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2)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2)
1. 無汗
太陽發熱惡風寒,體痛,脈浮緊,無汗,其人若喘者,麻黃也。若煩躁者,大青龍湯也。若項背強者,葛根湯也。(方論見發熱。)若小便少,氣衝胸,口噤者,為剛痓,亦葛根湯也。(論見痓。)若自衄者,必自愈。(論見衄。)
陽明病,胃家實,法當多汗,若反無汗者,有四證:脈浮而喘者,邪尚在表,宜麻黃汗之;身如蟲行癢者,久虛,宜建中之類;小便利而厥者,寒邪,宜溫之;小便不利發黃者,瘀熱,宜茵陳利之也。(論見胃實。)
白話文:
太陽病發熱怕風寒,身體疼痛,脈象浮緊,沒有汗,如果病人喘不過氣,應該用麻黃。如果病人煩躁不安,應該用大青龍湯。如果病人頸項後背僵硬,應該用葛根湯。如果病人小便量少,氣上衝胸,嘴巴緊閉,這是寒邪入於陽氣,也應該用葛根湯。如果病人自己流鼻血,就會自然痊癒。
陽明病是胃氣實證,正常情況下應該出很多汗,如果反而沒有出汗,就有四種情況:脈象浮而喘,邪氣還在表層,應該用麻黃發汗;身體像蟲爬一樣發癢,是身體虛弱,應該用補中益氣類的藥物;小便量多而四肢厥冷,是寒邪入體,應該用溫補的藥物;小便不利,顏色發黃,是瘀熱內積,應該用茵陳利濕的藥物。
無汗身癢,其人若脈微惡寒,面反有熱色者,桂枝麻黃各半湯也。(方論見發熱。)若脈浮遲,面赤戰惕發熱者,遲為無陽,不能作汗也。(論見面赤。)若陽明胃實,身如蟲行者,久虛也。(論見胃實。)
無汗,小便不利,其人若身黃,頭汗,渴飲水漿,或懊憹者,宜茵陳湯。(方論見發熱。)若身黃脅痛,鼻乾嗜臥,有潮熱,脈浮者,柴胡湯。(方論見胃實。)若項強發熱,心下滿痛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也。(方論見項強。)
白話文:
身體發癢卻沒有汗,脈搏微弱,怕冷,臉色卻反而紅熱,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如果脈搏浮而緩慢,臉色發紅,身體發抖,發燒,這是陽氣不足,無法出汗。身體發癢,小便不順暢,臉色發黃,頭部出汗,口渴想喝水,感到煩躁,可以用茵陳湯。如果臉色發黃,肋骨疼痛,鼻乾嗜睡,有潮熱,脈搏浮弱,可以用柴胡湯。如果脖子僵硬,發燒,心口悶痛,可以用去桂枝的桂枝湯,加茯苓和白朮。
無汗禁忌,若浮緊身痛者,忌桂枝。(論見大法。)脈浮發熱,表不解者,忌白虎。(論見渴。)若少陰欲寐但厥者,忌強發汗,必動其血也。(論見欲寐。)凡發汗,如服一劑,病症尤在,當再作本湯與之,至有不肯汗出者,服三劑乃解,若汗不出者,死病也。(論見大法。)
白話文:
沒有汗症狀的患者,如果出現浮脈、身體緊繃疼痛,就不要服用桂枝。 (詳細內容請參考大法篇。)
脈象浮而發熱,表症未解的患者,不要服用白虎湯。 (詳細內容請參考渴篇。)
如果少陰經患者想睡覺卻出現厥症,就不要強行發汗,否則會引起血氣的流動。(詳細內容請參考欲寐篇。)
一般來說,服用一劑發汗藥後,病情仍然存在,就應該再次服用同樣的藥方。即使患者不願意出汗,也應該服用三劑藥,如果仍然不出汗,就會導致死亡。 (詳細內容請參考大法篇。)
2. 無汗續法
〔《摘》〕傷寒在表,發熱惡寒,頭項痛,腰脊強,無汗,尺寸脈俱浮:合谷(五分,候遍身汗出即出針,此穴發汗大妙),復溜(瀉。)
〔云〕又法:手陽明商丘、合谷,手太陽腕骨、陽谷、足少陽俠谿,足陽明厲兌,手厥陰勞宮,皆隨經辨脈刺之。又,十二經滎皆可刺。
〔《摘》〕傷寒發汗不出:風池,俠谿,魚際(散脈中二分,留三呼),經渠(二分),內庭(應時出汗)
白話文:
傷寒表證,發熱怕冷,頭疼腰痠,四肢僵硬,不流汗,脈象浮,可以用合谷穴,針刺五分深,待全身冒汗就出針,此穴最善於發汗;復溜穴則可以瀉火。
另外,也可以針刺手陽明經的商丘、合谷穴,手太陽經的腕骨、陽谷穴,足少陽經的俠谿穴,足陽明經的厲兌穴,手厥陰經的勞宮穴,依循經絡脈象辨別部位針刺。十二經的滎穴都可以針刺。
如果傷寒發汗不出來,可以針刺風池、俠谿、魚際穴(針刺二分深,留針三呼),經渠穴(針刺二分深),內庭穴(針刺後應立即出汗)。
3. 瘧狀
太陽病如瘧狀,一日二三度發,其人若脈微緩,不嘔清便者,欲愈也。若脈微惡寒,面有熱色,身癢者,桂枝麻黃各半也。(方論見發熱。)
服桂枝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,如前法。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,桂枝二麻黃一湯,。
桂枝(八錢半),芍藥(五錢半),麻黃(三錢二字,大棗(二個),生薑(五錢半),杏仁(去皮尖,八枚),甘草(半兩),
白話文:
太陽病若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兩三次,病人脈象微弱緩慢,不嘔吐也不拉肚子,這表示病情將要痊癒。如果脈象微弱且怕冷,臉色發紅,身體發癢,就需要用桂枝和麻黃各半的藥物治療。
服下桂枝之後大量出汗,脈象洪大有力,就需要服用桂枝湯,方法跟之前一樣。如果病症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兩次,出汗後必定會痊癒,可以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,其中包含桂枝八錢半、芍藥五錢半、麻黃三錢二字、大棗兩個、生薑五錢半、杏仁去皮尖八枚、甘草半兩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病人煩熱,汗出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宜下之;脈浮虛者,宜發汗。下之,與大承氣湯;發汗,宜桂枝湯。婦人寒熱,經水適斷者,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(論見婦人傷寒。)
白話文:
每次服用藥物五錢,用一碗半水煎煮,直到藥汁剩下八分,去渣後溫熱服用。
如果病人發燒、出汗,並且像瘧疾一樣,每天下午發作,屬於陽明經病。脈象實的話,應該瀉下;脈象浮虛的話,應該發汗。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,發汗可以用桂枝湯。婦女出現寒熱,經期剛結束,屬於熱氣進入血室,導致血液凝結,因此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發作,時間固定。小柴胡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
4. 頭汗
頭汗,小便不利,其人若胸脅滿,往來寒熱者,柴胡桂姜也。(方論見往來寒熱。)若發黃渴飲水漿者,宜茵陳湯。(方論見發黃。)
陽明胃實頭汗,其人若下血譫語者,為熱入血室,宜刺期門。(論見譫語。)
若下後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欲食者,宜梔子豉湯。(方論見煩。)
若被火額上汗出,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也。(方見胃實。)
頭汗,心下滿,其人若脈沉細,微惡寒,手足冷,口不欲食,大便硬者,小柴胡湯。(論見厥往來寒熱。)
白話文:
如果頭上出汗,小便不順暢,而且胸脇覺得滿脹,還伴隨反覆寒熱,可以用柴胡、桂枝、生薑來治療。若病人皮膚發黃,口渴想喝涼水,就應該用茵陳湯治療。
如果陽明胃實導致頭上出汗,病人還伴有下血神志不清的情況,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表現,應該用針刺期門穴來治療。
如果病人瀉後手腳溫熱,沒有胸悶,心中煩躁,不想吃東西,可以服用梔子豉湯。
如果病人頭上被火燒灼,額頭冒汗,小便不順暢,必然會發黃。
如果頭上出汗,心口覺得滿脹,脈象沉細,稍微怕冷,手腳冰冷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燥,就應該服用小柴胡湯。
若水結胸,無大熱者,大陷胸湯,孫兆改用半夏茯苓湯。
太陽病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,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,陽盛則欲衄,陰虛則小便難,陰陽俱虛竭,身體則枯燥,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,腹滿微喘,口乾咽爛,或不大便,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,小便利者可治。關格不通,不得尿,頭無汗者,可治,有汗者死。
濕家關節疼痛,下之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,下利不止者亦死。濕家頭汗出,欲被覆向火者,若下之早則噦,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白胎也。(論見身痛。)
白話文:
如果胸部有水氣積聚,但沒有明顯發熱,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孫兆認為可以用半夏茯苓湯代替。
太陽病中風,用火療法發汗,風邪被熱氣逼迫,血氣失衡,陽氣過盛,導致臉色發黃,容易流鼻血,陰虛則小便困難,陰陽都虛弱,身體變得乾枯,但頭部會出汗,汗水流到脖子附近就停止,肚子脹滿略微喘不過氣,口乾舌燥,可能便秘,久而久之會神志不清,嚴重者會出現呃逆,手腳躁動不安,不停地摸衣服和床鋪,可以治癒。如果關格不通,無法排尿,頭部沒有出汗,可以治癒,如果有汗就可能致命。
濕邪入侵導致關節疼痛,治療后额头出汗,略微喘不過氣,容易小便,可能會致命,如果腹泻不止也會致命。濕邪入侵导致頭部出汗,想盖被子靠近火,如果治療過早,可能會出現呃逆,胸悶,小便不暢,舌頭上有一層白苔。(詳細內容請見身痛篇。)
5. 頭汗續法
〔孫〕凡水結胸脅間,頭必有汗,治以半夏茯苓湯。
〔《活》〕病人表實裡虛,玄府不開,則陽氣上出,汗見於頭。凡頭汗出者,五臟乾枯,胞中空虛,津液少也,慎不可下,下之謂之重虛。
〔成〕頭者諸陽之會,邪搏諸陽,津液上湊,則汗見於頭也。
〔海〕頭汗出,劑頸而還,血證也。額上偏多者,屬心部,為血證也。獨益中州脾土,以血藥治之,其法無以加矣。
白話文:
如果胸脅之間有水氣積聚,病人頭上一定會出汗,可以用半夏茯苓湯治療。病人表面是實證,內里卻虛弱,毛孔無法打開,陽氣就只能向上走,所以汗水就出在頭上。凡是頭上出汗的人,五臟都已枯竭,身體內部空虛,津液不足,要小心不能使用瀉下藥,否則會加重虛弱。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邪氣攻擊陽氣,津液就往上流,所以汗水就出在頭上。頭部出汗,汗水流到脖子再回到頭上,這是血症。額頭出汗多,屬於心部,也是血症。要專注於調理脾胃,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,方法已經很完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