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1)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1)
1. 痛痹(即痛風)
附子(炮,去皮臍),川烏(炮,去皮臍),當歸(酒浸,焙),川芎,羌活,肉蓯蓉(酒浸,炮),杜仲(去皮,炒去絲,薑汁製),黃耆,白蒺藜(炒,去刺),白朮,人參,川牛膝(酒浸,焙去蘆),防風,天麻(去苗),白茯苓,萆薢,狗脊(炒,去毛),續斷,獨活,肉桂(去粗皮),赤芍(各一兩),虎脛骨,(二兩半,酥炙)
上二十二味,切細,以生絹袋盛之,用無灰酒浸,密封瓶口,春三日,夏二日,秋七日,冬十日,取出曬,焙乾為末,酒糊丸,如桐子大。用浸藥酒一盞,送下五十丸,空心服。忌生冷油膩豆腐麵食發風之物。
〔世〕,五加皮酒,治風濕遍身疼痛,俗名痛風,或腫或癱,或腳氣不能步履者。
用五加皮,不拘多少,入白曲內,同釀白酒飲之,或入在曲內,造好酒尤妙。
〔丹〕治環跳痛不已,防生附骨癰方。以蒼朮佐黃柏之辛,行以青皮,冬加桂枝,夏加黃芩;體虛者,加杜仲、牛膝,以甘草為使,大料煎入酒。深者恐朮、柏、桂枝十數帖發不動,以少麻黃一二帖又不動者,恐癰將成。撅地成坑,以火煅紅,沃以小便,赤體坐其上,以被席圍抱下體,使熱蒸腠理間,血氣暢而愈。
時行熱毒,攻手足大痛欲死,作地坑,深三尺,可容則止。卻燒令熱,以酒沃之,乘熱著履,坐其上,包裹勿泄氣,立安。若手痛者,暖酒浸之。(《傷寒類要》)
〔《衍》〕用三升醇酒,拌蠶屎五升,甑蒸熱,於暖室中鋪於油單上,令患風冷氣閉及近感癰風人,就所患一邊臥著溫熱處,厚蓋覆,汗出為度。若虛人,須在左右防大熱昏冒,仍令頭面壅覆。未全愈,間再作。
〔《外》〕治風痛腫,白虎病。以三年釅醋五升,熱煎三四沸,切蔥白二三升,煮一沸濾出。布帛熱裹,當病上熨之,瘥為度。
〔《靈》〕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黃帝曰:刺寒痹內熱奈何?伯高答曰:刺布衣者,以火淬之,刺大人者,以藥熨之。黃帝曰:藥熨奈何?伯高答曰:用醇酒二十斤,蜀椒一升,乾薑一斤,桂心一斤,凡四種,皆㕮咀漬酒中,用綿絮一斤,細白布四丈,並納酒中,置酒馬矢熅中,蓋封塗,勿使泄。五日五夜,出布綿絮曝乾之,干復漬,以盡其汁。
每漬必晬其日,乃出干之,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,長六七尺,為六七巾,則用之,生桑炭炙巾,以熨寒痹所刺之處,令熱入至於病所,寒,復炙巾以熨之,三十遍而止。汗出,以巾拭其身,亦三十遍而止。起步內中,無見風,每刺必熨,如此病已矣。此所謂內熱也。(內,音納。
壽夭剛柔篇)
〔羅〕,拈痛散,治肢節疼痛,熨烙藥。
羌活,獨活,細辛,肉桂,防風,白朮,良薑,麻黃(不去節),天麻(去苗),川烏(生,去皮),吳茱萸,乳香(研),小椒(去目),全蠍(生),當歸(各一兩),川薑(五錢),葛根(一兩)
白話文:
痛風
本方以附子、川烏等溫經散寒之品為主,配伍當歸、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,以及補益氣血、祛風除濕的藥材,共組成複方,用於治療痛風。將所有藥材切細,裝入生絹袋中,用無灰酒浸泡(春三日,夏二日,秋七日,冬十日),取出曬乾研磨成粉,製成酒糊丸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服用,並搭配藥酒送服。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豆腐、麵食及發風的食物。
另一偏方以五加皮酒治療風濕遍身疼痛(俗稱痛風),方法是不拘五加皮用量,與白曲一起釀造白酒飲用。
另有治療環跳穴疼痛(可能是痛風引起的)及防治附骨疽的偏方,使用蒼朮、黃柏、青皮等藥材,體虛者加杜仲、牛膝,以甘草為輔料,煎酒服用。若藥效不顯,則考慮採用灸法。
此外,還有治療時行熱毒引起手足劇痛的偏方,使用地坑火灸法,以熱力驅散毒邪。
另有以蠶屎和醇酒蒸煮後,用於溫熱治療風寒濕邪的偏方,需注意體虛者用此法需謹慎,避免過熱。
也有以熱醋和蔥白外敷治療風痛腫的偏方。
關於寒痹(痛風的一種)的治療,古籍中記載了以藥物熨燙的方法,使用醇酒、蜀椒、乾薑、桂心等藥材浸泡布和棉絮,再用以熨燙患處,以驅散寒邪。
最後,還記載了一種名為「拈痛散」的藥方,用於治療肢節疼痛,也使用熨烙的方法治療。此藥方包含羌活、獨活、細辛等多種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