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5)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5)
1. 結胸
太陽病,重發汗而復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有潮熱,從心下至少腹,而痛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,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余處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也。
(丹溪云:此症曰胃中空,曰短氣躁煩,曰脈浮,大陷胸湯不可輕用。)
白話文:
太陽病,如果用汗法治療後又用下法治療,結果病人五六天沒有大便,舌頭乾燥口渴,下午出現潮熱,從心窩到小腹疼痛難以觸碰,這時應該用大陷胸湯。太陽病,脈象浮而數,浮代表風邪,數代表熱邪,動代表疼痛,數代表虛損。患者頭痛發熱,稍微出盜汗,但反而怕冷,說明表邪未解。如果醫生反覆使用下法治療,脈象浮數變為遲緩,胸口內部有拒按疼痛,胃部空虛,外邪侵襲膈肌,出現呼吸短促躁動不安,心裡煩悶,陽氣內陷,心窩處硬結,這就是結胸,應該用大陷胸湯。如果沒有結胸,只是頭上出汗,其他地方不出汗,汗液流到脖子就回去了,小便不利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
(丹溪說:這種症狀,叫做胃中空虛,呼吸短促躁動不安,脈象浮,大陷胸湯不能輕易使用。)
傷寒六七日,結胸熱實,脈沉而緊,心下痛,按之實硬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(云岐云:三症陷胸,皆日西潮熱。)
大陷胸湯
大黃(一兩半,去皮,為末,錦紋者佳),芒硝(一兩八錢),甘遂(一字,赤連珠者,為細末)
上水二盞,煮大黃至八分,去渣,下硝一沸,下甘遂末,溫服,得快利,止後服。小結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,宜,小陷胸湯,。
半夏(湯洗,二兩),黃連(一兩),栝蔞(一枚,用四分之一)
白話文:
患傷寒六七天,胸部有積聚的熱邪,脈象沉而緊,心口疼痛,按壓時堅硬,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古人說:三種陷胸病症,都出現於傍晚時分發熱。
大陷胸湯的組成:大黃(去皮,研成粉末,質地細膩如錦紋者為佳)一兩半,芒硝一兩八錢,甘遂(赤連珠者,研成細粉)一字。
將水兩杯,煮大黃至八分熟,去渣,加入芒硝煮沸,再加入甘遂粉末,溫熱服用,以促進排泄。排泄完畢後,方可繼續服用。對於症狀較輕的結胸病,症狀主要集中在心口,按壓時疼痛,脈象浮而滑者,則宜用小陷胸湯治療。
小陷胸湯的組成:半夏(用湯水洗淨,二兩),黃連一兩,栝蔞(用四分之一)。
上㕮咀,水二盞,先煎栝蔞至一盞半,後用半夏、黃連煎取八分,去渣溫服。未和再服,微解下黃涎便安也。
〔孫〕工部郎中鄭忠厚,因患傷寒,胸腹滿,面黃如金色,諸翰林醫官商議略不定,推讓曰:胸滿可下,恐脈浮虛。召孫至,曰:諸公雖疑不用下藥,鄭之福也,下之必死,某有一二服藥,服之必瘥。遂下小陷胸湯尋利,其病遂良愈。明日面色改白,京城人稱服。
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復往來寒熱者,與大柴胡湯。
但結胸無大熱者,此為水結在胸脅也。但頭微汗出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(《活人》云:水結胸,小半夏加茯苓湯,小柴胡去牡蠣湯亦主之。)
白話文:
病人上腹部疼痛,用兩杯水,先煎栝蔞至一杯半,然後用半夏、黃連煎取八分,去渣溫服。如果症狀未改善,可以再次服用,稍微瀉下黃色痰液後就會好轉。
孫思邈曾遇到工部郎中鄭忠厚因傷寒而胸腹脹滿,面色發黃,多位翰林醫官商議後拿不定主意,擔心脈象浮虛不宜使用下藥。孫思邈認為使用下藥會致命,於是開了小陷胸湯,服藥後病症逐漸好轉。隔天面色恢復正常,京城人紛紛稱讚孫思邈醫術高明。
傷寒病患十多天後,熱邪結聚在內,反复發寒發熱,可以服用大柴胡湯。
如果胸部結實沒有明顯發熱,可能是水氣在胸脅積聚,但頭部微有汗出,則可用大陷胸湯治療。 (《活人》中也記載,水氣結胸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,或小柴胡去牡蠣湯治療。)
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噀之,若灌之,其熱被卻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瘥者,與五苓散。寒實結胸,無熱證者,與,三物小陷胸湯,,白散亦可。
桔梗(三分),巴豆(一分,去皮尖,熬黑研如脂),貝母(三分),
上三味為末,納巴豆,更於臼中杵之,以白飲和服。強人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,不利進熱粥一碗,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碗。汗出已,腹中痛,與芍藥一兩。
白話文:
如果病症表現在陽氣方面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反而用冷水澆灌,熱氣被阻擋無法散發,反而會更加煩躁,皮膚上出現粟粒一樣的小疹子,雖然想喝水,卻反而不渴,這時候可以服用文蛤散。如果沒有好轉,再服用五苓散。如果胸部有寒邪積聚,沒有發熱症狀,可以服用三物小陷胸湯,白散也可以。
將桔梗、巴豆(去皮尖,熬黑研成脂狀)、貝母,三味藥研成粉末,加入巴豆,在研缽中繼續研磨,用白開水調服。體質強壯的人服用半錢匕,體弱者減量。如果病症位於膈膜以上,就會嘔吐,如果位於膈膜以下就會腹瀉。腹瀉不暢,可以喝一碗熱粥,腹瀉過度不止,可以喝一碗冷粥。出汗之後,腹部疼痛,可以服用芍藥一兩。
上熱實結胸,及寒實結胸。《活人》不拘寒熱,但用陷胸湯。不瘥,用枳實理中丸,應手而愈。
結胸,項亦強,如柔痓狀,下之則和,宜,大陷胸丸,。
大黃(二兩),葶藶,芒硝,杏仁(去皮,炒,各三分),
上搗羅二味,納杏仁、芒硝合研如脂,相和為丸,如彈大。後用甘遂末一字,白蜜少許,水二盞半,煎至一盞,頓服。一宿乃下,如不下,再服。王海藏云:大陷胸湯,太陽入本藥也;大陷胸丸,陽明藥也;小陷胸湯,少陽藥也。大陷胸治熱實,大陷胸丸兼喘,小陷胸治痞。
白話文:
胸部積熱或寒邪導致的胸悶,無論寒熱,都可以使用陷胸湯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服用枳實理中丸,效果顯著。
如果胸悶伴隨項部僵硬,像是麻痺一樣,瀉下後症狀緩解,可以使用大陷胸丸。
大黃二兩、葶藶、芒硝各三分,杏仁去皮炒三分。將大黃、葶藶、芒硝三味藥搗碎過篩,加入杏仁、芒硝研磨成膏狀,混合成丸,如彈珠大小。最後用甘遂末一字、白蜜少許,加水兩盞半煎至一盞,一次服用。一晚即可瀉下,若未瀉下,可再服用一次。王海藏說:大陷胸湯屬於太陽經藥物,大陷胸丸屬於陽明經藥物,小陷胸湯屬於少陽經藥物。大陷胸湯治療熱實,大陷胸丸兼治喘咳,小陷胸湯治療痞塞。
心下滿痛,如結胸狀,若頭下強痛眩冒者,刺大椎、肝腧。若汗下後頭項強痛,發熱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(方論並見項強。)
若婦人經水來,熱除譫語者,刺期門。(論見譫語。)
太陽病,二三日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必結,脈微弱者,此本有寒也,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結胸。未止者,四日復下之,此作協熱利也。(「四日復下之」五字衍文也。)太陽病,下之脈浮者,必結胸也。(論見大法。)太陽少陽並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漿不下,其人心煩。結胸症悉具,煩躁者亦死。
白話文:
胸部感到飽滿疼痛,像是胸口被堵住一樣,如果頭部下方也感到強烈的疼痛,頭昏眼花,就用針刺大椎穴和肝腧穴。如果出汗後,頸部僵硬疼痛,發燒,小便不順暢,就服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
如果婦女月經來潮,發熱神志不清,就用針刺期門穴。
太陽病,兩三天無法平躺,只想坐起來,胸口一定會堵塞,脈象微弱,這是本有寒氣,反而用瀉下藥,如果拉肚子停止了,一定會變成結胸。如果沒有停止,第四天再用瀉下藥,這叫做協熱利。太陽病,瀉下後脈象浮的,一定會變成結胸。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而反用瀉下藥,就會變成結胸,胸口硬,拉肚子不止,水漿也不得下降,患者心煩意亂。結胸症狀都具備了,躁動不安的,也會死亡。
2. 結胸續法
〔《活》〕若誤下了,初未成結胸者,急頻與理中湯,自然解了,更不作結胸,蓋理中湯治中焦故也。此古人亦說不到,後因人消息得之。若大段轉損,有厥症者,兼與四逆湯便安。胃中雖和,傷寒未退者,宜候日數足可下,卻以承氣再下之,蓋前來下之未是故也。
西晉崔行功云:傷寒結胸欲絕,心膈高起,手不得近,用大陷胸湯皆不瘥者,此是下後虛逆,氣已不理,而毒復上攻,氣毒相摶結於胸者,當用枳實理中丸先理其氣,次療其疾,古今用之如神,應手而愈。
白話文:
如果誤服了藥,還沒形成結胸,就趕快頻繁服用理中湯,自然就會解開,也不會有結胸的症狀了,因為理中湯能治療中焦的病症。這個方法古人也沒說過,是後來有人傳授才得來的。如果病情嚴重轉差,出現厥症,就還要加用四逆湯,這樣就會好轉。即使胃部已經和緩,傷寒卻還沒退去,應該等足夠的時間才能服用瀉藥,再用承氣湯瀉下,因為之前服用瀉藥還不算真正治好。
西晉崔行功說:傷寒引起結胸,快要昏迷,心口高高隆起,手都摸不到,用大陷胸湯都無法治好,這是因為瀉下之後虛弱逆氣,氣機已經紊亂,而毒素又往上攻,氣和毒互相糾纏阻塞在胸部,應該先用枳實理中丸調理氣機,再治療疾病,古今以來使用這種方法,效果神奇,立竿見影,應手而愈。
枳實理中丸,治傷寒結胸欲絕,心膈高起,手不得近。
枳實(十六片,麩炒),茯苓,人參,白朮,乾薑(炮),甘草(炮,以上各二兩),
上為末,煉蜜丸,如雞子黃大。每服一丸,熱湯化下,連進二三服,胸中豁然。渴者,加栝蔞根一兩。自汗者,加牡蠣二兩,煅過,下利亦加。
〔海〕,增損理中丸,王朝奉云:大小陷胸湯丸不愈者,宜與之。
白話文:
傷寒病導致胸中結塊,快要致命,胸口高高隆起,手都摸不到。可以用枳實理中丸來治療,這個藥方由枳實、茯苓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和甘草等藥材製成,製成蜜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熱湯送服,連續服用兩到三劑,胸中就會感到豁然開朗。如果患者口渴,可以加一點栝蔞根;如果患者容易出汗,可以加牡蠣;如果患者腹瀉,也可以加牡蠣。對於服用大小陷胸湯無效的患者,可以服用增損理中丸。
人參,白朮,栝蔞,牡蠣,甘草(炙。各二兩),乾薑(炒白,半兩),枳實(炒,二十四個),黃芩(去枯,一兩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,湯一盞,煎服。不效,復與之,不過五六丸,胸中豁然矣,用藥神速,未嘗見也。渴者,加栝蔞根。有汗,加牡蠣。
〔《活》〕水結在胸脅間,亦名結胸,其證頭微汗出,但結胸無熱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。
〔孫〕按俞伯道忽患微熱,心下滿,頭有汗,不能解。眾醫以為溫病,用表藥,有謂食在膈者,治之皆不愈。召孫至。曰:用半夏茯苓湯遂瘥。眾問其故,曰:頭有汗,心下滿,非濕症,乃水結胸脅也。水既去,其病乃愈。且如濕氣心下滿,自當遍身汗,若有食,心滿,頭豈得有汗?若言是表,身又不疼,不惡寒,表證何在?故凡水結胸脅,頭必有汗耳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、栝蔞、牡蠣、甘草(用火烤過,每種各兩兩),乾薑(用油炒到發白,半兩),枳實(用油炒,二十四個),黃芩(去掉枯萎部分,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做成丸藥,大小像彈珠一樣。用一杯水煎服,如果沒有效果,就再服一次,最多服用五到六丸,胸部就會豁然開朗。這種藥效非常快速,我從未見過如此神速的藥物。如果病人感到口渴,可以加一些栝蔞根;如果病人有汗,可以加一些牡蠣。
《活》書中記載:水在胸脅間凝聚,也叫結胸,症狀是頭部微微出汗,但結胸沒有發熱。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來治療。
孫氏醫案中記載:俞伯道突然感到身體微微發熱,心下飽滿,頭部有汗,無法緩解。很多醫生認為這是溫病,就用治療外感的藥物,也有人認為是食物停留在膈膜,治療後都不見效。於是請孫氏前來診治。孫氏說:使用半夏茯苓湯,病情很快就痊癒了。大家問他為什麼這樣,他說:頭部有汗,心下飽滿,不是濕氣導致的症狀,而是水在胸脅間凝聚。水排除後,病自然就好了。而且,如果是濕氣導致心下飽滿,全身都會出汗;如果是食物停留在胃裡,心下會滿,頭部不可能出汗。如果說是外感,身體又不疼痛,也不怕冷,外感症狀在哪裡呢?所以,凡是水在胸脅間凝聚,頭部一定會出汗。
小半夏加茯苓湯。(方見嘔門)
穿結散,大實大滿,心胸高起,氣塞不通者,為結也。
蟾酥,麝香,輕粉,巴豆(另研,少許)
上再研過至細,以乳汁為丸,如黍米大。每服二丸,用薑湯下,不時服。
〔《本》〕婦人傷寒,血結胸膈,揉而痛,不可撫近,宜,海蛤散,。
海蛤,滑石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芒硝(半兩),
白話文:
小半夏加茯苓湯。(這方子在嘔門條目中可以找到。)
穿結散,適用於肚子脹滿,胸口高聳,氣血不通的情況,這是結症。
將蟾酥、麝香、輕粉、巴豆(另研,少許)
以上藥材再次研磨至細粉,用乳汁做成丸子,大小如黍米。每次服用兩丸,用薑湯送服,可隨時服用。
〔《本經》〕婦女傷寒,血液凝結在胸膈,按壓會痛,不能靠近,應該服用海蛤散。
海蛤、滑石、甘草(炙烤,各一兩)、芒硝(半兩)
上末,每服二錢,雞子清調下。
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,膻中血聚則小腸壅,小腸壅,膻中血不流行,宜此方。若小便血散數行,更宜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。《活人書》云:此方疑非仲景,然其言有理,姑存之。
治結胸灸法。
巴豆(十四個),黃連(七寸,去皮用)
上搗細,津唾和成膏,填入臍中,以艾灸其上,腹中有聲,其病去矣。不拘壯數,病去為度。才灸了,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,恐生瘡也。
白話文:
每服藥粉兩錢,用雞蛋清調服。小腸暢通則胸膈血液流通,膻中積血則小腸阻塞,小腸阻塞,膻中血液無法流通,此方適用。若小便出血頻仍,更宜服用桂枝紅花湯,發汗則可治癒。《活人書》記載:此方疑非仲景所創,但其言論合理,暫且保留。
治療結胸的灸法:
巴豆十四粒,黃連七寸,去皮,搗碎,用唾液調和成膏,填入臍中,用艾灸其上,腹中有聲響,病症即可消除。灸治次數不限,以病症消失為度。灸治完畢後,立即用溫水浸濕手帕擦拭,以免生瘡。
〔《摘》〕傷寒結胸。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處左畔揉之,以毫針刺左畔支溝穴。(正坐側臂,取之,二分。)次刺左間使,名曰雙關刺,次左行間。(臥取之,針入六分。此支溝行間穴下針至分數內,捻針令病人五吸,次外捻針三呼,又次內捻針五吸訖,長呼一口氣,出針,即左畔一壁結胸立效。右畔依上刺之,慢慢呼吸停針用針,獲時而愈,無有不效。)
〔云〕傷寒結胸痞氣。
胸中結痞:湧泉,太谿,中衝,大陵
心中結痞:隱白,太白,少衝,神門
胃中結痞:少商,太淵,大敦,太衝,並上下中脘瀉之。
〔通玄〕結胸身黃:湧泉
〔《摘》〕血結胸,面赤,大燥口乾,消渴,胸中疼痛不可忍:期門,大陵,關元(妊娠不得刺關元,胎死不出,子母俱亡,慎之。)
白話文:
傷寒導致胸部緊結疼痛,首先用手指按揉患者左側肋骨下方疼痛處,再用毫針刺入左側支溝穴(患者正坐,手臂側平舉,針刺二分深)。接著刺入左側間使穴,稱為雙關刺法,最後刺入左側行間穴(患者臥姿,針刺六分深)。支溝、行間穴針刺深度需控制在一定範圍內,針刺後讓患者吸氣五次,再向外捻針呼氣三次,接著再向內捻針吸氣五次,最後長呼一口氣,拔出針。這樣左側胸部緊結就會立刻好轉。右側胸部依同樣方法針刺,慢慢呼吸,留針片刻,按時施針,效果顯著,無不奏效。
傷寒導致胸部結塊,氣血不通。
胸部結塊:湧泉穴、太溪穴、中衝穴、大陵穴
心臟結塊:隱白穴、太白穴、少衝穴、神門穴
胃部結塊:少商穴、太淵穴、大敦穴、太衝穴,並配合中脘穴上下瀉氣。
結胸,身體發黃:湧泉穴
血結胸,面部發紅,口乾舌燥,口渴,胸痛難忍:期門穴、大陵穴、關元穴(孕婦禁止針刺關元穴,會導致胎兒死亡無法娩出,母子俱亡,需謹慎。)
〔《集》〕傷寒胸膈痛:期門,大陵
〔《活》〕近世治結胸多用金針,並用硫黃、陽起石者,若寒實結胸,或有瘥者,若熱實結胸,必死也。
白話文:
【《集》】傷寒引起胸膈疼痛:應使用期門和大陵兩個穴位。
【《活》】近代治療心下硬塊(結胸)時,常用金針,並且配合使用硫磺、陽起石。如果病情是寒實結胸,可能會有所改善;但如果為熱實結胸,那麼預後必定不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