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4)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4)
1. 衄血唾血蓄血續法
〔海〕血症古人用藥,雖有輕重之殊,而無上下之別。今分作上中下三等,以衄血、嘔血、唾血、吐血為上部,血結胸中為中部,蓄血下焦為下部。夫既有三部之分,故藥亦當隨其輕重也。
汗多為衄血,脈浮,灸之。咽燥為唾血,當汗不汗,熱入於裡者,為嘔血、吐血。此在上也,犀角地黃湯主之,涼膈散加生地黃亦可。然衄、唾、嘔、吐俱在上,亦當以輕重分之。大凡血證皆不飲水,惟氣證則飲之,宜詳之。此證乃足太陰所主,脾所不裹,越而上行,所以有吐血、嘔血之候也。
實者犀角地黃湯,虛者黃芩芍藥湯。凡病嘔吐者,以脾所主,故咸用芍藥主之,是知太陰藥也。
血結胸中頭痛身痛,漱水不咽者,衄。無熱胸滿,漱水不欲咽者,喜忘昏迷,其人如狂,心下手不可近者,血在中也,桃仁承氣湯主之。
蓄血下焦其人發狂,小腹滿硬,小便自利,大便反黑,及臍下疼者,抵當湯丸主之。如狂者在中,發狂者在下。
抵當湯丸,藥味同劑,如何是二法?蓋喜忘發狂,身黃屎黑者,疾之甚也;但小腹滿硬,小便利者,輕也,故有湯丸之別。桃仁、大黃等分,水蛭、虻蟲多者作湯,三之二者作丸,丸之名取其數少而緩也,故湯用煎服一升,丸止服七合也。
〔《活》〕病人無表症,不發寒熱,唇燥,但欲漱水不欲入咽,其脈微而沉,小腹硬滿,小便反利,大便必黑,身黃髮狂,此血證諦也。大抵傷寒當汗不汗,裡熱蓄化為血,其人喜忘而如狂,血上逆則喜忘,血下蓄則如狂,輕者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,甚者抵當湯丸,須取盡黑物為效。(按太陽病蓄血者,表症仍在也,今云無表證者,但說得陽明蓄血,為未備。
)
〔海〕喜忘發狂,身黃屎黑者,疾之甚也;但小腹滿小便利者,輕也。
生地黃丸,病人七八日後,兩手脈沉細微,膚冷,臍下滿,或狂或躁,大便實而色黑,小便自利者,此蓄血證也。若老幼氣虛弱者,宜此方主之。
生地黃(自然汁一升,如無生地黃,只用生乾地黃二兩),乾漆(半兩,炒煙盡),生藕(自然汁半升,如無藕,用刺薊汁一升半),藍葉(一握,切細,乾者用末半升),虻蟲(二十個,去翅足,麩內炒黃),水蛭(十個,炒),大黃(一兩,銼如豆大),桃仁(研碎,半兩)
上一處,入水三升,同慢火熬及二升,放冷,分二服。先投一服,至半日許,血未下,再投之。此地黃湯,比抵當湯丸其勢甚輕。如無地黃與藕汁升數,添水同煎。抵當丸恐用之太過,不止損血,故以此湯主之。
白話文:
[鼻出血、咳血、蓄血的治療方法]
古人在處理各種出血病症時,雖然會根據病情輕重選擇不同的藥物,但並未區分病症的部位。現在我們將出血病症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部分:鼻子出血、嘔血、咳血和吐血歸為上部,胸中有血塊的為中部,下焦部位有蓄血的為下部。既然病症分為三部分,治療的藥物也應當跟隨病情的輕重來調整。
大量出汗導致鼻出血,脈搏浮動時,可用灸療。喉嚨乾燥導致咳血,應該出汗卻不出汗,熱邪進入體內,引發嘔血、吐血。這些都屬於上部的病症,犀角地黃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,涼膈散加入生地黃也是可以的。然而,鼻、咳、嘔、吐血都在上部,也應當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分別處理。一般來說,出血症狀的人都不會喝水,只有氣虛的症狀才會喝水,這一點需要詳細瞭解。這種病症主要是由足太陰經主導,脾臟功能失調,血液溢出往上行,因此會出現吐血、嘔血的情況。
對於實證的患者,使用犀角地黃湯,虛證的患者使用黃芩芍藥湯。凡是嘔吐的疾病,由於脾臟負責調節,因此常使用芍藥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,這表明了太陰藥的作用。
胸中有血塊,頭痛、身體疼痛,漱口而不吞嚥的,是鼻出血。如果沒有熱象,胸脹滿,漱口而不願吞嚥,記憶力減退、意識混亂,患者表現出狂躁,手不能靠近心下部位,這是胸中有血的情況,桃仁承氣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。
下焦部位有蓄血,患者表現出發狂,小腹脹滿且堅硬,小便正常,大便反而變黑,以及肚臍下部疼痛,抵當湯丸是主要的治療方法。記憶力減退、發狂在中焦,發狂的症狀在下焦。
抵當湯丸,藥物成分相同,為什麼是兩種治療方法?因為記憶力減退、發狂、身體發黃、大便黑色,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;但如果只有小腹脹滿、小便正常,這是輕微的病情,因此有湯和丸的區別。桃仁、大黃等量,水蛭、虻蟲多的做成湯,比例為3:2的做成丸,丸的名稱取其量少而作用緩和,因此湯需要煎服一升,丸只需要服用七合。
如果患者沒有感冒症狀,不發燒,嘴脣乾燥,只想漱口但不想吞嚥,脈搏微弱而沉,小腹硬滿,小便正常,大便必定黑色,身體發黃,發狂,這是出血病症的真實表現。基本上,如果感冒後沒有適當的發汗,體內的熱邪會轉化為血,患者會出現記憶力減退和發狂的症狀,血液向上逆流會導致記憶力減退,血液向下蓄積會導致發狂。輕微的病情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,病情嚴重的使用抵當湯丸,必須讓黑色的血塊完全排出才能見效。
記憶力減退、發狂、身體發黃、大便黑色,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;但如果只有小腹脹滿、小便正常,這是輕微的病情。
生地黃丸,患者在病後七八天,雙手脈搏沉細微,皮膚冰冷,肚臍下部滿脹,或發狂或焦躁,大便堅實且顏色黑色,小便正常,這是蓄血的症狀。對於老年人或兒童氣虛體弱的患者,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
生地黃(自然汁一升,如果沒有生地黃,可以使用生乾地黃二兩),乾漆(半兩,炒至冒煙),生藕(自然汁半升,如果沒有藕,可以使用刺薊汁一升半),藍葉(一把,切成細條,乾的可以使用末半升),虻蟲(二十個,去掉翅膀和腳,放在麩皮中炒黃),水蛭(十個,炒),大黃(一兩,切成豆大的顆粒),桃仁(研碎,半兩)
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,加入三升水,用慢火熬煮至剩餘二升,放涼後分兩次服用。先服用一次,約半天後如果血仍未排出,再服用一次。這個地黃湯相比抵當湯丸作用較輕。如果沒有地黃和藕汁,可以添加水一同煎煮。抵當丸可能使用過度,不僅損傷血液,因此使用這個湯來治療。
2. 吐血
〔垣〕治一貧士,病脾胃虛,與補劑藥愈後,繼而居曠室,臥熱炕,咳而吐血數次。予謂此久虛弱,外有寒形,而有火熱在內,上氣不足,陽氣外虛,當補表之陽氣,瀉里之虛熱。蓋冬居曠室,衣服單薄,是重虛其陽。表有大寒,壅遏裡熱,火邪不得舒伸,故血出於口。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,當以麻黃湯發汗,而不與之,遂成衄血,卻與麻黃湯立愈,與此甚同,因與,麻黃人參芍藥湯,。
麻黃(一錢,去外寒),桂枝(半錢,補表虛),白芍藥(一錢),黃耆(一錢,實表益衛),甘草(炙,一錢,補脾),五味(五粒,安肺氣),門冬(三分,保肺氣),人參(三分,益三焦元氣不足而實其表),當歸(五分,和血養血)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三盞,煎麻黃一味,令沸去沫,至二盞,入余藥同煎,至一盞,去渣熱服,臨臥一服愈。
觀此一方,足以為萬世模範也。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服之,但凡虛人合用仲景方者,皆當以此為則也。)
〔《活》〕傷寒吐血,諸陽受邪,初熱在表應發汗,熱毒入經,結於五臟,內有瘀積,故吐血也。瘀血甚者,抵當湯也;輕者,桃仁承氣湯。兼服犀角地黃湯、三黃丸。
白話文:
【吐血】
曾經治療過一位生活拮据的男士,他當時脾胃虛弱,我給他補藥後病情有了好轉。然而,之後他住在空曠的房間裡,睡在暖炕上,開始咳嗽並多次吐血。我認為這是因為他長時間身體虛弱,外表看似畏寒,實際上體內藏有火熱,上氣不夠充沛,陽氣在體外顯得虛弱。應當補充表層的陽氣,同時清除體內的虛熱。因為冬天住在空曠的房間,衣著單薄,這等於進一步削弱了體內的陽氣。外表的大寒,抑制了體內的熱氣,使得火氣無法得到釋放,因此血從口中吐出。
我想到張仲景治療傷寒脈搏浮緊的案例,本應使用麻黃湯來發汗,但未給予,結果導致鼻血,但再次給予麻黃湯後立即痊癒,與現在的情況十分相似。於是,我決定使用麻黃、桂枝、白芍藥、黃耆、炙甘草、五味子、門冬、人參、當歸這些藥材來調配藥方。
藥方如下:麻黃一錢(去除體外寒氣)、桂枝半錢(補充表層虛弱)、白芍藥一錢、黃耆一錢(補強表層,增強防禦)、炙甘草一錢(補脾)、五味子五粒(安定肺氣)、門冬三分(保護肺氣)、人參三分(補充三焦元氣不足,同時強化表層)、當歸五分(調和血液,養血)。
將上述藥材切碎,作為一劑,用水三碗煎煮麻黃,待水沸騰時撇去浮沫,待剩下兩碗水時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,直至剩下一碗水,去掉藥渣,趁熱服用,睡前再服用一次,病情便得以改善。
觀察這個藥方,足可作為後世學習的典範。我採取了張仲景的麻黃湯與補藥一半一半混合服用的方式,只要是有虛弱體質的人適合使用張仲景的藥方,都應以此為參考。
另外,對於因傷寒導致的吐血情況,所有陽氣受邪侵擾,初期的熱氣在表層應當發汗處理,熱毒進入經絡,結於五臟,體內有瘀血堆積,因而導致吐血。如果瘀血非常嚴重,可以使用抵當湯;若較輕微,則可用桃仁承氣湯。同時,還可以輔以犀角地黃湯、三黃丸。
3. 短氣
短氣,骨節痛,不得屈伸,汗出小便不利,惡風身腫者,為風濕,宜甘草附子湯。(方論見體痛。)短氣腹滿脅痛,其人若脈弦浮大,外不解,無汗,嗜臥身黃,小便難,有潮熱者,小柴胡湯也。(論見胃實。方見往來寒熱。)
若表未解,手足濈然汗出,或有潮熱者,宜大承氣湯。(方論見潮熱條。)若表解心下痞硬,乾嘔短氣者,宜十棗湯。(方論見上。)
短氣煩躁,若發汗不徹,續微汗出,不惡寒,表證不罷,面赤者,為並病,更發汗則愈。(論見面赤。)若下後,心中懊憹,心下硬痛者,用大陷胸湯。(論見結胸。)
趺陽脈微而緊,緊則為寒,微則為虛。微緊相搏,則為短氣。坐而伏者,短氣也。(論見大法。)
白話文:
[短氣]
短氣,關節疼痛,不能彎曲和伸直,出汗且小便不順暢,怕風身體腫脹,這是風溼症狀,適合服用甘草附子湯。(詳細論述見體痛部分)
短氣,腹部脹滿,脅痛,如果脈象弦浮大,外部症狀沒有緩解,不出汗,嗜睡,皮膚髮黃,小便困難,伴有潮熱的人,適合服用小柴胡湯。(論述見胃實部分,方劑見往來寒熱部分)
如果表面症狀未解除,手腳持續出汗,或有潮熱的人,適合服用大承氣湯。(方劑論述見潮熱部分)
如果表面症狀已解除,但心下感覺痞硬,乾嘔短氣的人,適合服用十棗湯。(方劑論述見上)
短氣煩躁,如果發汗不徹底,持續輕微出汗,不再怕冷,表面症狀還未消除,臉紅的人,這是並病(兩種或以上疾病同時存在),再次發汗就能痊癒。(論述見面赤部分)
如果使用了下法後,心中感到煩悶,心下部位硬痛的人,應該使用大陷胸湯。(論述見結胸部分)
跌陽脈微弱且緊繃,緊繃表示寒邪,微弱表示虛損。微弱和緊繃相互作用,就會出現短氣的症狀。坐着卻彎腰駝背的人,就是短氣的表現。(論述見大法部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