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九·腎膀胱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九·腎膀胱部 (4)

1. 蟲入耳

〔《肘》〕治蟲入耳。用椒末一錢,醋半盞,浸良久,少少滴耳中,蟲自出。(《千金方》)

〔世〕治蟲入耳不出。桃葉搗爛塞耳,蟲自出。

〔無〕治百蟲入耳。用麻油灌之,即效。

〔《山》〕諸般惡蟲入耳。搗韭汁灌之。

〔《本》〕治諸蟲及蝨等入耳。用白膠香一味,燒煙燻入耳,令耳孔內暖,蟲自出,妙。

〔羅〕治蟻入耳。以大菲搗汁灌耳中。

又方,以鯪鯉甲燒灰為末,以水調濾過,滴入耳中,即出。

又方,蜈蚣及蟻入耳,用豬脂一指大,炙令香,安耳邊,即出。

治蜈蚣入耳。用炙豬肉掩兩耳,即出。

〔《本》〕治飛蟲入耳。用好酸米醋一味,滴入耳內,蟲必出。不出,即死。曾有一人被焦蟲入耳,其蟲口硬如鐵,但身軟,用此藥滴之,立死而出。

〔羅〕治飛蛾入耳。以鵝管極氣吸之,出。或擊銅器於耳邊,即出。

〔《本》〕治蜒蚰入耳。用半夏生為末,麻油調塗耳門外,蟲聞香即出。

〔羅〕治蜒蚰入耳。方用濕生蟲研如泥,攤紙上捻成紙條,安耳內,自出。又方,用蝸牛蟲去殼研爛,滴水五七點,再研勻,灌耳內,自出。無活者,尋乾者研亦可。

〔《山》〕蜒蚰及諸般蟲入耳。麻油灌入,或用生蔥汁、生薑汁亦可。

〔《食》〕蜒蚰入耳。以羊乳灌入即成水。

〔海〕蜒蚰入耳。以牛酪灌耳中,須臾出。如入腹,即飲酪二升,自消為水。

〔《千》〕治耳中有物不出。以細麻繩剪令頭散,蘸好膠入耳中著物上黏之,徐徐引出。

〔《經》〕治水入耳。以薄荷汁點,立效。

白話文:

【蟲入耳】

《肘後方》:若蟲子進入耳朵,可以取一錢的花椒粉,與半杯醋浸泡一段時間,然後慢慢滴入耳中,蟲子就會自行出來。

《千金方》:若蟲子進入耳朵無法出來,可用搗碎的桃葉塞入耳中,蟲子會自動出來。

《山海經》:各種惡蟲進入耳朵,可搗碎韭菜汁倒入耳中。

《本草綱目》:若各種蟲子或蝨子進入耳朵,只需燒香白膠香產生的煙薰入耳中,讓耳孔內保持溫暖,蟲子就會自己出來,非常有效。

《羅氏家傳》:若螞蟻進入耳朵,可取大菲搗汁灌入耳中。或者,將鯪鯉甲燒成灰,用水調和後過濾,滴入耳中,蟲子就會出來。

《本草綱目》:若飛蟲進入耳朵,使用優質酸米醋滴入耳內,蟲子必定會出來,若不出來,蟲子也會死亡。有個人曾經被一種口硬如鐵的蟲子進入耳朵,但身體柔軟,使用這種方法,蟲子立即死亡並被取出。

《羅氏家傳》:若飛蛾進入耳朵,可用鵝管極力吸出。或者,在耳朵旁邊敲打銅器,飛蛾也會出來。

《本草綱目》:若蜒蚰進入耳朵,使用生半夏磨成粉,用麻油調和塗抹在耳門外,蟲子聞到香味就會出來。

《羅氏家傳》:若蜒蚰進入耳朵,可用濕生蟲研磨成泥,攤在紙上捻成紙條,放入耳內,蟲子會自己出來。另一個方法是,用蝸牛去殼研磨成泥,滴入耳中,蟲子也會自己出來。

《山海經》:蜒蚰和其他各種蟲子進入耳朵,可以用麻油灌入,或使用生蔥汁、生薑汁也可以。

《食療本草》:蜒蚰進入耳朵,用羊奶灌入耳中,蜒蚰會變成水。

《海藥本草》:蜒蚰進入耳朵,用牛酪灌入耳中,不久就會出來。如果進入腹部,喝下二升牛酪,蜒蚰會自己溶解成水。

《千金方》:若耳朵中有東西無法出來,可用細麻繩剪斷,讓繩頭散開,沾上好膠,放入耳中粘住異物,慢慢拉出。

《本草綱目》:若水進入耳朵,使用薄荷汁點滴,立即見效。

2.

腎主骨,在體為骨,在藏為腎。又云:腎之合骨也,其榮發也。又云:少陰者,冬脈也,伏行而濡骨髓者也。

一身骨度之長短,見陰陽表裡條。

〔《素》〕髓空在腦後三分,在顱際銳骨之下。(王注云:是謂風府,通腦中也。)

一在斷基下。(王注云:當頤下骨陷中容豆許。)一在項後中復骨下。(王注云:喑門穴也。)一在脊骨上空,在風府上。(王注云:上謂腦戶穴也。)脊骨下空,在尻骨下空。(林億云:長強在脊骶端,正在尻骨下。)數髓空在面俠鼻,(王注云:顴髎等穴也。)或骨空在口下,當兩肩。

(王注云:大迎穴也。)兩膊骨空,在膊中之陽。(王注云:近肩髃穴。)臂骨空在臂陽,去踝四寸,兩骨空之間。(王注云:在支溝上,同身寸之一寸,是謂通間。)股骨上空在股陽,出上膝四寸。(王注云:在陰市上伏兔穴下,在承捷也。)胻骨室,在輔骨之上端。(王注謂犢鼻穴也。

)股際骨空,在毛中動下。尻骨空,在髀骨之後,相去四寸。(王注云:八髎穴也。)扁骨有滲理湊,無髓孔,易髓無空。(俱骨空篇,王注云:扁骨謂尻間扁戾骨也,其骨上有滲灌文理歸腠,無別髓孔也。)

骨病忌食甘苦久立。經云: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。又云: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。又云:久立傷骨是也。骨病不屈。經云:手屈而不伸者,病在筋,伸而不屈者,病在骨,在骨守骨,在筋守筋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主管骨骼,身體上的表現為骨骼,而在臟腑中對應的是腎臟。又有一說:腎臟與骨骼相連,其外在表現為頭髮的狀態。再有一說:少陰脈是冬季的脈象,它深埋於體內,滋潤著骨髓。

人體骨骼的長短比例,可參考陰陽表裡的相關條目。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,腦後三分處有個地方名為「髓空」,位於顱頂尖銳骨頭的下方。(王冰註釋:此即為「風府」穴,是通往腦部的通道。)

另一個髓空位在下頷骨下方。(王冰註釋:這是指頜下的骨窩,可容納一粒豆子的大小。)另一個髓空在頸後正中央的突起骨頭下方。(王冰註釋:這是「喑門」穴。)還有一個髓空在脊椎上方的空隙,位於「風府」穴上方。(王冰註釋:此處指的是「腦戶」穴。)脊椎下方的空隙,則在尾骨下方。(林億註釋:「長強」穴就在脊椎末端,正好位於尾骨下方。)臉部兩側鼻樑旁邊也有數個髓空。(王冰註釋:這些包括「顴髎」等穴位。)有的髓空位在下脣下方,靠近兩側肩膀的位置。(王冰註釋:這是「大迎」穴。)上臂骨的髓空在上臂外側。(王冰註釋:靠近「肩髃」穴。)前臂骨的髓空在前臂外側,距離腕關節四寸,介於兩根骨頭之間。(王冰註釋:此處在「支溝」穴上方,相當於同身寸的一寸,稱為「通間」。)大腿骨的髓空在大腿外側,從膝蓋上方四寸處。(王冰註釋:此處在「陰市」穴上方、「伏兔」穴下方,也就是「承捷」穴。)小腿骨的髓空在「犢鼻」穴上方。(王冰註釋:即「輔骨」上方的端點。)大腿根部的髓空在腹股溝下方。(王冰註釋:此處在「八髎」穴。)臀部的扁平骨頭表面有細微的紋路,沒有髓孔,因此不易補充骨髓。(王冰在「骨空篇」的註釋:所謂扁骨是指臀部扁平的骨頭,其上雖有細微的紋路,但並無髓孔。)

患有骨質疾病的患者應避免食用過甜或過苦的食物,且不宜久站。經典中提到:食用過多甜食會導致骨痛和掉髮。又有一說:苦味食物對骨骼不利,所以骨質疾病患者不宜食用過多苦味食物。再有一說:久站會傷害骨骼。患有骨質疾病的人往往會出現關節僵硬、難以彎曲的症狀。經典中提到:若手指只能彎曲而無法伸直,問題出在筋絡;若手指只能伸直而無法彎曲,問題出在骨骼。治療時應針對病因,若是骨骼問題就調理骨骼,若是筋絡問題就調理筋絡。

3. 牙齒痛

〔垣〕夫齒者,腎之標。口者,脾之竅。諸經多有會於口者,其牙齒是手足陽明之所過,上斷隸於坤土,乃足陽明胃之脈所貫絡也,止而不動,下斷嚼物,動而不休,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。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,足陽明喜寒而惡熱,故其病不一。牙者,腎之標,亦喜寒。

寒者堅牢痛,熱甚則齒動齦齗袒脫,作痛不已,故所治療不同也。有惡熱而作痛者,有惡寒而作痛者,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,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,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,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,有齒袒而作痛者,有齒斷為疳所蝕缺少血出而作痛者,有齒斷腫起而作痛者,有脾胃中有風邪,但覺風而作痛者,有牙上多為蟲所蝕,其齒缺少而色變,為蟲牙痛者,有胃中氣少,不能於寒袒露其齒作痛者,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,痛既不一,豈可一藥而盡之哉。

〔丹〕牙大痛。必用胡椒、蓽茇,能散其中浮熱,監以升麻、寒水石,佐以辛涼,薄荷、荊芥、細辛之類。牙痛用清涼藥便痛甚者,從治之。

蓽茇,川椒,薄荷,荊芥,細辛,樟腦,青鹽

上為末,擦牙上。

〔潔〕治牙寒疼。

露蜂房小椒(去目,炒,各等分)

上為粗末,煎漱,禁語言。

〔垣〕,牢牙地黃散,治牙齒寒痛。

麻黃,黃連,羊脛骨灰(各一錢),升麻(一錢半),草豆蔻皮(一錢二分),吳茱萸(一錢),益智仁,歸身(各四分),藁本(二分),防己,生地,人參,熟地,羌活(各三分),黃耆,白芷(各五分),

上為細末,擦牙上,先漱口淨,然後用藥。

〔世〕治牙痛百藥不效。用荔枝殼燒灰存性,擦牙痛處,累驗。一云荔枝核亦可。

〔《外》〕治牙痛。獨囊蒜煨,乘熱截用頭以熨痛上,轉易之,亦治蟲痛。

〔丹〕齒痛。茱萸酒煎含之。(《食療》)

〔垣〕,馘鬼散,治風熱牙惡。昔劉經歷之內子,年三十餘,病齒痛不可忍,須騎馬外行,口吸涼風則痛止,至家則痛復作,家人以為祟,祈禱於巫師而不能愈。遂求治於先師,問其故,曰:此病乃濕熱而邪也。足陽明貫於上齒,手陽明貫於下齒,陽明多血多氣,又加以膏粱之味,助其濕熱,故為此痛。

因立一方,不須騎馬,當令風寒之氣常生於齒間,以黃連、梧桐律之苦寒,新薄荷葉、荊芥穗之辛涼,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,治其濕熱。更以升麻之苦平,引入陽明經為使。牙齒,骨之餘,以羊脛骨灰補之為佐。麝香少許入內為引。用為細末,擦之神妙。又以調胃承氣去芒硝加黃連,以治其本,服之下三五行,其病良愈,不復作。

清胃湯,治因服補胃熱藥,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,牽引頭腦,滿面發熱,大痛。陽明之別絡入腦,(在《本經》十五絡中。)喜寒惡熱,乃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,其齒喜冷惡熱。

地黃(生,三分),升麻(一錢),牡丹皮(五分),歸身(三分),揀黃連(六分,不好,加二分,夏倍之)

上五味,同為細末,頓作一服,水煎至一半,去渣,候冷細呷之,即效。

〔丹〕陽明熱牙疼。

大黃(燒灰,存性),香附(燒存性)

上為末,入青鹽少許,無時擦之。

〔《草》〕淳于意醫齊中大夫病齲齒,灸左手陽明脈,苦參湯日漱三升,五六日愈。

〔丹〕卒牙痛。苦竹一莖,燒一頭,得汗多者,揩痛處,立安。(《姚氏方》)

〔《經》〕患牙痛。含山豆根一片於痛處。

〔《廣》〕治牙齒疼痛。取槐樹白皮一握,切作一升煮,去渣,著鹽少許,適溫寒含之,日三易。

〔丹〕,當歸龍膽散,治寒熱牙痛。

升麻,麻黃(各一錢),生地,白芷,羊脛骨灰(各五分),草龍膽,黃連(各一錢),歸梢(五分),草豆蔻(一錢),

上為細末,擦之神效。

益智木律散,治寒熱牙疼。

草豆蔻(二錢二),益智,歸身,熟地,羊脛骨灰(各五分),木律(二分),升麻(錢半),黃連(四分),

上細末擦之。如寒牙疼,不用木律。

草豆蔻散,治寒多熱少,牙齒疼痛。

草豆蔻(一錢二),黃連(錢半),升麻(錢半),細辛葉,防風(各二分),熟地,羊脛骨灰(各五分),歸身(七分),

上件為細末,牙痛處擦之。

立效散,治牙齒痛不可忍,及頭腦項背痛,微惡寒飲,大惡熱飲,其脈上中下三部陽虛陰盛,是五臟內盛,六腑陽道脈微小,小便滑數,立效。

防風(一錢),升麻(七分),甘草(炙,三分),細辛(二分),草龍膽(酒洗,四錢),

上㕮咀,頓作一服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以匙抄在口中炸痛處,少時立止。如多惡熱飲,更加龍膽草一錢。此法不定,隨寒熱多少臨時加減。如更惡風作痛,加草豆蔻、黃連各五分,勿加龍膽草。

〔垣〕,細辛散,治寒邪風邪犯腦痛,齒亦痛。

麻黃(去節,三錢),桂枝,羊脛骨灰(各二錢半),羌活(錢半),草豆蔻(錢半),柴胡,升麻,防風,白芷(各二分),藁本,蒼朮(各三分),歸身(四分),細辛(少許)

上為細末,先漱後擦之,神效。

白芷散,治大寒犯腦,牙齒疼痛。

麻黃(去節),草豆蔻(各一錢半),黃耆,桂枝(各二錢半),吳茱萸,白芷(各四分),藁本(三分),羌活(八分),歸身,熟地(各五分),升麻(一錢)

上為細末,先用水漱洗,以藥擦之。

蠍梢散,治大寒犯腦,牙疼。

麻黃(錢半,去節),桂枝,歸身,柴胡,白芷(各二分),升麻,防風,藁本,黃耆(各三分),羌活(五分),羊脛骨灰(二錢半),草豆蔻(皮,一錢),蠍梢(少許)

上為末,用如前法。

〔垣〕神功丸、牢牙散、調胃承氣減硝加黃連諸方,皆治平昔多食肉人,口臭,牙齒動搖欲落,或血出不止,乃內傷濕熱膏粱之疾也。(方見熱條及齒搖齦露)

〔子和〕澤州李繼之,忽患牙痛,皺眉不語。欒景先曰:曾記戴人云,陽明經熱有餘也,宜大下之。乃付舟車丸七十粒,服畢,遇數知友留飲,強飲熱酒數杯,藥為鹽酒所發,盡吐之,吐畢而痛止。李大服曰:戴人神仙也。不三五日,又痛,再服前藥百餘粒,大下數行乃愈。

〔丹〕牙痛而腫。

軟石膏,升麻,細辛,大黃,白芷,防風,羌活,連翹,川椒,青鹽,龍膽,荊芥,香附(各等分),

上為細末,搽患處。

〔垣〕,治蟲散,治大寒犯腦,牙齒疼痛,及嗍風作痛,蟲痛,胃經濕熱腫痛。

麻黃(去節),羌活,草豆蔻仁(各五分),吳茱萸(八分),藁本,白芷(各三分),黃耆,升麻(各一錢),歸身,益智仁,黃連(各四分),桂枝(一分),羊脛骨灰,熟地(各二分),

上細末,先用溫水淨漱口,搽之。

〔世〕,獨活散,治牙根腫痛。

川芎,獨活,羌活,防風(各半兩),細辛,荊芥,薄荷,生地(各二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八分溫服。

〔無〕一婦人牙痛,治療不效,口頰皆腫。以金沸草散大劑煎湯熏漱而愈。(方見舌門。)

八味丸,治虛壅牙痛浮腫。(方見治法腎虛條。)

〔《簡》〕治牙齒腫痛。用白礬一兩燒灰,大露蜂房一兩,微炙為散,每服用二錢,以水一盞半,煎十餘沸,乘熱炸牙,冷即吐之。

運氣齒痛皆屬熱。經云:少陰在泉,熱淫所勝,齒痛䪼腫,治以鹹寒是也。

〔世〕治牙齒痛。用茄蒂燒灰存性為末,敷痛處,累驗。如無茄蒂,用糟茄亦可。

〔丹〕治牙齒痛。

常山,大戟,防風,細辛,荊芥,枇杷葉,何首烏,薄荷,蔥根鬚,川椒

上煎湯漱之,極效。

〔《竹》〕,追風散,治諸般牙痛。

貫眾,鶴蝨,荊芥(各等分),

上㕮咀,每用二錢,加川椒五十粒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渣熱漱,吐去藥,立效。

〔《千》〕治牙痛。以蒼耳子五升,水一斗,煎五升,熱含之,疼即吐,吐後復含,不過三劑,瘥。莖葉亦得。牙痛,用胡荽子濃煎湯漱之。

〔丹〕齒痛。省藤打碎含之咽津。(本草木部有省藤治齒疼。)

〔世〕治牙齒疼痛。蟾酥用銀硃摻和為丸,如蘿蔔子大,每用一丸,搽上患處,便不疼。至三丸,吐濃涎數口,全愈。

定痛散,治牙風疼痛,立效。

細辛(生,半兩),白芷(生),川烏頭(生。各一兩),乳香(三錢),

上為末,每少許,擦牙痛處,引涎吐之。須臾,以鹽水灌漱。

一方,無白芷、川烏,有全蠍、草烏。

〔《家藏》〕,雄黃定痛膏,治牙齒疼痛。

大蒜(二枚),細辛(去苗),硼硝(另研。各二錢),雄黃(另研,一錢),豬牙皂角(四錠)

上為末,同大蒜一處搗為膏,丸如桐子大。每用一丸,將綿子裹藥,左邊牙疼放在左耳,右邊牙疼放在右耳,良久痛止。一丸可治數人。

透關散,治牙疼。

蜈蚣頭,蠍梢(去毒),草烏尖(如麥粒大者),川烏底(如錢薄者。各七枚),雄黃(如麥大、七粒,另研),胡椒(七粒)

上細末,用紙捻子蘸醋點藥少許,於火上炙乾,塞兩耳內,閉口少時,即效。

〔世〕又方治牙疼。用巴豆一粒,煨黃熟,去殼。用蒜一瓣,切一頭作蓋,剜去中心,安巴豆在內,以蓋合之,用綿裹,隨患處左右塞耳中。

上塞耳三法。前一法治熱疼,後二法治寒疼也。

〔無〕,牢牙散,去風冷蛀齲宣露,用之甚效。

槐枝,柳枝(各長四寸,四十九枝),皂角(不蛀者,七莖),鹽(四十文重)

上同入瓷瓶內,黃泥固濟,糠火燒一夜,候冷取出,研細用如常法。有庵主年七十餘,云祖上多患齒疼脫落,得此方效,數世用之,齒白齊密,乃良方也。

〔垣〕,白牙散

升麻(一錢),羊脛骨灰(二錢),白芷(七分),石膏(一錢半),麝香(少許),

上為細末,先用溫水漱口,擦之,妙。

麝香刷牙散

麝香(一分),升麻(一錢),黃連(二錢),白豆蔻,羊脛骨灰,草豆蔻(各三錢半),歸身,防己(酒浸),人參(各三分),生地,熟地(各二分),沒石子(三枚),五倍子(一個)

上為細末,用如前法擦之,神效。

〔丹〕,刷牙方

羊脛骨灰(一兩),升麻(一錢),黃連(一錢),

上為末擦之。

〔《靈》〕齒痛不惡清飲,取足陽明,惡清飲,取手陽明。

針灸齒痛不惡清飲,取足陽明,上齒痛亦如之。經云:邪客於足陽明之絡,令人鼽衄,上齒寒,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,左刺右,右刺左。又云:邪客五臟之間,繆傳引上齒,齒唇寒痛,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,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,手大指次指爪甲上一痏,立已。左取右,右取左。王注謂足大指次指為中指也。

齒痛惡清飲,取手陽明,下齒痛亦如之。經云:大腸手陽明之脈,入下齒中,是動則病齒痛頸腫,視盛虛熱寒陷下調之。又云:手陽明之別,名曰偏歷,去腕三寸,別入太陰,虛則齒寒痹隔,取之所別也。又云:齒齲刺手陽明不已,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是也。

〔丹〕治齒痛。金釵股火燒針痛處,即止。(《蜀本》)

〔《撮》〕牙痛牙槽:呂細(即太谿穴,補三呼,灸之治上牙痛。),二間(一分,沿皮向後三分,灸之,治下牙痛。),委中(六分,瀉六呼。)

〔世〕牙痛:足內踝兩尖(灸,治上牙。),龍玄(在列缺上青脈中,灸之,治下牙。),又法:承漿,風府

〔《摘》〕又法:合谷,內庭(不應,取崑崙,治上牙。)

〔《甲》〕齒痛,顴窌及三間主之。上齒齲,兌端及耳門主之。口中下齒痛,惡寒䪼腫,商陽主之。齒齲痛惡清,三間主之。齒齲痛,合谷主之。口齒痛,溫溜主之。齒齲痛,聽會及衝陽主之。失欠,下齒齲,下牙痛,䪼腫,下關主之。上齒齲痛惡寒者,上關主之。下齒齲則上齒痛,掖門主之。

齒痛,四瀆主之。上齒齲腫,目窗主之。上齒齲痛,惡風寒,正營主之。牙齒齲痛,浮白及完骨主之。齒牙不可嚼,齦腫,角孫主之。上齒牙齲疼,陽谷主之。齒齲痛,少海主之。

〔《撮》〕風牙疼:太淵(一分,灸七壯。)

〔《靈》〕齲齒痛,按其陽之來,有過者獨熱,在左左熱,在右右熱,在上上熱,在下下熱。(論疾診尺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