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8)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8)
1. 煩躁
煩躁有表證,發熱惡寒,體痛脈浮緊者,大青龍湯也。(方論見發熱條。)
若發汗不徹,太陽證不罷,其人面赤,躁煩短氣者,更發汗則愈。(論見短氣。)
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、柴胡症,煩躁,心下硬,至四五日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,若不大便,六七日小便少者,雖不能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,須小便利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(王注云:無太陽證為無表證也,無柴胡症為無半表半裡證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感到煩躁,並且伴隨發熱、怕冷、身體疼痛,脈象浮緊,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。
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完全消失,仍然有太陽病的症狀,病人臉色發紅,煩躁不安,呼吸短促,可以再次發汗來治療。
如果病人發病兩三天後,脈象微弱,沒有太陽病和柴胡證的症狀,感到煩躁,心下硬,到了四五天雖然能吃東西,可以用小承氣湯少量調和,讓病人稍微舒適。到第六天,可以用承氣湯一升,如果病人仍然沒有大便,六七天小便也少,即使不能吃東西,但一開始是硬的,之後就會變軟,尚未確定是硬還是軟,就應該服用藥物,一定會軟化,需要小便通暢,排泄物變硬後才可服用藥物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
)煩躁不大便,續臍痛,發作有時者,有燥屎也。下之後復發汗,日夜煩躁不得安,眠時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宜,乾薑附子湯,。
乾薑(一兩),附子(生用,一枚)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頓服。
〔海〕服姜附湯有二法:一法當熱服,手少陰心也,水包火,熱服以接心火,身表寒盛,外火少也,寒從外生,熱從內消,譬如凍死,寒在外也;一法當寒服,足少陰腎也,寒邪入水,冷服以類腎水,身表微熱,內水多也,熱從外生,寒從內消,譬如飲冷,寒在內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感到煩躁不安,大便不順暢,而且肚臍附近持續疼痛,這種疼痛偶爾發作,可能是因為大便乾燥。排便後又會冒汗,整天都很煩躁,睡覺時卻很安靜,沒有嘔吐、口渴,也沒有表證,脈象沉細微弱,身體也不發熱,這時應該服用乾薑附子湯。
乾薑一兩,附子(生用,一枚)。
將這兩味藥材用三升水煮,煮到剩下一升,去除藥渣,趁熱服用。
服用乾薑附子湯有兩種方法:一種是熱服,因為手少陰經絡屬心,水包火,熱服可以接納心火,身體表面的寒氣很盛,外火不足,寒邪從外而生,熱氣從內而消,就像凍死的人,寒氣是在外邊一樣;另一種是冷服,因為足少陰經絡屬腎,寒邪入侵就像水一樣,冷服可以類比腎水,身體表面微微發熱,內部水份充足,熱氣從外而生,寒氣從內而消,就像喝冷水一樣,寒氣是在內部一樣。
發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宜,茯苓四逆湯,。
茯苓(一兩),人參(六錢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臍,作八片,只用二片),甘草,乾薑(各二錢),
上銼,如麻豆大。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煩躁心下硬,若未曾下者,即前條無太陽、柴胡症,以小承氣少少微和之也。若已曾下,心下硬痛,短氣躁煩者,大陷胸也。若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死也。(方論見結胸。)
火逆下之,因燒針煩躁者,宜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,。
白話文:
發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宜,茯苓四逆湯,。
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排出了汗水,但病情仍然沒有改善,病人感到煩躁不安的,應該服用茯苓四逆湯。
茯苓(一兩),人參(六錢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臍,作八片,只用二片),甘草,乾薑(各二錢),
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般大小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將藥材混合在一起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,煎至藥汁剩下八分時,去渣,溫熱服用。
煩躁心下硬,若未曾下者,即前條無太陽、柴胡症,以小承氣少少微和之也。若已曾下,心下硬痛,短氣躁煩者,大陷胸也。若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死也。(方論見結胸。)
如果病人感到煩躁,且心下按之硬實,如果之前沒有排出汗水,則屬於前文提到的「無太陽、柴胡症」,可以服用少量的小承氣湯來緩和。如果之前已經排出了汗水,但心下仍然硬痛,呼吸急促,並且感到煩躁不安,則屬於「大陷胸」。如果同時具有結胸的症狀,並且病人感到煩躁,則預後不佳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(詳細的論述請參考結胸篇。)
火逆下之,因燒針煩躁者,宜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,。
如果病人因發汗過度導致體內陽氣虛弱,且因燒針而感到煩躁不安的,應該服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
桂枝(去皮,半兩),甘草(炙),牡蠣(熬),龍骨(各一兩),
上銼,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太陽病,以火熏之不得汗,其人必躁。如不解必清血,名為火邪。
太陽病,火熨其背,大汗出,火熱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,十餘日振慄下利者,欲解也。(論見譫語。)
煩躁厥逆,若吐利者,吳茱萸湯也。(論見吐利。)
若不煩而躁,四逆,脈不至,死也。(論見厥。)不得臥者,死也。(論見下利。)
白話文:
桂枝去皮半兩,甘草炙好,牡蠣、龍骨各一兩,一起磨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太陽病患者,用火熏烤卻出不了汗,必定焦躁不安。如果症狀不消,必定要清血,稱為火邪。
太陽病患者,用火熨背,大量出汗,火熱之氣侵入胃部,胃中水分耗盡,躁煩不安,必然會胡言亂語,十餘天後伴隨發抖、腹瀉,預示著病要好轉。
煩躁不安,四肢厥逆,伴隨嘔吐腹瀉者,可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若不煩躁而躁動不安,四肢厥逆,脈象摸不到,則會死亡。無法平躺者,也會死亡。
〔成〕所謂煩躁者,謂先煩漸至躁也。所謂躁煩者,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者也。從煩至躁為熱,未有不漸煩而躁者也。先躁後煩,謂怫怫然更作躁悶,此為陰盛隔陽也,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,但飲水不得入口是也,此氣欲脫而爭,譬如燈將滅而暴明也。蓋內熱曰煩,謂心中郁煩也;外熱曰躁,謂氣外熱躁也。
內熱為有根之火,故但煩不躁,及先煩後躁者,皆可治;外熱為無根之火,故但躁不煩,及先躁後煩者,皆不可治也。臟厥蛔厥煩躁。(方論見厥。)躁無暫定而厥者,為臟厥。靜而復煩,吐蟲而厥者,為蛔厥,烏梅丸主之。(方論見厥。)熱少厥微,不欲食,煩躁數日,小便白者,熱除也,若欲食者愈,若厥而嘔,胸脅煩滿者,便血。(論見厥。
)少陰病,但欲寐不煩,至五六日變自利,煩躁不得臥者死。(論見欲寐。)
白話文:
所謂煩躁,是指一開始感到煩悶,逐漸發展到焦躁不安。所謂躁煩,是指一開始就感到焦躁,然後慢慢地變得煩悶。從煩悶到焦躁,說明體內有熱,沒有人會突然就感到焦躁,一定是由煩悶逐漸發展而來的。
如果先焦躁後煩悶,表示患者感到焦躁不安,並且伴隨胸悶氣短,這是因為陰氣盛而陽氣被阻隔,雖然患者非常焦躁,甚至想跳進泥水中,但是卻連水都喝不下去,就像燈快要熄滅時突然變得更亮一樣。這是因為身體的氣想要散發出來,而與疾病作鬥。
一般來說,內熱指的是心煩意亂,是體內的熱;外熱指的是氣血躁動,是體外的熱。內熱有根源,因此單純的煩悶,或者先煩悶後焦躁,都可以治療;外熱沒有根源,因此單純的焦躁,或者先焦躁後煩悶,就難以治療。
如果患者出現煩躁,並且伴隨四肢厥冷,可能是臟厥或者蛔厥。臟厥的表現是躁動不安,沒有片刻安寧,並且伴隨四肢厥冷。蛔厥的表現是平時安靜,但偶爾會感到煩悶,並且會吐出蟲子,伴隨四肢厥冷,可以用烏梅丸治療。
如果患者出現輕微的厥冷,不願意進食,並且伴隨煩躁不安,持續幾天,小便顏色發白,說明熱症消退。如果患者想進食,就說明病情好轉。如果患者出現厥冷、嘔吐、胸脅部脹滿,並且伴隨便血,則病情危重。
少陰病患者,一開始只想睡覺,沒有煩躁不安,但持續五到六天後,出現腹瀉,並且伴隨煩躁不安,無法安睡,就會危及生命。
2. 煩躁續法
〔《活》〕病人身冷,脈沉細疾,煩躁而不飲水者,陰盛隔陽也,宜服霹靂散,須臾躁止得睡,汗出即瘥。火焰散、丹砂丸並主之。(丹砂丸方見《活人書》。)
霹靂散,治陰盛隔陽,煩躁不飲水。
附子(一枚,炮熟取出,用冷灰挹,細研,入真臘茶二錢和勻。)
上為細末,分作二服,水二盞,煎至六分,臨熟入蜜半匙,放溫或冷服之,須臾躁止得睡,汗出即瘥。
〔海〕已寒丸,此丸不僭上,陽生於下,治陰症服四逆輩,胸中發躁而渴者,或數日大便秘,小便澀,亦服此丸。上不躁,大小便自利。
白話文:
病人身體冰冷,脈象沉細而微弱,且感到煩躁卻不願喝水,這是陰氣過盛阻隔陽氣所致,應該服用霹靂散。服用後不久,煩躁就會停止,病人就能入睡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火焰散和丹砂丸也有相同功效,丹砂丸的配方可以在《活人書》中找到。霹靂散用於治療陰氣過盛阻隔陽氣,導致病人煩躁不願喝水的症狀。配方為附子(炮熟後研磨,加入真臘茶粉混合),製成細末,分兩次服用,每次用兩碗水煎至六分,快熟時加入半匙蜜,放溫或冷服。服用後不久,煩躁就會停止,病人就能入睡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已寒丸則用於治療陽氣生於下焦,陰寒症狀,服用四逆類藥物後,胸口感到煩躁口渴,或數日大便秘結,小便澀滯的病人。服用後,煩躁症狀消失,大小便也變得順暢。
肉桂,茯苓(各五錢),良薑,烏頭(炮。各七錢),附子(炮),乾薑(炮),芍藥,茴香(炒。各一兩),
上等分,為細末,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溫酒下,空心服五七十丸,八九十丸亦得,酒醋為糊俱可。
〔《本》〕破陰丹治陰中伏陽煩躁,六脈沉伏。(方論見陰毒。)
頃年鄉人李信道得疾,六脈沉伏不見,深按至骨則若有力,頭疼身溫,煩躁,指末皆冷,胸中滿,噁心。更兩醫矣,皆不識,止用調氣藥。予診之曰:此陰中伏陽也,仲景法中無此證,世人患此者多。若用熱藥以助之,則為陰所隔絕,不能導引真陽,反生客熱;用冷藥則所伏真火愈見消爍,非其治也。須用破散陰氣,導達真火之藥,使火升水降,然後得汗而解矣。
白話文:
肉桂、茯苓(各五錢)、良薑、烏頭(炮製,各七錢)、附子(炮製)、乾薑(炮製)、芍藥、茴香(炒製,各一兩),以上藥材等量,研磨成細粉,用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溫酒送服,空腹服用五七十粒,八九十粒也可以,用酒醋做糊都可以。
破陰丹用來治療陰中伏陽導致的煩躁、六脈沉伏。(具體方論請參考陰毒篇。)
近些年,鄉里人李信道患病,六脈沉伏不見,深按至骨才感覺有力,頭痛發熱,煩躁不安,手指末端冰冷,胸悶噁心。他看過兩位醫生,但都沒有診斷出來,只用了一些調節氣血的藥物。我診斷後認為這是陰中伏陽,仲景的醫書中沒有記載這種病症,但現代人患此病的人很多。如果用溫熱藥物幫助真陽,就會被陰氣阻隔,無法引導真陽,反而會產生客熱;如果用寒涼藥物,則會使潛伏的真火更加消爍,這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應該使用破散陰氣、引導真火上行的藥物,使火升水降,然後才能出汗而解。
予授此藥二百粒,作一服,冷鹽湯下,不時煩躁狂熱,手足躁擾,其家大驚。予曰:俗所謂換陽也。須臾稍定,略睡,身已中汗,自昏達旦方止,身涼而病除矣。
白話文:
我授予兩百顆藥丸,做成一劑,用冰冷的鹹水湯送服。如果在服用後,經常感到心煩意亂、發熱,四肢不安,家人會感到非常驚慌。我會告訴他們,這是俗稱的「換陽」現象。過不久,症狀就會稍微緩和,然後進入睡眠,身體開始出汗,從昏睡到天亮才停止,身體會感到涼爽,病症也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