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5)

1. 痛痹(即痛風)

經云: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刺筋上為故,刺分肉間,不可中骨也。病在骨,調之骨。經云: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至骨,名曰骨痹。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,其道大分小分,骨熱病已止。又云:邪在腎,則病骨痛陰痹。陰痹者,按之不得,取之湧泉、崑崙。

有血者,盡取之。又云:骨痹舉節不用而痛,汗注煩心,取三陽之經補之(一作三陰)。

此皮脈肉筋骨之淺深,隨其處取之也。

又久痹不去身者,視其血絡,盡出其血。

痛痹久,而入臟腑為病,刺法見諸痹條。

〔《玉》〕渾身疼痛,但於痛處針,不拘經穴,須避筋骨,穴名天應穴。

〔《撮》〕臂膊疼痛:肩髃,手三里,外關

〔《摘》〕臂膊疼痛,並麻痹:肩髃,肩井,曲池

〔《集》〕臂膊麻痹疼痛:肩髃,曲池,手上廉,合谷,不應再取:肩井,列缺

〔《玉》〕臂痛連腕:液門(沿皮向後透陽池瀉),中渚(沿皮透腕骨瀉)

〔《撮》〕臂內廉痛:經渠(一分,忌灸),靈道(一分,臥針,向前三分),少海(五分)〔東〕臂酸攣:肘窌,竅陰,尺澤,前谷,後谿

〔《甲》〕手臂不得上頭,尺澤主之。臂不可舉,頭項痛,咽腫不可咽,前谷主之。肘臂腕中痛,頸腫不可以顧,頭項急痛眩,淫濼肩胛,小指痛,前谷主之。肘痛不能自帶衣起,頭眩頷痛,面黑,惡風,肩痛不可顧,關衝主之。肘痛引肩,不可屈伸,寒熱,頸項肩背痛,痿痹不仁,天井主之(《千金》云:肩肉麻木)。肘中濯濯,臂內廉痛,不可及頭,外關主之。

肘痛,尺澤主之。

〔《撮》〕腕痛:陽谿,曲池

〔《玉》〕腕無力並痛:腕骨(橫針入三分,痛則瀉,無力則補),曲池(補瀉同上)

〔《撮》〕五指拘攣:三間(一分,先瀉後補炙之),前谷(一分,瀉之,灸),五指皆痛:陽池,外關,合谷,胯痛腿支風:環跳(在髀樞中,側臥,伸下足,屈上足,方可針。可入三寸半,補少瀉多,留八吸),居窌(一寸二分,留八吸,瀉之),委中出血

〔《標幽》〕胯痛蹶足:環跳,懸鐘(《摘英》作丘墟,針五分,留三呼,灸三壯)

〔《集》〕胯痛腿支風,不能轉側,舉動艱難:環跳(三寸半灸七七壯),風市(灸二七壯)、居窌(三寸半灸,五七壯),委中,崑崙,三里,陽陵泉;不已取下穴:五樞,陽輔,腰腳痛:委中,崑崙,人中,

〔桑〕側腳風:絕骨,太衝

〔東〕脾樞痛,足脛寒熱,足外廉皮骨痛:臨泣(一分),足三陰(寸半),陽輔

〔《甲》〕髀樞中痛,不可舉,以毫針寒留之,以月死生為痏數,(一作息數)立已,長針亦可。腰脅相引痛急,痹筋瘈脛痛,不可屈伸,痹不仁,環跳主之。

白話文:

痛風

經書記載:疾病在筋,筋脈攣縮關節疼痛,無法行走,稱為筋痹。針刺筋膜上部為宜,刺入肌肉間隙,不可刺中骨頭。疾病在骨,則調理骨骼。經書記載:疾病在骨,骨骼沉重無法抬起,骨髓酸痛,寒氣入骨,稱為骨痹。針刺較深,但需注意避免傷及血管和肌肉,針刺路線依據骨骼大小而定,骨骼發熱,病情就會停止。又說:邪氣在腎,則會導致骨痛和陰痹。陰痹是指按壓部位沒有感覺,治療需取湧泉、崑崙穴。

若有瘀血,需盡量放血。又說:骨痹導致關節不能活動且疼痛,伴隨出汗、煩躁、心慌,則需補益三陽經(或三陰經)。

針刺的深度需根據皮、脈、肉、筋、骨的深淺而定,依據病灶位置取穴。

久痹不癒者,需觀察血絡情況,盡量放血。

痛風病久,深入臟腑,則參考其他痹症的針刺方法。

《玉龍經》記載:全身疼痛,只在疼痛處針刺,不拘泥於經穴,但需避開筋骨,穴位名為天應穴。

《針灸撮要》記載:臂膊疼痛:可用肩髃、手三里、外關穴。

《針灸摘要》記載:臂膊疼痛、麻痹:可用肩髃、肩井、曲池穴。

《針灸集成》記載:臂膊麻痹疼痛:可用肩髃、曲池、上廉、合谷穴,不宜再取肩井、列缺穴。

《玉龍經》記載:臂痛連及手腕:可用液門穴(沿皮膚向後透刺陽池穴瀉法),中渚穴(沿皮膚透刺腕骨瀉法)。

《針灸撮要》記載:臂內側疼痛:可用經渠穴(刺入一分,忌灸),靈道穴(刺入一分,臥針,向前三分),少海穴(刺入五分)。《東垣十書》記載:手臂酸痛攣縮:可用肘髎、竅陰、尺澤、前谷、後溪穴。

《甲乙經》記載:手臂抬不起來,尺澤穴主之。手臂抬不起來,頭項疼痛,咽喉腫痛無法吞嚥,前谷穴主之。肘、臂、腕疼痛,頸部腫脹無法轉動,頭項劇烈疼痛眩暈,疼痛蔓延至肩胛,小指疼痛,前谷穴主之。肘部疼痛無法自行穿衣起床,頭暈目眩頷部疼痛,面色發黑,惡風,肩部疼痛無法轉動,關衝穴主之。肘部疼痛牽連肩膀,無法屈伸,寒熱交替,頸項、肩背疼痛,肌肉萎縮麻痺,天井穴主之(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肩部肌肉麻木)。肘部隱隱作痛,臂內側疼痛,無法抬頭,外關穴主之。

肘部疼痛,尺澤穴主之。

《針灸撮要》記載:腕部疼痛:可用陽谿、曲池穴。

《玉龍經》記載:手腕無力且疼痛:可用腕骨穴(橫向針刺三分,疼痛則瀉法,無力則補法),曲池穴(補瀉法同上)。

《針灸撮要》記載:五指拘攣:可用三間穴(刺入一分,先瀉後補灸),前谷穴(刺入一分,瀉法,灸)。五指皆痛:可用陽池、外關、合谷穴。胯部疼痛腿部風濕:可用環跳穴(在髀樞穴中間,側臥,伸直下肢,屈曲上肢,才能針刺。可刺入三寸半,補少瀉多,留針八個呼吸時間),居髎穴(刺入一寸二分,留針八個呼吸時間,瀉法),委中穴放血。

《標幽賦》記載:胯部疼痛腳踝抽筋:可用環跳、懸鐘穴(《摘英》記載為丘墟穴,針刺五分,留針三個呼吸時間,灸三壯)。

《針灸集成》記載:胯部疼痛腿部風濕,不能翻身,行動困難:可用環跳穴(刺入三寸半,灸七七壯),風市穴(灸二七壯)、居髎穴(刺入三寸半灸五七壯),委中、崑崙、三里、陽陵泉穴;如果以上方法無效,則取下焦穴位:五樞、陽輔穴。腰腳疼痛:可用委中、崑崙、人中穴。

《桑園集》記載:側足風濕:可用絕骨、太衝穴。

《東垣十書》記載:脾樞穴疼痛,足脛寒熱,足外側皮骨疼痛:可用臨泣穴(刺入一分),足三陰穴(刺入寸半),陽輔穴。

《甲乙經》記載:髀樞穴疼痛,無法抬起,用毫針刺入少許停留,以月經周期為針刺時間(或呼吸次數),即可見效,長針亦可。腰脅部牽引疼痛劇烈,筋脈拘攣脛部疼痛,無法屈伸,麻痺無知覺,環跳穴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