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2)

1. 難轉側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轉側,汗出者,白虎湯。(論見身重。)下後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身重,不可轉側者,柴胡牡蠣湯。(論見驚。)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。(論見身疼。)

白話文:

[難以翻身]

當三條陽經同時生病,會出現腹部脹滿,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,且有汗出的情況,這時可用白虎湯治療。(對於身體沉重的討論可參考相關醫學理論)

若在進行瀉下療法後,出現胸口脹滿、煩躁驚恐、小便不順、胡言亂語以及身體沉重到無法翻身的情況,這時候可以使用柴胡牡蠣湯來治療。(對於驚恐症狀的討論可參考相關醫學理論)

當風邪和濕邪交纏,造成身體疼痛,無法自行翻身,且沒有嘔吐或口渴的症狀,脈象呈現浮虛且澀的情況,這時可以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(對於身體疼痛的討論可參考相關醫學理論)

2. 遺尿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轉側,譫語遺尿,汗出者,白虎湯。(論見身重。)

風溫病,脈浮汗出者,身重多眠,若下之,則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。(論見風溫。)

寸口脈微而澀,微者衛氣不行,澀者榮氣不逮。榮衛不能相將,三焦無所仰,身體痹不仁。榮氣不足則煩疼,口難言;衛氣虛則惡寒數欠,三焦不歸其部。上焦不歸者,噫而吞酢;中焦不歸者,不能消穀引食;下焦不歸者,則遺溲。

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,汗出則四肢厥冷。太陽病,火熨其背,大汗出,譫語十餘日,振慄下利,欲小便不得,反嘔而失溲者,此為欲解也。(論見譫語。)遺溲狂言,目反直視者,此為腎絕。(論見大法。)

白話文:

[尿牀]

當一個人同時得了三種陽經的疾病,會感到腹部脹滿,身體沉重,翻身困難,出現胡言亂語和尿牀的症狀,並且有出汗的情況,這時候可用白虎湯治療。(詳細討論可見身重一節。)

若是風溫病,脈象浮動且有出汗現象,患者可能會感到身體沉重,容易疲倦想睡覺,如果使用了瀉下的方法治療,可能會導致小便不通暢,甚至出現視線直呆、失去控制尿意的情況。(詳細討論可見風溫一節。)

在診斷脈象時,如果寸口脈象微弱而遲滯,微弱表示保護身體的衛氣無法正常運行,遲滯表示營養身體的營氣供應不足。當營氣與衛氣無法協調工作,三焦功能就會受影響,進而使全身肌肉麻木無力。營氣不足會導致煩躁疼痛,說話困難;衛氣虛弱會引起畏寒及頻繁打哈欠,三焦功能異常,上焦功能失調會有打嗝和胃酸逆流的問題;中焦功能失調會造成消化不良,食慾下降;下焦功能失調會導致尿牀。

咳嗽且小便頻繁,或者完全沒有小便,這種情況不宜發汗治療,若發汗可能會導致四肢冰冷。太陽病患者,若背部經過火熨治療後大量出汗,連續十多天有胡言亂語,震顫,下痢等症狀,想要小便卻無法排尿,反而出現噁心嘔吐以及尿牀的現象,這是病情可能正在緩解的徵兆。(詳細討論可見胡言亂語一節。)尿牀、精神錯亂,眼睛直視無神,這可能是腎臟功能衰竭的表現。(詳細討論可見總則一節。)

3. 盜汗

三陽合病,脈浮大見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陽明病,脈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(論見胃實。成無己云:陽明病當作裡實而脈浮者,云必盜汗是猶有表邪故也。)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(論見結胸。)

〔成〕傷寒盜汗者,非若雜病之虛,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。何者?若邪氣一切在表干於衛,則自然汗出也。此則邪氣浸行於里,外連表邪,及睡則衛氣行於里,乘表中陽氣不致,津液得泄,故但睡而汗出,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,其證悉當和表而已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三條正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同時受到影響,脈象在關部呈現浮大的特徵,患者會想要睡覺,一旦閉眼就會出汗。如果是陽明病,脈象單純浮動的,肯定會出現盜汗的情況。(這點可參考胃實的討論。成無己認為:陽明病本應表現為內臟實證,但脈象卻呈現浮動,表明必有盜汗的原因是仍有表邪存在。)如果是太陽病,脈象浮動且跳動快速,伴有頭痛發燒,輕微盜汗,且仍感覺惡寒,這說明表證尚未解決。(這點可參考結胸的討論。)

成無己進一步解釋:在感冒中出現盜汗,並不是像一般疾病中的虛弱所致,而是因為邪氣位於半表半里的緣故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如果邪氣完全影響表層,幹擾衛氣,那會自然而然地出汗。而這種情況下,邪氣正在逐漸侵入內臟,同時與表面的邪氣相聯繫。當人入睡時,衛氣進入內臟,此時由於表面的陽氣無法到達,使得體內的津液得以釋放,所以只有在睡著的時候才會出汗,醒來後,氣血重新分散至表面,汗也就停止了。對於這種症狀,治療應當著重於調和表裡。

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古文的意思!

4. 面赤

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,若太陽症不罷者,不可下之,下之為逆,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色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出,出不足言,陽氣怫鬱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氣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,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,以脈澀故知也。

(因發不透徹而面赤躁煩短氣者,不足言陽氣怫鬱,止是當汗不汗也,故更發汗則愈。)脈浮而遲,面熱赤而戰惕者,六七日當汗出而解,反發熱者,瘥。遲為無陽,不能作汗,其身必癢也。太陽病如瘧狀,若脈微惡寒,面反有熱色而身癢者,桂枝麻黃各半湯小汗之。(論見發熱。

身熱足寒,面赤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痓病。

陽毒面赤,斑斑如錦紋,咽喉痛,唾膿血者,宜升麻鱉甲湯。(方論見陽毒。)

少陰病,下利清穀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面赤色者,通脈四逆湯加蔥白。(論見下利。)下利清穀,脈沉遲,面少赤,手足微厥者,必鬱冒,汗出解。(論見下利。)

陽明病,面合赤色者,不可攻之。(論見便難。)

白話文:

[臉紅]

這段文字講述的是中醫對於臉紅這種症狀的觀點和治療方式。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,在太陽經初期生病時,使用發汗療法,但是汗沒能完全排出,病情就會轉移到陽明經。此後病人會持續輕微出汗,不再畏寒。若太陽病的症狀仍然存在,不應再使用瀉下療法,否則會造成反效果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稍微發汗來治療。如果臉色非常紅,表示陽氣在體表鬱積,應該用解表或燻蒸的方式來治療。若發汗不夠,陽氣鬱積無法釋放,病人會感到焦躁煩悶,且疼痛的位置不定,可能在腹部,也可能在四肢,而且按壓身體也找不到疼痛點。此外,病人會感到呼吸困難,只能坐著,這都是因為汗沒有充分排出導致的。要確認汗是否充分排出,可以從脈象的滯澀來判斷。

若因汗未充分排出導致臉紅、焦躁、呼吸困難,不是因為陽氣鬱積,而是汗未能順利排出,因此再次發汗就能治好。若脈象浮動但緩慢,臉部發熱紅潤並且有顫抖現象,大約六七天後會出汗並恢復健康,如果反而發燒,那就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脈象緩慢表示體內缺乏陽氣,無法正常排汗,身體可能會出現搔癢。若太陽經疾病表現出類似瘧疾的症狀,脈象微弱且畏寒,臉色反而紅潤且身體搔癢,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輕微發汗。

若身體發熱但腳冷,臉色紅潤,突然口閉,背部反弓,這可能是痙病。若是陽毒導致臉色紅潤,皮膚上出現像繡花一樣的紅斑,喉嚨痛,吐出血膿,可用升麻鱉甲湯來治療。若是少陰經疾病,出現拉肚子且糞便如穀物,手腳冰冷,脈象微弱,但身體卻不畏寒,臉色紅潤,可用通脈四逆湯加上蔥白來治療。若是拉肚子且糞便如穀物,脈象沉緩,臉色略紅,手腳微微冰冷,可能會出現昏厥,但出汗後就會好轉。若是陽明經疾病,臉色非常紅潤,不能進行攻下的療法。

5. 壞病

太陽病三日,已發其汗,若吐若下若溫針,仍不解者,此為壞病,桂枝不中與也,觀其脈症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有太陽病已經三天了,期間已經嘗試過發汗治療,或是催吐、瀉下,甚至用了溫針療法,但病情依然沒有好轉,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「壞病」。這時候,用桂枝湯可能就不太適合了。應該根據患者的脈象和症狀來判斷之前的治療在哪裡出了錯,然後再根據實際的病情來進行相應的治療。

6. 壞病續法

〔《山》〕治傷寒壞症,,獨參湯,。

好人參一兩,煎服。

〔海〕陽症大汗大下後,亡陽於外,亡血於內,上而津脫,下而液脫,津液兩亡,宜以羊肉湯補之。矧陰症者,豈可不溫補哉。此與傷寒太陽症振搖,與真武湯一例。外之陽病至此尚溫,況內之陰候豈得不補耶。

〔韓〕產脫血虛者,宜用羊肉湯。傷寒汗下太過,亡陽失血,若只用救逆,效必遲矣,與羊肉湯,為效神速。病人面色雖見陽,是客熱上焦,中下二焦陰氣已盛,若調得下焦有陽,則上焦陽氣下降丹田,知所歸宿矣。夫氣有高下,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,各適其至所為。

故病八九日汗下太過,二脈沉細無力,多蜷足臥,惡聽人聲,皮有粟,時戰如瘧,宜,羊肉湯,主之。

當歸,白芍藥(各一兩),黑附子(炮,去皮臍,四錢),龍骨(燒通赤,半兩),生薑(二兩),牡蠣(燒赤,一兩),桂枝(七錢半),

上為粗末,每服一兩,羊肉四兩,蔥白五寸,去黃心,同銼爛,以水五升(一升,今之,一大盞也),熬至一半以來,濾絞去渣,分三服服之。

白話文:

【壞病續法】

在《山》篇中提到,對於處理傷寒導致的嚴重病症,推薦使用獨參湯。具體做法是取優質人參一兩,煮沸後飲用。

在《海》篇中指出,對於大量出汗或排泄後導致體內陽氣和血液流失的情況,上部的津液和下部的液體都流失了,這時應以羊肉湯來滋補。尤其是對於陰症患者,更不能忽視溫補。這與處理傷寒太陽症的震顫,使用真武湯的原則相同。外表的陽病到這種地步仍需溫暖,何況內部的陰症豈能不進行滋補?

在《韓》篇中提到,對於產後失血過多的患者,應使用羊肉湯。對於傷寒過度出汗和排泄導致的陽氣和血液流失,如果僅僅使用急救方法,效果可能會很慢,而使用羊肉湯,則效果會快很多。病人的臉色可能看起來還好,但這是因為熱氣上升到上部,實際上中下部的陰氣已經很旺盛,如果能調整下部有足夠的陽氣,那麼上部的陽氣就會下降到丹田,找到歸宿。氣有高低,病有遠近,證有內外,治療有輕重,都應當適應其最需要的地方。

因此,如果病程八九天,因過度出汗和排泄導致脈搏沉細無力,多蜷縮著腳躺著,不願聽人說話,皮膚起雞皮疙瘩,偶爾會像瘧疾一樣戰慄,應該使用羊肉湯。

具體成分包括:當歸、白芍藥各一兩,炮製過的黑附子(去皮臍)四錢,燒紅的龍骨半兩,生薑二兩,燒紅的牡蠣一兩,桂枝七錢半。
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一兩,配以四兩羊肉和五寸長的蔥白(去掉黃心),一起切碎,加入五升水(一升,現在相當於一大碗),煮至剩下一半,然後濾掉渣滓,分三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