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7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7)
1. 乾嘔
乾嘔發熱,兼自汗惡風鼻鳴者,桂枝湯。兼表不解,有水氣而咳者,小青龍湯。(方見發熱。)
乾嘔脅痛,若表解身涼,短氣汗出,不惡寒者,十棗湯。若兼往來寒熱,脈沉緊者,小柴胡湯。(論見往來寒熱。)
乾嘔下利,若兼表不解,發熱而咳者,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湯。(論見咳。)若表身涼,脅痛,短氣汗出者,十棗湯。(論見脅痛。)若因下後,
白話文:
乾嘔伴隨發燒,還有自汗、怕風、鼻鳴等症狀,可用桂枝湯。如果同時表證未解,有水氣且咳嗽,則用小青龍湯。
乾嘔脅痛,如果表證解除後身體發涼,呼吸短促、出汗,不畏寒,可用十棗湯。若同時有寒熱往來、脈象沉緊,則用小柴胡湯。
乾嘔腹瀉,如果同時表證未解,發燒且咳嗽,則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湯。若表證解除後身體發涼、脅痛、呼吸短促、出汗,則用十棗湯。如果因腹瀉後,...
心下痞硬滿,腹中雷鳴,日利數行者,甘草瀉心湯。(論見痞。)
若脈微厥逆者,宜白通湯。若用白通湯溫後利不止,厥逆無脈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(論見下利。)
乾嘔厥逆,若脈微下利者,通脈四逆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。(論見下利。)若脈弦遲不利者,四逆湯。(論見吐。)
白話文:
胸腹脹滿,肚子裡咕嚕咕嚕響,每天拉肚子好幾次,可以用甘草瀉心湯。
如果脈搏微弱且逆,要用白通湯。如果用白通湯溫服後腹瀉不止,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,要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。
乾嘔、脈搏微弱、拉肚子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或白通加豬膽汁湯。如果脈搏弦緊遲緩,腹瀉不止,可以用四逆湯。
2. 乾嘔續法
〔仲〕渴而飲水嘔者,柴胡不中與也。宜治膈間有水,赤茯苓湯主之。
赤茯苓湯,治傷寒嘔噦,心下滿,胸膈間有停水,頭眩心悸。
赤茯苓(一兩),半夏(薑製,半兩),橘紅,芎藭(各半兩),人參(一兩),白朮(半兩),
上㕮咀,每服四錢,姜五片,水煎服。
傷寒瘥後嘔者,有餘熱在胃脘也,竹葉石膏湯加生薑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感到口渴,喝水後卻嘔吐,表示柴胡沒有發揮作用,需要治療膈間積水,赤茯苓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赤茯苓湯可以治癒傷寒後引起的嘔吐,以及心下滿、胸膈間有積水、頭眩心悸等症狀。赤茯苓湯的配方包括赤茯苓一兩、半夏(薑製,半兩)、橘紅、芎藭(各半兩)、人參一兩、白朮半兩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四錢,加入姜五片,水煎服用。如果傷寒痊癒後還持續嘔吐,表示胃脘還有餘熱,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加生薑來治療。
〔海〕,葛根湯,治傷寒乾嘔不止。
葛根,人參(各一兩),茯苓(半兩),半夏(薑製,七錢半),白朮(半兩),黃耆(七錢半),麥門冬(去心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
上㕮咀,每服三錢,生薑三片,棗二枚,同煎服。
白話文:
葛根湯治傷寒乾嘔不止,方用葛根、人參各一兩,茯苓半兩,半夏(用薑制)七錢半,白朮半兩,黃耆七錢半,麥門冬去心,甘草炙,各一兩,上藥研成粉末,每服三錢,用生薑三片、大棗二枚,同煎服。
3. 口苦咽乾
少陽之為病,口苦咽乾目眩也。(《活人》云:宜小柴胡湯。)
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(誤吐氣虛者悸,誤下血虛者驚。)
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家,胃和則愈,胃不和則煩悸。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少陽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陽明病,腹滿,脈浮緊,口苦咽乾而喘。若其人發熱惡寒,誤下之,則腹滿,小便難。若其人發熱不惡寒反惡熱,誤下之,則胃空虛,為懊憹;誤下之,則譫語;誤加燒針,則不得眠。(論見腹滿。許學士云:宜小柴胡湯。)
白話文:
少陽病症及治療
少陽病症:
- 口苦、咽乾、目眩,屬於少陽病症。《活人》書中記載,此症宜服小柴胡湯。
- 少陽中風,兩耳失聰,目赤,胸悶煩躁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瀉下會導致心悸和驚恐。誤用瀉下藥,氣虛者會心悸,血虛者會驚恐。
傷寒少陽病:
- 傷寒脈象弦細,伴隨頭痛發熱,屬於少陽病。
- 少陽病不可發汗,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。此病屬於胃家病症,胃氣調和則病癒,胃氣不和則煩躁心悸。
- 傷寒病發三日後,少陽脈象微弱,預示病症將要痊癒。
- 少陽病症欲要解開時,時間通常在寅時至辰時之間(凌晨1-5點)。
陽明病症:
- 陽明病,腹部脹滿,脈象浮緊,口苦咽乾,且伴隨氣喘。
- 若病人發熱且畏寒,誤用瀉下藥,會導致腹部脹滿,小便困難。
- 若病人發熱但不畏寒,反而怕熱,誤用瀉下藥,會導致胃氣虛弱,產生腹痛懊惱,甚至神志不清。誤用燒針,則會導致失眠。
- 許學士認為,陽明病症中,伴隨腹部脹滿的,宜服用小柴胡湯。
4. 眩
眩而口苦舌乾者,屬少陽。(論見口苦。)眩而心下硬,項強者,屬太陽少陽並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。忌汗下。(論見項強。)
眩而胃實,若能食不惡寒者,中風;若飽則頭眩,小便難者,谷疸。皆屬陽明。(論見胃實。)
太陽發汗後,仍發熱,心悸頭眩,身瞤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(方論見戰振。)
動氣在左,誤汗則頭眩,汗不止,筋惕肉瞤。(方論見動氣。《活人》云:宜小建中湯。)諸逆誤汗而言亂目眩者死。(論見譫語。)頭眩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。(論見戰振。)
白話文:
頭昏眼花,口苦舌乾,屬於少陽。頭昏眼花,心口硬痛,脖子僵硬,屬於太陽和少陽同時發病,應該用針刺大椎穴和肺俞穴。忌用發汗和瀉下藥物。頭昏眼花,胃口好,能吃飯也不怕冷,是中風;如果吃飽就頭昏眼花,小便困難,是谷疸。這些都屬於陽明。太陽經發汗後,仍然發熱,心慌頭昏,身體發抖,想要拍打地面,用真武湯治療。動氣偏在左側,誤用發汗藥則頭昏眼花,汗流不止,肌肉抽搐。誤用發汗藥,神志不清,頭昏眼花,會導致死亡。頭昏眼花,脈象沉緊,發汗就會導致經絡活動,身體發抖。
5. 往來寒熱
〔《本》〕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若已吐下發汗溫針,譫語,柴胡症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咳者,小柴胡主之。血虛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,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飲食者,臟腑相連,其病必下,邪高病下,故使嘔也,宜,小柴胡湯,。
白話文:
如果太陽病沒有好轉,轉變成少陽病,會出現脅下硬滿、乾嘔不能吃東西、反覆發燒發冷,還沒吐瀉,脈象沉緊,就要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已經吐瀉、發汗、溫針治療過,出現神志不清,柴胡證狀消失,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,要根據病情的發展方向,用正確的方法治療。
傷寒病發病五到六天,出現中風、反覆發燒發冷、胸脇部脹滿、沉默不願吃東西、心煩意亂想吐、或胸中煩悶但不吐、或口渴、或腹痛、或脅下痞硬、或心慌、或小便不利、或不渴、身體微熱、或咳嗽,這些症狀都適合用小柴胡湯。由於氣血虛弱,腠理開張,邪氣乘虛而入,與正氣相搏,聚集在脅下,正邪相爭,導致反覆發燒發冷,休息時症狀好轉,發病時症狀加重,沉默不願吃東西,這是臟腑相互影響,病情必將向下發展,邪氣在上,病氣在下,所以會出現嘔吐,因此應該服用小柴胡湯。
柴胡(二兩)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三錢),半夏(薑製,六錢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生薑五片,棗二枚,同煎溫服,日三服。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。苦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參三錢,栝蔞根一兩。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三分。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一兩。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一兩。
白話文:
柴胡二兩,黃芩、人參、甘草各三錢,半夏(薑製)六錢,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搭配生薑五片、大棗二枚,煎煮溫服,一日三次。若胸中煩躁不安但不嘔吐,則去除半夏、人參,加入栝蔞實一枚。若感到口渴,則去除半夏,加入人參三錢、栝蔞根一兩。若腹部疼痛,則去除黃芩,加入芍藥三分。若脅肋下腫塊硬結,則去除大棗,加入牡蠣一兩。若心悸、小便不利,則去除黃芩,加入茯苓一兩。
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三分,溫覆取微汗愈。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半兩,乾薑三分。
凡柴胡病下之不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傷寒中風,有柴胡症,但見一症便是,不必悉具。
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復往來寒熱者,宜大柴胡湯。(論見結胸。)
大柴胡湯
柴胡(二兩),黃芩,芍藥(各半兩),半夏(制,六錢),生薑(一兩),枳實(半兩),大黃(一兩),
白話文:
如果病人不渴,但體表有微微發熱的情況,就應該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三分,溫覆取微汗,這樣病就會好了。如果病人咳嗽,就應該去掉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入五味子半兩、乾薑三分。
凡是柴胡病症導致腹瀉不止的,應該再次服用柴胡湯,病人才會覺得蒸蒸發熱、身體發抖,接著發熱出汗,病症就會解除。傷寒中風,只要出現柴胡症的症狀,即使只有一項也應該立即服用柴胡湯,不必等到所有症狀都出現。
傷寒病發十多天,熱邪停留在內,並且反复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,就應該服用大柴胡湯。(詳細內容見結胸篇。)
大柴胡湯的藥材包括:柴胡二兩、黃芩、芍藥各半兩、半夏(制過的,六錢)、生薑一兩、枳實半兩、大黃一兩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加大棗三枚,水煎溫服,以利為度,未利再服。
〔許〕有人病傷寒,心煩喜嘔,往來寒熱,醫以小柴胡與之,不除。予曰:脈洪大而實,熱結在裡,小柴胡安能去之?仲景云: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復往來寒熱者,與大柴胡湯,三服而病除。蓋大黃盪滌蘊熱,傷寒中要藥。王叔和云:若不用大黃,恐不名柴胡,須酒洗生用有力。
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腹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,此為未解也。
宜,柴胡桂枝幹薑湯,。
柴胡(二兩),桂枝,乾薑(各半兩),栝蔞根,黃芩(各一兩),牡蠣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
白話文:
患者服藥五錢,再加三個大棗,水煎溫服,直到通便為止,若未通便則繼續服用。有些人得了傷寒,心煩喜嘔,反覆發燒,用小柴胡湯治療卻無效。我認為患者脈象洪大而實,熱邪積聚在內,小柴胡湯如何能去除?仲景說,傷寒病發十多天,熱邪積聚在內,反覆發燒,就應該服用大柴胡湯,三劑即可痊癒。這是因為大黃能清熱解毒,是治療傷寒的要藥。王叔和也說,如果不使用大黃,就不算真正的柴胡湯,必須用酒洗去生藥的苦味才能發揮功效。
如果傷寒病發五、六天,已經發汗但又腹瀉,胸腹脹滿略微緊結,小便不利,口渴但沒有嘔吐,只是頭上出汗,反覆發燒,心煩,這是寒邪未解的表現。
應該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,包含柴胡兩錢、桂枝、乾薑各半錢、栝蔞根、黃芩各一錢、牡蠣、甘草(炙)各半錢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煎溫服。微煩,再服,汗出愈。
病人脈微而澀者,此為醫所病也,大發其汗,又數大下之,其人亡血,病當惡寒,後乃發熱無休止時,夏月盛熱,欲著復衣,冬月盛寒,欲裸其身。所以然者,陽微則惡寒,陰弱則發熱,此醫發其汗,令陽氣微,又大下之,令陰氣弱。五月之時,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,以陽氣內微,不能勝冷,故欲著復衣。
十一月之時,陽氣在裡,胃中煩熱,以陰氣內弱,不能勝熱,故裸其身。又陰脈遲澀,故知血亡也。
上脈微因大發汗所致,故病當惡寒之時,雖盛夏亦欲著復衣;脈澀因大下所致,故病當惡寒後發熱之時,雖盛冬亦欲裸其體;是皆亡血陽微陰弱,不能勝冷勝熱,非是盛夏牽延至盛冬也。
白話文:
服用藥物,每次五錢,煎好後溫熱服用。稍微感到煩躁,可以再服用一次,出汗後就會好轉。
患者脈象微弱且澀,這是醫生治療不當導致的。醫生大量發汗,又多次服用瀉藥,導致病人失血,病情應當是先惡寒,之後持續發熱。夏天天氣炎熱,病人卻想多穿衣服;冬天天氣寒冷,病人卻想脫掉衣服。這是因為陽氣微弱則怕冷,陰氣虛弱則發熱。醫生大量發汗,讓陽氣衰微,又多次服用瀉藥,讓陰氣虛弱。五月天氣,陽氣在表,胃中虛寒,由於陽氣內虛,無法抵禦寒冷,所以想多穿衣服。
十一月天氣,陽氣在裡,胃中煩熱,由於陰氣內虛,無法抵禦炎熱,所以想脫掉衣服。而且脈象遲緩澀滯,所以知道病人失血了。
脈象微弱是因為大量發汗造成的,所以病人會先出現惡寒,即使在盛夏也會想多穿衣服;脈象澀滯是因為服用瀉藥造成的,所以病人會在惡寒之後出現發熱,即使在盛冬也會想脫掉衣服。這些都是因為失血導致陽氣微弱、陰氣虛弱,無法抵禦寒冷和炎熱,並不是因為盛夏的暑熱延續到盛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