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3)

1. 舌白胎

舌上白胎,若陽明胃實,脅下滿,不大便而嘔者,小柴胡湯。(論見胃實。)若下後,心中懊憹者,梔子豉湯。(方論見煩。)若下後噦而胸滿,小便不利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也。(論見牙疼。)

〔《脈》〕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倦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胎滑,勿妄治也,到七日以來,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,反大熱者,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必欲嘔也,腹內痛者,必欲利也。(海藏云:惡寒必欲嘔者,小柴胡湯;腹中痛者,理中湯。

白話文:

舌头上有一层白色苔,如果阳明胃实,胁肋下满,不排便还呕吐,就用小柴胡汤。如果排便后,心里烦躁,就用栀子豉汤。如果排便后反胃,胸闷,小便不利,丹田有热,胸中有寒,就用治牙痛的方子。

阴气阳气都紧的人,口中气短,嘴唇干燥,倦怠卧床,足部冰冷,鼻涕流出来,舌苔光滑,不要随便治疗。如果七天后,人稍微发热,手脚温热,这是要解毒的征兆。如果八天以上,反而高烧,就很难治了。如果感到发冷,一定会想呕吐,肚子痛,一定会想拉肚子。

)臟結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舌上白胎滑者,難治也。若無陽症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者,不可攻也。(論見臟結。)

白話文:

"若內臟結塊形狀類似胸脹,飲食習慣照舊,偶爾腹瀉,寸脈浮現,關脈則細小緊縮,舌頭覆蓋著白色黏膩的苔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如果沒有陽性症狀,沒有間歇性的寒熱反應,該人的狀態反而平靜,就不宜進行攻伐治療(即不適合使用強烈的藥物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)。以上所述的症狀,在中醫論述中被歸類為內臟結塊的情況。"

2. 舌胎續法

〔成〕舌者心之官,法應南方火,本紅而澤。傷寒三四日以後,舌上有膜,白滑如胎,甚者或燥澀黃黑,是數者熱氣淺深之故也。邪氣在表者,舌上即無胎。及邪氣傳裡,津液結搏,則舌上生胎矣。寒邪初傳,未全成熱,或在半表,或在半里,或邪氣客於胸中者,皆舌上白胎而滑也。

經曰: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邪初傳入里也。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胎者,可與小柴胡湯,是邪在半表半裡也。太陽病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,是邪客於胸中也。若病在臟,宜若可下,如舌上滑胎者,則不可攻,是邪未全成熱,猶帶表寒故也。

白話文:

舌頭與疾病的關係

〔成〕舌頭是心臟的官竅,屬性應與南方的火相應,本應是紅潤而有光澤。

傷寒病發病三四天以後,舌頭上出現了一層膜,白滑如胎,嚴重者甚至乾燥粗糙,顏色偏黃或偏黑,這些都是熱氣深淺不同的表現。

如果邪氣還停留在體表,舌頭上就不會出現這種膜狀物。 當邪氣深入內裡,津液阻塞凝聚,就會在舌頭上形成膜狀物。

寒邪剛開始入侵,尚未完全化熱,或是停留在半表半裡,或是停留在胸中,這些情況下都會出現白滑的舌苔。

《經書》記載:「舌頭上出現如胎狀物,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邪氣剛開始傳入內裡。」

陽明病症,脅肋下硬實脹滿,便秘且嘔吐,舌頭上出現白苔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,這是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的表現。

太陽病症如果用瀉下法治療,可能會導致胃中空虛,外邪動搖膈膜,心中煩躁不安,舌頭上出現白苔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治療,這是邪氣停留在胸中的表現。

如果疾病侵犯到臟腑,雖然看起來可以瀉下,但如果舌頭上出現滑潤的胎狀物,則不應該使用攻邪的方法,因為邪氣尚未完全化熱,還帶有表寒的餘溫。

及其邪傳為熱,則其舌上之胎不滑而澀也。經曰:傷寒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,是熱耗津液,而滑者已干也。

若熱聚於胃,則為之舌黃,是熱已深矣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舌黃未下者,下之黃自去。

若舌上黑色者,又為熱之極也。《針經》曰:熱病口乾舌黑者死。以心為君主之官,開竅於舌,黑為腎色,見於心部,心部者火也,腎者水也,水之邪熱已極,鬼賊相刑,故知必死也。

〔垣〕下後病嗽,加五味子、麥門冬,如舌上有滑胎者,是胸中有寒,勿用之。胸有微寒,加辛熱之劑立效。舌燥澀如楊梅刺者,用生薑切厚片,蘸蜜於舌上揩之,其刺立消,神效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邪傳變成熱症,舌頭上的苔就不會光滑,反而會粗糙。醫書上說,傷寒病發七、八天還不見好,熱邪積聚在內,表裡都發熱,時常怕風,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發燥,想要喝很多水,這時候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這是因為熱邪耗損了津液,舌頭上的光滑之物已經乾燥了。

如果熱邪聚集在胃部,就會導致舌頭發黃,這是熱邪已經很深了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舌頭發黃還沒往下走,趕快把它往下引導,黃色就會自己消失。

如果舌頭上出現黑色,那就是熱邪到了極點。《針經》上說:熱病患者口乾舌黑就會死亡。因為心是君主之官,開口於舌頭,黑色是腎的顏色,出現在心部,心部屬火,腎屬水,水部的熱邪已經到了極點,鬼賊相刑,所以就知道一定會死。

如果病人在〔垣〕下之後出現咳嗽,可以加五味子、麥門冬,但如果舌頭上還有光滑的苔,就說明胸中有寒氣,不要用這兩種藥。如果胸部有輕微寒氣,加一些辛熱的藥物就能立刻見效。如果舌頭乾燥粗糙,像楊梅刺一樣,可以用生薑切厚片,蘸上蜂蜜在舌頭上塗抹,刺痛感馬上就會消失,效果非常神奇。

〔無〕,薄荷蜜,治舌上白胎乾澀,語話不真。

先以生薑厚片蘸蜜水揩洗,有用薄荷自然汁與白蜜等分調勻,敷之良。

白話文:

【無】,薄荷蜜,治舌上白胎乾澀,語話不真。

先用生薑的厚片蘸取蜂蜜水擦拭,如果有效,可以使用薄荷的自然汁液與白蜜按等比例調和均勻,再敷在舌頭上,效果良好。

3. 動氣

〔成〕動氣者,為築築然動跳於腹者是也。動氣在右,不可發汗,發汗則衄而渴,心苦煩,飲即吐水。(《活人》云:先服五苓散三服,次服竹葉湯。)動氣在左,不可發汗,發汗則頭眩,汗不止,筋惕肉瞤。(《活人》云:先服防風、白朮、牡蠣,汗止,次服建中湯,方見自汗。

)動氣在上,不可發汗,發汗則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(《活人》云:宜服李根湯,方見氣上衝。)動氣在下,不可發汗,發汗則無汗,心中大煩,骨節苦疼,目暈,惡寒,食則反吐,谷不能進。(《活人》云:先服大橘皮湯,吐止後,服小建中湯。)動氣在右不可下,下之則津液內竭,咽燥鼻乾,頭眩心悸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動氣」,就是指肚子裡像是有東西在跳動一樣。如果動氣在右側,就不可發汗,發汗會導致鼻出血、口渴、心煩意亂,喝水就吐。

如果動氣在左側,同樣不可發汗,發汗會導致頭暈、汗流不止、肌肉抽搐。

如果動氣在上,也不可發汗,發汗會導致氣往上衝,直衝心臟。

如果動氣在下,也不可發汗,發汗會導致出不了汗,心煩意亂,骨頭關節疼痛、頭昏眼花、怕冷、吃東西就吐、食不下嚥。

如果動氣在右側,就不可使用下瀉的方法,使用下瀉的方法會導致體內的津液耗竭,喉嚨乾澀、鼻子乾燥、頭暈心慌。

動氣在左,不可下,下之則腹內拘急,食不下,動氣更劇,雖身有熱,臥則欲蜷。動氣在上,不可下,下之則掌握熱煩,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動氣在下不可下,下之則腹脹滿,卒起頭眩,食則下清穀,心下痞也。

白話文:

怒氣在左側,不可向下治療,向下治療會導致腹內拘急,食慾不振,怒氣加劇,雖然身體有發熱,但躺下時卻想蜷縮起來。怒氣在上,不可向下治療,向下治療會導致掌心發熱,心煩意亂,身體表面發涼,熱汗自流,想要喝水灌下去。怒氣在下,不可向下治療,向下治療會導致腹脹滿,突然頭暈,吃飯後就排泄清稀的穀物,心下痞悶。

4. 動氣續法

〔云〕傷寒汗下後,臍在有動氣者,宜,防葵散,。

防葵(一兩),木香(不見火),柴胡,黃芩(各半兩)

上銼為細末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
傷寒汗下後,臍上有動氣者,宜,枳殼散,。

枳殼(麩炒,五錢),赤茯苓,當歸,三稜(炮。各一兩),木香,訶黎勒(各五錢),

白話文:

如果傷寒發汗後,肚臍周圍有氣往上衝的感覺,應該服用防葵散。

防葵一兩,木香(不經火炙)、柴胡、黃芩(各半兩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服。

如果傷寒發汗後,肚臍周圍有氣往上衝的感覺,也應該服用枳殼散。

枳殼(麩炒,五錢)、赤茯苓、當歸、三稜(炮製,各一兩)、木香、訶黎勒(各五錢)。
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沸湯點服。

傷寒汗下後,臍右有動氣者,宜,前胡散,。

前胡,赤茯苓,大腹皮,人參(各五錢),木香,檳榔,大黃(各三錢),
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沸湯點服。

傷寒汗下後,臍下有動氣者,宜,茯苓散,。

赤茯苓(一兩),檳榔(三錢),桂心,大腹皮,川茴香(炮,炒),良薑(各五錢),
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沸湯點服。

如久不治,傳為積熱,治之難痊,不可汗下也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滾水沖服。傷寒發汗後,右腹部有氣動者,應服用前胡散。前胡、赤茯苓、大腹皮、人參各五錢,木香、檳榔、大黃各三錢,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滾水沖服。傷寒發汗後,左腹部有氣動者,應服用茯苓散。赤茯苓一兩,檳榔三錢,桂心、大腹皮、川茴香(炮炒)、良薑各五錢,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滾水沖服。若久治不癒,轉變成積熱,則難以痊癒,不可再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