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)

1. 傷寒通論

〔仲〕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,熱雖甚不死,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。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,當一二日發,以其脈上連風府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尺寸懼長者,陽明受病也,當二三日發,以其脈俠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。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,當三四日發,以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,此三經皆受病,未入於腑者,可汗而已。

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,當四五日發,以其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。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,當五六日發,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(《活人》云:經云一二日少陰者,謂初中病時便入少陰,不經三陽也。大抵傷寒發於陽則太陽也,發於陰則少陰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受寒邪侵襲,就會導致病熱,即使熱症很嚴重也不至於致命。但如果同時感受寒邪而生病,就一定會死。脈象浮大且脈搏跳動快,屬於太陽經受病,會在一天或兩天內發病,因為太陽經脈連接風府穴,所以會出現頭項疼痛、腰脊強直的症狀。脈象浮大且脈搏跳動慢,屬於陽明經受病,會在兩三天內發病,因為陽明經脈沿鼻旁走,連接眼睛,所以會出現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乾不能躺臥的症狀。脈象浮大且脈搏跳動有力,屬於少陽經受病,會在三到四天內發病,因為少陽經脈沿著肋骨走,連接耳朵,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、耳朵失聰的症狀。這三條經脈都受到了病邪侵襲,還沒有深入臟腑,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。

脈象沉細且脈搏跳動緩慢,屬於太陰經受病,會在四到五天內發病,因為太陰經脈佈於胃部,連接咽喉,所以會出現腹脹、咽喉乾渴的症狀。脈象沉細且脈搏跳動微弱,屬於少陰經受病,會在五到六天內發病,因為少陰經脈貫穿腎臟,連接肺部、舌根,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口渴的症狀。《活人》中記載:「經文說一二日少陰者,指的是剛開始生病時就已經進入少陰經,沒有經過三陽經。總的來說,傷寒發病於陽氣,則屬於太陽經;發病於陰氣,則屬於少陰經。」

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症不能罷者,俱治太陽。有初得病便見少陰症者,宜攻少陰,亦不必先自巨陽。蓋寒入太陽即發熱而惡寒,入少陰即惡寒而不熱。)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。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(煩滿謂少腹煩滿也。下文云:十二日厥陰病,陰囊縮。

少腹微下,謂曏者囊之縮者,今復病少腹之煩滿,故令微下也。)此三經皆受病,已入於腑,可下而已。

若兩感於寒者,一日太陽受之,即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、口乾、煩滿而渴。二日陽明受之,即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、身熱、不欲食、譫語。三日少陽受之,即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。不知人者,六日死。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,則榮衛不行,臟腑不通,而死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從發病第一天到第十二、十三天,太陽病症一直沒有消失,就應該治療太陽病。如果病人剛得病就出現少陰病症,就應該治療少陰,不必先從巨陽開始。因為寒氣入侵太陽經就會發熱怕冷,入侵少陰經就會怕冷不發熱。如果脈搏微弱緩慢,就是厥陰經受病了,一般會在第六、七天發作。由於厥陰經的脈絡循行陰器,並連接到肝臟,所以病人會出現腹部脹滿、陰囊收縮的症狀。這三條經脈都患病,已經深入腑臟,可以用瀉下法治療。

如果同時感受寒邪,第一天太陽經受病,就會同時患上太陽病和少陰病,表現為頭痛、口乾、腹部脹滿口渴。第二天陽明經受病,就會同時患上陽明病和太陰病,表現為腹脹、發熱、不想吃飯、神志不清。第三天少陽經受病,就會同時患上少陽病和厥陰病,表現為耳聾、陰囊收縮、四肢厥冷,喝水也喝不進去。如果病人神志不清,六天內就會死亡。如果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都患病,就會導致營衛不和,臟腑不通,最終死亡。

傷寒一日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為不傳,頗欲吐,若躁煩,脈微急者,為欲傳也。傷寒二三日,陽明、少陽症不見者,不傳也。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問曰:傷寒三日,脈浮數而微,病人身溫和者,何也?答曰:此為欲解也,以夜半。脈浮而解者,濈然汗出也,脈浮而解者,必能食也;脈不浮而解者,必大汗出也。三日少陽脈小,欲已也。(論見口苦、舌乾。)

其不兩感於寒,更不傳經,不加異氣者,至七日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也;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歇也;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也;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舌乾已而嚏也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縮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人精神爽慧也。太陽病,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行其經盡故也。若欲再傳經者,針足陽明,使不傳則愈。

白話文:

傷寒初起,如果脈象平靜,表示病氣不會傳播;如果患者想要嘔吐、煩躁不安,脈象略微急促,則表示病氣即將傳播。

若傷寒發病兩三天,陽明、少陽的症狀都未出現,病氣就不會傳播。

如果傷寒發病三天,三陽經氣已經耗盡,三陰經氣將要受邪,但患者卻能進食不嘔吐,表示三陰經氣沒有受邪。

有人問:傷寒發病三天,脈象浮而數且微弱,病人身體溫和,這是怎麼回事呢?答:這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,會在半夜發作。脈象浮而解者,會突然出汗;脈象浮而解者,必然能進食;脈象不浮而解者,必然會大量出汗。發病三天,少陽經氣脈象微弱,預示疾病將要結束。

如果患者沒有受到寒氣的侵襲,病氣也沒有傳播,沒有出現其他異狀,到了第七天,太陽經氣衰退,頭痛症狀會減輕;第八天,陽明經氣衰退,發熱症狀會減少;第九天,少陽經氣衰退,耳聾症狀會減輕;第十天,太陰經氣衰退,腹部恢復正常,患者會想吃東西;第十一天,少陰經氣衰退,口渴和舌乾症狀消失,並會打噴嚏;第十二天,厥陰經氣衰退,小腹縮小,呼吸順暢,患者精神爽朗。

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天以上自愈,是因為病氣已經走完經脈的緣故。如果病氣想要再次傳播,可以用針刺足陽明經,阻止病氣傳播,疾病就能痊癒。

六七日脈至皆大,煩而口噤不言,躁擾者,必欲解也。(論見後條。)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
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,(間,瘳也。)尺寸陷者,大危。

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,當依舊壞症而治之。若脈陰陽俱盛,重感於寒者,變為溫瘧。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者,更遇於風,變為風溫。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者,遇溫熱變為溫毒,為病最重也。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,更遇溫氣,變為溫疫,以冬傷於寒,發為溫病,脈之變症方治如說。(見後條。)

凡發汗,欲令手足皆周至,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耳。若病不解,當重發汗,汗多則亡陽,陽虛不得重發汗也。(《活人》云:發汗必須如常覆蓋,腰以上厚衣覆之,腰以下蓋之。若腰以上淋滿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,病終不解。)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,丸散亦可用,要以汗出為解,然不如湯隨症良驗。

白話文:

人病了六七天,脈象強勁,病人煩躁不安,不說話,躁動不安,這就預示著病症要解了。傷寒病發六七天,沒有發熱,病人卻煩躁不安,這是陽氣消退,轉入陰虛的表現。

如果病程超過十三天,脈象沉陷,病情非常危急。

如果病人感染其他病氣而轉變為其他疾病,就要根據原有的病症進行治療。如果脈象陰陽俱盛,再次感染寒氣,就會變成溫瘧。如果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遇到風寒,就會變成風溫。如果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遇到溫熱之氣,就會變成溫毒,病情最為嚴重。如果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,遇到溫氣,就會變成溫疫。這是因為冬天受寒,導致發病,脈象變化,治療方法也要相應改變。

凡是發汗,要讓汗水遍及手足,微微出汗,持續一段時間,效果最好,不要像水一樣大量流出。如果病症沒有緩解,就要再次發汗,汗出太多會導致陽氣耗損,陽氣虛弱就不可再次發汗。古書說,發汗時一定要蓋好被子,腰以上要穿厚衣服蓋住,腰以下也要蓋好。如果腰以上汗流浹背,而腰以下到腳心微潤,病症仍然沒有緩解。凡是可以用發汗法治療,但沒有湯藥的,可以用丸散藥,重點是要出汗才能解病,但湯藥配合症狀治療效果更好。

凡發汗,溫服湯藥,其方雖言日一二服,若病劇不解,當促其服,可半日間盡一二服。若與病相值,即便有所覺。重病者一日一夜,當睟時觀之。如服一劑,病症猶在,故當復作本湯服之。至有不肯汗出,服三劑乃解。若汗不出者,死病也。凡服湯藥發汗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。

吐下亦如之。

許學士云:記一鄉人傷寒身熱,大便不通,煩渴鬱冒。醫者用巴豆下之,頃得溏利,宛然如舊。予觀之,陽明結熱在裡,非大柴胡、承氣不可,巴豆止去積,不能盪滌邪熱蘊毒,亟進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。嘗謂仲景一百一十三方,為丸者有五,理中、陷胸、抵當、烏梅、麻仁。

白話文:

如果要發汗,服用溫熱的湯藥,即使藥方上寫著一天服用一到兩次,如果病情嚴重沒有改善,就要加快服用速度,可以在半天內服用完一到兩次。如果藥物和病情相合,就會很快見效。重病患者,一天一夜要仔細觀察病情。如果服用一劑藥後,症狀仍然存在,就應該繼續服用原本的湯藥。有些病人可能需要服用三劑藥才能出汗,如果服用三劑藥後仍然不出汗,那就很危險了。服用湯藥發汗,一旦病情好轉,就應該停止服用,不必勉強服用完所有的藥劑。

吐下藥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
許學士說:我曾經遇到一個鄉下人,患了傷寒,發燒,大便不通,口渴,煩躁,頭昏。醫生用巴豆給他下瀉,很快排泄出軟便,看起來病就好了。我觀察後認為,這是陽明經積熱在裡,需要用大柴胡湯、承氣湯之類的藥物治療,巴豆只可以瀉去積滯,無法驅除邪熱和毒素,因此我急忙給他服用大柴胡湯等藥物,服用三劑後出汗,病就好了。我經常說,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,有113個方劑,其中只有五個是丸劑,分別是理中丸、陷胸丸、抵當丸、烏梅丸和麻仁丸。

是以理中、陷胸、抵當,皆大如彈子,煮化而服,與湯散無異。至於麻仁治脾約、烏梅治濕䘌,皆用小丸以達下部。其他逐邪毒,破堅癖,導淤血,潤燥糞之類,皆憑湯劑,未聞用巴豆小丸藥以下邪氣也。既下而病不除,不免重以大黃、芒硝下之,安能無損也哉。

凡傷寒之病,多從風寒得之,始表中風寒,入里則不消矣。擬欲攻之,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。若表已解而內不消,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者,自可除下之,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。

服桂枝大汗出脈洪大者,復與桂枝湯如前法。(論見瘧。)

白話文:

因此理中丸、陷胸丸、抵當丸,都跟彈子一樣大,煮化了服用,跟湯藥散劑沒什麼不同。至於麻仁治脾胃不順、烏梅治濕邪感冒,都用小丸藥來達到治療下部的效果。其他驅逐邪氣、破除堅硬積聚、疏通淤血、潤滑乾燥糞便之類的,都依靠湯藥,沒聽說過用巴豆小丸藥來排除邪氣。如果已經服用了小丸藥,但病症還沒消除,不得不再次服用大黃、芒硝來瀉下,怎麼可能不傷身體呢?

一般來說,傷寒疾病大多是因為風寒侵襲而得,一開始是表層受風寒,進入內裡就難以消散了。想要攻克病症,必須先解表,才能再瀉下。如果表症已經解除,但內裡沒有消散,而且肚子脹滿、實證明顯,並且有堅硬的糞便,才能考慮瀉下,即使四五天瀉下也不至於造成太大傷害。

服用桂枝大量出汗,脈搏洪大的,可以再次服用桂枝湯,按照之前的做法。(論述見瘧疾部分。)

發汗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。(《活人》云:凡發汗病症仍在者,三日內可二三汗之,令腰以下周遍為度。)

凡病,若發汗,若吐若下,若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(重亡津液則不能作汗,故必待自和乃愈。)太陽病三日,已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溫針仍不解者,此為壞症,桂枝不中與也。觀其脈症,知犯何逆,當隨證治之。

夫病陽多者熱,下之則硬。無陽陰強大便硬者,下之則必清穀腹滿。

〔《脈》〕師持脈,病人欠者,無病也。脈之呻者,病也。言遲者,風也。搖頭言者,里痛也。行遲者,表強也。坐而伏者,氣短也。坐而下一腳者,腰痛也。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,心痛也。寸口諸微亡陽,諸濡亡血,諸弱發熱,諸緊為寒,諸乘寒者則為厥,鬱冒不仁,以胃無穀氣,脾澀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也。(微脈極細而軟,濡脈極軟而浮細,弱脈極軟而沉細。

白話文:

出汗後症狀消退,但半日後又感到煩躁,脈象浮數的,可以再次發汗。如果發汗治療後,病症仍然存在,三天內可以進行兩三次發汗,直到汗液浸透腰部以下為止。

所有疾病,無論是發汗、吐、下瀉,或是體液流失,只要陰陽調和,就能自然痊癒。如果體液大量流失,則不能進行發汗治療,必須等待陰陽調和後才能恢復。太陽病三天後,已經發汗、吐、下瀉或溫針治療,但症狀仍未消失,這是壞症,桂枝就不適合使用了。觀察患者的脈象和症狀,判斷病因,並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

一般來說,陽氣過盛的人,發熱,瀉下後會感到堅硬。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大便乾燥的人,瀉下後會感到腹部脹滿。

醫生診脈時,患者打哈欠,表示沒有病。脈象像呻吟一樣,表示有病。說話遲緩,表示風邪。搖頭說話,表示腹痛。走路緩慢,表示表證強盛。坐著身體伏低,表示氣短。坐著時一條腿垂下,表示腰痛。腹部緊實,像懷著卵子一樣,表示心痛。寸口脈象微細軟弱,表示陽氣不足;濡脈浮細柔軟,表示血液不足;弱脈沉細柔軟,表示體虛發熱;緊脈,表示寒邪;脈象上浮,表示寒氣上衝,出現厥症;鬱悶麻木,表示胃氣不足;脾氣不通暢,口渴說不出話,發抖,表示脾胃虛弱。

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,大煩而口噤不能言,其人躁擾,必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?脈浮故知汗出解也。若脈和平,其人大煩,目重瞼內際黃者,皆為欲解也。

問曰:脈病欲如愈未愈者,何以別之?答曰:寸口關上尺中三處,大小浮沉遲數同等,雖有寒熱不解者,此脈為陰陽和平,雖劇當愈。(《針經》禁服篇云:寸口人迎兩者相應,若引繩大小齊等者,名曰平人。言手之寸口脈與喉旁之人迎脈等齊為平人。後條云:六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汗出而解者是也。

)凡得病,厥脈動數,服湯藥更遲,脈浮大減小,初躁後靜,此皆愈症也。脈浮數而微,病人身溫和者,欲解也。(論見前條。)凡病反能飲水者,為欲愈。(論見腹渴。)太陰中風,脈陽微陰澀而長者,為欲愈。(論見腹滿。)少陰中風,脈陽微陰浮者欲愈。(論見欲寐。

白話文:

病人病了六七天,手腳三部脈搏都摸得到,非常煩躁,口不能言,病人躁動不安,想要自己解脱,這時一定要先感到煩躁,然後出汗才能解脱。為什麼這樣知道呢?因為脈象浮,所以知道出汗會解脱。如果脈象平和,病人非常煩躁,眼睛沉重,眼瞼內側發黄,這些都是快要解脱的徵兆。

有人問:脈象像要好轉但又沒有完全好轉,怎麼區分呢?回答說: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處,大小浮沉遲數都相等,即使還有寒熱不退,這種脈象是陰陽平和,雖然病症嚴重,但最終會好轉。

凡是生病了,脈象厥而動數,喝了湯藥後脈象反而變遲,脈象浮大減小,一開始躁動後來安靜,這些都是要好轉的徵兆。脈象浮而數但微弱,病人身體溫和,這也是要好轉的徵兆。病人反倒能喝水,也是要好轉的徵兆。太陰中風,脈象陽微陰澀而長的,也是要好轉的徵兆。少陰中風,脈象陽微陰浮的,也是要好轉的徵兆。

)厥陰中風,脈微浮者欲愈,不浮未愈。

太陽病巳至未解。(見發熱。)陽明病申至戌解。(見胃實。)

少陽病寅至辰解。(見口苦。)太陰病亥至醜解。(見腹滿。)

少陰病子至寅解。(見欲寐。)厥陰病醜至卯解。(見氣上撞心。)

問曰:凡病欲知何時得,何時愈?答曰:假令日中得病,夜半愈者,以陽得陰則解也。夜半得病,日中愈者,以陰得陽則解也。病家人請云:病人苦發熱,身體疼,病人自臥,師到診其脈,沉而遲者,知其瘥也。何以知之?表有病者,脈當浮大,今反沉遲,故知愈也。假令病人云:腹內卒痛,病人自坐,師到脈之,浮而大者,知其瘥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中風,脈搏微弱而浮動的,病情將要痊癒,若脈搏不浮,則尚未痊癒。

太陽病發作在巳時,到未時仍未解,可見患者發熱;陽明病發作在申時,到戌時解,可見患者胃部飽滿;

少陽病發作在寅時,到辰時解,可見患者口苦;太陰病發作在亥時,到丑時解,可見患者腹部脹滿;

少陰病發作在子時,到寅時解,可見患者想睡覺;厥陰病發作在丑時,到卯時解,可見患者氣往上衝,撞擊心臟。

有人問道:如何知道疾病何時會發作,何時會痊癒?

回答說:假設患者在中午發病,半夜痊癒,說明陽氣得陰氣而解;患者在半夜發病,中午痊癒,說明陰氣得陽氣而解。

如果病人家人說患者發熱、身體疼痛,病人自己躺著,醫生到來診脈,發現脈沉而遲,就知道病情已經好轉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表證有病,脈搏應該浮大,現在卻沉而遲,所以知道已經痊癒了。

假如病人說肚子突然疼痛,病人自己坐著,醫生到來診脈,發現脈浮而大,就知道病情已經好轉了。

何以知之?若里有病者,脈當沉而細,今脈浮大,故知愈也。

問曰:病有戰而汗出者因得解者,何也?答曰: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。以脈浮,故當汗出而解也。

若脈浮而數,按之不芤,此人本不虛,若欲自解,但出汗耳,不發戰也。問曰: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,何也?答曰:脈大而浮數,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。

問曰: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,何也?答曰:其脈自微,此以曾經發汗,若吐若下若亡血,以內無津液,待陰陽自和,必自愈,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。

上海藏云:戰而後解者,太陽也,不戰有汗而解者,陽明也,不戰無汗而解者,少陽也。

白話文:

怎麼知道呢?如果體內有病,脈象應該沉而細,現在脈象浮大,所以知道病已經好了。

有人問:為什麼有些病人發冷冒汗之後病就好了? 答:脈象浮而緊,按下去又軟弱,這表示身體虛弱,所以才會發冷冒汗。由於體虛,所以會發冷。因為脈象浮,所以會出汗,病就好了。

如果脈象浮而快,按下去不軟弱,表示身體沒有虛弱,如果想要自己好,只要出汗就好,不用發冷。有人問:為什麼有些病人不發冷卻出汗就病好了? 答:脈象大而浮快,所以知道不發冷就出汗病就好了。

有人問:為什麼有些病人不發冷也不出汗就病好了? 答:脈象很微弱,這是因為之前已經出過汗,或者嘔吐、腹瀉、失血,導致體內津液不足,等到陰陽恢復平衡,就會自然痊癒,所以不發冷也不出汗就病好了。

上海藏云說:發冷之後病好的,是太陽病;不發冷但出汗病好的,是陽明病;不發冷也不出汗病好的,是少陽病。

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戰慄汗出而解。陽微者汗解,陰微者下解。(論見發熱篇。)凡脈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,此名陽也;沉、澀、弦、弱、微,此名陰也。凡陰病見陽脈者生、陽病見陰脈者死。陰陽俱盛,大汗出不解者,死。陰陽俱虛,熱不止者,死。又診生死詳法。(並見診法門。)

服藥不如方法,縱意違師,不須治之。

脈沉為在裡,而反發其汗,則津液越出,大便難,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也。(論見譫語。)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發汗。何以知之?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。(《活人》云:先以小建中湯加黃耆,如尺脈尚遲,再作一劑,卻服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,其湯分小劑和解之愈。)

白話文:

太陽病如果沒有痊癒,脈象陰陽皆停滯,就必須先出現戰慄出汗才能解除病症。陽氣微弱的患者以出汗解表,陰氣微弱的患者則需瀉下通便來解除病症。

一般來說,脈象浮大、數快、跳動、滑利,屬於陽脈;沉伏、澀滯、弦緊、微弱、細小,屬於陰脈。陰病出現陽脈則表示有生機,陽病出現陰脈則表示凶險。陰陽氣都旺盛,大量出汗卻無法解除病症,會導致死亡。陰陽氣都虛弱,發熱不止,也會導致死亡。關於診斷生死的方法,可以參考診法門。

服藥不能違背方法,一意孤行,不聽從醫囑,就不要再治療了。

脈象沉伏代表病邪在裡,卻反而出汗,導致津液外泄,大便困難,這是表虛里實的表現,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。脈象浮緊,通常伴隨身痛,應當以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尺脈遲緩,則不適合發汗。這是因為榮氣不足,血量減少的緣故。可以先服用小建中湯加黃耆,如果尺脈仍然遲緩,再服用一劑,然後改服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,分小劑量服用,就能緩解病情,達到痊癒。

許學士云:一鄉人丘生者,病傷寒發熱,頭疼,煩渴,脈雖浮數無力,尺以下遲而弱。予曰:此雖麻黃症,而尺遲弱。仲景云:尺中遲者,榮氣不足,血氣微少,未可發汗。予於建中湯加當歸、黃耆令飲,翌日脈尚爾,其家煎迫,日夜督發汗藥,幾不遜矣。予忍之,但只用建中調榮而已。

至五日,尺部方應,遂投麻黃,啜二服,發狂,須臾稍定,略睡,已中汗矣。信知此事誠難,仲景雖云不避晨夜,即宜便治,醫者亦須顧其表裡虛實,待其時日,若不循次第,暫時得安,損虧五臟,以促壽限,何足貴哉。昔《南史》載範云傷寒,恐不得預武帝九錫之慶,召徐文伯診視,以實懇之曰:可便得愈乎?文伯曰:便瘥甚易,只恐二年後不復起耳。云曰:朝聞道夕死猶可,況二年乎。

白話文:

許學士說:有一位鄉下人叫丘生,得了傷寒,發熱、頭疼、口渴,脈象雖浮數無力,但尺脈卻遲而弱。我說:這雖然是麻黃證,但尺脈遲弱,仲景說:「尺脈遲者,營氣不足,血氣微少,不可發汗。」所以我給他用了建中湯加當歸、黃耆,讓他服用。第二天脈象仍然如此,他家人卻急於發汗,日夜逼著他喝發汗藥,差點就要出事了。我忍耐著,只用建中湯調補營氣而已。

到了第五天,尺脈才開始有力,我就給他用了麻黃,喝了兩劑,結果他發狂,一會兒又稍稍平靜,稍微睡了一會,就開始出汗了。這件事確實不容易,仲景雖然說不避晨夜,當即就應該治療,但醫生也要注意患者的表裡虛實,等待適當的時機。如果沒有按照順序,即使暫時好了,也會損害五臟,加速壽命結束,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?

以前《南史》記載範雲得了傷寒,害怕不能參加武帝九錫的慶典,就請徐文伯診治,誠懇地問:「能馬上治好嗎?」文伯說:「馬上治好很容易,只怕兩年後就起不來了。」範雲說:「早上聽到道理晚上死了也值得,何況是兩年後呢?」

文伯以火燒地,布桃葉,設席,置云於其上,頃刻汗解,撲以溫粉,翌日果愈。云甚喜。文伯曰:不足喜也。後二年果卒。夫取汗先期,尚促壽限,況不顧表裡,不待時日,便欲速效乎。每見病家不奈,病未三四晝夜,促汗,醫者隨情順意,鮮不敗事。予故書此為戒。

脈浮大,應發汗,醫者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諸外實者不可下,下之則發微熱。脈厥者,當臍握熱。諸虛者不可下,下之則大渴。求水者易愈,惡水者劇。太陽症表未解不可下,下之為逆。(論見發熱。)
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,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,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,陽氣反微,中風汗出,而反躁煩,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,陽微發汗,躁不得眠。陽微不可下,下之則心下痞硬。(「陽微不可下」,當是「復不可下之」。)

白話文:

文伯用火燒地,鋪上桃葉,設席,將病人放在上面,很快地就退了汗,再用溫粉擦拭,隔天病就好了。病人很開心,文伯卻說:「不必高興得太早。」果然,兩年後病人就去世了。其實,過早地發汗會縮短壽命,更何況不顧忌表裡虛實,不等待時機,就急著求速效呢?我常看到病人病了還沒兩三天,就急著發汗,醫生也隨心所欲,結果很少有好結果。所以寫下這些文字作為警示。

脈象浮大,應該發汗,醫生卻反而使用瀉藥,這是大逆不道。外感實證不可使用瀉藥,否則會發熱。脈象厥者,應當用熱水敷肚臍。虛證不可使用瀉藥,否則會口渴。渴望喝水者容易痊癒,厭惡喝水者病情嚴重。太陽病的表證未解不可使用瀉藥,使用瀉藥是逆治。(關於發熱的論述,請參考其他部分。)

脈象濡弱,如果弱脈出現在關脈,濡脈出現在寸脈,微脈出現在尺脈,澀脈出現在寸脈,就代表陽氣不足;如果澀脈出現在尺脈,就代表血虛。陽氣不足,中風後出汗,卻反而煩躁;血虛,則昏厥且發冷。陽氣不足時發汗,會導致煩躁不安,無法入眠。陽氣不足時不可使用瀉藥,否則會導致心下痞硬。(「陽微不可下」,應當是「復不可下之」。)

脈浮熱甚反灸之,此為實以虛治,因火而動,必咽燥唾吐。微數之脈,慎不可灸,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脈浮且汗,反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腰以下必重而痹。(論見下重。)

桂枝本為解肌,若其脈浮緊發熱無汗者,不可與也,常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脈浮自汗,小便數,微惡寒,腳攣急,忌桂枝湯攻表。(論見厥。)酒客病,不可與桂枝湯,得湯則嘔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
凡用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服之。

若不宜下而便攻之,內虛熱入,挾熱遂利,煩躁,諸變不可勝數,輕者困篤,重者必死矣。太陽病下之,其脈促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也,脈浮者,必結胸也。脈緊者,必咽痛。脈弦者,兩脅必拘急。脈細數者,頭痛未止。脈沉緊者,必欲嘔。脈沉滑者,挾熱利。脈浮滑者,必下血。

白話文:

脈搏浮在表面,熱度很高,反而用灸法治療,這是用虛弱的方法來治實證,因為火氣導致的病症,一定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唾液外流的症狀。輕微而數的脈象,要謹慎,不能用灸法,因為火氣是邪氣,會導致煩躁逆亂,追趕虛弱之氣,驅逐實邪,血液散佈在脈絡中,火氣雖然微弱,但內部攻擊的力量很強,會灼傷骨骼,損傷筋脈,血液難以恢復。脈搏浮在表面並且出汗,反過來用火灸,邪氣無處可去,腰部以下就會沉重疼痛。

桂枝原本是解肌的藥物,如果脈象浮緊,發燒沒有汗,就不能使用桂枝。要記住這一點,不要用錯。脈搏浮在表面,自發出汗,小便頻繁,稍微怕冷,腳部抽筋,忌諱用桂枝湯來攻表。嗜酒的人生病,不能使用桂枝湯,喝了就會嘔吐,因為嗜酒的人不喜甘味。

凡是用梔子湯的病人,如果原本就有輕微腹瀉,就不能服用。

如果病人不適合下瀉卻強行用瀉藥,就會導致內虛熱氣入侵,夾帶熱氣而腹瀉,煩躁不安,各種變化數不勝數,輕則困倦虛弱,重則必死無疑。太陽病可以用瀉法,如果脈搏急促而不緊縮胸部,這是想要痊癒的徵兆,脈搏浮在表面的,一定會胸部緊縮。脈搏緊的,一定會咽喉疼痛。脈搏弦的,兩側肋骨一定會拘急。脈搏細數的,頭痛還沒有停止。脈搏沉緊的,一定會想要嘔吐。脈搏沉滑的,夾帶熱氣而腹瀉。脈搏浮滑的,一定會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