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10)
卷之十·肝膽部 (10)
1.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〔《肘》〕中緩風,四肢不收者。豉三升,水九升,煮三升,分為三服,日二服亦可。酒漬飲之。治卒風中不得語。煮豆煎汁如飴含之。亦可濃煮飲之佳。
〔《聖》〕治卒風中不語,舌根強硬。陳醬五合,三年者妙,人乳汁五合,二件相和研,以生布絞取汁,不計時候,少少與服,久當愈。
〔《肘》〕治中風卒不得語。以苦酒煮白芥子,附頸一周,以綿裹之,一日夕而瘥。
凡治中風,莫如續命之類,然此可扶持初病。若要收全功,火艾為良。中風皆因脈道不利,血氣閉塞也。灸則喚醒脈道而血氣得通,故收全功。
〔《本》〕凡中風,續命、排風、風引、竹瀝諸湯,及神精丹、茵芋酒之類,更加以灸,無不愈者。然此疾積聚之久,非一日所能攻。皆大劑久而取效。《唐書》載王太后風喑不語,醫者蒸黃耆防風湯數斛以熏之,得瘥,蓋此類也。今人服三五盞求效,則責醫也亦速矣。孟子曰:七年之病,必求三年之艾,久而後知爾。
〔仲〕續命湯,治中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處,或拘攣不能轉側。
麻黃(六兩),桂枝(二兩),當歸,人參(各一兩),石膏(四兩),乾薑,甘草,芎藭(各一兩),杏仁(三十枚)
上九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溫服一升當小汗。薄覆脊,憑几坐,汗出則愈。不汗,更服。無所禁,勿當風。並治肺風,但服不得臥,咳逆上氣,面目浮腫。
〔潔〕治中風,外有六經之形症,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。
麻黃(去節),人參,黃芩,芍藥,甘草(炙),川芎,杏仁(麥炒,去皮尖),防己,官桂防風(各一兩),附子(炮,去皮臍半兩)
上除附子、杏仁外,搗為粗末。後入二味令勻,每服五錢,水二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食前。如無汗惡寒者,加麻黃、防風、杏仁,上依本方加一倍,宜針太陽經至陰出血。如有汗惡風者,加桂枝、芍藥、杏仁,上依本方加一倍,宜針風府。以上二證,太陽中風也。
如身熱無汗不惡寒者,加知母、石膏、甘草;如身熱有汗不惡寒者,加葛根、桂枝、黃芩,上依本方加一倍,宜針陷谷,刺厲兌。針陷谷者,去陽明之賊也。刺厲兌者,瀉陽明之實也。以上二證,陽明中風也。如無汗身涼者,加附子、乾薑、甘草,宜針隱白,去太陰之賊也。
此一證,太陰中風也。如有汗無熱,加桂枝、附子、甘草,若依本方加一倍,宜針太谿。此一證,少陰中風也。
如無此四證,六經混淆,繫於少陽厥陰,或肢節攣痛,或麻木不仁,宜羌活連翹續命湯。
小續命湯(八兩),羌活(四兩),連翹(六兩)
上古之續命,混淆無經,今立分經治療,又各分經針刺,無不愈也。治法,宜刺厥陰之井大敦以通其經,灸少陽之經絕骨以引其熱。是針灸同象,治法之大體也。
白話文:
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古代醫書記載多種治療中風半身不遂、不能言語的方劑和方法。其中包括:
一些簡單易行的療法,例如用豆子煮成的糊狀物含服,或用苦酒煮白芥子敷在脖子上。
也有一些較複雜的處方,例如用陳醬、人乳汁混合製成的藥物,或包含多種中藥材的續命湯,其組成和用法因應不同症狀而有所調整,例如根據患者是否有汗、惡寒、身熱等症狀,加入或增加不同的藥材,並配合針灸治療。
此外,古籍中也提到,治療中風,除了藥物外,艾灸也很重要,可以疏通經絡,促進血液循環。長期積累的中風,需要長期治療才能見效,不可操之過急。 許多方劑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加減藥物,並配合針灸治療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 古人重視辨證施治,根據不同的中風類型(太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陰)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