保持在體內。
一般來說,針灸治療包含九種方法,以應對不同的病情。一、輸刺:針對經脈的節點進行針刺。二、遠道刺:上部的疾病,需在下部進行針刺,針對臟腑進行治療。三、經刺:對大經脈的結節和分岔進行針刺。四、絡刺:針對小絡脈的血管進行針刺。五、分刺:在肌肉間進行針刺。六、大寫刺:針對大塊的膿包,使用特殊針具進行治療。七、毛刺:針對浮腫或痹症的皮膚進行針刺。八、巨刺:左側的病狀取右側針刺,反之亦然。九、焠刺:使用灼熱的針頭,治療痹症。另外,針灸還包含十二個規則,以應對十二經脈。一、偶刺:在心或背部直對疼痛位置,一前一後各刺一次,用於治療心脈痹症。二、報刺:針對疼痛不定位,上下移動的情況,直接插入,不拔針,用左手按住病竈位置,再出針,然後再次針刺。三、恢刺:直刺旁邊,抬起針頭,前後拉伸筋絡,用於治療筋脈痹症。
(傍之舉之者,謂直刺入郄,轉針頭從傍挑舉其筋也。)四曰齊刺,齊刺者,直入一,傍入二,以治寒氣小深者,或曰三刺,三刺者,治痹氣小深者也。五曰揚刺,揚刺者,正內一,傍內四而浮之,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。六曰直針刺,直針刺者,引皮乃刺之。以治寒氣之淺者也。
七曰輸刺,輸刺者,直入直出稀髮針而深之,以治氣盛而熱者也。八曰短刺,短刺者,刺骨痹,稍搖而深之,致針骨所,以上下摩骨也。九曰浮刺,浮刺者,傍入而浮之,以治肌急而寒者也。十曰陰刺,陰刺者,左右率刺之,以治寒厥。中寒厥,足踝後少陰也。十一曰傍針刺,傍針刺者,直刺傍刺各一,以治留痹久居者也。
白話文:
(以下的治療方法,指的是:
-
旁刺法,是指直接穿刺到特定穴位,然後轉動針頭,從旁邊提拉筋肉的方法。
-
齊刺法,是直刺進入一個點,旁邊再刺兩個點,用來治療寒氣較淺的病症,或有人稱為三刺法,主要用於治療痹症,即寒氣深入的病症。
-
揚刺法,是正面刺入一個點,旁邊再刺四個點,然後讓針浮起,用來治療寒氣廣泛的病症。
-
直針刺法,是在拉開皮膚後進行刺針,用來治療寒氣較淺的病症。
-
輸刺法,是直刺進入,然後迅速出針,使用細小的針,深入至一定深度,用來治療氣血過旺、熱性的病症。
-
短刺法,是用來治療骨頭痹症,稍微搖晃針頭,然後深入,直到針尖達到骨頭,並上下摩擦骨頭。
-
浮刺法,是側面進入然後讓針浮起,用來治療肌肉緊繃且有寒氣的病症。
-
難刺法,是用來治療寒厥,中寒厥時,主要針對腳踝後方的少陰穴。
-
旁針刺法,是直刺和旁刺各一,用來治療久滯不去的痹症。
以上是中醫對各種不同病症的針灸治療法。)
十二曰贊刺,贊刺者,直入直出,數髮針而淺之出血,是謂治癰腫也。凡刺有五,以應五臟。一曰半刺,半刺者,淺內而髮針,無針傷肉,如拔毛狀,以取皮氣,此肺之應也。二曰豹文刺,豹文刺者,左右前後針之,中脈為故,以取經絡之血者,此心之應也。三曰關刺,關刺者,直刺左右,盡筋上以取筋痹,慎無出血。
此肝之應也。或曰淵刺,一曰豈刺。四曰合谷刺,合谷刺者,左右雞足,針於分肉之間,以取肌痹,此脾之應也。五曰輸刺,輸刺者,直入直出,深內之至骨,以取骨痹,此腎之應也。(見官針篇)
〔標幽賦〕拯救之法,妙用者針。察歲時於天道,定形氣於予心。春夏瘦而淺刺,秋冬肥而刺深。不窮經絡陰陽,多逢刺禁,既論臟腑虛實,須向經尋。原夫起自中焦,水初下漏,太陰為始,至厥陰而方終,穴出雲門,抵期門而最後。正經十二,別絡走三百餘支,正側偃伏,氣血有六百餘候。
白話文:
在醫學上,有十二種不同的針灸方法。其中「贊刺」是直接進入皮膚,然後迅速拔出,並使皮膚出點血,這種方法適合治療腫瘤和腫脹。總共有五種針灸方法,分別對應五臟。
第一種是「半刺」,其方法是淺淺地插入針,然後迅速拔出,不傷及皮肉,就像拔掉毛發一樣,這種方法主要針對肺部。
第二種是「豹紋刺」,這種方法是從左右兩側,以及前後進行針灸,主要目的是找到脈搏的位置,並且吸取脈絡中的血液,這對於心臟有療效。
第三種是「關刺」,這種方法是直線進入兩側,直到筋膜之上,目的是治療筋絡堵塞,但要小心,避免造成出血,這對肝臟有療效。
第四種是「淵刺」或「豈刺」,第五種是「合谷刺」,第六種是「輸刺」,這三種方法分別對應脾、肺和腎,具體操作方式在文中未詳細描述。
在針灸時,要考慮到天時與年份,春夏時節可以使用淺刺,秋冬則需使用深刺。在使用針灸時,要瞭解經絡的陰陽特性,並遵循針灸禁忌,同時也要考慮到各個臟器的虛實情況,並且根據經絡來進行治療。針灸的起源來自中焦,首先由太陰開始,經過一系列的穴位,最終達到厥陰。主經脈共有十二條,除了主經脈外,還有多達三百餘支的分支。針灸的氣血運行包括了六百餘個不同的候位。
手足三陽,手走頭而頭走足,手足三陰,足走腹而胸走手。要識迎隨,須明逆順。況夫陰陽血氣,多少為最;厥陰太陽,少氣多血;太陰少陰,少血多氣。又有氣多血少者,少陽之分;氣盛血多者,陽明之位。先詳多少之宜,次察應至之氣。輕滑慢而未來,沉澀緊而已至。既至也,量寒熱而留疾;未至也,據虛實而痏氣。
氣之至也,若魚吞釣餌之浮沉;氣未至也,似閉處幽堂之深邃。氣速至而效速,氣遲至而不治。觀夫九針之法,毫針最微,七星可應,眾穴主持。本形金也,有蠲邪扶正之道;短長水也,有決凝開滯之機。定刺象木,或斜或正;口藏比火,進陽補羸。循機捫而可塞,以象土實,應五行而可知,然而一寸六分。
白話文:
手足三陽,手經脈走向頭部,頭部的經脈則走向腳部;手足三陰,腳部的經脈走向腹部,胸部的經脈則走向手部。要理解這點,必須明白「迎」和「隨」的差異,以及其對身體的影響。陰陽血氣的量,是最重要的考量,其中,厥陰和太陽經脈的血氣較少,而少陰和太陰經脈的氣息較少。少陽經脈特徵為氣多血少,陽明經脈則是氣盛血多。在瞭解了經脈氣血的適度後,接著要觀察經脈應至的氣息。如果氣息來得輕、滑、慢,且尚未到達,那麼氣息會來得沈重、渾厚、快速。當氣息到達時,要根據寒熱的狀況來決定停留的時間;如果氣息還未到達,則需根據虛實的狀態來調節氣息。
氣息到達時,感覺像是魚吞食釣餌的浮動與沈降;氣息尚未到達時,就像在密室中找不到出口的深邃感。氣息快速到達且效果顯著,氣息緩慢到達卻無療效。關於九針法,毫針是最細小的一種,可以對應到七星的位置,而各穴位都有其主導作用。毫針的使用,代表著去除邪氣、扶助正氣的原則;長短不一的針,則是為了決斷凝滯、開通堵塞的機制。定下針的深度,可以斜向或垂直;口藏比火,代表進補陽氣、治療衰弱的手段。在遵循機理的同時,可以塞住空隙,象徵著土的實質,應對五行的理論,並瞭解一寸六分的標準。
包含妙理,雖細擬於毫髮,同貫多歧。可平五臟之寒熱,能調六腑之實虛。拘攣閉塞,遣八邪而去矣;寒熱痛痹,開四關而已之。凡刺者,使本神朝而後入,既刺也,使本神定而氣隨。神不朝而勿刺,神已定而可施。定腳處,取氣血為主意;下手處,認水土是根基。天地人三才也,湧泉同璇璣、百會;上中下三部也,大包與天樞、地機。
陽蹺陽維並督脈,主肩背腰腳在表之疾;陰蹺陰維任帶沖,主心腹脅肋在裡之危。二陵、二蹺、二交,似續而交五大;兩間、兩商、兩井,相依而列兩支。足見取穴之法,必有分寸,先審自意,次觀肉分,或屈伸而得之,或平直而安定。在陽部筋骨之側,陷下為真;在陰分郄膕之間,動脈相應。
白話文:
此段文字詳細闡述了中醫針灸的精妙理論與實踐方法:
- 經典的針灸理論認為,即使是最微小的治療動作,也能對身體產生影響,這些影響可以透過不同穴位聯繫到全身各個系統。
- 鈔灸能平衡五臟的寒熱狀態,調整六腑的虛實問題。對於肌肉收縮和阻塞,針灸可以排除八種邪氣;對於寒熱痛痹,則可以打開四關來緩解。
- 在進行針灸時,首先要讓精神集中,然後才能進行針刺。完成針刺後,要讓精神安定,讓氣流隨著針刺效果運行。
- 操作針灸時,要根據穴位的氣血狀況來決定手法,並且要根據肉質的分層來選擇合適的針刺位置。這需要同時考慮身體的上下、左右、前後的平衡。
- 鈔灸療法中,陽蹺、陽維、督脈主要用於治療表症,如肩背腰腳的疾病;陰蹺、陰維、任帶沖則專門針對內臟疾病,如心腹脅肋的問題。
- 二陵、二蹺、二交等穴位代表了針灸操作的五個主要步驟,而兩間、兩商、兩井則是兩個主要的支線,顯示出針灸取穴法的精確性。
- 在實際操作中,針灸師必須精確地掌握每個穴位的位置,並根據身體的不同部位和肌肉的特性來選擇合適的針刺方法。例如,在陽部的筋骨旁邊,如果出現凹陷,那麼這個位置可能就是真正的穴位;在陰部的郄膕之間,如果能觸摸到脈搏的跳動,那麼這個位置也是有效的穴位。
以上內容詳細描述了中醫針灸的基本原則和操作技巧,展示了中醫學在調節人體健康方面獨特且深入的理解。
按五穴定一穴而必端,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。頭部與肩部詳分,督脈與任脈異定。明標探本,論刺深刺淺之經;住痛移疼,取相交相貫之逕。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;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。更窮四根三結,依標本而刺無不痊;但用八法五門,分主客而針無不效。
八脈始終連八會,本是紀綱;十二經絡十二原,是為樞要。若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,方見幽微;一時取十二經之原,始知要妙。詳夫補瀉之法,非呼吸而在手指;速效之功,要交正而識本經。交經繆刺,左有病而右畔取;瀉絡遠針,頭有病而腳上針。巨刺與繆刺各異,微針與妙刺相通。
白話文:
「按五穴定一穴而必端,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」:選擇五個穴位中的某一個,必須確保正確無誤;從三個經脈中選用一條,則可以調整身體。
「頭部與肩部詳分,督脈與任脈異定」:頭部和肩膀的穴位應詳細分辨;督脈和任脈的定位方法不同。
「明標探本,論刺深刺淺之經;住痛移疼,取相交相貫之逕」:明確標記基礎,討論針刺的深度和淺度;止痛和轉移疼痛,找到交會和貫通的路徑。
「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;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」:難道不知道內臟疾病需要尋找門海、俞募等細微穴位;經絡堵塞則需要尋找原穴、別穴和交會點的方法。
「更窮四根三結,依標本而刺無不痊;但用八法五門,分主客而針無不效」:進一步研究四根三結,依照標本進行針刺,無一不治癒;只使用八種針法和五種進針方式,分清主客,針刺無一不有效。
「八脈始終連八會,本是紀綱;十二經絡十二原,是為樞要」:八條脈絡的始終連接八個會合點,是基本原則;十二條經絡的十二個原穴,是關鍵點。
「若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,方見幽微;一時取十二經之原,始知要妙」:一天內刺六十六個穴位的方法,才能看出微妙之處;一時間取十二經的原穴,才知道其精妙。
「詳夫補瀉之法,非呼吸而在手指;速效之功,要交正而識本經」:詳細瞭解補瀉的針法,並非靠呼吸而是手指操作;快速治療的功課,在於交正針法和認識主要經脈。
「交經繆刺,左有病而右畔取;瀉絡遠針,頭有病而腳上針」:交經繆刺,左邊有病則在右邊取穴;瀉絡遠針,頭上有病則在腳上取穴。
「巨刺與繆刺各異,微針與妙刺相通」:巨刺和繆刺各有不同,微針和妙刺之間有相通之處。
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,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。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,次藏口內而欲針溫。目無外視,手如握虎,心無外慕,如待貴人。左手重而切按,欲令氣散;右手輕而徐入,不痛之因。空心恐怯,直立側而多暈;背目沉搯,坐臥平而勿昏。至推於十干十變,定孔穴之開闔;論其五行五臟,察時日之旺衰。
伏如橫努,應若發機。陽交陰別而定血暈;陰蹺陰維而下胎衣。痹厥偏枯,迎隨裨經絡接續;漏崩帶下,溫補使氣血依歸。靜以久留,停針候之。必准者,取照海,治喉中之閉塞.,端的處,用大鐘,治心性之呆癡。大抵疼痛實瀉,癢麻虛補。體重節痛而俞居,心下痞滿而井主。
白話文:
觀察針灸部位可以瞭解經絡的虛實,觀察針灸處的浮沈可以分辨臟腑的寒熱。首先,要確保針灸時針頭閃耀,但也要考慮針灸對身體可能造成的損傷。其次,要將針頭藏在口中,以使針灸處感到溫暖。眼睛不要向外看,動作要像握著老虎一樣穩健,心中無雜念,要像等待貴賓一樣謹慎。左手重按,目的是讓氣流散發;右手輕緩地插入,這樣可以避免疼痛。如果空腹針灸會感到害怕,站立時容易暈倒;背部按摩要深沈有力,坐臥時要保持平穩,以免頭腦混亂。推拿針灸時要考慮十乾十變,確定穴位的開合;分析五行與五臟,觀察時日的強弱。
針灸手法要如伏擊一般,反應迅速如發射機。根據陽交和陰別來確定出血與暈眩的原因;陰蹺和陰維則用於處理胎衣問題。對於痹厥、偏枯等情況,需要迎面或隨後調理經絡以接續;對於漏崩、帶下等問題,需要溫補以使氣血回歸。針灸時間宜長,停止針灸後稍作等候,確保效果。在特定穴位上取穴,如照海可以治療喉嚨堵塞,大鐘可以治療心神呆滯。總體而言,對於疼痛,使用瀉法;對於癢麻,使用補法。對於體重和節痛,需要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治療;對於心下痞滿,需要在井穴上進行治療。
心脹咽痛,針太衝而立除;脾痛胃疼,瀉公孫而立愈。胸滿腹痛刺內關,脅疼肋痛針飛虎。筋攣骨痛而補魂門,體熱勞嗽而瀉魄戶。頭風頭痛,刺申脈與金門;眼癢眼疼,瀉光明與地五。瀉陰郄,止盜汗並小兒骨蒸;刺偏歷,利小便兼大人水蠱。中風環跳而宜刺,虛損天樞而可取。
由是午前卯後,太陰生而疾溫;離左西南,月死朔而速冷。循捫彈努,留吸母以堅長;爪下伸提,疾呼子而噓短。動退空歇,迎奪右而瀉涼;推內進搓,隨濟左而補暖。慎之,大凡危疾,色脈不順而莫針;寒熱風陰,飢飽醉勞而切忌。望不補而晦不瀉,弦不奪而朔不濟。精其心而求其法,無灸艾而壞其肌。
白話文:
心臟有問題,如感到脹滿和咽喉疼痛,可以針灸太衝穴來治療;如果脾和胃出現問題,導致疼痛,則可以針灸公孫穴來改善症狀。胸悶腹痛時,針灸內關穴有助於緩解;如果肋骨或腹部疼痛,針灸飛虎穴可以得到好轉。筋肉抽搐或骨頭疼痛時,補充魂門穴可以舒緩;身體發熱或咳嗽時,針灸魄戶穴有助於恢復。頭痛或頭風時,針灸申脈和金門穴可以幫助緩解;眼睛乾癢或疼痛時,針灸光明和地五穴可以有所改善。
瀉陰郄穴可以治療夜間出汗和小孩的骨蒸病;針灸偏歷穴可以促進尿液排出,並對成人腹中蟲病有幫助。中風時,針灸環跳穴適用;對於虛弱和損傷的病症,針灸天樞穴可以起到調理作用。
在上午卯時到午時之間,太陰氣息生長,病情會溫和;在離卦的左側和西南方向,當月亮在朔日時,病情會快速變冷。通過按壓、點擊、拉伸和提拉的方式,用吸氣來堅固和延長治療時間;用手指按壓和提拉,發出子音和短促的聲音來加速治療。動作要節奏分明,退縮和空閑時,使用右邊的穴道進行放涼的治療;推進和揉搓時,向左邊的穴道進行補暖的治療。需要注意的是,對於危險的疾病,如果面色和脈象不正常,則不宜進行針灸;對於寒冷、熱度、風邪、陰邪,以及飲食過飽、過勞、醉酒等情況,要特別謹慎。不要僅僅因為看不清就補救,或者只因為陰暗就洩掉;對於脈象緊張或月經不調的情況,也要小心處理。最重要的是,要細心研究針灸的方法,避免使用艾灸造成皮膚損傷。
正其理而求其源,免投針而失其位。避灸處而和四肢,四十有九;禁刺處而除六俞,三十又二。抑又聞高皇抱疾而未瘥,李氏刺巨闕而得蘇。太子暴死為屍厥,越人針維會而復醒。肩井、曲池,甄權刺臂痛而復射;懸鐘、環跳,華佗刺躄足而立行。秋夫刺腰俞而鬼免沉疴,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。
刺肝俞與命門,使瞽士視秋毫之末;刺少陽與交別,俾聾夫聽夏蚋之聲。嗟夫,去聖逾遠,斯道漸墜。或不得意而散其學,或眩其能而犯禁忌。庸愚智淺,難契於玄言;至道淵深,得之者有幾。偶述斯言,不敢示諸明達者焉,庶幾乎童蒙之心啟。
〔通玄賦〕必欲治病,莫如用針。巧運神機之妙,工開聖理之深。外取砭金,能蠲邪而扶正;中含水火,善回陽而倒陰。原夫絡別支殊,經交錯綜。或溝渠溪谷以歧異,或山海丘陵而隙共。斯流派以難揆,在條綱而有統。理繁而味,縱補瀉以何功;法捷而明,自迎隨而得用。
白話文:
要正確地理解並尋找疾病的根源,避免無效地使用針灸而導致定位錯誤。避免在不適合灸療的地方進行四肢調和,這一共需要49個穴位;禁止在不適宜刺針的地方治療六俞穴,這一共是32個穴位。又聽到高皇帝生病卻未能痊癒,李氏在巨闕穴施針救活了他。太子突然死亡像是癲癇發作,扁鵲在維會穴施針讓他恢復清醒。肩井、曲池,甄權在手臂疼痛時施針治療;懸鐘、環跳,華佗在治療瘸腿後讓他能立行走動。秋夫在腰俞穴施針治好了鬼病,王纂在交俞穴施針治好了妖魔。
施針於肝俞與命門,讓瞎子能看到毫髮之微;施針於少陽與交別,讓耳聾的人能聽到夏蠅的聲音。唉,離先賢時代越久遠,這種方法就越容易遺失。有人因未能得到好的指導而放棄學習,有人因被某種能力所迷惑而違反禁忌。普通人智力有限,難以理解深奧的道理;至高的真理深邃難解,真正掌握它的人又有幾人。偶爾說這些話,不敢向明達之人展示,但希望能啟發初學者的心智。
[通玄賦]如果想要治病,不如使用針灸。巧妙運用靈魂的神機,深入開闢聖賢的理論。外部使用石針,能夠去除邪氣扶助正氣;內部含括水火,善於回復陽氣,逆轉陰氣。原始的絡脈分支各異,經絡交錯複雜。有的像河流山谷般分岔,有的像山海丘陵般有空隙。這些流派難以評估,在原則上有一個統領。理論繁多而意味深長,縱使補益或洩導又如何;方法快捷而明確,自能迎接或遵循使用。
且如行步難移,太衝最奇。人中除脊膂之強痛,神門去心性之呆癡。風傷項急,始求於風府;頭眩目暈,要覓於風池。耳閉須聽會而治也,眼痛則合谷以推之。胸結身黃,取湧泉而即可;腦昏目赤,瀉攢竹以偏宜。但見若兩肋之拘攣,仗曲池而平掃;治半身之不遂,作環跳以長驅。
牙齒痛,呂細堪治.,頭項強,承漿可保。太白宣導於氣衝,陰陵開通於水道。腹膨而脹,奪內庭以休遲;筋轉而疼,瀉承山之在早。大抵腳腕痛,崑崙解愈;股膝疼,陰市能醫。癇發顛狂兮,憑後谿而療理;瘧生寒熱兮,仗間使以扶持。期門罷胸滿血崩而可用,勞宮退胃翻心痛以何疑。
白話文:
如果行走困難,太衝穴最為特別。人中可以緩解脊椎和腰背的強烈疼痛,神門穴則可以改善心神混亂、呆滯的情況。如果脖子緊張,首先尋求的是風府穴;頭暈眼花,則需要找到風池穴。耳朵堵塞時,需要通過聽會穴來治療;眼睛疼痛時,則可以使用合谷穴來推拿。
對於胸脹、黃疸等症狀,可以採用湧泉穴來治療;頭腦混濁、眼睛紅腫時,則可以通過瀉攢竹穴來進行調節。當出現兩側肋骨緊繃的症狀時,可以使用曲池穴來進行平掃;對於半身不遂的情況,則可以通過環跳穴來進行長期治療。
對於牙齒疼痛,可以使用呂細穴來治療;頭部和頸部僵硬,可以使用承漿穴來保持舒適。太白穴可以引導氣流至衝脈,陰陵穴則可以開放水道。腹脹、脹痛時,可以奪取內庭穴來緩解;筋絡轉動時疼痛,可以通過瀉承山穴來治療。
對於腳踝疼痛,可以使用崑崙穴來治療;股膝疼痛時,可以使用陰市穴來治療。癇癎和精神狂躁時,可以通過後溪穴來進行治療;瘧疾引起的寒熱症狀,則可以依靠間使穴來支持。期門穴可以緩解胸部積血、血崩的問題,勞宮穴可以緩解胃翻心痛的問題,並不存在任何懷疑。
考夫大敦去七疝之偏疼,王公謂此;三里卻五勞之羸瘦,華老言斯。固知腕骨祛黃,然谷瀉腎。行間治膝腫腰疼,尺澤去肘疼筋緊。目昏無見,二間宜取;鼻塞不聞,迎香可引。肩井除兩臂之難任,攢竹療頭疼之不忍。咳嗽寒痰,列缺堪治;眵䁾冷淚,臨泣尤准。完骨將腿痛以祛殘,腎俞把腰疼而瀉盡;以見越人治屍厥於維會,隨手而蘇.,文伯瀉死胎於三陰交,應針而隕。聖人於是察麻與痛,分實與虛。
實則自外而入也,虛則自內而出之。是故濟母以裨其不足,奪子而平其有餘。觀二十七之經絡,一一明辨;據四百四之疾症,件件皆除。故得夭枉都無,躋斯民於壽域;幾微已判,彰往古之玄書。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,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。冷痹腎俞,取足陽明之土;連臍腹痛,瀉足少陰之水。
白話文:
考夫大敦可以治療七疝病的偏疼,這是王公所說的;三里穴可以緩解五種勞損導致的虛弱體質,這是華老所提的。固然是腕骨能去除黃疸,然谷穴可以降腎。行間可以治療膝腫和腰疼,尺澤可以消除肘疼和筋緊。如果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,二間穴可以取用;如果鼻子堵塞聽不到聲音,迎香穴可以引導通暢。肩井穴可以消除兩臂的負擔,攢竹穴可以治療頭疼。咳嗽和寒痰可以由列缺穴治療;眼屎和冷淚可以由臨泣穴治療。完骨穴可以治療腿部疼痛,腎俞穴可以治療腰疼。因此,越人可以在維會穴治療屍厥,隨手即可使人復活。文伯可以在三陰交穴治療死胎,應針而使胎兒掉下。聖人能夠察覺到麻和痛,分辨出實和虛。
實症是從外部進入的,虛症是從內部流出的。因此,補救母親的不足,奪取兒子的有餘。觀察二十七條經絡,一一明確辨識;根據四百四種疾病的症狀,一一都能治療。因此,讓夭折的人都能活著,讓百姓都能進入壽命的領域;細微的問題已經判斷,彰顯了過去的深奧典籍。另外,還聽到心胸疾病在手掌後的太陵穴尋求治療,肩背問題在肘前的三里穴責備。對冷痹腎俞,取足陽明的土來治療;對連臍腹痛,則使用足少陰的水來瀉下。
脊間心後者,針中渚而立痊;脅下肋邊者,刺陽陵而即止。頭項痛,擬後谿以安然;腰腳疼,在委中而已矣。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明者焉,收祛邪之功,而在乎捻指。
〔海〕兩脅痛,少陽丘墟。心痛,少陰太谿、湧泉,足厥陰原穴。腰痛,崑崙及委中出血。喘滿痰實,口中如膠,足少陰太谿。嘔噦無痰,手厥陰大陵。熱無度不可止,陷谷出血。骨節疼痛,實無所知,三稜刺絕骨出血。小腸疝氣,足厥陰太衝。血衄不止,大小便血,婦人血不足,刺足太陰井。
喉閉,手足少陽井並少商,手足太陰井。大煩熱不止,晝夜無度,刺十指間出血,謂八關大刺。陰頭中痛不可忍,卒疝痛,婦人陰中痛,俱刺足厥陰井。眼大眥痛,刺手太陽井。小眥痛,刺少陰井。骨熱不可治者,板齒乾燥,灸骨會大維。
白話文:
在背脊心後面的地方,針刺中渚穴可以立刻痊癒;在脅下肋邊,針刺陽陵泉可以馬上緩解。頭痛或者項部疼痛,使用後溪穴可以得到安寧;腰痛或者腳痛,只需要在委中穴處理就好了。對於針灸師來說,如果對這些原則有深入理解,那麼就能夠有效地祛除邪氣,只在輕微的動作間就完成療效。
若兩側脅部疼痛,則應針灸少陽的丘墟穴;心痛時,應選擇少陰的太溪穴和湧泉穴,以及足厥陰的原穴;腰痛時,可選用崑崙穴或委中穴進行出血治療。對於喘息和胸部滿脹伴有痰多的情況,應針灸足少陰的太溪穴;如果出現噦吐但沒有痰的情況,則選擇手厥陰的大陵穴;對於持續高熱無法停止的情況,應在十個手指之間進行出血針灸,這被稱為「八關大刺」。若陰部中疼痛到無法忍受,或者急性的疝痛,婦女的陰部疼痛,都應該針灸足厥陰的井穴。
對於喉部堵塞,可以同時針灸手足少陽的井穴和少商穴,以及手足太陰的井穴。對於大熱不停,不分日夜的情況,可以在十個手指之間針灸出血,這被稱為「八關大刺」。陰部中疼痛到無法忍受,急性的疝痛,婦女的陰部疼痛,都應該針灸足厥陰的井穴。對於眼睛大眥(眼白部分)的疼痛,針灸手太陽的井穴;對於小眥(黑眼珠部分)的疼痛,針灸少陰的井穴。對於骨頭發熱且難以治療的情況,如果牙齒乾燥,應使用灸法於骨會大維穴。
接經(手足經同)經曰:留瘦不移,節而刺之,使十二經無過絕。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絡不通行,當刺不通凝滯,俱令氣過節,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。如諸經俱虛,補十二經。如諸經俱實,瀉十二經。補當隨而濟之,瀉當迎而奪之。(又補母亦各隨而濟之,瀉子亦名迎而奪之,又隨呼吸出納,亦名迎隨也。)
(上大接經,從陽引陰,從陰引陽,皆取十二經井穴。並見中風門針灸條。)
脈之所居,深不見者,刺之微,內針而久留之,以致其脈氣也。脈淺者勿刺,接絕其脈乃刺之,無令精出,獨出其邪氣耳。
病痛者陰也,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,深刺之。癢者陽也,淺刺之。病在上者陽也,在下者陰也。病先起於陰者,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。病先起於陽者,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。春氣在毛,夏氣在皮,秋氣在分肉,冬氣在筋骨,此病各以其時為齊,故刺肥人者秋冬之齊,瘦人者春夏之齊。
白話文:
經文所述為中醫針灸治療的原則與方法:
「接經」,即是指手足經絡的治療。經文提到,若某處經絡有阻塞或凝滯,導致氣血流通受阻,則應針對該處進行針刺治療,使其通暢,不必計數針數,以達到氣血平和為止。若多處經絡均出現虛弱,則需補益十二經絡;若多處經絡均過於旺盛,則需洩去十二經絡的過盛之氣。補法需隨順經絡的自然趨勢進行,洩法則需逆向經絡的自然趨勢進行。補母、瀉子的原則也適用於此。另外,治療時還需考慮到母親與子孫經絡的相互關係。
在針灸治療時,要根據經絡所在的位置和脈象的深淺來選擇針刺的方法。對於脈象深不可見的部位,需採用輕微的針刺方式,深入針頭,以引導脈氣流通。對於脈象較淺的部位,則不宜進行針刺,以免損傷脈象。對於疼痛的部位,應深刺以疏通經絡;對於癢感的部位,則應淺刺以調理經絡。此外,還需注意,病竈的位置與其所屬的五行屬性,以及病癥發生的季節,這些都對針灸治療有著重要的影響。
總之,這段經文強調了中醫針灸治療的原則,包括辨證施治、調理經絡、遵循五行理論、考慮季節因素等,旨在通過針刺手段,調節身體的氣血循環,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〔《難》〕言春夏刺淺,秋冬刺深者,何謂也?然,春夏者,陽氣在上,人氣亦在上,故當淺取之。秋冬者,陽氣在下,人氣亦在下,故當深取之。春夏各致一陰,秋冬各致一陽者,何謂也?然,春夏溫必致一陰者,初下針,沉之至腎肝之部,得氣引持之陰也。秋冬寒必致一陽者,初內針,淺而浮之,至心肺之部,得氣推內之陽也。
是謂春夏必致一陰,秋冬必致一陽。(七十難)
〔垣〕夫陰病在陽者,是天外風寒之邪,乘中而外入,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,是人之受天外寒邪,亦有二說。中於陽則流於經,此病始於外寒,終歸外熱,故以治風寒之邪,治其各臟之俞,非止風寒而已。六淫濕暑燥火,皆五臟所受,乃筋骨血脈受邪,各有背上五臟俞以除之。
白話文:
《難》篇提到,春夏時節針灸宜淺刺,秋冬時節則宜深刺,這是什麼意思呢?春夏期間,陽氣上行,人體的陽氣也上行,因此應淺刺;秋冬期間,陽氣下行,人體的陽氣也下行,因此應深刺。春夏時節各需調取一分陰氣,秋冬時節各需調取一分陽氣,這是什麼意思呢?春夏期間,溫熱治療必需調取一分陰氣,初次下針,需深入到腎、肝部位,以引導陰氣。秋冬期間,寒冷治療必需調取一分陽氣,初次下針,需淺刺浮動,深入到心、肺部位,以推進陽氣。
這就是說,春夏期間必需調取一分陰氣,秋冬期間必需調取一分陽氣。(第70難)
「垣」篇指出,陰病在陽,是指天外風寒邪氣,從外部侵入中間,影響人體背部的腑俞、臟俞,這表示人類受到天外寒邪的影響,有兩種解釋。如果在陽處被感染,則邪氣會流入經絡,這種疾病最初源自外寒,最終轉為外熱,因此需要治療風寒邪氣,並對各臟腑的俞穴進行治療,不只是為了治療風寒。六種異常氣候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都會影響五臟,使人體的筋骨、血脈受到邪氣的影響,每種影響都會有對應的背部五臟俞穴來消除它們。
傷寒說從仲景,中八風者有風論,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腧,中濕者治在胃腧,中燥者治在大腸腧,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,皆瀉其背之腑腧。若病久傳變,有虛有實,各隨病之傳變,補瀉不足,只治在背府腧。陽病在陰者,病從陰引陽,是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。又曰:飲食失節及勞役所傷,陰火乘於坤土之中,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,滋於六腑之陽氣。
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,外者天也,下流伏於坤土陰火之中,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,而後胃氣不行,勞役飲食不節繼之,則元氣乃傷,當從胃腧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,以伸元氣。故曰:從陰引陽。若元氣愈不足,治在腹上諸府之募穴。若傳在五臟,為九竅不通,隨各竅之病,治其各臟之募穴於腹。
白話文:
傷寒的理論主要來自張仲景的著作,對於中了八種風的病症,應從背部的小腸穴進行治療;中暑則需在背部的胃穴進行治療;中濕則在胃穴進行治療;中燥則在大腸穴進行治療。這些都是因六種不正之氣(風、熱、濕、燥、寒、火)入侵身體所導致的疾病,一般會通過背部的穴位進行排泄。如果病情長期存在且有所轉變,那麼需要根據病情的轉變來補充或放鬆不足的部分,但仍然要集中在背部的器官穴位上進行治療。陽病在陰位的情況下,病從陰部引發陽病,這類疾病通常是由食物和飲料的不合理攝取以及勞累所引起的,會使陰火侵入坤土(胃)中,導致谷氣、榮氣、清氣、胃氣、元氣無法上昇,影響到六腑的陽氣。
這是因為五種陽氣首先在外部(即外界環境)失去平衡,然後向下流動並潛藏在坤土(胃)中的陰火之中。這五種情況都是由喜怒悲憂恐等情緒(五賊)所導致的損傷,接著胃氣運行受阻,再受到勞累和飲食不規律的影響,最終導致元氣受損。此時,應從胃穴和三里穴(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)進行推拿,以提振元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從陰引陽」。如果元氣繼續減弱,則需要在腹部的各個器官的募穴進行治療。如果病情傳至五臟,造成九竅不通,則需要根據各個竅道的症狀,對應治療五臟的募穴於腹部。
故曰:五臟不平,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。又曰:五臟不和,九竅不通,皆傷氣不足,陰氣有餘。故曰:陽不勝其陰。凡治腹之募,皆為元氣不足,從陰引陽,勿誤也。若錯補四末之俞,錯瀉四末之俞,皆非也。錯瀉者,差尤甚矣。按岐伯所說,只取穴於天上。天上者,人之背上,五臟六腑之俞,不當瀉而瀉,豈有生者乎。
興言及此,寒心徹骨。若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,筋骨皮肉血脈之病,苟錯取穴於胃之合,及諸腹之募者必危,亦岐伯之謂下工,可不慎哉。
白話文:
因此說道:五臟不平衡,是因為六腑元氣阻塞所導致的。又說:五臟不協調,九竅不通,都是因氣不足,陰氣過多。所以說:陽氣不能勝過陰氣。凡是治療腹部的募穴,都是因元氣不足,從陰引陽,切勿錯誤進行。如果誤補四肢的俞穴,或誤洩四肢的俞穴,都是錯誤的。誤洩則更為嚴重。根據岐伯所說,只在「天上」取穴。這裡的「天上」是指人的背部,五臟六腑的俞穴,如果不當洩而洩,怎麼會有生機呢?
談到這裡,讓人感到驚心動魄。如果六種異常的外邪侵襲以及上部熱下部寒的病症,如果錯誤地在胃的合穴,或者各腹部的募穴處取穴,那麼病情必定危急,這正是岐伯所說的下工,不可不小心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