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9)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9)
1. 小便不利續法
〔《活》〕陰症小便不利,手足厥冷,脈微細者,不宜服利小便冷滑藥,但服返陰丹,並取臍下石門穴灸之。(方論見陰毒返陰丹。)
〔《集》〕傷寒小便不通,取陰谷、陰陵泉。
傷寒後,小便不利。(見小便不通門。)
白話文:
【小便不順延續療法】
在陰性症狀下,如果出現小便不順,伴隨手腳冰冷,且脈搏微弱細小,這種情況不適合服用會讓小便更冷滑的利尿藥物。應該服用返陰丹,並且在臍下的石門穴進行艾灸治療。(關於返陰丹的配方和理論,請參閱陰毒返陰丹一節。)
對於感冒導致的小便無法排出,可以針灸陰谷、陰陵泉兩穴。
感冒後,如果出現小便不順的情況,請參考「小便無法排出」一節。
2. 小便難
汗後小便難,若太陽發汗,遂漏不止者,則惡風,小便難,四肢難屈伸,宜桂枝附子湯也。(方論自汗。)若太陽症中風,以火劫發汗,則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身黃,陽盛陰虛,欲衄,小便難也。(方論見頭汗。)若少陰以火劫汗者,則咳而下利,譫語,小便難也。(論見脅痛。)
下後小便難有二:若脈遲浮弱,惡風寒,下之者則脅滿,身黃,項強,小便難也。(見脅痛。)若陽明胃實,發熱惡寒,脈浮緊,下之者,則腹滿,小便難也。(論見胃實。)
脅痛,身黃,小便難,若陽明胃實未下者,宜小柴胡湯;若下後不食,項強者,忌柴胡。(論見脅痛。)
白話文:
[小便困難]
在出汗後出現小便困難的情況,比如在治療太陽病時大量出汗,導致汗漏不止,會感到畏風,小便困難,四肢難以屈伸,這時適合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(此為對自汗的討論。)
如果在太陽病症狀中有風邪,而用火法強制發汗,那麼風邪受熱,會使血氣過度流失,導致身體泛黃,出現陽盛陰虛的狀況,可能有鼻血的現象,也會有小便困難的情況。(此為對頭部出汗的討論。)
如果在少陰病症狀中用火法強制發汗,會出現咳嗽、下痢、妄言以及小便困難的問題。(此為對脅痛的討論。)
在下利後出現小便困難有兩種情況:如果脈搏遲緩、浮弱,感覺畏寒,進行下利治療後,可能會出現脅部脹滿、身體泛黃、頸部僵硬以及小便困難的症狀。(此為對脅痛的討論。)如果是陽明胃實的情況,有發熱畏寒的症狀,脈搏浮緊,進行下利治療後,可能會出現腹部脹滿、小便困難的問題。(此為對胃實的討論。)
出現脅痛、身體泛黃、小便困難,如果陽明胃實的症狀尚未進行下利治療,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;如果在下利後無法進食,且頸部僵硬,應該避免使用柴胡。(此為對脅痛的討論。)
3. 屍厥鬱冒
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,少精血,奔氣促迫,上入胸膈,榮氣反聚,血結心下,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,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,此為屍厥,當刺期門。太陽病下之不愈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因至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得里和,然後復下之。(「得里和」三字中間必有衍文脫簡。
「得」字當是「若」字之誤。「里和」當是「里未和」,蓋脫一「未」字也)
下利清穀,脈沉遲,其人面赤,身有微熱者,必鬱冒汗出解。(論見下利。)
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喘冒不能臥者,大承氣湯。(論見下利。)諸乘寒者則為厥,鬱冒不仁,口急不能言,戰慄也。(論見大法。)眩冒,心下硬,若不汗下吐而項強者,為並病,宜刺大椎、肺腧、肝腧。(論見項強。)
若汗下吐後,脈微,氣上衝咽者,成痿。(論見氣上衝。)少陰病,但欲寐,下利止而眩冒者死。(論見欲寐。)
白話文:
[屍厥鬱冒]
如果少陰脈搏摸不到,顯示腎臟功能衰弱,精血不足,氣息急速,這種氣上衝至胸膈部位,導致營養的氣血反而在心下聚集,血液在心臟下方凝結,陽氣退至下部,熱氣歸於大腿內側,與陰氣產生交互作用,使得身體失去知覺,這就是屍厥現象,應該針刺期門穴。
太陽病如果用下法治療未能痊癒,之後又再使用發汗的方法,會導致表裡都虛弱,患者因此出現頭暈的症狀,頭暈的人出汗可以自愈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出汗使外表達到和諧。等到內部也和諧了,再進行下法治療。
如果出現下痢如水樣,脈搏沉遲,但患者臉色紅潤,身上有些許微熱,必然會出現鬱悶頭暈,出汗後症狀會緩解。
如果小便不順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,伴有喘息和頭暈,無法平躺,可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所有受寒的病症可能導致四肢厥冷,鬱悶頭暈,身體麻木,口齒緊閉無法說話,伴隨顫抖。
眩暈頭暈,心下硬實,如果不透過發汗、下瀉或催吐治療,且出現頸部僵硬,表示病情複雜,應針刺大椎穴、肺腧穴、肝腧穴。
如果在發汗、下瀉或催吐後,脈搏微弱,氣向上沖擊咽喉,會發展成痿證。
少陰病患者,只想睡覺,下痢停止後卻出現眩暈頭暈,這是死亡的前兆。
4. 屍厥鬱冒續法
〔海〕傷寒傳至五六日間,漸變神昏不語,或睡中獨語一二句,目赤唇焦,舌乾不飲水,稀粥與之則咽,不與則不思,六脈細數而不洪大,心下無痞,腹中不滿,大小便如常,或傳至十日以來,形貌如醉。醫見神昏不已,多用大承氣湯下之,則誤矣。蓋不知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。
然又未知自何經而來。答曰:本太陽經傷風,風為陽邪傷衛,陰血自燥,熱蓄膀胱,壬病逆傳於丙,丙丁兄妹,由是傳心,心火自上迫熏肺,所以神昏也。蓋肺為清肅之臟,內有火邪,故令神昏,宜梔子黃芩黃連湯。若脈在丙者,導赤散;脈在丁者,瀉心湯。若誤用涼膈散,此乃氣中之血藥也,如右手寸脈沉滑有力者,則可用之,或用犀角地黃湯,近於是已。本方所說,若無犀角,以升麻代之,是陽明經藥也,此解陽明經血中熱藥。
若脈浮沉俱有力者,是丙丁俱有熱,可以導赤散、瀉心湯各半服之則宜矣。此症膀胱傳丙,足傳手經者,下傳上也。丙傳丁者,表傳裡也。壬傳丁者,艮之離也。越經傳者,又為腑傳臟也。《活人》云:傷寒只傳足經,不傳手經者,此言不盡意也。有從足經而傳手經者,何以知之?經云:傷寒或止傳一經,或間傳三經,不可一途取之,但視其脈與外證治之,此活法也。
與食則咽者,邪不在胃也;不與則不思者,以其神昏故也;邪熱既不在裡,誤用承氣下之,其死也必矣。(脈在丙者脈浮也,脈在丁者脈沉也,脈丙丁俱有熱者浮沉俱有力也。)
白話文:
【海】在傷寒病發展到第五六天左右,病人開始出現精神恍惚,無法對話,或在睡眠中突然自言自語一兩句,眼睛呈現紅色,嘴脣乾燥,舌頭乾澀卻不想喝水,偶爾給一些稀粥會吞嚥,但若不主動提供他也不會感到飢餓想吃,脈搏細微且頻率快,但並未呈現洪大,胃部沒有脹悶感,腹部也無脹滿,大小便一切正常,或者病情持續到十天以上,外表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。醫生見到患者精神恍惚的症狀一直持續,大多會使用大承氣湯進行瀉下治療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他們不瞭解,這是熱毒已經傳播到手少陰心經的表現。
然而,他們並不清楚這熱毒是由何處經絡而來。回答是:起初是太陽經受風邪侵襲,風邪屬於陽性,導致衛氣受損,陰血因此乾燥,熱毒積聚在膀胱,之後病情逆向傳播到心經,心經與小腸經互為表裡,所以熱毒就傳到了心經,心火上炎薰蒸肺部,導致精神恍惚。肺臟本應保持清潔,但內部有了火邪,所以造成精神恍惚,應該使用梔子黃芩黃連湯。如果脈象在心經,可使用導赤散;如果脈象在小腸經,可使用瀉心湯。如果誤用涼膈散,這是調理氣血的藥物,只有當右手寸脈沉滑有力時才適合使用,或者使用犀角地黃湯,這比較接近正確的治療方式。在本方中,如果找不到犀角,可以用升麻代替,這是陽明經的藥物,能清除陽明經的熱毒。
如果脈象無論浮脈還是沉脈都強有力,表示心經和小腸經都有熱毒,可以將導赤散和瀉心湯混合服用,這是合適的。這種病症是膀胱經的熱毒傳到心經,即腳部的經絡傳到手部的經絡,是下部傳到上部的現象。心經傳到小腸經,是表層傳到內層的現象。腎經傳到心經,是艮卦轉移到離卦的現象。跨經絡傳播,則是腑臟傳到臟腑的現象。《活人書》說:傷寒只會傳播到腳部的經絡,不會傳播到手部的經絡,這種說法並不全面。有些情況下,熱毒會從腳部的經絡傳播到手部的經絡,如何判斷呢?根據古籍記載:傷寒可能只傳播到一個經絡,也可能間隔傳播到三個經絡,不能單一看待,要觀察脈象和外在症狀來進行治療,這纔是靈活的治療方法。
患者能吞嚥食物,說明邪氣不在胃部;不吃就不會感到飢餓,是因為精神恍惚的緣故;既然邪熱不在身體內部,如果誤用承氣湯進行瀉下治療,患者很可能就會死亡。(脈象在心經的特徵是浮脈,脈象在小腸經的特徵是沉脈,心經和小腸經都有熱毒的特徵是浮脈和沉脈都強有力。)
5. 噫
噫而心下痞硬不利者,旋覆代赭湯。若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也。(方論見痞。)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有胃脹打嗝,且感覺胸口下方悶痛不舒服,消化不良的症狀,適用「旋覆代赭湯」來治療。但如果病人同時有腹瀉的情況,則應使用「生薑瀉心湯」來調理。(相關藥方與理論可參閱關於「痞」的討論。)
6. 噫續法
〔云〕傷寒噫氣者,何氣使然?答曰:胸中氣不交故也。少陰經至胸中,交於厥陰,水火相傳而有聲,故噫氣也。宜,如聖加枳實湯,。
甘草,桔梗(各五錢),枳實(炒,三錢),
上銼細,每服五錢,入五味子半錢,水煎服。
傷寒汗下後,喘而噫氣者,宜,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,。
甘草,桔梗,人參,藿香,杏仁(各等分)
上銼細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【噫續法】
【雲】在患了風寒病後,胃部不斷打嗝,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回答是:這是因為胸中的氣血運行不順所致。少陰脈到達胸部時,會與厥陰脈交匯,這兩股氣一冷一熱,互相傳導時產生聲音,所以就會打嗝。對於這種情況,適合服用如聖加枳實湯。
藥方為:甘草、桔梗(各五錢),炒過的枳實(三錢),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五錢,再加入五味子半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若是在風寒病後,出現喘息及打嗝的情況,適合服用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。 藥方為:甘草、桔梗、人參、藿香、杏仁(各等份)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五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