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19)
卷之十·肝膽部 (19)
1.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大接經皆十二經井穴也。此羅謙甫治趙僧判中臟,刺十二井穴愈。治張安撫中臟,灸十二井穴愈。《內經》所謂留瘦不移節而刺之是也。
〔《難》〕陰蹺為病,陽緩而陰急。陽蹺為病,陰緩而陽急。
〔羅〕云:治失音不語。(出竇太師《氣元歸類》)
手陽明,天鼎(暴喑並喉痹),合谷(喑不能言),手少陰,陰郄(喑不能言),靈道(暴喑不語),足陽明,頰車,地倉(不語,飲食不收,水漿漏落,病右治左,病左治右),手少陽支溝(暴喑不語),三陽絡(暴啞不能言),手太陽,天窗(暴喑不能語),足少陰,通谷(暴喑不語),手厥陰,間使(喑不能語)
〔《玉》〕中風不語,不省人事:頂門(灸七壯),百會(針入豆許,先補後瀉,瀉多補少)
又撮要法:中衝(一分,補之),大敦(灸,一分),百會(一分,瀉)
〔《怪穴》〕又法:十指尖出血(此更詳之)
〔《玉》〕中風失音:喑門(二分,留三呼,瀉之不可深),人中(三分,留三吸瀉之)天突,湧泉(各五分),神門,支溝(各三分)。如舌急不語,喑門(二分);如舌緩不語,風府(三分。)
〔東陽〕卒中失音,不能言語,緩縱不隨,天窗刺之一分,灸五十壯。息火,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。復灸天窗五十壯,始發。若先灸百會,則風氣不得泄,內攻五臟,喜閉伏,仍失音,所以先灸天窗。
〔《千》〕治風痱不語手足不遂方。度病者,男左手,女右手,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,以置臍上,直望心下,以朱塗度上端畢。又作兩度,續所塗上,合其下,開其上,取其本度橫置開上,令三合,其狀如𦼥形,復以朱塗兩端畢,三處同時起火灸之,各一百壯愈。
〔河〕凡覺中風,必先審六經之候,慎勿用大熱藥烏、附之類,故陽劑剛勝,積若燎原,為消狂瘡腫之屬,則天癸絕而榮涸矣。
〔羅〕云:中風人初覺,不宜服腦、麝,恐引風入骨髓,如油入面,不能得出,如潮痰盛,不省人事煩熱者,宜用下痰,神效。
〔潔〕云:中風如小便不利,不可以藥利之。既已自汗,則津液外亡,小便自少。若利之,使榮衛枯竭,無以制火,煩熱愈盛。當候熱退汗室,小便自行也。
〔丹〕治中風方,續命、排風、越婢等,悉能除去,而《千金》多用麻黃,令人不得慮虛。以風邪不得汗,則不能泄也。然此治中風不汗者為宜。若自汗者,更用麻黃則津液轉脫,反為大害。中風自汗,仲景雖處以桂枝湯,至於不住發搐口眼瞤動,遍身汗出者,豈勝對治。此時獨活湯、續命煮散,能復榮衛,卻風邪,不可缺也。(獨活、續命散,方風瘛瘲條)
〔《千》〕治中風,無密室者,不可療。強人居室不密,尚中風邪,況服藥之人乎。服汗劑,必依此法。
白話文:
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這篇古文主要論述中風導致半身不遂、舌頭僵硬、言語困難的治療方法。文中提及多種針灸穴位,以及一些藥物治療的注意事項。 古人認為十二經脈的井穴與治療此症有關,羅謙甫曾用針灸十二井穴治愈患者。 《內經》中也提到一種針灸方法。
文中詳細列舉了許多穴位,例如天鼎、合谷、陰郄、靈道、頰車、地倉、支溝、三陽絡、天窗、通谷、間使等,用於治療失音、不能言語等症狀,並說明了不同穴位的針灸方法,包括針刺的深度和補瀉方法。 此外,文中也提到一些針對中風不語的穴位,例如頂門、百會、中衝、大敦、喑門、人中、天突、湧泉、神門等,以及它們的針灸方法。 也提及了以放血治療的方法。
文中還描述了不同的治療方案,包括灸法、針刺法,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療方法,例如根據病者性別和身體比例確定灸穴位置的方法。
最後,文中特別強調了中風治療的注意事項,例如避免使用過於溫熱的藥物,避免服用腦、麝等藥物,以及在中風患者自汗的情況下,應避免使用麻黃等藥物。 同時也提到,中風治療需要在密閉的環境中進行,並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。 文中也引用了多位醫家的觀點,說明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