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3)

1. 戰慄振搖

〔成〕戰者,身為之戰搖也。慄者,心戰是也。戰之與慄,戰外而慄內也。又云:戰為正與邪爭,則鼓慄而戰;振但虛而不至爭,故心聳動而振也。戰之與振,振輕而戰重也。

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宜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

茯苓(二兩),桂枝(一兩半),白朮,甘草(各一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八分,去渣溫服。

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(方見少陰附下利。)

〔孫〕太乙宮道士周德真患傷寒,發汗出多,驚悸目眩,身戰掉欲倒地。眾醫有欲發汗者,有作風治者,有用冷藥解者,病皆不除。召孫至,曰:太陽經病得汗早,欲解不解者,因太陽經欲解,復作汗,腎氣不足,汗不來,所以心悸目眩身轉。遂作真武湯服之,三服微汗自出,遂解。

蓋真武湯附子、白朮和其腎氣,腎氣得行,故汗得來也。若但責太陽者,惟能幹涸血液爾。仲景云:尺脈不足,榮氣不足,不可以汗。以此知腎氣怯則難得汗也明矣。許學士云:鄉里有一姓高者子,年三十,初得病,身微汗,脈弱惡風,醫以麻黃藥與之,汗遂不止,發熱,心多驚悸,夜不得眠,譫語不識人,筋惕肉瞤,振振動搖,醫又進鎮心藥。予曰:強汗之過也。

仲景云:脈微汗出惡風,不可服青龍湯,服之則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,惟真武湯可救。進此三服,佐以清心竹葉湯,數日遂愈。(清心竹葉湯未考。)

下後復發汗,必振寒脈微細,所以然者,以內外俱虛故也。亡血家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而振。太陽病,火熨其背,大汗出,火熱入胃,發譫語,十餘日振慄,自下利者,此為解也。(論見譫語。)

脈浮緊,按之芤,當戰而汗出解。脈芤為虛,是以發戰,脈浮為在表,故當汗出解也。(論見大法。)太陽病,脈陰陽俱停等,必戰慄汗出而解。(論見發熱。)凡柴胡症下之,若柴胡症不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發熱汗出而解。(論見往來寒熱。)脈浮而遲,面熱赤而戰惕者,當汗出解也。反發熱者,脈遲不能作汗,其身必癢也。(論見面赤。)

諸乘寒者,則為厥,鬱冒不仁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也。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表氣微虛,裡氣不守,故邪中於陰也。

白話文:

【戰慄振搖】

【成】所謂"戰",是指身體不由自主的顫抖。而"慄",則是指內心的恐懼。"戰"與"慄",前者在外表現,後者則在內心。另一種說法是,"戰"是正氣與邪氣相爭的表現,因此會感到全身顫抖;而"振",則單純是因為體虛,並無到達正邪相爭的地步,所以會感到內心驚慌且不停震動。"戰"與"振"相比,後者較輕微,前者則較嚴重。

當患者受到風寒,如果嘔吐或瀉下後,感覺胸口憋悶,氣往上衝,站起來就頭暈,脈象呈現沉緊,若再發汗就會傷及經絡,身體會出現顫抖的現象,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。

所需藥材為茯苓二兩,桂枝一兩半,白朮,甘草各一兩。

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八分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
當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卻未見好轉,病人仍然發燒,心悸,頭暈,全身抽搐,有如要倒地般的顫抖,可用真武湯治療。

【孫】太乙宮道士周德真得了風寒,發汗太多,出現驚悸,目眩,全身顫抖,幾乎要倒地的狀況。許多醫生有的建議再發汗,有的認為是風邪,有的開了涼藥,但病情都沒有好轉。後來孫思邈被請來診斷,他說,太陽經的病如果太早發汗,想解卻未能解,是因為太陽經想要解表,卻又再發汗,導致腎氣不足,汗出不來,所以才會心悸目眩,全身轉動。於是開了真武湯,服用三次後,微微出汗,病情得到緩解。

真武湯中的附子和白朮調和腎氣,腎氣得以運行,才能出汗。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太陽經,只會乾燥血液。張仲景曾說,如果尺脈不足,營氣不足,就不能發汗。由此可知,腎氣怯弱就難以出汗。

許學士說,鄉間有位姓高的青年,三十歲,剛開始生病時,身上微微出汗,脈弱怕風,醫生開了麻黃藥,結果汗流不止,發燒,心悸,晚上睡不著覺,神志不清,肌肉抽搐,全身顫抖,醫生又開了安神的藥。許學士說,這是強迫出汗造成的後果。

張仲景說,脈微弱,出汗,怕風,不能服用青龍湯,服用後會造成肌肉抽搐,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,只有真武湯可以挽救。服用三次後,輔以清心竹葉湯,幾天後病情就好了。

發汗後再次發汗,一定會感到寒冷,脈象微弱,這是因為內外皆虛。失血的人,不能發汗,發汗後會寒慄顫抖。太陽病,用火熨背部,大量出汗,火熱進入胃部,會出現譫語,十幾天後,全身顫抖,自然下痢,這就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

脈象浮緊,按壓下去卻空虛,會有戰慄出汗的現象,然後病情好轉。脈象空虛表示體虛,因此會戰慄,脈象浮表示病在表層,所以出汗後病情會好轉。

所有受寒的疾病,都會引起四肢冰冷,意識模糊,口齒不清,全身顫抖。陰經受邪,一定會內心顫抖。表氣稍微虛弱,裡氣無法守住,所以邪氣會侵入陰經。

2. 筋惕肉瞤

汗出筋惕肉瞤,若眩悸,振振欲擗地者,及服大青龍湯後厥逆者,俱宜真武湯。(方見戰掉及發熱。)若動氣在左,頭汗不止者,《活人》用防風白朮牡蠣,次服建中湯。(論見重寒。)

汗下吐溫針後,若膚瞤動,胸煩,面色青黃者,難治。(論見痞。)若經脈動惕,脈微,心下痞,氣衝咽喉者,久而成痿。(論見痞。)

白話文:

【筋惕肉瞤】

如果出現流汗、肌肉和筋骨震顫,甚至有頭暈心悸,感到身體顫抖到幾乎要倒地的症狀,以及服用大青龍湯後產生四肢冰冷的情形,都適合使用真武湯治療。(此處提到的真武湯配方可參照治療戰慄與發燒的部分。)假如動氣的現象出現在左側,且頭部汗水不停的情況下,《活人書》建議先使用防風、白朮、牡蠣等藥物,接著再服用建中湯進行調理。(詳細討論可參考關於重寒的章節。)

在進行汗法、下法、吐法、溫法或針灸治療後,如果皮膚出現震顫,胸部感覺煩悶,且面色呈現青黃色,這種情況比較難以治療。(詳細討論可參考關於痞證的章節。)若是在經脈運行時出現震顫,脈象細微,胃部有痞滿感,氣上衝至咽喉,長時間下來可能發展成痿證。(詳細討論同樣可參考關於痞證的章節。)

3. 叉手冒心

發汗過多,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。(方論見悸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治療而發汗過量,患者會出現雙手交叉胸前,像是在護住心臟的動作,且感覺心臟悸動,希望有人或物能壓在胸口上以舒緩不適的情況,這種狀況適用桂枝甘草湯來治療。(關於此藥方的詳細討論可參考「心悸」一節。)

4. 驚悸

少陽耳聾目赤,胸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(論見口苦。)

傷寒八九日,下之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宜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。

半夏(二合),大棗(六枚),柴胡(四兩),生薑,人參,龍骨,鉛丹,桂枝,茯苓(各一兩半),大黃(二兩半),牡蠣(一兩半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
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必驚狂,起臥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。(《活人》云:醫以火於臥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出,或熨而成火邪者是也。)

桂枝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

桂枝(去皮,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切,三兩),牡蠣(炒,五兩),龍骨(四兩),大棗(十二枚),蜀漆(洗,去腥三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
太陽傷寒者,加溫針必驚也。風溫脈浮自汗,身重多眠,若被火者,微則發黃,劇則如驚癇,時瘛瘲。(論見風溫。)陽明病,脈浮緊,口苦咽乾,腹滿,若加燒針,必怵惕煩躁不眠。(論見自汗。)

白話文:

[驚悸]

如果出現少陽病的症狀,如耳朵聽力下降、眼睛紅腫,胸部有飽脹感且感到煩悶,這種情況下不能嘔吐也不能瀉下,若強行嘔吐或瀉下會導致心悸和驚恐的情況發生。(詳細理論可參考口苦的討論。)

得了傷寒病,大約八九天的時間,如果進行瀉下治療,可能會導致胸部憋悶、煩躁驚恐、小便不順暢,甚至出現說胡話的現象,全身感覺沉重,翻身都很困難,這種情況下,適合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成分包括:半夏20毫升,大棗6顆,柴胡120克,生薑,人參,龍骨,鉛丹,桂枝,茯苓各45克,大黃62.5克,牡蠣45克,

將這些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15克,加入約375毫升的水,煎煮至剩下約300毫升,濾掉藥渣後溫熱服用。

如果傷寒病患者脈搏浮動,醫生使用火療強製出汗,可能會導致失去體內的陽氣,進而引發驚恐、狂躁,晚上睡覺也會很不安穩,這種情況下,應該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。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的成分包括:桂枝(去皮)90克,炙甘草60克,生薑90克,炒牡蠣150克,龍骨120克,大棗12顆,蜀漆(洗去腥味)90克,

將這些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15克,加入約375毫升的水,煎煮至剩下約300毫升,濾掉藥渣後溫熱服用。

太陽傷寒的患者,如果進行溫針治療,可能會引起驚恐的情況。風溫病患者,脈搏浮動且自汗,身體感覺沉重,嗜睡,如果用火療,輕微的可能會導致皮膚泛黃,嚴重的可能會像驚癇那樣,偶爾抽搐。(詳細理論可參考風溫的討論。)陽明病患者,脈搏緊繃,口苦喉嚨乾燥,腹部有飽脹感,如果再用火療,可能會引起心悸、煩躁,影響睡眠。(詳細理論可參考自汗的討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