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4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4)
1. 表裡發熱
發熱惡寒,脈浮者,屬表,即太陽症也。(方論見前太陽病條。)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者,屬裡,即陽明症也。(方論見陽明自汗。)發熱脈弦細,頭痛者,屬半表半裡,即少陽症也。(論見口苦咽乾。)發熱而嘔者,小柴胡湯。(論見嘔。)發熱咳嗽,表不解者,小青龍湯。
兼脅痛喜嘔者,小柴胡加乾薑五味子湯。(方論見效。)發熱而喘,表不解者,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。兼胸滿者,麻黃。(方論見喘。)發熱口渴,有屬表者,有屬裡者,治法方論甚眾。(並見渴門。)
白話文:
發燒伴隨畏寒,脈搏浮動,屬於表症,也就是太陽病。發燒出汗,不畏寒反而怕熱,屬於裡症,也就是陽明病。發燒脈搏弦細,頭疼,屬於半表半裡,也就是少陽病。發燒嘔吐,可用小柴胡湯。發燒咳嗽,表症未解,可用小青龍湯。兼有脅痛喜嘔,可用小柴胡加乾薑五味子湯。發燒喘不過氣,表症未解,可用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。兼有胸悶,可用麻黃。發燒口渴,有屬於表症的,也有屬於裡症的,治療方法和藥方很多,詳見口渴篇。
發熱汗解,半日許復煩躁,脈浮數大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。論見煩,(方見上。)
發汗後惡風寒者,虛故也。不惡寒但惡熱者,實也,當和胃氣,宜調胃承氣湯。太陽病三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海藏云:大黃泄實,芒硝軟堅,甘草和中,必燥實堅三症全者可用之。)
調胃承氣湯方
大黃(一兩。海藏云:宜酒浸,蓋邪氣居高,非酒不到,譬如物在高巔,人跡所不及,則射而取之,故用酒浸引而上之。若生用苦泄峻下,則遺高分之邪熱,所以愈後或目赤或喉閉或頭腫,膈上反生熱症矣),甘草(半兩,炙。海藏云:甘以緩之)芒硝(九錢。海藏云:辛以潤之,咸以軟之)
白話文:
如果發燒出汗後,過了半日又感到煩躁,脈搏浮而快,可以再用發汗的方法,可以用桂枝。如果出現煩躁,可以參考之前提到的方劑。
發汗後怕風寒,屬於虛證。如果不怕風寒只怕熱,屬於實證,應該調和胃氣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太陽病三天,發汗後症狀不減,持續發熱,屬於胃病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(海藏說:大黃瀉實,芒硝軟堅,甘草和中,必須兼具實證、堅證、燥證才能使用。)
調胃承氣湯的組成: 大黃(一兩。海藏說:大黃應該用酒浸泡,因為邪氣在上,酒能引邪氣上行,就像東西在高處,人無法觸及,必須用箭射才能取得,所以要用酒浸泡將藥引上去。如果直接生用,藥性苦寒瀉下,會導致上焦的邪熱無法排除,所以之後可能會出現眼睛紅腫、喉嚨閉塞、頭部腫脹、膈上反生熱等症狀),甘草(半兩,炙。海藏說:甘草可以緩和藥性),芒硝(九錢。海藏說:辛味可以潤燥,鹹味可以軟堅)
上㕮咀,水一盞,煮大黃、甘草至七分,去渣,入芒硝,更上火微煮令沸,溫服。
發熱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利者,大柴胡湯。(論見痞。)發汗後,身灼熱,脈浮,汗出,身重多眠,鼻鼾者,風溫。(論見風熱。)發汗後,仍發熱,心悸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宜真武湯。(論見下利。)汗出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下利厥逆惡寒者,宜四逆湯。
(論見下利。)大汗出,脈陰陽俱盛不解者,死。(論見大法。《內經》云:溫病汗徹復熱而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謂之陰陽交者,必死也。)
白話文:
上腹疼痛,取一杯水,將大黃和甘草煮至七分熟,去渣,加入芒硝,再用小火煮沸,溫溫服下。
如果發熱出汗但汗出不止,胸腹脹滿堅硬,嘔吐並且腹瀉,可以用大柴胡湯。如果發汗後,身體灼熱,脈象浮,出汗,身體沉重嗜睡,鼻鼾,這是風溫。如果發汗後,仍然發熱,心悸頭暈,身體顫抖,想要抓地,應該用真武湯。如果出汗後熱度不退,胸悶氣急,四肢疼痛,腹瀉,畏寒,應該用四逆湯。
如果大量出汗,脈象陰陽皆盛,且久久不退,就會死亡。
太陽病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知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桂枝湯主之。汗下後,仍頭痛發熱,心下滿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(論見結胸。)大下後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(論見心痛。
)大下後,身熱不去,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。(方論見煩。)陽明病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者,梔子豉湯。(論見煩。)
白話文:
太陽病一開始發汗,但汗解不開,又接著服用下瀉藥,脈象浮的,就無法痊癒。浮脈表示病邪在外,卻反過來服用下瀉藥,所以導致無法痊癒。現在脈象浮,就知道病邪在外,應該要解表才能治癒,桂枝湯可以治療。發汗下瀉後,仍然頭痛發熱、心下滿、小便不利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可以治療。大下瀉後,身體發熱不退,心中結痛,梔子豉湯可以治療。大下瀉後,身體發熱不退,微微煩躁,梔子乾薑湯可以治療。陽明病下瀉後,體表還有熱,手腳溫熱,心中煩躁,飢餓卻無法進食,只流頭汗,梔子豉湯可以治療。
太陽病當惡寒,今自汗出,不惡寒發熱,關脈細數者,以醫吐之過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飢,口不能食。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以醫吐之所致,為小逆。
瘥後更熱者,小柴胡湯。脈浮者以汗解,脈沉者以下解。(論見勞復。)
傷寒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
白虎湯方
知母(三兩),甘草(一兩,炙),粳米(三合),石膏(八兩,捶碎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白話文:
得了太陽病,原本应该发冷,现在却自己出汗,也不发冷,只是发热,脉搏细弱无力,这是因为过度使用催吐的方法导致的。如果吐了一两天,就会肚子饿,吃不下东西。如果吐了三四天,就会不爱吃稀饭,只想吃冷的食物,早上吃的饭晚上就吐出来,这是因为过度催吐导致的胃气逆乱,叫做小逆。
病好了之后又发热,可以用小柴胡汤。如果脉搏浮在表面的,就用发汗的方法治疗,如果脉搏沉在里面的,就用泻下方法治疗。
伤寒病脉搏浮滑,说明表面有热,里面有寒,用白虎汤治疗。
白虎汤的药方:知母三两,甘草一两(炙),粳米三合,石膏八两(捶碎)。以上药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钱,用水煎煮温服。
脈浮而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。(論見下利。)下利厥逆,汗出熱不去者,四逆湯。
少陰病下利清穀,厥逆,裡寒外熱者,通脈四逆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身熱,手足逆冷而脈虛,當夏月發者,為中暑。(論見中暑。)
傷寒表不解,乾嘔發熱而咳,下利者,小青龍去麻黃加芫花湯。(論見咳。)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下利,其症頭痛腰疼,身熱鼻乾,脈浮大而長者,宜葛根湯。(論見合病。)發熱下利,脈微遲厥逆者,通脈四逆湯。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,其症頭痛胸滿,往來寒熱,脈浮大而弦者,宜黃芩湯。(論見合病。)
白話文:
脈搏浮而遲緩,表面發熱但內裡寒冷,並且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,應服用四逆湯。腹瀉伴隨厥逆症狀,出汗但熱度無法退去,也應服用四逆湯。
少陰病症狀為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,厥逆,內寒外熱,應服用通脈四逆湯。身體發熱,手腳冰冷且脈搏虛弱,在夏季發作的,屬於中暑。
傷寒表證未解,乾嘔發熱且咳嗽,伴有腹瀉,應服用小青龍去麻黃加芫花湯。太陽病與陽明病合併,必定會腹瀉,症狀包括頭痛、腰痛、發熱、鼻乾,脈搏浮大而長,應服用葛根湯。發熱腹瀉,脈搏微弱遲緩且厥逆,應服用通脈四逆湯。太陽病與少陽病合併,從下腹開始腹瀉,症狀包括頭痛、胸悶,反覆寒熱,脈搏浮大而弦,應服用黃芩湯。
下利清穀,脈沉遲,其人面赤微熱而厥者,必鬱冒,汗出自解。
發熱下利厥逆,躁不得臥者死。發熱而利,汗不止者死。(二論俱見下利。)
發熱吐利,心下痞硬者,大柴胡湯,渴者五苓散,不渴者理中湯。(論並見痞及吐利門。)
發熱,經水適來適斷,小柴胡湯,刺期門。(論見譫語瘧狀。)發熱脈數,消穀,不大便者,有瘀血,宜抵當湯。(論見蓄血。)
〔《素》〕病甚者,為五十九刺。(穴見溫病門。)
白話文:
拉肚子,吃下去的東西很快排出,脈象沉而遲,病人臉色發紅,稍微發熱,並且出現昏厥,這一定是鬱冒,出汗才能解。
發燒、拉肚子、昏厥,躁動不安無法躺下,就會死亡。發燒且拉肚子,汗流不止,也會死亡。
發燒、嘔吐、拉肚子,心下痞硬,應該用大柴胡湯治療,口渴就用五苓散,不渴就用理中湯。
發燒,月經來來去去不穩定,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,並針刺期門穴。發燒,脈象快速,食慾下降,大便不暢,有瘀血,應該用抵當湯治療。
病情嚴重者,可以用五十九刺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