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7)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7)
1. 癲癇
代赭石(一兩,生),白礬(二兩,生)
上為細末,稀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冷水送下,不拘時。
〔仲〕風引湯,治癇疾瘛瘲。(方見後。)
〔無〕,礬丹丸,治五癲百癇,無問陰陽冷熱。
虢丹,晉礬(各一兩)
上用磚鑿一窠,可容二兩許,先安丹在下,次安礬在上,以炭五斤。熾令炭盡,取出細研,以不經水豬心血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十丸至二十丸,橘皮湯下。
〔世〕治暗風,遠年日久不愈,皆可服。用地黃。廣南道地者,不計多少,火煅醋淬七次,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,年深者亦治。
〔羅〕,參朱丸,治風癇,大有神效。
人參,蛤粉,硃砂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㠟豬心血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金銀花湯下,食遠服。
神應丹,治諸癇。
用好辰砂,不拘多少,為細末,用豬心血和之得所,以蒸餅裹蒸取出,就熱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一丸,食遠臥時,煎人參湯下,大有神效。
琥珀壽星丸
天南星(一斤,撅坑二尺深,用木炭五斤煅熱,取出炭,用好酒一升潑之,將南星趁熱下坑,用盆蓋訖合,過一宿取出,再焙乾為末),琥珀(四兩,取末),硃砂(二兩,一半為衣,一半入藥)
豬心三個取血,另打生薑麵糊攪令稠黏,將豬心血和入藥末,丸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煎人參湯空心送下,日進三服。
〔世〕,密陀僧散,治暗風。
取密陀僧成塊者,以鐵線纏,又用鐵線懸掛,火煅紅,用酒醋一升淬盡,出火毒,研極細,每服一錢,麝香酒調下。
治癇疾。凌霄花一味,為細末,每三錢,空心酒調服,每服藥時,以木梳不住手梳其發,又用冷水一碗,逐口含之,水溫則換,水盡住梳,如此四十九日,永絕其根。
《楊氏家藏》,五癇丸,治癲癇發作,不問新久,並宜服之。
天南星(炮,一兩),烏蛇肉(酒浸一宿,去皮骨,焙,一兩),硃砂(二錢半,另研),全蠍(二錢,去毒,炒),半夏(二兩,酒洗,焙),雄黃(一錢半,另研),蜈蚣(半條,去頭足,炙),白附子(半兩,炮),白殭蠶(一兩半,炒去絲),麝香(三錢,另研。),白礬(一兩),皂角(四兩,捶碎,水半升揉汁與白礬同熬干,研)
上為末,薑汁煮麵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
〔丹〕治癇疾。
川芎(二兩),防風,豬牙皂角,鬱金,明礬(各一兩),蜈蚣(一條)
上細末,蒸餅丸,如梧子大。空心清茶下十五丸,一日除根。
〔羅〕治癇病、心風病。用天南星,九蒸九曝,為末,生薑汁打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煎人參、麥門冬,菖蒲湯下,亦可。
〔《素》〕春脈者肝也,春脈太過,為病在外,善怒,忽忽眩冒而癲疾。(全文見治法。脈來弦實而強為太過。歲木太過,)甚則忽忽善怒,眩冒而癲疾。(全文見運氣類注。)
白話文:
癲癇
以下列出古代醫方治療癲癇的配方及用法,內容包含多種藥材及不同劑量,並有部分方劑註明來源或功效:
方劑一: 以代赭石、白礬為主要成分,研磨成細末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十丸,冷水送服,不限時間。
方劑二(仲景方): 風引湯,治療癲癇及其他相關疾病(方劑詳見其他記載)。
方劑三(無名氏方): 礬丹丸,治療各種癲癇,不分陰陽虛實、寒熱。以虢丹、晉礬為主要成分,以特殊方法炮製後研磨,再以豬心血為藥引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,橘皮湯送服。
方劑四(世醫方): 治療久治不愈的癲癇,以火煅醋淬七次的熟地黃為主要成分,每次服用二錢,溫酒送服。
方劑五(羅氏方): 參朱丸,治療癲癇,療效顯著。以人參、蛤粉、硃砂等量混合,用豬心血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十丸,金銀花湯送服,飯後服用。
方劑六: 神應丹,治療各種癲癇。以辰砂為主要成分,用豬心血混合後蒸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睡前服用,人參湯送服,療效顯著。
方劑七: 琥珀壽星丸,以炮製過的天南星、琥珀、硃砂為主要成分,並以豬心血和薑汁麵糊為藥引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服用,每日三次,人參湯送服。
方劑八(世醫方): 密陀僧散,治療久治不愈的癲癇。以火煅酒醋淬煉過的密陀僧為主要成分,每次服用一錢,麝香酒送服。
方劑九: 單味藥方,以凌霄花為主要成分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時酒送服,服用期間需不停梳頭並含漱冷水,持續四十九天。
方劑十(楊氏家藏方): 五癇丸,治療各種癲癇,不論病程長短均可服用。以多種藥材如天南星、烏蛇肉、硃砂、全蠍、半夏、雄黃、蜈蚣、白附子、白殭蠶、麝香、白礬、皂角等為主要成分,用薑汁麵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十丸,薑湯送服。
方劑十一(丹溪方): 以川芎、防風、豬牙皂角、鬱金、明礬、蜈蚣等為主要成分,蒸餅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空腹服用十五丸,聲稱一日可根治。
方劑十二(羅氏方): 治療癲癇及心風病,以九蒸九曝的天南星為主要成分,用生薑汁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二十丸,人參、麥門冬、菖蒲湯送服。
方劑十三(《素問》記載): 春季肝氣過盛可能導致癲癇。 (方劑詳見原文)
備註: 以上方劑皆為古代醫方,藥材炮製方法及劑量需謹慎參考,現代醫學治療癲癇應諮詢專業醫師。 此處僅提供歷史資訊,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