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14)
卷之十·肝膽部 (14)
1.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〔世〕治卒中風不語,桂枝薄辣者去皮一兩,懷中藏三個時辰,分三服。水煎,並進,神效。
上解表諸方,治中風全不能語,經所謂甚則不能言者是也。
〔羅〕犀角防風湯,治一切諸風,口眼喎斜,手足嚲拽,言語謇澀,四肢麻木,皆治之。
犀角,防風,甘草(炙),天麻,羌活(各一兩),滑石(三兩),石膏(一兩半),麻黃(七錢半,不去節),獨活,山梔(各七錢),荊芥,連翹,當歸,黃芩,全蠍,薄荷,大黃(各半兩),桔梗,白朮,細辛(各四錢)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生薑十片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。未汗再一服。如病人臟氣虛,則全減大黃。
輕骨丹,治風癱瘓,四肢不隨。
苦參,桑白皮,白芷,蒼朮,甘松,川芎(各四兩),麻黃(去節,五升河水五升,煮去渣,再熬成膏至半碗)
上為末。入前麻黃膏和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溫酒研化服之,臥取汗。五七日間,再服,手足當即輕快。卒中涎潮,分利後用之。(一方有浮萍四兩)
風藥聖餅子,治半身不遂,手足頑麻,口眼喎斜,痰涎壅盛,及一切風,他藥不效者。小兒驚風,大人頭風,婦人血風,並治之。
川烏(生),草烏,麻黃(去節,各二兩),蒼朮,何首烏,白附子,白殭蠶,川芎(各五錢),防風,乾薑(各二錢半),雄黃(四錢六分),藿香,荊芥(各二錢半)
上為末。醋糊丸,如桐子大。捏作餅子。嚼碎,茶湯送下,食後。
〔世〕採浮萍草法並方
不在山兮不在岸,採我之時七月半。一任癱風與瘓風,些少微風都不算。豆淋酒內下三錢,錢幞頭上也出汗。
〔《本》〕治風半身不遂,此方甚妙。
穿山甲(左癱用左腳,右癱用右腳),川烏頭,紅海蛤(各二兩)
上為末。每用半兩,生蔥自然汁調成膏,作餅子,約一寸半。左患貼左腳,右患貼右腳,貼在足掌心內,用舊絹片緊扎定,於密房中無風處椅子上坐,用湯一盆,將有藥腳浸於湯中,用小心人扶病人,恐汗出不能支持。候汗出,急去藥。如汗欲出時,身必麻木,以汗周遍為妙。如未效,半月後再用一次,神妙。
〔世〕治卒中手足不遂。用麥麩五升,入烏頭尖一升,連翹半升,同甑炊令大熱,輔在席下,以手足不遂處臥之,令熱氣熏蒸,候出汗為度。日用三次,丸藥再蒸用之。候兩日外,別用新藥。如無烏頭尖,只用草烏頭半升,不去皮尖,研作粗末亦可。
〔《千》〕治半身不遂。用蠶砂兩石,分作三袋,每袋可七斗,蒸熱一袋,著患處。如冷再換一袋,依前法數數換易。百不禁,瘥止。須羊肚釀、粳米、蔥白、薑、椒、豉等,煮爛熟吃,日食一具,十日止,此方千金不傳。
上解表方,治中風語言謇澀,經所謂志亂不甚,其言微知者是也。
白話文:
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古代治療中風失語的方法,使用桂枝、薄荷等藥材,將其去皮後藏於懷中三個時辰,再分三次服用,據說療效神奇。 這些解表方劑,主要治療中風導致完全不能說話的症狀,也就是經書上所說的嚴重到無法言語的情況。
另外一種方法是犀角防風湯,可以治療各種風症,包括口眼歪斜、手足抽搐、言語不清、四肢麻木等症狀。藥方包括犀角、防風、甘草、天麻、羌活、滑石、石膏、麻黃、獨活、山梔、荊芥、連翹、當歸、黃芩、全蠍、薄荷、大黃、桔梗、白朮、細辛等藥材。每次服用五錢,以水煎服,服用後未出汗則需再服用一次。如果病人臟腑虛弱,則應減少大黃用量。
輕骨丹則用於治療風痺癱瘓,四肢不聽使喚的症狀,藥方包括苦參、桑白皮、白芷、蒼朮、甘松、川芎、麻黃等藥材,將麻黃以特殊方法熬製成膏,再與其他藥材混合製成丸藥服用,服用後需臥床取汗。
風藥聖餅子則治療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口眼歪斜、痰涎壅盛等症狀,以及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各種風症,甚至小兒驚風、大人頭風、婦女血風等也適用。藥方包括川烏、草烏、麻黃、蒼朮、何首烏、白附子、白殭蠶、川芎、防風、乾薑、雄黃、藿香、荊芥等藥材,製成餅子服用。
有一種民間偏方,利用浮萍草治療半身不遂,採集時間為農曆七月十五日。
另一種治療風半身不遂的妙方,使用穿山甲(左癱用左腳的穿山甲,右癱用右腳的穿山甲)、川烏頭、紅海蛤等藥材,製成膏藥貼敷患處足心,並將患腳浸於熱水中,直到出汗為止。如無效,半月後可再使用一次。
還有一種方法,使用麥麩、烏頭(或草烏頭)、連翹等藥材,混合加熱後,讓病人將患處臥於其上,藉由熱氣熏蒸來治療。每日三次,並可重複使用藥物,但需每兩天更換新的藥材。
最後一種解表方劑,則用於治療中風導致言語不清,但神志尚且清楚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