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15)
卷之十·肝膽部 (15)
1.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〔羅〕中臟治驗,真定府臨濟寺趙僧判,於至元八月間,患中風半身不遂,精神昏憒,面紅頰赤,耳聾鼻塞,語言不出。診其兩手,六脈弦數。常記潔古有云:中臟者多滯九竅,中臟者多著四肢。今語言不出,耳聾鼻塞,精神昏憒,是中臟也。半身不遂,是中腑也。此臟腑俱受病,先以三化湯一兩,內疏二三行散其壅滯,使清氣上升,充實四肢。
次與至寶丹加龍骨、南星,安心定志養神,使各臟之氣上升,通利九竅。五日音聲出,語言稍利。後隨四時脈證加減用藥,不旬日,稍能行步。先以繩絡其病腳,如履閾或高處,得人扶之,方可逾也。又刺十二經之井穴,以接經絡。翌日不用繩絡能行幾步,百日大勢皆去。戒之,慎言語及節飲食,一年方愈。
〔子和〕一衲子,因陰雨臥濕地一年,手足皆不遂,若遇陰雨,其病轉加。諸醫皆作中風偏枯治之,用當歸、芍藥、乳香、沒藥、自然銅之類,久服反加大便澀,風燥生,經歲不已。戴人以舟車丸下三十餘行,去青黃沫水五升。次以淡劑滲泄之,數日手足能舉。戴人曰:受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,水濕得寒而浮,蓄於皮腠之間,久而不去,內舍六腑,宜用去水之藥可也。水濕者人身中之寒物也,寒去則血行,血行則氣和,氣和則愈矣。
〔世〕治中風大便秘者,用不蛀皂角燒灰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米飲調下。
〔《本》〕豨薟丸
豨薟俗呼火杴草,莖葉頗類蒼耳,春生苗葉,秋初開花,秋末結實,法於五月五日、六月六日、九月九日採其葉,去根莖花實,或云秋花成實後,和枝取用。洗淨曝乾,入甑中用酒蜜蒸之九遍,焙乾搗篩為細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。空心用溫酒或米飲下四、五十丸。張乖崖進表云:誰知至賤之中,乃有殊常之效,臣服至百服,眼目清明。
至千服,須鬢變黑,筋骨強健。又云:甚益元氣,療諸疾患,修合施人,服無不效。
〔羅〕,正舌散,治中風舌強語澀。
雄黃(研),荊芥(各等分)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用豆淋酒調下。
茯神散,治證同前。
茯神心(炒,一兩),薄荷(焙,二兩),蠍梢(去毒,二錢半)
上為末。每服一二錢,溫酒調下。
〔《本》〕治風在肝脾,語澀謇,腳弱,大便多秘,地黃酒。
熟地(四兩),附子,茵芋,羌活,防風,芎藭(各一兩),石斛(二兩),丹參(二兩半),牛蒡根(二兩半),牛膝,杜仲,桂枝(各一兩半),大麻子(一升)
上銼。入絹袋盛,寬貯之,用無灰酒一斗九升,封漬七日,逐日空心食前後飲一盞,常醺,勿令吐。
治中風內虛,腳弱語謇,防風湯。
石斛(一兩半),地黃,杜仲,丹參,防風,川芎,麥門冬,桂心,獨活(各一兩)
白話文:
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古代醫書記載多例中風半身不遂病例的治療方法。一個趙姓僧人中風後半身不遂,神志不清,臉紅耳聾,言語困難,脈象弦數。醫生診斷為臟腑俱病,先用三化湯疏通壅滯,使清氣上升;再用至寶丹加龍骨、南星安心定志,通利九竅。數日後,病情好轉,能發出聲音,語言也漸通暢。之後根據病情調整藥物,一個月左右就能行走,但需借助拐杖或他人攙扶。針灸井穴後,病情進一步好轉。痊癒需一年時間,並需注意飲食和言語。
另一位僧人因長期臥濕地受寒,手足不遂,遇陰雨則加重。多位醫生誤診為中風,用藥不當反而加重病情。後經一位醫生診斷為風濕寒痹,用藥去水濕,數日後手足功能恢復。醫生指出,風濕寒凝滯於皮腠,久則入於臟腑,需用利水藥排出寒邪。寒邪去則血行,氣和則愈。
治療中風便秘,可用燒焦皂角灰末服用。
記載了豨薟丸的製作方法及藥效,據說有益元氣,治療多種疾病。
最後記載了兩種治療中風舌強語澀的方劑:正舌散和茯神散,以及治療中風內虛、腳弱語澀的方劑:地黃酒和防風湯。 這些方劑均由多味中藥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