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六·小兒部 (4)
卷之三十六·小兒部 (4)
1. 驚癇
驚癇即急慢之症。但驚癇發時,仆地作聲,醒時吐沫。急慢驚則不作聲,不吐沫也。
陽癇初作時,病先身熱,瘛瘲驚啼叫啖而後發,脈浮者為陽癇,乃急驚也。內在六腑,外在皮膚,為易治。若病先身冷,不驚瘈,不啼呼而作,脈沉者為陰癇,乃慢驚也。此病內在五臟,外在骨髓,劇者難治。
〔錢〕凡治五癇,皆隨臟治之,每臟各屬一獸,宜以五色丸主之。犬癇,反折上竄,犬叫,肝也。羊癇,目瞪吐舌,羊叫,心也。牛癇,目直視,腹滿,牛叫,脾也。雞癇,驚跳反折手縱,雞叫,肺也。豬癇,如屍吐沫,豬叫,腎也。
白話文:
驚癇是一種急慢交替發作的疾病。但驚癇發作時,病人會突然倒地,發出聲音,醒來後會吐口水。急驚則不會發出聲音,也不會吐口水。
陽癇剛開始發作時,病人會先感到身體發熱,然後出現抽搐、驚嚇、哭喊、咬人等症狀,脈搏浮動,這就是陽癇,屬於急驚。病症主要在六腑,影響到皮膚,比較容易治癒。如果病人先感到身體寒冷,沒有抽搐、驚嚇、哭喊,脈搏沉緩,這就是陰癇,屬於慢驚。這種病症主要在五臟,影響到骨髓,病情嚴重,比較難治癒。
治療五癇,要根據不同的臟腑進行治療。每個臟腑對應一種動物,可以用五色丸來治療。犬癇,病人會反折上竄,像狗一樣叫,屬於肝臟病變。羊癇,病人會眼球突出、吐舌頭,像羊一樣叫,屬於心臟病變。牛癇,病人會直視前方,肚子脹滿,像牛一樣叫,屬於脾臟病變。雞癇,病人會驚慌跳躍,反折手臂,像雞一樣叫,屬於肺臟病變。豬癇,病人像屍體一樣吐口水,像豬一樣叫,屬於腎臟病變。
五色丸
硃砂(研,半兩),水銀(一分),雄黃(熬,一兩),鉛(三兩,同水銀熬),真珠末(研,一兩),
上煉蜜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三四丸,金銀薄荷湯下。
〔潔〕如有客痰發熱而有聲,煎大黃荊芥湯下五色丸。潮熱有時,積熱也,桃枝丸主之。壯熱不退,當用地骨皮散下五色丸。風熱,當用防風黃芩湯下大青膏。身溫不熱,當用白虎湯加蒼朮下五色丸。
白話文:
五色丸
藥方:
- 朱砂(研磨成粉,半兩)
- 水銀(一分)
- 雄黃(熬製,一兩)
- 鉛(三兩,與水銀一起熬製)
- 真珠末(研磨成粉,一兩)
以上藥材混合,用蜂蜜製成丸藥,大小如麻子。
服用方法:
每次服用三至四丸,用金銀薄荷湯送服。
療效:
- 痰熱咳嗽: 若有客痰發熱且伴有咳嗽,可煎服大黃荊芥湯,並服用五色丸。
- 潮熱發熱: 若出現潮熱,屬於積熱,可服用桃枝丸。
- 壯熱不退: 若出現壯熱不退,應服用地骨皮散,並服用五色丸。
- 風熱: 若出現風熱,應服用防風黃芩湯,並服用大青膏。
- 身溫不熱: 若身體溫熱但不發熱,應服用白虎湯,並加入蒼朮,再服用五色丸。
注:
- 以上方劑僅供參考,請勿自行服用。
〔《本》〕,雌黃丸,治小兒癲癇欲發,眼暗,瘛瘲,聲惡,嚼舌。
雌黃,黃丹(各一兩),麝香(研,一錢),
上為末,拌令極勻,用牛乳汁半升,熬成膏,入前藥末杵三五百下,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三丸,溫熱水下,一日三服。此方得自名醫之家,極有神效。
〔湯〕,蛇黃丸,治驚癇。
真蛇黃(醋煅淬,三個),鬱金(三分,一處為末),麝香(另研,一錢),
白話文: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的雌黃丸,主治小兒癲癇發作前兆,例如眼冒金星、抽搐、聲音嘶啞、咬舌等症狀。將雌黃、黃丹各一兩,麝香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後加入半升牛乳,熬製成膏狀,再加入藥粉,研磨三百至五百次,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三丸,溫熱水送服,一日三次。此方來自名醫之家,效果顯著。
湯劑則有蛇黃丸,用於治療驚癇,以真蛇黃用醋煅淬製成三份,鬱金三分研末,另將麝香研磨成粉末,各取一份。
上為末,粳米飯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二丸,煎金銀磨刀水化服。
〔海〕古鏡,味辛無毒,主驚癇邪氣,小兒諸惡疾。煮取汁,和諸藥煮服之。彌古者尤佳。
治癇方,治太陽陽明二經為病。
荊芥穗(四兩),白礬(為細末,二兩),
上棗肉為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荊芥湯下。次三十丸、四十丸,又次五十丸,俱食前。
〔羅〕,沉香天麻湯,魏敬甫之子四歲,從長老摩頂授記,眾僧唸咒,因而大恐,遂發驚搐,痰涎壅塞,目多白睛,項背強急,喉中有聲,一時許方醒。後每見皂衣人輒發,多服朱、犀、龍、麝鎮墜之藥四十餘日,前症猶在,又添行步動作,神思如癡。予診其脈,沉弦而急,《黃帝針經》云:心脈滿大,癇瘈筋攣。
白話文:
將粳米飯做成像桐子一樣大的丸子,每次服用三到兩顆,用金銀磨刀水煎服。古代的銅鏡,性味辛,無毒,能治療驚癇邪氣和小兒各種疾病。將銅鏡煮取汁液,與其他藥材一同煮服,越古老的鏡子效果越好。
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太陽和陽明兩經引起的疾病。將荊芥穗四兩、白礬研成細末二兩,用棗肉做成像桐子一樣大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荊芥湯送服。接著服用三十丸、四十丸,再接著服用五十丸,都需在飯前服用。
沉香天麻湯可以治療驚癇。魏敬甫的兒子四歲時,因為長老摩頂授記,眾僧唸咒而感到恐懼,於是發生驚搐,痰涎阻塞,眼白多,頸背僵硬,喉嚨有聲音,昏迷了許久才醒來。之後只要看到穿黑色衣服的人就會發病,服用朱砂、犀角、龍骨、麝香等鎮定藥物四十多天,之前的症狀依然存在,還增加了行走動作遲緩,神志恍惚的症狀。我診脈後發現脈象沉弦而急,根據《黃帝針經》記載,心脈滿大,會導致驚癇、筋攣。
又云:肝脈小急,癇瘈筋攣。蓋小兒血氣未定,神氣尚弱,因而驚恐,神無所依,又動於肝,肝主筋,故癇瘈筋攣。病久氣弱,小兒易為虛實,多服鎮墜寒涼之劑,復損其氣,故添動作如癡。《內經》云:暴攣癇眩,足不任身,取天柱穴是也。天柱穴乃足太陽之脈所發,陽蹺附而行也。
又云:癲癇瘛瘲,不知所苦,兩蹺主之,男陽女陰。潔古云:晝發治陽蹺、申脈,夜發治陰蹺、照海,先各灸兩蹺,各二七壯,次處:
沉香(二錢),天麻(三錢),羌活(五錢),防風(三錢),益智(二錢),川烏(炮,去皮臍,二錢),甘草(炙),當歸(各一錢半),半夏(湯泡,三錢),獨活(四錢),附子(炮,去皮臍,三錢),姜屑(一錢半),
白話文:
古籍記載,肝經氣血運行不暢,容易導致小兒抽搐、筋攣。這是因為小兒血氣尚未穩定,精神尚弱,容易因驚恐而精神無所依附,進而影響肝臟,而肝臟主導筋脈,所以就出現抽搐、筋攣的現象。
病症拖延久了,小兒氣虛,容易虛實交雜,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,會更損傷其元氣,導致動作失常,像個痴呆的孩子。
《內經》中提到,突然發作的抽搐、頭昏眼花,雙腳無力難以站立,可以針灸天柱穴。天柱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穴位,陽蹺脈與之相連。
另有記載:癲癇、瘛瘲等疾病,患者自己無法描述病苦,這兩種病症都與陽蹺脈、陰蹺脈有關,男性以陽蹺脈為主,女性以陰蹺脈為主。潔古(古代醫家)說:若病症在白天發作,則針灸陽蹺脈、申脈;若病症在夜晚發作,則針灸陰蹺脈、照海穴。治療時,先灸兩條蹺脈各27壯,然後再用以下藥物:
沉香二錢、天麻三錢、羌活五錢、防風三錢、益智二錢、川烏(炮製,去皮臍,二錢)、甘草(炙)一錢半、當歸一錢半、半夏(湯泡,三錢)、獨活四錢、附子(炮製,去皮臍,三錢)、姜屑一錢半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生薑三片,水煎溫服。《舉痛論》云:恐則氣下,精怯而上焦閉。又云:從下上者,引而去之。以羌活、獨活苦溫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引氣上行,又入太陽之經為引用,故以為君。天麻、防風辛溫以散之,當歸、甘草辛甘溫以補氣血之不足,又養胃氣,故以為臣。
黑附子、川烏頭、益智仁大辛溫,行陽退陰,又治寒客傷胃。腎主五液,入脾為涎,以生薑、半夏燥濕化痰。《十劑》云:重可去怯。沉香辛溫,體重氣清,去怯安神,故以為使。氣味相合,升陽補胃,恐怯之氣,自得平矣。
白話文:
上方的藥方,每服五錢,加入生薑三片,用清水煎煮後溫服。根據《舉痛論》記載,恐懼會導致氣機下降,精氣虛弱,上焦閉塞。書中又說,從下往上走的病氣,要引導它離開。方中用羌活、獨活苦溫,味淡,屬陰中之陽,可以引氣上行,又入太陽經脈,因此作為君藥。天麻、防風辛溫,可以散寒;當歸、甘草辛甘溫,可以補氣血不足,同時也養胃氣,因此作為臣藥。黑附子、川烏頭、益智仁大辛溫,可以行陽退陰,治療寒邪傷胃。腎主五液,入脾為涎,用生薑、半夏燥濕化痰。《十劑》中說,重量可以去除怯症。沉香辛溫,質重氣清,可以去怯安神,因此作為使藥。藥物氣味相合,可以升陽補胃,恐懼的氣機自然就會平復。
〔湯〕,牛黃丸,治因驚中風,五癇天吊,客忤潮涎灌壅。
白花蛇(酒浸,取肉),白附子,全蠍,真川烏(一枚,半兩者,生),天麻,薄荷葉(各半兩),
以上六味,先為細末。次入
雄黃(五兩),辰砂(三錢),腦子(另研,半兩),牛黃(三錢),麝香(一錢),
上為一處和勻,麻黃去根二兩,酒一升,煎麻黃至一盞,去麻黃,用酒熬藥得所,勿至焦赤,眾手疾丸如芡實大,密器盛之,一丸作五服,煎金銀薄荷湯磨化,大能發散驚邪。
白話文:
此方名為「牛黃丸」,主要用於治療因驚嚇導致的中風、五癇、天吊、客忤、潮涎灌壅等症狀。配方包含白花蛇(酒浸取肉)、白附子、全蠍、真川烏、天麻、薄荷葉等六味藥材,先研磨成細末,再加入雄黃、辰砂、腦子、牛黃、麝香等藥材,混合均勻。另外再取麻黃去根,用酒煎煮至剩下一盞,去除麻黃後,以酒熬製藥材至所需濃度,注意不要熬焦。將藥材製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劑,存放於密閉容器中,每次服用一丸,分五次服用,可用金銀薄荷湯磨化服用,具有發散驚邪的功效。
治五癇,得效方,。
露蜂房(焙,一兩),石綠(一兩),桂心,遠志(去心),人參(各半兩),硃砂(一錢),
上為末,粥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白湯下。
〔世〕治小兒驚癇。
膽星(二兩),全蠍(去翅足,炒,半兩),白附子(一兩),薄荷(半兩),殭蠶(炒,一兩),川芎(一兩),
上為末,粥丸,青黛為衣。每服一二丸,薑湯下。
白話文:
治療五癇,有效的方法是:將露蜂房(焙干,一兩)、石綠(一兩)、桂心、遠志(去心)、人參(各半兩)、硃砂(一錢)研磨成粉末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白湯送服。
治療小兒驚癇:將膽星(二兩)、全蠍(去翅足,炒制,半兩)、白附子(一兩)、薄荷(半兩)、殭蠶(炒制,一兩)、川芎(一兩)研磨成粉末,製成藥丸,以青黛作為外衣,每次服用一二丸,用薑湯送服。
治小兒癇。用甘遂末一錢,豬心一個,取三管頭血三條,和甘遂末,將豬心批作兩片,入藥在內,以線縛定,外濕紙包裹,入文武火煨熟,不可過度,取藥細研,入辰砂末一錢,和勻,分作四丸,每服一丸,豬心湯化下。再服,另取豬心煎湯,此方神效。
〔湯〕,斷癇丹,治癇瘥後復作,連綿不除,服之有驗。
黃耆(蜜水塗,炙),鉤藤,細辛,甘草(炙),蛇蛻皮(各半兩),蟬蛻(去土,四個),牛黃(另研,一字)
白話文:
治小兒癇(癲癇)
方一:
取甘遂末一錢,豬心一個,取三管頭血三條,與甘遂末混合,將豬心剖開成兩片,將藥物放入豬心內,用線捆緊,外用濕紙包裹,放入文火或武火中煨熟,不可過度火候。取出藥物,研磨成細末,加入辰砂末一錢,混合均勻,分成四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豬心湯送服。若需再次服用,則另取豬心煎湯服用。此方藥效奇佳。
方二:
斷癇丹,主治癲癇痊癒後又復發,連續不斷,服用此丹有效。
方三:
黃耆(用蜜水塗抹後,用火烤炙),鉤藤,細辛,甘草(炙烤),蛇蛻皮(各半兩),蟬蛻(去土,四個),牛黃(另研磨,一字分量)
治遠年驚癇,心血不足,神驗方。蠍虎一枚褐色者,用剪子取下四足爪,連血細研,入生朱末、麝香、腦子各少許,同研細。薄荷湯調下,作一服。須先用奪命散控下涎,次服之,能奪造化,雖數年癲癇,亦能治之。此藥所以神效者,蓋癇皆心血不足,此物名守宮,其血與心血類也,取下如室女之紅鉛,服之於心,故能補也。(此乃怪蟲,去其足而復能行,又再生而活也。
蠍虎即蝘蜓。奪命散方見驚搐門。)
〔《肘》〕小兒多患胎寒好啼,晝夜不止,因此成癇。當歸末小豆大,乳汁灌之,日夜三四服。
〔《本》〕治小兒卒得癇。用鉤藤、甘草炙,各二分,水五合,煮取二合,服如小棗大,日夜三大服。
白話文:
治療多年驚癇,心血不足,有一神效方。取一隻褐色的壁虎,用剪刀剪下四隻腳的爪子,連血一起研磨成粉,加入少許朱砂粉、麝香和腦髓,一同研磨細緻。用薄荷湯調和後服用,一次一服。但須先用奪命散控制住患者的口水,然後再服用此藥,能逆轉命運,即使多年癲癇,也能治愈。此藥之所以神效,是因為癲癇都是心血不足所致,而壁虎名為守宮,其血與心血相似,取下其血如同少女的紅鉛,服用後能補益心血。壁虎是一種奇特的生物,剪去其足仍能行走,還能再生,令人驚奇。
此外,還有治療小兒患胎寒,啼哭不止,導致驚癇的方子:用當歸末,每次服用如小豆般大小,用乳汁灌服,一天服三次,早晚各一次,中午再服一次。
還有治療小兒突然發作癲癇的方子:用鉤藤和甘草各二分,水五合,煮至二合,服用量如小棗般大小,一天服三次,早晚各一次,中午再服一次。
〔《廣濟》〕及《崔氏方》,治小兒驚癇,諸湯飲皆用鉤藤皮。又,野豬黃,味辛甘平,療癲癇,水研如棗核,日三服,效。《衍義》云:野豬黃膽,世不常有,間得之,能治小兒痰癇。
〔子和〕李氏一小兒,病手足搐搦。戴人曰:心火勝也,勿持捉其手,當從搐搦。此由乳母保抱太極所致。乃令掃淨地,以水灑之,干令復灑,令極濕,俯臥兒於地上,良久,渾身轉側,泥漿皆滿,仍以井水洗之,少頃而瘥。
〔杜〕治小兒胃寒蟲上,諸危惡與癇相似者。乾漆搗炒煙盡,入白蕪荑,等分為細末,米飲調下一字至一錢,瘥。
白話文:
《廣濟》和《崔氏方》中,治療小兒驚癇的各種湯藥都使用鉤藤皮。另外,野豬黃性味辛甘平,可以治療癲癇,將其研磨成棗核大小,每天服用三次,效果顯著。《衍義》中記載:野豬黃膽非常稀有,一旦取得,可以治療小兒痰癇。
李氏家中有一個小孩,患有手足搐搦症。戴人說這是心火旺盛導致,不要觸碰他的手,要順著他抽搐的方向。這是因為乳母抱孩子時太用力引起的。於是就讓人在地上洒水,等水干了再洒,反覆多次,直到地非常濕。然後讓孩子俯臥在地上,過了一會兒,孩子全身翻滾,身上沾滿了泥漿。最後再用井水洗淨,不久就痊癒了。
治療小兒胃寒蟲上,出現各種危重症狀,類似驚癇的病症,可以使用乾漆搗碎炒至煙盡,加入白蕪荑,等量研成細末,用米湯調服,每次一字至一錢,即可痊癒。
〔《甲》〕小兒癲癇,瘛瘲脊強,互相引項,灸長強穴三十壯,在脊骶端,趺地取之乃得。小兒驚癇瘛瘲,脊急強,目轉運上插,筋縮主之。
〔田〕小兒癲癇驚風,目眩,灸神庭穴七壯,在鼻直上,入髮際五分。
小兒風癇,灸鼻柱上髮際宛宛中三壯,炷如小麥大。
小兒驚癇,先驚怖啼叫,後乃發也。灸頂上旋毛中三壯,及耳後青絲脈,炷如小麥大。(旋毛中,即百會穴也。青絲脈,手足少陽瘈脈穴也。)
〔《明》〕驚癇,灸巨闕三壯。
〔《甲》〕小兒驚癇,本神及前頂、囟會、天柱主之。小兒驚癇反視,臨泣主之。小兒癇痓,嘔吐泄注,驚恐失精,瞻視不明,眵䁾,瘈脈主之。羊癇,食宗、下空主之。(錢氏云:羊癇,目瞪吐舌羊叫。)癇發,目上插,攢竹主之。馬癇,金門及僕參主之。風從頭至足,癇瘈,口閉不能開,每大便腹暴滿,按之不下,嚏悲喘,崑崙主之。
白話文:
小孩癲癇、抽搐、脖子僵硬、互相拉扯脖子,灸長強穴三十壯,位於脊椎尾端,腳趾著地時取穴即可。小孩驚癇抽搐、脊椎僵硬、眼睛轉動上翻、筋縮,灸長強穴主治。
小孩癲癇驚風、頭昏眼花,灸神庭穴七壯,位於鼻樑直上,髮際內五分。
小孩風癇,灸鼻樑上髮際中間三壯,艾條如小麥大小。
小孩驚癇,先驚恐啼哭,之後才發作。灸頭頂旋毛中三壯,以及耳後青絲脈,艾條如小麥大小。(旋毛中即百會穴,青絲脈即手足少陽瘈脈穴。)
驚癇,灸巨闕穴三壯。
小孩驚癇,本神穴、前頂穴、囟會穴、天柱穴主治。小孩驚癇反觀,臨泣穴主治。小孩癇痓、嘔吐泄瀉、驚恐失精、視力模糊、眼屎多、瘈脈穴主治。羊癇,食宗穴、下空穴主治。(錢氏說:羊癇,眼睛瞪大、吐舌頭、像羊一樣叫。)癇發,眼睛上翻,攢竹穴主治。馬癇,金門穴及僕參穴主治。風從頭到腳,癇瘈、嘴巴閉合打不开,每次大便肚子脹滿,按壓下去也不下去、打噴嚏、悲傷、喘氣,崑崙穴主治。
小兒癇瘈,遺精溺,虛則病癇癲,實則閉癃,小腹中熱,善寐,大敦穴主之。癇驚,如有見者,列缺穴主之,並取陽明絡。
〔錢〕五癇重者死,病後甚者亦死。
白話文:
小孩患有癇癎、遺精和尿頻,氣血虛弱時會導致癇癎,如果體內有實邪則會引起尿瀉,小腹感到熱,容易入睡,這時候可以使用大敦穴來治療。若出現癇癎且伴有幻覺,像是看到了什麼東西,則應使用列缺穴並配合治療陽明絡。
[錢]五次癇癎發作得非常嚴重的病人可能會死亡,病後癇癎加重的情況也可能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