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3)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3)
1. 戰慄振搖
〔成〕戰者,身為之戰搖也。慄者,心戰是也。戰之與慄,戰外而慄內也。又云:戰為正與邪爭,則鼓慄而戰;振但虛而不至爭,故心聳動而振也。戰之與振,振輕而戰重也。
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宜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
茯苓(二兩),桂枝(一兩半),白朮,甘草(各一兩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八分,去渣溫服。
白話文:
身體顫抖是外在的戰慄,心神驚懼則是內在的戰慄。外在的戰慄是由於正邪相爭,內在的戰慄則是虛弱無力。外在的戰慄力量較大,內在的戰慄則較輕。
如果患了傷寒,經過吐瀉之後,感到心下滿悶,氣往上衝到胸口,起身時頭暈,脈象沉緊,出汗時四肢麻木,身體顫抖不已,就應該服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茯苓二兩,桂枝一兩半,白朮一兩,甘草一兩。
將藥材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碗半水煎煮,煮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(方見少陰附下利。)
〔孫〕太乙宮道士周德真患傷寒,發汗出多,驚悸目眩,身戰掉欲倒地。眾醫有欲發汗者,有作風治者,有用冷藥解者,病皆不除。召孫至,曰:太陽經病得汗早,欲解不解者,因太陽經欲解,復作汗,腎氣不足,汗不來,所以心悸目眩身轉。遂作真武湯服之,三服微汗自出,遂解。
蓋真武湯附子、白朮和其腎氣,腎氣得行,故汗得來也。若但責太陽者,惟能幹涸血液爾。仲景云:尺脈不足,榮氣不足,不可以汗。以此知腎氣怯則難得汗也明矣。許學士云:鄉里有一姓高者子,年三十,初得病,身微汗,脈弱惡風,醫以麻黃藥與之,汗遂不止,發熱,心多驚悸,夜不得眠,譫語不識人,筋惕肉瞤,振振動搖,醫又進鎮心藥。予曰:強汗之過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得了太陽病,出汗後卻沒有退燒,反而心跳加速、頭昏眼花、身體發抖,想要撲倒在地,就應該用真武湯治療。孫思邈記載,太乙宮道士周德真患傷寒,出汗很多,心悸、頭昏眼花、身體發抖想要倒地,很多醫生都想要繼續發汗,或用風寒藥、或用涼藥治療,但病情都沒有好轉。孫思邈診斷後說,太陽經的病症,如果出汗過早,又沒有完全退燒,是因為太陽經要退燒卻又再次出汗,導致腎氣不足,汗出不來,所以才會心悸、頭昏眼花、身體發抖。於是開了真武湯給他服用,服用三次後,稍微出汗,病就好了。
因為真武湯裡的附子、白朮可以補益腎氣,腎氣充足了,汗就能順利排出。如果只責怪太陽經,就只能讓血液變得乾枯。張仲景也說過,寸脈不足,代表氣血不足,不能發汗。由此可知,腎氣虛弱就難以出汗。許學士也曾說過,鄉里有個姓高的人,三十歲時得了病,身體微微出汗,脈象虛弱,怕風,醫生給他用了麻黃藥,結果汗就止不住了,發熱、心驚膽戰、夜不能眠、神志不清、筋惕肉瞤、身體發抖,醫生又給他用鎮心藥。我說,這是過度發汗導致的。
仲景云:脈微汗出惡風,不可服青龍湯,服之則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,惟真武湯可救。進此三服,佐以清心竹葉湯,數日遂愈。(清心竹葉湯未考。)
下後復發汗,必振寒脈微細,所以然者,以內外俱虛故也。亡血家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而振。太陽病,火熨其背,大汗出,火熱入胃,發譫語,十餘日振慄,自下利者,此為解也。(論見譫語。)
脈浮緊,按之芤,當戰而汗出解。脈芤為虛,是以發戰,脈浮為在表,故當汗出解也。(論見大法。)太陽病,脈陰陽俱停等,必戰慄汗出而解。(論見發熱。)凡柴胡症下之,若柴胡症不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發熱汗出而解。(論見往來寒熱。)脈浮而遲,面熱赤而戰惕者,當汗出解也。反發熱者,脈遲不能作汗,其身必癢也。(論見面赤。)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脈象微弱,出汗怕風,不能服用青龍湯,服用就會導致筋惕肉瞤,這是逆向操作,只有真武湯可以救治。連續服用三劑,再配合清心竹葉湯,幾天就會痊癒。(清心竹葉湯的方劑未考證。)
腹瀉後又發汗,必定會出現寒脈微細,這是因為內外虛弱的緣故。失血的病人,不可發汗,發汗就會寒慄發抖。太陽病,用熱火熨背,大量出汗,火熱進入胃部,出現譫語,十幾天後寒慄,腹瀉,這是病邪解脫的徵兆。(詳見譫語篇)
脈象浮緊,按之空虛,會發戰並出汗而解。脈象空虛代表氣血不足,所以發戰;脈象浮代表病邪在表,所以會出汗而解。(詳見大法篇)太陽病,脈象陰陽俱停滯,必定會發戰出汗而解。(詳見發熱篇)凡是柴胡症下瀉的,如果柴胡症未除,再次服用柴胡湯,必定會蒸蒸發熱,發汗出熱而解。(詳見往來寒熱篇)脈象浮而遲,面部發熱發紅,並且發戰,應該出汗而解。如果反覆發熱,脈象遲緩無法出汗,身體必定會發癢。(詳見面赤篇)
諸乘寒者,則為厥,鬱冒不仁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也。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表氣微虛,裡氣不守,故邪中於陰也。
白話文:
對於受寒的人,會出現厥症,表現為意識模糊、反應遲鈍,說話困難,身體震顫。當陰部受到邪氣侵入時,必定會有內部的寒冷感。表層的氣血稍有虛弱,內在的氣血不能固守,所以邪氣會入侵到陰部。
2. 筋惕肉瞤
汗出筋惕肉瞤,若眩悸,振振欲擗地者,及服大青龍湯後厥逆者,俱宜真武湯。(方見戰掉及發熱。)若動氣在左,頭汗不止者,《活人》用防風白朮牡蠣,次服建中湯。(論見重寒。)
汗下吐溫針後,若膚瞤動,胸煩,面色青黃者,難治。(論見痞。)若經脈動惕,脈微,心下痞,氣衝咽喉者,久而成痿。(論見痞。)
白話文:
如果出汗、肌肉抽搐、眼花心跳、全身發抖,想要抓地,或是在服用大青龍湯後出現四肢厥冷,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真武湯。如果動氣在左側,頭部持續出汗,可以按照《活人》的方子服用防風、白朮、牡蠣,之後再服用建中湯。
汗出吐溫針後,如果皮膚抽動、胸悶、面色青黃,則難以治癒。如果經脈跳動、脈搏微弱、心下痞悶、氣上衝咽喉,久而久之會導致痿症。
3. 叉手冒心
發汗過多,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。(方論見悸。)
白話文:
如果發汗過度,雙手交叉自行按摩心臟,感到心跳顫動並且希望得到按壓,這種情況可以用桂枝甘草湯來治療。(關於此方的理論詳情請參閱悸症相關論述。)
4. 驚悸
少陽耳聾目赤,胸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(論見口苦。)
傷寒八九日,下之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宜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。
半夏(二合),大棗(六枚),柴胡(四兩),生薑,人參,龍骨,鉛丹,桂枝,茯苓(各一兩半),大黃(二兩半),牡蠣(一兩半),
白話文:
少陽病症狀是耳朵聽不見、眼睛發紅、胸部滿悶、心煩意亂,這種情況不能用吐下法治療,如果用吐下法反而會心悸驚恐。(這個症狀在口苦的章節中也有提到。)
傷寒病發病八九天,用瀉下法治療後,胸部滿悶、心煩意亂、驚恐不安,小便排不出來,胡言亂語,全身沉重,無法翻身,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
藥方如下:半夏(二合)、大棗(六枚)、柴胡(四兩)、生薑、人參、龍骨、鉛丹、桂枝、茯苓(各一兩半)、大黃(二兩半)、牡蠣(一兩半)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必驚狂,起臥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。(《活人》云:醫以火於臥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出,或熨而成火邪者是也。)
桂枝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
桂枝(去皮,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切,三兩),牡蠣(炒,五兩),龍骨(四兩),大棗(十二枚),蜀漆(洗,去腥三兩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牡蠣、龍骨、大棗、蜀漆,一起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,去除藥渣後趁溫熱服下。
如果病人患有傷寒,脈象浮緩,醫師用火攻法逼汗,導致陽氣耗散,出現驚狂、輾轉難眠的症狀,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來治療。
太陽傷寒者,加溫針必驚也。風溫脈浮自汗,身重多眠,若被火者,微則發黃,劇則如驚癇,時瘛瘲。(論見風溫。)陽明病,脈浮緊,口苦咽乾,腹滿,若加燒針,必怵惕煩躁不眠。(論見自汗。)
白話文:
太陽傷寒的情況下,如果使用加溫針治療,可能會引發患者驚悸。風溫症狀表現為脈象浮動,伴有自汗、身體沈重、嗜睡等現象,若患者曾受熱源影響,輕度的情況會導致黃疸,嚴重的情況會表現為驚厥,並可能出現抽搐的現象(詳細分析見於風溫論述)。陽明病的情況下,脈象浮緊,伴有口苦、咽乾、腹脹的症狀,若使用加燒針治療,可能會使患者感到警覺、焦慮、無法入睡(詳細分析見於自汗論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