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7)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7)
1. 行痹(即走注疼痛)
詳此亦刺眾痹於所痛之法,當與前眾痹法相參用之。
刺五臟六腑痹法,見諸痹條。
〔《千》〕治歷節,但於痛處,灸三七壯,佳。
〔《怪》〕白虎歷節風痛:兩踝尖(在內外兩踝尖灸之)。渾身疼痛,往來上下無常:陽輔。如足跟不得履地:風池。如膝蓋腫起:曲池(一寸半),陽陵泉(一寸半)。
〔《心》〕婦人四旬,因小產成病,百節痛,無常處,臥床不起,八字(五分),環跳(四寸半),五樞(三寸半),曲池、液門(各寸半),絕骨(二寸半)。如脊背痛者,人中、大椎節下(各五分),委中(七分見血立效)。
〔無〕附骨疽,與白虎飛屍歷節皆相類。歷節痛則走注不定,白虎飛屍痛淺按之則便止,附骨疽痛深按之亦無益。又一說,白虎飛屍亦能作膿,著骨而生,及其腐漬,碎骨出盡,方愈。如是則附骨與白虎飛屍同是一病,但淺深不同耳。
〔仲〕寸口脈沉而弱,沉即主骨,弱即主筋,沉即為腎,弱即為肝,汗出入水中,如水傷心,歷節黃汗出,故曰歷節。少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,則疼痛如掣。盛人脈澀小,短氣自汗出,歷節疼不可屈伸,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。
白話文:
行痹(即走注疼痛)
這篇文章詳細說明了針刺治療各種痹症的方法,應與前面提到的治療各種痹症的方法互相參照使用。
針刺五臟六腑所引起的痹症的方法,詳見其他痹症相關章節。
治療關節疼痛,只需在痛處灸三七壯,效果很好。
治療白虎歷節風痛:在內外踝尖各灸。全身疼痛,疼痛部位不定,上上下下到處跑:灸陽輔穴。腳跟疼痛,無法著地:灸風池穴。膝蓋腫脹:灸曲池穴(一寸半)和陽陵泉穴(一寸半)。
治療婦女因小產導致的全身關節疼痛,疼痛部位不定,臥床不起:灸八邪穴(五分)、環跳穴(四寸半)、五樞穴(三寸半)、曲池穴(一寸半)、液門穴(一寸半)、絕骨穴(二寸半)。如果背痛,還需灸人中穴、大椎穴下(各五分)、委中穴(七分,見血即有效)。
附骨疽、白虎歷節、飛屍症狀相似。歷節痛則疼痛遊走不定;白虎飛屍症疼痛較淺,輕按即止;附骨疽疼痛較深,按壓也無效。也有人認為,白虎飛屍也能化膿,長在骨頭上,直到腐爛,骨頭碎裂排出後才痊癒。因此,附骨疽與白虎飛屍可能是一種病,只是深淺程度不同而已。
脈診:寸口脈沉而弱,沉則主骨,弱則主筋,沉則屬腎,弱則屬肝。汗出如水,如同水傷心臟,歷節伴隨黃色汗出,故名歷節。少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與血搏結,則疼痛如撕裂般。體質強健的人,脈象澀小,呼吸短促,自汗,關節疼痛難以屈伸,這些都是飲酒後汗出遇風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