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三·傷寒部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三·傷寒部 (9)

1. 韓氏溫中法

夫傷寒之說,始自黃帝以開其端,至於仲景方陳其條目,自後膚淺之學,莫知其數。立言者只云病在表可發汗,病在裡可下,或云不可汗、不可下,未嘗有溫中之說。仲景《傷寒例》云:尺寸俱沉細,太陰受病也;尺寸俱沉,少陰受病也;尺寸俱微緩,厥陰受病也。又辨太陰症云:太陰病脈浮,可發汗,宜桂枝。

又手足溫,自利不渴者,宜四逆湯。又腹滿時痛,桂枝加芍藥湯。辨少陰證云:少陰病始得之,發熱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又少陰病二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又少陰病,手足寒,身體痛,骨節疼,脈沉者,附子湯。又厥陰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。

白話文:

傷寒學說之演變與仲景之貢獻

傷寒學說,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,由他開啟了這門學問的先河。直到張仲景時代,才將傷寒學說整理得條理分明,列出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。後世許多人對傷寒學說的研究,大多流於表面,沒有深入探討。

許多人只會簡單地說:「表證可以發汗,裡證可以下瀉」,或者「不可發汗,不可下瀉」,卻沒有提及溫中之法。

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指出:

  • 脈象沉細者,屬於太陰病;
  • 脈象沉而無力者,屬於少陰病;
  • 脈象微弱而緩慢者,屬於厥陰病。

太陰病的症狀:

  • 脈象浮,可以發汗,宜用桂枝湯治療。
  • 手腳溫暖,腹瀉不口渴,宜用四逆湯治療。
  • 腹部脹滿疼痛,宜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

少陰病的症狀:

  • 病發初期,發熱脈沉,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
  • 病發兩三天,宜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治療。
  • 手腳冰冷,身體疼痛,骨節酸痛,脈象沉,宜用附子湯治療。

厥陰病的症狀:

  • 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快要死掉,宜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
又少陰病,脈沉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今舉仲景論中數條,最是三陰病之良法,於今世用之,尚有未盡證者。愚常校之,自至和初歲迄於今三十餘年,不以歲之太過、不及為則,每至夏至以前,有病傷寒人十中七八,兩手脈俱沉細數,多是胸膈滿悶,或嘔逆,或氣塞,或腸鳴,或腹痛,與仲景三陰病說理同而證不同,因茲不敢妄投仲景三陰藥方。才見脈沉及胸膈滿,便投下藥下之,往往不救。

常斟酌仲景理中丸與服之,其病勢輕者,胸中便快;其病勢重者,半日許滿悶依然。或有病人脈沉細遲,投仲景四逆湯溫之,多藥力大熱,後必發煩躁,因校量此形證,今別立方以治之,藥多對證,不可不傳焉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少陰病,脈象沉細,需要急著溫熱身體,就應該用四逆湯。現在我舉出《傷寒論》裡面的幾條論述,這些都是治療三陰病的良方,在現代仍然可以使用,但有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驗證。我經常研究這些理論,從至和年間開始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,並沒有因為年份的過早或過晚而改變我的觀點。每年夏至之前,十個傷寒病人中就有七八個,兩個手腕的脈象都沉細而數,大多數出現胸膈滿悶、嘔逆、氣塞、腸鳴或腹痛,雖然和仲景所說的「三陰病」道理相同,但症狀卻不一樣。因此我不敢隨便使用仲景治療三陰病的藥方。

有些醫生一看到脈象沉細、胸膈滿悶,就立刻用下藥,往往達不到救治效果。我經常考慮著仲景的理中丸,給患者服用,病情輕的,胸中立刻舒服了;病情重的,服用半日後,滿悶的情況依然存在。還有些病人脈象沉細而遲,服用仲景的四逆湯溫熱身體,由於藥力過於溫熱,之後就會出現煩躁。所以我根據這些症狀,另立了一個方子來治療,藥物大多對症下藥,不能不傳授給後人。

病人但兩手脈沉細數,或有力,或無力,或關脈短及力小,胸膈塞滿,氣短不能相接者,便可隨脈證投溫中藥以治之。病人兩手脈沉遲,或緊,皆是胃中寒也。若寸脈短及力小於關尺者,此陰盛陽虛也。或胸膈滿悶,腹中脹滿,身體拘急,手足逆冷,急宜溫之。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,宜溫中湯主之。

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,宜陳皮湯主之。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,宜七物理中丸主之。

溫中湯

丁皮(一兩),乾薑(炮),白朮,陳皮,丁香(各二錢),厚朴(一兩,制)

白話文:

病人如果兩手脈象沉細而數,有時有力,有時無力,或是關脈短且力量小,胸膈感覺塞滿,呼吸短促,氣息接不上,就可以根據脈象證狀服用溫中藥物治療。如果病人兩手脈象沉遲,或緊,都是胃寒的表現。如果寸脈短且力量小於關尺脈,這是陰盛陽虛的徵兆。病人如果出現胸膈滿悶、腹部脹滿、身體拘急、手腳冰冷的情況,應立即溫暖身體。若是在立春之後到清明之前,可以用溫中湯治療。清明之後到芒種之前,可以用陳皮湯治療。芒種之後到立秋之前,可以用七物理中丸治療。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蔥白三寸,荊芥五穗,煎至七分,去渣熱服。如未快,手足尚逆,嘔吐者,加丁香、乾薑各二錢。

陳皮湯

陳皮(一兩),藿香(三錢),白朮,葛根(各二錢),厚朴(一兩,制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一塊,同煎至七分,去渣熱服。如三服未快,手足尚逆,嘔吐不定者,加半夏、丁香、桂枝各半兩,每服加蔥白三寸,煎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一盞水,加入三寸蔥白、五穗荊芥,煎煮至七分,去除藥渣,趁熱服用。如果症狀沒有緩解,手腳依然冰冷,並有嘔吐的情況,可以加兩錢丁香和乾薑。

陳皮一兩,藿香三錢,白朮、葛根各兩錢,厚朴一兩(經過炮製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一盞水,加入一塊薑,一同煎煮至七分,去除藥渣,趁熱服用。如果服用三次後症狀沒有緩解,手腳依然冰冷,嘔吐不止,可以加半兩半夏、丁香、桂枝,每次服用時再加入三寸蔥白,煎煮服用。

七物理中丸

白朮(五錢),乾薑(二錢半),人參(七錢半),桔梗(七錢),乾葛(七錢半),藿香葉(五錢),甘草(二錢,炙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水一盞,煎八分,和渣熱服。如三服未快,手足尚逆,嘔者,加半夏、生薑各半兩。

病人兩手脈沉細無力,雖三部脈力停等,亦是陰氣盛也,更不須候寸脈短治之。或胸脅滿悶,身體拘急疼痛,手足逆冷,速宜溫中藥和之。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,宜厚朴丸主之。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,宜白朮湯主之。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,宜橘皮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七物理中丸

藥方:

白朮(五錢),乾薑(二錢半),人參(七錢半),桔梗(七錢),乾葛(七錢半),藿香葉(五錢),甘草(二錢,炙)

製法: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製成丸藥,大小如彈子。

服用方法:

每次服用一丸,用水一盞,煎煮至八分滿,連渣趁熱服用。若服用三次仍未見好轉,手足仍冰冷,且有嘔吐現象者,可加入半夏和生薑各半兩。

適用症狀:

病人兩手脈搏沉細無力,即使三部脈象力道停滯等同,也是陰氣盛的表現,不必刻意觀察寸脈短縮而進行治療。或者胸脅部位感到滿悶,身體僵硬疼痛,手足冰冷,則應及時服用溫中藥來調理。

季節性調整:

  • 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,宜服用厚朴丸。
  • 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,宜服用白朮湯。
  • 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,宜服用橘皮湯。

厚朴丸

當歸(半兩),丁皮(半兩),厚朴(一兩,制),細辛(二錢半),人參(七錢半),甘草(半兩,炙),乾薑(半兩,炮)

上為末,煉蜜為丸彈子大,每服一丸,煎至六分,和渣熱服。三服後脈尚細,及寸脈尚細無力者,每服加蔥白三寸,同煎服。

白朮湯

白朮,半夏,當歸,厚朴(制),乾薑(炮。各半兩),丁香(七錢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一大片,煎至七分,去渣熱服。三五服後,脈未有力,寸脈尚小者,加細辛半兩,每服加蔥白三寸,同煎服。

白話文:

厚朴丸是用當歸、丁皮、厚朴、細辛、人參、甘草、乾薑製成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熱水煎服。如果服用三劑後脈搏仍然細弱,或寸脈細弱無力,可以加蔥白同煎服用。白朮湯則是用白朮、半夏、當歸、厚朴、乾薑、丁香製成的湯藥,每次服用三錢,用熱水煎服。如果服用三到五劑後脈搏仍無力,寸脈尚小,可以加細辛和蔥白同煎服用。

橘皮湯

橘皮(半兩),藿香,葛根(各三錢),半夏,厚朴(制。各半兩),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如棗大,同煎至七分,去渣熱服。三五服後,脈尚小,手足逆冷者,加細辛半兩。

病人胸膈滿悶,時時嘔逆,肢節痛,兩脅下痛,腹中鳴,此是停飲。宜,二苓湯,。

赤茯苓,木豬苓,白朮(各半兩),滑石(一兩),通草,白豆蔻(各二錢半),丁香皮(七錢半),陳皮(半兩),桂枝(五錢),

白話文:

橘皮、藿香、葛根、半夏、厚朴各取適量,研磨成粉,每次取三錢,加水煎服。如果服藥後脈象仍然微弱,手腳冰冷,可以加一些細辛。患者胸悶、噁心、肢體疼痛、兩側肋骨疼痛、腹鳴,可能是水飲停滯在體內,可以服用二苓湯,裡面包含赤茯苓、木豬苓、白朮、滑石、通草、白豆蔻、丁香皮、陳皮、桂枝等藥材。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熱服。小便未快,加瞿麥七錢半。嘔未止,加半夏半兩。淅淅惡寒甚,每服加蔥白三寸。

白話文:

取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(約9克),用一盞(約200毫升)水煮沸後,轉小火熬至剩下七分(約140毫升),然後過濾掉藥渣,飲用熱湯。如果尿量不夠,可以加入七錢半(約23克)的瞿麥。若仍有噁心現象,請加入半兩(約15克)的半夏。如果出現微弱且持續的畏寒感,每次服用時可加入三寸長(約7.5釐米)的蔥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