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14)

1. 子癇

〔云〕,葛根湯,治妊娠臨月,因發風痓,忽悶憒不識人,吐逆眩倒,名曰子癇。

葛根,貝母(去心),牡丹皮,防風,當歸,川芎,白茯苓,桂心,澤瀉,甘草(各二兩),獨活,石膏,人參(各三兩)

上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二服。貝母令人易產,未臨月,升麻代之。

〔丹〕治一婦人懷妊六月,發癇,手足揚直,面紫黑色,閤眼涎出,昏瞶不省人事,半時而醒。醫與震靈丹五十餘帖,其疾時作時止,無減症。直至臨產,方自愈。產一女,蓐中子母皆安。次年其夫疑丹毒必作,求治之。診其脈浮取弦,重取澀,按至骨則沉實帶數。時正二月,因未見其癇發症狀,未敢與藥。

意其舊年癇發時乃五月,欲待其時,度此疾必作,當審諦施治。至五月半,其疾果作,皆是午巳兩時。遂教以自制防風通聖散,用生甘草,加桃仁多,紅花少,或服或吐,至四五劑,疾漸疏而輕,發為疥而愈。

〔《大》〕治子癇,用縮砂末,酒調下二錢。(詳見安胎。)

白話文:

【子癇】

有說,使用葛根湯來治療孕婦在臨近分娩月份時,突然出現類似風邪入體的癥狀,表現為突然精神混亂、失去意識,伴有嘔吐、頭暈及昏厥,這種情況被稱為子癇。

所需藥材包括:葛根、貝母(去心)、牡丹皮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茯苓、桂心、澤瀉、甘草(各二兩),以及獨活、石膏、人參(各三兩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用水九升煎煮至剩三升,分成兩次溫服。貝母可促進產程,若未到臨盆月份,可用升麻代替。

有一例六個月孕期的女性患者,突發子癇,表現為手腳僵直,面色青紫,閉眼流涎,昏迷不醒,約半小時後恢復。醫生給予震靈丹治療,共服用五十餘帖,病情時好時壞,未見明顯改善。直到分娩,病情自然消失。產下一女嬰,產後母女均健康。次年,丈夫擔心舊疾復發,尋求治療。經診斷,脈象初按弦,重按澀,深入按壓則沉實且帶微數。由於當時正值二月,未見子癇發作,不敢輕易開藥。

推測去年子癇發作是在五月,決定等到五月,估計屆時疾病必發作,再進行詳細診治。果然,到了五月下旬,病發,主要在午巳兩個時辰。於是,建議服用自製的防風通聖散,其中生甘草量稍多,並加入桃仁和少量紅花,或內服或催吐,連續服用四至五劑後,病情逐漸減輕,最後轉為皮膚病癥而痊癒。

另有一種治療子癇的方法,使用縮砂末,用酒調和,每次服用二錢。(具體詳見安胎篇。)

2.

痓病者,口噤,角弓反張者是也。

〔丹〕痓,大率與癇病相似,比癇為虛,宜帶補。多是氣虛有火兼痰,宜服人參、竹瀝之類,不用兼風藥。

〔無〕此症多由亡血,筋無所營,故邪得以襲之。所以傷寒汗下過多,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病者,概可見矣。

〔丹〕一男子,二十餘歲,患痘瘡靨謝後,忽患口噤不開,四肢強直不能屈,時或繞臍腹痛一陣,則冷汗如雨,痛定則汗止,時作時止。其脈極弦緊而急,如真弦狀。向知此子極勤苦,意其因勞倦傷血,山居多風寒,乘虛而感,又因痘瘡,其血愈虛,當用辛溫養血,辛涼散風。

遂以當歸身、芍藥為君,川芎、青皮、鉤藤為臣,白朮、陳皮、甘草為佐,桂枝、木香、黃連為使,更加紅花少許,煎十二帖而安。

〔海〕,神術加羌活麻黃湯,治剛痓,解利無汗。(神術方見傷寒太陰。)

白朮加桂心黃耆白朮湯,治柔痓,解利有汗。(白朮方見傷寒太陽。)

太陽陽明加川芎、荊芥穗。正陽陽明加羌活、酒大黃。少陽陽明加防風、柴胡根。

熱而在表者,加黃芩。寒而在表者,加桂枝、黃耆、附子。熱而在裡者,加大黃。寒而在裡者,加乾薑、良薑、附子。

以上數經,寒熱當以脈別之。

防風當歸散

防風,當歸,川芎,地黃(各一兩)

上銼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至二盞,溫服。

〔仲〕《活人》治痓法,並見後表裡陰陽條。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。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痓。

〔仲〕葛根湯,治太陽無汗,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痓,葛根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若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,宜,麻黃加獨活防風湯,。

麻黃(去節),桂枝(各一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半兩),獨活,防風(各一兩)

上銼細,每服一兩,水二鍾,煎至一鍾半,溫服。

〔仲〕,栝蔞桂枝湯,太陽病其症備,身體強𠘧𠘧,然脈反沉遲,此為柔痓。(海藏治有汗而為柔痓。)
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芍藥(二兩)

上六味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取微汗,汗不出,食頃啜粥發之。

〔海〕若發熱自汗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痓,宜,桂枝加川芎防風湯,。

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一兩半),甘草,防風,川芎(各一兩),大棗(六枚)

上銼細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至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

凡剛柔二痓,並可與小續命湯。(方見中風門。但去渣入生薑汁。)小續命湯加減法:若柔痓自汗者,去麻黃。夏間及病有熱者,減桂枝一半。冬及初春去黃芩。

〔《千》〕,續命湯,治卒中半身不遂,手足拘急,不得屈伸,身體冷,或智或癡,或身強直不語,或生或死,狂言不可名狀,角弓反張,或欲得食,或不用食,大小便不利,皆療之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痓病」,指的是患者嘴巴緊閉、身體向後彎曲,像弓箭一樣反張的狀況。

  • 朱丹溪的觀點:痓病大多和癲癇類似,但痓病通常是身體比較虛弱,需要補養。多半是因為氣虛,同時有火氣和痰,應該服用人參、竹瀝這類的藥物,不需要使用祛風的藥。
  • 戴原禮的觀點:這種病大多是因為失血過多,導致筋脈失去滋養,所以邪氣才能入侵。像是傷寒病發汗太多、瀉藥用太多,或者長瘡的人、產後的婦女都容易發生這種病。
  • 朱丹溪的案例:有一個二十多歲的男子,長痘瘡痊癒後,突然嘴巴緊閉無法張開,四肢僵硬不能彎曲,有時候會繞著肚臍一陣陣腹痛,痛的時候會冷汗直流,痛停止時汗也停了,反覆發作。他的脈象非常緊繃,像琴弦一樣。我認為這個人平常很勞累,可能因為過度勞累傷了血,又因為住在山區容易受風寒,身體虛弱時就容易被邪氣入侵,加上長過痘瘡,讓他的血更加虛弱。所以應該使用溫熱的藥來養血,同時用辛涼的藥來散風。 因此我用了當歸身、芍藥當主要藥材,搭配川芎、青皮、鉤藤;再用白朮、陳皮、甘草輔助;最後用桂枝、木香、黃連來引導藥效,還加了一點紅花。煎了十二帖藥,病就好了。
  • 李杲的觀點
  • 用「神術加羌活麻黃湯」治療「剛痓」,可以幫助發汗,讓身體不感到阻塞。(神術方在傷寒太陰篇。)
  • 用「白朮加桂心黃耆白朮湯」治療「柔痓」,可以幫助發汗。(白朮方在傷寒太陽篇。)
  • 太陽經與陽明經的病症,可以加入川芎、荊芥穗。
  • 正陽陽明經的病症,可以加入羌活、酒大黃。
  • 少陽陽明經的病症,可以加入防風、柴胡根。
  • 如果病是熱在表,可以加入黃芩。
  • 如果病是寒在表,可以加入桂枝、黃耆、附子。
  • 如果病是熱在裡,可以加入大黃。
  • 如果病是寒在裡,可以加入乾薑、良薑、附子。
  • 以上這些情況,都要透過脈象來區分寒熱。
  • 防風當歸散
  • 藥材: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地黃(各一兩)
  • 做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用一兩,加三碗水煎到剩兩碗,溫服。
  • 張仲景的觀點:《活人書》治療痓病的方法,會在後面的陰陽表裡篇詳細說明。太陽病發熱沒有汗又怕冷的,稱為「剛痓」。太陽病發熱有汗卻不怕冷的,稱為「柔痓」。
  • 張仲景的觀點:葛根湯可以用來治療太陽病沒有汗,小便反而減少,氣往上衝胸口,嘴巴緊閉說不出話,快要變成剛痓的狀況。(葛根湯方在傷寒篇。)如果發熱沒有汗又怕冷,就稱為「剛痓」,適合用「麻黃加獨活防風湯」。
  • 麻黃加獨活防風湯
  • 藥材:麻黃(去節)、桂枝(各一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甘草(半兩)、獨活、防風(各一兩)
  • 做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用一兩,加兩碗水煎到剩一碗半,溫服。
  • 張仲景的觀點:栝蔞桂枝湯可以用來治療太陽病,身體僵硬,但脈象卻沉緩的,這種屬於「柔痓」。(李杲認為有汗的情況是柔痓。)
  • 栝蔞桂枝湯
  • 藥材:栝蔞根(二兩)、桂枝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芍藥(二兩)
  • 做法:用九碗水煮到剩三碗,分三次溫服。服藥後應該微微出汗,如果沒出汗,可以喝點粥幫助發汗。
  • 李杲的觀點:如果發熱有汗卻不怕冷,就稱為「柔痓」,適合用「桂枝加川芎防風湯」。
  • 桂枝加川芎防風湯
  • 藥材:桂枝、芍藥、生薑(各一兩半)、甘草、防風、川芎(各一兩)、大棗(六枚)
  • 做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用一兩,加三碗水煎到剩一碗半,去渣溫服。
  • 不管是剛痓還是柔痓,都可以使用「小續命湯」。(方劑在中風篇,但要去掉藥渣並加入生薑汁。)小續命湯的加減法:如果是柔痓又有自汗,要去掉麻黃。夏天或是有發熱時,要減少桂枝用量的一半。冬天和初春則要去掉黃芩。
  • 《千金方》:續命湯可以用來治療突然中風,半身不遂、手腳僵硬不能彎曲、身體冰冷、意識不清、身體僵硬不能說話、瀕臨死亡、胡言亂語、身體反張像弓箭、想吃東西或不想吃、大小便不順等各種狀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