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5)

1. 狂亂

火劫汗後亡陽,心驚狂,起臥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。(方論見驚。)汗家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,小便已陰痛,與禹餘糧丸。(方見痞。)

小腹滿,發狂,或身黃者,宜抵當湯。(論見發熱方見蓄血。)

遺尿狂言,目反直視者,此為腎絕。(論見大法。)

白話文:

[躁動失常]

在用火療法出汗後導致陽氣虛脫,出現心驚、精神狂亂,起身躺下都感到不安心的情況,應使用去除芍藥並加入蜀漆、牡蠣、龍骨的桂枝湯來急救逆亂的病情。(相關方劑理論請參考驚悸一節)

對於常出汗的人再強行出汗,必定會出現精神恍惚、心神混亂的症狀,並且在小便後會感到陰部疼痛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禹餘糧丸。(相關方劑詳情請參考痞證一節)

如果出現小腹部脹滿,甚至精神失控,或者身體呈現黃疸現象,適合服用抵當湯。(相關理論可參考發熱一節,方劑詳情請參考蓄血一節)

如果出現尿失禁,並伴隨胡言亂語,眼睛無法正常聚焦的情況,這可能是腎臟功能衰竭的徵兆。(相關理論請參考大法一節)

2. 狂亂續法

〔《活》〕病人煩躁,狂走妄言,面赤咽痛,脈實潮熱,狂語如見鬼狀,此陽毒也。(治陽毒法見陽毒門。表者陽毒升麻湯、黑奴丸,里者大黃散。)

〔《本》〕治傷寒發狂,棄衣奔走,逾牆上屋,,鵲石散,。

黃連,寒水石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濃煎甘草湯,候冷調下。

〔云〕傷寒心風狂妄者,宜,防風黃連湯,。

黃連,大黃,防風,遠志,茯神(各半兩),

上為細末,每服一兩,水煎服。

〔海〕黃耆湯,治傷寒或歌或笑或悲哭,譫言妄語。(方見發熱下。)

陳志仁傷寒狂妄,每欲狂走,四五人扶捉不定,脈虛數,用柴胡湯反劇,以參、耆、歸、朮、甘草、陳皮煎湯,一服狂定,再服安睡。

〔《集》〕傷寒發熱,不識尊卑:曲池、絕骨、百勞、湧泉。

〔《甲》〕熱汗不出,狂互引癲疾,合谷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【狂亂續法】

【《活》】患者出現煩躁不安,行為狂亂並有妄語,臉色紅赤且喉嚨疼痛,脈象強勁並伴有高燒,說話時彷彿看到鬼魂般,這顯示是陽毒症狀。(治療陽毒的方法可參考陽毒門。治療表面症狀可用升麻湯和黑奴丸,若病在內臟則用大黃散。)

【《本》】治療因感染寒熱而發狂,脫掉衣物奔跑,甚至爬上牆壁或屋頂的病情,可用鵲石散。

所需藥材為黃連和寒水石,兩者份量相同。將其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以濃煎的甘草湯冷卻後服用。

【雲】對於因感染寒熱導致心風狂亂的患者,建議使用防風黃連湯。

所需藥材為黃連、大黃、防風、遠志、茯神,每種藥材各半兩。將其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【海】黃耆湯能治療感染寒熱後出現的歌笑悲哭及妄語。(該處方可在發熱篇找到。)

陳志仁因感染寒熱而狂亂,多次試圖奔跑,即使四五人攔阻仍無法控制,脈搏虛弱且頻率快速。原本使用柴胡湯治療,但病情反而加重。後來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甘草、陳皮煎製成湯藥,服用一次後狂亂症狀消失,再次服用後便能安穩入睡。

【《集》】感染寒熱後出現發燒,甚至無法辨別親疏貴賤:可用針灸治療曲池、絕骨、百勞、湧泉等穴位。

【《甲》】若熱汗無法排出,可能引發狂亂及癲癇,應針灸合谷穴來治療。

3. 循衣摸床

傷寒若吐若下後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狂語如見鬼狀,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微者但發熱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,止後服。太陽病,以火劫發汗,陰陽枯竭,虛燥或不大便,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,小便利者可治。(論見頭汗。)

〔許〕有人病傷寒,大便不利,日晡發潮熱,手循衣縫,兩手撮空,直視喘急,更數醫矣,見之皆走,此誠惡候,得之者十中九死。仲景雖有症而無法,但云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已經吐下,難以下藥,謾且救之。若大便得通,而脈弦者,庶可治也,與小承氣湯一服而大便利,諸疾漸退,脈且微弦,半月愈。

或問曰:下之而脈弦者生,此何意也?予曰:《金匱玉函》云:循衣妄撮,怵惕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,微者但發熱譫語者,承氣湯主之。予嘗觀錢仲陽《小兒直訣》云:手尋衣領及捻物者,肝熱也。此症在《玉函》列於陽明部,蓋陽明者,胃也,肝有熱,邪淫於胃經,故以承氣瀉之。

且得弦脈,則肝平而胃不受克,此所謂有生之理。讀仲景論不能博通諸醫書以發明其隱奧,吾未之見也。(海藏云:許學士作尋衣撮空是肝熱風淫末疾,此論誠當然,莫若以為肺熱之邪,其人必妄言亂語。《難經》云:肺邪入心為譫語。)

白話文:

[循衣摸牀]

在處理傷寒病症,如果進行了催吐或瀉下治療後,病情仍無好轉,患者連續五到六天甚至超過十天都未能排便,每天下午時段會出現陣發性的高燒,不再畏寒,並且出現精神混亂、幻覺,就像看到鬼一樣。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,發作時患者可能認不出人,會不自覺地摸弄衣服和牀單,感到極度不安,輕微喘息,目光直視前方。如果脈象呈現弦狀,預示生存機會較大;若是脈象澀滯,則預示死亡。對於病情較輕,只有發燒和說胡話的病人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次後即有排便反應,應停止後續的服藥。

對於因火療引發汗腺功能失調的太陽病患者,可能會導致陰陽失衡,身體乾燥,或者長期無法排便,最終導致說胡話,嚴重時可能出現嘔吐,手腳焦躁,不停拉扯衣物和牀單,但只要小便仍能正常排出,就有治療的可能性。(此理論詳見頭汗篇)

許氏曾遇到一位傷寒病患,大便不順,下午時刻出現高燒,手部不自覺地摸弄衣服縫隙,雙手做出抓空動作,目光直視,呼吸急促,多位醫生見狀後皆不敢接手。這種情況確實是危險的徵兆,十個病例中有九個可能死亡。雖然張仲景對此病症有描述,但並未提供具體治療方法,僅提到脈象弦狀的患者有可能存活,脈象澀滯的則預示死亡。由於患者已接受過催吐和瀉下治療,再次用藥需小心。然而,他還是決定冒險治療。如果患者能成功排便,且脈象仍為弦狀,就有可能治癒。他使用了小承氣湯,患者服用一次後便順利排便,病情逐漸好轉,脈象雖微弱但仍保持弦狀,半個月後病情完全康復。

有人問道:經過瀉下治療後,脈象為弦狀的患者為什麼還有存活的機會呢?我答道:《金匱玉函》中記載,患者不自覺地摸弄衣物,感到焦慮不安,輕微喘息,目光直視,脈象為弦狀的可以存活,脈象澀滯的則預示死亡。病情輕微的,只有發燒和說胡話的,可以使用承氣湯治療。我曾閱讀錢仲陽的《小兒直訣》,書中提到手部不自主地抓弄衣物領口或物品,是肝臟熱度過高的表現。這個病症在《玉函》中被列為陽明部,因為陽明部指的是胃部。當肝臟熱度過高,邪氣侵犯胃經,所以使用承氣湯來瀉下。

當脈象為弦狀,表示肝臟功能恢復正常,胃部不會受到侵害,這就是有存活機會的原理。閱讀張仲景的論述,如果不廣泛研究其他醫學文獻來深入理解其深層意義,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其中精髓的。(海藏認為:許學士將尋衣撮空視為肝熱風邪所致,這種論點確實有道理,但更有可能是肺部熱邪所致,患者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。《難經》中記載:肺部邪氣侵入心臟會導致胡言亂語。)

4. 循衣摸床續法

嘗治循衣摸床者數人,皆用大補氣血之劑,惟一人兼瞤振、脈代,遂於補劑中略加桂二分,亦振止脈和而愈。

白話文:

我曾治療過幾個有循衣摸牀行為的病人,我都使用了大補氣血的藥方。其中只有一個病人,併有肌肉抽動與心悸(脈搏跳動不規則)的症狀,因此我在原本補氣血的藥方中,稍微加入了兩分的肉桂,結果病人的肌肉抽動停止了,脈搏也恢復正常,病情就這樣康復了。

5.

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(論見不大便。)服柴胡湯已渴者,屬陽明也,以法治之。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人參湯主之。(渴欲飲水無表證者,太陽症罷轉屬陽明也。下二條意同,皆太陽轉屬陽明,故渴也。

)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傷寒病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王注云:若純在表則惡風無時,今表裡有熱,故時時惡風也。)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脈微,惡寒者,宜白虎加人參湯。

陽明病脈浮緊,口苦腹滿而喘,若下後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白虎加人參湯

石膏(碎,四兩),知母(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粳米(一合),人參(二錢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上白虎加人參五條,治表渴脈洪小便利者。

〔《本》〕有人初病嘔吐,俄為醫者下之,已七八日,而內外發熱。予診之曰:當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或曰:既吐復下,且重虛矣,白虎可用乎?予曰:仲景云: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者,白虎加人參湯正相當也。蓋始吐者熱在胃脘,而脈至今虛大,三投湯而愈。

仲景既云: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,表裡俱熱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又云: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,不可與白虎。又云:脈浮滑,此以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國朝林億校正,謂張仲景於此表裡自瘥矣。予謂不然,大抵白虎能除傷寒中渴,表裡發熱,故前後二症或云表裡俱熱,或云表熱裡寒,皆可服之。

一種脈浮無汗,其表不解,全是麻黃與葛根症,安可行白虎也?林億見所稱表裡不同,便謂之瘥,是亦不思之過也。

太陽發熱,不惡寒而渴者,為溫病。(論見溫病。《活人》葳蕤湯主之。發熱不惡寒者,以表解也,太陽病者,必頭痛身疼表未解也,此表裡兩症皆兼見。)

渴而下利屬少陰,其病但兼欲寐,小便白者,四逆湯。兼咳嘔不得眠,小便不白者,豬苓湯。兼自利純青色水者,大承氣湯。有熱者,白頭翁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

消渴,氣上衝心,心疼,飢不欲食,食則吐蛔,若下之則利不止,若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愈。(論見氣上衝心。)

太陽病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
陽明病,脈浮緊,口苦腹滿,發熱汗出不惡寒,若下後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
五苓散方

豬苓(去皮,二兩),澤瀉(一兩),白朮(三兩),茯苓(去皮,二兩),桂枝(去皮,半兩),

上㕮咀為散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。(海藏云:五苓散當服而不服之,谷消水去形亡,必就陽明燥火,戊胃發黃,故有調胃承氣症。不當服而服之,是為犯本,小便強利,津液重亡而成血症,輕則桃仁承氣湯,重則抵當湯主之。)

豬苓湯方

豬苓(去皮),茯苓,阿膠,澤瀉,滑石(各半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日三。

渴而頭汗,小便不利,兼脅滿,往來寒熱者,柴胡桂枝幹薑湯。兼發黃者,茵陳蒿湯。(論見頭汗。)

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,咳嗽而渴者,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根湯。(論見咳。)

夏月汗出,惡寒身熱,足冷而渴者,為中暑,白虎加人參湯及酒黃連主之。(方見中暑。惡寒身熱者,症似表也,足冷者不可表。)

發熱惡寒,腹滿汗出,小便利而渴者,為肝乘脾,刺期門。(論見腹滿。)表解不惡寒而渴者,宜白虎湯。(方論見前陽明。)

渴而脅滿,及往來寒熱,其症未經汗者,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。若汗下後者,柴胡桂枝幹薑湯。(詳見脅痛並往來寒熱。)

渴而心下硬痛,日晡潮熱,不大便者,為結胸,宜大陷胸湯。若但硬不痛者,為痞,與瀉心湯。不解反渴,而小便不利者,宜五苓散。(詳見結胸痞氣二門。)

病在陽明應汗之,反以冷水噀之灌之,其熱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瘥,與五苓湯。(論見結胸。)

文蛤散方

文蛤(一兩。即海蛤粉也。河間、丹溪多用之,大能治痰)

上一味,為散,沸湯調服方寸匕。

渴欲飲水,而不能飲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。(論見濕痹。)

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症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

渴欲飲水,若太陽發汗後大汗出,煩躁不得眠者,及厥陰病氣起衝心,心疼吐蛔者,少少與之愈。(論見前條及氣上衝。)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,而渴欲飲水,不能多,不當與之,何者?以腹中熱尚少,不能消之,更與水作病也。至七八日,大渴欲飲水者,猶當依症與之,與之常令不足,勿極意也,言能飲一斗,與五升。若飲而腹滿,小便不利,若喘若噦,不可與之。

忽然大汗出,是為自愈也。(《活人》云:凡病非大渴,不可飲水,若小渴咽乾者,少少咽潤之,令其胃中和乃佳。)

凡得病反能飲水,此欲愈也。但聞病飲水自愈,小渴者亦強與之,飲因成其禍,不可復救。(《活人》云:強飲水致飲停心下滿結喘者,當以五苓散或陷胸湯主之。)下痢脈弱,脈數而渴者自愈。(論見下利。)渴而發熱,其脈不弦緊而浮弱者,汗出愈。(論見譫語。)

陽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,以汗多胃中燥,與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

上《活人》云:切戒太陽症無汗而渴者,不可與白虎湯;陽明症汗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。然太陽渴終不可與白虎耶?太陽症得汗後,脈洪大而渴者,方可與之也;陽明渴終不可與五苓散耶?陽明症小便不利,汗少脈浮而渴者,方可與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