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2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2)
1. 胃實續法
〔《集》〕傷寒大便不通:期門(一雲章門),照海
〔海〕已寒丸,治陰症服四逆,數日不大便,躁渴者。(方見躁條。)
白話文:
在《集》中,對於傷寒導致的大便不通,推薦使用期門穴(又稱為章門)和照海穴進行治療。
對於已經出現寒象的病症,可以使用已寒丸進行治療。如果患者在服用四逆湯數天後仍然沒有大便,並且伴有焦躁口渴的情況,同樣適合使用已寒丸。具體使用方法請參照焦躁條目中的說明。
2. 自汗
〔成〕自汗者,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也。
問曰:陽明外症云何?答曰:身熱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問曰:病有得之一日,不發熱而惡寒,何也?答曰:雖得之一日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問曰: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:陽明居中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傷寒轉屬陽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〔《本》〕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汗出身熱不惡寒,便譫語者,宜承氣湯。(論見譫語。)
陽明病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自汗是指不因為發散而自然出汗。
有人問:「陽明外症是什麼?」回答說:「身體發熱,自然出汗,不畏寒,反而怕熱。」又問:「有些人得病一天,不發熱卻畏寒,這是為什麼?」回答說:「雖然才得病一天,但畏寒很快就會停止,接著就會自然出汗並怕熱。」又問:「為什麼畏寒會自行停止?」回答說:「陽明經位於中土,萬物歸之,沒有地方可以傳遞,所以雖然一開始畏寒,但兩天後就會自行停止,這就是陽明病。傷寒轉屬陽明時,病人會微微出汗。」
太陽病初發時,發汗,汗出不透,這是因為轉屬陽明。汗出、身體發熱又不畏寒,並且神志不清的,應該服用承氣湯。
陽明病發熱、出汗多的,應該立即瀉下,服用大承氣湯。
〔許〕有人患傷寒,目痛,鼻乾,不得臥,大便不通,尺寸脈俱大,已數日。一夕汗出,予謂速以大柴胡湯下之,醫駭曰:陽明自汗,津液已涸,法當用蜜煎,何苦須用下藥。予謂曰:子雖知蜜煎為穩當,還用大柴胡湯,此仲景不傳之妙,公安能知之。予力爭,竟投大柴胡湯二帖,愈。
仲景論陽明之病,多汗者,急下之。人多謂已是自汗,若又下之,豈不表里俱虛。又如論少陰雲,少陰病一二日,口乾燥者,急下之。人多謂病發於陰,得之日淺,但見乾燥,若更下之,豈不陰氣愈甚。舉此二端,則其可疑者不可勝數,此仲景之書,世人罕能讀也。予謂仲景稱急下之者,亦猶急當救表急當救里之說。
白話文:
有人得了傷寒,眼睛痛、鼻子乾、睡不着、便秘,脈搏又快又強,已經好幾天了。有一天晚上,病人突然出汗,我立刻建議用大柴胡湯瀉下,醫生嚇了一跳,說:「陽明經出汗,津液已經耗盡,應該用蜂蜜煎藥,為什麼要瀉藥呢?」我回答:「你雖然知道蜂蜜煎藥比較穩妥,但還是要用大柴胡湯,這是仲景書中不曾明說的妙法,你怎麼會知道呢?」我堅持己見,最後還是給病人服用了兩帖大柴胡湯,病就好了。
仲景在論述陽明經病症時,提到出汗多的,要趕快瀉下。很多人認為病人已經是自汗,如果再瀉下,豈不是表裡俱虛?同樣,在論述少陰經病症時,也提到少陰經病發一二天,口乾燥的,要趕快瀉下。很多人認為病發於陰,病程才剛開始,只看到口乾燥,如果再瀉下,豈不是陰氣更加虛弱?像這樣可以質疑的地方還有很多,仲景的著作,世人很少能真正讀懂。我認為仲景說要「急下」,其實和「急救表」、「急救里」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凡稱急者有三變。謂才覺汗未至津液乾燥,便速下之,則為徑捷,免致用蜜煎也。若胸中識得了了,自無可疑,若未能了,誤用之,反不若蜜煎之為穩也。
陽明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,則心憒憒,反譫語。若加燒針,必怵惕,躁不得眠。若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急症有三种变化。如果刚感觉到出汗还没到,津液就干燥了,马上就泻下,就是快速有效,免得用蜂蜜煎服。如果胸中明白了,就不会有疑问,如果还不明确,误用的话,反而不如用蜂蜜煎服稳妥。
阳明经脉浮而紧,咽干口苦,腹部饱满还喘,发热出汗,不恶寒反恶热,身体沉重。如果发汗,就会心神恍惚,反而说胡话。如果用火针,必会惊恐不安,躁动难眠。如果泻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心中烦闷,舌头上苔厚的,用栀子豉汤治疗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口干舌燥的,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。如果脉浮发热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用猪苓汤治疗。
(注云:脈浮發熱口苦者,邪在表;脈緊自汗腹瞞不惡寒者,邪在裡,此表裡俱有邪宜和解。)
陽明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,其人骨節疼,翕翕如有熱狀,奄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,此水不勝穀氣,與汗共並,脈緊則愈。
陽明病,若中寒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,必大便初硬後溏,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穀不別故也。
太陽病,發熱汗出,不惡寒者,為柔痓。(論見痓。)太陽病,吐後汗出,不惡寒,發熱,關上脈細數,曰小逆。(論見發熱。)
汗出身熱不惡寒,里症,前條陽明病是也。汗出身熱惡風寒者,宜桂枝。(論見發熱。)兼項強痛者,桂枝加葛根湯。(論見項強。)兼骨節煩疼,不得屈伸,小便不利者,甘草附子湯。(論見風濕身熱條。)若發汗後遂漏不止,惡風者,桂枝附子湯。(論見後條。)若夏月中暑,自汗,身熱惡寒,脈微弱,口渴足冷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方論見中者。)
白話文:
脈象浮而發熱、口苦,表示邪氣在表;脈象緊而自汗、腹脹不惡寒,表示邪氣在裡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表裡俱有邪氣,應當採取和解的方法治療。
陽明病症狀包括想吃東西但小便不順暢,大便卻正常,患者骨節疼痛、身體發熱、突然發狂,之後大量出汗而病情好轉。這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以消化食物,與汗液一起排出,導致脈象緊,病情才會慢慢好轉。
陽明病患者如果因為受寒而不想吃東西,小便不順暢,手腳大量出汗,這種情況容易發展成痼瘕(慢性病),通常會出現大便先硬後軟的現象。原因是胃寒導致水分和食物無法正常分離。
太陽病患者發熱出汗,但不畏寒,稱為柔痓。如果太陽病患者嘔吐後出汗,不畏寒,發熱,關脈細數,稱為小逆。
汗出、發熱而不畏寒,屬於裡症,跟前面提到的陽明病一樣。汗出、發熱並且畏風寒,則應該用桂枝治療。如果患者還伴隨項強疼痛,則應該使用桂枝加葛根湯。如果患者還伴隨骨節疼痛、難以彎曲伸展、小便不順暢,則應該使用甘草附子湯。如果患者發汗後汗液持續流出,並且畏風寒,則應該使用桂枝附子湯。如果患者在夏季中暑,出現自汗、發熱畏寒、脈象微弱、口渴足冷的症狀,則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汗出心下痞滿有二症:其痞按之濡軟不痛而惡寒者,宜附子瀉心湯;其痞按之硬,引脅痛,而身體不惡寒者,宜十棗湯。(方論見痞條。)
太陽病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桂枝加附子湯
附子(制,一個),桂枝(去皮,二兩),生薑(一兩半),甘草(炙,一兩),大棗(六枚)
白話文:
患上傷寒,出汗並且感到口渴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不出汗,則可以用茯苓甘草湯治療。
出汗後,胸口感到脹滿,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按壓胸口時感到柔軟不痛,而且怕冷,可以用附子瀉心湯治療;另一種是按壓胸口時感到硬,牽引到肋骨疼痛,身體卻不畏寒,可以用十棗湯治療。
患上太陽病後,出汗不止,而且怕風、小便困難、四肢僵硬、難以彎曲伸展,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
桂枝加附子湯的藥方如下:
附子(炮製,一個),桂枝(去皮,二兩),生薑(一兩半),甘草(炙烤,一兩),大棗(六枚)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〔許〕有一人得太陽症,因發汗,汗不止,惡風,小便澀,足攣而不伸。予診其脈浮而大,浮為風,大為虛。予曰:在仲景方中有兩症,大同而小異。一則小便難,一則小便數,用藥少瘥,即有千里之失。仲景第七症云:太陽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。
第十六症云: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以桂枝湯攻表,此誤也,得之便數,咽中干,煩躁吐逆。一則漏風小便難,一則自汗小便數,或惡風,或惡寒,病各不同也。予用第七症桂枝加附子湯,三啜而汗止,佐以甘草芍藥湯,足便得伸。
白話文:
藥方上寫著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溫熱飲用。
醫生遇到一位得了太陽病的病人,因為發汗過多,汗流不止,還怕風,小便不順暢,腳抽筋伸不直。醫生診脈發現脈搏浮大,浮代表風邪,大代表虛弱。醫生說,張仲景的醫書中有兩個症狀非常相似,但略有不同。一個是小便難,另一個是小便頻繁,用藥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。仲景第七症說,太陽病發汗後,汗液不斷流出,病人怕風,小便不順暢,四肢稍微僵硬,難以屈伸,要用桂枝加附子湯。
第十六症說,傷寒病人脈搏浮,自汗出,小便頻繁,心煩,稍微怕冷,腳抽筋,如果用桂枝湯攻表治療,就是錯誤的,因為這樣會導致小便頻繁,咽喉乾燥,煩躁嘔吐。一個是漏風小便不順暢,另一個是自汗小便頻繁,或者怕風,或者怕冷,疾病表現不同。醫生採用第七症的桂枝加附子湯,病人喝了三口,汗就止住了,再配合甘草芍藥湯,腳也就能伸直了。
二陽並病,太陽病發汗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,其人面赤,躁煩短氣,不知痛處,但坐更發汗則愈。(論見面赤。)
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浮汗出,身重多眠,宜葳蕤湯。(論見風溫。)
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之。(論見不得眠。)
動氣在左,發汗則頭眩汗不止,筋惕肉瞤,此為逆,難治。(治法見後續條。)
汗下後,汗出而喘者,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下後利不止,脈促,喘而汗出者,葛根黃芩黃連湯。(論俱見喘。)
白話文:
當兩種陽性疾病同時發作時,如果太陽病發汗不徹底,就會轉移到陽明經,接著會微微出汗,不再怕冷。病人臉色發紅,焦躁煩悶,呼吸急促,感覺不到疼痛,只是坐著就會出汗,汗出後就痊癒了。(見「論見面赤」)
發汗之後,身體灼熱的,稱為風溫病。風溫病的症狀是脈浮、出汗、身體沉重、嗜睡,應該服用葳蕤湯。(見「論見風溫」)
發汗之後,大量出汗,胃中乾燥,煩躁不安、睡不著,想要喝水,就要少量給他喝。(見「論見不得眠」)
如果氣逆在左側,發汗後頭昏眼花、汗出不止、筋惕肉瞤,這屬於氣逆,難以治療。(治療方法見後續條文)
汗出之後,出汗並且喘不過氣,要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汗出之後,腹瀉不止,脈搏急促,喘不過氣並且出汗,要服用葛根黃芩黃連湯。(見「論俱見喘」)
汗出下利,熱不去,厥逆惡寒者,四逆湯。
下利清穀者,通脈四逆湯。(論俱見下利。)汗出下利有微熱者,其脈數自愈,脈緊未愈。(論見下利。)六七日後發熱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死。(論見下利。)
脈緊反汗出,而咽痛吐利者,少陰病亡陽。吐利汗出,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。吐利止,汗出而厥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。(方論並見吐利。)
脈陽微而汗出者,為自和也,汗出多者為太過。陽明汗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。脈浮自汗,若小便數,腳攣急者,不可與桂枝湯。
白話文:
出汗並且腹瀉,發燒卻退不下去,手足厥逆怕冷的,用四逆湯。
腹瀉排出清谷的,用通脈四逆湯。出汗腹瀉但伴有輕微發熱的,如果脈象數而自己恢復,脈象緊則未痊癒。六七天后發燒並腹瀉,患者不停出汗的,會死亡。
脈象緊而反而出汗,同時咽喉疼痛並腹瀉的,是少陰病亡陽。嘔吐腹瀉並且出汗,手足厥冷,脈象微弱快要消失的,用四逆湯。嘔吐腹瀉停止,出汗並且厥逆,脈象微弱快要消失的,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。
脈象陽氣微弱卻出汗的,屬於自身調節,出汗過多的話就是過度了。陽明經出汗過多並且口渴的,不能服用豬苓湯。脈象浮而自汗,同時小便頻繁,腳部攣縮疼痛的,不能服用桂枝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