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21)

1. 瘛瘲

上為細末,和勻,再研,每服一錢,豆淋酒下。

續命煮散,治風氣留滯,心中昏憒,四肢無力,口眼瞤動,或時搐搦,或渴或自汗。

防風,獨活,當歸,人參,細辛,葛根,芍藥,川芎,甘草,熟地,遠志,荊芥,半夏(各五錢),官桂(七錢半)

每服一兩,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至八分,去渣,通口服。汗多者,加牡蠣粉一錢半。

獨活散,消風化痰。

細辛,石膏(研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防風,藁本,旋覆花,川芎,蔓荊子,獨活(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姜三片,水一大盞,煎七分,食後服。

運氣,瘛瘲有二:

其一曰火。經曰:火鬱之發,民病嘔逆瘛瘲。又曰:少陽所至,為暴注瞤瘈。又曰:少陽司天,客勝則為瘛瘲是也。

其二曰水。經曰: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木氣上從,民病脅痛目赤,掉振鼓慄。又曰: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民病足痿不收,行善瘈。又曰:太陰之復,頭頂痛重而掉,瘈尤甚是也。

〔《甲》〕卒心中痛,瘛瘲,互相引,肘內廉痛,心熬熬然,間使主之。熱病先手臂,身熱瘛瘲,唇口聚,鼻張,目下汗出如轉珠,兩乳下二寸堅,脅滿,悸,列缺主之。振寒瘛瘲,手不伸,咳嗽唾濁,氣膈善嘔,尺澤主之。大風嘿嘿,不知所痛,嗜臥善驚,瘛瘲,天井主之。頭重鼻衄及瘛瘲,至陰主之。身熱狂走,譫語見鬼,瘛瘲,身柱主之。

〔《千》〕腹滿瘛瘲,心痛,氣滿不得息,巨闕主之。嘔血時瘈,善搖頭,顏青,汗出不過肩,傷寒,溫病,曲澤主之。

白話文:

瘛瘲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一錢,用豆豉酒送服。

續命煮散,用於治療風氣滯留,導致神志昏迷,四肢無力,口眼抽搐,或抽筋,或口渴或自汗的症狀。

藥材包括:防風、獨活、當歸、人參、細辛、葛根、芍藥、川芎、甘草、熟地、遠志、荊芥、半夏(各五錢),官桂(七錢半)。

每次服用一兩,加水兩碗,生薑三片,煎煮至八分,去渣服用。如果汗多,可以加牡蠣粉一錢半。

獨活散,具有消風化痰的功效。

藥材包括:細辛、石膏(研磨)、甘草(炙烤)(各半兩)、防風、藁本、旋覆花、川芎、蔓荊子、獨活(各一兩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加生薑三片,水一大碗,煎煮至七分,飯後服用。

關於瘛瘲的病因,有兩種說法:

第一種是火:經書記載:「火鬱之發,民病嘔逆瘛瘲。」又說:「少陽所至,為暴注瞤瘈。」還說:「少陽司天,客勝則為瘛瘲。」

第二種是水:經書記載:「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木氣上從,民病脅痛目赤,掉振鼓慄。」又說:「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民病足痿不收,行善瘈。」還說:「太陰之復,頭頂痛重而掉,瘈尤甚。」

關於瘛瘲的針灸療法:

(甲)突然心痛、抽搐、疼痛互相牽引,肘內側疼痛,心臟感覺灼熱,可用間使穴。熱病先侵犯手臂,身體發熱、抽搐、嘴唇聚攏、鼻孔張開、眼下方汗出如珠,乳房下方二寸處硬塊,脅肋脹滿、心悸,可用列缺穴。寒顫、抽搐、手不能伸展、咳嗽、咳出濁痰、氣逆嘔吐,可用尺澤穴。大風症,渾身疼痛不明確,嗜睡易驚嚇,抽搐,可用天井穴。頭痛、鼻出血以及抽搐,可用至陰穴。身體發熱、狂躁奔跑、胡言亂語、看見鬼怪、抽搐,可用身柱穴。

(乙)腹部脹滿、抽搐、心痛、氣滿喘不過氣,可用巨闕穴。嘔血、時常抽搐、搖頭、臉色青白、汗水只出到肩膀,傷寒或溫病,可用曲澤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