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3)

1. 心痛

傷寒五六日,大下之後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未全解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

陽明病,胃實脈弦浮大,短氣,腹滿,脅下及心痛,鼻乾無汗,嗜臥身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者,小柴胡湯。(論見胃實。方見往來寒熱。)

白話文:

[心痛]

在感冒後的五到六天,如果用劇烈的方法清肅體內熱毒後,身體仍然持續發燒,而且心裡有種悶痛感,這表示體內的疾病尚未完全康復。這種情況下,可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如果是陽明病(一種中醫辨證的名稱),胃部有實證,脈象呈現弦、浮、大的特徵,同時伴隨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,兩側肋骨下方及心臟區域會感到疼痛,鼻子乾燥且沒有汗,常想躺著休息,皮膚呈現黃色,小便排泄困難,有潮熱的現象,並且時常噁心反胃,這種情況下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(相關理論可參考胃實一節。具體藥方請參照往來寒熱一節。)

2. 心痛續法

〔《摘》〕傷寒飲水過多,腹脹氣喘,心下痛不可忍,宜灸中脘、氣海二穴。如小腹有氣上衝者,宜灸天樞、氣衝、三里、三陰交。(如無此症,只用前穴。)

白話文:

【心痛續法】

如果因為感冒而喝水過量,導致腹部脹大,呼吸困難,且胸口下方疼痛到無法忍受,應該在「中脘」和「氣海」這兩個穴位進行艾灸治療。若小腹部有氣往上衝的感覺,應在「天樞」、「氣衝」、「三里」及「三陰交」這些穴位進行艾灸。(如果沒有上述的症狀,只需要在前面提到的穴位進行治療即可。)

3. 除中

傷寒脈遲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,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眼睛不慧,語言不出,而穀食反多者,此為除中,口雖欲言,舌不能語。凡手足厥冷而利,不當食而食者,恐為除中,試與索餅食之,發熱者除中,不發熱者非也。(論是厥門。)

白話文:

【除中】

若某人患了傷寒,其脈搏遲緩已六七天,卻反而給予黃芩湯來退燒。脈搏遲緩代表身體內有寒氣,現在再用黃芩湯再次去熱,會使腹部變得冰冷,應該會吃不下東西。然而此人反而能進食,這種情況稱為「除中」,預示此人病情危急,可能將不久於人世。

如果一個人眼神呆滯,無法正常說話,但食量卻異常的大,這也是「除中」的表現,雖然他想說話,但舌頭卻無法清晰表達。

一般來說,若四肢冰冷且有下痢的情況,本該避免進食,但他卻仍能進食,可能也屬於「除中」的現象。可以試著讓他吃些索餅,如果吃了後身體發熱,那就是「除中」;如果吃了後沒有發熱,那就不是「除中」。

(以上描述的是有關「厥」的症狀。)

4. 下重

泄利下重,若少陰症欲寐四逆者,四逆湯加薤白散;若熱者,白頭翁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

脈浮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

脈遲浮弱,惡風寒者,表症,醫反下之,遂不食,脅痛身黃,項強,小便難,復與柴胡湯,必下重。(論見脅痛。)

下利脈沉弦者,下重也。(論見下重。)

白話文:

[對於下重的情況],如果出現腹瀉且大便困難,同時伴有少陰證狀,如昏昏欲睡、四肢冰冷的,應使用四逆湯加上薤白散治療;如果是因為熱導致的,則應使用白頭翁湯。(具體藥方和理論請參閱關於下痢的章節。)

如果脈搏呈現浮象,本應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但若使用火灸,會使邪氣沒有出路,反而因火灸而更盛,從腰部以下的部位會感到沉重且麻木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火逆」。

脈搏遲緩、虛弱且浮,且有畏風怕冷的,這是表證的徵兆,但醫生反而用了下法治療,結果導致患者無法進食,並出現脅痛、身體發黃、頸部僵硬、小便困難等症狀,再使用柴胡湯治療,肯定會造成更嚴重的下重問題。(相關討論請參閱關於脅痛的章節。)

如果下痢的病人脈象沉而弦,這就是下重的表現。(相關討論請參閱關於下重的章節。)

5. 身熱惡寒身寒惡熱

病人身大熱,反欲得近衣者,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也。(《活人》云:先以桂枝湯治寒,次以小柴胡加桂以溫其表。)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也。(《活人》云:先與白虎湯加人參除熱,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解其外。)

白話文:

病人身體非常熱,反而想要穿更多衣服的,這表示熱感在皮膚表面,而寒氣則在身體內部深處。(《活人》書中提到:應先用桂枝湯來治療體內的寒氣,再用小柴胡加桂來溫暖身體表面。)

反之,如果病人身體非常冷,卻不想穿更多衣服的,這顯示寒氣在皮膚表面,而熱氣則在身體內部深處。(《活人》書中提到:應先給予白虎湯加上人參來去除體內的熱氣,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解決體表的問題。)

6. 續增啞

射干湯,治初秋暴雨冷,及天行暴寒,其熱喜伏於內,咳嗽曲折不可得氣息,喉啞失聲,干嗽無唾,喉中如梗。

射干(一兩),半夏(二兩半),杏仁(兩半,去皮尖,炒),生薑(炮,二兩),甘草,紫菀(各一兩),橘皮,肉桂,枳實(炙。各二兩),當歸,獨活,麻黃(以上各一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
白話文:

【增補治療失語症】

使用「射干湯」,適用於初秋因突然的暴雨與寒冷天氣,導致身體的熱氣傾向於在體內積聚,引起劇烈咳嗽,呼吸困難,甚至造成聲音嘶啞或失聲,乾咳而無痰,感覺喉嚨有異物感。

配方包含:射干(30克)、半夏(75克)、杏仁(45克,去皮去尖,炒過)、生薑(炮製過,75克)、甘草、紫菀(各30克)、橘皮、肉桂、炙過的枳實(各75克)、當歸、獨活、麻黃(以上各30克)。

這些藥材混合後切碎,每次服用約15克,用大約24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下約192毫升,濾掉藥渣後趁溫暖時服用。

7. 續增斑

〔海〕陽症發斑有四:有溫毒發斑,有熱病發斑,有時氣發斑,有傷寒發斑。(以上四斑《活人》有治法見後。)

斑斑如錦紋,或發之四末,或發之面部,或發之胸背,色紅赤者,胃熱也,紫黑者,胃爛也,一則下早,一則下晚,乃外感熱病而發也,宜用玄參升麻湯、白虎等藥。(王朝奉云:赤斑出,五死一生,黑斑出,十死一生,皆用白虎人參湯、阿膠大青龍湯,兼與紫雪散,大妙。可下者,調胃承氣湯。)

〔《活》〕溫毒發斑者,初春病人肌肉發斑,癮疹如錦紋,或咳,心悶,但嘔者是也。冬時觸冒寒毒,至春始發,初病在表,或已汗吐下,而表證未罷,毒氣未散,以此發斑,宜用黑膏主之。又有冬月溫暖,人感乖戾之氣,冬未即病,至春或被積寒所折,毒氣不得泄,至天氣暄暖,溫毒始發,則肌肉斑疹如錦紋,而咳,心悶,但嘔有清汁,宜用葛根橘皮湯主之。

黑膏方,療溫毒發斑。

生地(半斤,切碎),好豉(一升)

上二味,豬膚二斤,合一處煎,令三分減一,絞去渣,用雄黃、麝香如豆大為末,同藥再煎服之。其毒便從皮中出者則愈。忌蕪荑。

葛根橘皮湯,療冬溫未即病,至春被積寒所折,不得發,至夏得熱,其寒解,冬溫始發,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,而咳,心悶,但嘔吐有清汁,宜服此湯即止。

葛根,橘皮,杏仁(去皮,麩炒),知母,黃芩,麻黃(去節,湯泡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熱病發癍,與時氣發癍並同。夫病人或未發汗,或已經發汗,而熱毒不散,表虛里實,熱毒乘虛出於皮膚,所以發癍瘡癮疹如錦絞,俗名謂之麩瘡,《素問》謂之疹。大抵發癍,不可用表藥,蓋表虛里實,若發其汗,重令開泄,更增癍爛也,宜用玄參升麻湯、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選用之。

玄參升麻湯,治傷寒發汗吐下後,毒氣不能散,表虛里實,發熱於外,故身發癍如錦紋,甚則煩躁譫語。兼治喉閉腫痛。

玄參,升麻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、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熱服。

大青四物湯,治傷寒熱病十日以上,發汗及吐利後,熱不除,身上斑出。

大青(一兩),阿膠,甘草(各一錢半),豆豉(二合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旋入膠再煎,令溶服。

豬膽雞子湯,治五六日斑出。

豬膽(三合),雞子(一枚),苦酒(三合)

上三味,合煎三沸,強人盡服,瘦人煎六七沸服之。

陽毒升麻湯治癍出面。(方見陽毒。)

〔海〕,消毒飲子,治癍。

黍黏子(六錢),荊芥,防風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),

上㕮咀,水煎服。

陰症發癍,出胸背又出手足,亦稀少而微紅者,若作熱症,投之涼藥,大誤矣。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,上獨熏肺,傳於皮膚而為斑點,但如蚊蚋蚤蝨咬形狀,而非錦紋也,宜調中溫胃,加茴香、芍藥,以大建中、陰毒升麻鱉甲湯之類,其斑自退,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。(海藏云:陽明發斑亦有紅點如斑出於皮毛之間者,宜白虎、瀉心等藥,當審之。)

大建中湯(方見治惡寒門。)陰毒升麻鱉甲湯治陰斑。(方見陰毒。)

侯國華病傷寒四五日,身微斑,渴欲飲,診之沉弦欲絕,厥陰脈也。服溫藥數日不已,又以薑、附等藥,覺陽微回脈生,因渴私飲水一杯,脈復退,又見頭不舉,目不開,問之則犯陽易。若只與燒裩散,則寒而不濟矣。遂更用吳茱萸湯一大服,調燒裩散連進二服,出大汗兩晝夜而愈。

〔丹〕發癍似傷寒者,痰熱之病發於外,汗以散之,下之非理。

白話文:

[續增斑]

在海氏醫學觀點中,陽性病症導致的皮膚出現斑點有四種情況:有由溫毒引發的斑點,有熱病導致的斑點,有季節性疾病引起的斑點,也有傷寒造成的斑點。(以上四種斑點的治療方法,《活人書》中有詳細的描述,可參考後文。)

皮膚上的斑點,如同織錦般的紋路,可能出現在四肢末端、臉部或是胸背,顏色鮮紅是胃部有熱的表現,若是呈現深紫黑色,則是胃部損傷的徵兆。一種情況下,早期就應進行排瀉治療,另一種則需稍晚些再進行,這些都是由於外來熱邪引發的疾病,應使用玄參升麻湯、白虎湯等藥物進行治療。(王氏指出:當出現紅色斑點,患者存活率僅有一成;黑色斑點出現,生存機率更低,僅剩一線生機。這兩種情況都應使用白虎人參湯、阿膠大青龍湯,同時配合紫雪散,效果顯著。若適合排瀉治療,則可考慮調胃承氣湯。)

在《活人書》中,提到溫毒引發斑點的情況:初春時節,患者肌肉上出現斑點,如繡花般細緻,可能伴有咳嗽、心悸和噁心嘔吐等症狀。冬季接觸到寒冷毒素,直到春季才開始發病,初期病症主要在外表,可能已通過出汗、催吐或排瀉等方式治療,但表面症狀仍未消失,毒素尚未完全散去,因此導致斑點的出現,應使用黑膏進行治療。另有一種情況,冬季溫度較高,人體受到異常氣候影響,當時未立即發病,到了春季可能因為長期積寒的影響,毒素無法排出,等到天氣轉暖,溫毒開始發作,導致肌肉上出現如繡花般的斑點,伴隨咳嗽、心悸和噁心嘔吐等症狀,應使用葛根橘皮湯進行治療。

黑膏方,用於治療溫毒引發的斑點。

所需材料:生地(約250克,切碎)、優質豆豉(約500毫升)

將豬皮(約1000克)與上述兩種材料一同煎煮,直至量減少三分之一,然後過濾掉殘渣,加入如豆粒大小的雄黃和麝香粉末,再與藥物一同煎煮服用。若毒素能從皮膚排出,病情將得以改善。避免食用蕪荑。

葛根橘皮湯,適用於冬季感受溫暖,但未立即發病,到了春季受到長時間寒氣影響,未能及時排毒,待夏季溫度升高,寒氣解除,冬季的溫熱病才開始發作,導致肌肉上出現斑點,如同繡花般細緻,伴有咳嗽、心悸和噁心嘔吐,且嘔吐物呈清液狀,服用此湯可有效緩解症狀。

所需材料:葛根、橘皮、杏仁(去皮,炒過)、知母、黃芩、麻黃(去節,用水浸泡)、甘草(烘烤,各約15克)

將所有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約15克,加入約300毫升水,煎煮至約150毫升,去掉殘渣,趁熱服用。

熱病引發的斑點,以及季節性疾病導致的斑點,兩者情況相似。患者可能未曾出汗,或者已出汗,但熱毒未散,體內虛弱而實熱,熱毒趁虛而出,影響皮膚,導致斑點和皮疹,如繡花般交織,俗稱為麩瘡,《素問》中稱之為疹。一般來說,出現斑點不宜使用表藥,因為體內虛弱而實熱,如果再用出汗的方法,會使病情加重,斑點更加嚴重,應使用玄參升麻湯、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等藥物進行選擇性治療。

玄參升麻湯,用於治療傷寒後出汗、催吐或排瀉,毒素仍無法散去,體內虛弱而實熱,導致身體外部發熱,因而皮膚出現斑點如繡花般交織,嚴重時還會出現煩躁和胡言亂語。此外,此方也能治療咽喉閉塞和腫痛。

所需材料:玄參、升麻、甘草(烘烤,各約15克)

將所有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約15克,加入約300毫升水,煎煮至約240毫升,去掉殘渣,趁熱服用。

大青四物湯,用於治療傷寒熱病超過十天,出汗、催吐或排瀉後,熱度仍未消退,身體上出現斑點。

所需材料:大青(約30克)、阿膠、甘草(各約4.5克)、豆豉(約60毫升)

將所有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約15克,加入約300毫升水,煎煮至約150毫升,逐漸加入阿膠再次煎煮,直至溶解後服用。

豬膽雞子湯,用於治療第五或第六天出現斑點的情況。

所需材料:豬膽汁(約90毫升)、雞蛋(一個)、醋(約90毫升)

將以上三種材料混合煎煮至沸騰三次,體質較強的人應全部服用,體質較弱的人則需煎煮六至七次後服用。

陽性毒素引發的升麻湯,適用於面部出現斑點的情況。(此方可在陽性毒素相關章節找到。)

海氏消毒飲子,適用於治療斑點。

所需材料:黍粘子(約24克)、荊芥、防風(各約8克)、甘草(約4克)

將所有材料切碎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陰性病症導致的斑點,出現在胸背和手腳,數量稀少且顏色微紅,若將其視為熱性病症,使用寒涼藥物治療,將是一大錯誤。這是因為無根之火聚集在胸中,單獨薰染肺部,傳播至皮膚形成斑點,但其形態更像是蚊蟲叮咬的痕跡,而非繡花般的紋路,應調節中焦溫養胃部,加入茴香、芍藥等成分,使用大建中湯、陰性毒素升麻鱉甲湯等藥物,斑點自然會消退,這種方法可稱為治本而不治標。(海氏指出:陽明經引發的斑點也可能呈現紅色,如同斑點出現在皮毛間,應使用白虎湯、瀉心湯等藥物,應仔細判斷。)

大建中湯(此方可在治療惡寒相關章節找到)。陰性毒素升麻鱉甲湯,適用於治療陰性斑點。(此方可在陰性毒素相關章節找到。)

侯國華先生在傷寒第四或第五天,身體上出現微小斑點,口渴想喝水,檢查後發現脈搏沉弦且近乎消失,這是厥陰脈的特徵。服用溫熱藥物數日後,病情未見好轉,再使用薑、附子等藥物,感覺到陽氣稍微恢復,脈象有所改善,但因口渴私自飲水,脈象再度下降,出現抬不起頭、睜不開眼的情況,詢問後得知他違反了陽易的禁忌。如果只給予燒褲散,將無法解決問題。於是改用一大劑吳茱萸湯,搭配燒褲散連續服用兩次,結果連續兩天兩夜大量出汗,最終康復。

丹溪醫派認為,類似傷寒的斑點,是由痰熱在外表發作,使用出汗方式治療並非合理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