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6)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6)
1. 痞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(《活人》云:結胸與痞,關脈須沉。若關脈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。)
大黃黃連瀉心湯
大黃,黃連(各二兩),黃芩(一兩),
上㕮咀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一時,良久絞去渣,分溫再服。
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,宜,附子瀉心湯,。
大黃,黃連,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去皮臍破,別煮取汁)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心口闷胀,按压感觉柔软,脉象浮在关脉,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。 如果患者结胸或痞块,关脉应该沉,但关脉浮,则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。
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组成:大黄、黄连各二两,黄芩一两。
用法:将药材研成细末,用麻沸汤二升浸泡一段时间,过滤去渣,分温服下。
如果患者心口闷胀伴随恶寒汗出,可以使用附子泻心汤。
附子泻心汤的组成:大黄、黄连、黄芩各一两,附子一枚(炮制去皮脐,另煮取汁)。
上㕮咀,百沸湯二大盞,熱漬之一時久,絞去渣,納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
傷寒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,宜桂枝,攻痞,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(《活人》云:表症未解,心下妨悶者,非痞也,謂之支結,柴胡桂枝湯主之;胸脅滿微結,小柴胡加乾薑牡蠣湯主之。)
傷寒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症具,而以他藥下之,若心下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宜半夏瀉心湯。(論見結胸痞同異。)
白話文:
上腹部疼痛,服用百沸湯兩大碗,熱敷一小時,過濾掉渣滓,加入附子汁,分開溫熱服用。
傷寒大瀉後,又發汗,心下痞悶,惡寒,表示表證未解,不可攻治痞症,應該先解表,表證解除了才能攻治痞症。解表應該使用桂枝,攻治痞症應該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 (《活人》說:表證未解,心下悶塞者,不是痞症,叫做支結,柴胡桂枝湯主治;胸脅滿悶微結者,小柴胡加乾薑牡蠣湯主治。)
傷寒嘔吐且發熱,符合柴胡湯的症狀,但用其他藥物下瀉,如果心下滿悶不痛,這就是痞症,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。(論述結胸痞症的相同和不同。)
半夏瀉心湯
半夏(湯洗七次,一兩)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一兩半),黃連(半兩),大棗(六枚),乾薑(一兩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每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半夏瀉心湯若加甘草,即後條甘草瀉心湯,治痞硬嘔吐利也。若加生薑,即後條生薑瀉心湯,治痞硬噫氣下利也。
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心煩不得安,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宜,甘草瀉心湯,。
白話文:
半夏瀉心湯
藥方:
- 半夏(用湯反覆洗滌七次,取一兩)
- 黃芩(一兩半)
- 人參(一兩半)
- 甘草(一兩半)
- 黃連(半兩)
- 大棗(六枚)
- 乾薑(一兩)
製法: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加減:
- 若加甘草,即為甘草瀉心湯,主治痞硬嘔吐,且利於消化。
- 若加生薑,即為生薑瀉心湯,主治痞硬,噯氣,腹瀉。
主治:
傷寒中風,誤用下瀉之法,導致腹瀉不止,食入的食物無法消化,腹部發出雷鳴聲,心下痞硬飽滿,乾嘔心煩,無法安寧。醫生誤以為病症未除,再次使用下瀉之法,反而加重痞硬之症。此病症非因結熱所致,而是胃中虛弱,導致外邪逆上,引起痞硬。宜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
甘草(炙,二兩),黃芩,乾薑(各一兩半),半夏(一兩),大棗(六個),黃連(半兩),人參(一兩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(《活人》云:伊尹《湯液》論甘草瀉心七味,舊本無人參。)
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中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心下痞硬,嘔逆下利,若表解身涼,脅痛,十棗湯主之。(方論並見脅痛。)
傷寒汗出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利者,宜,生薑瀉心湯,。
白話文:
甘草(炙,二兩),黃芩、乾薑(各一兩半),半夏(一兩),大棗(六個),黃連(半兩),人參(一兩),將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這個方子是治療傷寒發熱、汗出不解、心中痞硬、嘔吐並腹瀉的。如果出現心下痞硬、嘔吐腹瀉,且表症已解、身體發涼、脅肋疼痛,則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。此外,傷寒汗出後,胃中不和、心下痞硬、乾嘔食臭、脅下有水氣、腹中雷鳴並腹瀉,則適合用生薑瀉心湯。
生薑(二兩),黃芩,甘草(炙),人參(各一兩半),乾薑(半兩),半夏(一兩),黃連(半兩),大棗(六個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
太陽病,外症未除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,宜,桂枝人參湯,。
桂枝(另銼),甘草(炙。各一兩三錢),白朮,人參,乾薑(各一兩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納桂更煮取七分,去渣溫服,日再服,夜一服。
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(《活人》云:有旋覆代赭石湯證,其人或咳逆氣虛者,先服四逆湯;胃虛者,先服理中丸,次服旋覆代赭石湯為良。)
白話文:
生薑兩錢,黃芩、甘草(炙)、人參各一錢半,乾薑半錢,半夏一錢,黃連半錢,大棗六個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
如果患有太陽病,外症尚未消除卻已經多次腹瀉,伴隨發熱和腹瀉不止,心中痞硬,表裡症狀未解,可以用桂枝人參湯治療。
桂枝(另外銼碎),甘草(炙,各一錢三錢),白朮、人參、乾薑各一錢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盞水煎煮至一盞,加入桂枝再煮取七分,去渣溫服,每天服用兩次,晚上服用一次。
如果患有傷寒,發汗、嘔吐或腹瀉後,心中痞硬,噫氣不除,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。 (《活人》說:如果出現旋覆代赭石湯的症狀,患者可能會咳嗽逆氣虛弱,建議先服用四逆湯;如果胃虛弱,建議先服用理中丸,之後再服用旋覆代赭石湯效果更好。)
旋覆代赭石湯
旋覆花(一兩),人參(半兩),生薑(一兩半),代赭石(三錢),甘草(炙,一兩),半夏(湯泡,八錢),大棗(六個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病解後,心下痞硬噫氣,若不下利者,此條旋覆代赭石湯也。若下利者,前條生薑瀉心湯也。
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不得息者,瓜蒂散。若心下痞硬,脅痛,氣上衝咽眩冒者,成痿。(方論並見氣上衝心。)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煩躁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白話文:
旋覆花、人參、生薑、代赭石、甘草、半夏、大棗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取五錢,用一杯水煎煮至八分,去渣後溫熱服用。這個方子適用於身體狀況如下的人:病症解除後,仍然感到腹部脹滿、堅硬,並有噯氣,但沒有腹瀉。如果患者有腹瀉,則應該服用生薑瀉心湯。
如果胸部脹滿、堅硬,氣往上衝到喉嚨,呼吸困難,則應該服用瓜蒂散。如果患者除了胸部脹滿、堅硬之外,還伴隨肋骨疼痛,氣往上衝到喉嚨,頭昏眼花,則可能發展成痿症。
如果上述這些症狀都存在,並且患者口渴、口乾舌燥,小便不利,則應該服用五苓散。
發熱惡寒,身痛表症未解,若心下支結妨悶者,柴胡桂枝湯也。(方見發熱。)若心下痞而腹滿者,即前條先以桂枝湯,解後用大黃黃連瀉心也。)
心下滿似痞,而手足厥冷,若脈乍結乍緊,心煩,飢不欲食者,瓜蒂散。若脈沉細,頭汗惡寒,大便硬者,小柴胡湯。(論見厥。)
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惡寒,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並竭,無陽則陰獨,復加燒針,因胸煩,面色青黃,膚瞤者難治,今色微黃,手足溫,易愈。
脈浮而緊而反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
白話文:
發燒怕冷,身體疼痛,表症未除,如果心口悶塞、不舒服,就用柴胡桂枝湯。如果心口脹滿,肚子也鼓脹,就先用桂枝湯,解表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心口脹滿像痞積,手腳冰冷,脈象時而緊時而結,心煩意亂,不想吃東西,就用瓜蒂散。如果脈象沉細,頭上冒汗怕冷,大便乾硬,就用小柴胡湯。
太陽病,醫生用發汗法治療,結果反而發燒怕冷,又接着用下瀉法,導致心口脹滿,表裡虛損,陰陽俱竭,沒有陽氣,只剩下陰氣,又用燒針灸治,結果胸悶,面色青黃,皮膚跳動,很難治癒。現在面色微黃,手腳溫暖,容易治癒。
脈象浮而緊,反而用下瀉法,緊氣入里,就變成痞積,按壓時感覺柔軟,只是氣機阻滯而已。
脈浮而大,心下反硬,有熱,屬臟者,攻之,不令發汗;屬腑者,不令溲數。溲數則大便硬,汗多則熱愈甚,汗少則便難。若脈遲,尚未可攻。陽明痞,胃實,心下硬滿者,不可攻之。(論見胃實。)
白話文:
脈象浮大,但心下部位反而堅硬,有熱象,如果是內臟問題,應當採用攻法治療,但不能進行發汗治療;如果是腸道(腑)問題,則不能強迫其排尿頻繁。如果排尿過頻,可能會導致大便變得堅硬;如果出汗過多,熱象會更加嚴重;如果出汗不多,則可能導致排便困難。如果脈象緩慢,還不適合使用攻法。如果陽明胃部出現脹滿現象,且胃部實熱,心下部位硬滿,則不應使用攻法進行治療。這類情況的詳細說明和治療方法,請參照對於胃實的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