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20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20)
1. 少腹滿囊縮
尺寸脈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,其症少腹煩滿而囊縮。(論見大法。《活人》云:脈沉短囊縮者,承氣湯下之。)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。
少腹硬滿,小便利者,為蓄血。若兼身黃髮狂者,抵當湯主之。不身黃髮狂者,抵當丸。但少腹急結者,宜桃仁承氣湯。(詳見蓄血門。)傷寒表不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者,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湯主之。(論見咳。)
不大便,日晡潮熱,從心至少腹硬滿而痛者,宜大陷胸湯。
白話文:
[少腹部腫脹及睪丸收縮]
如果量診時發現寸口脈象微弱且緩慢,這代表是厥陰經受到影響,通常這種情況會在六七天後出現症狀,主要症狀是少腹部(下腹部)感到煩躁且飽脹,睪丸有收縮的情況。(詳細理論可參考大法篇。《活人書》提到:若脈象顯示深沉且短,伴有睪丸收縮,可用承氣湯來通腸排便。)患者可能出現手腳冰冷,但他可能會告訴你他並無胸脹的問題,而是小腹部有飽脹感,且一按壓就痛,這代表寒冷已凝結在膀胱和關元部位。
如果少腹部硬且飽脹,但小便卻無異常,這可能是血液瘀滯。若同時伴隨皮膚發黃及行為狂躁,應該使用抵當湯。若無皮膚發黃及狂躁,則使用抵當丸。若僅是少腹部緊繃且結塊,則適合使用桃仁承氣湯。(詳細內容可參閱血液瘀滯章節。)感冒未解,乾嘔,發燒且咳嗽,或是小便不順,少腹部有飽脹感,應使用去掉麻黃的小青龍湯再加入茯苓。(詳細內容可參考咳嗽篇。)
如果便祕,每天下午開始發燒,從心至小腹部硬且疼痛,應該使用大陷胸湯。
2. 少腹滿囊縮續法
〔《活》〕傷寒六七日,煩滿囊縮,其脈尺寸俱微緩者,足厥陰肝經受病也。厥陰病,其脈微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,宜小建中湯。脈浮緩者,必囊不縮,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,為欲愈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若尺寸俱沉短者,必是囊縮,毒氣入腹,宜承氣湯下之。大抵傷寒病臟腑傳變,陽經先受病,故次傳入陰經,以陽主生,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,土傳足少陽木,為微邪也。
陰主殺,故木傳足太陰土,土傳足少陰水,水傳足厥陰木,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,必移氣克於脾土,脾再受邪,則五臟六腑,皆因而危殆,榮衛不通,耳聾囊縮,不知人而死矣。速用承氣湯下之,可保五生一死。古人云:脾熱病則五臟危。又,土為木賊則死。若第六七日傳厥陰,脈得微緩微浮,為脾胃脈也,故知脾氣全不受克,邪無所容,否極泰來,榮衛將復,水升火降,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。
〔海〕厥陰症者,煩滿囊縮,大小便不通,發熱引飲,腹滿,尺寸脈微緩。煩者火也,滿者木也,雖不吐蛔,囊縮但急者,亦木也。火與木相合,四肢厥逆而爪甲青,大小便不通,地道塞也。發熱引飲,邪氣在裡,宜溫之下之。
以上諸症,大小便俱通,地道不塞,不發渴,不引飲,邪不在裡,則宜溫之灸之,則裡外相接,以復陽氣。宜服,正陽散
麝香(一錢。細研,性辛溫,治腹急滿痞風毒),乾薑(炮),甘草(炙。各二錢半),附子(一兩。炮,去皮臍,味辛鹹溫,治風利竅,療腹滿囊縮),皂角(二兩,酥炙,去皮弦,味鹹溫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白湯下,溫服。
回陽丹
硫黃(半兩,味酸溫大熱,治心腹腫聚邪氣,冷癖左脅氣咳上氣,腳冷無力),附子(炮,半兩),乾薑(炮,二錢半),木香(半兩,味辛溫,療肌中偏寒、主氣不足乏精),全蠍(半兩,味甘辛,治一切風),蓽澄茄(半兩,味辛溫,治皮風心腹氣脹),吳茱萸(半兩洗炒,味辛溫大熱,治中風逐邪,諸食不消,氣逆,利五臟順氣。)
上為末,酒糊丸,如桐子大。生薑湯下三五十丸,並二三服,以熱投之,衣被取汗。
白話文:
【少腹脹痛與陰囊收縮的後續治療方法】
在傷寒病的第六七天,患者可能出現煩躁、腹部脹滿和陰囊收縮的情況,如果脈象顯示雙手的寸關尺部位都呈現微弱且緩慢的脈搏,這表明是足厥陰肝經受到了影響。對於厥陰經的疾病,如果脈象輕微浮起,通常代表病情有好轉的跡象;反之,脈象不浮,則表示尚未痊癒。這種情況下,推薦使用小建中湯進行治療。
如果脈象浮起且緩慢,那麼患者的陰囊應該不會收縮,並且從外部症狀來看,可能會有發熱怕冷類似瘧疾的表現,這是病情即將好轉的信號,應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。然而,如果雙手的寸關尺部位的脈象都顯示沉而短,那麼患者的陰囊必然會收縮,這意味著毒素已經進入腹部,這種情況下,推薦使用承氣湯來清除體內的毒素。
總的來說,在傷寒病中,疾病在臟腑之間的傳播,首先影響的是陽經,因此接著會傳到陰經。因為陽性主生,所以太陽水會先傳到足陽明土,然後再到足少陽木,這種情況下,病情通常比較輕微。
然而,陰性主死,因此足少陽木會傳到足太陰土,接著足太陰土再傳到足少陰水,最後足少陰水會傳到足厥陰木。在第六七天時,疾病會傳到足厥陰肝木,這時候,肝木的能量會剋制脾土,使得脾臟再次受到侵害。一旦脾臟受損,整個身體的五臟六腑都會陷入危急狀態,導致營養與衛氣無法正常流通,出現耳聾和陰囊收縮等症狀,最終可能導致死亡。在這種情況下,必須立即使用承氣湯來清除體內的毒素,以確保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生存機會。古語有云:“脾熱病則五臟危。”同時,“土為木賊則死”。如果在第六七天傳到厥陰肝木,但脈象仍然微弱浮起,這表明脾臟的脈象依然健康,因此可以推斷脾氣並未受到剋制,體內的邪氣也無法立足。此時,疾病已達到極點,將開始向好的方向轉化,營養與衛氣將恢復正常,體內的水分和火氣也會達到平衡,隨後就會出現寒熱交錯並大量出汗的現象,病情也將得到緩解。
【海】對於厥陰經的病症,主要症狀包括煩躁、腹部脹滿、陰囊收縮、大小便不通暢、發熱、口渴以及脈象微弱緩慢。煩躁是由於體內的火氣,腹部脹滿是因為肝氣過盛,即使不吐蛔蟲,如果陰囊緊縮,同樣表明肝氣過盛。當火氣和肝氣結合,四肢會變得冰冷,指甲顏色也會變得青紫,大小便不通暢,這表明體內的通道已經堵塞。發熱和口渴表明邪氣已經深入體內,應當使用溫和的下泄藥物來治療。
對於上述所有症狀,如果大小便都通暢,體內的通道沒有堵塞,患者也不感到口渴,不渴望喝水,這表明邪氣並未深入體內,這種情況下,應當使用溫和的治療方法,例如針灸,以促進體內外的聯繫,恢復陽氣。建議服用正陽散:
麝香(一錢,研磨細碎,性質辛溫,能治療腹部急迫、脹滿、風毒),乾薑(炮製),甘草(炙烤,各二錢半),附子(一兩,炮製,去皮和蒂,性質辛鹹溫,能治療風濕、通絡,治療腹部脹滿、陰囊收縮),皁角(二兩,酥油炙烤,去皮和絃,性質鹹溫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水送服。
【回陽丹】
硫磺(半兩,性質酸溫大熱,能治療心腹腫脹、邪氣、冷癖、左側肋骨疼痛、上氣、腳冷無力),附子(炮製,半兩),乾薑(炮製,二錢半),木香(半兩,性質辛溫,能治療肌肉中的偏寒、氣不足、精神疲憊),全蠍(半兩,性質甘辛,能治療各種風病),蓽澄茄(半兩,性質辛溫,能治療皮膚風病、心腹氣脹),吳茱萸(半兩,洗淨炒製,性質辛溫大熱,能治療中風、驅邪、消化不良、氣逆、順暢五臟氣機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粒,連續服用二到三次,配合熱水送服,然後蓋上衣服被褥,讓患者發汗。
3. 陰氣毒盛變陰毒
陰毒之為病,面青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,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,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。(升麻鱉甲湯方見陽毒。)
白話文:
關於陰氣毒盛轉變為陰毒的病情,病徵表現為面色蒼白或發青,身體疼痛如同遭受毆打,並伴有咽喉疼痛。若在病發五日內接受治療,情況尚可控制;但若拖延至七日後才求診,則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,病情可能難以挽回。對於此類病症,主要採用升麻鱉甲湯進行治療,但需去掉原處方中的雄黃和蜀椒成分。(至於升麻鱉甲湯的具體配方,可以參考陽毒相關資料。)
4. 陰毒續法
〔《活》〕,陰毒甘草湯,治傷寒時氣,初得病一二日,便結成陰毒,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,變成陰毒,身重背強,腹中絞痛,咽喉不利,毒氣攻心,心下堅強,短氣不得息,嘔逆,唇青面黑,四肢厥冷,其脈沉細而疾,身如被杖,咽喉痛,五六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。
甘草(炙),升麻,當歸(各五錢),雄黃(二錢半),桂枝(去皮,五錢),蜀椒(炒,去汗並閉口者及子二分),鱉甲(酥炙,一兩半)
上㕮咀,水煎服,如人行五里許,更進一服,覆取汗,毒從汗出,汗出即愈。若未汗,再服。
〔《本》〕陰毒本因腎氣虛冷,因欲事或食冷物後傷風,內既伏陰,外又感寒,或先感外寒而後伏陰,內外皆陰,則陽氣不守,遂發頭痛,腰重,腹痛,眼睛疼,身體倦怠而不甚熱,四肢逆冷,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,或多煩渴,精神恍惚,如有所失,或可起行,不甚覺重,診之則六脈俱沉細而疾,尺部短小,寸口或無,六脈俱浮大,或沉取之,大而不甚疾者,非陰症也。
若服涼藥過多,則渴轉甚,躁轉急,有此症者,急服還陽退陰之藥即安,惟補虛和氣而已,宜服正元散、退陰散、五勝散。陰症不宜發汗,如氣正脈大,身熱未瘥,用藥發汗無妨。
正元散,治傷寒如覺風寒吹著,四肢頭目骨節疼痛,急服此藥。如人行五里許再服,連進三服,出汗立瘥。若患陰毒傷寒,入退陰散五分同煎。或傷冷傷食,頭昏氣滿,及心腹諸疾服之,無有不效。
麻黃(去節),陳皮,大黃(生),甘草,乾薑,肉桂,芍藥,附子,吳茱萸,半夏(制。各等分)
上㕮咀,麻黃加一半,茱萸減一半,同為末,每服一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七分,熱服,以衣被蓋覆取汗,切須候汗乾去之。如是陰毒,不可用麻黃,免更出汗。
退陰散,治陰毒傷寒,手足逆冷,脈沉細,頭痛腰重,連服三次,小小傷冷,每服一字,入正元散同煎,入鹽一捻。陰毒傷寒咳逆,煎一服,細細熱呷,病止。
川烏,乾薑(等分)
上為粗末,炒令轉色,放冷再搗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鹽一捻,煎至半盞,去渣溫服。
五勝散,治傷寒頭痛,壯熱,骨節疼痛,昏沉困倦,咳嗽鼻塞,不思飲食。兼治傷寒夾冷氣,並慢陰毒,神效。
白朮(一兩半),甘草,五味子,石膏(各一兩),乾薑(三兩半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,入鹽少許,同煎服。如冷氣相夾,入薑、棗煎,或治陰毒病,入艾葉少許,煎服。
〔海〕,白朮散,治陰毒傷寒,心悶煩躁,四肢厥冷。
川烏(炮,去皮臍),桔梗,附子(炮),白朮,細辛(各一兩),乾薑(炮,半兩),
上㕮咀,或末之,白湯調下一錢匕。
〔羅〕,正陽丹,治陰毒傷寒,手足厥冷,指甲青色,體冷,脈沉細而微,神效。
用憨蔥四五枝,陳蜂房四五個,燒存性,為細末,用憨蔥搗和丸,如彈子大,手心內握定,用手帕緊繫定,須臾汗出,以綿被覆蓋。如手心熱甚,休教解開。如服藥,先服升麻湯五錢,連須蔥三莖,生薑五片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被覆取汗則愈。
〔《本》〕陰毒漸深候,積陰感於下,則微陽消於上,故其候四肢沉重,逆冷,腹痛轉甚,或咽喉不利,或心下脹滿結硬,燥渴,虛汗不止,或時狂言,爪甲面色青黑,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以來。有此症者,速宜於氣海、關元二穴灸二三百壯,以手足溫暖為效。仍服金液丹、來蘇丹、玉女散、還陽散、退陰散。
玉女散
川烏(去皮臍,冷水浸七日,薄切曬乾,紙袋盛之。有患者,取研末一大錢,入鹽一小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服。壓下陰毒,所注如豬血相似。未已,再進一服,效。)
還陽散,治陰毒面青,四肢逆冷,心躁腹痛。
用硫黃末,新汲水調下二錢,良久,或寒一起,或熱一起,更看緊慢再服,汗出瘥。
〔《活》〕,返陰丹,治陰毒傷寒,心神煩躁,頭疼,四肢逆冷。
硫黃(五兩),附子(炮,去皮臍),乾薑(炮),桂心(各半兩),硝石(另研),太陰玄精石(另研。各二兩),
上用生鐵銚,先鋪玄精末一半,次鋪硝石末一半,中間下硫黃末,又著硝石一半,蓋硫黃,卻以玄精石末蓋上,用小盞合著,用三斤炭火燒令得所,勿令煙出,細研似面,後三味搗羅為末,與前藥同研令勻,軟飯和丸,如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,煎艾湯下,頻服,汗出為度,病重則三十丸。
此方甚驗,喘促與吐逆者,入口便住,又服此藥三五服不退者,更於臍下一寸灸之,須是晝夜大段不住手灸,不限多少壯數灸之,艾炷勿令小,小則不得力。若其人手足冷,少腹硬,即於臍下兩邊各開一寸,各安一道,三處齊下火灸之,仍與當歸四逆湯,並返陰丹,亦須頻服。內外通透,方得解。
若遲誤即死矣。又若陰症,加以少腹不通,及陰囊縮入,少腹絞痛欲死者,更於臍下二寸石門穴急灸之,仍須與返陰丹、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,慎勿與尋常利小便冷滑藥。
火焰散,治傷寒惡候。
舶上硫黃,黑附子(去皮,生用),新臘茶(為細末,各一兩),
上為細末,先用好酒一升,調藥攤入新碗中,於火上蕩干,合在瓦上,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,以瓦搘起,無令著火,直至姻盡候冷,即括取研入瓷盒內盛,每服二錢,酒一盞,共煎七分,有火焰起,勿訝。傷寒陰毒者,四肢冷,脈沉細,或吐瀉,五心煩躁,胸中結硬,或轉早,伏陰在內,湯水不得下,或無脈,先吃一服,如吐,卻更進一服。服後心中熱,其病已瘥。
下至臟腑中,表未解者,渾身壯熱,脈氣洪大,便宜用發表藥。或表解者,更不發熱,便得眠睡,渾身有汗,若少有痞結,脈實,方可用下膈行臟腑藥,漸用調和元氣,補治脾胃湯散。服此藥三服不應者,不可治也。
〔《本》〕陰毒沉困之候,與前後漸染之候皆同,而更加沉重,六脈附骨,取之方有,按之即無,一息八至以上,或不可數。至此則藥餌難為功矣,但於臍下灼火艾如棗大,三百壯以來,手足不和暖者,不可治也。倘復和暖,以前硫黃及熱藥助之。若陰氣散,陽氣來,則漸減熱藥而和治之,以取瘥也。
〔《活》〕治陰虛陽脫,體冷無脈,氣息欲絕,不省人事,及傷寒陰厥,百方不效者。用蔥以索纏如臂大,切去根及葉,惟存白長二寸許,如大餅樣,先以火協一面,令通熱,勿令著火,乃以熱面熨病人臍上連臍下,又以熨斗滿貯火熨之,令蔥餅中熱氣鬱入肌肉中,須更作三四餅,一餅壞不可熨,又易一餅,良久病人當蘇,手足溫,有汗即瘥,更服四逆湯以溫其內。
〔海〕治陰症諸藥不效,並湯水不下,身冷脈絕,氣息短,不知人。用蔥白熨法,莫若用釅醋拌麩皮炒熟,注布袋中,蒸熨,比上法尤速。
代灸塗臍膏
附子,馬藺子,蛇床子,吳茱萸,肉桂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可用白麵一匙,藥末一匙,生薑自然汁煨成膏,攤紙上,圓三寸許,貼臍下關元、氣海,自晚至曉,其火力可代灸百壯。腰痛亦可貼之。一法,用丁香、蓽茇、乾薑、牡蠣燒灰,放手心中,以唾津調如泥,以手掩其陰,至暖汗出為度。
陰毒傷寒,四肢逆冷者,用吳茱萸不拘多少,為細末,溫酒和勻,生絹袋盛之,熱熨腳心,令通暢愈。若以湯煎溫藥渫洗,以接四肢亦可。
《本》治陰中伏陽,,破陰丹,。
硫黃,水銀(各一兩),陳皮,青皮(各半兩),
上將硫黃先入銚子內熔開,次下水銀,用鐵杖子打勻,令無星,傾入黑茶盞內,細研,入二味,用麵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。如煩躁,冷鹽湯下。陰症,艾湯下。良效。
有人初得病,四肢逆冷,臍下築痛,身疼如被杖,蓋陰症也,急服金液、破陰、來復等丹,其脈遂沉而滑。沉者陰也,滑者陽也,病雖陰症而見陽脈,有可生之理,仲景所謂陰病見陽脈者生。仍灸氣海、丹田百壯,手足溫溫,陽回得汗而解。或問滑沉之狀,如何便有生理?予曰:仲景云:翕奄沉,名曰滑,何謂也?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,陰陽和合,故名曰滑。古人論脈滑,雖曰往來前卻,流利旋轉,替替然與數相似,仲景三語而足也。
此三字極難曉。翕,合也,言張而復合也,故曰翕為正陽;沉,言忽降而下也,故曰沉為正陰,方翕而合,俄降而沉;奄,為忽忽間。仲景論滑脈可謂諦當矣。其言皆有法,故讀者難曉,宜細思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