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7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7)
1. 下利續法
〔《活》〕寒毒入胃者,臍下必寒,腹滿脹,大便黃白,或青黑,或下利清穀,宜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白通加附子湯、四逆加薤白散。挾熱利者,臍下必熱,大便赤黃色,及腸間津汁垢膩,宜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、三黃熟艾湯、薤白湯、赤石脂湯。
三黃熟艾湯,治傷寒四日而大下,熱利時作,白通湯諸藥多不得止,宜服此湯除熱止利。
黃芩,黃連,黃柏,熟艾(半雞子大)
上㕮咀,水煎溫服。
薤白湯,治傷寒下利如爛肉汁,赤帶下,伏氣腹痛諸熱,悉主之。
豆豉(半合,綿裹),薤白(一握),山梔(七枚)
上㕮咀,用水二升半,先將梔子十沸,下薤白煎至二升,下豉,煎取一升二合,溫服。
赤石脂丸,治傷寒熱利。
赤石脂(一兩),黃連,當歸(各二兩),乾薑(炮,一兩),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飲下,日三服。
濕毒氣盛者,下利腹痛,大便如膿血,或如爛肉汁,宜桃花湯、地榆散、黃連阿膠散。
地榆散,治傷寒熱毒不解,日晚即壯熱腹痛,便利膿血。
地榆,犀角屑,黃連(炒),葛根(各一兩),梔子仁(半兩),黃芩(一兩),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入薤白五寸同煎,溫服。
〔海〕,阿膠湯,治傷寒熱毒入胃,下利膿血。
黃連(炒,二兩),山梔(半兩),阿膠(炒),黃柏(各一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煎服。
〔云〕傷寒汗下後,大小便利者,腹中痛者,宜,燥腸丸,。
附子(炮,一枚),龍骨(半兩),乾薑(一兩),吳茱萸,粟殼,訶黎皮(各半兩)
上為細末,酒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水下。利止勿服。
傷寒汗下後,裹急後重下利者,宜,七宣丸,。
大黃(一兩),桃仁(去皮尖,三十枚),木香,檳榔,柴胡,訶子皮,甘草(各半兩)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水下。
傷寒汗下後,氣逆利不止者,寒也,宜,枳實芍藥甘草湯,。
芍藥,甘草,枳實(炒),乾薑(炮。各半兩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【下痢續法】
《活》中記載:若寒毒侵入胃部,臍下必定感到寒冷,腹部脹滿,大便顏色呈現黃白色,有時是青黑色,或者出現清谷下痢的情況,應服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白通加附子湯、四逆加薤白散。
對於熱性腹瀉的患者,臍下會感覺熱,大便呈赤黃色,並且腸道間有黏膩的分泌物,應該服用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、三黃熟艾湯、薤白湯、赤石脂湯來治療。
三黃熟艾湯用於治療傷寒四天後出現的大瀉,熱性腹瀉時發,一般的白通湯等藥物大多無法制止,這時適合服用此湯來消除熱氣並止瀉。
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熟艾(約半個雞蛋大小)這些藥物搗碎後,用水煎煮溫服。
薤白湯則適用於傷寒導致的腹瀉如爛肉汁狀,伴隨紅色分泌物,以及伏氣腹痛等各種熱症。
豆豉(半合,用棉布包裹)、薤白(一把)、山梔(七枚)。將這些藥材搗碎後,先將山梔煮沸十次,再加入薤白煎煮至剩下兩升,最後放入豆豉,煎煮至剩下一升二合,溫服。
赤石脂丸,治療傷寒引起的熱性腹瀉。
赤石脂(一兩)、黃連、當歸(各二兩)、乾薑(炮製過的一兩),將這些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如桐子大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粒,用米湯送服,每日三次。
溼毒之氣旺盛的人,腹瀉腹痛,大便如同膿血,或者像爛肉汁,應該服用桃花湯、地榆散、黃連阿膠散。
地榆散,治療傷寒熱毒未解,傍晚開始發熱腹痛,大便帶膿血。
地榆、犀角屑、黃連(炒)、葛根(各一兩)、梔子仁(半兩)、黃芩(一兩)。將這些搗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盞,加入五寸長的薤白一同煎煮,溫服。
阿膠湯,治療傷寒熱毒進入胃部,引起膿血下痢。
黃連(炒,二兩)、山梔(半兩)、阿膠(炒)、黃柏(各一兩)。將這些搗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《海》中提到,傷寒出汗和瀉下之後,大小便都變得通暢,但腹中疼痛的,應該服用燥腸丸。
附子(炮製過的一枚)、龍骨(半兩)、乾薑(一兩)、吳茱萸、粟殼、訶黎皮(各半兩)。將這些磨成細粉,用酒糊製成如桐子大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粒,溫水送服。如果腹瀉停止,則無需繼續服用。
傷寒出汗和瀉下之後,出現肛門緊迫感加重,持續下痢的,應該服用七宣丸。
大黃(一兩)、桃仁(去皮尖,三十枚)、木香、檳榔、柴胡、訶子皮、甘草(各半兩)。將這些磨成細粉,用煉蜜製成如桐子大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粒,溫水送服。
傷寒出汗和瀉下之後,氣逆腹瀉不止的,屬於寒症,應該服用枳實芍藥甘草湯。
芍藥、甘草、枳實(炒)、乾薑(炮製過的。各半兩)。將這些搗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2. 厥陰病
3. 氣上衝心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疼熱,飢不欲食,食則吐蛔。厥陰病,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愈。厥陰中風,脈微浮,為欲愈;不浮,為未愈。厥陰病,欲解時,從醜至卯上。
病如桂枝症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,此為胸有寒也,當吐之,宜,瓜蒂散,。
瓜蒂(炒黃),赤小豆(各一分)
上研為細末,取一錢,用豉一合,湯七合,先漬之,須臾煎稀糜,去渣,取汁相和,溫頓服。不吐,少少加,得快吐乃止。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服。
〔《活》〕瓜蒂散,每服一錢匕,藥下便臥。欲吐且忍之。良久不吐,取三錢匕,湯二合和服。以手指探之便吐。不吐,復稍增之,以吐為度。若吐少病不除,明日如前法再吐之,不可令人虛也。如藥力過時不吐,飲熱湯一升,以助藥力。吐訖,便可食,無更服。若服藥過多者,飲水解之。奔豚氣上衝胸,腹痛,往來寒熱,奔豚湯主之。(方見積塊腎積氣條。)
陰陽易,少腹裡急,引陰中拘攣,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者,宜燒裩散。(論見陰陽易。)
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痓者,宜葛根湯。(論見痓。)
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心者,灸其核各一壯,與,桂枝加桂湯
桂枝(二兩半),芍藥,生薑(各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六枚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(桂枝加桂以能泄奔豚氣也。)
動氣發汗,則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(論見動氣。)太陽下後,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,方用前法,若不上衝者,不可與之。
傷寒吐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頭眩,脈沉緊,若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搖者,茯苓白朮甘草湯。(論見戰振。方見振搖。)傷寒吐下後,發汗虛煩,脈甚微,八九日心下痞硬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,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白話文:
[氣上衝心]
在厥陰病症中,會出現極度口渴,感覺到氣從下方衝擊到心臟,導致心臟部位疼痛並感到灼熱。即使肚子餓,但卻沒有食慾,一旦吃東西就可能嘔出蛔蟲。對於有厥陰病的人,如果想喝水,應少量給予,有助於病情好轉。若厥陰病患者受風,脈搏微弱且浮起,這表示病情有望恢復;反之,若脈搏不浮起,則表示病情尚未好轉。厥陰病最有可能緩解的時間是醜時至卯時。
有些病狀類似桂枝病,比如頭部不會痛,頸部也無僵硬感,只是脈搏稍微浮起,胸口感到硬實,氣會衝擊到咽喉,使人呼吸困難,這表明胸口有寒氣,應該嘔吐治療,適用的藥方為瓜蒂散。
瓜蒂散由炒至黃色的瓜蒂和紅小豆各一份研磨成細粉,每次取一錢,加入一合的豆豉和七合的水,浸泡一會後煎成稀粥,去掉渣滓,取汁液溫服。如果沒有嘔吐反應,可以逐漸增加劑量,直到嘔吐。然而,失血或身體虛弱的人不宜服用此藥。
瓜蒂散的服用方法,每次取一錢,服藥後躺下。想要嘔吐時,先忍住。如果很長時間仍無嘔吐,可取三錢,用二合的水混合服用。若仍未嘔吐,可用手指刺激咽部使其嘔吐。如果嘔吐量不多,病情未得到改善,次日可再嘗試一次嘔吐療法,但切勿使身體過於虛弱。若藥效持續一段時間仍未嘔吐,可喝一升熱水以增強藥效。嘔吐後即可進食,無需再服藥。若服藥過量,可飲水緩解。若出現奔豚氣衝擊胸部,腹部疼痛,伴隨寒熱交錯的情況,可用奔豚湯來治療。
若出現陰陽失調,小腹內緊繃,牽引生殖器拘縮痙攣,熱氣衝擊胸部,頭部沉重難以抬起,眼前出現視覺異常,應使用燒褲散。
若感覺氣衝擊胸部,嘴巴緊閉無法說話,疑似出現剛性強直性脊髓炎,應使用葛根湯。
若使用燒針法出汗,針刺部位受到寒冷影響,出現紅腫,很可能會引發奔豚氣,氣從小腹衝向上心臟,應對紅腫部位各施灸一次,並使用桂枝加桂湯。
桂枝加桂湯由二兩半的桂枝,一兩半的芍藥、生薑,一兩的甘草,以及六枚大棗組成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若因動氣而出汗,氣會衝擊心臟。在太陽穴下方後,如果氣往上衝,可以服用桂枝湯,按照前面的方法使用,但如果沒有氣上衝的情況,則不應服用。
在傷寒吐下後,若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頭部眩暈,脈象沉緊,若發汗則可能造成經絡受損,身體產生震顫,可用茯苓白朮甘草湯治療。在傷寒吐下後,若發汗導致身體虛煩,脈搏微弱,經過八九天後心下變硬,肋下疼痛,氣上衝咽喉,眩暈,經脈跳動,久而久之可能會形成萎縮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