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6)

1. 渴續法

〔羅〕傷寒食少而渴者,當以和胃之藥止之,不可用涼藥止之,恐復損胃氣,愈不能食也,白朮、茯苓是也。

〔海〕秦二母病太陰病,三日不解,後嘔逆噁心,而脈不浮。與之半硫丸,二三服不止,復與黃耆建中湯,脈中極緊,無表裡病,胸中大熱,發渴引飲,皆曰陽症。欲飲之水,予反與薑、附等藥,緊脈反沉細,陽猶未生,以桂、附、薑、烏之類,酒丸,與百丸接之,二日中十餘服,病人身熱,煩躁不寧,欲作汗也。又以前丸接之,覆以厚衣,陽脈方出而作大汗。

翌日大小便始通,下瘀血一盆,如豬肝然。用胃風湯加桂、附三服,血止,其寒甚如此,亦世之未見也。

少陰症,口燥舌乾而渴,尺寸脈俱沉,沉遲則四逆湯,沉疾則大承氣湯。少陰口燥舌乾而渴,身表涼,脈沉細而虛者,瀉心湯主之,此有形無形藥也。

人參湯,治傷寒七八日,汗後心煩燥渴。

人參,黃芩,柴胡,葛根(各一兩),川梔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薑、棗煎,溫服。

〔《活》〕陽毒倍常,燥盛大渴者,黑奴丸主之。(方見陽毒。)風溫加渴甚者,宜栝蔞湯。(方見風溫。)中暑伏熱,累治不瘥,其人發渴不已,酒蒸黃連丸主之。(方見中暑。)

〔《脈》〕熱病在腎,令人渴,口乾舌焦黃赤,晝夜欲飲水不止,腹大而脹,尚不厭飲,目無精光者,死不治。

白話文:

【渴續法】

[羅]對於因感冒導致食慾減退且口渴的人,應使用調和胃部的藥物來緩解,不可使用性質偏涼的藥物,以免進一步傷害胃氣,使得更無法進食。像是白朮、茯苓這類的藥物就很適合。

[海]秦二母罹患太陰病症狀,經過三天仍未好轉,後來出現噁心、嘔吐的現象,但脈象並無浮象。給予半硫丸,服用二至三次仍無效,再給予黃耆建中湯,但脈象仍緊,無表裡病症,胸口卻感到非常燥熱,開始口渴想喝水,顯示為陽症。當她想喝水時,我反而給她薑、附子等藥物,緊脈反轉為沉細,表示陽氣尚未恢復。於是使用桂枝、附子、薑、烏梅等藥物製成藥丸,一天內連續服用了數次,病人的身體開始發熱,感到煩躁不安,似有出汗的跡象。再次服用之前所開的藥丸,穿上厚重的衣服,陽脈才開始出現並大量出汗。

隔天,大小便才開始順暢,排出一大盆如豬肝般的瘀血。使用胃風湯加上桂枝、附子,服用三次後,出血停止,其寒氣之重,實屬罕見。

在少陰病症中,若口乾舌燥且口渴,且寸尺脈都呈現沉象,若沉遲,應使用四逆湯;若沉疾,則應使用大承氣湯。在少陰病症中,若口乾舌燥且口渴,身體表面冰冷,脈象沉細且虛弱,應使用瀉心湯,這是針對有形及無形的藥物。

人參湯,適用於感冒七到八天後,流汗後心煩燥且口渴的情況。

所需藥材為:人參、黃芩、柴胡、葛根(各一兩)、川梔、炙甘草(各半兩)。

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以薑、棗煎煮,溫熱服用。

[《活》]若是陽毒症狀比平時嚴重,且極度口渴,可使用黑奴丸(詳細配方可參考陽毒症部分)。若是風溫症狀加劇,且口渴情況嚴重,宜使用栝蔞湯(詳細配方可參考風溫症部分)。若是中暑且伏熱,治療多次仍未痊癒,且口渴情況持續,可使用酒蒸黃連丸(詳細配方可參考中暑症部分)。

[《脈》]若是熱病在腎臟,會導致口渴,口乾舌燥,舌頭呈現黃赤色,晝夜都想喝水,腹部腫大,即使喝了水仍不滿足,眼睛失去光澤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。

2.

傷寒發熱無汗,嘔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轉屬陽明也。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腹痛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(方論見腹痛。)

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發熱微惡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症未去者,柴胡加桂枝湯主之。論見發熱。太陽病發熱惡寒,身體痛,嘔逆,脈緊者,名曰傷寒,麻黃湯症。(論見發熱。)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(《活人》云:頭疼身熱痛,肌熱目疼鼻乾,脈浮而長是也。)

葛根加半夏湯

葛根(二錢),麻黃,生薑(各一錢半),甘草,芍藥,桂枝(各一錢),半夏(二錢),大棗(二枚)

上㕮咀,以水一斗,先煎葛根、麻黃減二升,去白沫,納諸藥,煎服三升,溫服一升,覆取微汗。

嘔而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者,宜小柴胡。若兼下利者,乃太陽少陽合病,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(論見往來寒熱及下利。)

太陽過經十餘日,反二三下之,後四五日,柴胡症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,心下急,鬱郁微煩者,為末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愈。太陽病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而心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。先此時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若不滿者,不可與。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症,以嘔故知極吐下也。

〔《本》〕渴而飲水嘔者,柴胡不中與也。(論見脅痛。)

先渴卻嘔者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。(《活人》云:赤茯苓湯主之。)先嘔卻渴者,此為欲解候也。(《金匱》云:嘔思水者,少與之。)

嘔而下利,有寒熱者,為陽,宜黃芩湯、大柴胡湯。無熱者,為陰,宜豬苓湯、真武湯。(並見嘔利門。)

嘔而脈弱,小便利,身熱見厥者,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

嘔而心煩,若汗吐下後者,梔子生薑豉湯。若未曾吐汗下後,兼咳而渴者,宜豬苓湯。(詳見不得眠。)

嘔多雖有陽明胃實,不可攻之。(論見胃實。)嘔家有癰膿者,不可治,膿儘自愈。服桂枝嘔者,酒客病。(論見大法。)

白話文:

[嘔吐]

當傷寒引起發燒但不出汗,患者嘔吐且無法進食,反而出汗持續濕潤的情況,這表明病情已轉入陽明階段。若進食後想嘔吐,也是屬於陽明階段的病症,可用吳茱萸湯治療。然而,服用湯藥後病情反而加重,可能問題出在上焦部位。對於腹痛伴有嘔吐傾向的患者,可使用黃連湯治療。(相關配方和理論請參閱腹痛章節)

嘔吐伴隨發燒的患者,應使用小柴胡湯。若有輕微畏寒、肢體痠痛、輕微嘔吐、心下痞滿且外表症狀尚未消失,則適用於柴胡加桂枝湯。(詳見發燒章節)太陽病引起發燒畏寒、全身疼痛、嘔吐及脈搏緊繃,這被稱為傷寒,適用於麻黃湯症。(詳見發燒章節)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,若沒有腹瀉只有嘔吐,則使用葛根加半夏湯。(《活人》提及:頭痛、身體發熱、肌肉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且脈搏浮長)

葛根加半夏湯配方

葛根(二錢)、麻黃、生薑(各一錢半)、甘草、芍藥、桂枝(各一錢)、半夏(二錢)、大棗(兩顆)

將以上材料切碎,用水一斗先煮葛根和麻黃至剩二升,去除表面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至剩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蓋被子讓患者微微出汗。

若患者嘔吐並伴有寒熱交替,胸脅苦悶,應使用小柴胡湯。若有腹瀉,則為太陽病和少陽病的合併症狀,應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(詳見寒熱交替及腹瀉章節)

太陽病超過十天,經過兩三次下瀉治療,四五天後小柴胡症狀仍然存在,應先給予小柴胡湯。若嘔吐不止、心下急迫、心情鬱悶,代表病情仍未得到緩解,應使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太陽病超過十天,感到想嘔吐且心臟周圍疼痛,大便偏軟,腹部輕微脹滿,心情鬱悶,此前若已極度嘔吐或下瀉,可使用調胃承氣湯。若腹部不脹滿,則不宜使用。若只想嘔吐、胸痛且大便偏軟,這不是柴胡症狀,可從嘔吐判斷患者先前經歷過極度嘔吐或下瀉。

根據《本草綱目》,口渴喝水後嘔吐,不適合使用柴胡湯。(詳見脅痛章節)

若先口渴後嘔吐,表示水分積聚在心下,這屬於飲家症狀。(《活人》提到:可用赤茯苓湯治療)若先嘔吐後口渴,表示病情正在緩解。(《金匱要略》指出:嘔吐後想喝水,可以少量給水)

嘔吐伴有腹瀉,有寒熱交替的,屬於陽性,可用黃芩湯、大柴胡湯;若無發熱,屬於陰性,可用豬苓湯、真武湯。(詳見嘔吐和腹瀉章節)

嘔吐且脈象虛弱,小便頻繁,身體發熱但四肢厥冷,病情難以治療,可用四逆湯治療。

嘔吐且心情煩躁,若在出汗、嘔吐或下瀉後,可用梔子生薑豉湯。若未嘔吐、出汗或下瀉,且伴有咳嗽和口渴,則使用豬苓湯。(詳見失眠章節)

即便嘔吐多次,即使有陽明胃實的症狀,也不宜進行攻伐治療。(詳見胃實章節)若嘔吐患者有膿瘍,不宜進行治療,待膿盡後自然痊癒。服用桂枝湯後嘔吐,可能是酒客的疾病。(詳見大法章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