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·肝膽部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·肝膽部 (9)

1.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

人參(三分,為臣,益氣和中),陳皮(二分,為佐,順氣和中),熟地(二分,為佐,養血潤燥瀉陰火),白芍藥(四分,為佐,補脾微收肝木之邪),白朮(三分,為佐,養胃和中厚腸胃),升麻(二分為使,使陽明氣上升,滋榮百脈),當歸(二分,為佐,和血潤燥),黃耆(五分,為君,實皮毛,止自汗,益元氣),半夏(三分,療風痰,強胃進食),甘草(二分,炙,為佐,調和胃氣,溫中益氣),柴胡(二分,為使,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,乃風行於天上),麥門冬(三分,為佐,猶有暑氣未退,故加之安肺氣,至秋分節不用)

上㕮咀。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忌食辛熱之物,反助暑邪。秋氣不能收,正氣得復而安矣。

〔《素》〕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,陽盛已衰,故為喑也。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,此腎虛也,少陰不至者厥也。(脈解篇。王注云:痱,廢也。腎氣內奪,則舌喑足廢)

〔河〕地黃飲子,治舌喑不能言,足廢不能用,腎虛弱,其氣厥不至舌下。

熟地,巴戟,山茱萸,肉蓯蓉(酒浸,焙),石斛,附子(炮),五味子,白茯苓,菖蒲,遠志(去心),官桂,麥冬(去心各等分)

上為末。水一盞半,每服三錢,生薑五片,棗一枚,薄荷同煎,至八分,不拘時服。

〔《肘》〕治中風四肢逆冷,吐清水,婉轉啼呼者。取桂二兩,㕮咀。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去渣,適寒溫盡服。

〔《千》〕地黃煎,治熱風心煩悶,及脾胃熱不下食,冷補方。

生地汁(二升),枸杞根汁(二升),生薑汁,酥(各三升),荊瀝,竹瀝(各五升),天門冬,人參(各八兩),茯苓(六兩),大黃,梔子(各四兩)

上十一味搗,後五味為細末。先煎地黃等汁成煎,次納藥末攪勻。每服一匕,日再,漸加至三匕,覺利減之。

荊瀝湯,治患風人多熱,宜服。

荊瀝,竹瀝,生薑汁(各五合)

上三味相和,溫暖為一服。每日旦服煮散,午後進此,平復乃止。(煮散見後解表雜方條)

〔《衍》〕唐王太后中風不能言,脈沉而口噤。醫人許胤宗曰: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,藥入腠理,周時可瘥。乃煎黃耆防風湯數斛,置床下,氣如煙霧熏之。其夕便得語,藥力熏蒸,其效如此。

丹溪云:人之口通乎地,鼻通乎天。口以養陰,鼻以養陽。天主清,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。地主濁,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。王太后病風不言而脈沉,其急非大補不可也,若以有形之藥湯,緩不及事。今以黃耆防風煎湯,氣如煙霧滿室,則口鼻俱受,非智者通神之法,不可為也。

〔《食》〕主風中心氣風熱,手足不遂,及風痹不任,筋脈五緩,恍惚煩躁。熊肉二斤,切,如常法,調和作醃臘,空肚服之。

白話文:

中深半身不收,舌難言

此症方劑以人參、黃耆大補元氣,並佐以其他藥物調理臟腑,疏通經絡,以達治療目的。其中包含多種處方,針對不同病因、症狀和體質有所調整。

第一方劑以人參、黃耆為君藥,大補元氣,並用陳皮、白朮、甘草等健脾和胃,白芍藥收斂肝氣,升麻、柴胡疏通經絡,熟地、當歸養血潤燥,半夏化痰,麥門冬清熱潤肺。此方適用於氣虛血虧、痰濕阻滯所致的中風半身不遂,舌強難言。

第二方劑(地黃飲子)針對腎虛導致的舌喑、足廢,使用熟地、巴戟、山茱萸等溫補腎陽之藥。

第三方劑出自《肘後方》,用桂枝溫經散寒,治療中風四肢逆冷,吐清水,哭泣不止等症。

第四方劑(地黃煎)出自《千金方》,為冷補方,適用於熱風心煩,脾胃熱盛不下食等症。

第五方劑(荊瀝湯)出自《千金方》,適用於患風熱盛者。

第六方則記載了唐王太后中風失語,以黃耆防風湯熏蒸治療的案例,說明了藥物氣味熏蒸治療的可能性。此法非一般醫師所能為。

最後,提及熊肉具有治療風邪、筋脈拘攣等功效。

總而言之,古籍記載的多種療法都針對中風半身不遂、舌強難言等症狀,但具體用藥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。 文中所述僅供參考,非專業人士切勿自行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