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4)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4)
1. 診法通論
五味之偏,七情之過,氣為疑滯,津液稠厚,積而久之,為飲為痰,滲入脈內,血為所亂,因而凝濁,運行泣沍,或為沸騰,此陰滯於陽也,正是血滯於氣也。氣病矣,或以藥助邪,病上生病,血病日增,溢出脈外,隧道隘塞,升降有妨,運化失令,此陽滯於陰也,正是氣滯於血也。病分寒熱者,當是稟受之索偏,虛邪之雜合,豈可專以陽為熱陰為寒耶。
浮洪弦數,氣病之脈也,豈可遽作熱論。沉細弱澀,血病之脈也,豈可遽作寒論。此萬病之根本,豈止疥癬瘡瘍癰疽而已,幸相評其是否(沍,胡故切,閉塞也)。
〔《素》〕寸口脈沉而堅者,曰病在中;寸口脈浮而盛者,曰病在外(《平人氣象論》。下同。海藏云:脈浮為表。浮之實大,沉之損小,是為表也。浮之實大,沉之亦然,即非表也,邪已入深矣)。脈盛滑堅者,病在外;脈小實而堅者,病在內。
〔《靈》〕氣口主中,人迎主外(《禁服篇》)。人迎盛堅者,傷於寒;氣口盛堅者,傷於食。(《五色篇》)
上氣口脈謂兩手掌後手太陰之脈也,人迎脈謂挾喉兩傍足陽明之脈也。
〔海〕:辨內外傷,傷風鼻中氣出粗,合口不開,肺氣通乎天地;傷食口無味,津液不納,鼻息氣勻,脾氣通乎地也。外傷一身盡熱,先太陽也,從外而之內者,先無形也。內傷手足不和,兩脅俱熱,先少陽也,從內之外者,先有形也。內外俱傷,人迎氣口俱盛,或舉按皆實大,表發熱而惡寒,腹不和而口渴,此內外兩傷也。
凡診則先捫手心手背,手心熱則內傷,手背熱則外傷,次以脈別之。
〔《難》〕脈有三部九候,各有所主之。然,三部者,寸、關、尺也。九候者,浮、中、沉也。上部法天,主胸以上至頭有疾;中部法人,主膈下至臍上有疾;下部法地,主臍以下至足有疾。宜審刺之。(《十八難》)
〔《活人》〕凡初下指,先以中指端按得關位,掌後高骨為關,乃齊下前後二指,為三部脈,前指寸口也,後指尺部也。若人臂長乃疏下指,臂短則密下指。若先診寸口,浮按消息之,次中按消息之,次重按消息之,次上竟消息之,次下竟消息之,次推指外消息之,次推指內消息之。
凡診脈以氣息平定方下指,以一呼一吸為一息,其一息之間,脈息四至或五至,不大不小,與所屬部分四時相應者為平和脈矣。過則為至,不及則為損,損至之脈,《難經》詳言之矣。
仲景曰:吸而微數,其病在中焦實也,當下之即愈,虛者不治。在上焦者,其吸促;在下焦者,其吸遠,此皆難治,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。
〔《素》〕五臟不平,六腑閉塞之所生也。(《通評虛實論》)
〔《難》〕何以別知臟腑之病也?然,數者腑也,遲者臟也,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。諸陽為熱,諸陰為寒。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(《九難》)。病有欲得溫者,有欲得寒者,有欲得見人者,有不欲得見人者,而各不同,其病在何臟腑?然,病欲得寒而欲得見人者,病在腑也。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,病在臟也。
白話文:
診法通論
五種味道的偏盛,七種情志的過度,導致氣機阻滯,津液黏稠,日積月累,形成水飲痰飲,滲入經脈,擾亂血液,使血液凝滯、運行不暢,或呈現沸騰的狀態,這是陰邪阻滯陽氣,也就是血瘀阻礙氣機的表現。氣機病變,如果用藥反而助長邪氣,病情就會加重,血病日益嚴重,甚至溢出脈外,經脈阻塞,氣血升降失調,運化功能紊亂,這是陽氣阻滯陰液,也就是氣滯阻礙血液的表現。疾病分寒熱,是因為先天稟賦的差異和外邪的侵襲,怎能單純以陽氣盛為熱,陰氣盛為寒呢?
脈象浮、洪、弦、數,是氣病的脈象,不能輕易判斷為熱證;脈象沉、細、弱、澀,是血病的脈象,不能輕易判斷為寒證。這是萬病的根本原因,豈止是疥癬、瘡瘍、癰疽等淺表疾病而已,務必仔細辨別脈象是否閉塞不通。
《素問》說:寸口脈沉而堅實,表示病在內臟;寸口脈浮而有力,表示病在體表。《平人氣象論》也提到:脈浮為表證。脈浮而有力,脈沉而無力,屬於表證;脈浮而有力,脈沉而有力,則非表證,邪氣已經深入內裡了。脈象盛、滑、堅實,病在體表;脈象細小、堅實,病在內臟。
《靈樞》說:氣口脈反映臟腑情況,人迎脈反映體表情況。《禁服篇》和《五色篇》也說:人迎脈盛而堅實,是受寒之證;氣口脈盛而堅實,是飲食積滯之證。
氣口脈指的是兩手掌後手太陰經的脈象,人迎脈指的是喉嚨兩側足陽明經的脈象。
《海藏》說:辨別內外傷,傷風感冒時鼻氣粗重,口閉不張,是肺氣與天地之氣相通;傷食時口無味,津液不攝,鼻息勻稱,是脾氣與大地之氣相通。外傷則全身發熱,先從太陽經開始,由外向內侵犯,先無明顯症狀。內傷則手足不溫,兩脅疼痛,先從少陽經開始,由內向外侵犯,先有明顯症狀。內外兼傷,則人迎脈和氣口脈都盛大,或按壓都堅實有力,表現為表證發熱惡寒,腹部不適口渴,這就是內外兼傷。
診脈時,應先摸手心和手背,手心熱則內傷,手背熱則外傷,然後再根據脈象細辨。
《難經》說:脈有三部九候,各有其所主治的部位。《十八難》記載:三部是指寸、關、尺三部;九候是指浮、中、沉三種按法。上部應天,主治胸以上至頭部的疾病;中部應人,主治膈肌以下至肚臍上部的疾病;下部應地,主治肚臍以下至足部的疾病。應仔細判斷後再施治。
《活人通書》說:診脈時,先用中指按到關脈的位置,手腕後高起的骨頭是關脈,然後前後各放二指,為三部脈,前指為寸口,後指為尺部。如果病人手臂長,則手指可放得疏些;手臂短,則手指可放得密些。先診寸口脈,浮按、中按、重按,然後上竟(輕輕向上推)、下竟(輕輕向下推)、推指外、推指內依次診察。
診脈時,應待病人呼吸平穩再下指,以一呼一吸為一息,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四次或五次,不大不小,與四季相應者為平和脈。脈搏跳動過多為數,過少為少,數少脈的詳解,《難經》已有論述。
張仲景說:吸氣時脈搏跳動微弱而數,是中焦實證,應當瀉下治療即可痊癒,虛證則不可治療。上焦病症,吸氣急促;下焦病症,吸氣深長,這都難以治療,呼吸急促而顫動者則無法治療。
《素問》說:五臟功能失調,六腑阻塞不通是疾病產生的原因。《通評虛實論》
《難經》說:如何區別臟腑的病症?脈搏跳動數而快是腑病,脈搏跳動遲而慢是臟病,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。諸陽屬熱,諸陰屬寒。所以以此來區別臟腑的病症。《九難》病症有想溫暖的,有想涼快的,有想見人的,有不想見人的,各有不同,疾病在那個臟腑?想涼快又想見人,病在腑;想溫暖又不願見人,病在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