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2)
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2)
1. 調攝宜禁
夫當壯年,便有老態,仰事俯育,一切隳壞,興言至此,深可驚懼。古人謂不見所欲,使心不亂。夫以溫柔之感於身,聲音之感於耳,顏色馨香之感於目鼻,誰是鐵漢,心不為之動也。唯善攝生者,於此五個月,出居於外。苟值一月之虛,亦宜暫遠帷幕,各宜珍重,保全太和,期無負敬身之教,幸甚。
茹淡論,或問《內經》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又曰:地食人以五味。古者人年五十而食肉,子今年邁七十矣,盡卻鹽醯,豈中道乎,何子之神茂而色澤也。曰:味有出於天賦者,有成於人為者。天之所賦者,若谷菽果菜,自然沖和之味。有養神補陰之功,此《內經》所謂味也。
人之所為者,皆烹飪調和偏厚之味,有致病伐命之毒,此吾子所疑之味也。今鹽醯之卻,非真茹淡者。夫麥與慄之咸,粳米、山藥之甘,蔥、薤之辛之類皆味也,子以為淡乎?安於沖和之味者,心之收,火之降也。以偏厚之味為安者,欲之縱,火之勝也,何疑之有!《內經》又曰: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。
非天賦之味乎?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非人為之味乎?聖人防民之具,於是為備。凡人飢則必食,彼粳米之甘而淡者,土之德也,物之為陰而最補者也。惟可與菜同進,經以菜為充者,恐於飢時頓食或慮過多,因致胃損,故以菜助其充足,取其疏通而易化,此天地生萬物之仁也。《論語》曰:肉雖多不使勝食氣。
又曰:疏食菜羹。又曰:飯疏食飲水。《傳》曰:賓主終日百拜而酒三行,以避酒禍。此聖人施教之意也。蓋谷與肥鮮同進,厚味得谷為助,其積之也久,寧不助陰火而致毒乎?故服食家在卻谷者則可,不卻谷而服食,未有不被其毒者。《內經》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,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彼安於厚味者,未之思爾!或又問精不足者補之以味,何不言氣補?曰:味陰也,氣陽也,補精以陰,求其本也,故補之以味。若甘草、白朮、地黃、澤瀉、天門冬、五味子之類,皆味之厚者也。經曰:虛者補之,正此意也。上文謂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。夫為勞倦所傷,則氣虛,故不足。
溫者養也,溫存以養之,使氣自充,氣充則形完矣,故言溫不言補。經曰:勞者溫之,正此意也。彼為《局方》者,不知出此,凡諸虛損證,悉以溫熱佐輔補藥,名之曰溫補,不能求經旨故也。
或曰:《千金方》有房中補益法,可用否?予應之曰:《傳》曰,吉凶悔吝,皆生於動。故人之疾病,亦生於動。其動之極也,病而死矣。人之有生,心為火,居上,腎為水,居下,水能升而火能降,一升一降,無有窮已,故生意存焉。水之體靜,火之體動,動易而靜難,聖人於此未嘗忘言也。
儒者立教曰:正心收心養心,皆所以防此火之動於妄也。醫者立教曰:恬澹虛無,補精養神,亦所以遏此火之動於妄也。蓋相火藏於肝腎陰分,君火不妄動,相火惟有稟命守位而已,焉有燔灼之虐焰,飛走之狂勢也哉。《易》兌取象於少女,兌,說也,遇少男艮為咸,咸,無心之感也。
白話文:
調攝宜禁
壯年就已顯露衰老之態,奉養長上、撫育子女,凡事都衰敗頹唐,想到這裡,實在令人驚懼。古人說,不看自己想得到的事物,就能使心神不亂。溫柔的觸感作用於身體,悅耳的聲音作用於耳朵,美好的顏色和馨香作用於眼睛和鼻子,誰是鐵打的人,心神能不被感動呢?只有善於養生的人,在這五個月裡,會外出居住。即使遇到一個月的空閒時間,也應該暫時遠離臥室帷帳,大家都應當珍重身體,保持身心平和,期盼不辜負養生的教誨,如此甚好。
關於飲食清淡的問題,有人問《內經》中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這句話。又說:「地生養人以五味。」古時候,人到五十歲才吃肉,您今年七十多了,卻完全不吃鹽和醋,這合適嗎?為什麼您的精神如此旺盛,容光煥發呢?我說:味道有來自天然的,也有後天人工製造的。天然的味道,像五穀、豆類、水果、蔬菜,它們的味道自然平和,有滋養精神、補充陰氣的功效,這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味」。
人工製造的味道,都是經過烹飪調和,偏向濃厚辛辣的,它們有致病損命的毒害,這就是您所懷疑的味道。現在您不吃鹽和醋,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清淡飲食。小麥和栗子的鹹味,粳米和山藥的甜味,蔥、薤的辛辣等等,這些都是味道,您認為它們清淡嗎?飲食清淡平和的人,心神能得到收斂,相火(腎中之火)能下降;偏好濃郁厚味的人,慾望容易放縱,相火容易亢盛,這有什麼可疑惑的呢?《內經》又說:「陰氣的產生,本在於五味。」這難道不是指天然的味道嗎?陰氣的五臟,受損也在於五味,這難道不是指人工製造的味道嗎?聖人預防人民遭受禍患的措施,就在於此。凡人飢餓了就一定會吃東西,粳米雖然甘甜卻清淡,這是土的德性,是陰氣中最能補充陰氣的食物。最好和蔬菜一起食用,書中說用蔬菜來補充,是擔心在飢餓時一下子吃太多,或者考慮到吃得過多,會損傷胃,所以用蔬菜來輔助,使食物容易消化吸收,這是天地生養萬物的大仁大愛。《論語》說:「肉雖然多,也不要超過五穀的份量。」
又說:「吃粗糧蔬菜湯。」又說:「吃粗糧喝水。」《禮記》說:「賓主一天拜祭一百次,只喝三次酒」,這是為了避免酒的禍害。這是聖人教誨的用意。如果五穀和肥美的肉類一起吃,濃郁的味道有了五穀的輔助,積累久了,難道不會助長相火,導致中毒嗎?所以,修煉家不吃五穀是可以的,如果不不吃五穀而修煉,沒有不被毒害的。 《內經》說:「久而增氣,是事物變化常規,氣增而久,是夭亡的原因。」
那些喜歡吃濃郁厚味的人,從未想到這一點!有人又問: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,為什麼不說「氣不足者,補之以氣」呢?我說:「味屬陰,氣屬陽,補充精氣用陰氣,從根本上入手,所以用味道來補充。」像甘草、白朮、地黃、澤瀉、天門冬、五味子之類,都是味道濃郁的藥材。《內經》說:「虛者補之」,正是這個意思。上面說「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」,這是因為勞累傷到了人體,氣就虛了,所以不足。溫是養護的意思,溫和地加以養護,使氣自然充盈,氣充盈了,形體就健全了,所以說溫而不說補。《內經》說:「勞者溫之」,正是這個意思。那些編寫《局方》的人,不懂得這個道理,凡是虛損的病症,都用溫熱的藥物來輔助補益,稱為溫補,不懂得經文的本意啊!
有人說:《千金方》有房中補益的方法,可以用嗎?我回答說:《禮記》說:「吉凶悔吝,都產生於行動。」所以人的疾病,也產生於行動。行動到了極點,就會生病而死。人之所以有生命,是因為心是火,居於上,腎是水,居於下,水能上升,火能下降,一升一降,無窮無盡,所以生命才能存在。水的特性是靜止的,火的特性是運動的,運動容易,靜止難,聖人從來沒有忘記告誡這個道理。
儒家立教說:「正心、收心、養心」,都是為了防止相火妄動。醫家立教說:「恬淡虛無,補精養神」,也是為了遏制相火妄動。因為相火藏於肝腎的陰分之中,君火(心火)不妄動,相火只能遵循天命,各守其位,哪裡會有焚燒的烈焰,奔突的狂勢呢?《易經》中兌卦取象於少女,兌,意思是說,少女遇到少男(艮卦),就成了咸卦,咸,是沒有邪念的相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