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)
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)
1. 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
2. 調攝宜禁
〔《素》〕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,外為柔弱,亂至失常,病不能移,則醫事不行。(疏五過論)
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。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故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(全文見五臟。生氣通天論)
〔《素》〕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。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,逆其根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(四氣調神論)
〔丹〕陽有餘陰不足論,人受天地之氣以生,天之陽氣為氣,地之陰氣為血,故氣分常有餘,血分常不足。何以言之?天地為萬物父母。天,大也,為陽,而運於地之外。地,居天之中,為陰,天之大氣舉之。日,實也,亦屬陽,而運於月之外。月,缺也,屬陰,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。
人身之陰氣,其消長視月之盈缺。故人之生也,男子十六歲而精通,女子十四歲而經行。是有形之後,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,陰氣始成。而後可與陽氣為配,方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。古人必近至三十二十而後嫁娶,可見陰氣之難於成,而古人之善於攝養也。《禮記》注曰:惟五十而後養陰者有以加。
《內經》曰:年四十,陰氣自半,起居衰矣。又曰: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,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。夫以陰氣之成,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,已先虧矣。夫人之情欲無涯,以此難成易虧之陰氣,若之何而可以縱恣也。經曰:陽者天氣也主外,陰者地氣也主內,故陽道實而陰道虛。
又曰:至陰虛,天氣絕。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虛與盛之所在,非吾之過論也。蓋主閉藏者腎也,司疏泄者肝也,二臟皆有相火,而其繫上屬於心。心,君火也,為物所感則易動,心動則相火亦動,動則精自走,相火翕然而起,雖不交會,亦暗流而疏泄矣。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心,其旨深矣。
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,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。四月屬巳,五月屬午,為火大旺。火為肺金之夫,火旺則金衰。六月屬未,為土大旺,土為水之夫,土旺則水衰。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,以補助其不足,故《內經》諄諄於資其化源也。古人夏月必獨宿而淡味,兢兢業業,愛護保養金水二臟,正嫌火土之旺爾。
《內經》又曰:冬不藏精者,春必病溫。十月屬亥,十一月屬子,正火氣潛伏閉藏,以養其本然之真,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。若於此時恣嗜欲以自戕賊,至春升之際,下無根本,陽氣輕浮,必有溫熱之病。夫夏月火土之旺,冬月火氣之伏,此論一年之虛耳。若上弦前,下弦後,月廓月空,亦為一月之虛。
大風大霧,虹霓飛電,暴寒暴熱,日月薄蝕,憂愁忿怒,驚恐悲哀,醉飽勞倦,謀慮勤動,又皆為一日之虛。若病患初退,瘡痍正作,尤不止於一日之虛而已。今人多有春末夏初,患頭疼腳軟,食少體熱,仲景謂春夏劇,秋冬瘥,而脈弦大者,正世俗所謂注夏病也。若犯此四者之虛,似難免此。
白話文:
養生注意事項
醫者若不嚴謹,不能使人精神安定,對外表現得柔弱,以致於出現紊亂失常的情況,疾病就無法轉移,那麼醫療行為也難以進行。
凡是陰陽的道理,陽氣密藏才能固守。陰陽兩者不調和,就像春天沒有秋天,冬天沒有夏天一樣。所以要調和它們,這才是養生的最高原則。如果陽氣過於強盛而不能密藏,陰氣就會耗竭;如果陰陽平和且陽氣密藏,精神才能安定;如果陰陽分離決絕,精氣就會耗盡。
春夏應該保養陽氣,秋冬應該保養陰氣,這樣才能順應它們的根本。所以人應該像萬物一樣,隨著生長的節奏而浮沉變化。如果違背這個根本,就會損害本源,破壞真氣。
關於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的論述,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,天的陽氣化為人的氣,地的陰氣化為人的血,所以氣分常常有餘,血分常常不足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天地是萬物的父母。天廣大,屬陽,運行於大地之外;地處於天之中,屬陰,被天的陽氣所托舉。太陽是實體,也屬陽,運行於月亮之外;月亮是虧缺的,屬陰,接受太陽的光芒而發亮。
人身體的陰氣,它的消長變化與月亮的盈虧有關。所以人出生後,男子十六歲精氣充足,女子十四歲月經來潮。這是有形體之後,還需要靠乳汁和水穀來滋養,陰氣才開始形成。然後才能與陽氣相配,才能長大成人而成為父母。古人一定等到三十歲或二十多歲才結婚,可見陰氣難以形成,以及古人善於養生之道。《禮記》注釋說:只有到了五十歲以後才著重滋養陰氣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人到四十歲,陰氣減少一半,起居就衰弱了。又說:男子六十四歲精氣枯竭,女子四十九歲月經斷絕。用陰氣形成的時間來計算,僅能供應大約三十年的視聽言動,這已經是虧損了。而人的情欲是無止境的,用這難以形成又容易虧損的陰氣,怎麼能夠放縱呢?經典說:陽氣是天之氣,主外;陰氣是地之氣,主內。所以陽氣應該充實,陰氣應該虛守。
又說:如果陰氣極度虛弱,天之陽氣就會耗盡;如果陽氣過於強盛,地之陰氣就會不足。陰氣虛或陽氣盛的原因,不是我胡亂議論的。負責閉藏的是腎臟,負責疏泄的是肝臟,這兩個臟腑都有相火,它們的聯繫向上屬於心。心是君火,容易被外物所影響而動搖,心動則相火也跟著動,動則精氣自然流失。相火一旦發動,即使沒有性行為,也會暗中流失。所以聖賢才教人收攝心神,涵養心性,其用意深遠。
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形成四季,人的五臟六腑也應該隨著衰旺變化。四月屬於巳,五月屬於午,是火氣最旺盛的時候。火是肺金的剋星,火旺則金衰。六月屬於未,是土氣最旺盛的時候,土是腎水的剋星,土旺則水衰。況且腎水常常依靠肺金的滋養,以補助自身的不足,所以《黃帝內經》才諄諄教導要重視化源。古人在夏天一定分床睡且飲食清淡,小心謹慎地愛護保養肺金和腎水這兩個臟腑,正是擔心火土過於旺盛。
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冬天不藏精氣,春天一定會生溫熱病。十月屬於亥,十一月屬於子,正是火氣潛藏閉鎖的時候,用來涵養本源之真氣,作為來年春天生發的根本。如果在這個時候放縱情欲,傷害自己,到了春天生發之際,下元沒有根基,陽氣輕浮,一定會有溫熱病。夏天火土旺盛,冬天火氣潛藏,這是論述一年的虛弱情況。如果是在上弦月之前,下弦月之後,月亮圓缺不全,也算是一個月的虛弱。
大風大霧、彩虹閃電、暴寒暴熱、日蝕月蝕、憂愁憤怒、驚恐悲哀、酒醉飽食、勞累過度、思慮過多,這些都算是一天的虛弱。如果是剛痊癒的病人或正患瘡瘍的人,就更不止於一天的虛弱。現在很多人在春夏之交,患有頭痛腳軟、食慾不振、身體發熱等症狀,張仲景說這些病症在春夏加重,秋冬減輕,而且脈象弦大,正是世俗所說的“注夏病”。如果犯了以上這四種虛弱的情況,似乎很難避免這種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