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8)

1. 氣上衝心續法

〔《活》〕,李根湯,治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

半夏,當歸,芍藥,生薑,茯苓,桂枝,黃芩,甘草,甘李根白皮(各等分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白話文:

李根湯方,用於治療氣上衝、停留在心臟部位的症狀,由半夏、當歸、芍藥、生薑、茯苓、桂枝、黃芩、甘草、甘李根白皮等藥材各等份組成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五錢,用清水煎煮至溫熱後服用。

2. 飢不飲食

飢不欲食,食則吐蛔者,厥陰病。(論見氣上衝心。)手足厥冷,脈乍緊,心煩,飢不能食者,邪在胸中,宜瓜蒂散吐之。(論見厥。)

太陽病吐,發汗出,發熱不惡寒,關脈細數,腹中飢,口不能食,朝暮吐者,此為小逆。(論見發熱。)陽明病,下後心下懊憹,飢不欲食,但頭汗出者,宜梔子豉湯。(論見煩。)

白話文:

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,這是厥陰病症。(論見氣上衝心。)手腳冰冷,脈搏時而緊縮,心煩意亂,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,邪氣在胸腔裡,應該服用瓜蒂散來催吐。(論見厥。)

太陽病症的病人,嘔吐之後,發汗,發燒但不畏寒,關脈細數,肚子餓,嘴巴卻吃不下東西,早晚都吐,這就是小逆症。(論見發熱。)陽明病症的病人,大便後腹部仍然悶痛,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只有頭部冒汗,應該服用梔子豉湯。(論見煩。)

3. 吐蛔蟲

氣上衝,心疼,飢不欲食,吐蛔者,厥陰病。(論見氣上衝。)靜而復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,吐蛔蟲者,為蛔厥,宜烏梅丸。(方論見厥。)

病人有寒,復發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(《活人》云:先服理中丸,次服烏梅丸。)

白話文:

病人氣往上衝,胸口痛,不想吃東西,還吐出蛔蟲,這是厥陰病症。這種病症靜下來後又煩躁,一會兒就好了,吃了東西就吐,又煩躁,還吐出蛔蟲,這是蛔厥,應該服用烏梅丸。病人有寒,又發汗,胃裡發冷,必然會吐出蛔蟲。應該先服用理中丸,再服用烏梅丸。

4.

兩感於寒者,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囊縮而厥。(論見太陰。注云:耳聾者,少陽病;囊縮而厥者,厥陰病。)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,必發熱。前熱者後必厥,厥深者熱亦深,厥微者熱亦微。厥應下之,而反發汗者,必口傷爛赤。成無己云:若始得之,手足便厥而不溫者,是陰經受邪,陽氣不足,可用四逆湯溫之。

若手足自熱而至溫,從四逆而至厥者,傳經之邪也,四逆散主之。必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(四逆湯方見下利。四逆散方見欲寐。)又當外症別之。予嘗治一中年婦人,惡熱身熱而渴,脈數細弱,先厥後熱,用溫藥反劇,後以四逆散兼參、術各半服之,厥愈,脈出洪大而痊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感到寒冷,持續了三天,少陽和厥陰都生病了,就會出現耳聾、陰囊收縮、昏厥的症狀。 耳聾是少陽病,陰囊收縮和昏厥是厥陰病。

如果傷寒病發作一到兩天,到四五天就出現昏厥,一定會發燒。先發燒,之後必然會昏厥,昏厥嚴重,發燒也嚴重,昏厥輕微,發燒也輕微。昏厥應該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卻反而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一定會導致口腔潰爛、發紅。

成無己說:如果剛開始得病,手腳就昏厥,而且不溫暖,這是陰經受到邪氣入侵,陽氣不足,可以用四逆湯溫暖身體。

如果手腳自發熱,然後變溫暖,接著從四逆狀態又變成昏厥,這是邪氣傳經所致,可以用四逆散治療。一定要辨別清楚,不要弄錯。

另外,還需要區分外在症狀。我曾經治療一個中年婦女,她感到惡寒、身體發熱、口渴,脈象細弱,先昏厥後發燒。用溫熱藥物反而加重病情,後來用四逆散加上人參、白朮各半服用,昏厥就消失了,脈象變得洪大有力,病也痊癒了。

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宜,當歸四逆湯,。

甘草,通草(各六錢),當歸,桂枝,細辛,芍藥(各一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入棗子一枚,同煎溫服。

若其人內有久寒者,宜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主之。於原方內加吳茱萸二兩,生薑二兩半。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。方劑包含甘草、通草(各六錢)、當歸、桂枝、細辛、芍藥(各一兩),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一枚棗子,一起煎煮溫熱後服用。如果病人體內有長期寒冷的症狀,應該服用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治療。在原方中加入吳茱萸二兩、生薑二兩半即可。如果病人出現嘔吐、脈搏虛弱、小便頻繁、身體微熱卻出現厥逆現象,則很難治療,需要服用四逆湯。

傷寒脈滑而厥者,里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

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者,可灸之。(《脈經》云:可灸,少陰厥陰主逆。)傷寒六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,煩躁,灸厥陰,灸而不止者死。

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,心中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(「脈緊」一作「脈結」者,有理。)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曰促;脈來緩,時一止復來曰結。結促二脈者,脈為邪礙而歇止也,灸之吐之,所以逐去其邪也。

少陰病,身痛,手足寒,脈沉者,宜附子湯。(論見欲寐。)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復有里也。脈沉,亦在裡也。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症,悉入在裡,此為半在裡半在表也。脈雖沉緊,不為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,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人脈搏滑而昏迷,代表體內有熱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

傷寒病人脈搏急促,手腳冰冷無力,可以用灸法治療。古書《脈經》中記載,灸法可以治療少陰厥陰經脈逆亂。傷寒病發六七天,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,心煩意亂,灸治厥陰經脈,但灸治後仍然沒有好轉,就會死亡。

病人手腳冰冷,脈搏時而緊時而緩,代表邪氣聚集在胸腔,胸口悶脹,感到煩躁,沒有食慾,病症位於胸腔,需要用吐法治療,可以用瓜蒂散。有些古籍將「脈緊」寫成「脈結」,也是合理的。脈搏跳動頻率快,時而停頓,再重新跳動,稱為「促」;脈搏跳動緩慢,時而停頓,再重新跳動,稱為「結」。「結」和「促」兩種脈象,都是因為邪氣阻礙脈搏而導致停頓。灸法和吐法,都是為了驅逐體內的邪氣。

少陰病症,全身疼痛,手腳冰冷,脈搏沉細,應該服用附子湯。傷寒病發五六天,頭部出汗,稍微畏寒,手腳冰冷,心下腹滿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燥,脈搏細弱,這屬於陽氣微弱,表裡俱病。脈搏沉細,代表病症在裡。出汗代表陽氣微弱,如果純粹是陰邪結聚,就不會出現外在症狀,而是完全潛藏於內。因此,這種病症屬於表裡兼病。雖然脈搏沉緊,但不屬於少陰病。因為陰邪不會出汗,而患者頭部出汗,所以可以判斷不是少陰病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藥效不佳,只要排泄出大便,就能痊癒。

〔《本》〕有人患傷寒五六日,頭汗自出,自頸以下無汗,手足冷,心下痞悶,大便秘結,或者見四肢冷,又汗出滿悶,以為陰症。予診其脈沉而緊。予曰:此症誠可疑,然大便結,非虛結也,安得為陰?脈雖沉而緊,為少陰症多是自利,未有秘結者。此症半在裡半在表,投以小柴胡湯得愈。

仲景稱傷寒五六日頭汗出云云至得屎而解,正此之謂也。有人難曰: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。此屬少陰不得有汗,何也?今頭汗出者,故知非少陰。何以頭汗出便知非少陰症?予曰:此一段正是仲景議論處,謂四肢冷,脈沉緊,腹滿,全似少陰,然大便硬,頭汗出,不得為少陰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得了傷寒五六天,頭上冒汗,但從脖子以下就沒有汗,手腳冰冷,胸口發悶,便秘,或者四肢冰冷,卻又滿身大汗,感覺很悶,以為是陰症。我診斷他的脈象沉而緊,就說:“這個病症確實令人懷疑,但便秘不是虛寒造成的,怎麼會是陰症呢?脈象雖然沉而緊,但如果是少陰症,大多會腹瀉,不會便秘。這個病症一半在裡,一半在表,用小柴胡湯治療就能痊癒。”

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說,傷寒五六天頭上出汗,然後腹瀉,就正是這種情況。有人質疑說,脈象陰陽都緊,而且還出汗,是陽氣耗損的表現。少陰症不应该出汗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现在头上有汗,就知道不是少陰症。为什么头上有汗就能知道不是少陰症呢?我回答說:“這一段正是仲景的論述,他說四肢冰冷、脈象沉緊、腹部脹滿,都像是少陰症,但大便硬,頭上有汗,就不是少陰症。”

蓋頭者,三陽同聚,若三陰,止胸而還,有頭汗出,自是陽虛,故曰汗出為陽微,是陰不得有汗也。若少陰頭有汗,則死矣。故仲景《平脈法》云:心者,火也,明少陰則無頭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心為手少陰,腎為足少陰,相與為上下,惟以意逆志者,斯可得之。

傷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卻治其厥。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

茯苓甘草湯

茯苓,桂枝(各二錢),生薑(三錢),甘草(炙,一錢),

上㕮咀,水煎溫服。

白話文:

頭部是三陽經匯聚的地方,如果三陰經氣逆上,就會停留在胸部,並向頭部蔓延。如果出現頭部出汗,就說明陽氣虛弱,所以說出汗是陽氣衰微的表現,陰氣是不應該出汗的。如果少陰經氣虛弱導致頭部出汗,就會危及生命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說:心臟屬火,如果少陰經氣虛弱,頭部不出汗的患者還有救治的可能,出汗的患者則難以救治。心臟屬於手少陰經,腎臟屬於足少陰經,兩者相互影響,上下相通。只有能夠逆著思維方式理解病情,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。

傷寒病發作時,患者出現四肢厥冷,心下悸動,應該先治療水停,服用茯苓甘草湯,然後再治療厥冷。如果不及時治療水停,水氣積聚在胃中,就會導致腹瀉。

茯苓甘草湯的組成是:茯苓、桂枝各二錢,生薑三錢,甘草(炙)一錢。將藥材切碎,水煎溫服。

少陰病,四逆或悸者,四逆散加桂枝主之。(方論見欲寐。)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欲攻其表,此誤也,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

甘草乾薑湯

甘草(四兩),乾薑(二兩),

白話文:

少陰病,如果出現四肢厥逆或心悸,可以用四逆散加桂枝治療。(具体方剂见欲寐篇。)伤寒病脉象浮,患者自汗,小便频繁,心烦,稍微怕冷,腿部抽筋,如果错误地使用桂枝来攻表,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厥逆、咽喉干渴、烦躁、呕吐的症状。这时应该用甘草乾薑湯来治疗,以恢复阳气。如果厥逆症状缓解,足部温暖,就再用芍藥甘草湯治疗,患者的腿部就会伸直。如果患者胃气不和,出现谵语,可以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患者反复发汗,并且还用烧针治疗,可以用四逆湯来治疗。

甘草乾薑湯的组成:

甘草(四两),乾薑(二两)。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芍藥甘草湯

白芍藥,甘草(各二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調胃承氣湯(方見發熱。),四逆湯(方見下利。)

問曰:症象陽旦,按法治之而增劇,厥逆,咽中干,兩脛拘急而譫語。師曰:言夜半手足當溫,兩腳當伸,後如師言。何以知此?答曰:黃柏浮而大,浮則為風,大則為虛,風則生微熱,虛則兩脛攣急。症象桂枝,因加附子參其間,增桂令汗出,附子溫經回陽故也。厥逆,咽中干,煩躁,陽明內結,譫語煩亂,更飲甘草乾薑湯。

白話文:

將白芍、甘草各二兩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溫熱後飲用。

若出現胃氣不調,可服用承氣湯;若出現四肢厥逆,可服用四逆湯。

若病症在早晨加重,出現四肢厥逆、咽喉乾燥、小腿拘緊、神志不清等症状,應在晚上讓患者手足溫暖,雙腿伸直。

原因是黃柏浮腫,浮則為風,腫則為虛,風則會導致微熱,虛則會導致小腿抽筋。此病症類似桂枝湯證,因此加入附子,增強桂枝的發汗作用,附子溫經回陽。

若出現四肢厥逆、咽喉乾燥、煩躁不安等症状,說明陽明經氣內結,神志不清,應服用甘草乾薑湯。

夜半陽氣還,兩足當熱,脛尚微拘急,重與芍藥甘草湯,乃脛伸。以承氣湯微溏,則止其譫語,故知病可愈。少陰病,食入則吐,復不能吐,手足寒,脈弦遲者,宜吐之。(論見吐。)

下利而厥,下重者,四逆加薤白。脈微者,通脈四逆湯、白通湯。溫後無脈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汗後拘急者,四逆湯。下後咽不利者,麻黃升麻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

吐利,發熱惡寒,汗出而厥者,屬霍亂,宜四逆湯。吐利,煩躁欲死而厥者,屬少陰,宜吳茱萸湯。吐利止,脈微欲絕而厥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。(方論見吐利。)

白話文:

半夜陽氣回升,雙腳應該感到溫熱,小腿可能還有些微的緊繃,服用芍藥甘草湯後,小腿就會伸直。用承氣湯讓大便略微稀軟,就能止住病人神志不清的譫語,由此可知病症可治癒。少陰病患者,進食後會嘔吐,但又吐不出來,手腳冰冷,脈象弦細而緩慢,應當催吐。(關於催吐的論述請見《吐》篇)

腹瀉且昏厥,下腹墜脹,可服用四逆加薤白湯。脈象微弱的,用通脈四逆湯或白通湯。溫服藥後脈象消失的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。發汗後小腿緊繃的,用四逆湯。腹瀉後咽喉不舒服的,用麻黃升麻湯。(關於這些處方論述請見《下利》篇)

嘔吐腹瀉,發熱畏寒,出汗後昏厥,屬於霍亂,宜用四逆湯。嘔吐腹瀉,煩躁不安想死又昏厥,屬於少陰病,宜用吳茱萸湯。嘔吐腹瀉停止,脈象微弱快要斷絕又昏厥,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。(關於這些處方論述請見《吐利》篇)

中暑口乾而渴,治法見中暑門。

傷寒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,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,非為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,令病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臟寒,蛔上入膈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,宜,烏梅丸,主之。

烏梅(七十五個),細辛,附子(炮,去皮),人參,黃柏,桂枝(各一兩),乾薑(二兩),黃連(四兩),蜀椒(炒,去汗,一兩),當歸

白話文:

中暑口渴,治療方法請參考中暑那一章。

傷寒脈搏微弱且四肢厥冷,持續七到八天,皮膚冰冷,病人焦躁不安,無法片刻安寧,這是臟厥,不是蛔厥。蛔厥的病人會吐出蛔蟲,並且感到陣發性的煩躁,這是臟寒,蛔蟲上行到膈肌導致的煩躁,不久後就會停止。吃了東西就嘔吐,又感到煩躁,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跑出來,病人就會自己吐出蛔蟲。蛔厥的病人,應該服用烏梅丸,可以治療這種病。

烏梅七十五個,細辛、附子(炮製,去皮)、人參、黃柏、桂枝(各一兩)、乾薑(二兩)、黃連(四兩)、蜀椒(炒製,去汗,一兩)、當歸。

上十味,共為細末,以苦酒漬烏梅一宿,去核,蒸熟,杵成泥,和藥令相得,納臼中,加煉蜜,杵三千下,丸如桐子大。食前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。忌生冷滑物等。

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,厥者手足逆冷是也。

傷寒厥四日,熱反三日,復厥五日,其病為進,寒多熱少,陽氣退故為進也。傷寒發熱四日,厥反三日,厥少熱多,其病當自愈,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,其後必便膿也。傷寒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,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恐為除中。食以索餅,不發熱者,知胃氣尚在,必愈。

恐胃熱來而復去也,後三日脈之,其熱續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,本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,復發熱三日,並前六日,亦為九日,與厥相應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脈之而脈數,其熱不罷者,此為熱氣有餘,必發癰膿也。傷寒病厥五日,熱亦五日,設六日當復厥,不厥者自愈。

白話文:

將十種藥材磨成細末,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整晚,去核後蒸熟,搗成泥狀,再與藥粉混合均勻,放進研缽中,加入煉蜜,反覆研磨三千次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。飯前服用十丸,一天三次,逐漸增加至二十丸。忌食生冷滑膩的食物。

凡是厥症,都是因為陰陽氣不相順接而導致,厥症的症狀是手腳冰冷。

傷寒病發四天後出現厥症,三天後又發熱,再過五天又出現厥症,病情屬於進展,寒氣重於熱氣,陽氣衰退所以病情才會進展。傷寒病發熱四天後出現厥症,三天後又發熱,厥症輕微而熱氣較重,此病應該會自行痊癒。如果四天到七天熱度不退,之後必然會化膿。傷寒病剛開始發熱六天,九天後出現厥症並且腹瀉,一般來說出現厥症並且腹瀉的病人應該會食慾不振,但現在卻能吃,恐怕是病氣已經排除。用索餅餵食,如果沒有發熱,就知道胃氣還沒有衰竭,必會痊癒。

擔心胃熱會再次出現,三天後再摸脈,如果熱氣仍然存在,預計在第二天半夜就會痊癒。原因是,原本發熱六天,九天後出現厥症,又再次發熱三天,加上之前的六天,總共也是九天,與厥症的時間相應,所以預計在第二天半夜就會痊癒。三天後再摸脈,如果脈搏跳動頻率快,熱氣仍然沒有消退,這就是熱氣過剩,必然會發瘡化膿。傷寒病出現厥症五天,發熱也五天,如果第六天應該再次出現厥症,但沒有出現的話,就會自行痊癒。

厥終不過五日,以熱五日,故知自愈。傷寒熱少厥微,指頭寒,默默不欲食,煩躁數日,小便利,色白者,此熱除也,欲得食,其病為愈。苦厥而嘔,胸膈煩滿者,其後必便血。少腹滿痛而厥,為冷結關元。(論見少腹痛。)少陰四逆,惡寒身蜷,無脈,不煩而躁,死。(論見欲寐。

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。(論見欲寐。)諸四逆厥者,不可汗之,諸虛家亦然。傷寒五六日,不結胸,腹濡,脈虛復厥者,不可下,此為亡血,下之者死。

上厥逆皆忌下,惟前條先熱者必厥,厥應下之,而反發汗者,一法,宜下,忌汗之。

白話文:

發燒五天後就會退燒,這是自然痊癒的跡象。傷寒初期,發熱程度不高,但有昏厥,手指冰冷,不願意吃飯,煩躁不安,持續數天,小便次數多,顏色偏白,這些都是熱氣消退的表現,患者會想吃東西,表示病況正在好轉。如果出現昏厥伴隨嘔吐,胸悶氣短,則之後可能會便血。如果下腹部疼痛伴隨昏厥,可能是寒氣凝結在關元穴。少陰病症,只有昏厥沒有發汗,如果強行發汗,一定會傷及血液。各種四逆昏厥的患者,都不可發汗,體虛的人也一樣。傷寒病程五到六天,沒有胸悶,腹部鬆弛,脈象虛弱且昏厥,不可服用瀉藥,因為這是失血的徵兆,服用瀉藥會致命。

以上昏厥症狀,都忌用瀉藥,只有前面提到的先發熱後昏厥,昏厥時應該服用瀉藥,但反而用發汗法治療,這種情況屬於錯誤治療,應該服用瀉藥,忌用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