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三·傷寒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三·傷寒部 (7)

1. 產後傷寒

產後中風,數十日不解。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雖多,陽旦證耳。可與陽旦湯。(即桂枝方。見太陽病。)

產後中風,發熱面赤,喘而頭痛,,竹葉湯,主之。

竹葉(一把),葛根(三兩),防風,桔梗,桂枝,人參,甘草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)

白話文:

產婦生產後中風,已經好幾十天了,症狀一直沒有改善。頭部輕微疼痛,畏寒,時而發熱,心口悶悶的,想吐卻吐不出來,雖然出汗很多,但仍然是屬於陽明經的表現。可以服用陽旦湯,也就是桂枝湯,屬於太陽病的治療方。

如果產婦中風後出現發熱、臉紅、喘不過氣、頭痛等症狀,可以用竹葉湯治療。

竹葉一把、葛根三兩、防風、桔梗、桂枝、人參、甘草各一兩、附子一枚(炮製)。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棗一枚,姜五片,水一盞半,煎一盞,去渣服。溫覆使汗出。若頭項強,用大附子半錢,煎藥,揚去沫。嘔者,加半夏一錢。

白話文:

將草藥磨成細粉(上㕮咀),每次服用五錢重的藥量。使用一枚大棗和五片薑,加入一半杯半的水,煮至剩下一杯,然後去掉藥渣飲用。服用後請蓋上被子讓身體出汗。如果出現頭痛或頸部僵硬的情況,可以加入半錢的大附子,與之前的藥一起煮,並搖晃去除泡沫。若感到噁心,可以在配方中加入半夏一錢。

2. 產後傷寒續法

〔丹〕產後發熱惡寒,皆屬血氣虛。左手脈不足,補血;右手脈不足,補氣。惡寒發熱,又腹痛,當去惡血。惡寒發熱,乳汁不通及膨者,無子當消。用麥芽二兩,炒,研細,清湯作四服調下;有子當下,用木通、通草、豬蹄汁,調煎服。

產後才見身熱,不可發表,並一切苦寒藥。必用乾薑治之,大發其熱。輕則用茯苓淡滲其熱。

〔《大》〕凡產後發熱,頭痛身疼,不可便作感冒治之。此等多是血虛,或敗血作梗,宜以平和之劑與服,必效。如玉露散,或四物加北柴胡等分,煎服。若便以小柴胡湯及竹葉石膏之類,竟不救者多矣。

白話文:

產婦生產後出現發熱惡寒,都是由於血氣虛弱所致。左手脈搏虛弱,需要補血;右手脈搏虛弱,需要補氣。如果同時出現惡寒發熱和腹痛,則應當去除瘀血。如果出現惡寒發熱、乳汁不通或乳房脹痛,而且沒有生育過孩子,則應當消散乳塊。可以使用麥芽二兩,炒熟後研磨成細粉,用清水沖泡成四劑服用;如果已經生育過孩子,則可以使用木通、通草和豬蹄汁調和煎服。

產後才出現發熱,不可使用發汗藥物,也不可使用任何苦寒藥物。必須使用乾薑來治療,使其發熱。如果症狀較輕,則可以使用茯苓來緩解熱症。

凡是產後發熱、頭疼、身體疼痛,不可直接按照感冒治療。這些症狀大多是血虛或瘀血阻塞導致,應當使用平和的藥物治療,必定有效。例如玉露散,或者四物湯加入北柴胡等量,煎服。如果直接使用小柴胡湯、竹葉石膏等藥物,往往會無效。

玉露散,治產後乳脈不行,身體壯熱疼痛,頭目昏痛,大便澀滯,悉治之。涼膈壓熱下乳。

人參,茯苓,甘草(各半兩),苦梗(炒),川芎,白芷(各一兩),當歸(一分),芍藥(三分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。如煩熱甚,大便秘者,加大黃二錢半。

白話文:

玉露散

功效: 針對產後乳汁不通、身體發熱疼痛、頭昏目眩、大便秘結等症狀,皆可治療。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通絡、下乳的功效。

藥材:

  • 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各半兩)
  • 苦梗(炒)
  • 川芎、白芷(各一兩)
  • 當歸(一分)
  • 芍藥(三分)

用法:

  1.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
  2. 每次取五錢藥粉,加入一碗水,煎煮至七分,溫熱服用。
  3. 若出現發熱嚴重、便秘的情況,可加入大黃二錢半。

3. 續增小兒傷寒

〔潔〕傷寒表裡攻發有表證惡風惡寒者,當發表。(海藏云:惡風者,白朮散,惡寒者,神術湯。)如氣盛能食,不大便,無表證者,可攻裡。春主生,屬木。身溫,當發汗。(海藏云:神術湯。)夏主長,屬火。身熱而煩躁,合大發散。(海藏云:神術加黃耆湯。)長夏主化,屬土,及居四季同,當調其飲食。

(海藏云:四君子湯。)秋主收,屬金。身涼內溫,合微下。(海藏云:通膈丸、金花丸。)冬主藏,屬水。身熱而惡寒,是熱在外而寒在內,身寒而惡熱,是熱在內而寒在外。(海藏云:熱在內者調胃承氣湯,寒在內者調中湯丸。)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,若患者有表證,例如怕風怕冷,就要先發汗解表。如果患者氣盛能吃,大便正常,沒有表證,就可以攻裡治療。春季主生,屬木,身體溫熱,應當發汗。夏季主長,屬火,身體發熱煩躁,宜用大發散藥物。長夏主化,屬土,同時也居於四季之間,應當調養飲食。秋季主收,屬金,身體涼而內溫,宜用微下藥物。冬季主藏,屬水,若身體發熱卻怕冷,表示熱在外面而寒在裡面;若身體發冷卻怕熱,表示熱在裡面而寒在外面。

〔潔〕凡傷寒,宜依四時,陰陽升降,逆順剛柔而施治法。氣升浮則順發之,氣收藏則下之。有汗,發熱惡風,脈浮緩者,風傷衛,桂枝。無汗,發熱惡寒,不當風而自憎寒,脈浮緊者,寒傷榮,麻黃。有汗發熱惡風,脈浮緊,無汗發熱惡寒,脈浮緩,謂之榮衛俱傷,青龍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
無汗,發熱不惡風寒,脈沉洪者,可下之。更詳認其厥與不厥,量寒熱淺深而治之。有汗,四肢厥,脈沉微者,名陰厥,四逆湯。無汗四肢厥,脈沉微者,名陽厥,大承氣湯加膩粉。如四肢不厥,身熱,內外皆陽,不動三焦,宜涼藥三五服下之。黃芩甘草湯、黃芩白朮湯、黃芩蒼朮湯、黃芩梔子湯、連翹飲子、小柴胡湯、八正散、涼膈散、白虎湯、五黃散。此上中下三焦藥,宜選用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要根據四季陰陽升降,以及疾病逆順剛柔的特性來制定方法。如果體內氣往上浮,就應該順着它往上發散;如果氣往下收斂,就應該往下引導。如果病人有汗、發熱怕風、脈象浮而緩,這是風邪侵犯了衛氣,應該用桂枝治療。如果病人沒有汗、發熱怕冷、不因為風寒而感到冷,脈象浮而緊,這是寒邪侵犯了榮氣,應該用麻黃治療。如果有汗發熱怕風,脈象浮緊;或者沒有汗發熱怕冷,脈象浮緩,這說明榮衛氣都受損了,應該用青龍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。

如果病人沒有汗、發熱但不怕風寒、脈象沉而洪,可以考慮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還要仔細辨別病人是否有厥證,以及寒熱的程度,再根據情況制定治療方案。如果病人有汗、四肢厥冷、脈象沉而微弱,這是陰厥,應該用四逆湯治療。如果病人沒有汗、四肢厥冷、脈象沉而微弱,這是陽厥,應該用大承氣湯加膩粉治療。如果病人四肢沒有厥冷、身體發熱、内外皆為陽氣偏盛、三焦功能失調,應該用涼性的藥物治療三到五天。例如黃芩甘草湯、黃芩白朮湯、黃芩蒼朮湯、黃芩梔子湯、連翹飲子、小柴胡湯、八正散、涼膈散、白虎湯、五黃散。這些藥物分別針對上、中、下三焦,應該根據病情選擇使用。

中暑脈虛,皆惡寒自汗而渴者,白虎湯。身涼脈緊,熱在內者,急下之,口燥咽乾,不大便是也。無汗,身大熱者,可發汗,升麻湯、大青膏、天麻膏。有汗,身大熱者,桂枝湯、惺惺散、解肌湯、小柴胡湯、白朮防風湯可選用之。發汗者,量四時暄暑燥濕風寒,各宜春涼夏寒秋溫冬熱而發之。

白話文:

中暑脉虚,都怕冷出汗还口渴的,用白虎汤。身体凉脉紧,热在里面的,要赶紧泻下去,口干咽干,大便不畅的,也用这个方子。没有汗,身体很热的,可以用发汗的药,比如升麻汤、大青膏、天麻膏。有汗,身体很热的,可以选择桂枝汤、惺惺散、解肌汤、小柴胡汤、白术防风汤。发汗的时候,要根据四季的燥湿风寒,春凉夏寒秋温冬热,分别选择合适的药物来发汗。

〔錢〕傷風貪睡,口中氣熱,呵欠煩悶,當發散,與大青膏。表證也。(潔古補遺云:小兒外感於風寒,拘急呵欠,煩悶,皮毛澀,口中氣熱者,當發散。秋冬用溫熱藥,春夏用涼寒藥。)

大青膏

天麻(一錢),白附子(生,一錢半),蠍尾(去毒,生,半錢),硃砂(研,一字匕),青黛(一錢,研),天竺黃(一字匕研),麝香(一字匕),烏梢蛇肉(酒浸,焙乾取末,半兩),

白話文:

孩子受風寒感冒,容易嗜睡,口氣發熱,打哈欠又覺得煩悶,需要用發散風寒的藥物治療,可以服用大青膏。這屬於表證,也就是初期症狀。

上同研細,生蜜和成膏,每服半皂子,或一皂子大。月中兒,粳米大,同牛黃膏、薄荷水化一處服之。五歲以上,同甘露散服。

雄黃膏,治傷風溫壯熱引飲。

雄黃(小棗大,研,蘿蔔根水並醋一大盞煮盡),甘草末,川甜硝(各三錢),寒水石(研細,五錢匕),腦子(一字匕),硃砂(五分),

白話文:

將上面研磨成細粉,加入生蜂蜜混合成膏狀,每次服用半顆皂子大小,或一顆皂子大小。對於月中的嬰兒,用粳米大小的藥量,與牛黃膏和薄荷水混合在一起服用。五歲以上者,則與甘露散混合服用。

雄黃膏用於治療傷風溫熱導致的發熱口渴。

雄黃(大小如小棗,研磨成粉,用蘿蔔根水和醋一大盞煮至乾涸),甘草末、川甜硝(各三錢)、寒水石(研磨成細粉,五錢匕)、腦子(一字匕)、硃砂(五分)。

上研勻,煉蜜成膏,薄荷湯化下半皂子大。

上大青膏,發散貪睡,口氣熱,呵欠煩悶,表症者,蓋為三歲以下小兒,未能言者設也。

〔《活》〕尋常風壅發熱,鼻涕痰嗽煩渴,惺惺散主之,(方見瘧。)

〔海〕傷寒、時氣、風熱,痰壅咳嗽,及氣不和者,四君子加細辛、栝蔞、桔梗各一分,生薑、薄荷煎。或加防風、川芎各一分。內有寒,及遇天寒欲發散者,則去栝蔞,加桔梗。多虛汗,夜啼者,加麥門冬。傷風身熱頭痛氣促者,四君子加川芎、防風等分,細辛、羌活減半,同煎。

白話文:

將研磨好的藥材混合均勻,煉製成膏狀,用薄荷湯化開,每次服用量為半個皂子大小。

大青膏可以治療發散貪睡、口氣熱、呵欠煩悶的表症,尤其適用於三歲以下還不會說話的小孩。

尋常風寒引起的發熱、鼻涕痰嗽、煩渴、昏昏欲睡等症狀,可以用惺惺散來治療。(方劑見瘧疾篇)

傷寒、時氣、風熱導致的痰壅咳嗽、氣不和等症狀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細辛、栝蔞、桔梗各一分,生薑、薄荷煎服。也可以加防風、川芎各一分。如果體內有寒氣,或者遇到天冷想要發散寒氣的,就去除栝蔞,加多一些桔梗。如果經常出虛汗,晚上啼哭,就加麥門冬。傷風引起的身熱頭痛、氣促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川芎、防風等分,細辛、羌活減半,一起煎服。

〔《活》〕咽喉不利,痰實咳嗽,鼠黏子湯。

〔云〕,人參羌活散,治小兒寒邪,及瘟氣時疫,瘡疹,頭痛體疼,壯熱,多眠不語,潮熱煩渴,痰實咳嗽。

羌活,獨活,柴胡,人參,芎藭,枳殼(炒),甘草(炙。各二兩),前胡,桔梗,天麻(酒浸,炙),地骨皮(各半兩),白茯苓(去皮,二兩)

白話文:

咽喉不適,痰多咳嗽,可以用鼠黏子湯治療。

人參羌活散用於治療小兒寒邪、瘟疫時疫、瘡疹、頭痛身痛、發燒、嗜睡不語、潮熱煩渴、痰多咳嗽等症狀。

藥方包含: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人參、芎藭、枳殼(炒)、甘草(炙,各二兩)、前胡、桔梗、天麻(酒浸,炙)、地骨皮(各半兩)、白茯苓(去皮,二兩)。

上為散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薄荷少許,同煎,去渣溫服,不拘時候。

七寶散,治時氣,頭昏體熱,小兒同乳母服,大人亦可。

紫蘇葉,香附(炒。各三兩),陳皮,甘草(炙),桔梗,白芷,川芎(各一兩),

上㕮咀,薑、棗煎服。

〔海〕,麻黃黃芩湯,治小兒傷寒無汗,頭痛,身熱惡寒。

麻黃,赤芍,黃芩(半兩),甘草,桂枝(各二錢半),

白話文:

取藥材,每服兩錢,水一盞,加入少許薄荷,一起煎煮,去渣溫熱服用,不限時間。此方名為七寶散,可治時氣、頭昏體熱,小孩及哺乳母親皆可服用,大人亦可。取紫蘇葉、香附(炒)、陳皮、甘草(炙)、桔梗、白芷、川芎,研磨成細末,以薑、棗煎服。另外,麻黃黃芩湯可治小兒傷寒無汗、頭痛、發熱怕冷,取麻黃、赤芍、黃芩、甘草、桂枝煎服。

上為粗末,水煎服。

升麻黃芩湯,治傷風有汗,頭疼,發熱惡風。

升麻,葛根,黃芩,芍藥(各五錢半),甘草(一錢半),

上㕮咀,每服二錢,水煎溫服。

上惺惺散等藥,發散頭痛、發熱、惡風寒表證者,蓋為三歲以上小兒能言者設也。能言,故頭疼、惡風寒可問而知也。前五方通治有汗無汗、惡風惡寒,第五方治無汗惡寒,第六方治有汗惡風。

〔錢〕與大青膏不解散,有下證當下,大黃丸主之。大熱飲水不止而善食者,可微下,余不可下也。(此里症也。《潔古補遺》云:大熱、飲水、能食、不大便,用大黃丸作散子與服之。如清便自調,慎不可妄下,恐外熱逐於內而變結胸,危證多矣。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清水煎煮後服用。升麻黃芩湯主治傷風有汗、頭痛、發熱怕風。升麻、葛根、黃芩、芍藥(各五錢半)、甘草(一錢半)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清水煎煮後溫服。這些藥物可以散發頭疼、發熱、怕風寒的表證,適用於三歲以上會說話的小孩。會說話,就能表達頭疼、怕風寒的症狀。前五個方劑可以治療有汗無汗、怕風怕寒,第五個方劑專治無汗怕寒,第六個方劑專治有汗怕風。如果與大青膏服用後沒有效果,有下證就應該下瀉,服用大黃丸為主。如果發熱大量喝水不停卻能吃東西,可以輕微下瀉,其他情況則不可下瀉。(這是裡證。《潔古補遺》中記載:發熱、喝水、能吃、不排便,可用大黃丸製成散劑服用。如果大便自行調順,就不要輕易下瀉,以免外熱進入內部而變成結胸,這樣就非常危險。)

大黃丸,治風熱裡實,口中氣熱,大小便秘赤,飲水不止,有下證者,宜服之。

川芎(半兩),黑牽牛(半兩,半生半熟炒),大黃(一兩,酒蒸),甘草(二錢半,炙)

上為細末,稀糊和丸麻子大。二歲每服十丸,溫蜜水下,乳後服。以溏利為度,未利,加丸數。

〔《活》〕頭額痛,身體發熱,大便黃赤,腹中有熱,四順散、連翹飲、三黃丸主之。(四順飲、連翹飲、三黃丸,並見痘門。)身體潮熱,頭目昏痛,心神煩躁,小便赤,大便秘,此熱劇也,洗心散、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洗心散,見痘門。)

白話文:

大黃丸主治風熱內盛,口氣灼熱,大小便不通暢且顏色發紅,不停渴飲,並有下痢症狀的人,適合服用。配方為川芎半兩、黑牽牛半兩(半生半熟炒)、大黃一兩(酒蒸)、甘草二錢半(炙),研磨成細末,用稀糊調製成麻子大小的丸子。二歲小孩每次服用十丸,溫蜜水送服,哺乳後服用。以大便稀軟為度,若未見效可增加丸藥數量。此外,頭額疼痛、身體發熱、大便黃赤、腹部灼熱,可服用四順散、連翹飲、三黃丸。身體發熱、頭昏目眩、心煩意亂、小便赤紅、大便不通,則屬於熱盛,可服用洗心散、調胃承氣湯。

頭額身體溫熱,大便白而酸臭者,胃中有食積,雙聖丸主之。(方見食癖門。)

〔潔〕如身表無大熱,而小便不利,是有濕熱結膀胱,仍用勝濕藥白朮、茯苓之類利小便,則其熱自退。

〔云〕小兒傷寒,煩熱,小便赤澀,大便褐色,面赤熱者,導赤散。

〔錢〕傷風兼藏:兼心,則驚悸;兼肺,則悶亂喘息,哽氣,長出氣,嗽;兼腎,則畏明。各隨補母,藏虛見故也。

傷風手足冷,脾臟怯也。當先和脾,後發散。和脾,益黃散;發散,大青膏主之。(此治陰厥有汗,脈沉微者。若陽厥無汗,脈沉滑者,不宜此法,宜大承氣湯而加膩粉。)

白話文:

頭部、額頭和身體都感到溫熱,大便顏色發白且帶有酸臭味,這是胃裡有食物積滯的情況,可以用雙聖丸來治療。

如果身體表面沒有明顯的發熱,但小便排泄不順暢,這是濕熱停滯在膀胱導致的,可以用利尿的藥物,例如白朮、茯苓等,來幫助排出小便,這樣濕熱自然就會消退。

小兒患傷寒,伴有發熱、煩躁不安,小便顏色發紅且排泄不暢,大便呈褐色,臉色發紅發熱,可以用導赤散來治療。

傷風感冒,同時也會影響其他臟腑:如果影響到心臟,就會出現心悸;如果影響到肺臟,就會出現胸悶、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難、咳嗽;如果影響到腎臟,就會怕光。針對不同的情況,應該根據不同的臟腑進行滋補,因為這是因為臟腑虛弱而導致的疾病。

傷風感冒,手腳冰冷,這是脾臟虛弱造成的。應該先調理脾臟,然後再驅散風邪。調理脾臟可以使用益黃散,驅散風邪可以使用大青膏。

這種方法適用於陰虛發熱伴有汗出、脈象沉微的患者。如果陽虛發熱沒有汗出,脈象沉而滑,則不適用這種方法,應該用大承氣湯並加入膩粉來治療。

傷風自利,脾臟虛怯也。當補脾,後發散。補脾,益黃散;發散,大青膏主之。未瘥,調中丸主之。有下證,大黃丸下之,後服溫驚丸。

傷風腹脹,脾臟虛也。當補肺,必不喘,後發散,仍補脾也。去脹,塌氣丸主之;發散,大青膏主之。

傷風吐瀉。(治見吐瀉門。治吐瀉,用益黃散、白朮散;發散,用大青膏。)

〔湯〕治夾驚傷寒,熱極生風,,薄荷散,。

白話文:

傷風伴隨腹瀉,是脾臟虛弱所致。應該先補脾,之後再發散。補脾可用益黃散,發散可用大青膏。若症狀未癒,可用調中丸。若有下瀉症狀,可用大黃丸治療,之後服用溫驚丸。

傷風伴隨腹脹,也是脾臟虛弱所致。應該先補肺,防止喘不過氣,之後再發散,同時也要補脾。消除腹脹,可用塌氣丸,發散可用大青膏。

傷風伴隨嘔吐腹瀉,需參照治療嘔吐腹瀉的章節。治療嘔吐腹瀉,可用益黃散、白朮散;發散可用大青膏。

治療夾雜驚恐的傷寒,熱極生風,可用薄荷散。

薄荷葉(半兩),羌活,全蠍,麻黃(去節),甘草(半分),天竺黃,殭蠶,白附子(炮。各一分),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水小半盞,煎至三分,加竹瀝少許妙。

〔云〕小兒表傷寒,則皮膚閉而為熱。盛即生風,欲為驚搐。血氣未實,不能勝邪,故發搐也。大小便依度,口中氣熱,當發之,宜大青膏。

肺盛,復有風冷,則胸滿短氣,氣急,喘嗽,上氣。當先散肺,後發散風冷。散肺,瀉白散;散風,大青膏主之。若止傷寒,則不胸滿。

白話文:

薄荷葉半兩、羌活、全蠍、麻黃(去節)、甘草半分、天竺黃、殭蠶、白附子(炮製)各一分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小半碗水煎至三分,加入少許竹瀝即可。

小兒表寒傷寒,皮膚閉塞而發熱,熱盛則生風,容易驚厥。血氣未充實,不能抵抗邪氣,因此發作抽搐。大小便正常,口中有熱氣,應該發汗,可用大青膏治療。

肺氣盛實,又受風寒侵襲,就會胸悶氣短、氣喘、咳嗽、上氣。應先散肺氣,再散風寒。散肺氣可以用瀉白散,散風寒用大青膏治療。如果只是單純的傷寒,則不會出現胸悶的症狀。

腎虛則畏明,宜補腎地黃丸。(有表者,間用大青膏發散之。)

傷風,下後虛熱,以藥下之太過,胃中虛熱,飲水無力,當生胃中津液,多服白朮散。小兒結熱於內,口乾而渴,身黃體重者,宜白朮散。

〔湯〕傷寒發渴,宜白虎湯。

〔潔〕大熱飲水,能食不大便,用大黃丸作散服之。

上三方,白朮散治虛渴,為下後而食少胃虛者設也;白虎湯、大黃丸治實渴,為未經下而能食不大便者設也。

〔潔〕傷寒咳嗽吐清水,哽氣長出氣,是肺之不足也。合用阿膠散。面白如枯骨者,死不治。身熱咳嗽吐痰者,當用褊銀丸。(方見咳嗽門。)

白話文:

腎臟虛弱的人容易怕光,適合服用補腎地黃丸。如果伴隨發熱症狀,可以間歇使用大青膏來發散。

傷風感冒後,身體虛弱,伴隨下焦虛熱,服用瀉藥過度,導致胃中虛熱,喝水無力,應該滋養胃中津液,多服用白朮散。小兒體內積熱,口乾舌燥,身體發黃沉重,也適合服用白朮散。

傷寒發熱口渴,應該服用白虎湯。

大熱口渴,能吃但無法排便,應該服用大黃丸散劑。

以上三種藥方,白朮散用於治療虛熱口渴,針對的是瀉藥後食慾不振、胃虛的人;而白虎湯和大黃丸則用於治療實熱口渴,針對的是尚未服用瀉藥,但能吃但無法排便的人。

傷寒咳嗽,咳出清痰,呼吸困難,氣息長而微弱,是肺氣不足。應該服用阿膠散。面色蒼白如枯骨者,無法救治。身體發熱咳嗽,咳出痰液者,應該服用褊銀丸。 (詳細藥方請參考咳嗽門。)

上二方治咳嗽,阿膠散治虛嗽,為哽氣長出氣者設也;褊銀丸治實嗽,為痰盛喘滿者設也。若有表證惡風寒而嗽者,當用惺惺散、加減四君子湯、鼠黏子湯之類是也。

陰厥、陽厥。(見大法條。)

〔潔〕身大熱,吐逆不止者,茯苓半夏湯。(即小半夏加茯苓湯,方見嘔門。)

〔湯〕傷寒嘔者,,枳殼半夏湯,。

枳殼,半夏(各半兩),

白話文:

上面兩種方子用於治療咳嗽,阿膠散治虛嗽,適合氣虛咳喘者;褊銀丸治實嗽,適合痰盛喘滿者。若有外感風寒而咳嗽者,則應使用惺惺散、加減四君子湯、鼠黏子湯等方。

陰厥、陽厥。(詳見大法條。)

身熱且吐逆不止者,可用茯苓半夏湯。(即小半夏加茯苓湯,方劑詳見嘔門。)

傷寒引起嘔吐者,可用枳殼半夏湯。

枳殼、半夏各半兩。

上水一碗,姜十片,煎至小半碗。十歲以下作五服。

藿香正氣散,治傷寒發嘔。

藿香葉,厚朴(制),半夏(制),甘草(炙),陳皮,蒼朮(米泔浸淘,各等分)

上㕮咀,每服二錢,水半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至二分,去渣溫服。

〔潔〕大吐者,當下之,白餅子、珍珠丸、消積丸。(三方俱見癖門)潮熱,有時胸滿短氣,嘔吐者,桃枝丸。(方見小兒積熱門。)

白話文:

取一碗水,加入十片薑,煎煮至剩下半碗。十歲以下的孩子,每次服用五分之一碗。

藿香正氣散,可以治療傷寒發熱嘔吐。

將藿香葉、厚朴(制)、半夏(制)、甘草(炙)、陳皮、蒼朮(米泔浸淘,各等分)研磨成粉末。每次取兩錢,用半杯水,三片薑,一枚棗,煎煮至三分之二,去渣溫服。

如果患者大量嘔吐,應立即服用白餅子、珍珠丸、消積丸。如果患者出現潮熱、胸悶氣短、嘔吐,可服用桃枝丸。

上七方,治傷寒嘔吐。前二方治痰飲而吐,中一方治有表而吐,後四方治有里而吐。其桃枝丸治裡熱而吐,餘二方治表寒而吐也。

〔湯〕傷寒自汗,當補虛前胡,小建中湯減桂,加黃耆、人參、地黃。

黃耆(一兩),白芍(三兩),甘草,人參,熟地(各半兩),

上㕮咀,每二錢,水半盞,煎至三分,去渣服。

小兒傷寒形症:頭痛,體痛,鼻塞或流涕,喉內喘息,兩手脈洪數,頰天麻澀,身上寒毛起,口鼻出水眼赤黃,口乾澀,咳嗽,山根青色,噴嚏,

白話文:

上七方,治傷寒嘔吐

這七個方子,都是治療傷寒所引起之嘔吐的。前兩個方子治療的是痰飲引起的嘔吐,中間那個方子治療的是有表證引起的嘔吐,後面的四個方子則治療的是有裡證引起的嘔吐。

其中,桃枝丸治療的是裡熱引起的嘔吐,另外兩個方子則治療的是表寒引起的嘔吐。

〔湯〕傷寒自汗,當補虛

如果傷寒患者自汗不止,應該用補虛的藥方,例如小建中湯,但要減去桂枝的劑量,並加入黃耆、人參、地黃。

方劑:

黃耆(一兩)、白芍(三兩)、甘草、人參、熟地(各半兩)

製法: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二錢,加水半盞,煎煮至三分,去渣服用。

小兒傷寒形症

小兒傷寒的症狀表現為:頭疼、全身疼痛、鼻塞或流鼻涕、喉嚨裡喘氣、脈搏洪數、兩頰紅赤、身上寒毛豎起、口鼻流出清水、眼睛發紅,口乾舌燥、咳嗽、鼻根發青、打噴嚏等等。

〔《活》〕頭目疼痛,而畏人惡寒者,此傷寒證也。

〔云〕設令小兒卒暴身壯熱惡寒,四肢冷,或耳尻冷,鼻氣熱,為斑疹也,與傷寒表證相似。此胎氣始發,自內之外,若與傷寒表證同治者誤也,當作斑疹治之。

白話文:

在中醫古代文獻中,提到:

「[《活》]頭目疼痛,並且對人感到畏懼,有畏寒的情況,這是傷寒的症狀。

[雲]假設小孩突然出現身體發熱,但又畏寒,四肢冰冷,或者耳朵後方和鼻子的氣息熱感,這可能是斑疹的表現,與傷寒的表面症狀有些相似。這是胎兒的氣質開始發作,從內部向外表現出來,如果按照傷寒的表面症狀來治療會有誤導,應該作為斑疹來進行治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