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4)

1.

上件㕮咀,每服半兩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帶熱服,食前。此頭痛苦甚,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疼,非半夏不能療。眼黑頭旋,風虛內作,非天麻不能除,其苗為定風草,亦治內風之神藥也。內風者,虛風是也。黃耆甘溫,瀉火補元氣。人參甘溫,瀉火補中益氣。二術俱甘苦溫,除濕補中益氣。

澤瀉、茯苓,利小便導濕。橘皮苦溫,益氣調中升陽。神麯消食,蕩胃中滯氣。大麥糵寬中助胃氣。乾薑辛熱以滌中寒。黃柏苦大寒,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。

上氣虛挾痰眩運。余嘗治一人,臥則稍輕,但舉足則頭旋眼黑,以天麻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白附、殭蠶、參耆、草、歸、生薑、黃芩煎湯服之,五六日愈,蓋仿此方加減之也。

〔《濟》〕,芎術湯,治胃中濕痰,眩運嘔逆,頭重不食。

川芎,半夏(酒洗),白朮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生薑七片,煎服不拘時。(一方有附子、桂心,無半夏。)

〔嚴〕,旋覆花湯,治中脘伏痰,嘔逆眩運。

旋覆花,半夏,橘紅,乾薑(各一兩),檳榔,人參,甘草,白朮(各半兩)

上銼碎,每服一兩,姜水煎服。

〔仲〕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(方見嘔吐。)假令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頭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

〔子和〕青黛散,搐鼻取涎,治眩神效。(方見頭痛。)

頭風眩運,可用獨聖散吐之。吐訖,可用清上辛涼之藥,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味。仲景云:此痰結胸中而致也。(通聖散見癇。)

獨聖散

瓜蒂(不以多少),鬱金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或二錢,䩾汁調下服之,用雞翎探吐。

〔河間〕,搜風丸,治邪氣上逆,風熱上攻,頭目眩運,大小便結滯。

人參,茯苓(各半兩),滑石(二兩),藿香(二錢半),乾薑,白礬(生,各一兩),蛤粉(二兩),南星,大黃,黃芩(各二兩),牽牛(四兩),薄荷(半兩),半夏(一兩),寒水石(一兩)

上為末,滴水丸,小豆大。每十丸,生薑湯下,加至二十丸,日三服。

〔仲〕,白朮附子湯,治風虛頭重眩苦極,不知食味,暖肌補中益精氣。

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兩半,炮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)

上三味銼,每五錢,姜五片,棗一枚。水鍾半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

〔《本》〕治體虛有風,外受虛濕,身如在空中。二生散

生附子(去皮臍),生南星(各等分)

上二味,㕮咀,每服四大錢,水一鍾,生薑十片,慢火煎至八分,去渣服。戊午年,予在新安有此疾,名醫傳授此方,三服愈。

〔仲〕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白朮主之。(短氣倚息,形如腫,為支飲。)用澤瀉五兩,白朮二兩,以水二升,煮一升,分溫再服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方中,治療頭暈目眩的方法,多種多樣,常用藥材包括半夏、天麻等。半夏能治療痰厥頭痛,天麻則能治療風虛引起的頭暈眼花,其莖葉「定風草」也有同樣功效。「內風」指的是虛風。黃耆、人參、兩種術類藥材都能補益元氣,澤瀉、茯苓則利尿除濕,橘皮理氣,神麴、大麥則幫助消化,乾薑溫中散寒,黃柏清熱瀉火。

有些眩暈是氣虛夾痰引起的。曾經治療過一位病人,臥床時症狀較輕,但只要起身走動就會頭暈眼黑。治療時,使用了天麻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白附子、僵蠶、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生薑、黃芩等藥材煎服,五六天後病癒。這只是參考方劑,實際應用時需要根據病情加減藥物。

《濟生方》中,芎術湯用於治療胃中濕痰導致的頭暈、嘔逆、頭重等症狀。

《嚴氏方》中,旋覆花湯用於治療中脘伏痰引起的嘔逆眩暈。

仲景的半夏加茯苓湯用於治療嘔吐、心下痞滿、膈間積水、心悸眩暈;五苓散則用於治療瘦弱者臍下心悸、吐涎沫、頭暈等症狀(症狀類似水飲)。

《子和方》中,青黛散可通過搐鼻取涎治療眩暈。

獨聖散可用於治療頭風眩暈,服用後再用清熱解表藥物,如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,因為仲景認為這是痰結胸中所致。

河間的搜風丸用於治療邪氣上逆、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目眩暈,以及大小便不通。

仲景的白朮附子湯用於治療風虛引起的頭重眩暈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
《本草》中,二生散(生附子、生南星)用於治療體虛、感受風濕,感覺身體飄浮的症狀。作者曾在新安患此病,經名醫傳授此方,三劑而癒。

仲景的澤瀉白朮湯用於治療心下支飲(一種水飲)引起的眩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