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17)
卷之十·肝膽部 (17)
1.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〔《運》〕語澀皆屬風。經云:厥陰司天,風淫所勝,民病舌本強,是風氣勝也。又云:厥陰司天主勝,則舌難以言,是風氣虛也。
〔《靈》〕帝曰:刺節言解惑,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,補瀉有餘不足,相傾移也,惑何以解之?岐伯曰:大風在身,血脈偏虛,偏虛者不足,實者有餘,輕重不得,傾側宛伏,不知東西,不知南北,乍上乍下,乍反乍覆,顛倒無常,甚於迷惑。黃帝曰:善,取之奈何?岐伯曰:瀉其有餘,補其不足,陰陽平復。
用針若此,疾於解惑。黃帝曰:善。(刺節真邪論。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者,謂診手部三候,面部三候,足部三候,視其所候之症,其脈實者瀉之,虛者補之。如陽經之脈實,陰經之脈虛,瀉其陽經補其陰經。陰經之脈實,陽經之脈虛,瀉其陰經補其陽經。又如左實右虛,瀉左補右,右實左虛,瀉右補左之類是也)
〔羅〕灸風中脈,口眼喎斜。
聽會二穴,頰車二穴,地倉二穴
凡喎向右者,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,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。凡喎向左者,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,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,艾炷如大麥大。
灸風中腑,手足不遂等疾。
百會一穴,肩髃二穴,曲池二穴,足三里二穴,絕骨二穴,風市二穴
凡覺手足痹,或麻或痛,良久乃已,此將中腑之候,宜灸此諸穴。病在左灸右,在右灸左。
灸風中臟,氣塞涎上,不語極危者,下火立效。
百會一穴,風池二穴,大椎一穴,肩井二穴,曲池二穴,間使二穴,足三里二穴
凡覺心中憒亂,神氣不怡,或手足麻木,此中臟之候也。不問是風與氣,可速灸此七穴五七壯,日後再別灸之,隨年壯止。(凡遇春秋二季,可時時灸此七穴,以泄風氣)
凡人風發,怕痛不肯灸,忽然卒死,是謂何病?曰:風入臟故也,病者不可不知。予自五月間,口眼喎斜,灸百會等三穴即正,右手足麻木無力,灸百會、髮際等七穴得愈。七月氣塞,涎上不能語,魂魄飛揚,如墮江湖中,頃刻欲絕,灸百會、風池等,左右頰車二穴,氣遂通,吐涎半碗,又下十餘行,伏枕半月,遂平復。自後,凡覺神氣少異於常,即灸百會風池等穴,無不立效。
〔《本》〕範子默記崇寧中,凡兩中風,始則口眼喎斜,次則涎潮閉塞,左右共灸十二穴,得氣通。十二穴者。謂聽會、頰車、地倉、百會、肩髃、曲池、風市、足三里、絕骨、髮際、大椎、風池也。依而用之,無不效。
〔羅〕中風針法。(出竇太師《氣元歸類》)
手太陰,列缺(偏風,半身不遂),天府(卒中惡鬼疰,不得安臥),手陽明,肩髃,曲池(偏風,半身不遂),足陽明,大巨(偏枯,四肢不舉),衝陽(偏風,口眼喎斜,足緩不收),手太陽,腕骨(偏枯狂惕),足太陽,輔陽(風痹不仁,四肢不舉),足太陰,照海(大風偏枯,半身不遂,善悲不樂),足少陽,陽陵泉(半身不遂),環跳(風眩偏風,半身不遂)
白話文:
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古代醫籍記載,說話困難、舌頭僵硬都屬於風邪所致。厥陰經氣主導時,若風邪盛行,則會導致舌根強硬,這是風邪過盛的表現;若厥陰經氣主導時,風邪虛弱,則會導致說話困難,這是風邪不足的表現。
另有記載指出,中風患者症狀表現為:全身氣血運行不暢,有的部位氣血虛弱,有的部位氣血充盈,導致身體歪斜、行動困難,分不清方向,時而上時而下,時而前時而後,身體狀況反覆無常,病情嚴重,比一般的迷惑狀態更為糟糕。治療方法是瀉去氣血充盈的部位,補益氣血虛弱的部位,使陰陽平衡。針灸治療能迅速改善病情。診斷時要觀察手、面、足部三處的症狀,脈象實則瀉之,脈象虛則補之,例如陽經脈象實則瀉陽經,陰經脈象虛則補陰經,以此類推,左實右虛則瀉左補右,右實左虛則瀉右補左。
治療風邪導致的口眼歪斜,可以使用灸法,灸刺風中脈相關穴位,例如聽會穴、頰車穴、地倉穴等。如果歪斜方向是向右,表示左側經脈受風而氣血運行緩慢,應灸左側歪斜處下方二到七壯艾灸;如果歪斜方向是向左,則相反。
治療風邪導致的手足不遂,可以使用灸法,灸刺風中腑相關穴位,例如百會穴、肩髃穴、曲池穴、足三里穴、絕骨穴、風市穴等。 若病在左側,則灸右側;若病在右側,則灸左側。
治療風邪導致的氣塞、涎液阻塞、不能說話的危急情況,可以使用灸法,灸刺風中臟相關穴位,例如百會穴、風池穴、大椎穴、肩井穴、曲池穴、間使穴、足三里穴等。 這些穴位的灸療,能有效改善胸中煩悶、精神不振、手足麻木等症狀,不論是風邪還是氣滯,都可以使用此法。春秋兩季可以經常灸此七穴以預防風邪。
如果中風患者怕痛而不肯灸治,結果突然死亡,這是因為風邪侵犯內臟所致。 有記載,五月間口眼歪斜,灸百會等三穴後即痊癒;右手足麻木無力,灸百會、髮際等七穴後也痊癒;七月氣塞涎上不能說話,灸百會、風池等穴和左右頰車穴後,氣血通暢,吐出涎液,臥床半月後痊癒。此後,只要感覺身體狀況稍有異常,就灸百會、風池等穴,都能立刻見效。
另有記載,曾有患者兩次中風,第一次口眼歪斜,第二次涎液阻塞,共灸刺了十二個穴位,即聽會、頰車、地倉、百會、肩髃、曲池、風市、足三里、絕骨、髮際、大椎、風池十二穴,最終氣血通暢,病情好轉。
還有記載關於中風的針灸療法,包括列缺穴、天府穴、肩髃穴、曲池穴、大巨穴、衝陽穴、腕骨穴、輔陽穴、照海穴、陽陵泉穴、環跳穴等穴位的應用,針對不同的中風症狀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