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0)

1. 用藥宜禁

吐多不得復吐,如吐而大便虛軟者,此上氣壅滯,以薑、橘之屬宣之。吐而大便不通,則利大便藥所當禁也。諸病惡瘡,小兒癍後,大便實者,亦當下之,而薑、橘之類,則所當禁也。人知脈弦而服平胃散,脈緩而服黃耆建中湯,乃實實虛虛,皆所當禁也。人稟天地之濕化而生胃也,胃之與濕,其名雖二,其實一也。

濕能滋養於胃,胃濕有餘,亦當瀉其太過也。胃之不足,惟濕物能滋養。仲景云:胃勝思湯餅。而胃虛食湯餅者,往往增劇。濕能助火,火旺鬱而不通,則生大熱。初病火旺,不可食濕以助火也。察其時,辨其經,審其病,而後用藥,四者不失其宜,則善矣。

〔丹〕大病虛脫,本是陰虛,用艾灸丹田者,所以補陽,陽生陰長故也。不可用附子,可多服人參。

〔垣〕春宣論,春,蠢也,陽氣升浮,草木萌芽,蠢然而動。人氣在頭,有病宜吐。又曰:傷寒大法,春宜吐。宣之為言揚也,謂吐之法自上而出也。今世俗往往有瘡痍者,膈滿者,蟲積者,以為不於春時宣瀉毒氣,不可愈也。醫者遂用牽牛、巴豆、大黃、枳殼、防風輩為丸藥,名之曰春宣丸,於二月三月服之,謂俾下利而止。

初瀉之時,臟腑得通時暫輕快,殊不知氣升在上,則在下之陰甚弱,而用利藥戕賊真陰,其害何可勝言。況仲景承氣湯等下劑,必有大滿大堅實,有燥屎轉矢氣下逼迫而無表證者,方行此法。可下之證悉具,猶須遲以待之。泄痢之藥,其可輕試之乎。予伯考形肥骨瘦,味厚性沉,五十歲輕於聽信,忽於三月半購春宣丸服之,下二三行甚快,每年習以為常,至五十三歲時,七月初熱甚,無病暴死。此豈非妄用春宣為春瀉而至禍耶!自上召下曰宣,宣之一字為吐也明矣。

子和已詳論之,昔賢豈妄言哉。後之死者,又有數人,愚故表而出之,以為後人之戒。

夏日伏陰在內論,天地以一元之氣,化生萬物。根於中者,曰神機。根於外者,曰氣血。萬物天地,同此一氣。人靈於物,形與天地參而為三者,以其得氣之正而通也。故氣升亦升,氣浮亦浮,氣降亦降,氣沉亦沉,人與天地同一槖籥也。子月一陽生,陽初動也。寅月三陽生,陽初出於地,此氣之升也。

巳月六陽生,陽盡出於上,此氣之浮也,人之腹屬地,氣於此時浮於肌表,散於皮毛,腹中之陽虛矣。經曰:夏者經滿氣溢,孫絡受血,皮膚充實。長夏氣在肌肉,所以表實。表實者,里必虛也。世言夏月伏陰在內,此陰字有虛之義,若作陰冷看,其誤甚矣。或曰:以手捫腹,明知其冷,非冷而何?前人治暑病,有玉龍丹、大順散、桂苓丸,單煮良薑與縮脾飲,用草果等,皆溫熱之劑,何吾子不思之甚也。予曰:經云:春夏養陽,王太僕謂春食涼,夏食寒,所以養陽也,其意可見矣。

白話文:

用藥宜禁

嘔吐過多不宜再行催吐,如果嘔吐後大便稀軟,這是上焦氣機壅滯,可用生薑、橘皮等藥物宣通。嘔吐後大便不通,則瀉下藥應當禁用。各種疾病、惡瘡,小兒出麻疹後,大便乾燥者,應該服用通便藥物,而生薑、橘皮等藥物則應當禁用。有些人脈象弦緊卻服用平胃散,脈象緩弱卻服用黃耆建中湯,都是治法不對,都應當禁用。人體受天地濕氣的滋養而生胃氣,胃與濕氣,名稱雖不同,但實質上是一體的。

濕氣能滋養胃,胃濕過盛,也應該瀉去多餘的濕氣。胃氣不足,只有濕潤之物才能滋養。張仲景說:胃氣盛的人想吃湯餅。但胃虛的人吃湯餅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濕氣能助長火邪,火邪旺盛鬱結不通,就會產生大熱。初期病症火邪旺盛,不能服用滋濕的藥物以助長火邪。要觀察病發時間,辨別受影響的經絡,審察病情,然後用藥,這四點都不錯亂,就能治療好疾病。

【丹田】大病虛脫,本是陰虛,用艾灸丹田的方法,是為了補益陽氣,陽氣生長則陰氣也隨之增長。不可服用附子,可以多服用人參。

【春宣】春天,萬物萌動,陽氣上升,草木發芽,蠢蠢欲動。人體之氣上升於頭部,有病宜行吐瀉。古代醫書也說:治療傷寒的原則,春天宜行吐瀉。宣通,就是疏導的意思,指吐瀉的方法是從上而下排出體外。現在民間很多人患有瘡瘍、膈脹、蟲積等病症,認為如果不趁春天疏泄毒氣,就無法痊癒。醫生便使用牽牛子、巴豆、大黃、枳殼、防風等藥物製成丸劑,稱為「春宣丸」,在二月或三月服用,認為這樣可以通便止瀉。

剛開始瀉下時,臟腑通暢,會暫時感到輕鬆,卻不知道因為陽氣上升,下焦的陰氣非常虛弱,而使用瀉下藥物損傷真陰之氣,其危害難以言喻。況且張仲景的承氣湯等瀉下劑,必須是大便不通、堅硬如石,有燥屎、矢氣下逼,而且沒有表證的情況下才能使用。即使符合瀉下的所有證候,也應該延遲治療。瀉痢的藥物,怎麼能輕易嘗試呢?我的伯父體形肥胖,骨瘦如柴,口味濃厚,性格沉靜,五十歲時輕信藥方,在三月中旬購買了春宣丸服用,大便瀉下二三次,非常順暢,每年都服用,到五十三歲時,七月初發高燒,沒有任何疾病徵兆就暴死了。這難道不是濫用春宣丸,進行春天瀉下療法而導致的禍患嗎?從上往下疏導叫做宣,宣通一詞就是嘔吐的意思,很明顯了。

古人對此已有詳盡論述,前輩們的話豈能是妄言呢?後來因這種方法而死的人,還有好幾位,所以我寫出來,以此警戒後人。

【夏日伏陰在內】天地之間憑藉一元之氣,化生萬物。萬物生長之根本在內者,叫做神機;在外的,叫做氣血。萬物和天地,都依靠這一元之氣。人比萬物靈敏,形體與天地相參而構成三才,是因為人體能順應天地之氣而通暢。所以氣機上升則上升,氣機浮揚則浮揚,氣機下降則下降,氣機沉降則沉降,人與天地之間如同一個鼓風囊。子月(十一月)一陽生,陽氣初動。寅月(一月)三陽生,陽氣開始出於地,這是氣機上升。

巳月(五月)六陽生,陽氣完全出於上,這是氣機浮揚,人的腹部屬於下焦,此時氣機浮於肌表,散於皮毛,腹部之陽氣虛弱。經書說:夏季經絡充盈,氣機充盛,血脈充盈,皮膚飽滿。長夏氣機在肌肉,所以表證實。表證實則裡必虛。世人說夏季伏陰在內,這個「陰」字有虛弱的意思,如果理解成陰冷,就錯得很離譜。有人說:用手摸腹部,明顯感覺到冷,怎麼能不是冷呢?前人治療暑病,有玉龍丹、大順散、桂苓丸,單獨煮良薑與縮脾飲,用草果等,都是溫熱的藥物,為何你們沒有好好思考呢?我說:經書說:春夏養陽,王太僕說春天吃涼的,夏天吃寒的,這是為了養陽,其用意可見一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