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0)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0)
1. 小便不利續法
〔《活》〕陰症小便不利,手足厥冷,脈微細者,不宜服利小便冷滑藥,但服返陰丹,並取臍下石門穴灸之。(方論見陰毒返陰丹。)
〔《集》〕傷寒小便不通,取陰谷、陰陵泉。
傷寒後,小便不利。(見小便不通門。)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陰症,小便不順暢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,不適合服用利尿寒涼的藥物,應該服用返陰丹,並在臍下石門穴灸治。傷寒導致小便不通,可以針灸陰谷穴和陰陵泉穴。傷寒之後,小便不順暢,可以參考小便不通門。
2. 小便難
汗後小便難,若太陽發汗,遂漏不止者,則惡風,小便難,四肢難屈伸,宜桂枝附子湯也。(方論自汗。)若太陽症中風,以火劫發汗,則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身黃,陽盛陰虛,欲衄,小便難也。(方論見頭汗。)若少陰以火劫汗者,則咳而下利,譫語,小便難也。(論見脅痛。)
下後小便難有二:若脈遲浮弱,惡風寒,下之者則脅滿,身黃,項強,小便難也。(見脅痛。)若陽明胃實,發熱惡寒,脈浮緊,下之者,則腹滿,小便難也。(論見胃實。)
脅痛,身黃,小便難,若陽明胃實未下者,宜小柴胡湯;若下後不食,項強者,忌柴胡。(論見脅痛。)
白話文:
出汗後小便困難,如果是因为太阳病发汗导致汗液不停地流出,就会怕风、小便困难、四肢难以屈伸,应该服用桂枝附子汤。
如果太阳病中风,用火灸的方法发汗,会导致邪风被火热逼出,血气流散,身体发黄,阳气盛而阴气虚,想要流鼻血,小便也会困难。
如果少阴病用火灸的方法发汗,就会出现咳嗽、腹泻、神志不清、小便困难等症状。
小便困难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两种情况是:如果脉象迟缓浮弱,怕风寒,泻下后会出现胁肋胀满、身体发黄、颈项强直、小便困难。如果阳明胃实,发热怕冷,脉象浮紧,泻下后会导致腹部胀满、小便困难。
胁痛、身体发黄、小便困难,如果是因为阳明胃实没有泻下导致的,应该服用小柴胡汤;如果泻下后不进食,颈项强直,就应该忌用柴胡。
3. 屍厥鬱冒
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,少精血,奔氣促迫,上入胸膈,榮氣反聚,血結心下,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,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,此為屍厥,當刺期門。太陽病下之不愈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因至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得里和,然後復下之。(「得里和」三字中間必有衍文脫簡。
「得」字當是「若」字之誤。「里和」當是「里未和」,蓋脫一「未」字也)
下利清穀,脈沉遲,其人面赤,身有微熱者,必鬱冒汗出解。(論見下利。)
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喘冒不能臥者,大承氣湯。(論見下利。)諸乘寒者則為厥,鬱冒不仁,口急不能言,戰慄也。(論見大法。)眩冒,心下硬,若不汗下吐而項強者,為並病,宜刺大椎、肺腧、肝腧。(論見項強。)
白話文:
少陰脈絡不到達,腎氣虛弱,精血不足,呼吸急促,上衝至胸膈,陽氣回歸,血凝結於心下,陽氣下降,熱氣歸於陰股,與陰氣相搏,導致身體麻木不仁,這就是屍厥,應該針刺期門穴。
太陽病下之後久治不愈,又再次發汗,導致表裡俱虛,病人因此出現冒汗,冒汗之後自行痊癒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汗出使表層恢復和諧。內裡也恢復和諧,然後再瀉下就會有效。
下痢排出清穀,脈象沉遲,病人面色紅潤,身體微微發熱,一定會出現鬱冒汗出而解脫。(詳見下痢篇。)
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,喘氣冒汗不能平躺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(詳見下痢篇。)
凡是因寒邪入侵而導致厥症的,表現為鬱冒不仁、口急不能說話、戰慄等。(詳見大法篇。)
頭暈目眩,心下堅硬,如果既不發汗也不吐瀉,並且脖子僵硬,屬於並病,應該針刺大椎、肺腧、肝腧。(詳見項強篇。)
若汗下吐後,脈微,氣上衝咽者,成痿。(論見氣上衝。)少陰病,但欲寐,下利止而眩冒者死。(論見欲寐。)
白話文:
如果在發汗、瀉下或吐瀉後,脈象變得微弱,並且有氣息上衝咽喉的現象,那麼可能會導致萎縮癥狀的出現(相關論述請參照氣上衝的理論)。對於少陰病患者,如果他們只想睡覺,並且在腹瀉停止後出現暈眩現象,那麼這可能是致命的(相關論述請參照欲寐的理論)。
4. 屍厥鬱冒續法
〔海〕傷寒傳至五六日間,漸變神昏不語,或睡中獨語一二句,目赤唇焦,舌乾不飲水,稀粥與之則咽,不與則不思,六脈細數而不洪大,心下無痞,腹中不滿,大小便如常,或傳至十日以來,形貌如醉。醫見神昏不已,多用大承氣湯下之,則誤矣。蓋不知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。
然又未知自何經而來。答曰:本太陽經傷風,風為陽邪傷衛,陰血自燥,熱蓄膀胱,壬病逆傳於丙,丙丁兄妹,由是傳心,心火自上迫熏肺,所以神昏也。蓋肺為清肅之臟,內有火邪,故令神昏,宜梔子黃芩黃連湯。若脈在丙者,導赤散;脈在丁者,瀉心湯。若誤用涼膈散,此乃氣中之血藥也,如右手寸脈沉滑有力者,則可用之,或用犀角地黃湯,近於是已。本方所說,若無犀角,以升麻代之,是陽明經藥也,此解陽明經血中熱藥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發到五六天,病人開始神智昏迷不說話,或是在睡夢中喃喃自語一兩句,眼睛發紅嘴唇乾燥,舌頭乾裂不喝水,給稀粥喝就咽下去,不給就不想吃,脈象細弱數而無力,心口沒有脹滿,肚子不滿,大小便正常,或者病發十天左右,病人表現得像喝醉酒一樣。醫生看到病人昏迷不醒,大多使用大承氣湯瀉下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不知道此時是熱邪傳入手少陰心經。
但是又不知道熱邪從哪條經脈傳來的。答案是:從太陽經受風邪開始,風邪是陽性邪氣侵犯人體衛氣,導致陰血乾燥,熱邪蓄積在膀胱,壬病逆傳於丙,丙丁兩經相鄰,因此熱邪傳到心經,心火上炎熏灼肺臟,所以神智昏迷。因為肺是清肅之臟,裡面有火邪,所以導致神智昏迷,應該使用梔子黃芩黃連湯治療。如果脈象在丙經,就用導赤散;如果脈象在丁經,就用瀉心湯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涼膈散,涼膈散是治療氣血中的熱邪的藥物,只有當寸脈沉滑有力時才能使用,或者用犀角地黃湯,這兩種藥物效果相近。這個方子裡如果沒有犀角,可以用升麻代替,升麻是陽明經的藥物,這是治療陽明經血中熱邪的藥物。
若脈浮沉俱有力者,是丙丁俱有熱,可以導赤散、瀉心湯各半服之則宜矣。此症膀胱傳丙,足傳手經者,下傳上也。丙傳丁者,表傳裡也。壬傳丁者,艮之離也。越經傳者,又為腑傳臟也。《活人》云:傷寒只傳足經,不傳手經者,此言不盡意也。有從足經而傳手經者,何以知之?經云:傷寒或止傳一經,或間傳三經,不可一途取之,但視其脈與外證治之,此活法也。
與食則咽者,邪不在胃也;不與則不思者,以其神昏故也;邪熱既不在裡,誤用承氣下之,其死也必矣。(脈在丙者脈浮也,脈在丁者脈沉也,脈丙丁俱有熱者浮沉俱有力也。)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浮沉都有力,說明陽氣和陰氣都有熱,可以用赤散和瀉心湯各半服用,這樣比較合適。這種病症是膀胱傳導陽氣,足經傳導手經,由下往上傳的;陽氣傳導陰氣,是表傳裡;腎氣傳導陰氣,是艮宮傳導離宮;跨越經脈傳導,又是腑傳臟。活人書上說:傷寒只傳足經,不傳手經,這句話並不全面。有些情況下,傷寒會從足經傳到手經,怎麼判斷呢?古書上說:傷寒可能只傳一條經脈,也可能間隔傳三條經脈,不能一概而論,要根據脈象和外在症狀來治療,這就是治病的關鍵。
吃東西就咽喉不舒服,說明邪氣不在胃裡;不吃東西就沒胃口,是因為神志昏沉的緣故。邪熱既然不在裡,錯誤地使用承氣湯瀉下,就會導致死亡。(脈象在陽氣位置,脈象浮;脈象在陰氣位置,脈象沉;脈象在陽氣和陰氣都有熱,脈象就浮沉都有力。)
5. 噫
噫而心下痞硬不利者,旋覆代赭湯。若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也。(方論見痞。)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嘔吐且心下部位感覺阻塞、不舒適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旋覆代赭湯」來治療。但如果出現下痢的情況,則應使用「生薑瀉心湯」進行治療。(關於這些方劑的詳細理論與應用,請參考「痞」的相關說明。)
6. 噫續法
〔云〕傷寒噫氣者,何氣使然?答曰:胸中氣不交故也。少陰經至胸中,交於厥陰,水火相傳而有聲,故噫氣也。宜,如聖加枳實湯,。
甘草,桔梗(各五錢),枳實(炒,三錢),
上銼細,每服五錢,入五味子半錢,水煎服。
傷寒汗下後,喘而噫氣者,宜,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,。
甘草,桔梗,人參,藿香,杏仁(各等分)
上銼細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有人問,傷寒病人打嗝,是哪種氣導致的?答:是因為胸中氣不流通造成的。少陰經到達胸中,與厥陰經交會,水火交匯產生聲音,所以就打嗝。治療可以用如聖加枳實湯,藥方包括甘草、桔梗、枳實(炒),每服五錢,加入五味子半錢,用水煎服。
傷寒病人發汗後,呼吸急促且打嗝,可以用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治療,藥方包括甘草、桔梗、人參、藿香、杏仁,各等分,每服五錢,用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