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8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8)
1. 體痛續法
〔垣〕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者,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藁本、蒼朮治之。如病去勿再服,以諸風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。
〔海〕神術湯,治風濕惡寒,脈緊無汗。白朮湯,治風濕惡風,脈緩有汗。(俱見續傷寒發熱條。)
上二術湯,治風濕,又當隨症加減。其詳並見痓條,及白朮、神術二湯後。
〔《活》〕,杏仁湯,療風濕身體疼痛,惡風微腫。
桂枝(二兩),麻黃(去節,湯泡,干),芍藥,天門冬(去心。各一兩),生薑(兩半),杏仁(二十五枚,去皮尖,炒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〔垣〕,麻黃復煎湯,治陰室中汗出懶語,四肢困倦乏力,走疰疼痛。乃下焦伏火不得伸,浮而躁熱,汗出,一身疼痛,蓋風濕相搏也。以麻黃髮汗,漸漸發之。在經者,亦宜發汗。況值季春之月,脈緩而遲,尤宜發之,令風濕去而陽氣升,困倦乃退,血氣俱得生旺也。
麻黃(去節,用水五盞,先煎令沸去沫渣,再煎至三盞,方入下藥),黃耆(各二錢),白朮,人參,柴胡根,防風,生地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,羌活,黃柏(各一錢),杏仁(三個,去皮尖)
上㕮咀,作一服,入麻黃湯,煎至一盞,臨臥服,勿飽服。
當歸拈痛湯,治濕熱為病,身體疼痛。(方見諸痹門一身盡痛條。)
白話文:
['垣'] 風濕相互影響,導致全身都感到疼痛的情況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再添加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藁本、蒼朮來治療。但病情改善後就不要再服用,因為過多的風藥會損耗人體的元氣,反而可能加重病情。
['海'] 神術湯能治療因風濕引起的惡寒,脈象緊且無汗。白朮湯則適用於風濕惡風,脈象緩和且有汗的情況。(以上兩種湯的詳細資訊可參考續傷寒發熱條目。)
上述兩種湯劑用於治療風濕時,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增減調整。詳細情況請參閱痓條目以及白朮、神術兩湯的說明。
['《活》'] 杏仁湯可以治療因風濕引起身體疼痛,畏風輕微浮腫的情況。
藥方包括:桂枝(二兩)、麻黃(去節,用湯泡過,晾乾,二兩)、芍藥(一兩)、天門冬(去心,一兩)、生薑(兩半)、杏仁(二十五枚,去皮尖,炒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'垣'] 麻黃復煎湯,適用於房間陰暗,出汗多,說話乏力,四肢疲憊無力,移動時劇烈疼痛的情況。這是由於下焦的火氣無法釋放,上浮造成燥熱,出汗,全身疼痛,這是風濕相互影響的結果。使用麻黃發汗,逐漸地使其發汗。如果風濕在經絡中,也應發汗。特別是季春月份,脈象緩慢且遲鈍,更應該發汗,讓風濕離開,陽氣上升,疲憊就會消退,血氣都能得到滋養。
藥方包括:麻黃(去節,用水五盞,先煎至沸騰去除泡沫渣滓,再煎至剩三盞,然後加入其他藥材)、黃耆(各二錢)、白朮、人參、柴胡根、防風、生地(各五分)、甘草(三分)、羌活、黃柏(各一錢)、杏仁(三個,去皮尖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做成一服,加入麻黃湯,煎至剩一盞,睡前服用,避免飯後立即服用。
當歸拈痛湯,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身體疼痛。(藥方詳情可見諸痹門全身疼痛條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