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5)

1. 太陽病發熱續法

此篇集丹溪、海藏諸賢治傷寒,皆以補養兼發散之法,實本經成敗倚伏生於動,動而不已則變作,及風雨寒熱,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之旨也。蓋凡外傷風寒者,皆先因動作煩勞不已,而內傷體虛,然後外邪得入,故一家之中,有病者,有不病者,由體虛則邪入而病,體不虛則邪無隙入而不病也。是故傷寒為病,屬內傷者十居八九。

後學無知,舉世皆謂傷寒無補法,但見發熱,不分虛實,一利下汗而致夭橫者,滔滔皆是,此實醫門之罪人也。今集此法於仲景之後,其應如響,使人遵之,不犯虛虛實實之戒也。

〔丹〕傷寒主乎溫散,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,有口食生冷之物者,故傷寒為病,必須身犯寒氣,口食寒物者,是以從補中益氣湯加發散藥。屬內傷者十居八九,其法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只用補中益氣湯中從所見之症出入加減。氣虛甚者,少用附子,以行參朮之氣。(補中益氣湯方見治發熱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彙集了丹溪、海藏等醫家治療傷寒的經驗,皆以補養兼發散的方法,實乃源於《傷寒論》中「成敗倚伏生於動,動而不已則變作,及風雨寒熱,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之旨」的道理。

因為凡是外感風寒的人,都是先因過度勞累,導致身體虛弱,然後外邪才能入侵。所以同一個家庭中,有人生病,有人卻沒病,這是因為體虛者容易被外邪入侵而生病,而體健者則因無隙可乘而不會生病。因此,傷寒病大多屬於內傷,佔了八九成。

後學才疏學淺,卻見世人皆認為傷寒不可用補法,只見病人發熱,不分虛實,一味用瀉下發汗的方法,導致病人夭亡者比比皆是,這實在是醫界之罪過!如今將此方法整理出來,繼承仲景的醫學精髓,其功效如同響應一般。希望人們遵循此法,不犯虛實之戒。

【丹溪說】傷寒主要以溫散治療。有因突然遇寒而得病的,也有因食用生冷之物而得病的。因此,傷寒病的病因,必須是身體接觸到寒氣,或是食用寒涼之物。所以,治療傷寒,必須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,再加入發散藥物。

傷寒病大多屬於內傷,佔了八九成,其治療方法是:根據邪氣入侵的部位,辨證用藥,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础上加減。如果氣虛嚴重,則少用附子,以免影響參、朮等藥物的藥效。

(補中益氣湯的方劑見治發熱。)

)內傷之病,專主東垣,《內外傷辨》甚詳。世之病此者為多,但有挾痰挾外邪者,鬱熱於內而發者,皆以補元氣為主,宜看其所挾而兼用藥。

一男子素嗜酒,因暴風寒衣薄,遂覺倦怠,不思飲食半日,至睡後,大發遍身疼痛如被杖,微惡寒。天明診之,六脈浮大,按之豁然,左為甚。予作極虛受風寒治之,人參為君,黃耆、白朮、歸身為臣,蒼朮、甘草、木通、乾葛為佐,使大劑與之,至五帖後,通身汗如雨,凡三易被得睡,覺來諸症悉除。

白話文:

內傷病症,東垣醫學專精此道,《內外傷辨》書中詳述。現代人多患此病,但往往夾雜痰濕或外邪,或是內熱鬱結而發病,治療以補益元氣為首要,需根據病情兼顧其他症狀用藥。

一位男子平時愛喝酒,因遇上暴風寒而穿衣單薄,結果感到疲倦乏力,食慾不振,持續半日。睡醒後,全身疼痛難忍,好像被人用棍子打了一樣,稍微覺得冷。天亮後診斷,脈象浮大,按壓後豁然消失,左側尤為明顯。診斷為虛寒體質受風寒侵襲,以人參為主藥,黃耆、白朮、歸身為輔,蒼朮、甘草、木通、乾葛為佐,用藥量大,服用五帖後,全身大汗淋漓,連換了三次被子才得以入睡,醒來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

白朮,陳皮,乾葛,蒼朮(各三錢),人參,川芎(各錢半),黃耆,歸身,木通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

上分三帖,水煎服。

盧兄年四十九歲,自來大便下血,脈來沉遲澀,面黃神倦者二年矣。九月間,因勞倦發熱,自服參蘇飲二帖,熱退,早起小勞,遇寒,兩手背與面紫黑,昏僕,少時卻醒,身大熱,妄語,口乾,身痛,至不可眠,脈之三部不調,微帶數,重取虛豁,左手大於右手。以人參二錢半,帶節麻黃、黃耆各一錢,白朮二錢,當歸五分,與三五帖得睡,醒來大汗如雨即安。兩日後再發,脅痛咳嗽,若睡時嗽不作而妄語,且微惡寒,診其脈似前而左略帶緊。

白話文:

盧先生今年四十九歲,一直以來都有大便出血的毛病,脈象沉遲澀,面色發黃,精神倦怠,已經持續兩年了。九月的時候,他因為過度勞累而發燒,自己服用參蘇飲兩帖,退燒後,早上起來稍微勞動,遇到冷風就手背和臉部發紫發黑,昏昏沉沉,一會兒才清醒過來,全身發熱,胡言亂語,口渴,身體疼痛,整晚睡不著覺,脈象三部不調,略微帶數,左手比右手大。於是醫生開了人參二錢半、帶節麻黃、黃耆各一錢、白朮二錢、當歸五分,服用三五帖後,病人就睡著了,醒來後出了一身大汗,就舒服了。兩天後,病情再次發作,出現肋骨疼痛、咳嗽,睡覺時咳嗽會停止但會胡言亂語,而且稍微怕冷,診脈發現脈象和之前一樣,只是左側略微緊。

予曰:此體虛再感寒也。再以前藥加半夏、茯苓,至十餘帖,再得大汗而安。後身倦不可久坐,不思飲食,用補中益氣去涼藥,加神麯、半夏、砂仁,五七十帖而安。

一丈夫因勞倦發熱甚倦,不可以傷寒治之。用

人參(四錢),白芍藥,陳皮,當歸(各三錢),黃耆(三錢半),蒼朮(二錢),木通(一錢),甘草(少)

上分三帖,水煎溫服。

一丈夫發熱五日,倦甚,略渴,得洪脈,不甚數,略重則散大,此內傷症也。用

白話文:

我說:「這是身體虛弱,又受了寒邪的影響。」於是用之前的藥方再加入半夏、茯苓,服用十幾帖後,出了一身大汗,病情就緩解了。之後病人感到身體疲倦,不能久坐,也不想吃東西,就用補中益氣、祛除寒涼的藥方,加入神曲、半夏、砂仁,服用五六十帖後就康復了。

有一位男子因為勞累過度而發熱,並且非常疲倦,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。就用人參四錢、白芍藥、陳皮、當歸各三錢、黃芪三錢半、蒼朮二錢、木通一錢、甘草少許,將藥材分為三帖,用水煎煮溫服。

有一位男子發熱五天,非常疲倦,稍微口渴,脈搏洪大,跳動速度並不快,稍微按壓就會散開變大,這是內傷的症狀。用

白朮(二錢),人參,陳皮,柴胡(各錢半),黃耆,蒼朮(各一錢),木通(六分),甘草(少)

上分二帖,水煎服。

一大夫倦甚,口乾發熱,汗不出。用

陳皮(三錢),人參,白朮,蒼朮(各二錢),乾葛(錢半),黃耆,木通(各一錢),

上分二帖,水煎服。

一丈夫發熱振瞤,倦怠口渴。

人參,白朮,白芍,柴胡(各二錢),陳皮(三錢),黃耆(一錢),木通(錢半),甘草(少)

上分四帖,水煎熱飲。

王孺人因辛苦發熱。

芍藥(五錢),白朮(三錢半),人參,當歸(各二錢),陳皮(一錢),川芎,甘草,木通(各錢半),

白話文:

白朮兩錢,人參、陳皮、柴胡各一錢半,黃耆、蒼朮各一錢,木通六分,甘草少許,分為兩帖,用水煎服。

一位大夫非常疲倦,口乾發熱,而且不出汗。用陳皮三錢,人參、白朮、蒼朮各兩錢,乾葛一錢半,黃耆、木通各一錢,分為兩帖,用水煎服。

一位丈夫發熱、神志不清、疲倦、口渴。用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柴胡各兩錢,陳皮三錢,黃耆一錢,木通一錢半,甘草少許,分為四帖,用水煎熱飲。

王孺人因為勞累而發熱。用芍藥五錢,白朮三錢半,人參、當歸各兩錢,陳皮一錢,川芎、甘草、木通各一錢半,……

上分四帖,水煎溫服。

第四女發熱,冒風冷。

麻黃,人參(各五分),蒼朮(一錢),甘草(少)

上水煎,溫服。

上十方,皆補養中氣兼發散之劑。

杭州葉君章,臘月因齋素中飢而冒寒作勞,遂患發熱頭痛。醫與小柴胡湯,遂自汗,神昏,耳聾,目不見物。予診其脈大如指,似有力,熱不退。與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熟附、炙甘草作大劑之,一日而汗少,二日而熱減半,耳微有聞,目能視物。初用藥至四帖,前藥中加蒼朮與兩服,再得汗而熱除。本日遂去蒼朮、附子,又與前藥作小劑服,三日而安。

呂仲修年六十六歲,正月間因忍飢冒寒作勞,頭疼惡寒發熱,骨節皆疼,無汗,至次日妄語,熱愈甚,而妄語時止時作,熱亦不為十分。自服參蘇飲兩帖,汗不出,又再進一服,以衣覆取汗大出,而熱不退。至第四日,予診其脈,兩手皆洪數,而上為甚。此因飢而冒寒,加之作勞,陽明經雖受寒氣,不可攻擊,當急以大劑補之,以回其虛,俟胃氣充實,自能出汗而解。遂以參、耆、白朮、歸身、陳皮、炙甘草,每帖加熟附子一片,一晝夜服五帖。

白話文:

將藥分成四帖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

第四個女兒發燒,還吹到了風寒。

使用麻黃、人參(各五分)、蒼朮(一錢)、甘草(少許)。

用水煎煮後,溫熱服用。

以上十個方子,都是補養中氣並且兼具發散功效的藥方。

杭州的葉君章,臘月因為齋戒吃素,餓了又冒著寒風勞作,結果得了發燒頭痛。醫生給他開了小柴胡湯,結果他開始出汗,神志昏迷,耳聾,看不見東西。我診斷他的脈搏又大又有力,但熱度沒有退。於是給他開了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熟附子、炙甘草,而且開了很大劑量的藥。服用一天後,汗量減少了,兩天後,熱度減了一半,耳朵稍微能聽到聲音了,眼睛也能看到東西了。一開始服用到第四帖藥時,在之前藥方中加入了蒼朮,服用兩帖後,又出了一身汗,熱度消退了。這天就停止使用蒼朮和附子,又按照之前藥方開了小劑量,服用三天後就痊癒了。

呂仲修今年六十六歲,正月因為忍飢挨餓又冒著寒風勞作,得了頭痛、怕冷、發燒,骨節都疼痛,沒有出汗,到了第二天還開始胡言亂語,熱度更嚴重了,胡言亂語時有時無,熱度也忽高忽低。他自服參蘇飲兩帖,沒出汗,又再服用一帖,用衣服蓋住取汗,結果出了很多汗,但熱度沒有退。到了第四天,我診斷他的脈搏,兩隻手都洪大而快速,而且右手更為嚴重。這是因為他飢餓又冒寒,再加上勞作,陽明經雖然受了寒氣,但不能用藥攻擊,應該馬上用大劑量的藥補虛,等到胃氣充實了,自然就能出汗退燒。於是給他開了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身、陳皮、炙甘草,每帖藥加一片熟附子,一天一夜服用五帖。

至第三日,口稍干,言語有次,諸症雖解而熱未退,遂去附子,加白芍。又兩日思食,卻作肉羹間與之。又三日,精神全。二日許,自汗出而熱退,診其脈不數,洪脈卻尚有些,洪脈作大脈論,年高而誤汗,此後必有虛症見,又與前藥。至次日言,我大便自病來不曾更衣,今穀道逼痛,坐努責狀如不堪,醫者必欲投大黃、巴豆等劑。

予謂大便非實秘,為是氣因誤汗而虛,不得充腹,無力可努,仍與前補藥以肉粥及蓯蓉與之一日半,煎濃蔥椒湯浸下體,方下大便軟塊者五六枚。診其脈仍舊大未斂,此因氣血未得回覆,又與前藥兩帖,經兩日,小便不通,少腹下妨悶,頗為所苦,但仰臥則點滴而出。予曰:補藥服之未盡,於前藥內倍加參、耆大劑服兩日,小便方利而安。

白話文:

病人第三天,口有點乾,說話有點困難,雖然其他症狀都消失了,但發燒還沒退,於是就停掉附子,加了白芍。又過了兩天,病人想吃東西,就做了肉羹給他吃。再過三天,精神就恢復了。過了兩天,病人開始自汗,發燒也退了,診脈發現脈搏不快,但洪脈還存在,洪脈要按照大脈論治,病人年紀大了,因為誤汗導致虛弱,以後肯定會出現虛症,於是繼續用之前的藥。到了第二天,病人說自己從生病以來一直沒有大便,現在肛門很痛,用力排便,卻感覺吃力,醫生就想用大黃、巴豆之類的藥。

我說,他大便不通不是因為實秘,而是因為誤汗導致氣虛,腹中沒有力量,也無法用力排便,於是繼續用之前的補藥,再用肉粥和肉蓯蓉給他吃了一天半,然後用濃濃的蔥椒湯浸泡下體,終於排出了五六顆軟便。診脈發現脈搏還是很大,沒有收縮,這是因為氣血還沒有恢復,又給他用了兩帖之前的藥。過了兩天,病人小便不通,小腹下墜悶脹,很痛苦,只能仰臥才能滴滴答答地排一點尿。我說,補藥還沒吃完,在之前的藥方里加倍參、耆,連續服用兩天,小便才變得順暢,人也舒服了。

陶明節年十九歲,不憚勞勩,不息農作,忽一日因勞倦大發熱而渴,恣飲冷泉水數碗,次日熱退,目不識人,言語謬誤,自言肚痛不能轉側,飲食不進,身戰掉不自持。又二日,求予診之。兩手澀而大,而上為甚。遂於氣海灸三十壯,用白朮二錢,黃耆二錢,熟附一片,陳皮五分,與十帖不效,又增發熱微渴,餘症仍在,卻可進二匙稀粥。

予曰:此氣欲利而血未應也,於前藥內去附子加當歸以和血,因有熱,加人參一錢半,服三十帖而安。

〔海〕黃耆湯治傷寒兩感,拘急,三焦氣虛,自汗,及手足汗出,或手背偏多,或肢體振搖,腰腿沉重,面赤目紅,但欲睡眠,頭面壯熱,兩脅熱甚,手足自溫,兩手心熱,自利不渴,大便或難或如常度,或口乾咽燥,或渴欲飲湯不欲飲水,或少欲飲水,嘔噦間作,心下滿悶,腹中疼痛,或時喜笑,或時悲哭,或時太息,或時語言錯亂,疑作譫言狂語者非也,神不守舍耳。始得病於寤寐之間,或恐悸,頭項不甚痛,行步只如舊,此陰盛陽虛之故也。

白話文:

陶明節十九歲時,辛苦勞作,一天因過度勞累而發高燒,口渴難耐,就喝了好幾碗冷泉水。第二天退燒了,但他卻認不得人,說話顛三倒四,還說肚子痛得翻不了身,吃不下東西,身體發抖無法控制。過了兩天,他來找我診治。我發現他兩隻手冰冷僵硬,尤其是手掌。我就在氣海穴灸了三十壯,並用白朮、黃耆、熟附子、陳皮配成藥方,連續服用十帖,但效果不佳,反而還稍微發熱,口渴,其他症狀依然存在,只是勉強能吃兩匙稀粥。

我說:「這是氣要排泄,但血液卻跟不上,所以才這樣。」於是就在之前的藥方中去掉了附子,加了當歸來調和血液,由於他還有發熱的症狀,又加了人參,服用三十帖之後,病就好了。

兩手脈浮沉不一,或左或右,往來不定,有沉澀弱微弦五種陰脈形狀,按之全無力,浮之損小,沉之亦損小,皆陰脈也,宜先緩而後急,緩宜用黃耆湯。

黃耆湯方

人參,生薑,黃芩,白茯苓,白朮,白芍藥(各一兩),甘草(七錢),

嘔者加藿香、陳皮(各五錢,)甚者加乾薑(炮一錢。)

上㕮咀,水煎,量症加減多少用之。如大便秘結者,調中丸主之。

調中丸方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乾薑,甘草(各等分),

白話文:

兩手脈象浮沉不定,有時左手有時右手,變化無常,呈現沉澀、弱微、弦等五種陰脈特徵,按壓時完全沒有力量,浮取時也略有損傷,沉取時同樣有損傷,這些都是陰脈的表現。治療應先緩和後急迫,緩和時可以用黃耆湯。

黃耆湯方:人參、生薑、黃芩、白茯苓、白朮、白芍藥(各一兩)、甘草(七錢)。 嘔吐者加藿香、陳皮(各五錢),症狀嚴重者加乾薑(炮製一錢)。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水煎服用,根據病情加減藥量。 如果出現大便秘結,可以用調中丸治療。

調中丸方: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乾薑、甘草(各等分)。

上為末,煉蜜丸,每兩作十丸,或五丸,每服一二丸,水少許煎服。若病急者,黃耆湯每服加乾薑一錢,大便結者,理中丸主之。

理中丸方

人參,白朮,乾薑(炮,恐熱,以生薑代之),甘草(炙)

上等分為末,煉蜜丸,每兩作五丸,白湯化下,先緩後急也。若尤急者,無汗宜附子乾薑甘草湯。若自汗者,宜白朮附子甘草湯。量脈症可於四逆湯,或真武湯,或通脈四逆湯選用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,用蜂蜜製成丸藥,每兩藥粉做成十丸或五丸,每次服用一到兩丸,用少量水煎服。如果病情嚴重,黃耆湯每次服用時加乾薑一錢,大便乾燥者,理中丸可治。

理中丸的藥方是人參、白朮、乾薑(炮製,怕燥熱可用生薑代替)、甘草(炙烤),以上藥材等分研磨成粉,用蜂蜜製成丸藥,每兩藥粉做成五丸,用白湯送服,先緩慢後加量服用。如果病情特別嚴重,無汗者宜服用附子乾薑甘草湯,自汗者宜服用白朮附子甘草湯。根據脈象和症狀,可以選擇四逆湯、真武湯或通脈四逆湯等藥方治療。

〔垣〕馮內翰侄櫟年十六,病傷寒,目赤而煩渴,脈七八至,醫欲承氣湯下之,已煮熟矣。偶東垣從外來,馮告之故。東垣切脈大駭曰:幾殺此兒,彼以脈數為熱,今脈七至,是極熱也,殊不知至真要大論云: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?岐伯對曰: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脈皆然。此陰盛格陽於外,非熱也。

取姜附來,吾以熱因寒用之法治之。治藥未就,而病者爪甲已青,頓服八兩,汗漸出而愈。

上七法,補兼發散,隨所見症加姜附,甚者熟附,微者乾薑,又甚者姜附兼施,皆反治法也。

〔丹〕盛孺人年四十歲,外冷內熱,身疼頭痛,倦怠,脈虛微澀。

白話文:

馮內翰的侄子櫟,年十六歲,得了傷寒病,眼睛紅腫,口渴煩躁,脈搏七至八次。醫生想要用承氣湯瀉下,藥都已經煮好了。恰巧東垣從外面回來,馮內翰就把情況告訴他。東垣把脈,嚇了一跳,說道:「差點把孩子給殺了!你把脈搏數快當作發熱,現在脈搏七次,這是極度的發熱啊!殊不知《至真要大論》中說:『病有脈從而病反者,何也?』岐伯回答說:『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脈皆然。』這是陰盛格陽於外,不是真的發熱。」

東垣取來生薑附子,用「熱因寒用」的方法治療。藥還沒準備好,病人指甲已經發青,就馬上服用八兩,汗慢慢地流出來,病就好了。

上面這七種方法,都是補氣兼發散,根據病人的症狀加用生薑附子,症狀重的用熟附子,症狀輕的用乾薑,症狀更重的就用生薑附子一起用,都是反治的方法。

盛孺人,四十歲,體外寒冷,體內發熱,全身疼痛頭疼,倦怠乏力,脈搏虛弱微澀。

川芎,柴胡,芍藥(各半兩),羌活,黃柏(各二錢,炒),南星(一錢),甘草(炙,三分),

上分兩帖,生薑三片,水煎熱服。

沈材妻年五十餘,滿身骨節痛,半日以後發熱,黃昏至半夜卻退。

蒼朮,陳皮,羌活(各一錢),白朮(錢半),木通,炒柏,通草(各五分),

上㕮咀,水煎溫服。

丁親家於久瘧後,暑月涉水,又勞苦,腿𤺌痛,漸漸渾身痛,脅亦痛,發熱,脈卻澀,不甚數。予曰:此勞倦乏力。治用

白朮,黃耆,蒼朮,陳皮(各一錢),人參,黃柏(酒炒。各五分),木通(三分),甘草(炙,二分)

白話文:

川芎、柴胡、芍藥各半兩,羌活、黃柏各二錢,炒過;南星一錢,甘草炙過,三分。將藥分成兩帖,每帖加入生薑三片,水煎熱服。

沈材的妻子五十多歲,全身骨節疼痛,半日後發熱,黃昏到半夜熱退。

蒼朮、陳皮、羌活各一錢,白朮一錢半,木通、炒柏、通草各五分,將藥研成粉末,水煎溫服。

丁親家久患瘧疾,暑月涉水勞累後,腿部疼痛,逐漸全身疼痛,脅肋也痛,發熱,脈象澀,脈搏不太快。我說:這是勞累過度,體力不足。治以白朮、黃耆、蒼朮、陳皮各一錢,人參、黃柏酒炒,各五分,木通三分,甘草炙過,二分。

上㕮咀,水煎,下龍薈丸。

小阿婆午後發熱,遍身痛,血少,月經黑色,大便閉。用

芍藥(五錢),黃芩,蒼朮(各三錢),黃柏(酒炒),木通(各二錢),

上㕮咀,水煎服。

上四方兼補發散,隨所見脈症,加炒柏、龍薈,皆正治法也。

陳小娘年二十,發熱目閉,開口則熱甚,渴思水解,脈澀而濁溷,此食痰也。治用

黃芩,甘草,木通(各五分),陳皮,白朮,乾葛(各一錢),黃連,桔梗(各六分),

上㕮咀,水煎,下保和丸二三十丸。

白話文:

將芍藥、黃芩、蒼朮、黃柏、木通,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,用清水煮沸後服用。如果病人出現脈象變化,可以根據情況添加炒柏和龍薈丸,這些都是針對病症的正確治療方法。

對於陳小娘這種發熱、眼睛閉合、口渴、脈象沉澀的食痰症,可以用黃芩、甘草、木通、陳皮、白朮、乾葛、黃連、桔梗,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,用清水煮沸後服用,並搭配服用保和丸二十到三十丸。

一丈夫因恐發熱,心不安,用南星、白茯苓各五錢,硃砂二錢,以上為六帖。再用

人參,當歸,柴胡(各三錢),黃芩,川芎,木通(各二錢),甘草,紅花(各五分),

上分四帖,水二盞半,入金銀器同煎,至一盞,去渣,熱調服。

上二方兼補發散,隨所見症,加食積痰藥。

〔海〕,神術湯,治內傷冷飲,外感寒邪無汗者。

蒼朮(制),防風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,炒)

上㕮咀,加蔥白、生薑同煎服。如太陽症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者,加羌活二錢。如太陽症脈浮緊中帶弦數者,是兼少陽也,加柴胡二錢。如太陽症脈浮緊中帶洪者,是兼陽明也,加黃芩二錢。婦人服者加當歸,或加木香湯,或加藁本湯各二錢。如治吹奶,煎成調六一散三五錢,神效。

白話文:

一個男人因為擔心發燒,心裡不安,就用南星、白茯苓各五錢,硃砂二錢,一共六帖。然後再用人參、當歸、柴胡各三錢,黃芩、川芎、木通各二錢,甘草、紅花各五分,一共四帖,用兩盞半水,在金銀器皿中一起煎煮,直到剩下半盞,去渣,趁熱服用。這兩個方子既能補益又能發散,根據實際情況,可以加一些治療食積痰症的藥物。

神術湯主治內傷寒涼飲,外感寒邪沒有汗症。用蒼朮(制)、防風各二兩,甘草(一兩,炒)一起研磨成粉末,加入蔥白、生薑一起煎煮服用。如果太陽症發熱惡寒脈浮而緊的,再加羌活二錢。如果太陽症脈浮緊中帶弦數的,是兼有少陽症,再加柴胡二錢。如果太陽症脈浮緊中帶洪的,是兼有陽明症,再加黃芩二錢。如果是婦女服用的,要加當歸,或者加木香湯或藁本湯各二錢。如果治療吹奶,煎好後調入六一散三五錢,效果奇佳。

又神術湯六氣加減例:

太陽寒水司天,加羌活、桂枝,餘歲非時變寒亦加,冬亦加。

陽明燥金司天,加白芷、升麻,餘歲非時變涼濕亦加,秋亦加。

少陽相火司天,加黃芩、地黃,餘歲非時變雨濕亦加,夏亦加。

太陰濕土司天,加白朮、藁本,餘歲非時變熱濕亦加,夏末秋初亦加。

少陰君火司天,加細辛、獨活,餘歲非時變熱亦加,春末夏初亦加。

厥陰風木司天,加川芎、防風,餘歲非時變溫和亦加,春亦加。

白話文:

神術湯六氣加減例:

太陽寒水司天:
當太陽寒水主氣時,要加羌活、桂枝,其他季節若遇到非時之寒,也要加這兩味藥,冬天也需加。

陽明燥金司天:
當陽明燥金主氣時,要加白芷、升麻,其他季節若遇到非時之涼濕,也要加這兩味藥,秋天也需加。

少陽相火司天:
當少陽相火主氣時,要加黃芩、地黃,其他季節若遇到非時之雨濕,也要加這兩味藥,夏天也需加。

太陰濕土司天:
當太陰濕土主氣時,要加白朮、藁本,其他季節若遇到非時之熱濕,也要加這兩味藥,夏末秋初也需加。

少陰君火司天:
當少陰君火主氣時,要加細辛、獨活,其他季節若遇到非時之熱,也要加這兩味藥,春末夏初也需加。

厥陰風木司天:
當厥陰風木主氣時,要加川芎、防風,其他季節若遇到非時之溫和,也要加這兩味藥,春天也需加。

以上神術湯六氣加減法,非止為司天之氣設也。至於歲之主氣與月建日時同,前應見者皆當隨所見依上例加減之。按海藏此論,與戴人云病如不是當年氣,看與何年運氣同,便向此中求妙法,方知皆在至真中之歌相表裡,實發前人之所未發也。蓋海藏此論,所謂某氣司天加某藥者,治常氣之法也,所謂隨所應見加減者,治變氣之法也。戴人所謂看與何年同氣求治法者,亦治變氣之法也。

能將二公之法擴充行之,則《內經》運氣之本義燦然矣。夫《內經》論運氣,有常氣,有變氣。常氣者有定紀,如某年屬某氣司天當寒,某年屬某氣司天當熱是也。變氣者,無定紀,如某年屬某氣司天,當寒反變熱,當熱反寒是也。王氏註文釋以經無定紀之變氣,作有定紀之常氣,使後學皆以年歲占運氣,而其應者十無一二,是以人莫之信,而其道湮晦久矣。二公生於數千百年之後,復啟其端而續之,與程朱續孔孟不傳之緒同功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上的神術湯六氣加減法,不只適用於司天之氣,也適用於歲之主氣、月建日時等。當遇到與這些氣候條件相符的病症時,就應該依照上述方法加減藥物。海藏的論述和戴人的觀點不謀而合,都認為如果病症不符合當年氣候,就應該尋找與其相符的年份運氣,並依此尋求治療方法。這種做法精妙至極,可謂是前人未曾發掘的至真之理。

海藏的論述中,所謂「某氣司天加某藥」,指的是治療常氣的方法;而「隨所應見加減」,指的是治療變氣的方法。戴人所謂的「看與何年同氣求治法」,也是治療變氣的方法。

將兩位醫家的方法結合運用,就能充分體現《內經》中運氣的本義。根據《內經》的論述,運氣可分為常氣和變氣。常氣是有規律的,例如某年屬於某種氣候司天,應當寒冷或炎熱。變氣則無規律,例如某年屬於某種氣候司天,應當寒冷卻反常地變熱,應當炎熱卻反常地變寒。王氏的註解將經文中無規律的變氣解釋為有規律的常氣,導致後學都用年歲來推算運氣,而實際應驗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二,因此人們不再相信這種方法,其道理也逐漸被掩蓋。兩位醫家在數千百年後重新闡明這個道理,並加以完善,功績如同程朱續承孔孟的思想一樣偉大。

今僕謹於海藏逐年司天加藥之後,伸餘歲變常之義,其意有不盡者,別述《運氣類注》定之,同志之士,幸究心焉。

白朮湯,治內傷冷物,外感風寒有汗者。

白朮(三兩),防風(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,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三片,煎至七分,溫服,一日止一二服,待二三日漸漸汗少為解。

又,白朮湯,治傷寒,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。

白朮(如汗之,改用蒼朮),防風(各一兩),

上㕮咀,水煎至七分,溫服,用後方加減。若發熱引飲者,加黃芩、甘草。頭疼惡風者,加羌活散三錢:羌活一兩半,川芎七錢,細辛二錢半。(去蘆。)若身熱目痛者,加石膏湯四錢:石膏二錢,知母半兩,白芷七錢。腹中痛者,加芍藥湯三錢:芍藥一兩,桂枝半兩。往來寒熱而嘔者,加柴胡散三錢:柴胡一兩,半夏半兩。

白話文:

我仔細研究了海藏逐年司天加藥的方法後,對歲時變化與疾病的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,但仍有不足之處,特地撰寫《運氣類注》加以補充,希望同道中人能用心研讀。

白朮湯,可以治療內傷寒涼、外感風寒有汗症狀。

白朮三兩,防風二兩,甘草一兩(炙),

將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盞,薑三片,煎煮至七分,溫熱服用,一天服用一到兩次,持續服用兩到三天,等汗量逐漸減少,症狀就會緩解。

另外,白朮湯也能治療傷寒,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。

白朮(若患者出汗,則改用蒼朮),防風(各一兩),

將藥材研成細末,加水煎煮至七分,溫熱服用,可根據患者情況加減藥量。若發熱引飲,可加黃芩、甘草;頭痛惡風,可加羌活散三錢:羌活一兩半,川芎七錢,細辛二錢半(去蘆)。若身熱目痛,可加石膏湯四錢:石膏二錢,知母半兩,白芷七錢。腹中痛,可加芍藥湯三錢:芍藥一兩,桂枝半兩。往來寒熱而嘔吐,可加柴胡散三錢:柴胡一兩,半夏半兩。

心下痞者,加枳實一錢。若有里症,加大黃一錢,量虛實加減之,邪去止服。

〔潔〕有汗不得服麻黃,無汗不得服桂枝,然春夏汗孔疏,雖有汗不當服桂枝,宜用黃耆湯和解之。秋冬汗孔閉,雖無汗不當服麻黃,宜用川芎湯和解之。春夏有汗,脈微而弱,惡風惡寒者,乃太陽症,秋冬之脈也,宜用黃耆湯,無汗亦用川芎湯。秋冬有汗,脈盛而浮,發熱惡熱者,乃陽明症,春夏之脈也,宜用黃耆湯,無汗亦用川芎湯。大抵有汗皆宜黃耆湯,無汗皆宜川芎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心下痞闷,可以加入枳实一钱。如果有里症,就再加一钱大黄,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调整用量,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服药。

春天夏天汗孔开泄,即使有汗也不宜服用桂枝,应该用黄芪汤来调解。秋天冬天汗孔闭塞,即使没有汗也不宜服用麻黄,应该用川芎汤来调解。春天夏天有汗,脉象细弱,怕风怕冷的,是太阳病,属于秋冬的脉象,应该用黄芪汤,没有汗也用川芎汤。秋天冬天有汗,脉象洪大而浮,发热怕热的,是阳明病,属于春夏的脉象,应该用黄芪汤,没有汗也用川芎汤。总而言之,有汗就用黄芪汤,没有汗就用川芎汤为主。

黃耆湯,有汗則能止之。

白朮,黃耆,防風(各等分)

上㕮咀,每服五七錢至一兩,水煎溫服。汗多惡風甚者,加桂枝。

川芎湯,無汗則能發之。

川芎,蒼朮,羌活(各等分),

上㕮咀,每服五七錢至一兩,水煎熱服。無汗惡風甚者,加麻黃一二錢。

法云:五臟之脈,寸關尺也。今止言寸尺,陰陽也。若陽緩而陰急,表和而里病,陰緩而陽急,里和而表病。

〔《本》〕,黃耆建中加當歸湯,治發熱頭疼,脈浮數而尺中遲弱者,宜先服此藥補血,卻與麻黃桂枝輩。

黃耆,當歸(各兩半),白芍,桂枝,甘草(各一兩),

白話文:

黃耆湯用於治療出汗,可以止汗。配方為黃耆、白朮、防風,三味藥等量,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五到七錢或一兩,用水煎服,溫熱喝下。如果出汗很多,而且怕風很嚴重,可以加桂枝。

川芎湯則用於治療不出汗,可以發汗。配方為川芎、蒼朮、羌活,三味藥等量,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五到七錢或一兩,用水煎服,熱熱喝下。如果不出汗,而且怕風很嚴重,可以加麻黃一到兩錢。

古書記載:五臟的脈絡,分別对应寸、关、尺三部。這裡只说寸和尺,代表阴阳。如果阳脉缓而阴脉急,则表面平和而里边有病;如果阴脉缓而阳脉急,则里边平和而表面有病。

黃耆建中加當歸湯,可以治療发热头疼、脉浮数而尺脉迟弱的症状。适合先服用此药来补血,然后再配合麻黄、桂枝等药物治疗。方剂包含黄芪、当归、白芍、桂枝、甘草,黄芪、当归各半两,白芍、桂枝、甘草各一两。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,日三夜二服,如脈尚沉遲,再進一服。

〔潔〕有汗不得服麻黃,無汗不得服桂枝,若未瘥,則其變不可勝言,故立此法,使不犯三陽禁忌,解表神方。

九味羌活湯(陶尚節注云:不問四時,但有頭疼骨節痛,發熱惡寒,無汗,脈浮緊者,宜用此湯,以代麻黃為穩當。如頭疼發熱,惡風,自汗,脈緩者,宜用加減沖和湯,即羌活湯中減蒼朮,加白朮、細辛,加黃耆是也。)

羌活(一兩半。治太陽肢骨痛之主藥也,然非無為之主,乃是撥亂反正之君也,故大無不通,小無不入,關節痛者,非此不降),防風(一兩半。治一身盡痛,乃卒伍卑賤之下職,一聽君命將令而行,隨所使引至之),細辛(半兩。治少陰腎經頭痛),川芎(一兩。治厥陰頭痛在腦),蒼朮(雄壯上行之藥。

白話文:

服用上㕮咀五錢,加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用水煎煮,一天三次,晚上兩次。如果脈象仍然沉遲,就再服用一次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出汗時不能服用麻黃,不出汗時不能服用桂枝。如果病症未痊癒,可能會出現不可預料的變化,因此制定了這個方法,避免觸犯三陽禁忌,是治療外感疾病的有效方劑。

九味羌活湯適用於任何季節,只要出現頭痛、骨節疼痛、發熱惡寒、無汗、脈象浮緊的症狀,就可以服用,用它來代替麻黃更為穩妥。如果出現頭痛發熱、惡風、自汗、脈象緩慢的症狀,則應該服用加減沖和湯,也就是在羌活湯中減少蒼朮,添加白朮、細辛和黃耆。

羌活用量一兩半,是治療太陽經肢骨疼痛的主要藥物,它不是無功無過,而是撥亂反正的君藥,因此能通達全身,無處不達,治療關節疼痛,非它不可。防風用量一兩半,治療全身疼痛,它是低階的藥物,負責執行君藥的命令,隨意調配。細辛用量半兩,治療少陰腎經頭痛。川芎用量一兩,治療厥陰頭痛,疼痛部位在頭部。蒼朮是雄壯上行的藥物。

能除濕下氣及安太陽,使邪氣不至傳足太陰脾也),白芷(一兩。治陽明經頭痛在額),生地(一兩。治少陰心熱在內),甘草(一兩。能緩裡急調和眾藥,故有國老之稱也),黃芩(一兩。治太陰肺熱在胸)

以上九味,雖為一方,然亦不可執,執中無權,猶執一也,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,從其大小輕重之不一,增損用之,其效如神。用㕮咀,水煎服。若急欲汗者,須熱服,以羹粥投之。若緩欲汗者,溫服,而不用湯粥投之。脈浮而不解者,先急後緩。脈沉而不解者,先緩後急。

九味羌活湯,不獨解利,治雜病神效。如中風行經者,加附子。中風秘澀者,加大黃。中風並三氣合痹等症者,各隨十二經絡、上下內外、寒熱溫涼、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。煉蜜丸。亦可加生地各半,治傷寒兩感如神。用豆淋酒,治破傷風。

白話文:

九味羌活湯 方劑說明:

藥物組成及功效:

  • 羌活 (一兩):能祛除濕氣、下降氣機,並安撫太陽經,使邪氣無法傳入足太陰脾經。
  • 白芷 (一兩):治療陽明經頭痛,頭痛部位在額頭。
  • 生地 (一兩):治療少陰心經熱症,熱症位於內部。
  • 甘草 (一兩):緩解裡急,調和藥性,因此被稱為「國老」。
  • 黃芩 (一兩):治療太陰肺經熱症,熱症位於胸部。

用藥原則:

雖然這九味藥物組成一方,但不可死板地按照方劑使用,需根據患者的經絡部位、病症輕重等情況靈活加減藥物。如同駕駛車輛,不可一成不變地只走一條路,需要根據路況隨時調整方向。

服用方法:

  • 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水煎服。
  • 若想要快速發汗,則需熱服,並用羹粥送服。
  • 若想要緩慢發汗,則需溫服,不用湯粥送服。
  • 脈象浮而不解者,先急服後緩服。
  • 脈象沉而不解者,先緩服後急服。

主治及加減:

九味羌活湯不僅能解表利濕,更能治療各種雜病,效果神妙。

  • 中風行經者:加入附子。
  • 中風秘澀者:加入大黃。
  • 中風並三氣合痹等症者:根據十二經絡、上下內外、寒熱溫涼、四時六氣等因素,加減藥物,以補瀉調和。

其他應用:

  • **煉蜜丸:**可以加入生地各半,治療傷寒兩感,效果如神。
  • **豆淋酒:**治療破傷風。

總結:

九味羌活湯是一味十分靈活的方劑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加減藥物,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。

〔《保》〕和解四時傷寒,混解六經,不犯禁忌,,大白朮湯,。

白朮,石膏,防風,羌活(各二錢),黃芩(五錢),白芷(錢半),知母(七錢),甘草(一錢),枳實(半兩),細辛(三錢),

上㕮咀,每服半兩,水煎溫服。未解,更一服。春倍加防風、羌活。夏倍加黃芩,石膏。季夏淫雨倍加白朮、白芷。秋加桂五錢。冬加桂八錢或一兩。

〔海〕,五積散,治陰經傷寒,脾胃不和,及感寒邪。

白茯苓,厚朴,芍藥,當歸,麻黃(去節),半夏(薑製。各三兩),乾薑(炮,兩半),人參,川芎(各二兩),甘草(兩半),白芷(四兩),枳殼(五兩),陳皮,蒼朮(新者,二十四兩),桔梗(十二兩),肉桂(一兩),

白話文:

《保》方,用來治療四季傷寒,調和六經,不犯禁忌,採用大白朮湯。藥方:白朮、石膏、防風、羌活各二錢,黃芩五錢,白芷錢半,知母七錢,甘草一錢,枳實半兩,細辛三錢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半兩,用清水煎煮溫服。如果症狀未解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春夏秋冬各需加減藥量:春天增加防風、羌活的用量;夏天增加黃芩、石膏的用量;夏季雨季增加白朮、白芷的用量;秋天加入桂枝五錢;冬天加入桂枝八錢或一兩。

《海》方,用來治療陰經傷寒,脾胃不和,以及感受寒邪。藥方:白茯苓、厚朴、芍藥、當歸、麻黃(去節)、半夏(薑製)各三兩,乾薑(炮製)兩半,人參、川芎各二兩,甘草兩半,白芷四兩,枳殼五兩,陳皮、蒼朮(新者)二十四兩,桔梗十二兩,肉桂一兩。

上除枳殼、肉桂外,余併為粗末,於大鍋內,文武火炒令黃熟不至焦,用紙攤在板上候冷,入枳殼、肉桂末和勻,入瓷盒內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同煎服。若傷寒,蔥白一莖,豆豉七粒,同煎,連服取汗。若脾胃不和,內傷冷物,渾身疼痛,頭昏無力,胸膈不利,飲食不下,氣脈不和,四肢覺冷,或睡裡虛驚,至晚心躁困倦,即入鹽少許同煎。若陰經傷寒,手足逆冷,及虛汗不止,脈細疾,面青而嘔,更宜加附子同煎。

加減多少,並在臨時消息之。(《袖珍方》無人參。)

參蘇飲,治內外感一切發熱主藥。又云:前胡、葛根,自能解肌,枳殼、陳皮,自能寬膈,大治中焦滿痞。凡有熱不得拘其所見,小兒室女尤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除了枳殼和肉桂以外,其他藥材都研磨成粗末,放在大鍋裡用文火和武火交替翻炒,炒至黃熟但不焦,然後用紙鋪在板上晾涼。再把枳殼和肉桂研磨成粉末,與其他藥材混合均勻,放入瓷盒中。每次服用兩錢,用水一盞,加入薑三片一起煎服。如果患有傷寒,可以加入蔥白一莖和豆豉七粒一起煎服,連續服用直到出汗。如果脾胃不和,因食用寒涼食物導致全身疼痛、頭昏乏力、胸悶不暢、食慾不振、氣血運行不暢、四肢發冷、夜裡驚醒、晚上心煩意亂、昏昏欲睡,可以加少許鹽一起煎服。如果陰經受寒,手腳冰冷,或者虛汗不止,脈搏細弱而急促,面部蒼白並伴有嘔吐,則更應該加入附子一起煎服。

藥物的加減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。(這方子沒有人參。)

參蘇飲可以治療內外感引起的各種發熱症狀。此外,前胡和葛根本身就能解肌散熱,枳殼和陳皮就能寬胸開膈,特別適合治療中焦滿悶、痞塊等症狀。對於各種發熱症狀,不一定要拘泥於特定的表現,尤其是小孩和婦女,更應該服用此方。

前胡,枳殼,陳皮,甘草,桔梗,木香(各一錢),人參,紫蘇,乾葛,半夏,茯苓(各八分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用水一盞,生薑五片,棗一枚,煎服,不拘時。若素有痰者,候熱退,以二陳、六君子湯間服。

上方治痰飲停積,中脘閉塞,眩暈嘈煩,忪悸嘔逆,及痰飲中人,停留關節,手腳嚲曳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食已則嘔,頭疼發熱,狀如傷寒者,悉治之。一法用此藥三兩,加四物湯二兩,合和,名,茯苓補心湯,。大治男子婦人虛勞發熱,或五心煩熱,並衄血、吐血、便血,及婦人下血過多致虛熱者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前胡、枳殼、陳皮、甘草、桔梗、木香各一錢,人參、紫蘇、乾葛、半夏、茯苓各八分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盞,加入生薑五片、紅棗一枚,煎煮服用,不限時間。如果平時有痰多的人,等退燒後,可以服用二陳湯或六君子湯。

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痰飲停滯、胃脘阻塞、頭昏眼花、心煩意亂、胸悶嘔吐,以及痰飲侵犯關節,導致手腳麻木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,進食後嘔吐、頭疼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等疾病。還可以用此藥方三兩,加入四物湯二兩,混合在一起,稱為茯苓補心湯,用於治療男女虛勞發熱,或心煩熱、鼻出血、吐血、便血,以及婦女因失血過多導致虛熱等症狀。

或因用心太過發虛熱者,及往來寒熱者,用之神效。

柴胡散,治邪入經絡,體瘦肌熱,推陳致新,解利傷寒時疫,中暍伏暑。

柴胡(四兩),甘草(一兩),

上㕮咀,水煎,食後熱服。此藥冬月可以潤心肺,止咳嗽,除壅熱,春夏可以御傷寒時氣,解毒,居常不可缺者。且倉卒可以易得,長幼皆宜服之。

〔《山》〕冒感,用帶根蔥煎湯嚼生薑,得汗愈。

上六方,通詳諸表方。元氣不虛者服,效。

第二方,熱多者宜服之。

第三方,寒多者宜服之。

第四方,痰飲者宜服之。

第五、六方,倉卒宜備之。

〔海〕治傷寒外症,全是下症,大熱而脈反細,不可下者,瀉心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脈有力者,黃連瀉心湯,無力者,半夏瀉心湯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過度用腦而導致虛熱,或是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,使用柴胡散效果顯著。柴胡散可以治療邪氣入侵經絡,導致身體消瘦、肌肉發熱的症狀,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,緩解傷寒、時疫、中暑、伏暑等疾病。

柴胡散的組成:柴胡四兩,甘草一兩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水煎煮,飯後趁熱服用。柴胡散在冬天可以滋潤心肺,止咳,消除體內鬱積的熱氣;在春夏可以預防傷寒、時疫,解毒,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藥。而且它很容易取得,老少皆宜。

另外,感冒時可用帶根蔥煎湯,再嚼生薑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

以上六種方劑,都屬於治療外感疾病的常用方。體力充沛的人服用,效果很好。第二種方劑適合熱症較重的患者,第三種方劑適合寒症較重的患者,第四種方劑適合痰飲患者,第五和第六種方劑適合緊急情況備用。

治療傷寒外感,如果出現下焦症狀,並且發燒但脈搏細弱,不宜使用瀉下藥,可以用瀉心湯治療。(方劑詳見傷寒。脈搏有力者,使用黃連瀉心湯,脈搏無力者,使用半夏瀉心湯。)

〔云〕,人參散,治傷寒汗下後餘熱不退,或煩或渴面赤者。

人參,山梔,藍葉,甘草,白蘚皮(各等分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
〔丹〕《絮矩新書》謂有雜合邪者,當以雜合法治之。譬如惡寒發熱,得之感冒,明是外合之邪,已得浮數之脈,而氣口又緊盛。明為食所傷,病者又倦怠,脈重接俱有豁意,而胸膈痞滿,間引兩脅,其脈輕取又似乎弦,此又平昔多怒肝邪之所為也。細取左尺大細沉弱,此又平時房勞之過也。

治法宜以感冒一節且放後,先視其形色之強弱厚薄,且以補中化食行滯清涼胃火,而以薑辣行之,則中氣稍回,傷滯稍行,津液得和,通體得汗,外感之邪自解。醫者不肯詳審求之,只顧表散外邪,又不推究兼見之邪脈,亦不窮問所得之病因,與性情之執著,巧施雜合治法,將見正氣自虛,邪氣愈固,皆拙工之過也。

白話文:

「人參散」主治傷寒發汗後餘熱不退,患者可能感到煩躁、口渴、臉色發紅。處方為人參、山梔、藍葉、甘草、白蘚皮各等份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清水煎煮後服用。

《絮矩新書》指出,對於同時存在多種病邪的患者,應採用綜合治療方法。比如,患者可能同時出現惡寒發熱(感冒)、食積(消化不良)、肝火旺盛、房勞過度等症狀。治療時,應先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症狀,選擇補中化食、行滯清涼胃火的方法,同時用薑辣助其發汗,以緩解中氣不足、食積不消、津液不足等問題,使外感之邪自然消散。醫者不可只顧表散外邪,應仔細審察患者的症狀,追究病因和體質,並根據不同的病邪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否則容易導致正氣虛弱,邪氣加重,最終得不償失。

〔《本》〕發熱惡寒,近似傷寒者,有五種。脈浮而緊,其人發熱而惡寒者,傷寒之候也。脈浮而數,其人發熱惡寒,或有痛處,是欲為癰癤也。脈浮按之反澀,其人發熱惡寒,或膈實而嘔吐者,此是傷食也。脈浮而滑,其人發熱惡寒,或頭眩而嘔吐,此是風痰之症也。脈浮而弦,其人發熱惡寒,或思飲食,此是欲化瘧疾也。能辨其脈,又能驗其症,斯無誤矣。

〔海〕傷寒與雜症相似藥不可差,夫傷寒表症,發熱惡熱而渴,與下雜症同,但頭痛身熱,目痛鼻乾,不得臥,白虎主之,乃陽明經病也,正陽陽明氣病,脈洪大,先無形也。雜病里症發熱惡熱而渴,但目赤者,病臟也,手太陰氣不足,不能管領陽氣也,宜以枸杞、生地、熟地之類主之,脈洪大,甚則嘔血,先有形也。

白話文:

發燒畏寒,症狀類似傷寒的,有五種。脈象浮而緊,患者發燒畏寒,這是傷寒的徵兆。脈象浮而數,患者發燒畏寒,可能伴隨疼痛,這是要生癰癤的徵兆。脈象浮而按之反澀,患者發燒畏寒,可能伴隨胸膈滿悶而嘔吐,這是傷食的徵兆。脈象浮而滑,患者發燒畏寒,可能伴隨頭昏眼花而嘔吐,這是風痰的徵兆。脈象浮而弦,患者發燒畏寒,可能伴隨想吃東西,這是要變成瘧疾的徵兆。能夠辨別脈象,又能驗證病症,這樣就不會錯了。

傷寒和雜症相似,用藥不能混淆。傷寒表症,發燒畏寒且口渴,和下焦的雜症相似,但頭痛、全身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乾、不能平躺,要用白虎湯主治,這是陽明經的病症,正陽陽明之氣生病,脈象洪大,先無形也。雜病里症發燒畏寒且口渴,但眼睛紅腫,病在臟腑,手太陰之氣不足,不能統率陽氣,宜用枸杞、生地、熟地等藥物主治,脈象洪大,嚴重者會吐血,先有形也。

氣病在裡,誤用血藥,無傷也,為安血而益陰也。血病在裡,誤用氣藥,如白虎湯者,非也,為瀉肺而損陰也。

〔垣〕辨誤服白虎變症。昔西臺掾葛君瑞,二月中病傷寒發熱,以白虎湯主之,病者面黑如墨,本症遂不復見,脈沉細,小便不禁。東垣初不知也。及診之曰;此立夏以前誤服白虎,白虎大寒,非行經之藥,止能寒臟腑,不善用之,則傷衛氣。本病曲隱於經絡之間,或投以大熱之藥,求以去陰邪,他症必起,非所以救白虎也,可用溫藥升陽行經。

有難者曰:白虎大寒,非大熱何以救君之症,奈何?東垣曰:病隱經絡間,陽道不行,而本症見矣,又何難哉。果如其言而愈。

白話文:

氣病在內,誤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雖然不會造成傷害,但會幫助滋陰安血。血病在內,誤用疏風解表藥物,例如白虎湯,就不可取,因為白虎湯會瀉肺傷陰。

東垣醫生曾遇到一位葛君瑞先生,在二月中旬患上傷寒發熱,誤服了白虎湯。結果,病人面色發黑如墨,原有的症狀消失,脈象沉細,小便失禁。東垣醫生起初不明白原因,診脈後才明白這是立夏前誤服白虎湯所致。白虎湯性寒,不適合在行經期間服用,只能寒涼臟腑,用得不當就會傷及衛氣。原本疾病潛伏在經絡中,如果使用溫熱藥物來驅散陰邪,就會引發其他病症,並非治療白虎湯所致的病症,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升陽行經。

有人質疑,白虎湯性寒,要用什麼溫熱藥物才能救治呢?東垣醫生回答,疾病隱藏在經絡中,陽氣不能通行,才會出現這些症狀,有什麼困難呢?果然按照他的方法,病人就痊癒了。

〔潔〕大煩熱不止,晝夜無度,用八關大刺。(法見赤眼。)熱無度不可止,宜陷谷出血。

〔《密》〕遍身發熱如火,狂言妄語氣虛者,補手三里。氣實者,瀉足三里。

〔《摘》〕傷寒胸熱不已:大杼(五分,瀉),風門(五分,留七呼),中府(乳上三肋間,動脈應手,刺入三分),缺盆(三分)

傷寒胃熱不已:中脘(瀉),上廉(三分),下廉(八分),三里,氣衝

傷寒四肢熱不已:雲門(三分,灸五壯),肩髃,委中,腰腧(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,以挺伏地,舒身,兩手相重,支額縱四體,然後取其穴,針入五分,留七呼,灸七十壯)

〔《集》〕傷寒大熱不退:曲池(瀉),絕骨(補)

傷寒熱退後再發熱:風門,合谷,行間,絕骨

白話文:

如果發燒持續不退,白天晚上都沒有緩解,可以用八關大刺法治療,具體方法請參考赤眼篇。如果發燒嚴重無法控制,可以用陷谷出血的方式治療。

如果全身發熱像火一樣,伴隨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而且氣虛,就應該補手三里穴。如果氣實,就應該瀉足三里穴。

傷寒引起胸部持續發熱,可以用大杼(瀉)、風門(留)、中府(刺入三分)、缺盆(三分)等穴位治療。

傷寒引起胃部持續發熱,可以用中脘(瀉)、上廉(三分)、下廉(八分)、三里、氣衝等穴位治療。

傷寒引起四肢持續發熱,可以用雲門(灸)、肩髃、委中、腰腧等穴位治療。

傷寒引起持續高燒不退,可以用曲池(瀉)、絕骨(補)等穴位治療。

傷寒退燒後又重新發燒,可以用風門、合谷、行間、絕骨等穴位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