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7)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7)
1. 腳凍瘡
〔湯〕,生附散,治爛腳瘡。用生附子為末,面水調敷之愈。
白話文:
【湯方】,【生附散】,治療腐爛腳癬。使用生【附子】研磨成粉末,與麵粉和水調製後敷於患處,可使其痊癒。
2. 痘瘡治法通論
〔錢〕瘡疹,惟用溫平藥治之,不可妄下及妄攻發,受風冷。(海藏云:溫平者,非熱劑,如荊芥、薄荷、防風、牛蒡子、甘草之類,《活人》鼠黏子湯、潔古解毒防風湯相兼選用是也。丹溪云:鼠黏子、連翹、山楂、甘草此四味,痘瘡始終必用之藥。)
〔錢〕診睦親宮中十大王瘡疹云:瘡疹始終出,未有他證,不可下,但當用平和藥,頻與乳食,不受風冷可也。如瘡疹三日不出,或出不快,即微發之。(鼠黏子湯之類。)如瘡發後不多出,即加藥。(如一日一帖,即加至二帖。)加藥不出,即大發之。(升麻、葛根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之類。
白話文:
錢氏瘡疹治療法:
錢氏認為,治療瘡疹應以溫和平和的藥物為主,不可輕易使用寒涼藥物或攻伐之法,以免受風寒。
海藏說:溫平藥物并非熱性藥物,如荊芥、薄荷、防風、牛蒡子、甘草等都是溫平藥物。可參考活人書中的鼠黏子湯以及潔古方中的解毒防風湯,根據病情選用。
丹溪說:鼠黏子、連翹、山楂、甘草這四味藥物,是治療痘瘡始終都要使用的藥物。
錢氏診睦親宮中十大王瘡疹云:
瘡疹從一開始出現,一直到結束,只要沒有其他症狀,就不要使用下瀉藥物,只需用平和藥物,並給予患者充足的乳食,避免風寒侵襲即可。
如果瘡疹三日不出,或出疹速度緩慢,可以輕微地促使其發出,例如使用鼠黏子湯之類的藥物。
如果瘡疹發出後,數量不多,則可以增加藥量,例如原本一天一帖藥,就增加到兩帖。
如果增加藥量後,瘡疹仍然不出來,則可以加大發散力度,使用升麻、葛根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等藥物。
)如發後不多,及脈平無證,即瘡本稀,不可更發也。有大熱者,當利小便。小熱者,當解毒。(利小便,四聖散之類。)若不快,勿發,勿下攻,止用抱龍丸治之。瘡疹若起能食者,大黃丸下,一二行即止。有大熱者,當利小便。有小熱者,宜解毒。若黑紫干陷者,百祥丸下之。
不黑者,慎勿下。身熱煩躁,腹滿而喘,大小便澀,面赤悶亂,大吐,此當利小便。不瘥者,宣風散下之也。若五七日痂不焦,是內發熱氣蒸於皮中,故瘡不得焦痂也。宜宣風散導之,用生犀角磨汁解之,使熱不生,必著痂矣。
白話文:
如果發燒之後熱度不高,脈象平穩,沒有其他症狀,表示瘡瘍的根源不深,不會繼續發作。如果患者有明顯的發熱,應該利尿排毒;如果熱度不高,則應解毒。利尿可以使用四聖散之類的藥物。如果症狀沒有很快改善,不要強行發汗或瀉下,可以服用抱龍丸治療。
如果瘡疹出現後患者還能正常進食,可以用大黃丸瀉下,一兩次後即可停止。如果患者有明顯的發熱,應該利尿排毒;如果熱度不高,則應解毒。如果瘡疹顏色發黑、凹陷,可以用百祥丸瀉下。
如果瘡疹沒有發黑,就不要輕易瀉下。患者如果出現發熱煩躁、腹脹氣喘、大小便不暢、面紅神志不清、嘔吐等症狀,應該利尿排毒。如果症狀沒有好轉,可以服用宣風散。
如果患者在第五、七日後瘡疹的痂皮沒有脫落,表示內熱蒸騰於皮膚表面,導致瘡瘍無法結痂。這時應該服用宣風散導散熱氣,並用生犀角磨成汁液解毒,這樣就能抑制熱氣產生,使瘡瘍結痂。
〔潔〕論曰:癍疹之病,其為證各異。瘡發焮腫於外,屬少陽三焦相火也,謂之癍。小紅靨行皮膚中不出者,屬少陽君火也,謂之疹。凡顯癍疹,若自吐瀉者,不可妄治而多吉,謂邪氣上下皆出也。大凡癍疹首尾皆不可下,恐動則生變,此謂少陽通表,宜和之也。當先安里解毒,次微發之。
解毒須安五臟,防風湯是也。如大便不秘者,須微發之,藥宜錢氏方中選而用之。如大便過秘,宜微利之,當歸丸、棗變百祥丸是也。初知癍疹,若使之並出,小兒難禁,是以別生他症也。首尾不可下者,首曰上焦,尾曰下焦,若既吐利,安可下?便宜安里。若不吐瀉者,先與安里藥三五服。
白話文:
論述說:癍疹疾病,其症狀各不相同。瘡傷發炎腫脹於外,屬於少陽三焦相火,稱為癍。小紅點遍布皮膚但不凸出,屬於少陽君火,稱為疹。凡是明顯的癍疹,如果自行吐瀉,不可隨意治療,反而預後較好,因為邪氣從上下都排出去了。總的來說,癍疹發病初期和末期都不宜瀉下,以免引起變化,這是因為少陽主司表層,宜用和解的方法。應該先安內解毒,然後輕微發汗。
解毒必須安撫五臟,[防風湯]就是這樣。如果大便不秘,就需要輕微發汗,藥物宜從錢氏方劑中選用。如果大便過於秘結,就應該輕微通便,[當歸丸]、[棗變百祥丸]就是這樣的藥物。剛開始知道是癍疹時,如果讓它們同時出現,小孩難以承受,因此會導致其他疾病。發病初期和末期都不宜瀉下的原因是,初期稱為上焦,末期稱為下焦,如果已經吐瀉,怎麼可以再瀉下呢?應該以安內為主。如果沒有吐瀉,就先用安內藥物服用三五劑。
如能食而大便秘結內實者,宜疏利之。若內虛而利者,宜用安里藥一二服,末後一服調以微發之藥。要之安里之藥多,發表之藥少,秘則微疏之,令邪氣勿壅並而能作番次出,使兒易禁也。身溫者順,身涼者逆,二者宜多服防風湯和之。
安里解毒防風湯
防風(一兩),地骨皮,黃耆,芍藥,荊芥,枳殼,鼠黏子(各等分),
上為末,水煎四五錢服。若能食而大便實,宜當歸丸微利之。
當歸丸、棗變百祥丸(二方並見痘瘡大便秘門。)
白話文:
如果孩子能吃但便秘,表示體內積熱,應該用一些通便的藥物。如果孩子體虛而腹瀉,應該先用補氣的藥物服用一兩劑,最後一劑再加入少量發汗的藥物。總之,補氣的藥物用得多,發汗的藥物用得少,便秘就稍微通通便,讓邪氣不要堵塞,而是分批排出,這樣孩子更容易承受。身體發熱的順著病情,身體發涼的逆著病情,這兩種情況都應該多喝防風湯調和。
防風湯的藥方如下:
防風一兩,地骨皮、黃耆、芍藥、荊芥、枳殼、鼠黏子各等份。
將這些藥材磨成粉,用水煎服四五錢。如果孩子能吃但大便硬,可以用當歸丸稍微通通便。
當歸丸、棗變百祥丸這兩種藥方都用於治療麻疹期間便秘。
〔海〕夫癍之為病,皆由子在母腹中時浸漬,食母血穢,蘊而成毒,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也。因小兒真氣既盛,正氣又旺,邪無所容,或遇天寒,或因傷表,或因傷里,癍由是而出焉。治當何如?外者外治,內者內治,中外皆和,其癍自出。至於惡寒者發之,表大熱者奪之,渴者清之,大便秘結者下之,小便不通者利之,驚者安之,泄者分之,可以執一為哉,大抵傷寒同治,隨經用藥,最為高論。假令五日以里,諸病與癍疹不能別辨者,不可疑作癍疹,必須發之。
但各從其所傷應見治之,皆不妨癍出。若強發之,其變不可勝數矣。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,為癍未顯於表,下則邪氣不得伸越,此脈證有表而無里,故禁首不可下也。尾不可下者,為癍毒已顯於外,內無根蒂,大便不實,無一切里證,下之則癍氣逆陷,故禁尾不可下也。
白話文:
麻疹這種疾病,都是因為孩子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,浸泡在母親的血氣中,吸收了母親的穢氣,積聚成毒素,這是太陰濕土阻塞了君相二火造成的。由於小孩子的真氣旺盛,正氣也強,邪氣無處藏身,但如果遇到天氣寒冷,或受到外傷,或內傷,麻疹就會因此出現。治療方法要如何呢?外在的病症就用外治法,內在的病症就用內治法,内外兼顾,麻疹自然就會消退。至於怕冷的,就要發汗;表症發熱的,就要解熱;口渴的,就要清熱;便秘的,就要通便;小便不通的,就要利尿;驚慌的,就要安神;腹瀉的,就要止瀉。治療麻疹不能只執著於一種方法,總之,要像治療傷寒一樣,根据經络的病变,选择合适的藥物,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已經過了五天,各種症状和麻疹都很难区分,就不要怀疑是麻疹,一定要讓它發出來。
但是,要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进行治疗,不要怕麻疹會出現。如果强行讓它發出來,可能会产生很多不可预料的變化。前人說首尾兩端都不能泻下的原因是:麻疹还没显露在表面,泻下就会阻碍邪氣外散;此时脉象表现为有表症而无里症,所以不能泻下。尾端不能瀉下的原因是:麻疹毒素已經顯露在外,内部沒有根源,大便不实,沒有任何里症,瀉下会导致麻疹毒气逆流入内,所以也不能泻下。
又言溫暖蓋覆,不令通風,以癍未出或身表涼而惡寒,或天令寒而惡冷,溫暖蓋覆,不令通風也。癍若已出,身熱天暄,何必用蓋覆而不使之通風乎?後人執此二句首尾俱不敢下,溫燠不令通風,不知天令之所加,人身之所盛,致使誤人多矣。大抵前人之言,隨時應變,後之人不知其變,故常執而不移也。
噫,首尾俱不可下者,以其始終臟腑元無凝滯也。若有一切里證,及大便結者,安得不下?溫暖不使之通風,以其發在冬時,故如此也。若發在夏時,癍雖未出,亦不用此也。癍之用藥,大率以脈為主,浮中沉之脈,平舉按之候,察其虛實,定其中外,則可以萬全矣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發病初期,要溫暖蓋覆,避免通風,因為此時疹子還沒出來,或病人體表發涼怕冷,或者天氣本身就寒冷,所以要溫暖蓋覆,避免通風。但如果疹子已經出來,病人發熱,天氣也炎熱,為什麼還要蓋覆,不讓它通風呢?後人拘泥於這兩句話,前後都不敢下結論,執著於溫暖不讓通風,卻不考慮天時地利,也不考慮人體狀況,因此誤導了許多人。總之,古人的話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,後人不懂得變通,所以就死板地照搬,不加思索。
哎,為什麼說前後都不可以下結論呢?是因為從始至終,臟腑原本就沒有阻塞。如果病人有內熱症狀,或者大便不通,那怎麼能不瀉下呢?溫暖不讓通風,是因為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冬天,所以才這樣說。如果發生在夏天,即使疹子還沒出來,也不需要這樣做。治療疹子的用藥,主要依據脈象,要觀察浮脈還是沉脈,平脈還是舉脈,按之候其虛實,判定病邪在哪裡,這樣就能萬無一失了。
如外傷,升麻湯主之。(方見本門。)內傷,枳實丸主之。大便耎者,枳朮丸主之。若傷冷者溫之,神應丸。(三方俱見內傷飲食。)惡寒者發之,宜防風蒼朮湯。(方見本門前條。)表大熱者奪之,此表者通言三陽也,夫陽盛者氣必上行,言奪者治之不令上行也。是知無三陽表證,有三陽里證,染於有形也。
此言表,總三陽之名也。渴者清之,大渴者白虎湯。(暑月用之。)小渴者,涼膈散。(涼膈散去硝黃加甘桔者穩。)大便秘結者下之,桃仁承氣湯、四順飲子、柴胡飲子選用。察其在氣在血,必內實能食而秘者可用,但當微微潤之。小便不通者利之,導赤散、八正散之類,當求上下二焦何經而用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外傷,就用升麻湯治療。(方劑見本書本門。)內傷,就用枳實丸治療。大便稀軟,就用枳朮丸治療。如果受寒了,就用溫性的神應丸治療。(這三種方劑都在內傷飲食篇裡。)惡寒發熱,就用防風蒼朮湯治療。(方劑見本書前條。)如果外感熱盛,就需要抑制它,這裡的「表」指的是三陽經,陽氣盛就會上行,抑制它就是治療它,不讓它上行。由此可知,除了三陽表證之外,還有三陽里證,都是因為接觸了外邪而引起的。
這裡說的「表」,是統稱三陽經的意思。口渴就用清熱藥治療,非常口渴就用白虎湯。(夏季用這個方劑。)稍微口渴就用涼膈散。(涼膈散去硝石黃連加甘草的方劑更穩定。)大便秘結就用瀉藥治療,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、四順飲子、柴胡飲子,根據情況選擇。要仔細觀察是氣分實證還是血分實證,如果是內實能吃飯卻便秘,可以用瀉藥,但要輕輕地潤腸。小便不通就用利尿藥治療,可以用導赤散、八正散之類的方劑,要根據上下二焦何經而選擇方劑。
驚者安之,涼驚丸;重者瀉之,瀉青丸。泄者分之,寒則異功散、四君子湯,熱則澤瀉茯苓湯。
小兒癍疹初發,未能辨認間,但求所出之由,因內因外,及不因外內,隨其所傷,如法服餌,防其變故,抑其盛氣,比之他證,尤不可緩,或發或瀉,或解其肌,或化其毒,求其所起之由,涼血清肺,調其臟腑,平其飲食,謹其禁忌,嚴其養攝,適其寒溫,將理有法,俾盡其道,使出無不快之經,成無不痂之潰。
白話文:
遇到驚嚇的,用涼驚丸安神;病情嚴重的,用瀉青丸瀉火。如果病人已經瀉下,要分清是寒還是熱,寒者用異功散或四君子湯,熱者用澤瀉茯苓湯。
小兒癍疹初發,還不能確定病症時,只要找出病因,無論是內因外因還是外因內因,根據病情的損傷,按照方法服藥,預防病情變化,抑制病氣,這比其他疾病更不能拖延。要麼發汗要麼瀉下,要麼解肌要麼化毒,找出病因,涼血清肺,調和臟腑,平衡飲食,謹慎禁忌,嚴格養護,適當寒溫,治療有法可依,使病情順利發展,膿皰順利結痂。
既愈之後,不致遊毒流汗虛腠,目疾膜翳,瘡癤癰瘤,喉閉嗌腫,潮熱汗泄,此治癍之大略也。凡未出而發搐者,是外感風寒之邪,內發心熱之所作也,當用茶粉下解毒丸、犀角地黃湯主之。一發出便密如針頭,形勢重者,合輕其表而涼其內,連翹升麻湯。若癍已發密重,微喘飲水者,有熱證,用去風藥微下之。
若出不快,清便自調,知其在表不在裡,當微發,升麻葛根湯。若青乾黑陷,身不大熱,大小便澀,則是熱在內,煎大黃湯下宣風散。若身表大熱者,表證未罷,不可下。若癍已出,見小熱,小便不利,當以八正散利之。若已發後有餘毒未散,復有身熱瘡腫之類,當茶粉下解毒丸。
白話文:
病好了之後,要注意避免毒素遊走、出汗過多、虛弱、毛孔疏鬆,以及眼睛疾病、眼膜遮蔽、瘡瘍腫瘤、喉嚨阻塞腫脹、潮熱盜汗等問題,這就是治療麻疹的大概原則。如果還沒出疹子就發抽搐,這是外感風寒邪氣,內發心熱造成的,可以用茶粉調服解毒丸或犀角地黃湯治療。一旦出疹子,疹子密如針頭,病情嚴重,就要同時疏散表邪,清熱解毒,用連翹升麻湯治療。如果疹子已經發出,密密麻麻,稍微喘不過氣,想喝水,說明有熱證,可以用去風藥稍微瀉下。
如果疹子發得不快,大便正常,就說明病邪在表不在裡,應該稍微發散,用升麻葛根湯治療。如果疹子顏色青暗發黑,身體不太熱,大小便不暢,說明熱在裡頭,就用大黃湯瀉下宣散風邪。如果身體表面很熱,說明表證還沒消退,不可瀉下。如果疹子已經發出,出現輕微發熱,小便不利的症狀,就用八正散利尿。如果疹子發出之後,還有殘餘毒素沒有散去,又出現發熱、瘡瘍腫痛等症狀,就用茶粉調服解毒丸。
凡瘡疹已出後有聲音者,乃形病而氣不病也。瘡疹未出,先聲音不出者,乃形不病而氣病也。若瘡疹出而聲音不出者,是形氣俱病也,當清其肺氣,宜用八風湯,並涼膈散去硝、黃亦可。
〔丹〕小兒痘疹,分氣血虛實,以四君子、四物、酒炒芩、連等服之。氣虛,參、術加解毒藥。血虛,四物加解毒藥。
上加解毒者,酒炒黃芩、炒黃連是也。海藏云:解毒者,三黃湯、金花丸之類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疹子後還有聲音,表示身體生病了,但氣沒生病。如果還沒出疹子,就先沒有聲音,表示身體沒生病,但氣生病了。如果出疹子了卻沒有聲音,就代表身體和氣都生病了,需要清肺氣,可以用八風湯,也可以用涼膈散去掉硝石和黃連。
小孩出麻疹,要分氣血虛實,用四君子湯、四物湯、酒炒黃芩、黃連等藥物。氣虛就加參、術以及解毒藥。血虛就加四物以及解毒藥。解毒藥就是酒炒黃芩、炒黃連。海藏說:解毒藥有像三黃湯、金花丸這樣的藥。
〔丹〕痘瘡分人之清濁,就形氣上取勇怯。痘瘡黑,屬血熱,涼血為主。白屬氣虛,補氣為主。中黑陷而外白色起遲者,則補氣中略帶涼血藥。
〔陳〕痘瘡未出已出之間,或瀉渴,或腹脹,或氣促,謂之裡虛,速與十一味木香散治之。如已出之間,其瘡不光澤,不起發,根窠不紅,謂之表虛,速與十二味異功散治之。如已出之間,其瘡不光澤,不起發,根窠不紅,或瀉渴,或腹脹,或氣促,是表裡俱虛也,速與十二味異功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治之。(丹溪云:木香異功散二藥治寒的當,若虛而不寒者,禍不旋踵。
白話文:
痘瘡的狀況可以看出人的體質虛實,根據外觀和氣色判斷患者是否強壯或虛弱。痘瘡發黑屬於血熱,要以涼血為主;發白則屬於氣虛,要以補氣為主。如果痘瘡中心發黑凹陷,而周圍白色部分出現較晚,則需要在補氣的同時加入一些涼血藥。
痘瘡還沒出或剛出時,如果出現腹瀉、口渴、腹脹、呼吸急促等症狀,說明內虛,應及時服用十一味木香散。如果痘瘡已經出現,但表面黯淡無光,沒有發起,根部也不紅,則說明外虛,應及時服用十二味異功散。如果痘瘡已經出現,但表面黯淡無光,沒有發起,根部也不紅,還伴有腹瀉、口渴、腹脹、呼吸急促等症狀,則說明內外俱虛,應及時服用十二味異功散,並配合七味肉豆蔻丸服用。丹溪說:木香散和異功散都是治療寒證的良藥,但如果只是虛弱而不寒,則服用這些藥後會很快出現問題。
)如瘡始出一日至十日,渾身壯熱,大便黃,是表裡俱實也,其瘡必光澤,必起發,必飽滿,必易靨而不致損傷。若無他疾,不宜服藥。表裡俱實者,易出易靨;表裡俱虛者,易出難靨。表虛難出,裡虛難靨,隨症治之。
〔張巽之〕治痘要法,吐瀉少食為裡虛,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,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,全用異功散救之,甚至薑、附、靈砂亦可用。若止裡虛,減官桂。若止表虛,減肉豆蔻,不減官桂、丁香。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靨者,為裡實,當用錢氏及丹溪下法。若不吐瀉能食為裡實,裡實而補,則結癰毒。
白話文:
如果瘡瘍剛開始出現一到十天,全身發熱,大便偏黃,就表示表裡都實證,這時瘡瘍一定光亮、一定會發出來、一定飽滿、一定容易潰破而不會損傷。若無其他病症,不需服藥。表裡俱實容易潰破;表裡俱虛不容易潰破。表虛難以潰破,裡虛難以癒合,要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
張巽之治療痘瘡的要點是,吐瀉少食屬於裡虛,陷伏倒靨灰白色屬於表虛,二者兼見就是表裡俱虛,要全用異功散救治,甚至薑、附子、靈砂都可以使用。如果只有裡虛,就減少官桂的使用;如果只有表虛,就減少肉豆蔻的使用,但官桂、丁香不能減少。如果能吃但便秘,而且瘡瘍陷伏倒靨,就屬於裡實,應該用錢氏和丹溪的治療方法。如果不吐瀉能吃,就屬於裡實,裡實而補,就會形成癰疽。
紅活綻凸為表實,表實而用表藥,則潰爛不結痂。凡痘但見癍點,便忌葛根湯,恐發得表裡俱虛也。
〔丹〕讀前人之書,當知其立言之意,苟讀其書而不知其意,求適於用不可得也。痘瘡之論,錢氏為詳。歷舉源流經絡,分明表裡虛實,開陳施治之法,而又證以論辨之言,深得著書垂教之體,學者讀而用之,如求方員於規矩,較平直於準繩,引而伸之,觸類而長之,可為無窮之應用也。
今人不知致病之因,不求立方之意,倉卒之際,據證驗方,謾爾一試,設有不應,並其書而廢之,不思之甚也。近因《局方》之教久行,《素問》之學不講,抱疾談醫者,類皆喜溫而惡寒,喜補而惡解利,忽得陳氏方論,皆用燥熱補劑,其辭確,其文簡,歡然用之,翕然信之,遂以為錢氏不及陳氏遠矣。或曰:子以陳氏方為不足歟?曰:陳氏方,誠一偏之論。
白話文:
痘瘡發病初期,如果症狀表現為紅腫突出,說明病情屬於表實,應該使用表藥治療,否則可能會導致潰爛難以結痂。凡是痘瘡僅出現斑點,就應該避免使用葛根湯,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表裡俱虛。
閱讀前人的醫書,應該要理解作者的立論意圖,如果只是死讀書卻不懂其意,就無法有效地應用於實際。關於痘瘡的論述,錢氏的著作最为詳盡,他详细阐述了痘瘡的源流、经络、表里虚实,并列举了治疗方法和辩证论证,充分体现了著书立言的精髓。学习者阅读并应用他的著作,就像用尺规来测量方圆,用准绳來判断平直,可以以此類推,触类旁通,應用於無數的臨床情況。
現在有些人不知道致病的原因,也不去探究藥方的用意,在緊急情况下,只根据症状用药,胡亂尝试,如果效果不佳,就棄書不顧,实在是不思進取。近來因為《局方》的理論流行已久,《素問》的學說卻無人講授,因此許多患病求醫的人,都偏好溫補的藥物,而排斥寒涼、解毒、利濕的藥物。一旦看到陳氏的方論,就全部使用燥熱補劑,因為他的言語精煉,文風簡潔,大家就欣然接受,深信不疑,甚至認為錢氏遠不如陳氏。有人可能會問:你認為陳氏的方論不足嗎?我認為陳氏的方論只是一種偏見。
雖然,亦可謂善求病情者,其意大率歸重於太陰一經。蓋以手太陰屬肺,主皮毛。足太陰屬脾,主肌肉。肺金惡寒而易於感,脾土惡濕而無物不受。觀其用丁香、官桂,所以治肺之寒也,用附、朮、半夏,所以治脾之濕也。
使脾與肺果有寒與濕而兼有虛也,量而與之,中病則已,何傷之有?今也不然,但見出遲者,身熱者,泄瀉者,驚悸者,氣急者,渴思飲者,不問寒熱虛實,率投木香散、異功散,間有偶中,隨手獲效,設或誤投,禍不旋踵。何者?古人用藥制方,有嚮導,有監製,有反佐,有因用。
白話文:
雖然,也可以說,善於探究病情的人,他們的思考方向大多會集中在太陰經上。這是因為手太陰經屬肺,主宰著皮毛;足太陰經屬脾,主宰著肌肉。肺金害怕寒冷,容易受寒邪侵襲;脾土害怕濕氣,無物不受其害。觀察他們使用丁香、官桂,正是為了治療肺部的寒邪;使用附子、蒼朮、半夏,正是為了治療脾臟的濕邪。
如果脾臟與肺臟確實存在著寒邪與濕邪,並且兼有虛弱之症,那麼根據病情給予藥物,只要治癒了疾病,又何必擔心藥物會造成傷害呢?現在的情況卻不是這樣,只看到患者出現出汗遲緩、發熱、腹瀉、心悸、氣喘、口渴想喝水等症狀,就不分寒熱虛實,一律使用木香散、異功散。雖然偶爾會碰巧治癒,取得效果,但如果用藥錯誤,禍患就會接踵而至。這是因為古人用藥制方,都有一定的原則,有引導、有監製、有反佐、有因用。
若錢氏方,固未嘗廢細辛、丁香、白朮、參、耆,率有監製輔佐之藥,不專務於溫補耳。然其用寒涼者多,而於補助一法,略示端緒,未曾深及,癡人之前,不可說夢,錢氏之慮至矣。亦將以候達者擴充推廣用之耳。雖然渴者用溫藥,癢塌者用補藥,自陳氏發之,迥出前輩。
然其多用桂、附、丁香辛芳燥熱,恐未為適中也。何者?桂、附、丁香輩,當有寒而虛者,固是的當,虛而未必寒者,其為患當何如耶?陳氏立方之時,必有挾寒而用一偏之方,寧不過於熱乎?予嘗會諸家之粹,求其意而用之,實未敢據其成方。至正甲申,陽氣早動,正月間,邑間痘瘡不越一家,率投陳氏方,童幼死者百餘人。
白話文:
錢氏的方劑固然沒有完全捨棄細辛、丁香、白朮、人參、黃耆,也常輔以監製之藥,並非只專注於溫補。然而錢氏方劑多用寒涼藥,對於補助這一法只略微提及,並未深入探討。對愚昧之人,不必說夢話,錢氏的顧慮可見一斑。他可能也是想讓明智之人擴充推廣他的藥方。雖然渴者用溫藥,癢塌者用補藥,這是從陳氏開始的,遠遠超出了前輩的水平。
但是陳氏的方劑多用桂枝、附子、丁香等辛芳燥熱的藥物,恐怕並不適宜。為什麼呢?桂枝、附子、丁香等藥物,對於寒虛者固然有效,但對於虛而不寒者,其危害又如何呢?陳氏在立方時,必定是針對寒症而用偏寒的方劑,難道不會過於燥熱嗎?我曾經學習過諸家之精華,領會其用意而加以運用,並沒有完全依賴其成方。至正甲申年,陽氣過早活躍,正月間,當地爆發痘瘡,但只有一家沒有染病,都採用陳氏的方劑,而童幼死者卻超過百人。
雖由天數,吾恐人事亦或未之盡也。
〔錢〕傷寒男體重面黃,女面赤喘息急,各憎寒,口中氣熱,呵欠頓悶,項急;瘡疹則腮赤躁多,噴嚏悸動,昏倦,四肢冷。傷寒當發散之,瘡疹當溫平之,有大熱者宜解毒。昏睡喜嚏悸者,將發瘡疹。
〔垣〕辨癍證:呵欠,噴嚏,睡中急驚,耳尖冷,眼澀
辨傷寒:口熱,口中醋氣,奶瓣不消,腹中疼痛
〔錢〕瘡疹候:面燥腮赤,目胞亦赤,呵欠頓悶,乍涼乍熱,咳嗽嚏噴,足稍冷,夜臥驚悸多睡。此瘡疹症,天行之病也。
睦親宮十太尉瘡疹,眾醫治之。王曰:疹未出屬何臟腑?一醫言胃氣熱,一醫言傷寒不退,一醫言在母腹中有毒。錢氏曰:若言胃氣熱,何以乍涼乍熱?若言母腹中有毒,屬何臟也?醫曰:在脾胃。錢氏曰:在脾胃何以驚悸?皆無以對。
白話文:
雖然是天命注定,但我擔心人力方面可能也尚未尽力。
傷寒的男性病人面容沉重,面色發黃;女性病人面色發紅,呼吸急促,都怕冷,嘴巴裡氣息很熱,打呵欠時感覺胸悶,脖子僵硬;患上瘡疹的人則臉頰發紅,躁動不安,經常打噴嚏,心跳加速,昏昏欲睡,四肢冰冷。傷寒應該採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瘡疹應該用溫和的方法治療,如果出現高燒,則需要解毒。昏睡、愛打噴嚏、心跳加速的人,可能是要發瘡疹了。
辨別斑疹的症狀:打呵欠,打噴嚏,睡覺時突然驚醒,耳尖冰冷,眼睛乾澀。
辨別傷寒的症狀:嘴巴裡感覺熱,口中帶有醋味,奶塊消化不良,肚子痛。
瘡疹的症狀:面部乾燥,臉頰發紅,眼皮也發紅,打呵欠時感覺胸悶,忽冷忽熱,咳嗽打噴嚏,腳稍涼,晚上睡覺時容易驚醒,經常睡覺。這是一種傳染病。
睦親宮的十太尉得了瘡疹,很多醫生都來治療。國王問道:疹子還沒出來,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?一個醫生說胃氣熱,另一個醫生說傷寒沒退,還有一個醫生說在母親腹中就已經中毒了。錢氏說:如果說是胃氣熱,為什麼會忽冷忽熱呢?如果是母親腹中就中毒了,是哪個臟腑的問題呢?醫生說:是脾胃。錢氏說:如果是脾胃的問題,為什麼會驚悸呢?醫生們都答不上來。
錢氏曰:夫胎在腹中,月至六七則已成形,食母腹中穢液,入兒五臟,食至十月,即穢液滿胃,至生時兒口中猶有不潔,產母以手拭淨,則無疾病,俗以黃連、汞粉下其臍糞之穢,此亦母之不潔餘氣,入兒臟中,本先因微寒入,遇風寒邪氣相搏,而成痘疹也。未出欲作之時,熱動五臟,則五臟之症先見,初欲病時,先呵欠頓悶驚悸,乍涼乍熱,手足冷,面腮頰赤燥,咳嗽噴嚏,此五臟症俱見也。呵欠頓悶者,肝也。
時發驚悸者,心也。乍涼乍熱手足冷者,脾也。面赤腮頰赤咳嗽噴嚏者,肺也。惟腎無候,以在腑下,不能食穢故也。凡瘡疹乃五臟毒,若出歸一症,肝水疱,肺膿疱,心為癍,脾為疹,腎雖無症,其候惡者,瘡變倒靨而黑陷,則歸腎也。此由不慎風冷,而不能食內虛所致也。
白話文:
錢氏說:胎兒在母體腹中,到了六七個月時已成形,以母體腹中不乾淨的液體為食,進入孩子的五臟。到了十個月時,不潔的液體便充滿了孩子的胃,孩子出生時口中還殘留著不潔之物,產婦用手為孩子擦拭乾淨,孩子便不會生病。民間習俗用黃連、汞粉來清除臍帶糞便的穢氣,這也是母體不潔的餘氣進入孩子臟腑,本來是因為微寒入侵,遇上風寒邪氣相互搏擊,就形成了痘疹。孩子還沒出生時,若內熱動了五臟,就會先出現五臟的症狀。剛要生病時,會先打呵欠、胸悶、心悸、忽冷忽熱、手腳冰冷、面頰發紅乾燥、咳嗽打噴嚏,這是五臟的症狀都出現了。
打呵欠、胸悶的是肝;心悸的是心;忽冷忽熱、手腳冰冷的是脾;面頰發紅、咳嗽打噴嚏的是肺。唯獨腎沒有明顯的症狀,因為腎在五臟之中最下,不能直接吸收不潔之物。
凡是瘡疹都是五臟的毒素,如果表現為一種症狀,肝則為水泡,肺則為膿包,心則為斑疹,脾則為疹子。腎雖然沒有明顯的症狀,但如果瘡疹變得凹陷而發黑,則歸於腎。這都是因為沒有注意風寒,導致身體虛弱造成的。
今太尉疹子無他證,當用平和藥為治,因用抱龍丸數服愈。(海藏云:「本先因微寒入」一句,並「由不慎風冷而不能食內虛」一句,勿認作寒證,用抱龍丸即知癍疹多熱也。)
瘡疹始出之時,五臟症見,惟腎無候,但見平症,耳尻涼耳涼是也。尻耳俱屬於腎,其居北方主冷也。
〔垣〕癍疹始出之症,必先見面燥腮赤,目胞亦赤,呵欠頓悶,乍熱乍涼,咳嗽噴嚏,足稍冷,多睡,睡驚;並瘡疹之症,或生膿泡大癍,或生小紅癍,或生癮疹,此三等不同,何故俱顯上症而後乃出?蓋以上諸症,太陽寒水起於右腎之下,煎熬左腎;足太陽膀胱寒水夾脊逆流,上頭下額,逆手太陽丙火,不得傳道,逆於面上,故顯是症。蓋壬癸寒水,克丙丁熱火故也。
白話文:
太尉現在長疹子,沒有其他症狀,應該用平和的藥物治療。他吃了幾服抱龍丸後就好了。海藏說:「本先因微寒入」和「由不慎風冷而不能食內虛」這兩句話,不要誤認為是寒證,用抱龍丸就說明疹子多半是熱證。
瘡疹剛開始出現的時候,五臟都會有症狀,只有腎沒有明顯的徵兆,只會出現一般性的症狀,例如耳朵和屁股涼就是。屁股和耳朵都屬於腎,腎在北方,主寒。
疹子剛開始出現時,一定會先出現面頰乾燥、腮幫子發紅、眼皮也發紅、打哈欠、覺得悶、一陣熱一陣涼、咳嗽、打噴嚏、腳有點冷、想睡覺、睡覺時容易驚醒。這些症狀和瘡疹的類型有關,有的會長膿包或大片紅疹,有的會長小紅疹,有的會長蕁麻疹,這三種都不一樣。為什麼它們都先出現上述症狀,之後才會長疹子呢?這是因為這些症狀都是太陽寒水從右腎下開始,煎熬左腎;足太陽膀胱的寒水從脊柱逆流而上,到達頭部和額頭,逆著手太陽丙火,無法傳遞陽氣,逆流到臉上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這是因為壬癸寒水剋制丙丁熱火造成的。
諸癍症皆從寒水逆流而出也,醫者當知此理,乃敢用藥。夫胞者,一名赤宮,一名丹田,一名命門,男子藏精施化,婦人系胞有孕,俱為生化之源,非五行也,非水亦非火,此天地之異名也,象坤土之生萬物也。夫人之始生也,血海始淨一日二日,精勝其血則為男子,三日四日五日,血脈已旺,精不勝血,則為女子。乃二物相搏,長先身生謂之神,又謂之精,道與釋二門謂之本來面目是也。
其子在腹中,十月之間隨母呼吸。呼吸者陽氣也,而生動作,滋益精氣神,飢渴皆隨母血,兒隨日長,筋骨皮肉血脈形氣俱足,十月降生,口中尚有惡血,啼聲一發,隨吸而下,此惡血復歸命門胞中,僻於一隅,隱伏而不發,直至兒因內傷乳食,濕熱之氣下陷,合於腎中,二火交攻,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惡血乃發。
白話文:
各種斑點疾病都是因為寒水逆流而引起的。醫生必須了解這個道理,才能放心地用藥。
「胞」又稱赤宮、丹田、命門,是男人儲精化氣、女人孕育胎兒的地方,都是生命的起源。它不屬於五行,也不屬於水或火,是天地間獨特的命名,就像坤土孕育萬物一樣。
女人剛出生時,血海才開始淨化,頭一、兩天,精氣比血氣強盛就會生男孩;第三、四、五天,血脈已經旺盛,精氣比不過血氣就會生女孩。這兩種物質相互搏鬥,先長出來的部分稱為「神」,也稱為「精」,道教和佛教都認為這是人的本性。
孩子在母親腹中,十個月都隨著母親呼吸。呼吸是陽氣,它讓孩子活動、滋養精氣神,飢餓口渴也都依靠母親的血氣。孩子隨著日子增長,筋骨、皮肉、血脈、形氣都逐漸完備。十個月後降生,口中還殘留著惡血,一聲啼哭,隨著吸氣而下,這惡血就回到命門胞中,藏在一個角落,潛伏著,不會發作。直到孩子因為內傷、吃奶、濕熱之氣下陷,與腎氣相合,兩股熱氣交攻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逆行於肉體,惡血才會發作。
諸癍疹皆出於腎水,其瘍後聚肉理,歸於陽明,故三番癍始顯之症,皆足太陽壬膀胱克丙小腸,其始出皆見於面,終歸於陽明肉理,熱化為膿者也。二火熾盛,反勝寒水,遍身俱出,此皆從足太陽傳變中來也。
〔錢〕始發潮熱,三日以上,熱暈入皮膚,即發瘡疹,而不甚多者,熱留皮腠之間,潮熱隨臟出,如早食潮熱不已,為水泡之類也。(巳午潮熱為癍,申酉潮熱為膿疱,辰戌丑未潮熱為疹也。)
〔王〕驗癍法:若三日未覺形跡,當以生酒塗身上,時時看之,狀如蚤痕者是也。或曰:傷寒傷食潮熱,與癍疹不能辨者,宜以辛涼之劑調之,五日已里發出即汗,五日已外無者,非癍也,各隨應見而治之。
白話文:
各種疹子都源於腎臟的水分,它們在潰瘍後癒合,歸屬於陽明經,所以三番疹子初現的症狀,都是因為足太陽經(膀胱經)克制丙火小腸經,因此一開始都出現在臉上,最後歸於陽明經的肉理,熱氣化為膿。如果體內兩股火氣過盛,反過來壓制寒水,就會全身都長疹子,這都是從足太陽經傳變而來的。
如果一開始出現發熱,持續三天以上,熱氣進入皮膚,就會長出瘡疹,但數量不多,表示熱氣停留在皮毛之間,潮熱隨着臟腑的變化而出現,如果早飯後持續發熱,就可能是水泡之類的。 (巳午時發熱會長出斑疹,申酉時發熱會長出膿皰,辰戌丑未時發熱會長出疹子。)
觀察疹子的方法:如果三天後還沒有發現任何跡象,就用生酒塗抹全身,並經常觀察,如果出現像蚤蟲叮咬的痕跡,那就是疹子。也有人說,傷寒或傷食引起的發熱,與疹子很難區分,應該用辛涼的藥物調治,如果五天內從內發出汗,五天後沒有汗,就不是疹子,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。
〔閻〕治小兒壯熱昏睡,傷風,風熱瘡疹,傷食皆相似,未能辨認間,服升麻葛根湯、惺惺散、小柴胡湯甚驗,蓋此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。惟傷食則大便酸臭,不消化,畏食或吐,宜以藥下之。(海藏云:宜以藥下之者,當察其所傷何物,生硬寒熱不等,不可遽以巴豆之類大毒之藥下之。升麻葛根湯,太陰陽明也。
惺惺散,治風熱咽不利,脾不和,少陽渴,小便不利也。小柴胡湯,治往來寒熱,胸脅微痛,少陽也。然欲知其經,當以脈別之。)
白話文:
治療小兒發燒昏睡、感冒、風熱疹、食物積滯等病症,症狀相似難以分辨時,服用升麻葛根湯、惺惺散、小柴胡湯效果顯著,因為這幾種藥物都有通治的作用,不容易誤用。但若是食物積滯,就會出現大便酸臭、消化不良、厭食或嘔吐的症狀,則應服用藥物將積滯排出。需要注意的是,要根據積滯的性質,如生冷硬熱等,選擇合適的藥物,不可輕易使用巴豆等劇毒藥物。升麻葛根湯屬於太陰陽明經的藥物,惺惺散用於治療風熱咽喉不利、脾胃不和、少陽渴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小柴胡湯則用於治療寒熱往來、胸脅微痛等少陽經的病症。要準確判斷病症屬於哪條經脈,應仔細觀察脈象。
小兒耳冷尻冷,手足乍暖乍涼,面赤,時嗽時嚏,驚悸,此瘡疹欲發候也。未能辨認間,服升麻湯、消毒散,已發未發皆宜服。仍用胡荽酒、黃柏膏。暑月煩躁,食後與白虎湯、玉露散。熱盛,與紫雪。咽喉或生瘡,與甘桔湯、甘露散,余依前說。大人小兒同治法,惟大小不同耳。
(海藏云:消毒散,太陽藥也。白虎湯,治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,陽明藥也。甘露散,肺腎藥也。甘桔湯,少陽藥也。紫雪,天冬、麥冬、黃芩、生地為血劑。玉露散,肺腎藥也。石膏、寒水石為氣劑,以上五方,皆瀉時暑之藥。)
白話文:
如果孩子耳朵和屁股冰冷,手腳忽冷忽熱,臉色發紅,偶爾咳嗽或打噴嚏,而且容易驚嚇,這些都是要長疹子的徵兆。在還沒確定是否長疹子前,可以服用升麻湯和消毒散,不管長疹子前或長疹子後都適合服用。同時也可以使用胡荽酒和黃柏膏。如果是夏天天氣炎熱,孩子感到煩躁不安,飯後可以服用白虎湯和玉露散。如果熱症嚴重,可以服用紫雪。如果喉嚨發炎長瘡,可以服用甘桔湯和甘露散,其他治療方法則按照之前的說法。大人和小孩的治療方法都一樣,只是劑量不同而已。
升麻葛根湯,治傷寒瘟疫,風熱壯熱頭痛,瘡疹已、未發,並宜服之。
升麻,葛根,芍藥,甘草(炙。各等分),
上同為細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無時溫服。(海藏云:升麻葛根湯,太陽陽明之藥。蒼朮雲:身熱腹痛者,身熱泄瀉者,身熱驚悸者,身熱汗出者,身熱足冷者,俱不宜服升麻葛根湯。張巽之云:凡痘見癍點,忌葛根湯,恐發得表虛也。)
惺惺散,治小兒風熱瘡疹,傷寒時氣,頭痛壯熱,目澀多睡,咳唾氣壅,鼻塞清涕。
白朮,桔梗,細辛,栝蔞根,人參,茯苓,甘草(各等分),
白話文:
升麻葛根湯可用來治療傷寒瘟疫、風熱壯熱頭痛、瘡疹未發或已發,皆宜服用。藥方為升麻、葛根、芍藥、甘草各等分,研為細末,每次服用四錢,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,溫服,無時限。
惺惺散用來治療小兒風熱瘡疹、傷寒時氣、頭痛壯熱、目澀多睡、咳唾氣壅、鼻塞清涕。藥方為白朮、桔梗、細辛、栝蔞根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各等分。
上㕮咀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入薄荷三葉,煎至半盞,時時與服。《活人》云:加防風、川芎,亦各隨經也。(海藏云:惺惺散,治風熱咽不利,脾不和,少陽渴小便不利也。)
上二方發表平劑。
王朝奉,四物解肌湯
芍藥,黃芩,升麻,葛根
每服四錢,水一盞.煎至七分,去渣服。或云:小兒傷寒疫癘,潮熱瘡疹,五日已衰,疑似不能辨別者,並皆辛涼之劑調之,即以四物湯解肌之類。(海藏云:此論即有表也。若內傷,腹中有物,未得大便而發熱者,當以食藥去其物則可。若得便後仍發熱在表者,亦宜此解肌湯,比錢氏升麻葛根湯減甘草加黃芩,以有表熱之意也。)
白話文:
上方藥物,每次服用兩錢,用水一盞,加入生薑三片、薄荷三葉,煎至半盞,隨時服用。《活人》書中說:可以加防風、川芎,各依經絡服用。(海藏說:惺惺散,用來治療風熱咽喉不利、脾胃不和、少陽經發熱口渴、小便不利。)
上面兩種藥方屬於發表平劑。
王朝奉,四物解肌湯
芍藥、黃芩、升麻、葛根
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服用。也有說法是:小兒傷寒疫癘,出現潮熱、瘡疹,五日後病情已減弱,但仍難以辨別病情的,都可以用辛涼藥劑調治,例如四物湯解肌之類。(海藏說:這個論述其實是有表證的。如果內傷,腹中有積聚物,未解大便就發熱,應該用食藥去其積聚物即可。如果解便後仍發熱,屬於表證,也應該服用此解肌湯。和錢氏的升麻葛根湯相比,此方減去甘草,加入黃芩,是為了針對表熱。)
〔田〕,防風蒼朮湯,治小兒邪熱在表,惡風惡寒,瘡疹未出,可解表發癍疹。
防風(半兩),蒼朮,石膏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川芎,黃芩(各二兩),
上為粗末,每服二錢,生薑三片,薄荷七葉,水煎,日二服。(此方惡寒者宜用之。)
上二方辛涼之劑,表有熱者宜之。
大便酸臭不消化,畏食或吐,乃內傷飲食,宜枳朮丸。傷冷食飲,神應丸。
〔丹〕一男子年十六歲,發熱而昏,目無視,耳無聞,兩手脈皆豁大而略數,知其為勞傷矣。時里中多發痘者,雖不知人,與藥則飲,與粥則食,遂教以參、耆、當歸、蒼朮、陳皮,大料濃與之,飲至二十餘帖,痘始出。又二十帖,則成膿疱,身無全膚。或曰:病勞可畏,何不用陳氏全方治之?予曰:此但虛耳,無寒也,只前方守之。
白話文:
古代醫書記載,小孩發燒怕冷,身上有疹子還沒出來,可以用防風蒼朮湯治療。方子包括防風、蒼朮、石膏、甘草、川芎、黃芩等藥材,適合怕冷的人使用。
書中還提到一位十六歲的男子因勞損發燒昏迷,脈象也呈現虛弱狀態。當時流行麻疹,男子雖然失去意識,但仍然可以進食,醫生便使用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蒼朮、陳皮等藥材,幫助他發疹。由於男子虛弱,醫生建議持續服用補益藥物,直到疹子消退。
又數十帖而安。後詢其病因,為先四五日恐有出痘之患,遂極力採樵,連日出汗甚多。
〔錢〕五臟各有一證:肝臟水疱,肺臟膿疱,心臟癍,脾臟疹,歸腎變黑。
〔海〕肝臟水疱,色或青;肺臟膿疱,色或白;脾臟疹,或如麩糠色;心臟癍,其色赤;變歸腎則色黑矣。此五色,凡痘疹一色者善,或二色三色相合而作者凶。第一大小不等。
小兒在胎十月,食五臟穢血,生下則其毒當出,故瘡疹之狀,皆五臟之液。肝主淚,肺主涕,心主血,脾為裹血。其瘡出有五名,肝為水疱,其液出如水,其色青而小;肺為膿疱,以涕稠濁如膿,其色白而大;心為癍主血,其色赤而小,次於水疱;脾為疹,其色赤黃而小。涕淚出多,故膿疱水疱皆大。
白話文:
服用了幾十帖藥之後,病人才好轉。後來詢問病情,原來是四五天前,他擔心自己會出痘,就拼命去砍柴,連續幾天大量流汗。
五臟各有一個症狀:肝臟是水疱,肺臟是膿疱,心臟是癍,脾臟是疹,腎臟則變黑。
肝臟的水疱,顏色可能是青色;肺臟的膿疱,顏色可能是白色;脾臟的疹子,顏色可能像麩糠;心臟的癍,顏色是紅色;腎臟變黑,顏色就是黑色。這五種顏色,痘疹只出現一種顏色是好的,如果出現兩種或三種顏色混雜在一起就凶險。另外,痘疹大小不一也是不好的徵兆。
孩子在母體裡十個月,吃五臟的穢血,生下來之後,這些毒氣就會發出來,所以瘡疹的症狀都是五臟的液體所致。肝主淚,肺主涕,心主血,脾負責包裹血液。瘡疹有五種名稱,肝是水疱,液體流出來像水一樣,顏色是青色,而且很小;肺是膿疱,以鼻涕稠濁像膿一樣,顏色是白色,而且很大;心是癍主血,顏色是紅色,比水疱小;脾是疹,顏色是紅黃色,而且很小。鼻涕和眼淚流得多,所以膿疱和水疱都很大。
血榮於內,所出不多,故癍疹皆小。又病水疱膿疱者,涕淚俱少,以液從瘡出故也。譬如泡中容水,水去則泡瘦矣。
上水疱者,俗謂之水痘也。膿疱者,俗謂之痘子也。癍者,俗謂之瘄子也。疹者,俗謂之麻子也。痘之形狀最大,水痘次之,癍瘄又次之,麻子最小,隱隱如麻子也。
更看時月重輕。大抵瘡疹屬陽,出則為順,故春夏病為順,秋冬病為逆。冬月腎旺又盛寒,病多歸腎變黑。又當辨春膿疱,夏黑陷,秋癍子,冬疹子,亦不順也。
凡瘡疹只出一般者善。先發膿疱,後發疹子者順。先發水疱,後發疹子者逆。先發膿疱,後水疱多者順,少者逆。先發水疱,後發癍子,多者逆,少者順。先發疹子,後發癍子者順。先發膿疱,後發癍子者逆。(海藏云:此一句足以知雜出者諸臟相合而不齊也,用藥亦難矣。
白話文:
當血液充盈於內,外溢不多時,出現的疹子就會比較小。患有水泡或膿泡的病人,鼻涕和眼淚也比較少,因為體液都流向瘡口了。就像泡泡裡面的水,水流光了,泡泡就會縮小一樣。
水泡在民間稱為水痘,膿泡稱為痘子,斑點稱為瘄子,疹子稱為麻子。痘的形狀最大,水痘次之,斑點和瘄子又次之,麻子最小,看起來像隱隱約約的麻點。
還要觀察發病的時間和季節,輕重程度。一般來說,瘡疹屬於陽性病症,外發是正常的,所以春夏發病是順應時令,秋冬發病則違逆時令。冬月腎氣旺盛,寒氣也盛,疾病多會歸屬於腎臟,並呈現黑色。此外,還要辨別春天的膿泡、夏天的黑色凹陷、秋天的斑點、冬天的疹子,這些都屬於違逆時令的表現。
所有瘡疹只出現一種的,預後比較好。先發膿泡,後發疹子,這是順應時令的表現。先發水泡,後發疹子,則違逆時令。先發膿泡,後發水泡,數量多的順應時令,數量少的違逆時令。先發水泡,後發斑點,數量多的違逆時令,數量少的順應時令。先發疹子,後發斑點,這是順應時令的表現。先發膿泡,後發斑點,則違逆時令。
(海藏說:這句話足以說明雜出瘡疹的患者,各臟器功能不協調,用藥就會很困難。)
前斷云五色各隨五臟,亦有二色相合,或有三色,即無定也。此與前後膿水癍疹大小不同,先後逆順大意相若。)
凡瘡疹若出辨視輕重:若一發便出盡者,必重也;痘夾疹者,半輕半重也;出稀者輕;裡外肥紅者輕;外黑裡白者微重也;外白里黑者,大重也;瘡端里黑如針孔者,熱劇也;青乾黑陷,昏睡,汗出不止,煩躁熱渴,腹脹啼喘,大小便不通者,困也。凡瘡疹當乳母慎口,不可令飢,及受風寒,必歸腎變黑難治。
(海藏云:或熱極反兼水化者,亦能變黑,當以涼藥主之,不可不察,以脈別之可也。或有出色正者,內素有熱,頭反陷,色或灰青似黑,中有針眼下陷,當急以青涼藥疏之。便結者,大黃、牽牛之類。便軟者,金花丸之類主之。)
白話文:
以前的说法是五种颜色对应五脏,但也可能出现两种颜色组合,甚至三种颜色,并没有固定规律。这和脓水、斑疹的大小、先后顺序以及轻重程度相似,都是变化多端的。
凡是疮疹,要观察其轻重:如果一发作就全部冒出来,就一定是重的;痘痘和疹子夹杂在一起,则轻重参半;如果疹子稀疏,就轻;如果内外都肥红,就轻;如果外面黑里面白,就稍微重一些;如果外面白里面黑,就很重;如果疮的边缘里面黑得像针孔,就说明热毒很厉害;青色干燥黑色凹陷,昏睡,汗出不止,烦躁口渴,腹胀呼吸困难,大小便不通,就非常危险。凡是患有疮疹的病人,奶妈要谨慎饮食,不可让孩子饿着,也不可让孩子受风寒,否则会归于肾脏,导致颜色变黑难以治疗。
有人说,如果热毒极盛反而兼有水液化热的情况,也会导致颜色变黑,这时候就要用凉药治疗,不可不注意,可以根据脉象来判断。也有些人,表面颜色正常,但体内本来就有热气,头部反而凹陷,颜色呈灰青色,类似黑色,中间有针眼一样的凹陷,应该马上用清凉的药物疏通。如果大便不通,可以用大黄、牵牛之类的药物治疗;如果大便溏泻,可以用金花丸之类的药物治疗。
〔陳〕輕者作三次出,大小不一等,頭面稀少,眼中無根窠紅,肥滿光澤。重者一齊並出,密如蠶種,身熱腹脹,瘡灰白色,稠密無縫,瀉渴不止,頭溫足冷。輕變重,犯房室,不忌口,先曾瀉,飲冷水,餌涼藥。重變輕,避風寒,常和暖,大便稠,不燥渴,忌生冷,忌外人。
上飲冷水甘涼藥,若內有實熱者,不須忌之。
二日三日痘瘡始見,微微才出,如粟米大,或如黍米大,或如綠豆大,似水珠光澤明淨者佳,不須服藥。四日五日,痘瘡大小不等,根窠紅活,光澤明淨者輕。如稠密陷頂,灰白色,瀉渴者重。六日七日,痘瘡肥紅光澤者輕。如身溫氣促,口乾腹脹,足指冷者重。八日九日,痘瘡長足肥滿,蒼蠟色者輕。
白話文:
輕症的患者,痘瘡會分三次長出,大小不一,頭面上的痘瘡較少,眼周沒有明顯的紅腫,痘瘡飽滿光滑。重症的患者,痘瘡會一起長出,密集得像蠶卵一樣,患者會發燒腹脹,痘瘡呈灰白色,密集沒有縫隙,經常口渴,頭部溫熱,腳部冰冷。輕症轉為重症,患者容易接觸到風寒,不忌口,之前有過腹瀉,喝冷水,服用寒涼藥物。重症轉為輕症,患者要避開風寒,保持溫暖,大便成形,不會口渴,要忌口生冷食物,避免接觸外人。
如果患者服用冷水或寒涼藥物,但體內有實熱,則不需要忌口。
痘瘡在發病後的第二、第三天開始出現,一開始很小,像小米一樣,或者像黍米一樣,或者像綠豆一樣,痘瘡像水珠一樣光滑透亮,屬於輕症,不需要服用藥物。發病後的第四、五天,痘瘡大小不一,眼周紅腫,光滑透亮,屬於輕症。如果痘瘡密集凹陷,呈灰白色,並且口渴,屬於重症。發病後的第六、七天,痘瘡肥紅光滑,屬於輕症。如果患者發熱呼吸急促,口乾腹脹,腳趾冰冷,屬於重症。發病後的第八、九天,痘瘡長大飽滿,呈蒼白色,屬於輕症。
如寒戰悶亂,腹脹煩渴,氣急咬牙者,至重也。十日十一日,痘瘡當靨,瘡痂欲落而愈。如身熱悶亂,腹脹泄瀉,寒戰咬牙者重。
〔錢〕,黃柏膏,如瘡疹已出,此藥塗面,次用胡荽酒外治法。
黃柏(一兩),綠豆粉(二兩),甘草(四兩),紅花(二兩),
上同為細末,生油調,從耳前至眼眶並厚塗之,日三兩次。如早塗瘡不至面,縱有亦少。(彭氏云:痘疹護眼,人多用胭脂。據亢醫云:不如錢氏黃柏膏最好,諸家護眼法無出此方也。)
白話文:
如果出現發冷、胸悶、頭昏眼花、腹脹、口渴、呼吸急促、咬牙等症狀,病情就非常嚴重。一般來說,長出痘疹後十到十一天,痘瘡會變成凹陷的痘疤,瘡痂要脫落,病才會好。如果出現發熱、胸悶、頭昏眼花、腹脹、腹瀉、發冷、咬牙等症狀,病情也很嚴重。
可以採用以下方法護眼:用黃柏膏塗抹臉部,之後再用香菜酒外敷。
將黃柏一兩、綠豆粉二兩、甘草四兩、紅花二兩研成細末,用生油調和,從耳前塗抹到眼眶,塗抹要厚,每天塗抹三到兩次。如果及早塗抹,痘疹就不會長到臉上,即使長了,也會很少。
〔蕭〕痘瘡初出,用鼠黏子為末,水調敷囟門,並無患眼,亦妙。
胡荽酒
胡荽一味,細切,四兩,以好酒二盞,煎一二沸,入胡荽再煎少時,用物合定,放溫,每吸一大口,微噴從頂至足勻遍,勿噴頭面,病人左右常令有胡荽氣,即能闢去汙氣,瘡疹出快。
〔丹〕痘疹初出時,或未出時,見時人有患者,宜預服此藥,多者令少,重者令輕。以絲瓜近蒂三寸,連皮子燒灰存性,為末,砂糖拌勻,干吃。入硃砂末更妙。
〔垣〕,消毒救苦湯,治癍症悉具,消化便令不出;若已出稀者,再不生癍。十一月立此方,隨四時加減,惟通造化,明藥性者能之。
白話文:
痘瘡剛長出來時,可以用老鼠屎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後敷在囟門上,即使沒有患眼,也很有效。
用香菜做酒,將香菜切碎,四兩,用好酒兩杯,煮沸一兩次,再放入香菜煮一會兒,蓋好,放溫,每次吸一口,從頭到腳均勻噴灑,不要噴到頭面,讓病人周圍一直有香菜味,就能驅散穢氣,使瘡疹快速長出來。
痘疹剛長出來時,或還沒長出來時,看到有人患病,就應該預先服用此藥,可以使病情減輕,病症輕微。取絲瓜靠近蒂頭三寸,連皮一起燒成灰,保存藥性,磨成粉末,拌勻砂糖,乾吃。加入硃砂粉更有效。
用消毒救苦湯,可以治療各種癍症,效果全備,使消化後的糞便不排泄;如果已經排泄稀便,就再也不會長癍。十一月立下此方,根據四季變化加減藥量,只有通曉造化、明瞭藥性的人才能掌握此方。
麻黃根,羌活,防風(各五分),柴胡,川芎(各二分),細辛,藁本(二分),升麻(五分),葛根,黃芩(酒炒。各二分),黃連(三分),黃柏(酒炒,五分),紅花(少許),蘇木(一分),歸身(三分),吳茱萸(半分),白朮(一分),蒼朮(二分),甘草(生),橘皮(各一分),連翹(半錢,初出者減,出大者加),生地(五分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。癍疹者因內傷必出癍,乃榮氣逆故也,大禁牽牛、巴豆峻藥,宜半夏、枳實、大黃、益智仁之類去瀉止吐。若耳尖冷,呵欠睡驚,嚏噴眼澀,知必出癍也。宜
白話文:
麻黃根、羌活、防風各五分,柴胡、川芎各二分,細辛、藁本二分,升麻五分,葛根、黃芩(酒炒)各二分,黃連三分,黃柏(酒炒)五分,紅花少許,蘇木一分,歸身三分,吳茱萸半分,白朮一分,蒼朮二分,甘草(生)、橘皮各一分,連翹半錢(初出者減,出大者加),生地五分。以上藥材混合研磨,每服五錢,用兩大碗水煎至一碗,去渣,溫熱服用。若出現斑疹,往往是內傷所致,屬於榮氣逆流所致,嚴禁使用牽牛、巴豆等峻猛藥物,宜使用半夏、枳實、大黃、益智仁等藥物去瀉止吐。若出現耳尖冰冷、呵欠連連、睡覺驚醒、打噴嚏、眼睛乾澀等症狀,便可預知將要出現斑疹,應及時治療。
升麻,葛根,白芍藥,甘草,歸身,連翹(各等分),
上㕮咀,水煎服。此定法也,後隨症加減。
如肺出膿癍,先顯喘嗽,或氣高而喘促,少加人參、黃芩,以瀉伏火而補元氣。如心出小紅癍,必先見嗌乾驚悸,身熱,肌肉腫,脈弦洪,少加黃連。如命門出癮疹,必先骨痛身熱,其疼痛不敢動搖,少加生地、黃柏。諸癍疹皆為陰症瘡,皆因內傷乳食,脾胃不足,榮氣逆行。雖火勢內熾,陰覆其外,故錢氏制四物升麻湯發之。如有傳變症,依加減法服之。
〔世〕如疹痘則發於脾,宜陳氏人參清膈散。(疹者皮膚隱隱如麻,名曰麻子。)水疱者多因傷寒熱毒而發,宜升麻散及羌活散。
白話文:
升麻、葛根、白芍、甘草、歸身、連翹各等分,一起研磨成粉,用水煎服。這是基本的配方,之後可以根據病情添加其他藥材。
如果肺部出現膿瘡,一開始會有咳嗽喘氣,或是呼吸急促,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芩,瀉火補氣。如果心臟出現紅斑,先會感覺喉嚨乾渴、心悸、發熱、肌肉腫脹,脈搏弦急,可以加入黃連。如果腰部出現疹子,先會有骨痛發熱,痛到無法動彈,可以加入生地和黃柏。各種疹子都是陰性瘡瘍,都是因為內傷飲食,脾胃虛弱,氣血逆行導致。雖然體內火熱,但表面被陰寒覆蓋,所以錢氏用四物升麻湯來發散它。如果有其他變化,可以依照加減法服用藥物。
像麻疹就發於脾臟,適合使用陳氏人參清膈散。麻疹是指皮膚上出現像麻點一樣的疹子。水痘則多是因為傷寒熱毒引起,適合使用升麻散和羌活散。
〔丹〕瘡乾者宜退火,濕者用瀉濕。退火止用輕劑,荊芥、升麻、葛根、連翹之類;瀉濕乃肌表間濕,宜用風藥,防風、白芷之類。痘初起時,自汗不妨,蓋濕熱熏蒸而起故也。
〔世〕痘瘡不治症有七:一戛齒,痘黑陷,喉中涎喘,因先受風冷,血氣虛弱,即變此症。二憎寒困倦,痘子縮伏。三瘡作坑,內無膿血,或黑色泡,或瘡跡作黑色。四痘癰壅腫,痘毒變疳,口臭,齦爛牙落。五聲啞氣噎,或咽藥腹中鳴。六痘初出,而半在皮膚帶紫黑色不出者。七誤於疏轉,氣啞者。凡出前後心密,及兩手心兩足心密者,皆不可治。
白話文:
痘疮干燥就应该退火,潮湿就应该用泻湿的方法。退火可以用轻药,比如荆芥、升麻、葛根、连翘等;泻湿是因为肌肤表面的湿气,应该用风药,比如防风、白芷等。痘疮刚开始的时候,出汗不要紧,因为是湿热蒸熏导致的。
痘疮不可治的症状有七种:一是牙齿打颤、痘疮颜色黑且凹陷、喉咙里有痰喘,这是因为之前受了风寒,气血虚弱导致的。二是怕冷、困倦,痘疹缩进皮肤。三是痘疮出现坑洞,里面没有脓血,或者出现黑色水泡,或者痘痕变成黑色。四是痘疮肿胀,痘毒转化成疳积,口臭,牙龈腐烂掉牙。五是声音嘶哑,吞咽困难,或者服药后腹中鸣响。六是痘疮刚长出来,一半在皮肤表面,一半呈紫黑色,无法长出来。七是错误地疏散转气,导致声音嘶哑。凡是出痘前后心烦意乱,以及手掌心和脚掌心烦躁的,都不可治。
〔陳〕論痘不治有五:癢塌,寒戰,咬牙,煩躁不止。紫黑色,喘渴不寧。頭溫,足冷,悶亂欲飲水。目睛上視,齧齒氣促,泄瀉不止。灰白色,陷頂,腹脹,喘渴不止。
〔《活》〕小兒瘡疹,與傷寒相類。頭痛,身熱,足冷,脈數。疑似之間,只與升麻湯解肌,兼治瘡子,已發未發皆可服。但不可疏轉,此為大戒。傷寒身熱,固不可下。瘡疹發熱在表,猶不可轉。世人不學,乃云初覺以藥利之,宣其毒也,誤矣。(海藏云:此論雖當,在經則可,若熱甚過極,足冷,或內傷腹熱足冷,宜以寒藥如洗心調胃及化食藥通膈之類主之。然當求責臟腑秘與不秘,脈道何如耳。
白話文:
痘症不治的徵兆有五種:皮膚發癢並塌陷、發冷發抖、咬牙切齒、煩躁不安、面色紫黑、呼吸急促口渴難耐。頭部溫熱、足部冰冷、胸悶煩躁想喝水。眼睛向上看、磨牙呼吸急促、腹瀉不止。面色灰白、瘡疹陷於頂部、腹脹、呼吸急促口渴難耐。
小兒出疹症狀類似傷寒,會出現頭痛、發熱、足冷、脈搏快速等症狀。若懷疑是出疹,可用升麻湯解表,同時治療瘡疹,無論是出疹前或出疹後皆可服用。但不可疏散表邪,這是大忌。傷寒發熱,不可服用瀉藥;出疹發熱在表,同樣不可疏散表邪。世人不懂醫理,反而主張初期用藥疏通表邪,宣洩毒氣,這是錯誤的。
許氏云:上熱下冷,傷食也。癍疹初熱,手足亦冷,惟傷寒一身盡熱,不與足冷相類,此傷食非傷冷也。若傷冷,不宜用。王德孚用感應丸治之。)痘瘡已出,不可疏轉。出得已定,膿血太盛,卻用疏利,亦非也。(海藏云:此言若在經而出不盡者為當,若腹胃有垢膩,便時後重如痢疾,及脈滑在裡者,亦當微下。)大抵瘡疹首尾皆不可下。
(海藏云:臟腑有凝滯者,不可拘此。)小兒身耳尻冷,咳嗽,輒用利藥即害人。(海藏云:此言里和而少陽之氣在經熱者,故用化毒犀角湯為氣出里,若氣未出,里未盡,求責疏利亦可。)凡治疹痘,才瀉則令內陷,決不可輕易轉下。惟大小便多日不利,宜微微利之。及痘已靨,尚有餘熱停留,或作熱,或作瘡痍,或成癰,宜四順飲下之,不特消餘毒,亦免生他症,累試累驗。
白話文:
許氏說,上半身熱下半身冷,是傷食造成的。疹子剛開始發熱,手腳也冷,但傷寒則全身發熱,不像傷食只腳冷,所以這是傷食,不是傷寒。如果傷寒,就不適合用這個方法。王德孚用感應丸治療。
痘瘡已經長出來,不可輕易疏通。長出來已經固定,膿血過多,卻用疏利的方法也不對。(海藏說:這句話是指痘瘡已經長出來但沒有完全長出來的狀況,如果腹胃有垢膩,大便後沉重如痢疾,以及脈象滑而沉於裡者,就應該稍微瀉下。)總之,瘡疹發病的開始和結束都不可瀉下。
(海藏說:臟腑有積聚者,不可拘泥於此。)小兒身體、耳朵和屁股冰冷,咳嗽,就用瀉藥,就會害人。(海藏說:這句話是指裡寒而少陽之氣在經絡裡發熱,所以用化毒犀角湯讓熱氣從裡向外排出,如果熱氣還沒有出來,裡寒還沒有完全消除,就用疏利的方法也是可以的。)凡是治療疹痘,一瀉就會讓毒氣內陷,絕對不可輕易瀉下。只有大小便多日不通,才應該微微瀉下。等到痘瘡已經結痂,還有餘熱停留,或發熱,或長瘡痍,或形成癰腫,就應該用四順飲瀉下,這樣不僅可以消滅餘毒,也能避免生出其他疾病,這是經過多次試驗驗證的。
每見疹痘者,服發表麻黃藥出汗,陽氣盡出膚表,遂至癍爛臟虛,虛則腹痛自利,或作寒戰,或作陰癇,死者多矣。
〔陳〕痘瘡自初出至已愈之際,父母切忌房事。
〔世〕凡痘瘡,勿令親近狐臭漏腋者,房中淫欲者,及婦人經候,醉酒葷穢,硫黃蚊藥,一切腥臊疫汙蒸濕,誤燒油發,五辛,潑糞淋尿,熬油煎卵,俱當忌之。
〔海〕瘡疹,忌外人及穢觸之物,雖不受風冷,亦不可擁遏,常令衣服得中,並溫涼處坐臥。
〔陳〕痘瘡發熱口乾,煩渴不止者,切不可與水吃,亦不宜與蜜、紅柿、西瓜、橘子等冷物食之。(若脈實,中有實熱者,不必忌生冷。)痘瘡欲靨已靨之間,忽不能靨,腹脹煩渴,不可與水蜜等冷物食之,或頭溫足指冷,或瀉渴氣促,亦不可與之。十二日十三日瘡痂已落,其瘢猶黯,或凹或凸,肌肉尚嫩,不可澡浴,亦不宜食炙爆物酸辣五辛有毒之物,恐熱毒熏膈,眼目多生翳障。
白話文:
每當看到長疹子的人,就服用發汗的麻黃藥讓他們出汗,陽氣都散發到皮膚表面,最後導致瘡瘍潰爛,身體虛弱。虛弱就會肚子痛、拉肚子,或者發冷發抖,或者出現陰癇症狀,因此喪命的人很多。
痘瘡從一開始長出來到痊癒期間,父母一定要避免房事。
所有患有痘瘡的人,都不要讓他們靠近狐臭、漏腋的人,也不要讓他們接觸房事、淫欲的人,以及處於月經期的婦女,也不要讓他們喝酒吃葷、接觸硫磺、蚊藥,還有所有腥臊、疫氣、污穢、蒸濕的東西,也不要讓他們誤食燒油的頭髮,以及五辛、潑糞、淋尿、熬油、煎蛋,這些東西都要忌口。
瘡疹期間,要避免外人以及穢物接觸,雖然不能受風寒,但也不能捂得太嚴,衣服要穿得適度,要待在溫暖涼爽的地方坐臥。
痘瘡發熱口乾,口渴不止的人,絕對不能喝水,也不要吃蜜、紅柿、西瓜、橘子等寒涼的食物。 (如果脈象實,體內有實熱,就不必忌口生冷的食物。)痘瘡快要結痂,卻突然不結痂,腹部脹痛,口渴難耐,也不能吃水蜜等寒涼的食物,或者頭部發熱、腳趾冰冷,或者瀉痢口渴、呼吸急促,同樣也不能吃。十二日、十三日瘡痂脫落後,疤痕仍然暗沉,或凹或凸,皮膚還很嫩,不可洗澡,也不宜吃烤、炸的食物,還有酸辣、五辛、有毒的食物,因為害怕熱毒熏蒸膈膜,眼睛會長翳障。
〔海〕世人徒知憐惜過愛,信其俗而不藥,病已成而方憂,摩撫從容,無所不從,豈知愛之適足以害之,惜之適足以棄之,始不早治,治不全終,卒之殞斃,勞而無功,至是咎醫,嗚呼!其計亦謬矣。
白話文:
古人只知道憐惜和過度疼愛,相信世俗的常見方法而不尋求藥物治療,等到病情已經形成才開始擔心。他們會順著病人的心情來安撫,什麼要求都滿足,卻不知這樣的疼愛實際上反而害了病人,吝惜反而讓病情更加嚴重。從未及時治療,即使治療也無法徹底痊癒,最後導致死亡,勞心勞力卻沒有成效。到了這時候才責怪醫生,唉!他們的計策實在是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