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9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9)
1. 厥續法
〔《活》〕冷厥者,初得病日,便四肢逆冷,脈沉微而不數,足多攣,臥時惡寒,或自引衣蓋覆,不飲水,或下利清穀,或清便自調,或小便數,外症多惺惺而靜,脈雖沉實,按之遲而弱者,知其為冷厥也,四逆湯、理中湯、通脈四逆湯、當歸四逆湯、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隨症用之。
熱厥者,初中病,必身熱頭痛,外別有陽症,二三日至四五日方發厥。兼熱厥者,厥至半日,卻身熱,蓋熱氣深,方能發厥,須在二三日後也。若微厥卻發熱者,熱深故也。其脈雖伏,按之而滑者,為裡熱,其人或畏熱,或飲水,或揚手擲足,煩躁不得眠,大便秘,小便赤,外症多昏憒者,知其熱厥也,白虎、承氣湯隨症用之。
白話文:
冷厥的患者,剛開始生病的時候,就會四肢冰冷,脈搏沉細微弱,腳部容易抽筋,躺著時怕冷,甚至會自己拉被子蓋,不喝水,或者拉肚子排出清稀的便液,或是大便自行恢復正常,又或者是頻繁小便,外表看起來昏昏沉沉,雖然脈象沉實,但按下去卻很慢很弱,這就是冷厥的表現,可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、通脈四逆湯、當歸四逆湯、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等藥物根據症狀來治療。
熱厥的患者,剛開始生病,就會發燒頭痛,伴隨其他陽性症狀,兩三天到四五天後才發作厥症。兼有熱厥的患者,發作厥症半天後,會再次發燒,因為熱氣深入體內,所以才導致厥症,通常在兩三天後才出現。如果輕微的厥症卻伴隨發燒,也是因為熱氣深入了。雖然脈象沉伏,但按下去卻很滑,說明是裡熱,患者可能會怕熱、喝水、揮手踢腳、煩躁不安、睡不著覺、便秘、小便顏色深,外表看起來昏昏沉沉,這就是熱厥的表現,可用白虎湯、承氣湯等藥物根據症狀來治療。
又有下症悉具,而見四逆者,是失下後血氣不通,四肢便厥,醫人不識,卻疑陰厥,復進熱藥,禍如反掌。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,頭上有汗,其手雖冷,時復指爪溫,須便承氣湯下之,不可拘忌也。
〔海〕厥陰症,四肢厥冷,爪甲青,脈沉疾,按之有力者,為陽,則當下,宜大承氣湯。如脈沉遲,按之無力者,為陰,則當溫,宜四逆湯,更須速灸之。
〔羅〕省掾曹德裕男婦,二月初,病傷寒八九日,請予治之。脈得沉細而微,四肢逆冷,自利腹痛,目不欲開,兩手常抱腋下,昏昏嗜臥,口舌乾燥。乃曰:前醫留白虎加人參湯可服否?予曰:白虎雖云治口燥舌乾,若只此一句,亦未然。今此症不可服白虎者有三:傷寒症云,立夏以前,立秋以下,不可妄用,一也;太陽症無汗而渴者,不可用,二也;況病人陰症悉具,其時春氣尚寒,三也。
白話文:
有些人明明有腹瀉的症狀,卻出現四肢冰冷的四逆症狀,這是因為腹瀉後血氣流通不暢,導致四肢冰冷發麻。有些醫生不了解,誤以為是陰厥,便給病人服用溫熱的藥物,這就如同反掌之間就能造成禍患。其實,熱厥的脈象應該沉而滑,額頭有汗,雖然手冷,但指尖偶爾會溫熱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承氣湯來治療,不可拘泥於禁忌。
厥陰症的症狀是四肢冰冷發麻,指甲青紫,脈象沉而快,按下去有力量,這是陽虛的表現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沉而慢,按下去沒有力量,這是陰虛的表現,應該服用四逆湯來溫補,並且要盡快灸治。
曹德裕的妻子在二月初患了傷寒,病了八九天,請我治療。她的脈象沉細微弱,四肢冰冷發麻,腹痛腹瀉,不想睜眼,兩手總是抱著腋窩,昏昏沉沉想睡覺,口舌乾燥。她說之前醫生留下了白虎加人參湯,問我是否可以服用。我說白虎湯雖然可以治療口乾舌燥,但僅憑此點還不能確定是否適合服用。現在她的症狀不適合服用白虎湯,原因有三:第一,傷寒症在立夏之前和立秋之後都不適合亂用白虎湯;第二,太陽症無汗而渴也不適合服用白虎湯;第三,病人現在陰證明顯,而且當時春氣仍然寒冷。
仲景云:下利清穀,急當救里,宜四逆湯五兩,人參一兩,生薑十餘片,連須蔥白九莖,水五大盞,同煎至三盞,去渣,分三服。一日服之,至夜則止,手足溫,翌日大汗而解。繼之以理中湯數服而愈。孫真人習業論云:凡欲為太醫,必須精讀《甲乙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黃帝針經》、《明堂流注》、十二經絡、三候九部、本草藥性,仲景、叔和,並須精熟,如此方為太醫。不爾,猶無目夜遊,動致顛殞,執此用藥者,再思可矣。
陽症治驗,真定府趙吉夫年三十三,至元五月間,因勞役飲食失節,傷損脾胃,時發煩躁而渴,又食冷物過度,遂病身體困倦,頭痛,四肢逆冷,嘔吐而心下痞。醫人不察,見其四肢逆冷,嘔吐而心下痞,乃用桂枝末三錢匕,熱酒調下,仍以綿衣覆之,作陰毒傷寒治之,須臾汗大出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腹瀉清洩谷氣,情況緊急,要馬上救治內臟,應該用四逆湯五兩,人參一兩,生薑十幾片,連須蔥白九根,水五杯,一起煎煮到三杯,去掉藥渣,分三次服用。一天服用完,到了晚上症狀就會停止,手腳也會溫暖,第二天就會出很多汗,病就好了。然後接著服用理中湯幾劑就痊癒了。
孫真人在他的著作《習業論》中說:凡是想當太醫的人,必須精讀《甲乙經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黃帝針經》、《明堂流注》、《十二經絡》、《三候九部》、《本草藥性》,還有張仲景、王叔和的著作,都必須精通,這樣才算得上是太醫。否則,就如同在黑夜裡走路卻沒有眼睛,隨時都可能跌倒摔死。因此,使用藥物的人,要慎重考慮。
陽症治療的案例:真定府的趙吉夫,三十三歲,元至元年間五月,因為勞累過度,飲食不節,損傷了脾胃,於是感到煩躁口渴,又吃太多冷的食物,於是身體變得疲倦,頭痛,四肢發冷,嘔吐,心下痞塊。醫生沒有察覺,看到他四肢發冷,嘔吐,心下痞塊,就用桂枝末三錢,用熱酒調服,還用棉衣蓋住他,按照陰毒傷寒來治療,不久就出了一身大汗。
汗後即加口乾舌澀,眼白時紅,項強硬,肢體不柔和,小便淋赤,大便秘澀,循衣摸床,如發狂狀。問之則言語錯亂,視其舌則赤而欲裂,朝輕暮劇,凡七八日。家人輩悉謂危殆,不望生全,鄰人吉仲完舉予治之。診其脈七八至,知其熱症明矣。
遂用大承氣湯苦辛大寒之劑一兩,作一服服之,利下三行,折其勝勢,翌日以黃連解毒湯大苦寒之劑二兩,徐徐服之,以去其熱,三日後病十分中減五六,更與白虎加人參湯約半斤服之,瀉熱補氣,前症皆退。戒以慎起居,節飲食,月餘漸得平復。《內經》曰:凡用藥者無失天時,無逆氣宜,無冀其勝,無贊其復,是謂至治。
白話文:
病人出汗後就口乾舌燥,眼白泛紅,脖子僵硬,四肢不靈活,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紅,大便乾結難解,不停地摸著衣服和床,像發狂一樣。問話時語無倫次,舌頭紅腫欲裂,早上症狀輕,晚上加重,持續了七八天。家人認為病情危重,不抱任何希望,鄰居吉仲完為病人診治。診脈發現脈搏快速有力,知道這是熱症。
於是給病人服用大承氣湯,這是一種苦寒的藥物,劑量為一兩,服用後排泄暢通,抑制了病情的發展。第二天用黃連解毒湯,也是苦寒藥物,劑量為二兩,慢慢服用,以消除體內熱毒。三天後,病人的症狀減輕了五六成。再給病人服用白虎加人參湯,約半斤,以清熱補氣,之前的症狀全部消失。囑咐病人注意起居,飲食節制,一個月後身體逐漸康復。《內經》中說:用藥要順應天時,不逆氣機,不期望藥效快速,不強求復原,這就是最好的治療方法。
又云: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。當暑氣方盛之時,聖人以寒涼急救腎水之原,補肺金之不足,雖有客寒傷人,仲景云:用麻黃湯內加黃芩、知母、石膏之類,恐發黃發斑。又用桂枝之戒,況醫以桂末熱酒調服,所謂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逆仲景之治法。經云:不伐天和,不讚其復,不翼其勝,不失氣宜。
不然,則故疾未已,新病復起矣。
用熱遠熱從乎中治,友人劉巨源,年六十五歲,至正夏月,因勞役飲食失節,又傷冷飲得疾,醫者往往以為四時症,治之不愈。逮十日,請予治之。曰:右手三部脈沉細而微,太陰症也,左手三部脈微浮而弦,虛陽在表也。大抵陰多而陽少,今所苦身體沉重,四肢逆冷,自利清穀,引衣自覆,氣難布息,懶言語,此脾受寒濕,中氣不足故也。仲景言下利清穀,急當救里,宜四逆湯溫之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要順應時令,不可違背自然規律。盛夏時節,天氣炎熱,應當以寒涼之物救護腎臟的根本,補充肺氣不足。即使有外來的寒邪侵襲,張仲景也說要用麻黃湯,再加上黃芩、知母、石膏等寒涼藥物,以免出現黃疸、斑點。更要忌用桂枝,更不要像某些醫生那樣用桂末熱酒調服,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這是違背仲景的治病方法。經書上說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,不要過於追求結果,不要急於求成,不要違背時令。否則,舊病未愈,新病又起。
治病應該根據寒熱的性質,採用相反的治療方法。我的朋友劉巨源,六十五歲,在盛夏時節,因勞累過度、飲食失調,又貪涼飲冷而生病,很多醫生都認為是季節性疾病,治療效果不佳。十天后,他來找我治病。我診脈發現,右手三部脈沉細而微,是太陰症,左手三部脈微浮而弦,是虛陽在表。總體來說,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。他現在感到身體沉重,四肢冰冷,腹瀉清穀,喜歡蓋衣服,呼吸不暢,懶得說話,這是脾胃受寒濕之氣侵襲,中氣不足造成的。張仲景說,如果腹瀉清穀,就應該急救脾胃,可以用四逆湯溫暖脾胃。
《內經》有用熱遠熱之戒。口乾但漱水不咽,早晨身涼而肌生粟,午後煩躁不欲去衣,昏昏睡而面赤,隱隱紅癍見於皮膚,此表實裡虛故也,內虛則外症隨時而變。詳內外之症,乃飲食勞倦,寒傷於脾胃,非四時之症明矣。
治病必察其下,今適當大暑之時,而得內寒之病,以標本論之,時為標也,病為本也,用寒藥則順時而違本,用熱藥則從本而逆時,此乃寒熱俱傷,必當從乎中治,中治者,溫之是也。遂以錢氏白朮散加升麻,就本方加葛根、甘草以解其斑,少加白朮、茯苓以除濕而利小便,人參、藿香、木香和脾胃,進飲食,㕮咀一兩,煎服。再服癍退而利止,身溫而神出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有「用熱遠熱」的警示。口渴卻只漱口不吞嚥,早上身體發冷起雞皮疙瘩,下午煩躁不想脫衣服,昏昏欲睡卻臉色發紅,皮膚上隱約出現紅斑,這都是表面虛實,內裡虛弱的表現。內虛則外症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。仔細觀察內外症狀,可知是飲食勞累,寒氣傷及脾胃,並非四季常見的病症。
治療疾病必須觀察其根本。現在正值大暑時節,卻患上內寒的疾病,以標本論之,時令是標,疾病是本。用寒涼藥物則順應時令卻違背疾病本質,用溫熱藥物則順應疾病本質卻違背時令。這是寒熱俱傷的表現,必須從中調和。中治,指的是溫補。因此,使用錢氏白朮散,加入升麻,並在此方基礎上加入葛根、甘草來解毒消斑,少加白朮、茯苓以利濕消腫,人參、藿香、木香和脾胃,飲食要清淡,每次服用一兩,煎水服用。服用藥物後,紅斑消退,小便恢復正常,身體溫暖,精神振作。
次服異功散、治中湯辛溫之劑一二服,五日得平,止藥。或曰:病雖少愈,勿藥可乎?予曰:藥攻邪也。《內經》曰:治病以平為期,邪氣既去,強之以藥,變證隨起,不若以飲食調養,待其真氣來復,此不藥而藥,不治而治之理,旬日良愈。必察其下者,謙甫謂時下之宜也。
〔《活》〕若病人寒熱而厥,面色不澤,冒昧而兩手忽無脈,或一手無脈者,必是有正汗也。多用綿衣裹手足,令溫暖,急服五味子湯,或兼與麻黃細辛甘草湯之類服之,晬時必有大汗而解矣。
白話文:
接著服用異功散、治中湯,這兩種辛溫的藥物,服用一到兩劑,五天就能痊癒,就停藥。有人說:病雖然好得差不多了,可以不用藥了嗎?我說:藥物是攻打邪氣的。《內經》說:治病以平穩為目標,邪氣已經去除,再用藥物去加強,反而會引起新的病症,不如用飲食調養,等待正氣恢復,這就是不藥而藥,不治而治的道理,十天左右就會徹底痊癒。一定要觀察病人的情況,這是謙甫認為現階段最合適的做法。
如果病人出現寒熱交替、昏厥、面色蒼白、身體發冷,兩手或一隻手摸不到脈搏,就一定是出過大量的汗。最好用棉衣包裹手腳,讓它們溫暖,並緊急服用五味子湯,或同時服用麻黃細辛甘草湯等藥物,過一會兒就會出大量的汗,然後病就好了。
五味子湯,治傷寒喘促,脈伏而厥。
人參(一分),五味子(半兩),麥門冬(去心),杏仁(去皮尖),生薑,陳皮(各一分),棗子(二枚)
上㕮咀,水煎服。
〔摘〕治傷寒手足逆冷:大都(一分。)
〔《集》〕傷寒六脈俱無:復溜(補,大回六脈),合谷,中極,支溝(一寸半,此穴和脈絕穴),復溜(順骨而下),巨闕(三寸三分),氣衝(灸七壯)
〔《活》〕諸手足逆冷,皆屬厥陰,不可汗下,然有須汗須下者,謂手足雖逆冷,時有溫時,手足掌心必暖,非正厥逆也,當消息之。
〔《脈》〕病若四肢厥逆,脈反浮大而短者死。
白話文:
五味子湯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呼吸急促、脈搏微弱且四肢冰冷的情況。方劑由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(去心)、杏仁(去皮尖)、生薑、陳皮、棗子等藥材組成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服。
此外,對於傷寒引起的四肢冰冷,可配合大都穴位;若出現六脈俱無的情況,則可針灸復溜、合谷、中極、支溝、巨闕、氣衝等穴位。
需要注意的是,手足逆冷屬於厥陰證,不宜使用發汗藥物治療,但若手足雖冰冷,但偶爾會溫熱,且手足掌心仍然溫暖,則不屬正厥逆,需仔細辨證。
若病患四肢冰冷,但脈搏浮大且短促,則預後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