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3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3)
1. 太陽病
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太陽病,發熱汗出,惡風脈緩者,為中風。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主之。太陽病,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桂枝湯主之。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,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
病人臟無他病,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,先其時發汗則愈,宜桂枝湯。
桂枝湯方
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白話文:
太陽病症及桂枝湯的應用
太陽病症:
- 太陽病初起: 脈象浮,頭頸部疼痛且怕冷。
- 太陽病發展: 發熱、出汗、怕風,脈象緩,為中風。
- 太陽中風: 陽氣浮散,陰氣虛弱。陽氣浮散則自發熱,陰氣虛弱則自出汗,並伴隨輕微的怕冷、怕風、發熱、鼻塞、乾嘔等症狀,此可使用桂枝湯治療。
- 太陽病頭痛發熱,出汗怕風: 此可使用桂枝湯治療。
- 太陽病發熱出汗: 此為體內營氣虛弱,衛氣強盛所致,導致出汗,可用桂枝湯驅散外邪,治療怕風症狀。
其他情況:
- 患者本身無其他疾病,但反覆發熱自汗且久治不愈: 此為衛氣失調,可用桂枝湯調節衛氣,達到治療效果。
桂枝湯方:
- 桂枝、芍藥、生薑(各三兩)
- 甘草(二兩)
- 大棗(十二枚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,去渣溫服,須臾歠熱稀粥一盞,以助藥力,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汗者佳,不可令如水淋漓。若一服便得汗,勿再服。或無汗,或小便數,手足冷者,不可服。《活人》云:桂枝、麻黃,若夏月用,加黃芩、知母、石膏,總不如陶尚文用羌活沖和湯為最穩。
上桂枝湯。許學士云:有人病發熱惡寒,自汗,脈微弱而浮,三服湯而愈。此方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內獨冠其首,今人全不用,何也?仲景云: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云云至翕翕發熱,宜桂枝湯。此脈與症,仲景說得甚明,後人看不透,所以不敢用也。
白話文:
上藥方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,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。服用後立即喝一碗熱稀粥,幫助藥力發揮,讓身體微微出汗,但不可出汗過多。如果服用一次就出汗了,就不要再服用。若沒有出汗,或小便頻繁,手腳冰冷,則不宜服用。古書《活人》中記載:桂枝和麻黃,如果在夏季使用,應該加入黃芩、知母和石膏,但效果不如陶尚文所用的羌活沖和湯穩定。
上藥方為桂枝湯。許學士說:有人患病發熱、怕冷、自汗,脈搏微弱浮動,服用三劑藥物後就痊癒了。這個方劑在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一百十三個方劑中位居首位,但現代人卻完全不用,這是為什麼呢?仲景說:太陽中風,陽氣浮於表面而陰氣虛弱,陽氣浮動表現為......微微發熱,適合服用桂枝湯。仲景對脈象和症狀的描述非常清晰,後人卻看不透,所以不敢使用這個方劑。
假令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也。尺脈弱,名曰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發熱也。此謂元氣受病而然也。又曰:陽微則惡寒,陰微則發熱。醫既汗之,使陽氣微,又大下之。令陰氣弱,此謂醫所使也。大抵陰不足陽往從之,故內陷而發熱,陽不足陰往乘之,故陰上入陽中則惡寒,舉此二端,明白易曉,何憚而不用桂枝湯哉。
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,,麻黃,主之。
麻黃(去節,先煮去汗,焙,三兩),桂枝(二兩),杏仁(七十個,去皮尖),甘草(一兩),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寸口脈微弱,稱為陽氣不足,陰氣上衝入陽氣中,就會出現發冷發抖、怕冷的症状。尺脈虛弱,稱為陰氣不足,陽氣下降侵入陰氣中,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状。這是因為元氣受病所致。另外,陽氣不足就會怕冷,陰氣不足就會發熱。醫生如果使用汗法,會使陽氣更加虛弱,再使用下法,會使陰氣更加虛弱,這是醫生的失誤。總之,陰氣不足,陽氣就會往陰氣中走,導致內陷而發熱;陽氣不足,陰氣就會往陽氣中走,導致陰氣上衝入陽氣中而發冷發抖。這兩個道理很容易理解,為什麼不使用桂枝湯呢?
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體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,怕風無汗且喘的,要用麻黃治療。
麻黃(去掉節,先煮去汗,再烘乾,三兩),桂枝(二兩),杏仁(七十個,去掉皮和尖),甘草(一兩)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覆取微汗,不須歠粥。有汗者,勿服。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傷寒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症者,大青龍湯發之。
大青龍湯方
麻黃(去節,炮,去汗,三兩),桂枝(去皮),石膏(碎)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生薑(切,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杏仁(二十個,去皮尖)
白話文:
服用藥方時,每次取五錢,水煎溫熱服用,覆蓋被子直到微微出汗即可,不用喝粥。已經出汗的人,就不要服用。
太陽中風症狀包括脈搏浮緊、發熱怕冷、身體疼痛、不出汗卻煩躁,服用大青龍湯可以治療。如果脈搏微弱、出汗怕風,則不能服用,否則會導致四肢厥逆、肌肉抽搐,這是逆證。傷寒症狀包括脈搏浮緩、身體不痛但沉重、偶爾感到輕微,且沒有少陰症,服用大青龍湯可以使病情發散。
大青龍湯方:
麻黃(去節,炮製,去除汗液,三兩),桂枝(去皮),石膏(碎塊),甘草(炙烤,各一兩),生薑(切片,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杏仁(二十個,去皮尖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取汗為度。若汗周身潤,止後服。未汗可停,待相次服盡,不欲汗多,恐亡陽故也。若汗不止,用溫粉撲之。
溫粉方
白朮,藁本,川芎,白芷(各等分)
上研為細末,每末一兩,入米粉三兩,和勻,撲周身止汗。若汗過多,恐亡陽,遂厥逆惡風,煩躁不得眠,故宜以此粉止之。
上中風脈當浮緩,今反浮緊緩者,大青龍症也。
〔《活》〕發熱惡風,煩躁,手足溫,為中風候;脈浮緊,為傷寒脈,是中風見寒脈也。寒多熱少,不煩躁,手足微厥,為傷寒候;脈浮緩為中風脈,是傷寒見風脈也。蓋脈似桂枝反無汗,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。
白話文:
服用上藥,每次五錢,用水煎煮溫熱服用,以出汗為宜。如果全身汗液濕潤,即可停止服用。若沒有出汗,可以先停藥,待下次再服用完畢。不要刻意追求大量出汗,以免損傷陽氣。如果汗出不止,可以用溫粉撲在身上。
溫粉方:白朮、藁本、川芎、白芷各等分,研成細末,每末一兩,加入米粉三兩,混合均勻,用來撲在身上止汗。如果汗出過多,容易損傷陽氣,導致厥逆惡風,煩躁不安,失眠難寐,所以可以用溫粉來止汗。
上文中風脈象應當是浮而緩,如果反而浮而緊緩,就是大青龍湯證。
發熱惡風,煩躁不安,手足溫熱,是中風的症狀;脈浮緊,是傷寒的脈象,說明中風出現了寒脈。寒氣重,熱氣輕,不煩躁,手足微涼,是傷寒的症狀;脈浮緩是中風的脈象,說明傷寒出現了風脈。這種情況下,脈象類似桂枝湯證,但卻不出汗;症狀類似麻黃湯證,但卻煩躁不安。
許學士云:仲景治傷寒,一則桂枝,二則麻黃,三則青龍。桂枝治中風,麻黃治傷寒,青龍治中風見寒脈,傷寒見風脈,三者如鼎立,人皆能言之,而不曉前人處方用藥之意,故醫遂多不用,無足怪也。且脈緩而浮者,中風也,故嗇嗇惡風,淅淅惡寒,翕翕發熱,仲景以桂枝對之。
脈浮緊而澀者,傷寒也.故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寒無汗而喘,仲景以麻黃對之。至於中風脈浮緊,傷寒脈浮緩,仲景皆以青龍對之。何也?予嘗深究三旨,若症候與脈相對,無不應手而愈。何以言之?風傷衛,衛,氣也。寒傷榮,榮,血也。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
白話文:
許學士說:張仲景治療傷寒,主要用桂枝、麻黃、青龍湯。桂枝治中風,麻黃治傷寒,青龍湯則用於中風伴見寒脈、傷寒伴見風脈。這三種藥物如同鼎足而立,人人皆能言之,但卻不明白前人用藥的用意,所以很多醫生便不願使用,實在不足為奇。
再者,脈象緩而浮者,是中風,因此病人會怕風、畏寒、發熱,張仲景用桂枝來治療。
脈象浮緊而澀者,是傷寒,因此病人會頭痛、發熱、身體疼痛、骨節疼痛、畏寒無汗且呼吸困難,張仲景用麻黃來治療。
至於中風的脈象浮緊,傷寒的脈象浮緩,張仲景都用青龍湯來治療。為什麼呢?我曾深入研究三種藥物的藥理,發現只要症狀和脈象相符,無不藥到病除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風傷衛氣,衛氣是人體的陽氣,寒傷榮血,榮血是人體的陰血。榮血運行於脈中,衛氣運行於脈外。
風傷衛,則風邪干陽,陽氣不固,發越而為汗,是以自汗是表虛,故仲景用桂枝以發其邪,芍藥以和其血。蓋中風則病在脈之外,其病稍輕,雖同曰發汗,特解肌之藥耳。故仲景於桂枝症云: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,不可如水淋漓,病必不除,是知中風不可大發汗,汗過則反動榮血,邪氣乘虛襲之,故病不除也。寒傷榮,則寒邪入陰血,而榮行脈中者也。
寒邪居脈中,非特榮受病,邪自內作,則並與備氣犯之,久之浸淫及骨,是以汗不出而熱,齒乾而煩冤,仲景以麻黃髮其汗,又以桂枝、甘草助其發散,欲滌除內外之邪,榮衛之病爾。大抵二藥皆發汗,以桂枝則發其衛之邪,麻黃並榮與衛治之,亦自有淺深也。何以驗之?仲景桂枝第十九症云:病當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,榮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,以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復發其汗,榮衛和則愈,宜桂枝湯。又四十七症云:發熱汗出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者。
白話文:
風寒入侵身體,會傷及衛氣,導致風邪阻礙陽氣,陽氣虛弱,無法固守,就會發散出汗。因此自汗是表虛的表現。張仲景用桂枝發散邪氣,芍藥調和血液。因為中風的病症在脈絡之外,病情較輕,雖然都稱作發汗,但只是解表藥物而已。所以張仲景在桂枝證中說:應該全身微微出汗,不要像水一樣流淌,否則病症不會消失。這說明中風不能大發汗,汗出過多會反過來傷及營血,邪氣乘虛而入,導致病症無法消除。
寒邪傷及營氣,寒邪就會侵入陰血,而營氣是在脈絡中運行。寒邪停留在脈絡中,不僅僅是營氣受病,邪氣從內而外,會同時侵犯備氣。久而久之,寒邪就會浸淫骨骼,因此汗不出而發熱,牙齒乾澀,心裡煩躁。張仲景用麻黃發散汗液,又用桂枝、甘草輔助發散,想要清除內外邪氣,治療榮衛的病症。
總之,這兩種藥物都是發汗藥,但桂枝主要發散衛氣的邪氣,麻黃則兼顧榮氣和衛氣的治療,這也体现了兩種藥物的功效深淺。如何驗證呢?張仲景在桂枝證第十九條中說:病症應該自汗出者,這是因為營氣和調了,營氣和調,但外不協調,這是因為衛氣和營氣不協調造成的。因為營氣在脈絡中運行,衛氣在脈絡外運行,重新發汗,讓榮衛協調,就能痊癒,宜用桂枝湯。又在四十七條中說:發熱出汗,這是因為營氣虛弱,衛氣強壯,所以會出汗。
欲救邪風,宜桂枝湯。是知中風汗出者,榮和而衛不和。又第一卷云: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,風則傷衛,寒則傷榮,榮衛俱病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。是知傷寒浮緊者,榮衛俱病也,麻黃湯中並用桂枝,此仲景之言也。至於青龍,雖治傷風見寒脈,傷寒見風脈之病,然仲景又云: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之,服之厥逆,便有筋惕肉瞤之症。故青龍一症,尤難用藥,須是形症諦當,然後可行。
故王實夫症,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,蓋慎之也。
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想要治療外邪引起的風寒,應該使用桂枝湯。這是因為中風伴隨出汗的人,營氣調和而衛氣失調。另外,第一卷中提到,寸口脈浮而緊,浮代表風,緊代表寒,風則傷衛,寒則傷榮,營衛都生病了,就會出現骨節痠痛,需要發汗治療。由此可知,傷寒脈浮緊的人,營衛都生病了,所以麻黃湯中同時使用桂枝,這是張仲景的醫學理論。至於青龍湯,雖然可以治療傷風見寒脈,傷寒見風脈的病症,但張仲景也提到,汗出怕風的人,不能服用青龍湯,服用後會出現厥逆,甚至出現筋惕肉瞤的症狀。所以青龍湯的用法十分慎重,需要根據病情和症狀準確判斷,才能使用。
因此王實夫的症狀,只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,這是非常謹慎的做法。
太陽病,項背強直疼痛,並且反覆出汗怕風的人,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
桂枝加葛根湯方
桂枝,葛根(各二兩),芍藥,甘草(各一兩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覆取汗。
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無汗惡風,葛根湯主之。
葛根湯方
葛根(四兩),麻黃,生薑(各三兩),桂枝,芍藥,甘草(各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去渣溫服,覆取微汗為度。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白話文:
桂枝加葛根湯,由桂枝、葛根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溫服,覆蓋取汗。適用於太陽病,頸項僵硬、發熱無汗、畏風的症狀。葛根湯則由葛根、麻黃、生薑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組成,每次服用五錢,去渣溫服,覆蓋取微汗。適用於太陽病,發熱惡寒、熱勝寒少、脈象微弱的症狀,但因屬於無陽症,不可發汗,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
桂枝,芍藥,麻黃(去節,泡),甘草(各三錢),生薑(半兩),石膏(一兩半,碎),大棗(六枚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太陽病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。又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度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,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。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
桂枝(一兩),芍藥,生薑,甘草(炙),麻黃(各半兩。去節,煮),大棗(六枚),杏仁(十二粒,去皮尖)
白話文:
患了太陽病八九天,像瘧疾一樣,發燒怕冷,熱多寒少。病人不嘔吐,大便通暢,一天拉兩次,脈象微弱而緩慢,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如果脈象微弱而且怕冷,表示陰陽都虛弱,不可再發汗、瀉下或催吐。如果臉色反倒有發熱的紅潤,表示病症尚未解除,因為病人無法微微出汗,身體一定會發癢,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藥方是:桂枝一兩、芍藥、生薑、甘草(炙)、麻黃(各半兩,去節,煮)、大棗六枚、杏仁十二粒(去皮尖)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凡仲景稱太陽病者,皆表症,發熱惡寒,頭項強痛也。若脈浮大,則與症相應,宜發汗。今見表症而脈反微,不與症應,故不可發汗,但用一二各半湯等和之可也。
若太陽中暍,發熱惡寒,脈微弱,手足逆冷而渴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(方論見中暑。)
太陽六七日表症仍在,脈微而沉,反不結胸,其人發狂者,以熱在下焦,少腹當硬滿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陽隨經,瘀血在裡故也,抵當湯主之。
抵嘗湯方
水蛭(炒,去子,杵),虻蟲(各十枚,炒,去足翅),大黃(二兩),桃仁(七枚,去皮尖),
白話文:
服用上藥,每次五錢,用水煎煮溫熱服用。
根據張仲景的說法,凡是稱為太陽病的,都是表症,表現為發熱怕冷、頭頸部疼痛。如果脈象浮大,就與症狀相符,應該發汗。現在出現表症,但脈象反而微弱,與症狀不符,所以不能發汗,只要用一些和緩的藥物調和就可以了。
如果太陽病中暑,發熱怕冷,脈象微弱,手腳冰冷且口渴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太陽病持續六七天,表症仍然存在,脈象微弱且沉,沒有胸痛,患者出現發狂,這是因為熱氣在下焦,少腹應該硬滿,小便自利,下血後就會痊癒。原因是太陽病隨著經絡循行,瘀血在內,所以可以用抵當湯治療。
抵當湯的藥方:水蛭(炒過,去掉籽,研磨),虻蟲(各十枚,炒過,去掉腳和翅膀),大黃(二兩),桃仁(七枚,去掉皮尖),…
上作一服,水一盞煎,溫服。
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,小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症諦也,亦抵當湯主之。
凡仲景稱太陽症脈沉得,皆謂發熱惡寒,頭項強痛,而脈反沉也。其症兼發在,小腹硬者,為蓄血,此條抵湯當是也。
兼關節痛,小便不利,身黃者,為濕痹。(論見濕痹。)
兼卒口噤,背反張者為痓。若無汗惡寒,名剛痓,宜葛根湯。若有汗不惡寒,名柔痓,宜栝蔞桂枝湯。(方論見痓。)
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瘥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。(方見下利。)
白話文:
服用一次藥,用一杯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如果患上太陽病,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緊,小腹硬,小便不利,這是因為沒有血的緣故。如果小便自己能排泄,病人卻像發狂一樣,那是血症,也應該用抵當湯治療。
凡是仲景書中提到太陽病脈象沉的,都是指發熱惡寒,頭項強痛,但脈象卻沉。如果同時出現小腹硬的情況,那是因為積聚了血,這條方劑就應該用抵當湯。
如果還伴隨關節疼痛,小便不利,身體發黃,這是濕痺引起的。(詳細內容見濕痺部分。)
如果同時出現突然口噤,背部反張,這是痓症。如果沒有汗且惡寒,稱為剛痓,應該服用葛根湯。如果出汗但不惡寒,稱為柔痓,應該服用栝蔞桂枝湯。(方劑的論述見痓症部分。)
如果病症是發熱頭痛,脈象卻沉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,就應該救治其內部,應該服用四逆湯。(方劑見下利部分。)
少陰病,但欲寐,始得之發熱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。(論見欲寐。)
麻黃附子細辛湯方
麻黃(去節,泡),細辛(各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凡仲景稱太陽病不惡寒者,皆謂發熱頭項強痛,脈浮而反不惡寒也。其證兼渴者為溫病,兼汗出者為柔痓。(方論見溫病柔痓。)
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症未去者,柴胡加桂枝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症,患者總是想要睡覺,剛開始發熱時脈象沉沉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藥方如下:
麻黃(去除節,用水泡過),細辛(各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清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
張仲景所說太陽病不惡寒,是指發熱頭項強痛,脈象浮而患者反倒不覺得寒冷。若同時伴隨口渴,則屬於溫病;若同時伴隨出汗,則屬於柔痓。
傷寒病發病六七天,患者發熱但略帶寒意,肢體關節酸痛,輕微嘔吐,心下有結塊,外在症狀未消退,可以使用柴胡加桂枝湯治療。
柴胡加桂枝湯方
柴胡(一兩),桂枝,黃芩,人參,芍藥,生薑(各半兩),半夏(四錢),大棗(三枚),甘草(炙,三錢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凡仲景稱表不解者,皆謂太陽病發熱惡寒,頭項強痛,脈浮也。蓋病雖屬太陽表症,而有里症兼之者,則不言太陽病,但稱表不解也。其兼心下支結者,此條柴胡桂枝湯是也。(論見脅痛。)
兼心下有水氣,乾嘔而咳者,小青龍也。(方論見效。)兼脅痛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也。兼心下痞者,先用桂枝解表,後以瀉心攻痞也。(方論見痞。)兼下利腹滿脹者,先以四逆溫里,後以桂枝攻表也。(方論見下利。)
白話文:
柴胡加桂枝湯方
藥材:
- 柴胡 (一兩)
- 桂枝 (半兩)
- 黃芩 (半兩)
- 人參 (半兩)
- 芍藥 (半兩)
- 生薑 (半兩)
- 半夏 (四錢)
- 大棗 (三枚)
- 甘草 (炙,三錢)
用法: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以水煎煮溫熱後服用。
方義:
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「表不解」是指太陽病發熱惡寒,頭項強痛,脈浮的症狀。雖然病症屬於太陽經的表證,但同時也伴隨著裏證,因此不直接稱之為「太陽病」,而是稱之為「表不解」。
本方適應症:
- 兼心下支結者: 此條柴胡加桂枝湯適用。 (論見脅痛。)
- 兼心下有水氣,乾嘔而咳者: 適用小青龍湯。 (方論見效。)
- 兼脅痛手足溫而渴者: 適用小柴胡湯。 (方論見痞。)
- 兼心下痞者: 先用桂枝湯解表,後以瀉心湯攻痞。 (方論見痞。)
- 兼下利腹滿脹者: 先以四逆湯溫里,後以桂枝湯攻表。 (方論見下利。)
太陽病欲解時,從巳至未解。
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「下之而解」疑衍文。)
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
太陽外症未解,不可下之,下之為逆。欲解外者,宜桂枝湯主之。
〔海〕大小調胃三承氣湯,必須脈浮頭痛,惡風惡寒,表症盡罷,而反發熱惡熱,譫語,不大便,方可用之。若脈浮緊,下之必結胸。苦脈浮緩,下之必痞氣。
許學士云:嘗記一親戚病傷寒,身熱頭痛無汗,大便不通已四五日。予訊問之,醫者治大黃、朴硝等欲下之。予曰:子姑少待,予為視之。脈浮緩,居密室中,自稱甚惡風。予曰:表症如此,唯大便不通數日,腹且不脹,別無所苦,何遽便下之。大抵仲景法,須表症罷,方可下。
白話文:
太陽病要好的時候,從巳時到未時就會痊癒。
太陽病還沒好,脈象陰陽都停滯,一定先會發抖出汗才會好。但陽脈微弱的人,會先出汗而好;陰脈微弱的人,要瀉下才會好。如果想要瀉下,調胃承氣湯可以治療。(「下之而解」可能是多餘的文字。)
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但沒有出汗,自己流鼻血的人就會好。
太陽病的外在症狀還沒好,不能瀉下,瀉下就是逆治。想要解除外在症狀,應該用桂枝湯治療。
大小調胃承氣湯,必須是脈象浮、頭痛、怕風怕冷,表症都消失了,反而又發熱怕熱,神志不清,不排便,才能使用。如果脈象浮緊,瀉下就會導致胸悶。如果脈象浮而緩,瀉下就會導致痞氣。
許學士說:曾經記得一位親戚患了傷寒,身體發熱頭痛,沒有出汗,已經四五天沒有排便了。我詢問他,醫生用大黃、朴硝等藥想要瀉下。我說:你先等等,讓我看看。脈象浮而緩,住在密室裡,自稱非常怕風。我說:表症還沒好,只是因為已經好幾天沒有排便,肚子也沒有脹,也沒有其他痛苦,為什麼要馬上瀉下呢?總之,仲景的醫法,必須表症消失後,才能瀉下。
不爾,則邪乘虛而入,不為結胸,必為熱利也。予作桂枝麻黃各半湯,繼以小柴胡,漐漐汗出,大便亦通而解。仲景云:凡傷寒之病,多從風寒得之,始則表中風寒,入里則不消矣。擬欲攻之,當先表解,乃可下之。若表已解,而內不消,大滿大堅實,有燥糞者,自可除下之,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。
若不宜下而便攻之,內虛熱入,為挾熱自利煩躁之變,不可勝數,輕者困篤,重者必死矣。原本正文重疊,予刪正此段,其理甚明。大抵風寒入里不消,必有燥糞,或大便堅秘。須是脈不浮,不惡風,表症罷,乃可下之。大便雖四五日不通,亦無害,若不顧表而下,遂為挾熱利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不好好處理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不會造成結胸,必定會引起熱痢。我用桂枝麻黃各半的湯劑,接著用小柴胡湯,患者出了一身大汗,大便也通了,病也就好了。仲景說:凡是傷寒病,大多是因風寒引起,一開始是表證風寒,深入內里就無法消散了。想要攻治它,必須先解表,才能下瀉。如果表證已解,而內里不消,肚子脹滿堅硬,有燥糞者,就可以除下之,即使四五天不通也不會有害。
如果表證未解就急著下瀉,內虛熱入,就會引起挾熱自利煩躁等各種變化,不可勝數,輕者困倦虛弱,重者必死無疑。原本正文重複,我刪減改正了這段,道理很清楚。總之,風寒入里不消,必定會有燥糞,或者大便堅秘。必須是脈象不浮,不惡風,表症已退,才能下瀉。大便即使四五天不通,也不會有害,如果不管表證而下瀉,就會變成挾熱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