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20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20)
1. 少腹滿囊縮
尺寸脈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,其症少腹煩滿而囊縮。(論見大法。《活人》云:脈沉短囊縮者,承氣湯下之。)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。
少腹硬滿,小便利者,為蓄血。若兼身黃髮狂者,抵當湯主之。不身黃髮狂者,抵當丸。但少腹急結者,宜桃仁承氣湯。(詳見蓄血門。)傷寒表不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者,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湯主之。(論見咳。)
不大便,日晡潮熱,從心至少腹硬滿而痛者,宜大陷胸湯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細小微弱且緩慢,表示厥陰經受了病氣,大約六七天就會發病,症狀會表現為小腹脹滿且像口袋一樣緊縮。患者手腳冰冷,說自己沒有胸悶,小腹卻滿脹,按壓時感到疼痛,這表示寒氣凝結在膀胱的關元穴。
如果小腹硬滿且小便不暢,可能是蓄積了血塊。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全身發黃、頭髮脫落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可以用抵當湯治療。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可以用抵當丸治療。但如果小腹只是緊縮疼痛,則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
如果傷寒表證未解,出現乾嘔、發熱、咳嗽,或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等症狀,可以用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湯治療。
如果患者不排便,每天下午出現發熱,從心到小腹硬滿且疼痛,則應該使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2. 少腹滿囊縮續法
〔《活》〕傷寒六七日,煩滿囊縮,其脈尺寸俱微緩者,足厥陰肝經受病也。厥陰病,其脈微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,宜小建中湯。脈浮緩者,必囊不縮,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,為欲愈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若尺寸俱沉短者,必是囊縮,毒氣入腹,宜承氣湯下之。大抵傷寒病臟腑傳變,陽經先受病,故次傳入陰經,以陽主生,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,土傳足少陽木,為微邪也。
陰主殺,故木傳足太陰土,土傳足少陰水,水傳足厥陰木,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,必移氣克於脾土,脾再受邪,則五臟六腑,皆因而危殆,榮衛不通,耳聾囊縮,不知人而死矣。速用承氣湯下之,可保五生一死。古人云:脾熱病則五臟危。又,土為木賊則死。若第六七日傳厥陰,脈得微緩微浮,為脾胃脈也,故知脾氣全不受克,邪無所容,否極泰來,榮衛將復,水升火降,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發病六七天,病人感到胸悶腹脹,身體蜷縮,脈搏細弱緩慢,這是足厥陰肝經受病的徵兆。厥陰病的脈搏微浮表示病情將要好轉,不浮則表示尚未痊癒,應該服用小建中湯。脈搏浮緩,則病人腹部不會縮緊,外症會出現發熱惡寒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這是快要痊癒的跡象,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如果脈搏沉而短,則表示腹部一定縮緊,毒氣已經進入腹中,應該服用承氣湯瀉下。
總之,傷寒病的臟腑傳變,陽經先受病,所以會逐漸傳入陰經。由於陽主生,所以太陽經的水氣傳給足陽明經的土氣,土氣傳給足少陽經的木氣,這屬於輕微的邪氣。
陰主殺,所以木氣傳給足太陰經的土氣,土氣傳給足少陰經的水氣,水氣傳給足厥陰經的木氣,到六七天就會傳到厥陰肝木,必然會克制脾土的氣機。脾臟再次受邪氣侵襲,就會導致五臟六腑都因此危殆,營衛不通,耳聾腹部縮緊,神志不清而死。應當立即服用承氣湯瀉下,才能保住五條命,免於一死。古人說:脾臟有熱病,就會危及五臟。又說:土氣被木賊克制就會死亡。
如果在第六七天傳到厥陰經,脈搏變得細弱緩慢且微浮,這是脾胃的脈象,因此知道脾氣並沒有受到克制,邪氣無處容身,否極泰來,營衛將會恢復,水氣上升,火氣下降,就會出現寒熱交替,然後大量出汗而痊癒。
〔海〕厥陰症者,煩滿囊縮,大小便不通,發熱引飲,腹滿,尺寸脈微緩。煩者火也,滿者木也,雖不吐蛔,囊縮但急者,亦木也。火與木相合,四肢厥逆而爪甲青,大小便不通,地道塞也。發熱引飲,邪氣在裡,宜溫之下之。
以上諸症,大小便俱通,地道不塞,不發渴,不引飲,邪不在裡,則宜溫之灸之,則裡外相接,以復陽氣。宜服,正陽散
麝香(一錢。細研,性辛溫,治腹急滿痞風毒),乾薑(炮),甘草(炙。各二錢半),附子(一兩。炮,去皮臍,味辛鹹溫,治風利竅,療腹滿囊縮),皂角(二兩,酥炙,去皮弦,味鹹溫)
白話文:
海厥陰症的患者,會感到胸悶腹脹、肚子縮緊,大小便不順暢,發燒想喝水,肚子脹滿,脈象細微緩慢。煩躁是火氣,腹脹是木氣,即使沒有吐蛔蟲,但肚子縮緊而且疼痛,也是木氣。火氣和木氣交合,導致四肢冰冷發麻,指甲青紫,大小便不通,這是因為身體的通道被堵塞了。發燒想喝水,說明邪氣在體內,應該溫和地把它驅散出去。
如果以上症狀中,大小便都通暢,身體通道暢通,不口渴,不想要喝水,說明邪氣不在體內,就可以用溫灸的方法治療,使裡外相通,恢復陽氣。可以服用正陽散。
藥方:麝香一錢,研細;乾薑炮製,甘草炙製,各二錢半;附子一兩,炮製去皮臍;皂角二兩,酥炙去皮弦。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白湯下,溫服。
回陽丹
硫黃(半兩,味酸溫大熱,治心腹腫聚邪氣,冷癖左脅氣咳上氣,腳冷無力),附子(炮,半兩),乾薑(炮,二錢半),木香(半兩,味辛溫,療肌中偏寒、主氣不足乏精),全蠍(半兩,味甘辛,治一切風),蓽澄茄(半兩,味辛溫,治皮風心腹氣脹),吳茱萸(半兩洗炒,味辛溫大熱,治中風逐邪,諸食不消,氣逆,利五臟順氣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白開水送服,溫熱服下。
回陽丹
硫黃(半兩,性酸溫,大熱,可治心腹腫脹、邪氣入侵、寒性體質、左脅肋疼痛、咳嗽氣喘、腳冷無力),附子(炮製,半兩),乾薑(炮製,二錢半),木香(半兩,味辛溫,可治療肌膚偏寒、氣虛乏力),全蠍(半兩,味甘辛,可治各種風症),蓽澄茄(半兩,味辛溫,可治皮膚風、心腹氣脹),吳茱萸(半兩洗淨炒製,味辛溫大熱,可治中風驅邪、消化不良、氣逆、調理五臟、順暢氣機。)
上為末,酒糊丸,如桐子大。生薑湯下三五十丸,並二三服,以熱投之,衣被取汗。
白話文:
以上所述的草藥配方需研磨成粉末狀,然後用酒和麵粉調製成藥丸,藥丸大小約如桐子一般。服用時,請使用生薑湯送服三十到五十顆藥丸,每次服用後可再服用兩到三次。服藥後請以熱水加熱身體,並覆蓋衣物以引發出汗。
3. 陰氣毒盛變陰毒
陰毒之為病,面青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,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,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。(升麻鱉甲湯方見陽毒。)
白話文:
陰毒是一種疾病,患者面容青白,全身疼痛,感覺像是被杖打一樣,並且喉嚨疼痛。這種病症在五天內可以治癒,如果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癒了。用升麻鱉甲湯去雄黃、蜀椒來治療。
(註:升麻鱉甲湯方見陽毒,說明升麻鱉甲湯是治療陽毒的方劑,這裡用來治療陰毒,可能因為陰毒與陽毒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,或者是在特殊情況下升麻鱉甲湯可以治療陰毒。)
4. 陰毒續法
〔《活》〕,陰毒甘草湯,治傷寒時氣,初得病一二日,便結成陰毒,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,變成陰毒,身重背強,腹中絞痛,咽喉不利,毒氣攻心,心下堅強,短氣不得息,嘔逆,唇青面黑,四肢厥冷,其脈沉細而疾,身如被杖,咽喉痛,五六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。
甘草(炙),升麻,當歸(各五錢),雄黃(二錢半),桂枝(去皮,五錢),蜀椒(炒,去汗並閉口者及子二分),鱉甲(酥炙,一兩半)
白話文:
活方:甘草湯
治療傷寒時氣,初患病一、二日,即結成陰毒,或服藥後六、七日以上至十日,轉變為陰毒,症狀如下:
- 身體沉重,背部強直
- 腹中絞痛
- 咽喉不利
- 毒氣攻心,心下堅硬
- 呼吸短促,喘不過氣
- 嘔吐
- 嘴唇青紫,面容黑潤
- 四肢厥冷
- 脈象沉細而急
- 全身感覺像被棍棒擊打
- 咽喉疼痛
若患病五、六日,尚可治療;若患病七日,則難以醫治。
藥方:
- 甘草(炙)五錢
- 升麻五錢
- 當歸(各五錢)
- 雄黃二錢半
- 桂枝(去皮)五錢
- 蜀椒(炒,去汗並閉口者及子二分)
- 鱉甲(酥炙)一兩半
上㕮咀,水煎服,如人行五里許,更進一服,覆取汗,毒從汗出,汗出即愈。若未汗,再服。
〔《本》〕陰毒本因腎氣虛冷,因欲事或食冷物後傷風,內既伏陰,外又感寒,或先感外寒而後伏陰,內外皆陰,則陽氣不守,遂發頭痛,腰重,腹痛,眼睛疼,身體倦怠而不甚熱,四肢逆冷,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,或多煩渴,精神恍惚,如有所失,或可起行,不甚覺重,診之則六脈俱沉細而疾,尺部短小,寸口或無,六脈俱浮大,或沉取之,大而不甚疾者,非陰症也。
若服涼藥過多,則渴轉甚,躁轉急,有此症者,急服還陽退陰之藥即安,惟補虛和氣而已,宜服正元散、退陰散、五勝散。陰症不宜發汗,如氣正脈大,身熱未瘥,用藥發汗無妨。
白話文:
服用藥物時,先喝一碗,用熱水煎煮。喝完藥後,走大約五里路,再喝一碗,蓋好被子讓自己出汗,毒氣就會隨著汗水排出,出汗後就痊癒了。如果沒有出汗,就再喝一碗藥。
陰毒的根本原因在於腎氣虛弱冰冷,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或食用冰冷食物後受風寒所致。內部已經潛伏陰邪,外部又受到寒氣侵襲,或者先受寒氣侵襲,之後再潛伏陰邪,內外皆受寒邪影響,陽氣無法守住,於是出現頭痛、腰部沉重、腹痛、眼睛疼痛、身體疲倦但不太發熱、四肢冰冷、額頭和手背不斷冒冷汗,或者感到煩躁口渴、精神恍惚,好像失去了一些東西,可能可以行走,但感覺身體沉重。診脈時發現六脈都沉細而快,尺脈短小,寸脈可能沒有,六脈都浮大,或者沉脈取之,脈象大但不太快的,就不是陰症。
如果服用涼性藥物過多,就會加重口渴,變得更加焦躁,出現這些症狀的人,要趕快服用回陽退陰的藥物,這樣就會好轉,只要補虛和氣就可以了,可以服用正元散、退陰散、五勝散。陰症不宜發汗,如果氣旺脈大,身體發熱尚未痊癒,用藥發汗是可以的。
正元散,治傷寒如覺風寒吹著,四肢頭目骨節疼痛,急服此藥。如人行五里許再服,連進三服,出汗立瘥。若患陰毒傷寒,入退陰散五分同煎。或傷冷傷食,頭昏氣滿,及心腹諸疾服之,無有不效。
麻黃(去節),陳皮,大黃(生),甘草,乾薑,肉桂,芍藥,附子,吳茱萸,半夏(制。各等分)
上㕮咀,麻黃加一半,茱萸減一半,同為末,每服一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七分,熱服,以衣被蓋覆取汗,切須候汗乾去之。如是陰毒,不可用麻黃,免更出汗。
白話文:
正元散用於治療傷寒,症狀包括感覺風寒吹襲、四肢頭目骨節疼痛。服用藥物後,如果走了五里路左右再服用,連續服用三次,就能出汗並迅速痊癒。如果患有陰毒傷寒,可以加入五分退陰散一同煎煮。此外,對於傷冷傷食、頭昏氣滿、心腹諸疾等,服用此藥也能有效治療。
配方包括:麻黃(去節)、陳皮、大黃(生)、甘草、乾薑、肉桂、芍藥、附子、吳茱萸、半夏(制,各等分)。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麻黃減半,茱萸減半,每次服用一錢,用一盞水、三片薑、一枚棗煎煮七分,熱服後蓋被取汗,待汗乾後去除。如果患有陰毒,則不可使用麻黃,以免過度出汗。
退陰散,治陰毒傷寒,手足逆冷,脈沉細,頭痛腰重,連服三次,小小傷冷,每服一字,入正元散同煎,入鹽一捻。陰毒傷寒咳逆,煎一服,細細熱呷,病止。
川烏,乾薑(等分)
上為粗末,炒令轉色,放冷再搗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鹽一捻,煎至半盞,去渣溫服。
五勝散,治傷寒頭痛,壯熱,骨節疼痛,昏沉困倦,咳嗽鼻塞,不思飲食。兼治傷寒夾冷氣,並慢陰毒,神效。
白朮(一兩半),甘草,五味子,石膏(各一兩),乾薑(三兩半),
白話文:
退陰散可用於治療陰毒傷寒,症狀包括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、頭痛、腰部沉重。連續服用三次,可治癒輕微的傷寒。每次服用一錢,加入正元散一同煎煮,並加入少許鹽。若陰毒傷寒伴隨咳嗽和呼吸困難,煎煮一劑,溫熱慢慢喝下,即可痊癒。
川烏和乾薑等量,研成粗末,炒至顏色變深,放涼後再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一盞,加入少許鹽,煎煮至半盞,去渣溫服。
五勝散可用於治療傷寒頭痛、發熱、骨節疼痛、昏沉困倦、咳嗽鼻塞、食欲不振。同時也可治療傷寒夾雜寒氣,以及慢性陰毒,效果顯著。
白朮一兩半,甘草、五味子、石膏各一兩,乾薑三兩半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,入鹽少許,同煎服。如冷氣相夾,入薑、棗煎,或治陰毒病,入艾葉少許,煎服。
〔海〕,白朮散,治陰毒傷寒,心悶煩躁,四肢厥冷。
川烏(炮,去皮臍),桔梗,附子(炮),白朮,細辛(各一兩),乾薑(炮,半兩),
上㕮咀,或末之,白湯調下一錢匕。
〔羅〕,正陽丹,治陰毒傷寒,手足厥冷,指甲青色,體冷,脈沉細而微,神效。
用憨蔥四五枝,陳蜂房四五個,燒存性,為細末,用憨蔥搗和丸,如彈子大,手心內握定,用手帕緊繫定,須臾汗出,以綿被覆蓋。如手心熱甚,休教解開。如服藥,先服升麻湯五錢,連須蔥三莖,生薑五片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被覆取汗則愈。
白話文:
上等的草藥研磨後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杯加上少量的鹽,一同煎煮服用。如果遇到冷氣混雜的情況,可以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,或者治療陰毒疾病時,可以加入少量的艾葉,一起煎煮服用。
「海」,白朮散,用於治療陰毒傷寒所引起的胸悶、煩躁、四肢冰冷。
川烏(經過炮製去皮和子)、桔梗、附子(經過炮製)、白朮、細辛(各一份兩)、乾薑(經過炮製,半份兩)等草藥,上等的草藥研磨後,可以選擇粉末狀或是以白開水調成一錢匕的劑量服用。
「羅」,正陽丹,用於治療陰毒傷寒導致的手腳冰冷、指甲呈青色、身體發冷、脈搏沈細且微弱,效果顯著。
使用四到五根大蒜,四到五個陳年的蜂房,燒後保持其活性,研磨成細粉,將大蒜搗碎與之混合成丸子,大小如彈子,將丸子放在手心中握緊,用布緊緊包好,不久就會出汗,使用棉被覆蓋身體。如果手心非常熱,不要解開包裹。在服用藥物之前,先服用升麻湯五錢,加上帶根的大蒜三莖、生薑五片,用水兩大杯煎至一大杯,去除殘渣後加熱服用,蓋上被子讓身體出汗即可痊癒。
〔《本》〕陰毒漸深候,積陰感於下,則微陽消於上,故其候四肢沉重,逆冷,腹痛轉甚,或咽喉不利,或心下脹滿結硬,燥渴,虛汗不止,或時狂言,爪甲面色青黑,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以來。有此症者,速宜於氣海、關元二穴灸二三百壯,以手足溫暖為效。仍服金液丹、來蘇丹、玉女散、還陽散、退陰散。
玉女散
川烏(去皮臍,冷水浸七日,薄切曬乾,紙袋盛之。有患者,取研末一大錢,入鹽一小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服。壓下陰毒,所注如豬血相似。未已,再進一服,效。)
白話文:
陰毒日漸加深,寒邪積聚在下焦,導致陽氣虛弱上浮,所以患者四肢沉重,手腳冰冷,腹痛加劇,可能伴隨咽喉不適、心下脹滿堅硬、口渴、虛汗不止,甚至神志不清,指甲和面色青黑,脈象沉細,一分鐘跳動七次左右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立即在氣海穴、關元穴灸二三百壯,直到手腳溫暖為止。同時服用金液丹、來蘇丹、玉女散、還陽散、退陰散。
玉女散的用法是:取川烏去皮臍,冷水浸泡七天,切成薄片曬乾,用紙袋盛裝。患者取研末一大錢,加入鹽一小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服用。可壓制陰毒,排出物類似豬血。如果病情未改善,可再服用一劑。
還陽散,治陰毒面青,四肢逆冷,心躁腹痛。
用硫黃末,新汲水調下二錢,良久,或寒一起,或熱一起,更看緊慢再服,汗出瘥。
〔《活》〕,返陰丹,治陰毒傷寒,心神煩躁,頭疼,四肢逆冷。
硫黃(五兩),附子(炮,去皮臍),乾薑(炮),桂心(各半兩),硝石(另研),太陰玄精石(另研。各二兩),
上用生鐵銚,先鋪玄精末一半,次鋪硝石末一半,中間下硫黃末,又著硝石一半,蓋硫黃,卻以玄精石末蓋上,用小盞合著,用三斤炭火燒令得所,勿令煙出,細研似面,後三味搗羅為末,與前藥同研令勻,軟飯和丸,如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,煎艾湯下,頻服,汗出為度,病重則三十丸。
白話文:
【還陽散】,治療陰毒導致的面色蒼白,四肢發冷,心煩腹痛。
使用硫磺粉末,以新汲之水調製,每次服用二錢,需隔一段時間再次服用,視症狀是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,再根據病情緊急程度決定是否再次服用,直到出汗痊癒。
【返陰丹】,治療陰毒傷寒,引發的心神煩躁,頭痛,四肢發冷。
材料:硫磺(五兩)、炮附子(去皮核)、乾薑(炮)、桂心(各半兩)、硝石(研磨)、太陰玄精石(研磨,各二兩)。
先在生鐵鍋中鋪上一半的玄精粉末,然後加入一半的硝石粉末,接著放入硫磺粉末,再加入一半的硝石粉末覆蓋硫磺,最後用玄精石粉末覆蓋上,用小盞封口,以三斤炭火燒至適當溫度,確保無煙冒出,研磨至粉末細膩,如同麵粉。再將剩下的三種粉末研磨成細末,與前藥一同研磨均勻。使用軟飯調和成丸狀,大小約如桐子,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顆,用煎好的艾湯送服,頻繁服用直至出汗為止。若病情嚴重,可每次服用三十顆。
此方甚驗,喘促與吐逆者,入口便住,又服此藥三五服不退者,更於臍下一寸灸之,須是晝夜大段不住手灸,不限多少壯數灸之,艾炷勿令小,小則不得力。若其人手足冷,少腹硬,即於臍下兩邊各開一寸,各安一道,三處齊下火灸之,仍與當歸四逆湯,並返陰丹,亦須頻服。內外通透,方得解。
若遲誤即死矣。又若陰症,加以少腹不通,及陰囊縮入,少腹絞痛欲死者,更於臍下二寸石門穴急灸之,仍須與返陰丹、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,慎勿與尋常利小便冷滑藥。
白話文:
這個方法效果很顯著,喘不過氣和嘔吐的人,一服用就能止住。如果連續服用三到五次還不見效,就在肚臍下一寸的地方灸,要連續灸,不分白天黑夜,灸多少都不限,但艾炷不要太小,太小就沒力氣。如果病人手腳冰冷,小腹硬,就在肚臍下兩邊各開一寸,各放一道灸,三處一起灸,並服用當歸四逆湯和返陰丹,也要頻繁服用。內外通透,才能解救。
如果延誤治療就會死亡。如果是陰症,伴隨著小腹不通,陰囊縮進去,小腹絞痛快要死掉,就在肚臍下二寸的石門穴急灸,並服用返陰丹、當歸四逆湯,再加吳茱萸、生薑,千萬不要服用一般利尿寒涼的藥。
火焰散,治傷寒惡候。
舶上硫黃,黑附子(去皮,生用),新臘茶(為細末,各一兩),
上為細末,先用好酒一升,調藥攤入新碗中,於火上蕩干,合在瓦上,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,以瓦搘起,無令著火,直至姻盡候冷,即括取研入瓷盒內盛,每服二錢,酒一盞,共煎七分,有火焰起,勿訝。傷寒陰毒者,四肢冷,脈沉細,或吐瀉,五心煩躁,胸中結硬,或轉早,伏陰在內,湯水不得下,或無脈,先吃一服,如吐,卻更進一服。服後心中熱,其病已瘥。
下至臟腑中,表未解者,渾身壯熱,脈氣洪大,便宜用發表藥。或表解者,更不發熱,便得眠睡,渾身有汗,若少有痞結,脈實,方可用下膈行臟腑藥,漸用調和元氣,補治脾胃湯散。服此藥三服不應者,不可治也。
白話文:
《火焰散》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症的惡劣症状。將硫磺、黑附子(去皮,生用)、新茶葉(磨成細末,各一兩)混合成細末,先用一升好酒調和藥粉,攤入新碗中,在火上慢慢烘乾,並將碗放置於瓦片上,每碗下面放一拳大小的艾草,用瓦片撐起,注意不要讓艾草直接接觸火源,直到艾草燃盡後冷卻,將藥粉收集起來,研磨成細粉,放入瓷盒中保存。每次服用兩錢,用一盞酒煎煮七分,藥液沸騰時會出現火焰,不必驚慌。適用於傷寒陰毒患者,表現為四肢冰冷、脈搏沉細、嘔吐腹瀉、五心煩躁、胸悶結硬、或轉為早衰,體內隱藏陰邪,湯藥難以入口,甚至無脈。先服用一劑,若嘔吐,可再服用一劑。服藥後心中發熱,則病情已好轉。若患者臟腑受損,但表症未解,表現為全身發熱、脈搏洪大,應當使用發汗解表藥物。若表症已解,不再發熱,可以入睡,全身出汗,若有輕微痞結,脈象實,則可用瀉下藥物疏通臟腑,再用滋補元氣、調理脾胃的湯藥。如果服用三劑藥物無效,則不可再繼續治療。
〔《本》〕陰毒沉困之候,與前後漸染之候皆同,而更加沉重,六脈附骨,取之方有,按之即無,一息八至以上,或不可數。至此則藥餌難為功矣,但於臍下灼火艾如棗大,三百壯以來,手足不和暖者,不可治也。倘復和暖,以前硫黃及熱藥助之。若陰氣散,陽氣來,則漸減熱藥而和治之,以取瘥也。
〔《活》〕治陰虛陽脫,體冷無脈,氣息欲絕,不省人事,及傷寒陰厥,百方不效者。用蔥以索纏如臂大,切去根及葉,惟存白長二寸許,如大餅樣,先以火協一面,令通熱,勿令著火,乃以熱面熨病人臍上連臍下,又以熨斗滿貯火熨之,令蔥餅中熱氣鬱入肌肉中,須更作三四餅,一餅壞不可熨,又易一餅,良久病人當蘇,手足溫,有汗即瘥,更服四逆湯以溫其內。
白話文:
陰毒沉困的情況,和前後逐漸感染的情況都相似,但更加沉重。六脈像附著在骨頭上一樣,摸起來好像有,按下去就沒有,一分鐘心跳八下以上,或者無法計算。到了這種程度,藥物就難以起作用了。只能在肚臍下方用艾灸,像棗子一樣大,灸三百壯。如果手腳還是不溫暖,就無法治癒。如果手腳變溫暖了,可以用硫磺和熱藥輔助治療。如果陰氣散去,陽氣回來,就逐漸減少熱藥,以溫和的方式治療,使其痊癒。
治療陰虛陽脫、身體冰冷無脈、呼吸微弱快要斷氣、神志不清、以及傷寒陰厥,各種方法都無效的情況。用蔥綁成像手臂一樣粗,切去根部和葉子,只留白的部分大約兩寸長,像大餅一樣。先用火烤一面,使其通透發熱,不要讓蔥直接接觸火焰。然後用熱的一面熨病人肚臍上及肚臍下,再用熨斗裝滿熱灰熨燙,讓蔥餅中的熱氣滲入肌肉。需要準備三四個蔥餅,一個壞了就不能再熨了,要換一個新的。熨燙很久後,病人就會甦醒,手腳變溫,出汗就會痊癒。再服用四逆湯溫暖內部。
〔海〕治陰症諸藥不效,並湯水不下,身冷脈絕,氣息短,不知人。用蔥白熨法,莫若用釅醋拌麩皮炒熟,注布袋中,蒸熨,比上法尤速。
代灸塗臍膏
附子,馬藺子,蛇床子,吳茱萸,肉桂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可用白麵一匙,藥末一匙,生薑自然汁煨成膏,攤紙上,圓三寸許,貼臍下關元、氣海,自晚至曉,其火力可代灸百壯。腰痛亦可貼之。一法,用丁香、蓽茇、乾薑、牡蠣燒灰,放手心中,以唾津調如泥,以手掩其陰,至暖汗出為度。
白話文:
治療陰證各種藥物都不起作用,並且湯水也不喝,身體冰冷脈搏消失,呼吸短促,意識不清。用蔥白熨的方法,最好是用濃醋拌炒熟的麩皮,裝入布袋中,蒸熱熨貼,比上面的方法更快。
代灸塗臍膏
附子、馬藺子、蛇床子、吳茱萸、肉桂(各等份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可以用白麵粉一匙,藥粉一匙,生薑汁一起煨成膏,攤在紙上,直徑約三寸,貼在臍下關元、氣海穴位,從晚上到早上,其藥力可以代替艾灸一百壯。腰痛也可以貼。另外一種方法是用丁香、蓽茇、乾薑、牡蠣燒成灰,放在手心,用唾液調成泥狀,用手指輕輕塗抹在陰部,直到身體發熱出汗為止。
陰毒傷寒,四肢逆冷者,用吳茱萸不拘多少,為細末,溫酒和勻,生絹袋盛之,熱熨腳心,令通暢愈。若以湯煎溫藥渫洗,以接四肢亦可。
《本》治陰中伏陽,,破陰丹,。
硫黃,水銀(各一兩),陳皮,青皮(各半兩),
上將硫黃先入銚子內熔開,次下水銀,用鐵杖子打勻,令無星,傾入黑茶盞內,細研,入二味,用麵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。如煩躁,冷鹽湯下。陰症,艾湯下。良效。
有人初得病,四肢逆冷,臍下築痛,身疼如被杖,蓋陰症也,急服金液、破陰、來復等丹,其脈遂沉而滑。沉者陰也,滑者陽也,病雖陰症而見陽脈,有可生之理,仲景所謂陰病見陽脈者生。仍灸氣海、丹田百壯,手足溫溫,陽回得汗而解。或問滑沉之狀,如何便有生理?予曰:仲景云:翕奄沉,名曰滑,何謂也?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,陰陽和合,故名曰滑。古人論脈滑,雖曰往來前卻,流利旋轉,替替然與數相似,仲景三語而足也。
白話文:
陰毒傷寒,四肢冰冷的人,可以用吳茱萸,不限量,研成細末,用溫酒調勻,裝進生絹袋裡,熱敷腳心,讓血液流通,就能痊癒。也可以用溫藥湯煎洗,然後用溫布敷四肢。
治療陰中伏陽,可以用破陰丹。
將硫黃放入銚子中熔化,再加入水銀,用鐵棒攪拌均勻,直到沒有星點,倒入黑茶盞中,研成細末,加入陳皮和青皮,用麵糊做成丸藥,如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三十丸。如果感到煩躁,可以用冷鹽水送服;如果是陰症,可以用艾葉湯送服,效果很好。
有些人剛得病,四肢冰冷,臍下脹痛,全身疼痛,好像被棍棒打了一樣,這是陰症。要趕緊服用金液丹、破陰丹、來復丹,脈象就會沉而滑。沉者為陰,滑者為陽,雖然是陰症,但出現陽脈,是有生機的,正如仲景所說「陰病見陽脈者生」。還要灸氣海、丹田一百壯,手腳就會慢慢變溫,陽氣回升,出汗就能痊癒。
有人問,脈象滑沉,怎麼會有生機呢?我說,仲景說「翕奄沉,名曰滑」,這是什麼意思呢?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,陰陽和合,所以稱為滑。古人論述脈象滑,雖然說往來流利,旋轉替換,像數一樣,但仲景三句話就足以說明了。
此三字極難曉。翕,合也,言張而復合也,故曰翕為正陽;沉,言忽降而下也,故曰沉為正陰,方翕而合,俄降而沉;奄,為忽忽間。仲景論滑脈可謂諦當矣。其言皆有法,故讀者難曉,宜細思之。
白話文:
這三個詞語非常難以理解。"翕"指的是張開後又閉合,因此稱之為正陽;"沈"則表示突然下降並下沈,因此稱之為正陰。在翕張之後即合閉,不久後又降沈;"奄"則指瞬間的變化。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對於滑脈的描述非常精確和恰當。他所說的話都有其方法論基礎,因此讀者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,應當細心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