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4)

1. 驚悸續法

〔海〕,茯苓丸,治傷寒後或用心勞倦,四肢羸弱,心忪驚悸,吸吸短氣。

茯神,麥門冬(去心),熟地(各一兩),牡丹皮,人參,黃耆(各七錢),桂枝,甘草(炙),牛膝,澤瀉(各半兩),

上為細末,煉蜜和搗三五百杵,丸如桐子大。食前溫酒下二十丸。

犀角湯,治傷寒後伏熱在心,怔忪驚悸,不得眠睡。

犀角屑(半兩),茵陳蒿(七錢半),茯苓(二兩),芍藥,生地(焙,二兩),麥門冬(去心,兩半),山梔(半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姜二片,竹葉三七片,同煎,食後服。

麥門冬茯苓飲子,治傷寒後心神恍惚,不得臥。

麥門冬(去心),赤茯苓(去皮),知母(焙),芎藭,甘草(炙),酸棗仁(微炒),陳皮(去白,炒),檳榔(各一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煎,溫服,日三服。

少陰心悸者,四逆不可與也。心悸者,火懼水也,惟腎欺心,故為心悸者,是足經上手經也。若與四逆湯,變無形中惡候生矣。故先以甘草茯苓湯導其濕,次以四逆湯溫之者,為心悸全無,手經火令入足水也。心悸在濕未去,終至於斃,故不敢溫之,溫之則壞矣。

白話文:

【驚悸續法】

【茯苓丸】,適用於感冒康復後,或是因過度勞心疲憊,導致四肢虛弱無力,心悸驚恐,呼吸短促的情況。

配方包括茯神、麥門冬(去心)、熟地(各1兩),牡丹皮、人參、黃耆(各7錢),桂枝、炙甘草、牛膝、澤瀉(各半兩)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,加入煉蜜,攪拌並搗打至300-500次,搓成桐子大小的丸狀。飯前用溫酒送服20粒。

【犀角湯】,適用於感冒後有餘熱殘留於心臟,引起心悸、驚恐,難以入睡的症狀。

犀角屑(半兩)、茵陳蒿(7錢半)、茯苓(2兩)、芍藥、生地(烘乾,2兩)、麥門冬(去心,1兩半)、山梔(半兩)。將所有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5錢,加入1.5盃水,2片薑,3-7片竹葉,一起煎煮,飯後服用。

【麥門冬茯苓飲子】,適用於感冒後心神不寧,難以入睡的情況。

麥門冬(去心)、赤茯苓(去皮)、知母(烘乾)、芎藭、炙甘草、酸棗仁(輕炒)、陳皮(去白,炒)、檳榔(各1兩)。將所有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5錢,加入1.5盃水,5片生薑煎煮,溫熱服用,一天三次。

對於少陰型心悸的患者,不應使用四逆湯。心悸的原因是心火受到腎水的抑制,這是由於腎臟對心臟的影響所致。如果使用四逆湯,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。因此,首先使用甘草茯苓湯來排濕,再使用四逆湯溫暖身體,使心悸完全消失,這是因為手部的火氣進入腳部的水氣所致。如果心悸是因為濕氣未去除,最終會導致病情加重,所以不能溫暖,溫暖會導致病情惡化。

2.

汗後心下悸,若頭眩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也。(論見戰振。)若叉手自冒心者,後條桂枝甘草湯也。若譫語胃不和煩悸者,《活人》用調胃承氣湯也。(論見口苦。)若臍下悸者,後條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也。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宜,桂枝甘草湯,。

桂枝(四錢),甘草(二錢),

上二味,以水一盞半,煎八分,去渣溫服。

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宜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。

茯苓(八錢),甘草(炙,二錢),桂枝(四錢),大棗(二枚),

上作二服,以甘瀾水二鍾,先煮茯苓,減二分,納諸藥,煮取一盞,去渣溫服,日三。作甘瀾水法:取水斗許,置大盆中,以杓揚之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取用之。

脈浮數者,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,當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脈微,此裡虛,須表裡實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少陽病,耳聾胸滿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者。注云:氣血虛,往來寒熱,胸脅滿,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,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湯。(方論見往來寒熱。)

太陽病,小便利者,以飲水多,必心下悸,小便少者,必苦裡急也。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,宜,炙甘草湯,。

甘草(炙,一兩),生薑(三片),人參(半兩),生地(一兩),桂枝(去皮),麥門冬(去心。各一兩),麻仁(一合),阿膠(半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入酒半鍾,煎至八分,去渣納阿膠,溶盡溫服,日三。

霍亂吐利心悸者,理中丸加茯苓。

手足厥冷而悸者,茯苓甘草湯。手足逆而不溫悸者,四逆散加桂枝。

白話文:

[悸]

在大量出汗後,如果出現心悸、頭暈眼花,身體不自主抖動,甚至有種想要倒地的感覺,這時候適合使用真武湯。(相關理論可參考戰振一節。)若患者雙手交叉放在胸口,似在保護心臟,那後面提到的桂枝甘草湯可能更適用。若是胡言亂語,胃部不適,心煩意亂並伴有心悸,根據《活人》書中所說,調胃承氣湯可能是合適的選擇。(相關理論可參考口苦一節。)假使是肚臍下方感到悸動,後面提及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會是對症藥物。

出汗過量導致患者雙手交叉護住心臟,並伴有心悸,且希望被按壓舒緩的,應使用桂枝甘草湯。

藥方為:桂枝(4錢),甘草(2錢)。以一杯半的水,熬煮至剩八分,去渣後溫服。

出汗後,如果患者感到肚臍下方悸動,可能是要產生奔豚的情況,適合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

藥方為:茯苓(8錢),炙甘草(2錢),桂枝(4錢),大棗(2枚)。此方做兩劑,以兩杯甘瀾水先煮茯苓,煮到剩八分時加入其他藥材,再煮至剩一杯,去渣後溫服,每日三次。甘瀾水的製作方法:取水約一斗,放入大盆中,用勺子反覆攪拌,直到水面形成五六千個小水珠,然後取用。

脈搏浮動快速的,按照常規應該出汗而痊癒。但如果是因為排便而導致身體沉重,心悸的,就不該再出汗,應等待自然出汗才能痊癒。這是因為脈搏細弱,代表身體內部虛弱,必須等到表裡都強壯,津液自行和諧,才能自然出汗而痊癒。在少陽病的情況下,如果出現耳鳴胸悶,不能嘔吐或排便,嘔吐或排便後會感到心悸和驚恐。註釋中提到:氣血虛弱,伴隨寒熱交替,胸脅滿,心悸且小便不順暢的,應使用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湯。(相關理論可參考往來寒熱一節。)

在太陽病的情況下,如果小便通暢,那是因為喝水太多,心臟下方會感到悸動。反之,如果小便量少,就會感到腹部緊繃。在感冒兩三天後,如果心中感到悸動且煩躁,小建中湯可能是治療的選擇。感冒後脈搏不正常,心跳加速,適合使用炙甘草湯。

藥方為:炙甘草(1兩),生薑(3片),人參(半兩),生地(1兩),去皮桂枝,麥門冬(去心。各1兩),麻仁(1合),阿膠(半兩)。所有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5錢,以一杯半的水,加入半杯酒,熬煮至剩八分,去渣後加入阿膠,待其完全溶解後溫服,每日三次。

霍亂引起嘔吐、腹瀉及心悸的,可用理中丸加上茯苓。

手腳冰冷並伴有心悸的,可以使用茯苓甘草湯。手腳冰冷且無法回暖並伴有心悸的,可以使用四逆散加上桂枝。

3. 臟結與結胸痞氣大同小異

問曰:病有結胸,有臟結,其狀何如?答曰:按之痛,寸脈浮,關脈沉,名曰結胸也。何謂臟結?答曰: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細小沉緊,名曰臟結。舌上白胎滑者,難治。(王朝奉云:可刺關元穴。)臟結無陽症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滑胎者,不可攻也。

(王朝奉云:可刺關元穴,服小柴胡湯。)病胸中素有痞,連在臍旁,引入小腹入陰筋者,此名臟結,死。

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症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症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,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與半夏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:疾病中有結胸病,也有臟結病,這兩種病的症狀是怎麼樣的呢?回答是:如果病人一按胸口就痛,且手腕內側的寸脈浮動,關脈則呈現下沉,這種情況就被稱為結胸病。

那什麼又是臟結病呢?回答是:其症狀類似結胸病,但是病人飲食習慣不變,只是偶爾會有腹瀉的情況,同樣地,手腕內側的寸脈浮動,關脈則細小、下沉且緊繃,這種情況就被稱為臟結病。如果舌頭上有白色的苔層且滑潤,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療。

王朝奉醫生說:可以針灸關元穴。如果臟結病沒有出現陽性症狀,病人沒有忽冷忽熱的情況,反而很安靜,舌苔滑潤,這種情況就不能進行攻邪的治療。

王朝奉醫生又說:可以針灸關元穴,再服用小柴胡湯。如果病人的胸口一直有悶痛感,而且這種痛感延伸到肚臍旁邊,甚至深入到小腹和生殖器周圍,這種情況被稱為臟結,是致命的。

如果陽性病發作,但過早的使用下法,會導致熱氣進入身體,從而形成結胸病;如果是陰性病發作,過早使用下法,就會造成痞氣。結胸病的形成,主要是因為過早的使用了下法。

感冒五六天後,出現嘔吐和發燒的症狀,這些都是柴胡湯的適用症狀,如果使用其他藥物進行下法,而柴胡湯的症狀仍然存在,就可以再次使用柴胡湯。雖然已經使用過下法,但並不會產生反效果,反而會讓病人感到身體溫暖,振奮,最終出汗退燒。

但如果病人感到心口滿悶且疼痛,這就是結胸病,應該使用大陷胸湯進行治療。然而,如果病人只感到心口滿悶但不痛,那就是痞氣,不能使用柴胡湯,而應使用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