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九·腎膀胱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九·腎膀胱部 (2)

1. 暴聾

〔羅〕夫卒耳聾者,由腎氣虛為風邪所乘,搏於經絡,隨其血脈上入耳,正氣與邪氣相搏,故令卒聾也。

暴聾皆是厥逆之氣。經云:暴厥而聾,偏塞閉不通,內氣暴薄也。又云:少陽之厥,暴聾是也。

〔羅〕,蒲黃膏,治卒耳聾。

細辛,蒲黃(各二分),曲末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。各三分),

上為末,研杏仁如膏,和捻如棗核大,綿裹塞耳中,日一易,以瘥為度。

又方,龍腦膏

白話文:

突然耳聾是因為腎氣虛弱,被風邪入侵,在經絡中搏擊,隨著血脈上達耳部,正氣和邪氣交戰,所以導致突然耳聾。

突然耳聾都是由厥逆之氣引起的。經書中說:「突然昏厥而耳聾,是因為經脈阻塞不通,內氣虛弱。」又說:「少陽厥逆,就會導致突然耳聾。」

治療突然耳聾可以用蒲黃膏。

取細辛、蒲黃各二分,曲末,杏仁(用湯浸泡,去皮尖,取雙仁,各三分),研磨成粉末,將杏仁研磨成膏狀,混合在一起,搓成棗核大小,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,每天更換一次,直到病癒為止。

還有龍腦膏也可以治療。

龍腦(半分,研),椒目(半兩,搗末),杏仁(一分,湯浸,去皮)

上件搗研合勻,綿裹棗核大,塞耳中,日二易。

〔世〕蜀椒、巴豆、菖蒲、松脂,以蠟溶為筒子,納耳中,抽腎虛氣,耳中如風水之鳴,或如打鐘鼓之聲,卒暴聾,一日一易,神效。

治耳暴聾。

雄黃(一錢),巴豆(一個,去殼),

上研細,用蔥涎和作一錠子,紙卷定塞耳中。

〔丹〕治耳暴聾。凌霄花葉,杵自然汁滴耳中,瘥。(《斗門》云:本草凌霄活閉血淤血。丹溪云:補陰甚捷。)

〔《靈》〕暴聾氣蒙,耳目不明,取天牖。(寒熱病篇)

〔《甲》〕卒氣聾,四瀆主之。

白話文:

取龍腦研磨成粉,用量為半分,椒目搗成粉末,用量為半兩,杏仁先用湯浸泡後去皮,取一分。將以上三種藥材混合搗研均勻,用棉花包裹成棗核大小,塞入耳中,每天換藥兩次。

此外,還可以用蜀椒、巴豆、菖蒲、松脂,用蠟溶化成筒狀,塞入耳中,可以抽取腎虛之氣,對於耳中如風水聲或打鐘鼓聲的突發性耳聾,一天換藥一次,效果顯著。

另一種治療耳暴聾的方法是,將雄黃研磨成細粉,用量為一錢,巴豆去殼取一個,研磨成粉末,用蔥汁混合成藥錠,用紙包裹後塞入耳中。

另外,也可以用凌霄花葉搗碎,取汁液滴入耳中,可以治療耳暴聾。

暴聾是指突然失聰,可能是由於氣血不通,導致耳竅閉塞所致。

2. 耳鳴

(與耳聾相參用之)

〔丹〕馮宮人左耳鳴,此勞得之,法當補陰而鎮墜之。

黃耆,人參(一兩),當歸,陳皮,茯苓(七分),升麻(五分),酒柏(三錢),防風(二錢半),甘草(一錢半),芍藥(酒製)

分十帖,食前熱服,飲了,去眠一覺。

耳中哄哄然,是無陰者。

上陰虛耳鳴。經云:液脫者腦髓消,脛酸耳數鳴是也。

白話文:

馮宮人左耳鳴,是勞累所致,應該補益陰氣,並鎮定下墜之氣。用黃耆、人參、當歸、陳皮、茯苓、升麻、酒柏、防風、甘草、酒製芍藥,分成十帖,飯前熱服,服完藥後睡一覺。如果耳中嗡嗡作響,就是陰氣不足。上述藥方主要針對陰虛耳鳴。古籍記載,體液虧損者,腦髓會消減,腿痠、耳朵經常鳴響就是這個道理。

〔羅〕治腎虛耳鳴,夜間睡著如打戰鼓,覺耳內風吹,更四肢抽掣痛,,黃耆丸,。

黃耆(去蘆,一兩),白蒺藜(炒,瓦擦搗細),羌活(去蘆。各半兩),黑附子(大者,一個),羯羊腎(一對,焙乾)

上細末,酒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空心食前,煨蔥鹽湯下。

〔《素》〕太陽所謂耳鳴者,陽氣萬物盛上而躍,故耳鳴也。(脈解篇)

〔丹〕耳鳴因酒過者,用大劑通聖散,加枳殼、柴胡、大黃、甘草、南星、桔梗、青皮、荊芥。如不愈,用四物湯。耳聾必龍薈丸食後服。氣實人,檳榔神芎丸下之。(神芎丸方見前虛實法。)

白話文:

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,晚上睡覺時感覺像打戰鼓,醒來後耳朵裡有風吹的感覺,而且四肢抽搐疼痛,可以服用黃耆丸。

黃耆去蘆,一兩,白蒺藜炒過,用瓦片研磨成細粉,羌活去蘆,各半兩,黑附子取大的,一個,羯羊腎一對,烘乾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酒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至四十丸,空腹飯前服用,用煨蔥鹽湯送服。

《素問》中說,所謂耳鳴,是陽氣旺盛而向上躍動,所以耳朵就會發出響聲。

《丹溪心法》中說,耳鳴是因為過度飲酒引起的,可以使用大劑量的通聖散,加入枳殼、柴胡、大黃、甘草、南星、桔梗、青皮、荊芥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用四物湯。耳聾一定要服用龍薈丸,飯後服用。氣實的人,可以用檳榔神芎丸來瀉下。神芎丸的配方見前虛實法。

〔垣〕,柴胡聰耳湯,治耳中盯聹,耳鳴耳聾。

柴胡(三錢),連翹(四錢),甘草(一錢,炙),虻蟲(三個,去翅足),水蛭(炒,五分,各另研),麝香(少許,另研),歸身,人參(各一錢),

上除虻蟲、蛭、麝另研外,用酒水煎熟,去渣,方下三末,再上火煎一二沸,稍熱食後服。

運氣耳鳴皆屬風火。經云:厥陰司天,風行太虛,雲物搖動,目轉耳鳴。三之氣,天政布,風乃時舉,民病耳鳴。又云:厥陰之脈,耳鳴頭眩。又云:少陽所至為耳鳴,治以涼寒是也。

白話文:

「垣」方,柴胡聰耳湯,用來治療耳朵裡有蟲鳴聲、耳鳴或耳聾。

藥材包括柴胡三錢、連翹四錢、甘草一錢(炙)、虻蟲三個(去翅足)、水蛭五分(炒,各另研)、麝香少許(另研)、歸身和人參各一錢。

除了虻蟲、水蛭和麝香要另外研磨以外,其餘藥材用酒水煎煮,去渣後再加入研磨好的三味藥材,再用小火煮沸一兩次,稍微熱一下,飯後服用。

耳鳴通常是風火所致。古籍記載,厥陰司天,風行太虛,雲物搖動,目轉耳鳴。三之氣,天政布,風乃時舉,民病耳鳴。還提到,厥陰之脈,耳鳴頭眩。還有記載,少陽所至為耳鳴,治以涼寒是也。

〔丹〕耳鳴無晝夜。用烏頭燒灰、菖蒲等分末之,包裹綿塞耳中,立效。(楊氏《產乳》)

〔《千》〕治耳鳴如流水聲,耳癢,及風聲,不治久則成聾。用生烏頭一味,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,塞耳中,日夜一易,不過三日愈。

〔《肘》〕治耳中常鳴。生地截塞耳,數易之,以瘥為度。
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人之耳中鳴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者,故耳鳴。補客主人,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。(口問篇)

灸刺耳鳴補法有三,此其一也。又,經云:上氣不足,耳為之苦鳴,補足外踝下留之者二也。又云:腦為髓之海,其輸上在百會,下在風府。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審守其輸,調其虛實者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籍中關於耳鳴的記載:

《丹溪心法》:

耳鳴不分晝夜,可以使用烏頭燒成灰,與菖蒲等份研磨成粉末,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,即可見效。

《千金方》:

治療耳鳴如流水聲、耳癢,以及風聲的耳鳴,若不及时治疗,会逐渐导致耳聋。可以用生烏頭,挖取后削成枣核大小,塞入耳中,每日更换一次,不超过三天即可痊愈。

《肘後備急方》:

治疗耳中经常鸣响,可以用生地切片塞入耳中,多次更换,直至痊愈为止。

《靈樞》:

黄帝问道:人的耳鸣是哪种气导致的呢?岐伯回答:耳朵是宗脉汇聚的地方。所以胃中空虚,就会导致宗脉虚弱,虚弱就会向下流失,脉气有所耗竭,因此就会出现耳鸣。补益宗脉,可以通过按摩手拇指指甲边缘与肉交接的地方来实现。

针灸治疗耳鸣的补益方法有三種,这是其中一种。经书中还记载:上气不足,耳朵就会感到苦鸣,可以针灸外踝下方的留之穴来补益。另外,经书中还记载:脑是髓液的海洋,其输送通道向上通往百会穴,向下通往风府穴。髓液不足,就会导致脑转耳鸣,应针对其输送通道,调节其虚实。

取法有二。經云:耳鳴取耳前動脈者,一也。又云: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,左取右,右取左,先取手,後取足者,二也。取謂視虛實調之也。

劫刺有一。經云:手太陽之筋,其病肩髀引頸而痛,耳中鳴,其痛轉筋者,治在燔針劫刺之,以知為度,以痛為輸者是也。

〔世〕耳虛鳴:腎俞、太谿。

〔《甲》〕耳痛聾鳴,上關主之,刺不可深。耳聾鳴,下關及陽谿、關衝、掖門、陽谷主之。耳聾鳴,頸頷痛,耳門主之。耳鳴無聞,肩貞及完骨主之。耳中生風,耳鳴耳聾時不聞,商陽主之。耳鳴,百會及頷厭、顱息、天窗、大凌、偏歷、前谷、後谿主之。

心脈微澀,為耳鳴癲疾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
白話文:

治療耳鳴的方法有兩種。經典著作中記載:耳鳴時取耳前動脈,這是第一種方法。又說:耳鳴時取手中指指甲上,左手取右手,右手取左手,先取手後取腳,這是第二種方法。取穴指的是觀察病人的虛實狀況,並根據情況進行調節。

劫刺的方法只有一種。經典著作中記載:手太陽經的筋脈受損,會導致肩部、大腿外側、頸部疼痛,耳鳴,疼痛伴隨筋攣,這種情況需要用燔針劫刺的方法治療。以針刺後病人感覺到針感為度,以疼痛為輸穴。

耳鳴虛證:腎俞、太溪。

耳痛聾鳴:上關主之,針刺不可過深。耳聾鳴:下關、陽谿、關衝、掖門、陽谷主之。耳聾鳴,頸頷痛:耳門主之。耳鳴無聞,肩貞及完骨主之。耳中生風,耳鳴耳聾時不聞:商陽主之。耳鳴:百會、頷厭、顱息、天窗、大凌、偏歷、前谷、後谿主之。

心脈微澀,会导致耳鳴癲疾。(全文請見治虛實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