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·肝膽部 (11)

1.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
附云岐子加減法:如精神恍惚,加茯苓、遠志;如心煩多驚者,加犀角半兩;如骨節間煩痛有熱者,去附子,倍芍藥;骨間冷痛者,倍用桂枝、附子;如躁悶小便澀者,去附子,倍芍藥,入竹瀝一合,煎服;如臟寒下痢者,去防己、黃芩,倍附子,白朮一兩,(熱痢不可用附子);如腳弱,加牛膝、石斛各一兩;如身疼痛,加秦艽一兩;如腰痛,加桃仁、杜仲各半兩;如失音,加杏仁一兩;如或歌笑語無所不及者,用麻黃三兩,人參、桂枝、白朮各二兩,無附子、防風、生薑,有當歸一兩;自汗者,去麻黃、杏仁,加白朮;春加麻黃一兩;夏加黃芩七錢;秋加當歸四兩;冬加附子半兩。

內有便溺之阻隔,復以三化湯導之。

厚朴(薑製),大黃,枳實,羌活(各等分)

上銼,如麻豆大。每服三兩,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服之以微利則已。如內邪已除,外邪已盡,當從愈風湯以行中道。久服大風悉去,縱有微邪,只從愈風湯加減治之。然治病之法,不可失於通塞,或一氣之微汗,或一旬之通利,此為常治之法也。久則清濁自分,榮衛自和矣。

羌活愈風湯,療肝腎虛,筋骨弱,語言難,精神昏憒,及治風濕內弱者,是風熱體重也。或瘦而一枝偏枯,或肥而半身不遂,或恐而健忘,喜而多思,思忘之道,皆精不足也。故心亂則百病生,靜則萬病息,是以此藥能安心養神,調陰陽,無偏勝。(《保命集》云:內邪已除,外邪已盡,當服此藥以行中道諸經。久服大風悉去,縱有微邪。只從此藥加減服之。如覺風動,服此不致倒僕)

羌活,甘草(炙),防風(去蘆),黃耆(去蘆),蔓荊子,川芎,細辛(去苗),枳殼(炒),人參(去蘆),地骨皮,麻黃(去根),知母(去皮),甘菊,薄荷,枸杞,當歸(去蘆),獨活,白芷,杜仲(炒,去絲),秦艽(去蘆),芍藥(去皮),黃芩,白茯苓(各三兩),石膏(三兩),生地,蒼朮(各四兩),肉桂(一兩)

上銼。每服一兩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如遇天陰,加生薑三片煎,空心一服,臨臥再煎渣服,俱要食遠服。空心嚥下二丹丸,謂之重劑;臨臥嚥下四白丹,謂之輕劑。是動以安神,靜以清肺。假令一氣之微汗,用愈風湯三兩,加麻黃一兩,勻作四服,每服加生薑五七片,空心服,以粥投之,得微汗則住。如一旬之通利,用愈風湯三兩,大黃一兩,亦勻作四服,如前煎,臨臥服之,得利為妙。

常服之藥,不可失四時之輔,如望春大寒後,加半夏、柴胡、人參各二兩,木通四兩,此迎而奪少陽之氣也;望夏,加石膏、黃芩、知母各二兩,此迎而奪陽明之氣也;季夏之月,加防己、白朮、茯苓各二兩,此勝脾土之濕也;秋初大暑後,加厚朴、藿香各二兩,桂一兩,此迎而奪太陰之氣也;望冬霜降後,加附子、官桂各一兩,當歸二兩,此勝少陰之氣也。如得春,減冬所加藥,四時類此。

白話文:

中深半身不遂,舌頭僵硬難以言語

如果病人神志恍惚,可以加入茯苓、遠志;如果心煩意亂,容易驚嚇,可以加入犀角半兩;如果骨節疼痛伴有發熱,則去掉附子,增加芍藥的用量(加倍);如果骨頭關節疼痛且發冷,則增加桂枝、附子的用量(加倍);如果病人煩躁悶悶不樂,小便不利,則去掉附子,增加芍藥的用量(加倍),並加入竹瀝一合,煎煮服用;如果病人臟腑寒冷,出現下痢,則去掉防己、黃芩,增加附子的用量(加倍),並加入白朮一兩(但如果是熱痢,則不能用附子);如果腿腳無力,可以加入牛膝、石斛各一兩;如果全身疼痛,可以加入秦艽一兩;如果腰部疼痛,可以加入桃仁、杜仲各半兩;如果失音,可以加入杏仁一兩;如果病人能說能笑,言行無忌,則使用麻黃三兩,人參、桂枝、白朮各二兩,不用附子、防風、生薑,並加入當歸一兩;如果病人容易出汗,則去掉麻黃、杏仁,加入白朮;春天可以加麻黃一兩;夏天可以加黃芩七錢;秋天可以加當歸四兩;冬天可以加附子半兩。

如果大小便不通暢,再用三化湯來通導。

三化湯的組成:厚朴(用薑汁炮製)、大黃、枳實、羌活(各等份)

將藥材切碎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兩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半,服用,以大便略通為度。如果內在的邪氣已除,外在的邪氣也已消除,則應服用愈風湯來調理身體。長期服用愈風湯,各種風邪都會去除,即使還有輕微的邪氣,也只需加減愈風湯來治療。然而,治療疾病的方法,不可忽視通塞的原則,或微微出汗,或大便通暢,這是治療的常規方法。長期服用,則清濁之氣自然分開,營衛之氣自然調和。

羌活愈風湯用於治療肝腎虛弱,筋骨無力,說話困難,精神恍惚,以及治療風濕內虛的疾病,這類病人多屬風熱體質。病人可能是消瘦且肢體一側枯萎,也可能是肥胖且半身不遂,或者膽小健忘,喜怒無常,思慮過多,這些都是由於精氣不足引起的。所以,心神紊亂就會百病叢生,心神平靜則萬病消除,因此這個藥方可以安心養神,調節陰陽,使之平衡。(《保命集》記載:內邪已除,外邪已盡,應該服用此藥來調理全身經絡。久服,大風邪氣都會消失,即使還有輕微的邪氣,也只需加減此藥來服用。如果感覺風邪活動,服用此藥就不會跌倒)

羌活愈風湯的組成:羌活、甘草(炙甘草)、防風(去蘆頭)、黃耆(去蘆頭)、蔓荊子、川芎、細辛(去苗)、枳殼(炒)、人參(去蘆頭)、地骨皮、麻黃(去根)、知母(去皮)、甘菊、薄荷、枸杞、當歸(去蘆頭)、獨活、白芷、杜仲(炒,去絲)、秦艽(去蘆頭)、芍藥(去皮)、黃芩、白茯苓(各三兩)、石膏(三兩)、生地、蒼朮(各四兩)、肉桂(一兩)

將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一兩,加水兩盞,煎煮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如果遇到陰雨天,可以加生薑三片同煎,空腹服用一劑,睡前再煎藥渣服用,服用藥物前後都要避免飲食。空腹時服用二丹丸,稱為重劑;睡前服用四白丹,稱為輕劑。這是以運動來安神,以靜養來清肺。如果只是微微出汗,可以服用愈風湯三兩,加麻黃一兩,分成四劑服用,每劑加生薑五到七片,空腹服用,用粥送服,微微出汗後就停止;如果大便需要通利一旬,則服用愈風湯三兩,大黃一兩,也分成四劑服用,如同前面一樣煎煮,睡前服用,大便通暢即可。

長期服用的藥方,不可忽略四季的調節,例如春天大寒之後,加入半夏、柴胡、人參各二兩,木通四兩,這是為了迎合季節變化,奪取少陽之氣;夏天,加入石膏、黃芩、知母各二兩,這是為了迎合季節變化,奪取陽明之氣;夏季末,加入防己、白朮、茯苓各二兩,這是為了剋制脾土的濕邪;秋季初大暑之後,加入厚朴、藿香各二兩,桂枝一兩,這是為了迎合季節變化,奪取太陰之氣;冬天霜降之後,加入附子、官桂各一兩,當歸二兩,這是為了剋制少陰之氣。如果到了春天,就減少冬天所加的藥物,其他季節以此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