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3)

1. 用藥宜禁

陰盛陽虛不宜下辨,陰盛陽虛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,此言邪氣在表之時也。夫寒邪屬陰,身之外皆屬陽,各臟腑之經絡亦屬陽也。蓋陽氣為衛,衛氣者所以溫肌肉,充皮毛,肥腠理,司開闔,此皆衛外而為固也。或煩勞過度,陽氣內損,不能為固,陽為之虛。陽虛者陰必湊之,故陰得以勝,邪氣勝則實,陰盛陽虛者此也。

陰邪既勝,腠理致密,陽氣伏郁,不得通暢,所以發熱惡寒,頭項痛,腰脊強,應解散。而藥用麻黃者,本草云:輕可去實,葛根、麻黃之屬是也。蓋麻黃能退寒邪,使陽氣伸越作汗而解。故曰:陰盛陽虛,汗之則愈。裡氣和平而反下之,中氣既虛,表邪乘虛而入,由是變症百出,故曰下之則死。

《外臺秘要》云:表病里和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。正此意也。

陽盛陰虛不宜汗辨,陽盛陰虛,下之則愈,汗之則死,此言邪氣在裡之時也。夫寒邪始傷於表,不解而漸傳入於裡,變而為熱。人之身在裡者為陰,華佗云:一日在皮,二日在膚,三日在肌,四日在胸,五日在腹,六日入胃。入胃謂之入腑也,腑之為言聚也,若府庫而聚物焉,又為水穀之海,滎衛之源。

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流水穀,水穀不消去,鬱而為實也,此陽盛陰虛者此也。故潮熱引飲,腹滿而喘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,宜大承氣湯下之則愈。潮熱者實也,此外已解,可攻其里,而反汗之,表無陰邪,汗又助陽,陽實而又補表,表裡俱熱,不死何待。《外臺秘要》云:表和里病,下之則愈,汗之則死。

正此意也。

汗多亡陽,齊大兄冬月因感寒邪,頭項強,身體痛,自用酒服靈砂丹四五粒,遂大汗出,汗後身輕。至夜,前病復來,以前藥復汗,其病不愈。復以通聖散發汗,病添,身體沉重,足脛冷而惡寒。

是日方命醫,醫者不究前治,又以五積散汗之,翌日身重如石,不能反側,足䯒如冰,冷及腰背,頭汗如貫珠,出而不流,心胸躁熱,煩亂不安,喜飲西瓜、梨、柿、冰水之物,常置左右。病至於此,命予治之,診得六脈如蛛絲,微微欲絕,予以死決之。主家曰:得汗多矣,焉能為害。

予曰:夫寒邪中人者,陽氣不足之所致也,而感之有輕重,治之者豈可失其宜哉。仲景云:陰盛陽虛,汗之則愈。汗者助陽退陰之意也。且寒邪不能自汗,必待陽氣泄,乃能出也。今以時月論之,大法夏月宜汗,然亦以太過為戒,況冬三月閉藏之時,無擾乎陽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為養藏之道也,逆之則少陰不藏,此冬氣之應也。凡有觸冒,宜微汗之,以平為期,邪退乃已。

急當衣暖衣,居密室,服實表補衛氣之劑,雖有寒邪,弗能為害,此從權之治也。今非時而大發其汗,乃謂之逆。故仲景有云: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今本傷而並汗,汗而復傷,傷而復汗,汗出數四,使氣亟奪,衛氣無守,陽泄於外,陰乘於內,故經云:獨陽不生,獨陰不長,不死何待,雖盧扁亦不能治也。是日至夜將半,項強身體不仁,手足搐急,爪甲青而死矣。

白話文:

用藥宜禁

陰盛陽虛的病人,不適合服用瀉下藥。陰盛陽虛的人,如果發汗則會痊癒,如果服用瀉下藥則會死亡。這是指邪氣在表的情況。寒邪屬陰,身體外部都屬陽,各個臟腑的經絡也屬陽。陽氣是人體的衛氣,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、充盈皮毛、滋潤肌膚、調節開合,這些都是衛護體表、使身體強固的功能。如果過度勞累,陽氣受損,就不能很好的保護體表,導致陽虛。陽虛則陰氣必然聚集,所以陰氣得以佔據優勢,邪氣盛則為實證,這就是陰盛陽虛。

陰邪過盛,導致肌膚緻密,陽氣鬱結不通暢,所以會出現發熱惡寒、頭痛、項強、腰脊疼痛等症狀,需要疏散治療。而麻黃這種藥物,本草書中記載:輕微的可以去除實證,像葛根、麻黃之類的藥物都是如此。因為麻黃可以退散寒邪,使陽氣舒展而出汗而解表。所以說:陰盛陽虚,發汗則會痊癒。如果邪氣在裡而服用瀉下藥,中氣已虛,表邪乘虛而入,就會導致各種病情變化,所以說下之則死。

《外台秘要》中說:表證裡和,發汗則愈,瀉下則死。意思正是如此。

陽盛陰虛的病人,不適合發汗治療。陽盛陰虛的人,如果服用瀉下藥則會痊癒,如果發汗則會死亡。這是指邪氣在裡的情況。寒邪最初侵犯肌表,如果不及時治療,就會逐漸侵入裡邊,轉化為熱證。人體內部屬陰,華佗說:邪氣一日在皮膚,二日進到皮下組織,三日深入肌肉,四日到達胸部,五日到達腹部,六日進入胃部。進入胃部就叫做入腑,腑的意思是聚集,像府庫一樣聚集物質,又是水谷的海洋,氣血的來源。

邪氣進入胃部而不隨水穀排出,水穀不能消化,鬱積而形成實證,這就是陽盛陰虛。所以會出現潮熱、口渴、腹脹、呼吸困難、手腳發熱出汗、大便困難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才能痊癒。潮熱是實證,表證已解,可以攻治裡證,如果反過來發汗,表證沒有陰邪,汗又助長陽氣,陽氣更盛,又補益表證,表裡俱熱,不死才怪。《外台秘要》說:表證平和裡證有病,瀉下則愈,發汗則死。

意思正是如此。

過度發汗會損傷陽氣。齊大兄冬天因為受寒邪,頭痛項強,全身疼痛,自行服用酒服靈砂丹四五粒,結果大量出汗,汗後身體輕爽。到晚上,舊病復發,又用同樣的藥物發汗,病情沒有好轉。又用通聖散發汗,病情加重,身體沉重,小腿冰冷惡寒。

這天請來醫生,醫生沒有探究之前的治療方法,又用五積散發汗,第二天身體沉重得像塊石頭,不能翻身,腳冰冷像冰一樣,寒冷到達腰背,頭上汗珠像串珠一樣,出汗卻流不下來,心胸煩躁發熱,煩亂不安,喜歡喝西瓜、梨、柿子、冰水等寒涼之物,經常放在身邊。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,主人家請我治療,我診脈發現六脈像蜘蛛絲一樣,細微欲絕,我判斷他必死無疑。主人家說:已經出很多汗了,怎麼還會危害生命呢?

我說:寒邪侵犯人體,是因為陽氣不足造成的,而受寒的輕重不同,治療的人怎麼可以不注意治療的適宜性呢?張仲景說:陰盛陽虛,發汗則愈。發汗是幫助陽氣,退散陰邪的意思。而且寒邪不能自行發汗,必須等到陽氣洩露,才能排出。現在從季節來說,夏天適宜發汗,但也要避免過度,何況冬三月是閉藏的季節,不要擾動陽氣,不要使皮膚出汗,使氣血被奪去,這是養藏之道,違背了它,就會使少陰之氣不能收藏,這是冬天應有的氣象。凡是受寒感冒,應該微微發汗,以平緩為度,邪氣退去就好了。

應該立即穿暖和的衣服,住在溫暖的房間,服用溫和的補益衛氣的藥物,即使有寒邪,也不會危害生命,這是權宜之計。現在不是發汗的季節,卻大量發汗,這是逆天而行。所以張仲景說:一次逆行尚且會延誤病情,二次逆行就會加速死亡。現在本已受傷,又發汗,發汗後又受傷,受傷後又發汗,多次出汗,使氣血被奪去,衛氣不能護衛體表,陽氣洩露於外,陰邪乘虛而入,所以經書說:單獨的陽氣不能生長,單獨的陰氣不能生長,不死才怪,即使是扁鵲、盧醫也治不好。這天到半夜,項強,身體麻木,手足抽搐,指甲青紫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