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三·傷寒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三·傷寒部 (5)

1. 多眠多汗脈浮為風溫

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更遇於風,變為風溫。(論見大法。)

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禁,直視失溲。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瘛瘲。若火熏之,一逆而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(經云:傷寒發汗已,則身涼。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非傷寒,乃風溫也。)

白話文:

陽氣表淺浮滑,陰氣虛弱濕潤,再加上風寒侵襲,就會轉化成風溫病。風溫病患者,脈象浮滑,自發汗,身體沉重,嗜睡,呼吸鼾聲明顯,說話困難。如果服用寒涼藥物,容易出現小便失禁,眼睛直視,神志不清。如果內熱較重,會出現輕微黃疸,嚴重時像驚癇發作,四肢抽搐。如果熱毒燻灼,病情加重,就會迅速危及生命。

2. 風溫續法

〔《活》〕風溫者,脈尺寸俱浮,頭疼身熱,常自汗出,體重,其息必喘,四肢不收,嘿嘿但欲眠,治在少陰、厥陰。不可發汗,發即譫言獨語,內煩躁不得臥。若驚癇,目亂無精,如此死者,醫殺之耳。風溫忌發汗,宜葳蕤湯。身灼熱者,知母乾葛湯。如渴甚者,栝蔞根湯。脈沉,身重,汗出者,漢防己湯。

葳蕤湯,治風溫,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,傷寒,發熱,頭眩痛,喉咽干,舌強,胸內疼痞,腰背強。

葛根(半兩),葳蕤(三分),石膏(一兩,杵碎),白芷(半兩),麻黃(用沸湯泡,半兩),羌活(去蘆,一兩),川芎(三錢),甘草(炙,半兩),杏仁(去皮、尖,雙仁者半兩),青木香(一錢),

白話文:

風溫患者脈象浮,頭疼發燒,經常自汗,身體沉重,呼吸急促,四肢無力,昏昏欲睡。治療要針對少陰、厥陰。不可發汗,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無法躺臥。如果出現驚厥、眼花神志不清,這種情況患者死亡,就是醫生治死的。風溫忌發汗,宜用葳蕤湯。身體灼熱者,用知母乾葛湯。如果口渴嚴重,用栝蔞根湯。脈象沉,身體沉重,出汗者,用防己湯。

葳蕤湯,用於治療風溫,也可用於治療冬溫和春天的中風、傷寒,發熱、頭昏痛、咽喉干、舌強、胸悶疼痛、腰背酸痛。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半鍾,日三四服。

知母乾葛湯,治風溫,身體灼熱甚者。

知母(三錢),葛根(八錢),石膏(六錢),甘草,黃芩,木香,升麻(各一錢),葳蕤(三錢),南星(二錢,生),人參,川芎(各一錢),麻黃(去節),防風,杏仁,羌活(各二錢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鍾,去渣服。

防己湯,治風溫,脈浮、身重、汗出。(一方無人參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半個鐘頭,一天服用三到四次,用於治療風溫,症狀為身體灼熱明顯。

知母三錢,葛根八錢,石膏六錢,甘草、黃芩、木香、升麻各一錢,葳蕤三錢,南星(生)二錢,人參、川芎各一錢,麻黃(去節)、防風、杏仁、羌活各二錢。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鍾,去渣服用。

防己湯用於治療風溫,脈浮、身體沉重、汗出,一種配方中不含人參。

防己(四錢),甘草,黃耆(各一兩),生薑(二兩),白朮(三兩),人參(一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煮取一中盞,去渣,飲訖,仍坐被中,汗出如蟲行,或被臥取汗出。(許學士云:風溫誤汗,用防己黃耆湯救之。)

〔海〕治風溫。《活人》本方葳蕤湯,以有麻黃不敢用,宜白朮湯主之。(方見前太陽病發熱續法。)若頭眩汗出,筋惕肉瞤者,加牡蠣。若腰背強硬者,加羌活。若舌乾發渴者,加人參。若身灼熱甚者,加知母。若身體重多汗者,加黃耆。若內傷冷者,不加。

白話文:

防己四錢,甘草、黃耆各一兩,生薑二兩,白朮三兩,人參一兩,一起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杯半水煎煮,煮至剩下半杯,去渣服用。服用後,蓋好被子,待汗像蟲子爬行一樣冒出來,或是躺著出汗即可。 許學士說:如果風溫病誤出汗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救治。

此方主治風溫病。 《活人》中此方叫做葳蕤湯,由於有麻黃不敢使用,因此應該用白朮湯治療。 若頭暈出汗,筋惕肉瞤,可加牡蠣。 若腰背僵硬,可加羌活。 若舌乾口渴,可加人參。 若身體灼熱,可加知母。 若身體沉重多汗,可加黃耆。 若內傷寒涼,則不加黃耆。

3. 一身盡痛為濕

痛而發黃為中濕,痛不得轉側為風濕。《活人》又以身痛脈沉為中濕,脈浮為風濕,亦通。治法見太陽病體痛門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疼痛並伴有黃色分泌物,這可能是中濕症狀;如果疼痛使身體無法轉動,這是風濕的表現。《活人》一書提到,身體疼痛且脈搏沈是中濕,脈搏浮動則是風濕,這種觀點也是可以接受的。治療方法可以在太陽病體痛部分找到。

4. 身反張為痓

有汗為柔痓,無汗為剛痓。(治法見柔痓門。)

5. 熱入血室

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,經水適來,得之七八日,熱除而脈遲,身涼,胸脅下滿,如結胸狀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也。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。(東垣云:妄見妄聞,夜夢亡人,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,刺期門。與此義同。)

許學士云:有婦人患熱入血室證,醫者不識,用補血調氣藥,延養數日,遂成血結胸。或勸用前藥。予曰:小柴胡已遲,不可行也。無已,則有一焉,刺期門穴斯可矣。予不能針,請善針者治之,如言而愈。

或問曰:熱入血室,何謂而成結胸也?予曰:邪氣傳入經絡,與正氣相搏,上下流行,或遇經水適來適斷,邪氣乘虛而入血室,血為邪迫,上入肝經,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,復入膻中,則血結於胸也。何以言之?婦人平居,水當養於木,血當善於肝。方未受孕,則下行之以為月水;既妊,則中蓄之以養胎;及已產,則上壅之以為乳,皆此血也。

白話文:

婦女中風,發燒怕冷,月經剛來,病了七八天,燒退了,脈搏卻很慢,身體發涼,胸口兩側感到脹滿,像是結胸一樣,還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,這是熱氣進入血液,導致血室受損。應該用針灸刺期門穴,根據病情調節針刺手法,達到瀉火排毒的效果。

今邪氣蓄血,並歸肝經,聚於膻中,結於乳下,故手觸之則痛,非湯劑可及,故當刺期門也。

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晝日明瞭,夜則譫語,如見鬼狀者,此為熱入血室,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(《活人》云:小柴胡和之。犯胃氣謂下之,犯上二焦謂發汗也。)

〔《衍》〕有一婦人,溫病已十二日,診之,其脈六七至而澀,寸稍大,尺稍小,發寒熱,頰赤口乾,不了了,耳聾。問之,病數日經水乃行,此屬少陽熱入血室也。若治不對病,則必死。乃按其證與小柴胡湯,服之二日,又與小柴胡湯加桂、乾薑一日,寒熱遂止。又云:我臍下急痛。

白話文:

現在邪氣積聚在血脈中,並進入肝經,聚集在膻中,在乳房下方形成結塊,所以用手觸摸就會感到疼痛,單靠湯藥無法達到治療效果,因此應該用針刺期門穴。

婦女患上傷寒,發熱,月經來潮,白天清醒,晚上卻胡言亂語,像是看到鬼一樣,這是熱邪侵入血室,並沒有影響到胃氣和上焦,會自然痊癒。(《活人》書中記載: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影響到胃氣就應該用瀉下藥物治療,如果影響到上焦就應該用發汗藥物治療。)

有一個婦女,溫病已經持續了十二天,診脈發現脈象沉細,浮沉有力,寸脈略微大,尺脈略微小,發寒發熱,面頰發紅口乾,神志不清,耳朵聽不見。詢問得知,她生病好幾天後月經才來,這屬於少陽熱邪侵入血室。如果治療方法不對,就會危及生命。根據她的症狀,給她服用小柴胡湯,服藥兩天後,又加了桂枝、乾薑的小柴胡湯,服藥一天,寒熱症狀就消失了。她又說:我的下腹部疼痛難忍。

又與抵當丸微利,臍下痛痊,身漸涼,脈漸勻,尚不了了。仍復與小柴胡湯。次日又云:我但胸中熱躁,口鼻乾。又少與調胃承氣湯,不得利。次日又云:心下痛。又與大陷胸丸半服,利三行。次日,虛煩不樂,時亦有所見,時復狂言。雖知其尚有燥屎,以其極虛,不敢攻之。

遂與竹葉湯,去其煩熱。其夜大便自通,至曉兩次,中有燥屎數枚,而狂言虛煩盡解。但咳嗽唾,此肺虛也,恐乘虛而成肺痿。遂與小柴胡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乾薑、五味子湯。一日咳減,二日而病悉愈。以上皆用張仲景方。

白話文:

患者服用了抵當丸後,腹痛減輕,身體漸漸涼爽,脈象也變得平穩,但症狀並未完全消除。於是又給他服用小柴胡湯。隔天患者表示胸中燥熱,口鼻乾燥。便給他服用少量調胃承氣湯,但沒有效果。

隔天患者又說心下疼痛,便給他服用半劑大陷胸丸,服藥後排泄三次。隔天患者感到虛煩不樂,偶爾神志不清,時常胡言亂語。雖然知道他腸道中還有燥屎,但因為患者非常虛弱,不敢再用攻下之法。

於是給他服用竹葉湯,以清熱去煩。當晚患者便自行排便,到早上已經排泄了兩次,其中有幾枚燥屎,狂言虛煩症狀也完全消失。只是患者還咳嗽帶痰,這是肺虛的表現,擔心他會因此虛弱而發展成肺痿,所以給他服用小柴胡湯,去掉了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並加入乾薑、五味子。服藥一天後咳嗽減輕,兩天後病症完全痊癒。以上所有藥方皆出自張仲景之手。

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如瘧狀,發作有時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婦女患中風病約七八天後,開始出現反復發燒和畏寒的症狀,而且這些症狀會在固定時間發生,且正好在月經期結束時出現,這可能表示熱邪進入了血脈,導致血液凝結,使病情表現類似於間歇性的熱病發作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