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·肝膽部 (23)

1. 口眼喎斜

不明經絡所過,不言藥性所主,徒執一方,不惟無益,而又害之者多矣,學者宜細思之。

秦艽升麻湯,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,四肢拘急,惡風寒。

升麻,干根,甘草(炙),芍藥,人參(各半兩),秦艽,白芷,防風,桂枝(各三錢)
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水二盞,連須蔥根白三莖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食後服。藥畢,避風寒,臥得微汗出則止。

〔丹〕婁舍人,口眼喎斜,先自右邊牙疼。

防風(五分),南星(一錢),桂枝(三分),半夏(五分),蒼朮(五分),甘草(炙,二分),白朮(一錢半),茯苓(三分)

上煎,後入薑汁一合服。

〔《本》〕治風客陽經,邪傷腠理,背脊強直,口眼喎斜,體熱惡寒,痰厥頭痛,肉瞤筋惕,辛頞鼻淵,及飲酒過多,嘔吐涎沫,頭痛眩暈,如坐車船。常服解風邪傷寒,闢霧露瘴氣,爽慧神志,諸風不生。定風餅子。

天麻,川烏,南星,半夏,川薑,川芎,白茯苓,甘草(生,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薑汁為丸,如龍眼大,作餅子,硃砂為衣。每服一餅,細嚼,熱薑湯下,不拘候。熙豐間,王丞相常服,預防風疾神驗。

〔《千》〕枳茹酒,主口僻眼急大驗,諸藥不瘥方。

枳實上青刮取末,欲至心止,得茹五升,微火炒去濕氣,以酒一斗漬,微火暖,令得藥味,隨性飲之。

〔子和〕東⿱艹⿸厂畀一夫,患口目喎斜,其兩手急數如弦之張,有力而實。其人壯氣充,風火交勝。與調胃承氣湯六兩,以水四升,煎作三升,分作四服,令稍熱啜之,前後約瀉四、五十行。去一兩,次以苦劑投之,解毒數服,以升降水火,不旬而愈。《脈訣》云:熱則生風。

《內經》治口眼喎斜,多屬足陽明筋病,蓋足陽明筋結頰上,得寒則急,得熱則弛,左寒右熱,則左頰筋急牽引右之弛者,而右隨急牽引,喎向左也。右寒左熱,則右頰筋急牽引左之弛者,而左隨急牽引,喎向右也。故其治法,以火灸,且為之膏油熨其急者,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其弛者,又以桑為鉤,鉤其舌吻之喎僻處,使正平,而高下相等。復以水調生桑灰,於鉤柄之坎縫處,連頰塗之,以收其弛。

兼飲姜酒,啖美肉,使筋脈氣和,以助外之塗熨。不飲酒者,自強其筋骨,以手拊拍其急處,使症自去也。(詳見筋門)

〔《千》〕又方

牡蠣,附子,礬石,灶下黃土

上四味,各等分為末。取三年雄雞冠血和藥敷其上,持鏡看候欲復,故便急洗去之。不速去,便過不復還也。(《千金翼》云:偏左塗右,偏右塗左)

又方,酒煮桂取汁一升,以故布浸拓病上則正,左喎斜拓右,右喎斜拓左。此秘方不傳,余常用大效(此方即《內經》用酒桂塗法也)。

又方,大皂莢一兩,去皮子,搗篩。以三年石灰末水和,左喎塗右,右喎塗左,干又塗之。

白話文:

口眼喎斜

古人醫治方法眾多,但只憑一方治病,而不理解經絡和藥物作用機理,非但無益,反而有害的例子很多,學習者應仔細思考。

秦艽升麻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陽明經口眼歪斜、四肢拘緊、怕風寒。藥方組成:升麻、炙甘草、芍藥、人參(各半兩)、秦艽、白芷、防風、桂枝(各三錢),水煎服。

婁舍人患口眼歪斜,先從右邊牙痛開始,另有藥方治療。

某書記載,治療風邪侵犯陽經,導致背脊僵硬、口眼歪斜、發熱怕冷、痰厥頭痛、肌肉抽搐、鼻塞流涕,以及飲酒過度引起的嘔吐涎沫、頭痛眩暈等症狀,常服可預防風寒感冒,預防瘴氣,使神智清醒,預防各種風疾。並介紹一種定風餅子藥方。

某書記載,枳實酒可用於治療口眼歪斜,其他藥物無效時可使用。

某醫案記載,一位壯實男子患口眼歪斜,雙手緊繃,氣血充盈,風火交盛,治療方法為服用調胃承氣湯,瀉下後再服用苦寒藥物,最終痊癒。

《內經》指出,口眼歪斜多因足陽明經筋病變引起,治療方法為:用火灸治療痙攣處,用白酒調和桂末塗抹鬆弛處,用桑枝鉤正歪斜的嘴唇和舌頭,再用調和的生桑灰塗抹在鬆弛處,以使其收緊。同時服用薑酒,吃美味的肉食,使筋脈氣血調和,配合外治方法。不飲酒者,可自己按摩、拍打痙攣處。

某書又記載其他幾種治療口眼歪斜的藥方,包括牡蠣、附子、礬石、灶下黃土等組成的藥膏,以及用酒煮桂枝的藥液塗抹,以及大皂莢和石灰的藥膏等。 塗抹藥膏時,需要注意歪斜方向的相反位置進行塗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