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2)

1. 舌白胎

舌上白胎,若陽明胃實,脅下滿,不大便而嘔者,小柴胡湯。(論見胃實。)若下後,心中懊憹者,梔子豉湯。(方論見煩。)若下後噦而胸滿,小便不利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也。(論見牙疼。)

〔《脈》〕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倦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胎滑,勿妄治也,到七日以來,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,反大熱者,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必欲嘔也,腹內痛者,必欲利也。(海藏云:惡寒必欲嘔者,小柴胡湯;腹中痛者,理中湯。

)臟結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舌上白胎滑者,難治也。若無陽症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者,不可攻也。(論見臟結。)

白話文:

【舌白苔】

如果舌面上有白色的舌苔,這可能是陽明胃實的表現,患者可能會感到脅下脹滿,便祕且嘔吐,此時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(具體論述可見於胃實章節)

若經過瀉下治療後,患者仍然覺得心中煩躁不安,則可使用梔子豉湯。(具體方劑和論述見於煩章節)

若瀉下後仍有呃逆、胸悶和小便不暢的症狀,這可能是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的表徵。(具體論述可見於牙疼章節)

根據《脈經》所述,如果患者的陰陽脈都緊,口中有氣出,嘴脣乾燥,身體疲倦,腳冷,鼻涕流出,舌上有光滑的舌苔,這時不要輕易治療,等到第七天左右,如果病人微微發熱,手腳暖和,這是疾病即將緩解的跡象。或者到了第八天以後,反而出現高熱的情況,這就比較難以治療了。假如患者感到惡寒,必定會有嘔吐的傾向;如果腹部內痛,必定會腹瀉。(海藏注:惡寒必欲嘔吐者,小柴胡湯;腹中痛者,理中湯)

如果病狀類似髒結,但飲食習慣未變,偶爾會有腹瀉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舌上有白苔且光滑,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癒了。如果沒有陽證,沒有寒熱交替的症狀,患者反而安靜,就不能進行攻下治療。(具體論述可見於髒結章節)

2. 舌胎續法

〔成〕舌者心之官,法應南方火,本紅而澤。傷寒三四日以後,舌上有膜,白滑如胎,甚者或燥澀黃黑,是數者熱氣淺深之故也。邪氣在表者,舌上即無胎。及邪氣傳裡,津液結搏,則舌上生胎矣。寒邪初傳,未全成熱,或在半表,或在半里,或邪氣客於胸中者,皆舌上白胎而滑也。

經曰: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邪初傳入里也。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胎者,可與小柴胡湯,是邪在半表半裡也。太陽病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,是邪客於胸中也。若病在臟,宜若可下,如舌上滑胎者,則不可攻,是邪未全成熱,猶帶表寒故也。

及其邪傳為熱,則其舌上之胎不滑而澀也。經曰:傷寒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,是熱耗津液,而滑者已干也。

若熱聚於胃,則為之舌黃,是熱已深矣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舌黃未下者,下之黃自去。

若舌上黑色者,又為熱之極也。《針經》曰:熱病口乾舌黑者死。以心為君主之官,開竅於舌,黑為腎色,見於心部,心部者火也,腎者水也,水之邪熱已極,鬼賊相刑,故知必死也。

〔垣〕下後病嗽,加五味子、麥門冬,如舌上有滑胎者,是胸中有寒,勿用之。胸有微寒,加辛熱之劑立效。舌燥澀如楊梅刺者,用生薑切厚片,蘸蜜於舌上揩之,其刺立消,神效。

〔無〕,薄荷蜜,治舌上白胎乾澀,語話不真。

先以生薑厚片蘸蜜水揩洗,有用薄荷自然汁與白蜜等分調勻,敷之良。

白話文:

【舌苔續法】

舌頭是心臟的反映部位,依照中醫理論,對應著南方的火象,正常情況下應該呈現紅潤且有光澤。當感染風寒三到四天後,舌頭上會出現一層膜,這層膜白色且滑膩,如同新生的胎兒般,嚴重的情況下,可能會變得乾燥,甚至轉變成黃色或黑色。這些顏色的變化,顯示了體內熱氣程度的不同。當邪氣尚在體表時,舌頭上通常不會出現這種胎狀物;但當邪氣傳入體內,體內的津液凝結,舌頭上就會產生這種胎狀物。

根據古籍記載,舌頭上出現類似胎狀的物質,通常表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這是邪氣剛開始傳入體內的跡象。若是陽明病,肋骨下方感到堅硬且脹滿,無法順利排便且常伴有嘔吐,舌頭上出現白色胎狀物,這可能是邪氣半在表半在裡,適合服用小柴胡湯。若太陽病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療,導致胃部空虛,邪氣影響膈肌,心裡感覺煩躁,舌頭上出現胎狀物,這時可以服用梔子豉湯,因為邪氣正盤踞在胸中。如果疾病位於臟腑,似乎可以進行治療,但如果舌頭上出現滑膩的胎狀物,則不能輕易進行攻伐,因為邪氣尚未完全轉化為熱氣,仍帶有表寒的特性。

當邪氣轉化為熱氣,舌頭上的胎狀物就會從滑膩轉變為乾燥且粗糙。古籍記載,感染風寒七八天仍未康復,熱氣積聚在體內,體表和體內都呈現高溫,常常怕風,極度口渴,舌頭乾燥且煩躁,想喝大量水的人,可以服用白虎加人參湯,因為熱氣已經消耗了體內的津液,原本滑膩的胎狀物已經變幹。

若熱氣聚集在胃部,舌頭可能呈現黃色,這表示熱氣已經深入體內。《金匱要略》指出,舌頭黃色,但尚未接受治療的,只要接受適當治療,黃色就會消失。

若舌頭上出現黑色,這表示體內的熱氣已經達到極點。《針經》記載,熱病患者口乾舌黑,預示死亡。心臟是主宰全身的器官,其開竅部位為舌頭,黑色代表腎臟,當腎臟的顏色出現在心臟部位,意味著心臟部位的火氣,以及腎臟部位的水氣,兩者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,因此預示死亡。

對於接受治療後仍然咳嗽的患者,可以加入五味子和麥門冬,但如果舌頭上出現滑膩的胎狀物,表示胸中有寒,不宜使用。若有輕微寒意,加入辛辣熱性的藥物,效果顯著。舌頭乾燥且粗糙,如同楊梅的刺,可以使用生薑切成厚片,蘸蜂蜜在舌頭上擦拭,能有效消除舌頭上的刺感,效果神奇。

對於舌頭上出現白色乾燥且粗糙的胎狀物,導致說話不清的患者,可以使用薄荷蜜來治療。

首先使用生薑厚片蘸蜂蜜水清潔舌頭,也可以使用薄荷的自然汁液與蜂蜜混合,均勻塗抹在舌頭上,效果良好。

3. 動氣

〔成〕動氣者,為築築然動跳於腹者是也。動氣在右,不可發汗,發汗則衄而渴,心苦煩,飲即吐水。(《活人》云:先服五苓散三服,次服竹葉湯。)動氣在左,不可發汗,發汗則頭眩,汗不止,筋惕肉瞤。(《活人》云:先服防風、白朮、牡蠣,汗止,次服建中湯,方見自汗。

)動氣在上,不可發汗,發汗則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(《活人》云:宜服李根湯,方見氣上衝。)動氣在下,不可發汗,發汗則無汗,心中大煩,骨節苦疼,目暈,惡寒,食則反吐,谷不能進。(《活人》云:先服大橘皮湯,吐止後,服小建中湯。)動氣在右不可下,下之則津液內竭,咽燥鼻乾,頭眩心悸也。

動氣在左,不可下,下之則腹內拘急,食不下,動氣更劇,雖身有熱,臥則欲蜷。動氣在上,不可下,下之則掌握熱煩,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動氣在下不可下,下之則腹脹滿,卒起頭眩,食則下清穀,心下痞也。

白話文:

【動氣】

所謂動氣,是指腹部有一種像在跳動或脈動的感覺。若動氣出現在腹部右側,不能使用發汗療法,否則會導致鼻血及口渴,心裡會感到非常煩躁,喝水也會馬上吐出來。

若動氣在腹部左側,同樣不能用發汗療法,發汗的話會造成頭暈,且汗流不止,肌肉和筋絡會不自主地抽搐。

若動氣在上腹部,也不能用發汗療法,發汗會使氣上衝至心臟部位。

若動氣在下腹部,不能用發汗療法,發汗會導致完全不出汗,心裡極度煩躁,全身骨節疼痛,視線模糊,怕冷,吃東西反而會嘔吐,無法進食。

若動氣在腹部右側,不宜用瀉下療法,否則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咽喉乾燥,鼻子乾燥,頭暈及心悸。

若動氣在腹部左側,不宜用瀉下療法,否則會使腹部內部緊繃,無法進食,動氣現象更加嚴重,即使身體有熱感,躺下時仍想蜷縮。

若動氣在上腹部,不宜用瀉下療法,瀉下會導致手掌和腳掌發熱,身上有浮冷感,熱汗自行流出,想用水澆淋自己。

若動氣在下腹部,不宜用瀉下療法,瀉下會導致腹部脹滿,突然起身會頭暈,吃東西會拉肚子,心下部會有痞塊感。

4. 動氣續法

〔云〕傷寒汗下後,臍在有動氣者,宜,防葵散,。

防葵(一兩),木香(不見火),柴胡,黃芩(各半兩)

上銼為細末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
傷寒汗下後,臍上有動氣者,宜,枳殼散,。

枳殼(麩炒,五錢),赤茯苓,當歸,三稜(炮。各一兩),木香,訶黎勒(各五錢),
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沸湯點服。

傷寒汗下後,臍右有動氣者,宜,前胡散,。

前胡,赤茯苓,大腹皮,人參(各五錢),木香,檳榔,大黃(各三錢),
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沸湯點服。

傷寒汗下後,臍下有動氣者,宜,茯苓散,。

赤茯苓(一兩),檳榔(三錢),桂心,大腹皮,川茴香(炮,炒),良薑(各五錢),
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沸湯點服。

如久不治,傳為積熱,治之難痊,不可汗下也。

白話文:

【動氣續法】

在患了傷寒,經過發汗或瀉下的治療後,如果在肚臍上方感到有動氣現象,應服用防葵散。

所需藥材包括防葵一兩、未經火烤的木香、柴胡和黃芩各半兩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如果在肚臍上方感到有動氣現象,應服用枳殼散。

所需藥材包括炒過的枳殼五錢、赤茯苓、當歸、炮製過的三稜各一兩以及木香和訶黎勒各五錢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用沸水沖泡後服用。

如果在肚臍右方感到有動氣現象,應服用前胡散。

所需藥材包括前胡、赤茯苓、大腹皮、人參各五錢,木香、檳榔、大黃各三錢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用沸水沖泡後服用。

如果在肚臍下方感到有動氣現象,應服用茯苓散。

所需藥材包括赤茯苓一兩、檳榔三錢、桂心、大腹皮、炒製過的川茴香、良薑各五錢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用沸水沖泡後服用。

若這種情況長時間未得到治療,可能會轉變為長期的內熱,這種情況會使病情更難治癒,並且不能再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