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6)

1. 行痹(即走注疼痛)

〔《千》〕,松葉酒,治歷節。

松葉三十斤,酒二石五斗,漬三七日,服一合,日服五六度。

寒走注疼痛治法及熱走注疼痛治法,並見表寒表熱條。

〔垣〕:身體沉重,走注疼痛,濕熱相搏,而風熱鬱不得伸,附著於有形也,宜蒼朮、黃柏之類。

〔李絳〕《兵部手集》方。治臂脛痛,不計深淺皆效。用虎脛骨二大兩,粗舂熬黃,羚羊角一大兩,屑,新芍藥二大兩,細切。三物以無灰酒浸之,春夏七日,秋冬倍日,每旦空腹飲一杯。冬月速要服,即以銀器物盛,火爐中暖養之,三兩日即可服也。

〔《經》〕治風毒,骨髓疼痛。芍藥二分,虎骨一具,塗酥炙黃,槌碎,絹袋盛,用清酒三升,漬五日,每服二合,日三服。

〔《聖》〕治歷節風,百節疼痛,不可忍。用虎頭骨一具,塗酥炙黃,槌碎,絹袋盛,用清酒二斗,浸五宿,隨性多少,緩飲之妙。

〔《靈》〕黃帝問於岐伯曰:周痹之在身也,上下移徙隨脈,其上下左右相應,間不容空,願聞此痛,在血脈之中邪,將在分肉之間乎?何以致是?其痛之移也,間不及下針,其搐痛之時,不及定治,而痛已止矣,何道使然,願聞其故?岐伯答曰:此眾痹也,非周痹也。黃帝曰:願聞眾痹。

岐伯曰:此各在其處,更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帝曰:善。此痛安生?何因而有名?岐伯曰: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,迫切而為沫,沫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。分裂則痛,痛則神歸之,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,痛解則厥,厥則它痹發,發則如是。

此內則不在臟,而外未發於皮,獨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命曰周痹(周痹當作眾痹,夫周痹邪在分肉血脈,今云邪獨居分肉之間而命曰周痹者,是眾痹之誤為周痹也明矣。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者,所謂更止更居也。痛解則厥,厥則它痹發者,所謂更發更起也。自黃帝曰善,此痛安生,至此一百十四字,原誤在後刺其下以脫之上,今移於此)。

黃帝曰:善。刺之奈何?岐伯曰:刺此者,痛雖已止,必刺其處,勿令復起。帝曰:善。願聞周痹如何?岐伯曰:周痹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曰:痛從上下者,先刺其下以過之,後刺其上以脫之。痛從下上者,先刺其上以過之,後刺其下以脫之。

故刺痹者,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,視其虛實,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,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,熨而通之,其瘈堅,轉引而行之。帝曰:善。余已得其意矣(周痹篇。大絡血結不通為實,脈陷空為虛。「過」字一作「遏」,下同)

按:繆刺論云: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,在分肉之間,痛而刺之,以月死生為數。用針者,隨氣盛衰,以為痏數。針過其日數則脫氣,不及日數則氣不瀉,左刺右,右刺左,病已止,不已復刺之如法。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,漸多之,十五日十五痏,十六日十四痏,漸少之。

白話文:

行痹(即走注疼痛)

松葉酒可以治療關節疼痛。取松葉三十斤,酒二石五斗,浸泡三七天,每次服用一合,每天服用五到六次。

寒邪引起的走注疼痛和熱邪引起的走注疼痛的治療方法,詳見表寒表熱的章節。

身體沉重,疼痛遊走不定,這是濕熱交爭,風熱鬱結不通,附著在體表所致,應該使用蒼朮、黃柏等藥物治療。

治療手臂小腿疼痛,無論疼痛深淺都有效的方劑:取虎脛骨二大兩,打碎後熬成黃色,羚羊角一大兩磨成粉,芍藥二大兩切碎。將三味藥材用無灰酒浸泡,春夏七天,秋冬十四天,每天早晨空腹服用一杯。冬天服用時,最好用銀器盛裝,放在火爐上溫熱再服用,三兩天就能服用。

治療風毒引起的骨髓疼痛:取芍藥二分,虎骨一具,塗上酥油炙烤成黃色,打碎後裝入絹袋中,用清酒三升浸泡五天,每次服用二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
治療關節疼痛,百節疼痛難忍:取虎頭骨一具,塗上酥油炙烤成黃色,打碎後裝入絹袋中,用清酒二斗浸泡五天,根據個人情況,慢慢服用即可。

黃帝問岐伯:周痹在身上遊走不定,上下移動,沿著經脈傳播,上下左右互相影響,沒有間歇,請問這種疼痛是在血液經脈之中,還是肌肉之間?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疼痛遊走不定,有時還沒來得及下針,疼痛就自己停止了,這是什麼道理呢?

岐伯回答:這不是周痹,而是眾痹。

黃帝說:請講解一下眾痹。

岐伯說:眾痹是指疼痛在不同部位發作和停止,在不同部位出現和消失,左右互相影響,並不是像周痹那樣連續不斷地繞行,而是時發時止。

黃帝說:好。這種疼痛是怎麼產生的?為什麼叫這個名字?

岐伯說:風寒濕邪侵入肌膚之間,聚集而形成水腫,水腫遇寒則凝結,凝結就推擠肌肉造成分裂。分裂就疼痛,疼痛則氣血歸於此處,氣血歸於此處則發熱,發熱則疼痛緩解,疼痛緩解則氣血衰弱,氣血衰弱則其他部位的痹症又會發作,如此循環。

這種病邪在內不在臟腑,在外也不在皮膚,只在肌肉之間,真氣不能通行,所以叫做周痹(應該作眾痹,周痹的病邪在肌肉和經脈之中,而這裡說病邪只在肌肉之間,並稱之為周痹,這是把眾痹誤作周痹了。氣血歸於此處則發熱,發熱則疼痛緩解,這就是時止時居;疼痛緩解則氣血衰弱,氣血衰弱則其他部位的痹症又會發作,這就是時發時起。從黃帝說「好」,到這裡的一百一十四字,原先誤放在後面,現在移到這裡)。

黃帝說:好。如何針刺治療?

岐伯說:針刺治療,即使疼痛已經停止,也必須在疼痛處針刺,防止復發。

黃帝說:好。請問周痹如何治療?

岐伯說:周痹的病邪在經脈之中,沿著經脈向上或向下移動,不會左右移動,各自在自己的部位。

黃帝說:如何針刺治療?

岐伯說:疼痛從上向下走的,先在下部針刺以阻斷病邪,然後在上部針刺以排出病邪;疼痛從下向上走的,先在上部針刺以阻斷病邪,然後在下部針刺以排出病邪。

所以針刺治療痹症,必須先仔細檢查下部六經的虛實,以及大絡經脈血液瘀滯不通,以及虛弱導致脈象凹陷的情況,然後進行調節,用溫熱的方法使之通暢,如果肌肉僵硬,就使其緩慢地活動。

黃帝說:好。我已經明白了。(周痹篇。大絡血結不通為實,脈象凹陷為虛。「過」字一作「遏」,下同)

按:繆刺論說:凡是痹症遊走不定,在肌肉之間,疼痛就應該針刺治療,以一個月的陰陽變化為治療次數。使用針灸治療,應該根據氣血盛衰的情況,決定每次針刺的次數。針刺超過規定的次數,會耗損元氣;針刺次數不足,則不能有效地排出病邪。左側疼痛刺右側,右側疼痛刺左側,疾病治癒後,不要再針刺。每月初一針刺一次,初二針刺二次,逐漸增加,到十五日針刺十五次,十六日針刺十四次,逐漸減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