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九·腎膀胱部 (2)
卷之二十九·腎膀胱部 (2)
1. 暴聾
〔羅〕夫卒耳聾者,由腎氣虛為風邪所乘,搏於經絡,隨其血脈上入耳,正氣與邪氣相搏,故令卒聾也。
暴聾皆是厥逆之氣。經云:暴厥而聾,偏塞閉不通,內氣暴薄也。又云:少陽之厥,暴聾是也。
〔羅〕,蒲黃膏,治卒耳聾。
細辛,蒲黃(各二分),曲末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。各三分),
上為末,研杏仁如膏,和捻如棗核大,綿裹塞耳中,日一易,以瘥為度。
又方,龍腦膏
龍腦(半分,研),椒目(半兩,搗末),杏仁(一分,湯浸,去皮)
上件搗研合勻,綿裹棗核大,塞耳中,日二易。
〔世〕蜀椒、巴豆、菖蒲、松脂,以蠟溶為筒子,納耳中,抽腎虛氣,耳中如風水之鳴,或如打鐘鼓之聲,卒暴聾,一日一易,神效。
治耳暴聾。
雄黃(一錢),巴豆(一個,去殼),
上研細,用蔥涎和作一錠子,紙卷定塞耳中。
〔丹〕治耳暴聾。凌霄花葉,杵自然汁滴耳中,瘥。(《斗門》云:本草凌霄活閉血淤血。丹溪云:補陰甚捷。)
〔《靈》〕暴聾氣蒙,耳目不明,取天牖。(寒熱病篇)
〔《甲》〕卒氣聾,四瀆主之。
白話文:
【突然失聞性耳聾】
突然耳聾的情況,多是由於腎氣虛弱,被風邪侵襲,風邪與人體經絡搏鬥,沿著血液脈絡上行至耳朵,正氣與邪氣在耳部交戰,導致突然性的耳聾。
突然性耳聾通常都是由於逆向氣流所致。根據古籍記載,突然的耳聾是因為氣流阻塞,導致內氣突然受壓。另有一種說法是,這是少陽脈絡失調導致的。
羅氏的蒲黃膏能治療突然性的耳聾。
所需材料包括:細辛、蒲黃(各二份)、麴末、杏仁(先用水浸泡,去除外皮和尖端,每份三份)。
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,將杏仁研磨成膏狀,混合所有材料搓成棗核大小,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,每天更換一次,直到病情改善。
另一個方子是龍腦膏。
所需材料:龍腦(半份,需研磨)、花椒籽(半兩,搗碎成粉末)、杏仁(一份,先用水浸泡,去除外皮)。
將所有材料混合搗碎,搓成棗核大小,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,每日更換二次。
世間流傳的方子有:蜀椒、巴豆、菖蒲、松脂,將這些材料和蠟熔化成筒狀,放入耳中,可以抽除腎臟虛弱的氣流,使耳中如同風水的聲音,或者像敲鐘擊鼓的聲音,對於突然性的耳聾有神奇的效果,每天更換一次。
治療突然性耳聾。
所需材料:雄黃(一錢)、巴豆(一個,去殼)。
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,加入蔥液混合成固體,用紙包裹好塞入耳中。
丹溪的方子:凌霄花葉,搗碎取汁滴入耳中,可以治療耳聾。
《靈樞》記載,突然性耳聾伴隨氣悶,導致視聽模糊,可取天牖穴治療。
《甲乙經》記載,突然性的氣聾,可用四瀆穴主治療。
2. 耳鳴
(與耳聾相參用之)
〔丹〕馮宮人左耳鳴,此勞得之,法當補陰而鎮墜之。
黃耆,人參(一兩),當歸,陳皮,茯苓(七分),升麻(五分),酒柏(三錢),防風(二錢半),甘草(一錢半),芍藥(酒製)
分十帖,食前熱服,飲了,去眠一覺。
耳中哄哄然,是無陰者。
上陰虛耳鳴。經云:液脫者腦髓消,脛酸耳數鳴是也。
〔羅〕治腎虛耳鳴,夜間睡著如打戰鼓,覺耳內風吹,更四肢抽掣痛,,黃耆丸,。
黃耆(去蘆,一兩),白蒺藜(炒,瓦擦搗細),羌活(去蘆。各半兩),黑附子(大者,一個),羯羊腎(一對,焙乾)
上細末,酒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空心食前,煨蔥鹽湯下。
〔《素》〕太陽所謂耳鳴者,陽氣萬物盛上而躍,故耳鳴也。(脈解篇)
〔丹〕耳鳴因酒過者,用大劑通聖散,加枳殼、柴胡、大黃、甘草、南星、桔梗、青皮、荊芥。如不愈,用四物湯。耳聾必龍薈丸食後服。氣實人,檳榔神芎丸下之。(神芎丸方見前虛實法。)
〔垣〕,柴胡聰耳湯,治耳中盯聹,耳鳴耳聾。
柴胡(三錢),連翹(四錢),甘草(一錢,炙),虻蟲(三個,去翅足),水蛭(炒,五分,各另研),麝香(少許,另研),歸身,人參(各一錢),
上除虻蟲、蛭、麝另研外,用酒水煎熟,去渣,方下三末,再上火煎一二沸,稍熱食後服。
運氣耳鳴皆屬風火。經云:厥陰司天,風行太虛,雲物搖動,目轉耳鳴。三之氣,天政布,風乃時舉,民病耳鳴。又云:厥陰之脈,耳鳴頭眩。又云:少陽所至為耳鳴,治以涼寒是也。
〔丹〕耳鳴無晝夜。用烏頭燒灰、菖蒲等分末之,包裹綿塞耳中,立效。(楊氏《產乳》)
〔《千》〕治耳鳴如流水聲,耳癢,及風聲,不治久則成聾。用生烏頭一味,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,塞耳中,日夜一易,不過三日愈。
〔《肘》〕治耳中常鳴。生地截塞耳,數易之,以瘥為度。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人之耳中鳴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者,故耳鳴。補客主人,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。(口問篇)
灸刺耳鳴補法有三,此其一也。又,經云:上氣不足,耳為之苦鳴,補足外踝下留之者二也。又云:腦為髓之海,其輸上在百會,下在風府。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審守其輸,調其虛實者也。
取法有二。經云:耳鳴取耳前動脈者,一也。又云: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,左取右,右取左,先取手,後取足者,二也。取謂視虛實調之也。
劫刺有一。經云:手太陽之筋,其病肩髀引頸而痛,耳中鳴,其痛轉筋者,治在燔針劫刺之,以知為度,以痛為輸者是也。
〔世〕耳虛鳴:腎俞、太谿。
〔《甲》〕耳痛聾鳴,上關主之,刺不可深。耳聾鳴,下關及陽谿、關衝、掖門、陽谷主之。耳聾鳴,頸頷痛,耳門主之。耳鳴無聞,肩貞及完骨主之。耳中生風,耳鳴耳聾時不聞,商陽主之。耳鳴,百會及頷厭、顱息、天窗、大凌、偏歷、前谷、後谿主之。
心脈微澀,為耳鳴癲疾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白話文:
[耳鳴]
(應與耳聾一同參考使用)
丹溪派描述一位名叫馮宮人的女子,她的左耳經常發出響聲,這是由於過度勞累引起的,治療方法是補陰並鎮定下墜的情況。
藥方包括黃芪、人參(一兩)、當歸、陳皮、茯苓(七分)、升麻(五分)、酒炒黃柏(三錢)、防風(二錢半)、甘草(一錢半)、酒制白芍。這些藥物分爲十劑,應在飯前服用,服用後,應休息一會兒。
耳朵裏嗡嗡作響,這通常是因爲缺乏陰氣。
當陰虛時,就會出現耳鳴。經書上說:“液體流失則腦髓消減,脛部痠痛和耳鳴頻發”。
羅派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,特別是夜間睡眠時如同戰鼓般響亮,感覺耳內有風吹過,四肢抽搐疼痛,推薦使用黃芪丸。
黃芪(去蘆,一兩)、炒白蒺藜(搗碎)、羌活(去蘆,各半兩)、大黑附子(一個)、烤乾的羯羊腎(一對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酒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在空腹時或飯前,用熱蔥鹽湯送服。
《素問》中提到,太陽經所說的耳鳴,是陽氣旺盛上湧所致,因此會出現耳鳴。
丹溪派提到,如果耳鳴是飲酒過量引起的,可以使用大量通聖散,加上枳殼、柴胡、大黃、甘草、南星、桔梗、青皮、荊芥。如果這樣還不能治癒,可以嘗試四物湯。對於耳聾,應在飯後服用龍薈丸。對於體質健壯的人,可以使用檳榔神芎丸。
李東垣派的柴胡聰耳湯用於治療耳中堵塞感、耳鳴和耳聾。
柴胡(三錢)、連翹(四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、虻蟲(三個,去翅足)、炒水蛭(五分,分別研磨)、少量麝香(另研)、當歸、人參(各一錢)。除了虻蟲、水蛭和麝香需分開研磨外,其餘藥材用酒水煮熟,去渣後加入三種粉末,再次加熱至微熱,在飯後服用。
運氣耳鳴都屬於風火範疇。經書中說:“厥陰司天,風行太虛,雲物搖動,目轉耳鳴。”又說:“厥陰脈,耳鳴頭眩。”“少陽所至爲耳鳴”,治療時應用涼寒藥。
丹溪派指出,無論白天還是夜晚,持續耳鳴的情況,可以使用烏頭燒灰和菖蒲等分研成粉末,包裹在棉花中塞入耳中,立刻見效。
《千金方》中記載,治療耳鳴如流水聲,耳癢以及風聲,如果不及時治療,長期可能會導致耳聾。使用生烏頭,削成棗核大小,塞入耳中,每天更換一次,不超過三天即可痊癒。
《肘後方》中記載,治療耳中經常鳴響的方法,是使用生地截成小段塞入耳中,多次更換,直到症狀消失爲止。
《靈樞》中黃帝詢問爲何人會耳鳴,岐伯回答說:“耳朵是多條經脈匯聚的地方。當胃部空虛時,經脈也會變得虛弱,從而向下流動,一旦經脈中某處氣血衰竭,就會引起耳鳴。”治療方法是在客主穴,即手大拇指指甲上方與肉交接的地方進行鍼灸。
治療耳鳴的鍼灸補法有三種,其中一種是上述方法。另一種方法是,經書中提到:“上氣不足,耳爲苦鳴”,治療時可在足外踝下留針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“腦爲髓之海,其輸上在百會,下在風府”。當髓海不足時,會出現腦轉耳鳴的情況,這時應審慎地對輸穴進行調治,根據虛實情況來調整。
取穴方法有兩種。一種是在耳前動脈取穴;另一種是在手中指指甲上方,左側耳鳴取右側穴位,右側耳鳴取左側穴位,先取手部穴位,再取足部穴位。取穴時應視虛實情況調節。
有一種緊急針刺方法。經書中提到,手太陽筋的病變表現爲肩部、大腿牽引頸部疼痛,耳中鳴響,疼痛時伴有肌肉痙攣,治療方法是使用燒針進行緊急針刺,直到患者感覺到效果,痛點即是針刺點。
世醫派認爲,腎虛引起的耳鳴,可選取腎俞和太溪穴進行治療。
《甲乙經》中提到,耳痛、耳聾和耳鳴,可以通過刺激上關穴進行治療,但針刺深度不宜過深。耳聾、耳鳴,可選取下關、陽溪、關衝、掖門、陽穀等穴位進行治療。耳聾、耳鳴、頸頜疼痛,可通過刺激耳門穴緩解。耳鳴、聽覺下降,可選取肩貞和完骨穴進行治療。耳中生風、耳鳴、耳聾以及聽力時好時壞,可通過刺激商陽穴進行治療。耳鳴,可通過刺激百會、頷厭、顱息、天窗、大凌、偏歷、前谷、後溪等穴位進行治療。
心脈微澀,可能導致耳鳴和癲癇。(全文見虛實法治療部分。)