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20)
卷之十·肝膽部 (20)
1.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〔丹〕寒則筋急,熱則筋緩。緩因於弛長,縮因於短促。若受濕則弛,弛因於寬而長。然寒與濕,未嘗不挾熱,三者皆因於濕。然外濕,非內濕無以啟之,不能成疾。致濕之由,酒面為多,魚與肉繼以成之。若甘滑、燒炙香辛硬物,皆致濕之因,戒之慎之。藥中肯綮矣。若將理失宜,雖聖醫,不治也。
天產作陽,氣浮發熱,先哲格言。但是患痿之人,若不能淡薄食味,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(丹溪斷痱病為痿)。凡人初覺食指次指麻木不仁,或不用者,三年內必中風之候也。宜先服愈風湯、天麻丸各一兩料,此治之先也。是以聖人治未病,不治已病。中風人能食,蓋甲己化土,脾盛故能多食。
此脾愈盛,下克腎水,腎水虧則病增,宜廣服藥,不欲多食,病能自愈。中風多食,風木盛也。盛則克脾,脾受敵,求助於食。經曰:實則夢與,虛則夢取。當瀉肝木,治風安脾,脾安則食少,是其養矣。
肺脈微緩,為痿瘻偏風,頭以下汗出不可止(全文見治虛實法)。脾脈微緩,為風痿,四肢不用,心慧然若無病。(同上。經云:脈緩者多熱,蓋風痿即風痱之類)
〔《素》〕胃脈沉鼓澀,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皆鬲偏枯,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,不喑舌轉可治,三十日起。其從者喑,三歲起。年不滿二十者,三歲死。(大奇論。王注云:從謂男發左女發右也)
〔《玄》〕中風不語者,為病在心臟。脈反沉者,治難見效。凡病脈不應病者危。
〔丹〕《脈訣》內言不治證見,則不可治。筋枯,不治。動則筋痛者,是謂筋枯。以其無血滋潤筋骨也。
白話文:
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身體冰冷則筋脈緊縮,溫熱則筋脈鬆弛。鬆弛是因為筋脈伸長,緊縮是因為筋脈縮短。若受潮濕則筋脈鬆弛,這是因為濕氣使筋脈寬緩而伸長。然而寒邪和濕邪,往往伴隨著熱邪,三者都與濕邪有關。外在的濕邪,若沒有內在的濕邪做基礎,就無法誘發疾病。導致濕邪的原因,多為飲酒過度和吃肥甘厚膩的食物,魚肉也加重濕邪。甘甜滑膩、燒烤炙烤辛辣堅硬的食物,都是導致濕邪的原因,應當戒慎。藥方已選好,但若治療方法失當,即使是聖醫也無法治癒。
人體先天具有陽氣,氣機上浮則發熱,這是古人總結的經驗。但是患有痿症的人,如果不能飲食清淡,我就知道他一定無法痊癒(丹溪認為痱病即痿症)。凡人一開始感覺食指和中指麻木不仁,或不能活動,三年內必定中風。應該先服用愈風湯、天麻丸各一劑,這是治療的先決條件。所以聖人治病,重在預防,而不是等到病發了才治療。中風的人還能進食,是因為土克水,脾臟旺盛,所以才能多吃。
但是脾臟過於旺盛,就會剋制腎水,腎水虧虛則病情加重,應當廣泛服用藥物,不應多食,病情就能自行痊癒。中風的人多吃,是因為肝木旺盛。肝木旺盛則剋制脾土,脾土受損,便需依靠飲食來補充。經書上說:實證的人會在夢中洩瀉,虛證的人會在夢中吸收。應該瀉去肝木之氣,調理肝風,安養脾土,脾土安穩了,食慾就會減少,這就是保養之道。
肺脈微弱而緩慢,是痿症、瘻瘡、偏風的徵兆,頭以下汗出不止(詳見《治虛實法》)。脾脈微弱而緩慢,是風痿的徵兆,四肢不能活動,但神志清醒,好像沒有病一樣。(同上。經書上說:脈象緩慢的人多有熱邪,風痿就是風痱一類的疾病)
胃脈沉而鼓脹,胃部外凸,心脈細小而緊急,都是膈肌偏枯的症狀,男性發病在左側,女性發病在右側,如果不啞,舌頭能轉動,是可以治癒的,三十天即可見效。如果伴隨有失語,則三歲起病。年齡未滿二十歲的,三歲便會死亡。(《大奇論》。王注:從,指男性發病在左,女性發病在右)
中風不能說話的,是病邪在於心臟。脈象反常而沉的,治療很難見效。凡是脈象與病情不相符的,都很危險。
《脈訣》中說,內經中所說的不能治療的症狀,就真的不能治療。筋脈枯萎,則不能治療。活動時筋骨疼痛的,就是筋脈枯萎。因為沒有血液滋養筋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