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2)

1. 用藥宜禁

〔羅〕無病服藥辨諺,云:無病服藥,如壁里安柱。此無稽之說,為害甚大。夫天之生物,五味備焉,食之以調五臟,過則生疾。故經云: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。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又曰:五味入胃,各隨其所喜。故酸先入肝,辛先入肺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咸先入腎,久而增氣,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又云:酸走筋,辛走氣,苦走骨,咸走血,甘走肉。

五味者,口嗜而欲食之,必自裁製,勿使過焉。至於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食之,補精益氣。倘用之不時,食之不節,猶或生疾,況藥乃攻邪之物,無病而可服乎。《聖濟經》云:彼修真者,蔽於補養,輕餌藥石,陽劑剛勝,積若燎原,為消渴癰疽之屬,則天癸絕而陰涸;陰劑柔勝,積若凝冰,為洞泄寒中之屬,則真火微而衛散。一味偏勝,一臟偏傷,一臟受傷,四臟安得不病。

唐孫思邈言藥勢有所偏勝,令人臟氣不平。裴潾諫唐憲宗曰:夫藥以攻病,非朝夕常用之物,況金石性酷烈有毒,又加煉以火氣,非人五臟所能禁。至於張皋諫穆宗曰:神慮淡則氣血和,嗜欲多而疾疢作,夫藥以攻疾,無病不可餌。故昌黎伯銘李子之墓曰:余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,殺人不可計,而世慕尚之益至,此其惑也。

今直取目見親與之遊而以藥敗者六七公,以為世誡:工部尚書歸登,殿中御史李虛中,刑部尚書李遜第,刑部侍郎常建,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,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植,金吾將軍李道古。今又復取目見者言之:僧閻仲章服火煉丹砂二粒,項出小瘡,腫痛不任,牙癢不能嚼物,服涼膈散半斤,始緩。後飲酒輒發,藥以寒涼之劑則緩,終身不愈。

鎮人李潤之身體肥盛,恐生風疾,至春服搜風丸,月餘便下無度,飲食減少,舌不知味,口乾氣短,臍腹痛,足脛冷,眩暈欲倒,面色青黃不澤,日加困篤,乃告親知曰:妄服藥禍,悔將何及。後添煩躁喘滿,至秋而卒。張秀才者,亦聽方士之說,服四生丸推陳致新,服月餘,大便或溏或瀉,飲食妨阻,怠惰嗜臥,目見黑花,耳聞蟬聲,神虛頭旋,飄飄然身不能支,至是方知藥之誤也。遂調飲食,慎起居,謹於保養,二三年間,其證猶存。

逾十年後,方平復。劉氏子聞人言,臘月晨飲涼水一杯,至春無目疾,遂飲之。旬余,腹中寒痛不任,咳嗽嘔吐,全不思食,惡水而不欲見,足脛寒而逆,醫以除寒燥熱之劑急救之,終不能效。此皆無故求益生之祥,反生病焉,或至於喪身殞命。壁里安柱,果安在哉?且夫高堂大廈,梁棟安,基址固,壞塗毀塈,安柱壁中,甚不近人情。潔古老人云:無病服藥,無事生事。

此誠不易之論。人之養身,幸五臟之安泰,六腑之和平,謹於攝生,春夏奉以生長之道,秋冬奉以收藏之理,飲食之有節,起居而有常,少思寡欲,恬淡虛無,精神內守,此無病之時,不藥之藥也。噫,彼數人者,既往不咎矣,後人當以此為龜鑑哉。

白話文:

用藥宜禁

古人說無病服藥,如同在牆壁裡安裝柱子一樣荒謬,這句話危害甚大。上天創造萬物,都具備五種味道,人們飲食可以調和五臟,但過度就會生病。經書上說:「陰氣的產生,本源在於五味;陰氣的五臟受損,也因為五味。」又說:「五味入胃,各隨其喜好。」所以酸味先入肝,辛味先入肺,苦味先入心,甘味先入脾,鹹味先入腎,時間久了就會增強氣息,氣息增強久了就會夭折。又說:酸味通達筋脈,辛味通達氣息,苦味通達骨骼,鹹味通達血液,甘味通達肌肉。

五味是人們口腹之慾想吃的東西,必須自己控制,不可過度。至於五穀是養生的根本,五果是輔助的,五畜是益補的,五菜是充盈的,氣味調和後一起食用,可以補充精氣益氣。如果食用不合時宜,或者飲食不節制,都可能生病,何況藥物是攻克邪氣的東西,無病的人怎麼可以服用呢?《聖濟總錄》說:那些追求長生的人,迷信於補養,輕易服用藥物,陽性藥物過於強盛,積累就像火燒草原一樣,會導致消渴、癰疽等病症,最終導致天癸絕竭,陰精枯竭;陰性藥物過於柔弱,積累就像凝結的冰一樣,會導致泄瀉、寒症等病症,最終導致真火微弱,衛氣散亂。單一藥物過於強盛,就會導致單一臟器受損,一個臟器受損,其他四臟焉能不生病?

唐代孫思邈說藥物作用有所偏盛,會讓人臟腑之氣不平。裴潾勸諫唐憲宗說:藥物是用來攻克疾病的,不是每天都能服用的,況且金石藥物性情猛烈有毒,又經過火煉,不是人體五臟所能承受的。張皋勸諫穆宗說:心思淡泊則氣血平和,嗜慾過多則疾病產生,藥物是用來攻克疾病的,無病不可服用。因此,昌黎李翱的墓誌銘說:我不知道服食養生的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,殺死的人數不可勝數,而世人卻更加追捧,真是迷惑啊!

我直接列舉我親眼所見因服用藥物而損傷身體的六七個人,以警示世人:工部尚書歸登,殿中御史李虛中,刑部尚書李遜第,刑部侍郎常建,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,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植,金吾將軍李道古。我又親耳聽說:僧人閻仲章服用火煉的丹砂兩粒,脖子上長出小瘡,腫痛難忍,牙齒發癢不能咀嚼食物,服用涼膈散半斤才緩解。後來只要喝酒就會發作,服用寒涼的藥物可以緩解,但終身未愈。

鎮上的人李潤之,身體肥胖,擔心患上風疾,春天服用搜風丸,一個多月後大便失禁,飲食減少,舌頭感覺不到味道,口乾氣短,腹部疼痛,腿腳冰冷,頭暈眼花,面色青黃無光,病情日益加重,於是告訴親友說:胡亂服用藥物造成的禍患,後悔也來不及了。後來又添煩躁、喘息、胸悶,秋天就死了。張秀才,也聽信方士的說法,服用四生丸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,服用一個多月後,大便時而溏瀉,飲食不消化,懶惰嗜睡,眼前看見黑花,耳中聽到蟬鳴,精神虛弱,頭暈目眩,身體虛弱無力,這才明白藥物服用錯誤了。於是調整飲食,注意起居,小心保養,兩三年後,症狀仍然存在。

十年後才完全康復。劉氏之子聽信他人之言,臘月清晨喝一杯涼水,春天就不會患眼疾,於是就喝。十多天後,腹部寒冷疼痛難忍,咳嗽嘔吐,完全不想吃東西,厭惡水,不想見到水,腿腳冰冷,逆冷,醫生用去除寒邪燥熱的藥物緊急搶救,最終沒有效果。這些都是無故追求益壽延年,反而生病,甚至喪命。在牆壁裡安裝柱子,真是荒謬!況且高大的房屋,樑柱穩固,地基牢靠,哪裡需要在牆壁裡安裝柱子?潔古老人說:無病服藥,無事生事。

這真是不可違背的道理。人要養生,就要保持五臟安泰,六腑平和,注意攝生,春夏遵循生長之道,秋冬遵循收藏之理,飲食有節制,起居有規律,少思寡欲,恬淡虛無,精神內守,這就是無病時的最佳狀態,不需要藥物也能保持健康。唉,那些幾個人,已經過去,不再追究了,後人應該以此為鑒戒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