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2)

1. 諸痹

長夏感風寒濕者,為肉痹。久而不已,則內入於脾,病四肢解墮,發咳嘔汁。取太白、三里。

秋感風寒濕者,為皮痹。久而不已,則內入於肺,病煩滿喘嘔。取太淵、合谷。

帝曰:榮衛之氣,亦令人痹乎?岐伯曰:榮者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衛者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,逆其氣則疾,從其氣則愈,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帝曰:善。

痹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,或熱,或燥,或濕,其故何也?岐伯曰:痛者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(治見痛痹)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通,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(治見著痹)。其寒者,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也(治見痛風條酒漬巾熨)。

其熱多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乘陰,故為痹熱。其多汗而濡者,此為逢濕甚也,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帝曰:夫痹之為病,不痛何也?岐伯曰:痹在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而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皮則寒,故具此五者,則不痛也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急,逢熱則縱。

帝曰:善。(俱痹論)

〔河〕,升麻湯,治熱痹,肌肉熱極,體上如鼠走,唇口反縱,皮色變,諸風皆治。

升麻(三兩),茯神(去皮),人參,防風,犀角(鎊),羚羊角(鎊),羌活(各一兩),官桂(半兩)

上為末。每服四錢,水二盞,生薑二塊,碎,竹瀝少許,同煎至一盞,溫服,不計時候。

〔《素》〕少陰有餘,病皮痹癮疹;不足,病肺痹。太陰有餘,病肉痹寒中;不足,病脾痹。陽明有餘,病脈痹,身時熱;不足,病心痹。太陽有餘,病骨痹身重;不足,病腎痹,少陽有餘,病筋痹脅滿;不足,病肝痹(四時刺逆從論)。肺脈微大為肺痹,引胸背,起惡日光。心脈微為心痹,引背,善淚出。(全文見診)
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?少俞答曰:粗理而肉不堅者,善病痹。黃帝曰:痹之高下有處乎?少俞答曰:欲知高下者,各視其部。(五變論)

闕中,薄澤為風,沖濁為痹(五色篇)。浮絡多青則痛,黑則痹(全文見皮)。絡脈暴黑者,留久痹也。(全文見陰陽)

〔《素》〕脈澀曰痹。(平人氣象論)

白話文:

諸痹

長夏時節感受風寒濕邪,會導致肌肉痹症(肉痹)。病情持續不癒,就會侵入脾臟,出現四肢無力、癱軟,並伴隨咳嗽、嘔吐痰涎等症狀。治療時應針刺太白穴、三里穴。

秋季感受風寒濕邪,會導致皮膚痹症(皮痹)。病情持續不癒,就會侵入肺臟,出現煩悶、胸悶、喘息、嘔吐等症狀。治療時應針刺太淵穴、合谷穴。

黃帝問道:榮衛之氣也會導致痹症嗎?岐伯回答:榮氣是水谷精華之氣,它調和於五臟,佈散於六腑,才能進入經脈,因此它循行於經脈上下,貫通五臟,聯繫六腑。衛氣是水谷的較為強悍之氣,其氣勢強勁、迅速、滑利,不能進入經脈,而是循行於皮膚之中,肌肉之間,溫煦於肓膜,散佈於胸腹。逆著衛氣則會加重病情,順著衛氣則會痊癒。衛氣與風寒濕邪不相結合,所以不會引起痹症。黃帝說:很好。

痹症有的疼痛,有的不痛,有的感覺麻木,有的畏寒,有的發熱,有的乾燥,有的潮濕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:疼痛是因為寒邪較多,寒邪的存在導致疼痛。(治療方法見痛痹篇)不痛也不感覺麻木,是因為病情久拖入深,榮衛運行受阻,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,所以不通暢,皮膚得不到濡養,因此感覺麻木。(治療方法見著痹篇)畏寒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陰陽失衡加重病情,所以畏寒。(治療方法見痛風條酒漬巾熨篇)

發熱是因為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病邪旺盛,陽氣亢盛,克制陰氣,所以出現發熱的痹症。多汗且皮膚濕潤,是因為濕邪過重,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陰陽二氣相互影響,所以汗出而皮膚濕潤。

黃帝問道:痹症為什麼有的不痛呢?岐伯回答:痹症若在骨骼則感覺沉重,在經脈則血液凝滯不通,在筋腱則屈伸不利,在肌肉則感覺麻木,在皮膚則畏寒。如果同時出現這五種症狀,則不會疼痛。所有痹症的種類,遇到寒邪則加重,遇到溫熱則減輕。

黃帝說:很好。(以上皆為痹症論述)

熱痹的治療:河間氏用升麻湯治療熱痹,症狀為肌肉發熱劇烈,身體感覺像老鼠在爬一樣,口唇向外翻,皮膚顏色改變,各種風邪引起的痹症均可用此方治療。

藥方:升麻三兩,茯神(去皮)一兩,人參一兩,防風一兩,犀角(磨成粉末)一兩,羚羊角(磨成粉末)一兩,羌活一兩,官桂半兩。

用法:將以上藥物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兩盞水,生薑兩塊(拍碎),竹瀝少許,一起煎煮至一盞,溫服,不拘時間。

少陰經氣盛則患皮痹、癮疹;少陰經氣虛則患肺痹。太陰經氣盛則患肉痹、寒邪內侵;太陰經氣虛則患脾痹。陽明經氣盛則患脈痹,身體時而發熱;陽明經氣虛則患心痹。太陽經氣盛則患骨痹,身體沉重;太陽經氣虛則患腎痹。少陽經氣盛則患筋痹,脅肋脹滿;少陽經氣虛則患肝痹。(詳見四時刺逆從論)

肺經脈搏動微弱為肺痹,牽涉胸背部,惡見日光。心經脈搏動微弱為心痹,牽涉背部,容易流淚。(詳見診斷篇)

黃帝問道:怎樣預測一個人容易患痹症?少俞回答:體格粗壯但肌肉不結實的人容易患痹症。黃帝問道:痹症的病位有高低之分嗎?少俞回答:要想知道病位的高低,需根據病變部位而定。(詳見五變論)

闕中、薄澤穴位受風邪侵襲,則為風證;經脈氣血瘀滯則為痹症。(詳見五色篇)

浮絡脈色青則疼痛,黑則為痹症。(詳見皮膚篇)絡脈突然變黑,則表示痹症久病不愈。(詳見陰陽篇)

脈搏澀滯則為痹症。(詳見平人氣象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