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5)
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5)
1. 用藥宜禁
治病必求其本。蓋李人以雜劇為戲,勞神損氣,而其中痛,因時暑熱渴飲涼茶,脾胃氣弱,不能運化而作痞滿,以藥下之,是重困也。加以不慎,又損其陽,虛而復傷,傷而復下,陰爭於內,陽擾於外,魄汗未藏,四逆內起,仲景所謂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,如是則非失約量之過而何?故《內經》戒云:上工平氣,中工亂脈,下工絕氣。不可不慎也。
脫營忌瀉,疏五過論云:常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鎮陽一士人,軀幹魁梧,而意氣豪雄,喜交遊而有四方之志,年逾三旬,已入仕至五品,出入從騎塞途,姬侍滿前,飲食起居,無不如意。不三年,以事罷去。心思鬱結,憂慮不已,以致飲食無味,精神日減,肌膚漸至瘦弱。
無如之何,遂耽嗜於酒,久而中滿。始求醫,醫不審得病之情,;輒以丸藥五粒,溫水送,下二十餘行。時值初秋,暑熱猶盛,因而煩渴,飲冷過多,遂成腸鳴腹痛而為痢疾,有如魚腦,以至困篤。命予治之,診其脈乍大乍小,其症反覆悶亂,兀兀欲吐,嘆息不絕。予料曰:此病難治。
啟玄子云:神屈故也。以其貴之尊榮,賤之屈辱,心懷慕戀,志結憂惶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血脈虛減,名曰脫營。或曰:願聞其理,《黃帝針經》有曰:宗氣之道,內谷為主,谷入於胃,乃傳入於脈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行於經隧,周而復始,常營無已,是為天地之紀。
故氣始從手太陰起,注於陽明,傳流而終於足厥陰,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於是復注手太陰,此營氣之所行也。故晝夜氣行五十營,漏水下百刻,凡一萬三千五百息。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,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。今病者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阻,暴喜傷陽,暴怒傷陰,喜怒不能自節。
蓋心為君主,神明出焉,肺為輔相,主行營衛,制節由之。主貪人慾,天理不明,則十二官相使各失所司,使道閉塞而不通,由是則經營之氣脫去,不能灌溉周身,百脈失其天度,形乃大傷,以此養生則殃,何疑之有。
瀉火傷胃,經歷晉才卿膏粱而飲,至春病衄。醫曰:諸見血為熱,以清涼飲子投之即止。越數日,其疾復作。醫又曰:藥不勝病故也。遂投黃連解毒湯。既而或止,止而復作。易醫數四,皆用苦寒之劑,俱欲勝其熱,然終不愈。而飲食起居,浸不及初,肌寒而時躁,言語無聲,口氣臭穢,如冷風然,其衄之餘波則未絕也。
或曰:諸見血者熱,衄熱也,熱而寒之理也,今不惟不愈,而反害之,何哉?予言:《內經》曰:五臟以平為期。又云:下工絕氣,不可不慎也。彼惟知見血為熱,而以苦寒攻之,抑不知苦寒能瀉脾胃。夫脾胃土也,乃人身之所以為本者也,今火為病而瀉其土,火固未嘗除,而土已病矣。
白話文:
用藥宜禁
治病必須找出病根。有些人沉迷戲劇,耗神傷氣,加上盛夏酷暑,貪飲涼茶,脾胃虛弱,無法運化食物,導致痞滿,用藥攻下,反而加重病情,損傷陽氣,虛弱更甚,一再瀉下,陰氣內爭,陽氣外擾,汗液外泄,四逆內生,正如張仲景所說:「一逆尚可延日,再逆則促其壽命」,如此豈非用藥失度所致?所以《內經》告誡:「上工調和氣機,中工治亂脈,下工傷氣」,不可不慎。
脫營忌瀉,《疏五過論》說:常貴後賤,即使沒有外邪入侵,病也可能由內生,稱為脫營。一位地位顯赫的官員,體格魁梧,氣概豪邁,喜歡交際,胸懷大志,三十多歲就做到五品官,出入騎馬,僕從環繞,生活無憂無慮。不到三年,因事罷官,心中鬱結,憂慮重重,飲食無味,精神萎靡,身體消瘦。
無奈之下,他嗜酒成性,久而久之,腹部脹滿。最初求醫,醫生不了解病情,就用丸藥五粒,溫水送服,瀉下二十多行。當時初秋,暑氣未消,他因此煩渴,又多喝冷飲,於是腸鳴腹痛,患上痢疾,病情危重。他請我診治,脈象時大時小,症狀反覆,噁心欲吐,唉聲嘆氣。我預料此病難治。
《啟玄子》說:這是由於精神萎靡所致。因為他從尊貴轉為低賤,心中眷戀,憂慮恐懼,即使沒有外邪入侵,病也由內生,血脈虛弱,稱為脫營。《黃帝針經》說:宗氣以胃中之氣為主,食物進入胃中,傳輸到脈管,遍佈全身,精氣充盈者,運行於經絡,循環往復,永不停息,這是天地運行之理。
所以氣從手太陰經開始,流注於陽明經,再傳流到足厥陰經,循行腹部,進入缺盆,下注於肺中,然後再回流到手太陰經,這是營氣的運行路線。晝夜營氣運行五十條經絡,每刻下泄一點,總共一萬三千五百個呼吸。所謂交通,就是同時運行,所以五十條經絡運行完畢,就能達到天年。現在病人先樂後苦,都是傷了精氣,精氣耗竭,形體受損,暴喜傷陽,暴怒傷陰,不能節制喜怒。
因為心主神明,肺主行營衛,調節氣血,如果貪圖享樂,不遵守天理,十二臟腑就會失去其職能,經絡阻塞不通,營氣就會脫失,不能滋養全身,百脈失去正常的運行,身體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害,這樣養生就會招致禍患,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
瀉火傷胃,一位晉朝官員,喜好美食美酒,春天患了鼻出血。醫生說:凡是出血都是熱證,用清涼的藥物治療,很快就止住了。過了幾天,病情又發作了。醫生又說:藥力不足,於是用了黃連解毒湯。雖然暫時止住了,但又再次發作。換了幾個醫生,都用苦寒的藥物,想清除體內的熱,但始終沒有治癒,而且他的飲食起居,越來越不如從前,手腳冰冷,又時常煩躁,說話聲音低微,口氣臭穢,像冷風一樣,鼻出血的後遺症也沒有消除。
有人說:凡是出血都是熱證,鼻出血是熱證,用寒涼的藥物治療是對的,但為什麼不僅沒治癒,反而加重病情呢?我說:《內經》說:五臟以平和為貴。又說:下工傷氣,不可不慎。他只知道出血是熱證,就用苦寒的藥物攻治,卻不知道苦寒的藥物會傷脾胃。脾胃屬土,是人體的根本,現在用寒涼之物去瀉脾胃之土,熱證還沒除掉,脾胃已經受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