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6)

1. 癲癇

癲癇,即頭眩也。痰在膈間,則眩微不僕。痰溢膈上,則眩甚仆倒於地,而不知人,名之曰癲癇。徐嗣伯云:大人曰癲,小兒曰癇,其實一疾也。然與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等仆倒不同。凡癲癇僕時,口中作聲,將省時,吐涎沫,省後又復發,時作時止,而不休息。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之類,則僕時無聲,省時無涎沫者,後不復再發,間有發者,亦如癲癇之常法也。

〔丹〕癇屬驚與痰,宜吐。大率行痰為主,黃芩、黃連、栝蔞、半夏、南星。尋火尋痰,分多少治之,無有不愈。分痰與熱,有熱以涼藥清其心。有痰必用吐藥,吐後用東垣安神丸。此證必用吐,吐後用平肝之藥,青黛、柴胡、川芎之類。

〔海〕治長、洪、伏三脈,風癇、驚癇、發狂、惡人與火者,灸第三椎、第九椎,服局方妙香丸,以針穿一眼子透,冷水內浸少時,服之如本方。若治弦、細、緩三脈,諸癇似狂者,李河南五生丸。(妙香丸方見虛煩條。)

氣亂於頭,則為厥逆,頭重眩僕。(全文見針灸。)邪搏陽,則為癲疾。(見診法,下同。《針經》九針云:邪入於陽,轉為癲疾。)厥成為癲疾。(厥,氣上逆也。)

〔《素》〕帝曰:人生而有病癲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岐伯曰:病名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。(奇病論)

凡癲癇,及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氣厥、屍厥而昏眩倒僕,不省人事者,皆由邪氣逆上陽分,而亂於頭中也。癲癇者,痰邪逆上也。中風寒暑濕及氣厥屍厥者,亦風寒暑濕等邪氣逆上也。邪氣逆上,則頭中氣亂,頭中氣亂,則脈道閉塞,孔竅不通,故耳不聞聲,目不識人,而昏眩無知,仆倒於地也。以其病在頭巔,故曰癲疾。

治之者,或吐痰而就高越之,或鎮墜痰而從高抑之,或內消痰邪使氣不逆,或隨風寒暑濕之法用輕劑發散上焦,或針灸頭中脈絡而導其氣,皆可使頭巔脈道流通,孔竅開發,而不致昏眩也。是知癲癇之癲,與厥成癲疾,眩冒癲疾之巔,一疾也。王太僕誤分癲為二疾,獨孫真人始能一之,今特冠此氣亂頭巔等經文於癲癇篇首,使人知疾有所歸,而治有所據也。

〔《局》〕碧霞丹,治五癇疾。(方見虛實門。)

〔世〕治暗風,天麻、南星、半夏、殭蠶、白附子、防風各半兩,白礬二兩,用木瓜一個,切去頂取穰,納前藥末,用原頂覆住,麵包煨熟,就搗如泥為丸。又用皂角二寸敲細,酒半盞,浸一宿。如發時,取前藥一十九粒,納口中,用酒灌下,取出痰即愈。自省後,日服三十粒,薑湯下。

治風癇及心風病,用皂角三挺捶破濾汁,熬如稀糊,攤紙上曬乾,取兩葉如小錢大,用溫漿水浸洗,去紙,注於兩鼻孔,各一蜆殼許,須臾涎下,咬箸瀝盡涎,後服,祛痰丸,。

白話文:

癲癇,就是頭暈的意思。如果痰積在胸膈之間,頭暈會輕微,不會跌倒。如果痰往上溢到胸膈之上,頭暈就會很嚴重,會跌倒在地,不省人事,這就叫做癲癇。徐嗣伯說,大人發作叫癲,小孩發作叫癇,其實是同一種病。但它和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等引起的跌倒不同。癲癇發作時,口中會發出聲音,快要清醒時,會吐出唾液,清醒後又會再次發作,時好時壞,不會停止。而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等引起的跌倒,倒下時沒有聲音,清醒時也沒有唾液,之後不會再發作,偶爾發作也和癲癇的常態一樣。

(丹溪先生認為)癇症是因驚嚇和痰引起的,應該用催吐的方式治療。總的來說,主要以化痰為主,可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瓜蔞、半夏、南星等藥材。要找出引起癲癇的火氣和痰,根據情況的輕重來治療,沒有治不好的。要區分痰和熱,有熱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清心火。有痰就必須用催吐的藥物,催吐後用東垣安神丸。這個病一定要用催吐,催吐後用平肝的藥物,像青黛、柴胡、川芎之類。

(李杲認為)治療脈象呈現長、洪、伏的,屬於風癇、驚癇、發狂、害怕人和火的病人,可以灸第三椎和第九椎,服用局方的妙香丸,用針穿過一眼子透,在冷水裡浸泡一會,然後服用,像本方一樣。如果治療脈象呈現弦、細、緩的,屬於各種像發狂的癇症,可以使用李東垣的五生丸。(妙香丸的配方在虛煩條中有記載。)

氣機紊亂到頭部,就會導致厥逆,頭暈頭重而跌倒。(全文詳見針灸篇。)邪氣侵犯陽氣,就會形成癲疾。(詳見診法篇,以下同。《針經》說,邪氣進入陽經,就會轉變成癲疾。)厥逆會發展成癲疾。(厥,指的是氣機上逆。)

《素問》中提到,黃帝問道:人生下來就患有癲疾,這種病叫什麼?是如何得來的?岐伯回答說:這種病叫做胎病,是母親在懷孕時受到極大的驚嚇,導致氣機上逆而不能下降,精氣都停留在上面,所以使孩子發為癲疾。(奇病論)

凡是癲癇以及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氣厥、屍厥等引起的昏眩跌倒、不省人事,都是由於邪氣逆行向上,擾亂了頭部。癲癇是痰邪上逆造成的。中風、寒暑濕以及氣厥、屍厥等,也是風寒暑濕等邪氣上逆造成的。邪氣上逆,就會導致頭部氣機紊亂,頭部氣機紊亂,就會導致脈絡閉塞,孔竅不通,所以耳朵聽不到聲音,眼睛看不見人,而出現昏眩無知、跌倒在地的情況。因為病位在頭頂,所以叫做癲疾。

治療的方法,可以用催吐的方式來使痰向上排出,或者用鎮壓的方式使痰向下沉降,或者用內服的方法來消除痰邪,使氣機不逆行,或者根據風寒暑濕的情況用輕劑來發散上焦,或者用針灸頭部的脈絡來疏導氣機,這些方法都可以使頭頂的脈絡暢通,孔竅開通,而不至於出現昏眩。由此可知,癲癇的癲,和厥逆發展成的癲疾,以及眩暈所造成的癲疾,其實都是同一種疾病。王太僕錯誤地將癲分為兩種疾病,只有孫真人能夠將其統一,現在特地將氣機紊亂頭部等經文放在癲癇篇的開頭,是為了讓大家知道疾病的根源,治療時有所依據。

《局方》中記載,碧霞丹,可以治療五種癲癇疾病。(配方詳見虛實門。)

(世醫)治療暗風(癲癇),用天麻、南星、半夏、殭蠶、白附子、防風各半兩,白礬二兩。用一個木瓜,切去頂部,挖出裡面的瓤,放入前面說的藥末,再用原來的頂部蓋住,用麵包住煨熟,然後搗成泥狀做成藥丸。另外,用皂角兩寸敲細,用半盞酒浸泡一宿。發作時,取出前面的藥丸十九粒,放入口中,用酒灌下去,吐出痰來就會好。清醒後,每天服用三十粒,用薑湯送服。

治療風癇和心風病,用皂角三條搗碎取汁,熬成稀糊狀,攤在紙上曬乾,取兩片像小錢大的藥片,用溫米漿水浸泡清洗,去掉紙,分別放入兩個鼻孔中,每個鼻孔放入一個蜆殼那麼多,片刻就會流出唾液,咬住筷子讓唾液流盡,然後服用祛痰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