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7)

1. 頭痛續法

〔丹〕一丈夫因浴冷水,發熱頭痛,脈緊,此有寒濕也,宜溫藥汗之。

蒼朮,麻黃,乾葛(各錢半),甘草(炙些),陳皮,川芎(各二錢),

分二帖服,得汗後知病退,又與下補藥。

芍藥(半兩),陳皮,半夏(各三錢),白朮,蒼朮,人參,木通(各二錢),甘草(五分),

分四帖,姜水煎服。

一婦人頭痛發熱而渴。

白朮(半兩),陳皮,川芎(各三錢),乾葛(二錢),木通(錢半),甘草(炙些)

上分四帖,水煎溫服。

〔《活》〕若已發汗,或未發汗,頭痛如破者,用連須蔥白湯。

連須蔥白湯方

蔥白(連須,切,半升),生薑(二兩),

上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二次溫服。再不止者,宜服後方。

葛根蔥白湯方

葛根,芍藥,知母(各半兩),蔥白,川芎,生薑(各一兩),

上以水三升,煎至一升,熱服。

若非次頭疼,胸中滿,及發寒熱,脈緊而不大者,即是膈上有涎,宜用瓜蒂末一錢,暖水調下,吐涎立愈。

〔云〕傷寒汗下後,頭痛起目眩者,宜,獨活湯,。

防風,獨活,旋覆花,當歸(各七錢)

上㕮咀,姜水同煎服。

傷寒熱病後,頭痛不止者,用,石膏川芎湯,。

石膏,川芎(各一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
〔海〕太陽頭痛,有汗桂枝湯,無汗麻黃湯。陽明頭痛,白虎湯。少陽頭痛,小柴胡湯。太陰頭痛,脈浮桂枝湯,脈沉理中湯。少陰頭痛,小柴胡湯。厥陰頭痛,外傷本經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嘔而微吐苦水者,吳茱萸湯。

〔垣〕太陰頭痛者,必有痰也,少陰頭痛者,足寒而氣逆也。蓋太陰少陰二經,雖不至頭,然痰與氣逆壅於膈中,則頭上氣不得暢降而為痛也。

〔云〕如脈浮而頭痛,過在手足太陽,刺完骨、京骨。如脈浮而長,過在手足陽明,刺合谷、衝陽。如脈浮而弦,過在手足少陽,刺陽池、丘墟、風府、風池,此刺頭痛之法也。

〔《集》〕傷寒頭痛,刺合谷、攢竹。

白話文:

【頭痛治療延續】

一位男子因沐浴冷水後出現發燒和頭痛,脈象緊繃,顯示他體內有寒濕。適合使用溫性藥物來發汗。

使用藥方:蒼朮、麻黃、乾葛各1.5錢,甘草(微烤)、陳皮、川芎各2錢,分成兩帖服用。出汗後,如果病情有好轉,可再給予滋補藥物。

補藥成分:芍藥半兩,陳皮、半夏各3錢,白朮、蒼朮、人參、木通各2錢,甘草5分,分成四帖,用薑水煎煮服用。

另一名婦女頭痛且發燒口渴。

使用藥方:白朮半兩,陳皮、川芎各3錢,乾葛2錢,木通1.5錢,甘草(微烤)。分成四帖,用水煎煮溫服。

如果已經發汗或未發汗,但頭痛如裂,可以使用連須蔥白湯。

連須蔥白湯配方:蔥白(連帶根鬚,切片)半升,生薑二兩,用水二升煮至一升,分成兩次溫服。如果仍止不住,應服用下方。

葛根蔥白湯配方:葛根、芍藥、知母各半兩,蔥白、川芎、生薑各一兩,用水三升煎至一升,趁熱服用。

若頭痛不是上述情況,胸部感到悶脹,並伴有發冷發熱,脈象緊但不大,這可能是膈上有痰涎,可用瓜蒂粉一錢,用溫水送服,吐出痰涎後症狀即會緩解。

若感冒發燒後,頭痛並伴隨眼睛眩暈,適合使用獨活湯。

獨活湯配方:防風、獨活、旋覆花、當歸各7錢,研磨後,薑水煎煮服用。

感冒發燒後,頭痛持續不止,可用石膏川芎湯。

石膏川芎湯配方:石膏、川芎各一兩,研磨後,每次服用5錢,用水煎煮服用。

根據太陽經的頭痛,若有汗,適用桂枝湯;無汗,則用麻黃湯。陽明經的頭痛,適用白虎湯。少陽經的頭痛,適用小柴胡湯。太陰經的頭痛,脈象浮動時,用桂枝湯;脈象沉潛時,用理中湯。少陰經的頭痛,適用小柴胡湯。厥陰經的頭痛,若是外感本經,適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若嘔吐且口中苦澀,適用吳茱萸湯。

對於太陰經的頭痛,通常是由於有痰;少陰經的頭痛,通常是腳部冰冷且氣血逆流。太陰經和少陰經雖不到達頭部,但是痰和逆氣堵塞在膈膜中,導致頭部氣血無法順利下降而引發頭痛。

如果脈象浮動且頭痛,問題可能出在手足太陽經,可針刺完骨、京骨。如果脈象浮動且長,問題可能出在手足陽明經,可針刺合谷、衝陽。如果脈象浮動且弦,問題可能出在手足少陽經,可針刺陽池、丘墟、風府、風池,這是針刺治療頭痛的方法。

對於感冒引起的頭痛,可針刺合谷、攢竹。

2. 項強

發熱惡風項強者,屬太陽。(方論見發熱太陽病條。)項強脅下滿,苦身熱惡風,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湯。若下後不能食,身黃,小便難者,與柴胡湯必反重。(方論俱見脅痛。)
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時如結胸,心下痞鞭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、肝俞,慎勿發汗,如發汗則譫語,脈弦,五六日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
太陽與少陽並病,心下硬,頭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,慎勿下之,宜服桂枝湯。或下之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無汗,心下滿,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(注云:心下滿痛,小便利者,成結胸,小便不利,為停飲,故加苓、術以行之。)
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

芍藥,生薑,茯苓,白朮(各兩半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六枚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小便利即愈。

結胸,亦項強如柔痓狀者,大陷胸丸主之。

項強卒口噤,背反張為痓。(方論見痓。)

白話文:

[頸部僵硬]

如果出現發燒怕風且頸部僵硬的症狀,這屬於太陽病的範疇。(具體治療方法請參閱發燒太陽病條目。)若頸部僵硬且脅下有飽脹感,身體感覺熱且怕風,手腳溫暖但有口渴現象的人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在服用後無法進食,出現黃疸,小便困難,再服用柴胡湯可能會加重病情。

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問題,頭頸部會有劇烈疼痛,或者感到頭暈,有時像胸膛被壓住,心下有痞塊感,應當針刺大椎穴、第一間肺俞穴、肝俞穴,千萬不要發汗,如果發汗,可能會導致譫語,脈搏緊繃,五六天譫語不停,應當針刺期門穴。

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問題,心下感覺硬,頭頸部僵硬且眩暈,應當針刺大椎穴、肺俞穴,千萬不要瀉下,適合服用桂枝湯。或者已經瀉下,但頭頸部仍然疼痛,持續發熱不出汗,心下有飽脹感,輕微疼痛,小便不順暢,應該服用去掉桂枝,加入茯苓和白朮的桂枝湯。(註:心下飽脹且疼痛,小便通暢的人,可能已經形成結胸,小便不通暢,是因為體內有滯留的水分,因此加入茯苓和白朮來促進排尿。)

去掉桂枝,加入茯苓和白朮的桂枝湯配方

芍藥,生薑,茯苓,白朮(各1.5兩),甘草(1兩),大棗(6個),

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溫服,小便通暢後即可痊癒。

結胸,也有可能表現為頸部僵硬,類似於柔軟的痙攣狀,這種情況可用大陷胸丸來治療。

突然口閉不開,背部反向弓起,這就是痙攣。(具體治療方法請參閱痙攣條目。)

3. 身體痛

發熱惡寒,身體痛者,屬太陽病,麻黃湯、大青龍湯是也。若兼心下支結者,柴胡桂枝湯。若兼下利清穀腹脹者,先以四逆溫里,後以桂枝發表。(方論見發熱太陽病條。)若尺脈遲者,血少,榮氣不足,《活人》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血,俟尺脈回,卻用柴胡等湯和解之。身體疼痛,脈沉,發熱頭痛不瘥者,四逆湯。

(方論見發熱。)若少陰但欲寐,手足寒者,附子湯。(方論見但欲寐。)發汗後,身體痛,脈沉遲者,,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,主之。

桂枝,人參(各兩半),芍藥,生薑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六枚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身體痛下利。(方論見下利條。)身體痛,吐利,為霍亂。(方論見吐利條。)身體痛,手足寒,若脈沉,但欲寐者,附子湯。(方論見但欲寐。)若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自利惡寒者,四逆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若夏月中暑,脈虛而渴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(方論見中暑。)身痛如被杖,面目青,咽痛者,為陰毒,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。(方論見陰毒。)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(《活人》「脈沉細」作「沉緩」。)濕家之為病,身盡痛,發熱而煩,身黃如熏,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,慎不可以大劑攻之。

麻黃加朮湯方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十個,去皮尖),白朮(四兩),

上㕮咀,先以水煮麻黃,去沫,入諸藥煎,溫服,覆取微汗。

濕家病身上疼痛,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,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納藥鼻中則愈。(納鼻藥方見發熱。)濕家其人但欲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,若下早則噦,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,則口煩躁也。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,若下利不止者亦死。

上濕痹,《活人書》為中濕,脈沉細為沉緩,小便自利者,朮附湯。小便不利者,甘草附子湯、五苓散,而不及麻黃加朮湯,並納鼻藥。蓋麻黃、納鼻,皆是表藥,而非脈沉緩之劑故也。

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掣痛,不能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,主之。

甘草,白朮(各一兩),桂枝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),

上㕮咀,水煎溫服,作四劑。(《活人》云:身腫者加防風一兩,悸氣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一兩半。)
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疼體煩,不能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

桂枝附子湯方

桂枝(一兩二錢),附子(一枚,炮),甘草(六錢,炙),大棗(四枚),生薑(切,一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白朮附子湯方

白朮(三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兩半),大棗(六枚)

上㕮咀,水三升,煮一升,分三服,溫服。一服覺身癢,半日許再服,三服都盡,其人如冒狀,勿怪,即是朮附並走皮中,逐水氣未得除故耳。

病者一身盡疼,發熱,日晡而劇者,多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後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也,可與麻黃杏仁薏苡湯。

麻黃杏仁薏苡湯方

薏苡仁,麻黃(各半兩。去節,湯泡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十枚,去皮尖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煎溫服。有微汗者避風。

風濕身重,脈浮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。(方見身重。)

問曰:風濕相搏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,值天陰雨不止,醫云此可發汗,汗之病仍不愈者,何也。答曰: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發其汗,但微微自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

白話文:

[身體痛]

如果出現發燒怕冷,全身痠痛的情況,這屬於太陽病的範疇,可用麻黃湯或大青龍湯治療。若同時伴有胸口憋悶,可考慮使用柴胡桂枝湯。若是併有腹瀉、大便清稀、腹部脹滿的症狀,應先以四逆湯溫暖脾胃,之後再用桂枝湯發汗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發熱太陽病條。)如果尺脈跳動緩慢,可能是血液量不足,營養供應不佳,《活人》一書推薦先以黃耆建中湯滋補血液,待尺脈恢復正常後,再使用柴胡等湯進行調和。全身疼痛,脈象沉,發燒頭痛不見好轉的,可用四逆湯。

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發熱條目。)如果少陰病患者只想睡覺,手腳冰冷,適用附子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但欲寐條目。)發汗後,身體依然疼痛,脈象沉且緩慢的,可用桂枝加芍葯生薑人參新加湯來治療。

桂枝、人參(各兩半),芍葯、生薑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六枚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全身疼痛並伴有腹瀉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下利條目。)全身疼痛,嘔吐或腹瀉,這是霍亂的症狀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吐利條目。)全身疼痛,手腳冰冷,脈象沉,只想睡覺的,可用附子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但欲寐條目。)若大量出汗後,熱度仍不退,感到內心緊張,自發腹瀉怕冷的,適用四逆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下利條目。)夏季中暑,脈象虛弱並且口渴的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中暑條目。)全身疼痛像被打過一樣,臉色蒼白,喉嚨痛的,是陰毒的表現,可用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陰毒條目。)

太陽病患者,關節疼痛且煩躁,脈象沉細,這種情況稱為濕痹。濕痹的特徵是小便不暢,大便反而通暢,治療時應著重於改善小便問題。(《活人》書中將脈象描述為“沉細”改為“沉緩”。)濕氣引起疾病的特徵是全身疼痛,發燒且煩躁,皮膚呈燻黃色,可以使用麻黃加朮湯來發汗,但應謹慎,不可過度使用。

麻黃加朮湯方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十個,去皮尖),白朮(四兩),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先用水煮麻黃,去掉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,溫服後覆蓋被褥以促進微汗。

濕氣引起的疾病,全身疼痛,發燒,臉色黃且呼吸困難,頭痛,鼻塞且感到煩躁,脈象大,能正常飲食,腹部狀況良好,病因在於頭部的寒濕,導致鼻塞,將藥物塞入鼻子中即可改善。(塞鼻藥方請參考發熱條目。)濕氣患者僅希望出汗,背部僵硬,想得到被覆和接近火源的溫暖,如果過早排泄會噁心,胸悶,小便不順,舌頭上有類似胎衣的物質,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部有寒,雖渴望喝水卻無法飲用,會感到口乾燥。若對濕氣患者使用排泄方法,額頭會出汗,輕微喘息,小便順利的話會死亡,如果持續腹瀉不止也會死亡。

對於濕痹,《活人書》將其歸為中濕,脈象描述為沉細而非沉緩,小便自然順暢的,可用朮附湯。小便不順暢的,可用甘草附子湯、五苓散,但未提及麻黃加朮湯以及塞鼻藥物。因為麻黃和塞鼻藥物都是表面藥物,不適合脈象沉緩的患者。

風濕交錯,骨節疼痛且抽痛,無法彎曲伸展,靠近時疼痛加劇,出汗且呼吸短促,小便不順暢,害怕吹風不想脫衣,或身體稍微腫脹的,可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
甘草、白朮(各一兩),桂枝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),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溫服,可分四次服用。(《活人》書中提到:身體腫脹的可加防風一兩,心悸氣短小便不順的可加白茯苓一兩半。)

感冒八九天,風濕交錯,全身疼痛且煩躁,無法翻身,沒有嘔吐或口渴,脈象浮虛且澀的,可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如果患者大便堅硬,小便順暢,則應使用去桂加白朮湯來治療。

桂枝附子湯方

桂枝(一兩二錢),附子(一枚,炮),甘草(六錢,炙),大棗(四枚),生薑(切,一兩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白朮附子湯方

白朮(三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兩半),大棗(六枚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三升煮至一升,分三次服用,溫服。服用一次後感覺皮膚瘙癢,半天左右再服用第二次,三次全部服完後,可能會感到頭暈,不用驚慌,這是白朮和附子在皮膚中運行,正在排除水氣,尚未完全消除的緣故。

患者全身疼痛,發燒,傍晚時病情加重,多是由風濕引起的。這種病症通常是在出汗後受風,或是長期接觸寒冷導致的,可用麻黃杏仁薏苡湯來治療。

麻黃杏仁薏苡湯方

薏苡仁,麻黃(各半兩。去節,湯泡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十枚,去皮尖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若出現微汗應避免吹風。

風濕導致身體沉重,脈象浮,出汗且怕風的,可用防己黃耆湯。(藥方詳情請參考身重條目。)

有人問:風濕交錯,全身疼痛,理應發汗後就能康復,然而遇上連綿不斷的陰雨天,醫生說可以發汗治療,但發汗後病情仍未好轉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是:發汗後,雖然風氣已去,但濕氣仍然存在,所以病情未能康復。如果要治療風濕,發汗時應讓患者微微出汗,這樣風濕才會一同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