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13)
卷之十·肝膽部 (13)
1.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如吐風癇者,加全蠍五分微炒。如有蟲者,加狗油五七點,雄黃末一錢;甚者加芫花五分,立吐蟲出。如濕腫滿者,加赤小豆末一錢,此藥不可常用,大要辨其虛實。實則瓜蒂散;虛則梔子豉湯,滿加厚朴,不可一概用之。吐罷,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劑。
〔潔〕,瀉清丸,治中風自汗,昏冒發熱,不惡風寒,不能安臥,此是風熱煩躁。(方見治虛實法)
〔丹〕一婦人年六十,左癱手足,不語涎痰。
防風,荊芥,羌活,南星,沒藥,乳香,木通,茯苓,厚朴,桔梗,甘草,麻黃,金蠍,紅花
上作末。酒湯下,不拘時。春脈漸伏,以淡鹽湯、䩾汁每早一碗。吐五日,仍以白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、菖蒲一日二帖;後以川芎、山梔、豆豉、瓜蒂、綠豆粉、䩾湯吐了,用蒼朮、南星、生薑、牛膝、茯苓,酒糊丸。服十日後,夜間微汗,手足動而能言。
〔《千》〕,竹瀝湯,治風痱四肢不收,心神恍惚,不知人,不能言,方患熱風者,必先用此以制熱毒。
竹瀝(二升),生葛汁(一升),生薑汁(五合)
上三味相和溫服。分三服,平旦、日晡、夜各一服。服訖,覺四肢有力,次進後湯方。
竹瀝(一升),生葛汁(五合),芎藭,防己,附子,人參(各一兩),羚羊角(三兩),芍藥,黃芩,甘草,桂心(各一兩),生薑(四兩),石膏(六兩),杏仁(四十枚),麻黃,防風(各一兩半)
上十六味,㕮咀。以水七升,煎減半,納瀝再煮,取二升五合,分三服,取汗。間五日更服一劑,頻服三劑,漸覺少損,仍進後方。
竹瀝(三升),防風,升麻,羚羊角,防己,桂心,芎藭(各二兩),麻黃(三兩)
上八味,㕮咀。以水四升,合竹瀝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,兩日服一劑。常用加獨活三兩,此方神良。頻進三劑,苦手足冷者,加生薑五兩,白朮二兩。若未除,更進後服。
竹瀝(一升),甘草(二兩),人參,芎藭,獨活,升麻(各二兩),防風,麻黃,芍藥(各一兩半),羚羊角,生薑,石膏,附子(一作杏仁),防己,桂心,黃芩,白朮(各二兩)
上十七味,㕮咀。以水八升,煮減半,納瀝煮取二升半。分三服,相去如行人十里久,更服。若有氣者,加陳皮、牛膝、五加皮各一兩。
凡風痱,服前湯得瘥訖,可常服煮散,除餘風方。
防己,防風,獨活,秦艽,黃耆,芎藭,芍藥,人參,白朮,茯神,羚羊角,遠志,升麻,石斛,牛膝,五加皮,丹參,甘草,厚朴,天門冬,陳皮,地骨皮,黃芩,桂心(各一兩),乾地黃,杜仲,生薑,麻黃,檳榔,藁本,烏犀角(各二兩),薏苡仁(一升),石膏(六兩)
上三十三味,搗篩為粗散,和攪勻。每服以水三升,藥三兩,煮取一升,綿濾去渣,頓服之。取汗,日服。若覺心中熱煩,以竹瀝代水煮之。
白話文:
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若病人像中風抽搐一樣,可加入全蠍五分(約1.5克)微炒。如有蟲症,則加狗油五到七滴,雄黃粉一錢(約3克);情況嚴重者,可加入芫花五分(約1.5克),能很快將蟲排出。若病人出現濕腫,則加入赤小豆粉一錢(約3克)。這些藥物不可經常使用,需辨明虛實。實證則用瓜蒂散;虛證則用梔子豉湯,若腹部脹滿則再加厚朴,不可一概而論。嘔吐後,可服用清熱利氣、安神定志的藥物。
有一種瀉清丸,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自汗、昏迷、發熱,不惡寒,無法安睡,這是風熱煩躁造成的。(詳細方劑見虛實辨證法)
一位六十歲婦女,左半身癱瘓,不能說話,伴有涎痰。處方藥物包括:防風、荊芥、羌活、南星、沒藥、乳香、木通、茯苓、厚朴、桔梗、甘草、麻黃、全蠍、紅花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酒湯送服,不拘時間。春天脈象漸漸隱沒時,每天早晨服用淡鹽湯或蘿蔔汁各一碗。服用五天後,再用白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、菖蒲,一日兩劑;之後用川芎、山梔、豆豉、瓜蒂、綠豆粉、蘿蔔汁催吐,然後改用蒼朮、南星、生薑、牛膝、茯苓,製成酒糊丸。服用十天後,晚上微微出汗,手腳能動,又能說話了。
有一種竹瀝湯,用於治療風痱引起的四肢不收、心神恍惚、不認識人、不能說話,若病症是熱風引起的,必須先用此方來清除熱毒。藥方組成:竹瀝(二升),生葛根汁(一升),生薑汁(五合)。將三味藥混合溫服,分三次服用,清晨、午后、晚上各一次。服藥後,感覺四肢有力,然後再服用後續方劑。後續方劑及用法用量,皆依文中原記載描述。
凡是風痱病症,服用前面的竹瀝湯痊癒後,可以經常服用煮好的散劑,以清除殘餘的風邪。處方組成:防己、防風、獨活、秦艽、黃耆、川芎、芍藥、人參、白朮、茯神、羚羊角、遠志、升麻、石斛、牛膝、五加皮、丹參、甘草、厚朴、天門冬、陳皮、地骨皮、黃芩、桂枝(各一兩),熟地黃、杜仲、生薑、麻黃、檳榔、藁本、犀牛角(各二兩),薏苡仁(一升),石膏(六兩)。將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粗粉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藥粉三兩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過濾去渣,一次服用,服用後會出汗,每天服用一次。若感到心中煩熱,可以用竹瀝代替水煎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