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9)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9)
1. 著痹(即麻木不仁)
黃耆(五錢),人參(三錢),甘草(炙,四錢),陳皮(二錢),當歸(身二錢),生草根(一錢,去腎熱),佛耳草(四錢),白芍(三錢),草豆蔻(錢半,益陽退寒),黃柏(一錢,酒洗,除濕瀉火),白朮(二錢),蒼朮(錢半,除熱調中),白茯苓(一錢,除濕導火),澤瀉(一錢,用同上),升麻(一錢,行陽明經),柴胡(一錢)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早飯後午飯前服之,至八服而愈。
溫經除濕湯,李夫人,十月二十日,得立冬嚴霜作時病,四肢無力,乃痿厥,濕熱在下焦也。醋心者,是濁氣不降欲滿也。閤眼麻木者,陽道不行也。開目不麻木者,目開助陽道,故陰寒之氣少退也。頭旋眩運者,風氣下陷於血分,不伸越而作也。
羌活(七分),獨活(三分),柴胡(二分),黃耆(二分),人參(一錢),甘草(炙,一錢),白芍(三錢),陳皮(二錢),白朮(一錢),蒼朮(二錢),澤瀉(一錢),豬苓(一錢),黃柏(三分),黃連,木香(各二分),草豆蔻(二分),神麯(二分),麻黃(去節,三分),升麻(五分),當歸(三分)
上銼如麻豆大。作二服,水二大盞,煎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食遠。治肢節沉重疼痛無力之聖藥也。
濕氣風症不退,眩運麻木不已,除風濕,,羌活湯,主之。
羌活(一兩),防風(一兩),柴胡(五分),藁本(三分),獨活(五分),蒼朮(米泔制,一錢),茯苓(二錢),澤瀉(二分),豬苓(去皮,二分),甘草(炙,五分),黃耆(一錢),陳皮(三分),黃柏(三分),黃連(去須,一分),升麻(七分),川芎(三分,去頭痛)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或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量虛實施用。如不盡證候,依加減法用之。
〔丹〕手足木者,是濕痰死血。十指麻,是胃中有濕痰死血。
〔子和〕郾城梁賈人,年六十餘,忽曉梳髮,覺左手指麻,斯須半臂麻,又一臂麻,斯須頭一半麻,比及梳畢,從脅至足皆麻,大便二三日不通。往問他醫,皆云風,或藥,或針,皆不解,求治於戴人。戴人曰:左手三部脈皆伏,比右手小三倍,此枯澀痹也,不可純歸之風,亦有火燥相兼。
乃命一湧一泄一汗,其麻立已。後以辛涼之劑調之,潤燥之劑濡之,惟小指次指尚麻。戴人云:病根已去,此餘烈也,可針溪谷。溪谷者,骨空也,一日晴和往針之,用《靈樞》中雞足法,向上臥針,三進三引訖。復卓針起向下臥針,送入十指間皆然,手熱如火,其麻全愈。
〔《濟》〕,茯苓湯,治停蓄支飲,手足麻痹,多睡眩冒。
半夏(湯泡),赤茯苓(去皮),陳皮(各一兩),枳實(去穰,麩炒),桔梗(去蘆),甘草(炙,半兩)
白話文:
麻木不仁的治療
處方一:溫經除濕湯
- 黃耆(15克)、人參(9克)、炙甘草(12克)、陳皮(6克)、當歸身(6克)、生草根(3克,去除腎熱)、佛耳草(12克)、白芍(9克)、草豆蔻(4.5克,補陽退寒)、酒洗黃柏(3克,除濕瀉火)、白朮(6克)、蒼朮(4.5克,除熱調中)、白茯苓(3克,除濕導火)、澤瀉(3克,與白茯苓同用)、升麻(3克,引導陽明經氣)、柴胡(3克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取9克,加兩大碗水煎至一碗,濾去藥渣,稍微溫熱時服用。在早飯後、午飯前服用,連續服用八劑應該就會好。
這個方子是為李夫人治療立冬時節因嚴霜而患的病,她四肢無力,出現痿軟,判斷是濕熱積聚在下焦。胸口悶悶的,是因為濁氣沒有下降,想要上衝。閉上眼睛時感覺麻木,是因為陽氣運行不暢。睜開眼睛就不麻木了,是因為眼睛張開有助於陽氣運行,所以陰寒之氣稍退。頭暈眼花,是因為風氣下陷到血分,不能向上宣散而導致。
處方二:治療肢體沉重疼痛無力的藥方
- 羌活(2克)、獨活(1克)、柴胡(0.6克)、黃耆(0.6克)、人參(3克)、炙甘草(3克)、白芍(9克)、陳皮(6克)、白朮(3克)、蒼朮(6克)、澤瀉(3克)、豬苓(3克)、黃柏(1克)、黃連(0.6克)、木香(0.6克)、草豆蔻(0.6克)、神麯(0.6克)、麻黃(去節,1克)、升麻(1.5克)、當歸(1克)。
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般大小。分兩次煎服,每次用兩大碗水煎至一碗,濾去藥渣,稍微溫熱時在飯後服用。這是治療肢體沉重疼痛無力的良藥。
處方三:治療濕氣風症不退,眩暈麻木不止的藥方
如果濕氣風症沒有消退,眩暈麻木持續不止,可用羌活湯來治療。
- 羌活(30克)、防風(30克)、柴胡(1.5克)、藁本(0.9克)、獨活(1.5克)、米泔水製蒼朮(3克)、茯苓(6克)、澤瀉(0.6克)、去皮豬苓(0.6克)、炙甘草(1.5克)、黃耆(3克)、陳皮(0.9克)、黃柏(0.9克)、去須黃連(0.3克)、升麻(2克)、川芎(0.9克,去除頭痛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取9克或15克,加兩碗水煎至一碗,濾去藥渣,稍微溫熱時服用,用量根據個人體質虛實情況調整。如果症狀沒有完全消除,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材使用。
其他醫家觀點
- **《丹溪心法》**認為手腳麻木,是濕痰和死血所致。十指麻木,是胃中有濕痰和死血。
- 朱丹溪提到郾城有個姓梁的商人,六十多歲,早上梳頭髮時突然左手指麻木,很快半個手臂麻木,又一個手臂麻木,接著半個頭麻木,梳完頭髮時從脅部到腳都麻木了,而且兩三天沒有大便。他去問其他醫生,都說是中風,用藥或針灸都沒有效果。後來求助於戴人。戴人診脈後發現,左手脈搏微弱,比右手小三倍,判斷是氣血枯澀導致的麻木,不能完全歸咎於風,也有火燥之象。戴人讓他先用催吐、通泄、發汗的方法,麻木立刻消失。之後再用辛涼和潤燥的藥來調理,只有小指和無名指還有麻木。戴人說病根已除,這是餘毒,可以針灸溪谷穴。溪谷穴是骨頭間的空隙。他選了一個晴朗的日子去針灸,用《靈樞》中雞足法,向上臥針,三次進針三次退針。又將針向下臥針,送入十指之間,手指變得像火一樣熱,麻木完全消失。
- **《濟生方》**的茯苓湯,治療停蓄的痰飲,導致手腳麻痹、嗜睡、頭暈目眩。藥方如下:
- 半夏(用湯浸泡)、赤茯苓(去皮)、陳皮(各30克)、枳實(去瓤,麩炒)、桔梗(去蘆)、炙甘草(15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