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1)

1. 合病並病汗下吐後等病

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不下利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
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。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
陽明與少陽合病,必下利,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論見下利。)

二陽並病,太陽出汗不徹,因轉屬陽明,自汗不惡寒,太陽症不罷,面赤躁煩短氣者,更發汗則愈。

二陽並病,太陽症罷,潮熱譫語者,下之則愈。(論見譫語。)
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項強眩冒,心下硬如結胸者,刺胸腧肝腧。(論見項強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一定會腹瀉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如果沒有腹瀉,但嘔吐,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。

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如果腹瀉,可以用黃芩湯治療。如果嘔吐,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。

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一定會腹瀉,脈搏滑數,說明有宿食,應該要瀉下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太陽病的發汗症狀沒有完全消退,轉變成陽明病,會自汗不惡寒,太陽病的症狀仍然存在,並且伴隨面紅、躁熱、煩躁、氣短,可以用更強的發汗方法治療。

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太陽病的症狀消退,出現潮熱、神志不清,可以用瀉下方法治療。

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出現項強、頭昏眼花,心窩處堅硬如結胸,可以用刺胸腧和肝腧治療。

2.

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麻黃主之。

〔許〕有人病傷寒,脈浮而長,喘而胸滿,身熱頭痛,腰脊強,鼻乾不得臥。予曰:太陽陽明合病。仲景云:中有三證,下利,葛根湯;不下利嘔逆者,加半夏;喘而胸滿者,麻黃湯也。治以麻黃湯得解。

太陽病,頭疼發熱,身疼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。(論見發熱。)陽明病,脈浮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。(論見不大便。)喘家有汗,桂枝加厚朴杏仁佳。

白話文:

太陽和陽明同時生病,病人呼吸困難,胸部悶脹,不能服用瀉下藥物,要用麻黃來治療。有些人患傷寒,脈象浮而長,呼吸困難,胸部悶脹,身體發熱頭痛,腰背僵硬,鼻子乾燥無法平躺,這是太陽陽明合病。張仲景說這種病有三個症狀:如果腹瀉,就用葛根湯;如果沒有腹瀉,還伴隨嘔吐,就加半夏;如果呼吸困難,胸部悶脹,就用麻黃湯。用麻黃湯治療可以痊癒。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體疼痛怕風,沒有汗但呼吸困難,要用麻黃湯。陽明病,脈象浮,沒有汗但呼吸困難,要用麻黃湯。呼吸困難伴有汗,用桂枝、厚朴、杏仁一起服用效果最佳。

桂枝加厚朴杏仁湯

桂枝(去皮),芍藥(各一兩),甘草(炙),厚朴(各六錢),杏仁(去皮尖,二十一個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肥棗三枚,劈破同煎至八分,溫服,覆取微汗。

表不解,乾嘔發熱咳喘者,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。(論見咳。)陽明病,潮熱汗出,不惡寒,短氣腹滿而喘者,大承氣湯。(論見不大便。注云:在裡而喘者腹滿,在表而喘者腹不滿。)

白話文:

取桂枝、芍藥各一兩,甘草(炙)和厚朴各六錢,杏仁(去皮尖,二十一個),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取五錢藥粉,加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肥棗三枚(劈破)一起煎煮至八分,溫熱服用,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。若表症未解,伴隨乾嘔發熱、咳嗽喘氣,則可使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湯。若為陽明病,出現潮熱汗出,不惡寒,呼吸短促,腹脹喘氣,則使用大承氣湯。

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微熱喘冒不能臥者,大承氣湯。脈沉喘滿,反發汗,大便難者,裡實。(論見譫語。)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,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,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,。

麻黃(四兩),杏仁(五十個),甘草(二兩),石膏(半斤),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發汗後,飲水多,必喘,以水灌之,亦喘。汗後脈沉,喘滿,大便難,譫語者,裡實。(論見譫語。)

白話文:

小便不順暢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輕鬆,稍微發熱、喘不過氣、躺不下來的人,要用大承氣湯。如果脈象沉緊、喘息滿胸、反而冒汗、大便困難,則是內裡實熱。汗出後不能再用桂枝湯,如果出汗後仍然喘不過氣,沒有明顯發熱,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麻黃四兩,杏仁五十個,甘草二兩,石膏半斤,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七升,先煮麻黃,煮到剩下五升,去上層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二升,去渣,溫溫地喝下一升。

汗出後,喝大量的水,必定喘不過氣,用水灌下去也會喘,汗出後脈象沉緊,喘息滿胸,大便困難,神志不清的人,是內裡實熱。

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,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下後利不止,脈促而喘汗者,葛根黃芩黃連湯。(論見下利。)太陽病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。

〔許〕有武臣為寇執,置舟中艎板下,數日得脫,乘飢恣食,良久,解衣捫蝨,次日遂傷寒自汗,而膈不利。一醫作傷食而下之,一醫作解衣中邪而汗之,雜治數日,漸覺昏困,上喘息高。予診之曰:太陽下之,表未解,微喘者,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此仲景之法也。指令醫者急治藥,一啜喘定,再啜漐漐汗出,至晚身涼,脈已和矣。

白話文:

服用桂枝湯後,不可再走動。如果出汗又喘,沒有發熱症狀,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如果服用桂枝湯後腹瀉不止,脈搏急促且出汗喘息,可以服用葛根黃芩黃連湯。太陽病往下發展,輕微喘息,是因為表症未解,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。

曾經有一位武官被敵人俘虜,被關在船艙的底部,過了幾天逃出來,因飢餓而暴飲暴食。過了一段時間,他解開衣服抓虱子,第二天就出現傷寒症狀,自汗,胸悶氣滯。一位醫生認為是飲食不當引起腹瀉,用藥下瀉;另一位醫生認為是解開衣服受寒導致出汗,用藥發汗。經過多日雜亂治療,病人逐漸感到昏沉困倦,呼吸急促,聲音高亢。我診斷後認為是太陽病向下發展,表症未解,輕微喘息,應當服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這是張仲景的療法。我立刻吩咐醫生煎藥,病人喝下一口,喘息就止住了,再喝一口,就微微出汗,到晚上身體涼爽,脈搏也恢復正常了。

醫曰: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,不知其神捷如此。

傷寒吐下後,不大便,潮熱,若劇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(論見循衣摸床。)濕家下後,額汗微喘,大小便利者死。(論見體痛。)少陰病息高者死。(詳見厥利,論見欲寐。)厥冷無脈,灸之不還,反微喘者死。(詳見厥利。)直視譫語,喘滿者死。(論見譫語。)脈浮洪,汗出如油,發潤,喘不休者,為命絕。(論見大法。)

白話文:

醫生說:「我這一生從未用過仲景的方子,沒想到他的方子竟如此靈驗。」

傷寒病患者服下瀉下藥後,一直沒有大便,且出現潮熱,如果病情嚴重到不認得人,會抓著衣服、摸著床,稍微喘氣,眼睛直視,脈象弦數的會活,脈象澀的會死。(論述見「循衣摸床」條。)濕病患者服下瀉下藥後,額頭冒汗,微微喘氣,大小便通暢的會死。(論述見「體痛」條。)少陰病患者呼吸急促的會死。(詳見「厥利」條,論述見「欲寐」條。)四肢厥冷,沒有脈搏,灸火灸了也不見好轉,反而稍微喘氣的會死。(詳見「厥利」條。)眼睛直視,神志不清,呼吸急促的會死。(論述見「譫語」條。)脈象浮而洪大,汗出如油,頭髮潤澤,呼吸急促不停的,是生命垂危的徵兆。(論述見「大法」條。)

3. 喘續法

〔《活》〕陰證喘促者,返陰丹主之。四肢逆冷喘促,入口便佳。(方見陰毒。)

病人小渴,與水劇飲之,致停飲,心下滿結者,喘死甚眾,當以五苓散或陷胸丸主之。(方見渴及結胸。)

白話文:

阴证喘促的人,可以用返阴丹治疗。四肢冰冷伴随喘促,喝下药后立即见效。如果病人略微口渴,大量喝水导致停饮,胸口胀满,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喘息而死,应该用五苓散或陷胸丸治疗。

4. 身重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。發汗則譫語,下之則額上出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

風溫為病,脈浮汗出,身重多眠,鼻息鼾。(論見風溫。宜《活人》葳蕤湯。)

陽明病,脈浮緊,口苦咽燥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身重,忌汗,忌燒針,忌下。(論見自汗。注云:此證宜和解之。)

陽明病,汗出不惡寒,身重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宜大承氣湯。(論見不大便。)風水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宜,防己黃耆湯,。

白話文:

三陽合病,肚子脹滿、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,嘴巴麻木且臉色灰暗,胡言亂語、小便失禁。如果用發汗法治療,就會胡言亂語,用瀉下法治療,就會額頭冒汗、手腳冰冷。如果自行出汗,用白虎湯治療。

風溫病,脈象浮,出汗,身體沉重,嗜睡,鼻息粗重。宜用活人書中記載的葳蕤湯治療。

陽明病,脈象浮緊,口苦咽乾,肚子脹滿且呼吸急促,發熱出汗,不畏寒,身體沉重,忌諱發汗、灸針、瀉下。宜用和解之法治療。

陽明病,出汗不畏寒,身體沉重,呼吸短促,肚子脹滿且呼吸急促,有潮熱現象,宜用大承氣湯治療。風水病,脈象浮,身體沉重,出汗畏風,宜用防己黃耆湯治療。

防已(一兩),甘草(半兩),白朮(七錢半),黃耆(去蘆,一兩一錢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生薑四片,大棗一枚,水盞半,煎八分,溫服。良久再服。服後當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冰,後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以下,溫令微汗,瘥。喘者,加麻黃半兩。胃中不和者,加芍藥三分。氣上衝者,加桂三分。下有沉寒者,加細辛三分。

中暑病發熱惡寒,身重痛,汗出足冷,脈虛而渴者,忌汗下針。(宜瓜蒂散、白虎湯。論見中暑。)

白話文:

防已一兩,甘草半兩,白朮七錢半,黃耆(去蘆)一兩一錢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四片、大棗一枚,用半碗水煎煮至八分,溫熱服用。休息一段時間後可以再服用。服藥後,應感覺到藥力像蟲子爬行般在皮膚中流動,從腰部以下感到冰冷,之後可以坐在被子上,再用一條被子圍繞腰部以下,讓身體溫暖出微汗,就會痊癒。如果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,可以加半兩麻黃。如果胃部不適,可以加三分芍藥。如果氣往上衝,可以加三分桂枝。如果腹部有沉寒感,可以加三分細辛。

中暑病發熱惡寒,身體沉重疼痛,出汗但腳冷,脈搏虛弱且口渴,忌用發汗、瀉下和針灸治療。(宜用瓜蒂散、白虎湯,詳見中暑論。)

傷寒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無少陰但欲寐、吐利證者,宜大青龍湯。下後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,當自汗者乃解。(論見悸。)

陰陽易為病,身重少氣,少腹急引,陰中拘攣,上衝胸,眼花者,燒裩湯。(論見陰陽易。)

少陰病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,疼痛下利者,真武湯。(論見身重。)

白話文:

傷寒患者脈搏浮緩,身體不痛但沉重,沒有少陰症狀,卻想睡覺、想吐、想拉肚子,應該服用大青龍湯。如果病後身體沉重,心悸,就不可發汗,要等到自己出汗才能解病。

陰陽失衡容易生病,身體沉重氣短,小腹緊縮,陰部拘攣,向上衝擊胸部,眼睛模糊,應該服用燒裩湯。

少陰病患者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、疼痛腹瀉,應該服用真武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