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4)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4)
1. 行痹(即走注疼痛)
羌活身,升麻,麻黃(去節,各錢半),桃仁(十個),柴胡(二錢),紅花(一分),歸身(一分),防風(一錢),甘草(炙,二分),獨活(五分),豬苓(五分),黃柏(一錢),防己(六分),知母(酒,一錢),黃連(酒)
上㕮咀。分作四服,每服水一大盞,煎至一半,去渣,空心熱服。
〔羅〕真定府張大,素好嗜酒,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,屈伸不利,膝髕亦然,心下痞滿,身體沉重,不欲飲食,食即欲吐,面色痿黃,精神減少。至六月間,求予治之。診其脈沉而緩,緩者脾也。《難經》云:俞主體重節痛。俞者,脾之所主,四肢屬脾。蓋其人素飲酒,加之時助,濕氣大勝,流於四肢,故為腫痛。
《內經》云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仲景云:濕流關節,肢體煩痛,此之謂也。宜以大羌活湯主之。《內經》云:濕淫於內,治以苦溫,以苦發之,以淡滲之。又云:風勝濕。羌活、獨活苦溫,透關節而勝濕,故以為君。升麻苦平,威靈仙、蒼朮、防風苦辛溫發之者也,故以為臣。
血壅而不流則痛,當歸辛溫以散之。甘草甘溫益氣,澤瀉鹹平,茯苓甘平,導濕而利小便,以淡滲之。使氣味相合,上下分散其濕也。
羌活,升麻(各一錢),獨活(七分),蒼朮,防風,甘草,威靈仙,茯苓,當歸,澤瀉(各半兩)
上銼作一服。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,食前一服,食後一服。忌酒、面、生冷、硬物。
〔《本》〕,麻黃湯,治歷節。
麻黃(一兩),羌活(一兩),黃芩(三分),細辛,黃耆(各五錢)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八分,去渣,溫服,接續三四日。有汗慎風。
治風熱成歷節,攻手指,作赤腫麻木,其則攻肩背兩膝,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,,牛蒡子散。
牛蒡子,新豆豉(炒),羌活(各三兩),生地(二兩半),黃耆(一兩半)
上為細末。湯調二錢服,空心食前,日三服。此病胸膈生痰,久則赤腫,附著肢節,久久不退,遂成癘風。此孫真人預戒也,宜早治之。
〔河〕,大豆糵散,治周痹注五臟留滯,胃中結聚。益氣出毒,潤澤皮毛,補腎。
用大豆糵一升,炒香熟,為末。每服半錢,溫酒調下,空心加至一錢,日三服。(本草云:大豆消瘀血,破婦人惡血,治熱痹筋攣膝痛。古人多用酒沃豆糵取汗,蓋表藥也)
〔無〕,控涎丹,凡人忽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,連筋骨牽引釣痛,坐臥不寧,時時走易不定。俗醫不曉,謂之走注,便用風藥及針灸,皆無益。又疑是風毒結聚,欲為癰疽,亂投藥帖,亦非也。此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,變為疾。或令人頭痛不可舉,或神思昏惓多睡,或飲食無味,痰唾稠黏,夜間喉中如鋸聲,口流唾涎,手腳重,腿冷,痹氣不通,誤認為癱瘓,亦非也。凡有此疾,但用是藥,不過數服,其疾如失。
白話文:
行痹(即走注疼痛)
方劑一: 此方用羌活、升麻、麻黃等藥材,治療因嗜酒導致的肢體腫痛。藥方包含羌活、升麻、麻黃、桃仁、柴胡、紅花、當歸、防風、炙甘草、獨活、豬苓、黃柏、防己、酒制知母、酒制黃連。將藥材研磨後,分成四份服用,每次用一大盞水煎煮至一半,去渣後趁熱空腹服用。
方劑二: 此方以羌活、升麻、獨活、蒼朮、防風、甘草、威靈仙、茯苓、當歸、澤瀉等藥材組成,治療因濕邪入侵導致的關節腫痛。將藥材研磨後,每次取一份用兩盞水煎煮成一盞,溫服,飯前飯後各服一次。忌酒、麵食、生冷及堅硬食物。
方劑三: 此麻黃湯,治療歷節(關節疼痛)。藥方包含麻黃、羌活、黃芩、細辛、黃耆。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取五錢,用兩盞水煎煮至八分,去渣後溫服,連續服用三四日。若出汗需注意防風寒。
方劑四: 此牛蒡子散,治療風熱引起的歷節,症狀包括手指赤腫麻木,並可能蔓延至肩背、膝蓋等處,遇暑熱或便秘時加重。藥方包含牛蒡子、炒新豆豉、羌活、生地、黃耆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用湯送服二錢,飯前空腹服用,一日三次。此病若久治不癒,可能演變成癘風,應及早治療。
方劑五: 此大豆糵散,治療周痹(全身關節疼痛)以及五臟留滯,胃中積聚的情況,具有益氣解毒、滋潤皮膚、補腎的功效。藥方僅用炒熟的大豆糵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錢,用溫酒送服,空腹時可加至一錢,一日三次。
方劑六: 此控涎丹,治療一種特殊的疼痛,患者會感到胸背、手腳、頸項、腰胯等處隱隱作痛,且疼痛會牽連筋骨,難以坐臥,疼痛部位時常變化,俗稱「走注」。此方認為此病是痰涎阻塞心膈所致,症狀可能包括頭痛、嗜睡、食慾不振、痰稠、夜間喉中作響、流口水、手腳沉重、腿冷等。服用此藥後,疼痛很快就能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