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)

1. 卷之十二·肝膽部

2. 諸痹

〔《素》〕黃帝曰:痹之安生?岐伯對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勝者為行痹,(行痹者,行而不定也,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之類是也),寒氣勝者為痛痹(痛痹者,疼痛苦楚,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屍之類是也),濕氣勝者為著痹(著痹者,著而不移,世稱為麻木不仁之類是也。凡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,河間所謂氣之道路著而麻者得矣。

或痛著一處,始終不移者是也)。帝曰:其有五者何也?岐伯曰:以冬遇此者為骨痹,以春遇此者為筋痹,以夏遇此者為脈痹,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,以秋遇此者為皮痹。(凡風寒濕所為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之病,冬遇此者為骨痹,春遇此者為筋痹,夏遇此者為脈痹,長夏遇此者為肌痹,秋遇此者為皮痹,皆以所遇之時,所客之處命名。非此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之外,又別有骨痹、筋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皮痹也)。

帝曰:內舍五臟六腑,何氣使然?岐伯曰:五臟皆有合,病久而不去者,內舍於其合也。故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。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。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。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。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。所謂痹者,各以其時,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。

凡痹之客五臟者,肺痹者,煩滿,喘而嘔。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,厥氣上則恐。肝痹者,夜臥則驚,多飲,數小便,上為引如懷。腎痹者,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脾痹者,四肢解墮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。腸痹者,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(治見飧泄門)。

胞痹者,少腹膀胱,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(治見淋門)。淫氣喘息,痹聚在肺。淫氣憂思,痹聚在心。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。淫氣乏竭,痹聚在肝。淫氣肌絕,痹聚在脾(王注云:淫氣謂氣之妄行者,各隨臟之所主而入為痹也)。諸痹不已,亦益內也,其風氣勝者,其人易已也。

帝曰:痹,其時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,其留皮膚間者易已。帝曰:其客於六腑者何也?岐伯曰:此亦其食飲居處,為其病本也。六腑亦各有俞,風寒濕氣中其俞,而食飲應之,循俞而入,各舍其腑也。帝曰:以針治之奈何?岐伯曰:五臟有俞,六腑有合,循脈之分,各有所發,各隨其過,則病瘳也。(見痹論篇)

冬感風寒濕者,為骨痹。久不已,則內入於腎,病腎脹,足攣,尻以代踵,身蜷,脊以代頭。取太谿、委中。

春感風寒濕者,為筋痹。久而不已,則內入於肝,病臥則驚,多飲,數小便。取太衝、陽陵泉。

夏感風寒濕者,為脈痹。久而不已,則內入於心,病心下滿,暴喘嗌乾,善噫恐懼。取大陵、小海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痺症是怎麼產生的呢? 岐伯回答說:風、寒、濕這三種氣混雜在一起,就形成了痺症。其中,風邪偏盛的就稱為「行痺」(行痺的特點是遊走不定,像是走注疼痛或關節到處痛);寒邪偏盛的就稱為「痛痺」(痛痺的特點是疼痛劇烈,像是現代人說的痛風或是白虎歷節風);濕邪偏盛的就稱為「著痺」(著痺的特點是固定不動,像是麻木不仁。凡是麻木不仁,一定是固定不動的。河間學派說的氣運行不通暢而麻木就是這個道理。 或是疼痛固定在一個地方,始終不移動,也是屬於著痺)。

黃帝問:為什麼又有五種不同的痺症呢? 岐伯回答說:在冬天感受風寒濕邪的,就稱為「骨痺」;在春天感受的,就稱為「筋痺」;在夏天感受的,就稱為「脈痺」;在長夏時節感受的,就稱為「肌痺」;在秋天感受的,就稱為「皮痺」。 (凡是由風寒濕邪造成的行痺、痛痺、著痺這些病症,在冬天發作的就叫做骨痺,在春天發作的就叫做筋痺,在夏天發作的就叫做脈痺,在長夏發作的就叫做肌痺,在秋天發作的就叫做皮痺。這是依照感受邪氣的季節和邪氣停留的位置而命名,並不是說除了行痺、痛痺、著痺之外,另外還有骨痺、筋痺、脈痺、肌痺、皮痺這些不同的痺症)。

黃帝問:痺症侵入內臟是受到什麼氣的影響? 岐伯回答說:五臟都有與之相應的部位。如果病久不癒,就會侵入到這些相應的部位。所以,骨痺如果久治不癒,又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腎臟;筋痺久治不癒,又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肝臟;脈痺久治不癒,又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心臟;肌痺久治不癒,又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脾臟;皮痺久治不癒,又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肺臟。所謂的痺症,都是在發病時,又再次感受風寒濕的邪氣而造成的。

凡是痺症侵入五臟的,肺痺會出現煩躁、胸悶、氣喘和嘔吐;心痺會出現脈象不暢通,煩躁時心下有跳動感,突然呼吸急促,咽喉乾燥,頻頻打嗝,如果氣上逆就會感到恐懼;肝痺會出現夜間睡覺容易驚醒,口渴多飲,小便頻繁,感覺氣往上衝像是懷孕一樣;腎痺會出現腹部脹滿,用屁股代替腳跟走路,彎腰駝背;脾痺會出現四肢無力,咳嗽、嘔吐,胸部感到阻塞不適;腸痺會出現喝很多水卻排不出來,中氣不順暢,時常拉肚子(治療方法在飧泄篇);膀胱痺會出現小腹和膀胱按壓疼痛,像被熱水燙到一樣,小便不暢通,而且有清鼻涕(治療方法在淋篇)。

邪氣過盛導致呼吸急促,是痺症聚集在肺部;邪氣過盛、憂愁思慮,是痺症聚集在心臟;邪氣過盛、遺精小便,是痺症聚集在腎臟;邪氣過盛、身體虛弱,是痺症聚集在肝臟;邪氣過盛、肌肉無力,是痺症聚集在脾臟(王注說:邪氣是指氣的妄動,隨著各臟腑所主的功能而侵入,形成痺症)。各種痺症如果沒有痊癒,也會逐漸侵入體內更深層的地方。其中,風邪偏盛的,人比較容易痊癒。

黃帝問:有的痺症會導致死亡,有的會長期疼痛,有的又很容易痊癒,這是為什麼? 岐伯回答說:如果邪氣侵入內臟就會導致死亡,如果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就會長期疼痛,如果邪氣停留在皮膚之間就比較容易痊癒。 黃帝問:如果邪氣侵入六腑會怎麼樣呢? 岐伯回答說:這也和飲食、居住環境有關,這些都是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。六腑也各自有腧穴,如果風寒濕邪侵入這些腧穴,而飲食又沒有節制,就會沿著經絡侵入,停留在各自所屬的腑。 黃帝問:用針灸治療應該怎麼做呢? 岐伯回答說:五臟有各自的腧穴,六腑有各自的合穴,沿著經絡的循行路線,各有各的發病位置,只要根據各自的病症來治療,病就可以痊癒了。(出自痺論篇)

冬天感受風寒濕邪,會形成骨痺。如果久治不癒,就會侵入腎臟,導致腎臟脹痛,腳抽筋,用屁股代替腳跟走路,身體蜷縮,彎腰駝背。可以選用太谿穴和委中穴來治療。

春天感受風寒濕邪,會形成筋痺。如果久治不癒,就會侵入肝臟,導致晚上睡覺容易驚醒,口渴多飲,小便頻繁。可以選用太衝穴和陽陵泉穴來治療。

夏天感受風寒濕邪,會形成脈痺。如果久治不癒,就會侵入心臟,導致心下脹滿,突然氣喘,咽喉乾燥,頻頻打嗝,感到恐懼。可以選用大陵穴和小海穴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